❶ 老人长期住在养老院有什么利与弊
伺候老人无需异议,但“长期伺候”则需要子女们慎重选择,因为这样的孝心太过压抑,你身体的疲惫远不及心理的“崩溃”。
一、长期累积的负面情绪:心力交瘁,没有希望
心理学上把焦虑、紧张、愤怒、沮丧、悲伤、痛苦等情绪统称为负性情绪。
所谓负面,也就是不积极、不利于我们身心健康的情绪体验,这样的情绪体验是长期伺候老人的子女们经常遭遇的。
有这样一个例子:
一个朋友,她的婆婆去世了,公公一个人在老家,让人很不放心,虽然公公才71岁,人很健朗,自己也做了一辈子的饭,照顾自己没有问题,但毕竟没有一个子女在身边。
以前婆婆在世时,虽然一半时间在医院,出院后在城里的儿女家修养,但至少有一半的时间在家,家还至少像一个家。可兄弟几个在赡养公公上无法达成统一的意见,一开始,朋友建议给公公租房子在离自己家很近的地方,下了班去给公公做饭,陪公公吃完饭以后收拾好,想坐坐一下,不想坐就回家。这样,既方便照顾公公,又各自有各自的生活,互不打扰。可涉及到租金贵、生活费,无人接招。所以,她不得不退掉损失定金的已经租好的房子。朋友先生和朋友商量:反正没有人管,租房子也是自己掏钱,两孩子马上上大学,正是花钱的时候,不如接来和他们一起住。
接来后,原本做饭做得很好的公公不做饭了,甚至于朋友不做好现成的他就不吃饭。朋友只能经常包好饺子或馄饨塞满冰箱给公公做早餐,中午饭,每天晚上做饭时做双份,第二天中午麻烦公公自己蒸来吃或者热来吃。
如果公公不在,每天上班精疲力竭的她不用急急忙忙的往家赶,如果公公不在,太忙太累时一碗面条就可以解决,实在不想吃,就可以不做,……可是……可恨的是,接来以后,不要说其他儿子帮忙分担一下了,连老人的医药费、生活费都无人尽责任和义务,可想而知,从此后,不但经济上有了很大的压力,而且既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更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间。
如果是你,你的个人情绪会如何?
你一定会焦虑,也会心烦。如此你便会感觉到心力交瘁,不知道何时是个头。
上面的例子在我们并不少见,有的子女会主动承担相关的工作,既为了孝心又为了安心,更多的是出于无奈,没有太多选择,有的就像朋友家那样,其他子女连最基本的责任和义务都不尽。
……
总之,基于现实需要和大环境,长期伺候老人成为了很多人无奈的选择。在此过程中,长时间重复同一件事情就会产生诸多负面情绪。如此负面的情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累积,直到你情绪失控,感到身心前所未有的疲惫。
二、不要拖垮自己的身心:不要愚孝,照顾自己
儒家提倡的“孝”:“君叫臣死,臣不死,臣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子为不孝。”
在今人看来,这样的儒家理念可称之为“愚孝”,你甚至可以简单理解为“用伤害自己的方式去尽孝!”
就像我们前面的例子一样,儿子媳妇在身心俱疲中照顾着老人,这样做看似感人,实际上是以自己的身心健康为代价去尽孝,这与“父叫子亡,子不亡,子为不孝”没有太大区别。
“孝者,顺其心”,只有言行符合父母的心意,时时处处令老人高兴,才是真正的孝道。当你长期伺候老人的时候,把自己陷入负面情绪的泥潭,既不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又容易在照料老人的过程中发脾气,那样的话,便真是“久病床前无孝子”了。
三、避免长期的伺候老人:分担压力,释放身心
一个人的忍耐是有极限的,当你的负面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你的情绪就会失控。在长期伺候老人的群体中,这样的情绪失控很常见,诸如摔东西、大声质问、赌气,甚至对老人产生漠视、不闻不问的态度。
正是基于这些,真的不建议子女们长期伺候老人,而是应该选择更为理性的策略去进行中和。
1.尽量轮换伺候老人
如果你有兄弟姐妹,那么就需要一起商议轮换的事情,给彼此都留一丝喘息的空间和时间;如果你只有自己,也可以找亲戚帮忙;如果实在没人,请专业的护工顶你两天也是好的。
特别提示:
兄弟姐妹商议轮换的事情时,不要闹矛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都可以商量。
2.主动消减心理压力
上面提到的轮换策略,主要目的就是让你从伺候老人的环境中脱离出来,给自己一个缓冲。在这段时间里,你需要设法去排解心中的郁结,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甚至吃一顿好的、睡个好觉。
3.选择多种调节方式
如果你实在想不到释放身心压力的方式方法,不妨采取最为简单的方法,即:符合自身条件的有氧运动,如慢跑、骑自行车、散步等。借助这些转移自己的注意力,逐渐地脱离负面情绪的泥潭。
总之,不建议长期伺候老人的重点就在于“不长期”,你需要隔一段时间让自己脱离伺候老人的环境,让自己可以进行自我调节,借此消减伺候老人产生的消极的、负面的情绪和压力。
❷ 养老院集中式养老方式的利弊有哪些
集中养老种种利弊大家都说了,唯有一个最大弊端谁也没想到,哪就是养老院的老人相互之间本来处的感情很好,很深。可是,今天没了一个,明天走了一个,这种感情上的打击和心理暗示,是对老人的极大打击和煎熬。
❸ 河南养老院一老人用垃圾车送老友看病,养老院养老存在什么弊端
我曾经去养老院、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地方参观学习过,也跟老人、工作人员有过交流,养老院固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会养老服务问题,但是它依然有极大的弊端:以金钱利益为纽带,当金钱不足或没有时,养老关系不存在,老人就无法得到妥善的照料;不同养老院的服务质量、服务态度不同,遇到坏的养老院,老人甚至可能会被虐待;在没有亲人监督的情况下,部分老人的财产可能被养老院及其工作人员侵吞……
还是后来过年的时候他的子女去探望老人,发现了老人不在了,死亡金也给冒领了,才发这个事情。至于老人是真的病死,还是因为其他原因,我们不得而知……
当然,也有一些是拿了高额的费用,但是却克扣老人的食物、照料不到位等,这也是我们需要加强监督监管,确保老人的权益的……然而,不少老人都住到养老院了,根本没什么人关心他们……
但愿我们真的能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❹ 老人住养老院的坏处都有哪些
很多子女以为把父母送到养老院,那么父母就不会孤单,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很多老人并不想去养老院,只是迫于无奈他们才选择去养老院养老,如果能给他们选择,他们肯定希望能跟子女一起住。老年人住养老院存在着很多的坏处,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养老院人数众多,但地方比较有限,能活动的区域就那么一点点,老人想出去散一下心都不方便;另外敬老院的护工人手也不足,一个人通常要照顾好多个老人,所以照顾得不是很周到。
第二、每个老人家都希望儿孙绕膝,人的岁数一到达一定的年龄就很害怕寂寞,特别是老年人,总希望自己的儿孙能围着自己。所以当老年人被子女送去敬老院的时候,那么他们会感觉到很失落,会经常想念自己的子女,有些子女整天忙于工作,很少时间抽空去敬老院看望自己的父母,很是让自己的父母伤心,很多老年人会因此患上抑郁症。
第三、养老院属于群居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再加上老年人经常患有各种疾病,容易对彼此生活造成影响。这一点我们很多人都可以体会得到,我们读大学的时候都住过宿舍,舍友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那么好处理的,如果遇上一个脾气比较古怪的,那么这生活就很难过。
所以如果有办法的话,尽量不要送自己的父母去养老院,让他们跟自己一起住,每天都可以陪他聊天、散步,这样他们才能度过一个更加幸福的晚年。
❺ 养老院的风险
养老院的风险包括有:法规不健全,养老机构抗风险能力弱;民营养老机构面临政策和运营风险;入住老人的物质赡养和精神赡养得不到法律法规的保护等。防范的对策在于必须严格遵守国家、行业监管部门的标准规范要求,依法依规。
在社会一般人认知上,往往认为服务对象老人是弱势,机构是强势,从法理上讲这样没有问题,但是相对来说,事实上,遇到纠纷,特别是遇到相对强势的老人亲属,机构同样变成弱势。相对于学校、医院,养老行业至今没有一部老人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或规定。
民营机构用地用房受规划、拆迁影响的风险,一旦遇到拆迁,以前的投资和建设都面临巨大的风险,导致社会资本对进入养老行业持谨慎态度。
另外,养老行业高投入、低回报的行业属性也让许多经营者忧心忡忡,特别是许多民营机构,购买或租地大多数处于城乡接合部或郊区,交通条件不便,床位入住率在一定时期甚至长时间都难达到预期,处于勉强经营状态,运营风险相当大。
(5)养老院养老的坏处扩展阅读
当养老机构从硬件、软件管理方面按照国家、行业标准要求做好了,服务标准、服务流程、护理纪录都比较规范完善,相对来说抗风险能力就强。然而,最根本还是国家要出台相应的老人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或规定,从法律层面界定。如现在对医闹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希望对养老机构也应该有类似的法律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