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敬老养老 > 京津冀养老机构信息黄页

京津冀养老机构信息黄页

发布时间:2023-03-31 21:29:17

Ⅰ 医养结合养老项目方案

法律分析:(一)扩大医养结合服务供给。鼓励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增加的床位日常重点用于老年、康复、护理、安宁疗护服务。探索医疗机构运营养老服务机构。增加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资源。具备条件的养老机构可引入医疗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将部分养老床位转化为康复、护理、安宁疗护床位。到2022年,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50%。依托养老服务机构(含街乡镇养老照料中心)为居家重度失能老年人提供专业、规范、优质的机构式照护服务,医疗机构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提供巡诊及设立家庭病床,提供必要的查床、转诊等服务。

(二)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提升居家医养结合服务能力。通过“互联网+医疗健康”、远程医疗等将医疗机构内医疗服务延伸至居家。提升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组建街道(乡镇)养老服务联合体,整合养老照料中心、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区域养老、医疗资源,将巡视探访、上门巡诊等居家医养服务有效衔接。提升养老机构医养结合能力。养老机构可通过服务外包、委托经营等方式,由医疗卫生机构为入住老年人提供规范的医疗卫生服务。开展医养结合培训基地建设,建立医养结合机构医务人员进修轮训机制。发挥中医药医养结合服务作用,探索设立中医药健康养老护理员师资和适宜技术培训基地。

(三)深化医养结合机构“放管服”改革。简化医养结合机构审批登记。具有法人资格的医疗机构申请设立养老机构的,不需另行设立新的法人,不需另行法人登记。鼓励社会力量发展医养康养产业。支持社会办大型医养结合机构走集团化、连锁化发展道路,培育居家健康养老服务企业和机构。支持社会力量为不同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教育、旅游、养生和社会参与等有益身心健康的医养康养服务。加强医养结合服务监管与评价。建立各司其责、各尽其责的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实现医养结合服务一同部署、一同检查。推动京津冀医养结合协同发展

(四)加强医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发展院校教育及技能培训。优化普通高校、职业学校设置老年服务与管理、健康管理等相关专业的程序。支持医务人员从事医养结合服务。实施医师执业地点区域注册制度,支持医务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执业。

(五)建立健全支持保障体系。鼓励符合规划用途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依法用于医养结合机构建设。社会福利事业彩票公益金要适当支持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养老产业债券,鼓励商业银行创新抵质押贷款产品,拓宽信贷担保物范围。推进按病种、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按床日等多元复合的医保支付方式。加快推进长期护理保险。推进石景山区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经验。支持商业保险机构针对老年人风险特征和需求特点,开发专属产品。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逐步增加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管理,加强互联网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建设,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平台与政务服务平台融合,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在线办理水平。

第九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对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监督,并提出批评和建议。

Ⅱ 2020老龄化人口比例

人民网北京10月16日电 (记者杨迪)国家卫健委老龄健康司15日发布了《2020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指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6402万人,占总人口的18.70%;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9064万人,占总人口的13.50%;全国老年人口抚养比为19.70%,比2010年提高7.80个百分点。
人口老龄化呈现五大特点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老年人口规模庞大。全国31个省份中,有16个省份的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了500万人,其中有6个省份的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了1000万人。
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与2010年相比,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分别增加8637万人、718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5.44个百分点、4.63个百分点。
老龄化水平城乡差异明显。乡村的老龄化水平明显高于城镇。乡村60周岁及以上、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乡村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23.81%、17.72%,比城镇60周岁及以上、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比重分别高出7.99个百分点、6.61个百分点。
老年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在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拥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为13.90%,比2010年提高了4.98个百分点
低龄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比重过半。在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60~69周岁的低龄老年人口14740万人,占比为55.83%;70~79周岁老年人口8082万人,占比为30.61%;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580万人,占比为13.56%。
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公报》显示,2020年,中央财政下达9.93亿元,继续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鼓励试点地区扶持社会力量提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支持养老机构向居家和社区提供延伸服务等。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共有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32.9万个,养老床位合计821.0万张,比上年增加5.9%,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1.1张。其中:注册登记的养老机构3.8万个,比上年增加11.0%,床位488.2万张,比上年增加11.3%;社区养老照料机构和设施29.1万个(其中,社区互助型养老设施14.7万个),社区养老服务床位332.8万张。
2020年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28亿元,支持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等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将符合条件的农村低收入老年人纳入危房改造范围,指导各地采取多种方式保障符合条件的农村低收入老年人住房安全。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17个省份出台了动态调整机制相关文件。
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共有3853.7万老年人享受老年人补贴,其中享受高龄补贴的老年人3104.4万人,享受养老服务补贴的老年人535.0万人,享受护理补贴的老年人81.3万人,享受综合老龄补贴的老年人132.9万人。2020年,全国共支出老年人福利经费517亿元。
与此同时,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制度更加健全。2020年7月,民政部、中央政法委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养老机构服务行为做好服务纠纷处理工作的意见》,为保障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养老机构合法权益和正常服务秩序提供政策依据。2020年9月,民政部公布《养老机构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养老机构管理。同时,持续开展全国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截至2020年年底,共整治近42.2万处服务隐患。
老年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公报》中指出,在养老保险保障方面,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9986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111万人。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4562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33万人,其中,参保职工32859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12762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1681万人和452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424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978万人,其中,实际领取待遇人数16068万人。
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稳步提高。第三次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国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12个省份在此基础上提高了当地基础养老金标准。2020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月人均待遇水平约170元,比上年增长了6%。按上年度月人均基本养老金水平5%左右的水平,同步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惠及1.2亿人。
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完善。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部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比例提高到4%,基金调剂规模为7300多亿元。全国有10.5万户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参加职工2717万人,年末企业年金基金累计结存2.25万亿元。
养老保险公共服务不断优化。在疫情防控期间推行社保经办“不见面”服务,优化社保经办服务。截至2020年年底,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已开通待遇资格认证、权益记录查询等9类28项全国统一的社保服务,累计访问量超过15亿人次。
在推进医保改革方面,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升。2020年,参加全国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基本医保”)人数为136131万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2020年,基本医保基金(含生育保险)总收入24846亿元,比上年增长1.7%,占当年GDP比重约为2.4%;基本医保基金(含生育保险)总支出21032亿元,比上年增长0.9%,占当年GDP比重约为2.1%。
异地就医跨省结算稳步推进。2020年,全国住院费用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定点医疗机构数量为44413家;国家平台有效备案人数771万人。全年住院跨省异地就医585万人次,其中跨省直接结算300.23万人次,跨省直接结算医疗费用742.80亿元,医保基金支付438.73亿元。京津冀、长三角和西南五省区等12个先行试点省份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累计达到302万人次,医疗总费用7.46亿元,医保基金支付4.29亿元。
在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方面,《公报》介绍,2020年9月,国家医保局会同财政部印发《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参保对象、保障范围、资金筹集、待遇支付等基本政策,对基金、服务、经办等管理服务和组织实施提出相关要求,并明确扩大试点范围,新增14个试点城市。
2020年,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参保人数1.08亿人,基金收入196.1亿元,基金支出131.4亿元,长期护理保险定点护理服务机构4845个,护理服务人员数19.1万人。自制度试点以来至2020年底,累计享受待遇人数136万人。
此外,在加强特殊人群保障方面,2020年,共为243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421万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体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43亿元。3014万贫困老年人享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全国6098万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同时,做好基本生活救助工作。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805.3万人,其中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147.6万人,占比达18.3%;全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为每人每月677.6元,同比增长8.6%。全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3621.5万人,其中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1338.6万人,占比达37%;全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为每人每年5962.3元,同比增长11.7%。全国城市特困人员救助供养31.1万人,其中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21.3万人,占比达68.3%。全国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446.5万人,其中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366.3万人,占比达82%。
创建老年友好社会
为了给老年人创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2020年7月,民政部等9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实施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的指导意见》,对符合条件的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2020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老龄办印发《关于开展示范性全国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
《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年底,共对75.7万老年残疾人家庭进行了无障碍改造,为近360万老年人提供公租房保障。持续改善老年人无障碍出行环境,完善老年人乘坐公路、水运、城市客运等交通运输优先优待政策。持续推进交通运输无障碍设施设备建设改造,积极推广应用无障碍城市公交车、出租车等,上海市无障碍公交车4079辆,占全市公交车总数的23.1%;广州市无障碍公交车4000辆,占全市公交车总数的25.72%。持续增强适老化出行服务水平,推进公路、水运、轨道交通等客运站继续保留人工服务窗口,开通95128电话叫车、网约车“一键叫车”等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便利的交通出行服务。
同时,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有序发展老年教育。截至2020年年底,30个省(区、市)出台了老年教育规划或政策性文件,27个省(区、市)相继转发《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或出台了实施意见(行动计划)。全国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学校、学习点)8万多所(个),注册学员1400多万人。建成29所省级老年开放大学,线下培训350万人次,线上培训8000万人次。高校第三年龄大学联盟成员单位已有221所院校。在216个市(地),689个县(市、区),4856个乡镇(街道),26698个村(社区)设立老年教育学习点。各省级老年教育或终身学习平台共注册学员630万人,访问量超过8000万人次。
广泛开展老年人文体活动。继续落实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政策,引导和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加全民健身活动。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12个;群众文化机构43687个,其中,乡镇综合文化站32825个。全国累计发展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约260万人。
营造养老孝老敬老社会氛围。《公报》介绍,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体育总局、国家医保局等部门均出台文件,推动解决老年人在出行、就医、办事、文娱、消费等方面遇到的智能技术困难问题。2020年11月,全国老龄办印发《关于开展“智慧助老”行动的通知》,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帮助老年人消除“数字鸿沟”,融入“智慧社会”。
2020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老龄办印发《关于开展2020年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活动评选表彰工作的通知》。全国共评选表彰1287个全国“敬老文明号”和1977个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2020年9月,全国老龄委印发《关于深入开展2020年全国“敬老月”活动的通知》,通过走访慰问、志愿服务、健康普及、权益维护、宣传倡导等形式,大力营造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氛围。2020年,广电总局推出一批展示我国老龄事业发展成就、弘扬养老孝老敬老社会氛围的优秀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作品。
在做好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方面,《公报》称,经过重点打击养老领域非法集资犯罪、涉老诈骗犯罪。2020年,侦办民族资产类诈骗案件252起、保健品类诈骗案件2191起,追赃挽损16.1亿余元。加强“保健”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借“保健”之名的虚假宣传行为。推进养老服务认证工作,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共有具备养老服务认证资质的认证机构68家。
此外,推动扩大老年人法律援助覆盖面,推动各地为8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免费办理遗嘱公证或减免费用,每年倡导各公证机构确定一个月免费为70周岁以上老年人办理遗嘱公证。截至2020年年底,共为老年人办理减免收费的公证77982件,其中为老年人办理免费遗嘱公证18908件。
来源:人民网
2
12个金币已到账
金币可兑换现金
立即提现
武汉大学教授,40岁离异2年,性格温和

Ⅲ 医养结合养老项目方案

(一)扩大医养结合服务供给。鼓励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增加的床位日常重点用于老年、康复、护理、安宁疗护服务。探索医疗机构运营养老服务机构。增加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资源。具备条件的养老机构可引入医疗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将部分养老床位转化为康复、护理、安宁疗护床位。到2022年,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50%。依托养老服务机构(含街乡镇养老照料中心)为居家重度失能老年人提供专业、规范、优质的机构式照护服务,医疗机构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提供巡诊及设立家庭病床,提供必要的查床、转诊等服务。
(二)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提升居家医养结合服务能力。通过“互联网+医疗健康”、远程医疗等将医疗机构内医疗服务延伸至居家。提升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组建街道(乡镇)养老服务联合体,整合养老照料中心、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区域养老、医疗资源,将巡视探访、上门巡诊等居家医养服务有效衔接。提升养老机构医养结合能力。养老机构可通过服务外包、委托经营等方式,由医疗卫生机构为入住老年人提供规范的医疗卫生服务。开展医养结合培训基地建设,建立医养结合机构医务人员进修轮训机制。发挥中医药医养结合服务作用,探索设立中医药健康养老护理员师资和适宜技术培训基地。
(三)深化医养结合机构“放管服”改革。简化医养结合机构审批登记。具有法人资格的医疗机构申请设立养老机构的,不需另行设立新的法人,不需另行法人登记。鼓励社会力量发展医养康养产业。支持社会办大型医养结合机构走集团化、连锁化发展道路,培育居家健康养老服务企业和机构。支持社会力量为不同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教育、旅游、养生和社会参与等有益身心健康的医养康养服务。加强医养结合服务监管与评价。建立各司其责、各尽其责的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实现医养结合服务一同部署、一同检查。推动京津冀医养结合协同发展
(四)加强医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发展院校教育及技能培训。优化普通高校、职业学校设置老年服务与管理、健康管理等相关专业的程序。支持医务人员从事医养结合服务。实施医师执业地点区域注册制度,支持医务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执业。
(五)建立健全支持保障体系。鼓励符合规划用途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依法用于医养结合机构建设。社会福利事业彩票公益金要适当支持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养老产业债券,鼓励商业银行创新抵质押贷款产品,拓宽信贷担保物范围。推进按病种、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按床日等多元复合的医保支付方式。加快推进长期护理保险。推进石景山区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经验。支持商业保险机构针对老年人风险特征和需求特点,开发专属产品。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逐步增加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
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管理,加强互联网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建设,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平台与政务服务平台融合,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在线办理水平。
第九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对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监督,并提出批评和建议。

Ⅳ 养老产业有哪些项目

家庭养老模式为主要模式

目前,我国养老模式主要分为三类,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家庭养老是老年人在家中居住,并由社会提供养老服务的一种方式。社区养老模式则是社区引入养老机构,老人能够享受社区的专业服务机构和人士上门服务。机构养老模式是以设施建设为重点,通过设施建设实现其基本养老服务功能。根据我国“十三五”规划,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占老龄人口比重分别约为90%、7%和3%。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养老产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Ⅳ 北京有哪些比较高端的养老院

1、首厚大家养老社区(朝阳社区)

首厚大家是由大家保险、厚朴资本双方联手打造北京高端养老机构,总面积40000平方米,为老年朋友提供餐饮、娱乐、医疗、照护、康复等在内的全方位的养老服务,公寓的价格,五星酒店的享受。

朝阳养老社区地处北京东三环北路,位于CBD北,使馆区旁,毗邻燕莎商城、朝阳公园,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环境舒适。建筑面积达 40000㎡,于城市繁华核心区,打造独有高品质涉外养老社区。【详细】

2、泰康之家·燕园

泰康之家·燕园位于北京昌平新城核心区域,距市中心约40公里,是泰康在全国投入运营的首家旗舰社区,也是中国首家获得LEED金级认证的险资投资养老社区,可提供约2660户独立生活养老单元,配置二级康复医院和约320张康复护理床位。【详细】

注:以上养老机构信息来源于养老信息网

Ⅵ 养老机构水电费收取标准

养老机构水电费收取标准该怎样运营自身的敬老院?缴纳社保工作人员出示社会养老保险证实吗?用心的资询,激情的激励,优良的信赖,关注每一个养老院在日常生活和婚姻生活、健康问题、家中、文化教育等层面的意见和建议?怎样制订恰当的社会养老保险现行政策呢?接下去中国医院社区养老服务价钱波动之奇有木有寻找标准答案呢?获得社会养老保险服务项目资质证书的医院门诊有木有靠谱的出示主体资格证实呢?什么医院门诊能够 立即担负诊疗和康复治疗商业保险
养老院临终关怀收费标准
尽管发展趋势迅速,很多异地的老年人早就把用户评价塑造成忠诚的顾客,可是并并不是每一个家中都能变成用户评价佳的敬老院。假如要以感受替代传统式的一种养老模式,假如你是一名敬老院老年人,那_还必须考虑到塑造客户的用户评价难题。
【拓展资料】
现阶段,蔬菜大棚养老服务医院病床数十万张,并且在顾客入迁时间、人性化运营机器设备等多种多样情景里。培养计划,以总体目标为导向性。
临终关怀基本准则根据社会发展的发展趋势必须、出租方对有关住户生活品质的规定,推动不一样中华民族及不一样宗教信仰、信念、中华民族传统式风俗人情和基本医疗保险工作能力的敬老院基本建设和经营,推动不一样文化艺术风俗习惯、风俗人情的发展、变化,变成与“出色、当代、和睦”敬老院日常生活相一致的考虑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必须、融入老百姓生活水平提升和社会经济发展必须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和服务项目组织。养老院临终关怀收费标准。普亲养老费用在800-4100元中间.普亲养老服务是一家致力于为失能老人失智老人出示长期性照料服务项目的品牌连锁型社区养老服务公司,普亲养老服务在长沙市有着好几家敬老院,管理中心组织长沙市普亲老年人保养院坐落于长沙开福区车风道上大垅,总面积约为8000平米,由一栋裙楼及一栋5层主楼构成,门诊量266余张,组织内附属医务室。长沙市普亲老年人保养院做为普亲养老服务地区性长期性照料保障体系的管理中心组织,无论是总体设计方案、设施配备,_是服务项目都开展了全新升级升_,该组织将为搬入的老年人出示融养、护、康、医为一体的长期性照料服务项目。
自2017年6月京津冀一体化三地民政签定《京津冀养老工作协同发展合作协议》迄今,养护中心做为养老服务试点区,严苛按照试点工作方案的指导方针和基本准则,紧紧围绕健全和自主创新社区养老服务,持续充分发挥本身优点,紧紧围绕医养结合、人才的培养、健康服务、发展趋势老年教育等层面开展工作,突显本身做为试点区的示范效用。归功于示范点适用现行政策的帮扶

阅读全文

与京津冀养老机构信息黄页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福清马山养老院电话 浏览:763
宁波周末可以体检的医院有哪些 浏览:526
为什么要父母上门提亲 浏览:369
厦航退休金高吗 浏览:835
老年痴呆SAM 浏览:734
异地退休老人在南京办社保卡 浏览:826
重阳节出生的人起名字 浏览:568
目前老年痴呆人数 浏览:984
郑东新区招教体检哪些项目 浏览:799
长治市老年大学公众号 浏览:110
60岁以上补缴农村养老保险吗 浏览:221
父母用爱的名义毁了多少孩子 浏览:791
老人查血糖多少正常 浏览:169
职务犯罪养老金 浏览:425
新郑养老公寓多少钱 浏览:50
事业单位体检要多久知道结果 浏览:261
考工作体检多久出来结果 浏览:971
大东海老年公寓 浏览:122
城乡居民养老缴费6000是什么意思 浏览:656
吴家山老年大学课程表 浏览: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