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请问隋朝的王伯当是怎么死的
历史
李密占领桃林县(今河南灵宝)反唐,然后投奔张善相;右翊卫将军史万宝、行军总管盛彦师在熊耳山南设伏,王伯当、李密被杀。
影视作品
在以《大唐秦王词话》、《说唐》为代表的系列话本及历史演义小说中,王伯当名勇,字伯当,以字行。是牛金牛下凡,瓦岗军的神箭手,文武全才,为瓦岗立功无数。后来魏公李密归降唐朝,王伯当跟随李密到长安。最后为救李密挡箭而死。
Ⅱ 白马河 来历
白马河名称的来历
本村西面沟里有条河,官方民间均称其白马河。新编《蓝田县志》以此名将其入志,却指其“又称土胶河”,颇欠准确。倘若不是查过相关资料,即使村中现在的老人,也很少有人知道此河还有这个名称。
准确地说,此河应是史称土胶河。康熙《陕西通志》卷二《疆域》所附《山川津梁》记载:
土胶河 在县东半里。以其混浊不清,故名土胶河。
雍正《增修蓝田县志》卷一记载:
土胶河 在县东半里。以其混浊不清,故名。又名白马峪,源出石鼓山会里峪诸涧水,西流入县境。
再查光绪《续修蓝田县志》和民国《续修蓝田县志》,两志卷六《土地志》中,此河照样都是以“土胶河”的名称出现的,说明土胶河本是此河的规范叫法,或者换言之,此河的正规叫法原本是土胶河,白马河只是其后起的名称,今志的提法,确实有本末倒置之嫌。
可是,此河既然原本是称土胶河,为什么后来又改称了白马河,并且至今不废呢?
答案很简单,就是此河在称土胶河的同时,还曾有个名称,叫“白马峪水”。雍正蓝志所谓此河“又名白马峪”,就是这个意思,后面光绪蓝志卷六《土地志》记载:
谨按:土胶河即白马谷水。《长安志》:“白马谷水出蓝田东白马谷,南流经县南入霸水。”
民国《续修蓝田县志》卷六《土地志》也记载:
土胶河 一名白马谷水。在县东门外。《长安志》:“白马谷水出蓝田东白马谷,南流经县南,又西流入霸水。”
可知“白马河”这名称,显然和这“白马谷(音义同峪)水”有关,换句话说,就是由“白马峪水”的名称演变而来。《长安志》是北宋宋敏求所撰,志中既称此水为“白马峪水”,证明至少还在北宋的时候,此河就称作“白马峪水”了。缘何称其 “白马峪水”?宋氏的解释是因其“出蓝田东曰白马谷”。然而何谓白马谷?具体位置在哪?遍查旧志,除写及此河时简单提到这么一笔之外,并无任何信息,村中老者也对其相当陌生,甚至从未见人提起。但是县城南关以东里许西界公路(古为官马大道,民国辟建为西荆公路,一度又称长坪公路。因通商县,邑人习惯称其商洛路)上,有巨坡曰“白马坡”,尚赫然存在,却隐约给人以颇有价值的提醒。因为此坡长达里许,恰在深谷之中,谷之南岸为灞河北岸之杨家岩村,谷之北岸即李家斜和陈沟岸村,直达后沟,蓝田县城如在盆地,上了此坡即走出盆地,下了坡不远即抵达南关,前县砖瓦厂、食品厂就依次设在坡底。此河自横岭一路巨沟深壑迤逦而下,出后沟经此谷西口南流而汇入灞河,而且谷西口的这段,河东就是前县食品厂,河西往南关一片,平缓如砥,曾为上好之水田。历史上“嘉靖二年,王公科凿渠引水于城中,入东出西,民享田园之利。……至郭公加意浚导,渠路较前更阔,第一遇旱炎,水势减少,门以外进水者,独擅其利矣”,与一向深藏沟底、混浊不清的土胶河形成明显的对照,以致人们竟然略去其前面数十里的流段不提,而直接以“白马峪水”称之,并且久而久之,约定俗成,“白马”二字也就代替“土胶”,成了整个河流的名称。宋敏求所说“白马峪水”,显然也是指这一段,可惜这位先贤可能没有亲自到过这里,不明白这个所谓的“白马峪”,其时只是一半截干谷,里面并无水源,而这段河流也并不源出此峪。《长安志》为千古名志,其影响是巨大的,明嘉靖《陕西通志》和清道光《蓝田县志》均以“白马谷水”将此河入志,即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雍正、民国两县志都转载其这则记载,且坚持以“土胶河”作为其规范的名称,无疑有其可敬可取之处,但却没有一个敢挺身一指前贤之谬,又不能不说是个很大的遗憾。
Ⅲ 三国时期名人的墓找到几个了都在哪里
华佗墓 位於河南许昌城北15公里苏桥村南石梁河西岸,墓高4米,占地360平方米。墓呈椭园形,前有清乾隆十七年(西元1752年)立石碑一通,楷书∶‘汉神医华公墓‘。墓地六角形,青砖花墙环绕,翠柏青松掩映,1985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河南分会在许昌召开‘华佗学术研讨会‘,镌立‘东汉杰出医学家华佗之墓 ‘石碑一通。 1993年,华佗墓被许昌县民众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郑玄墓 位於山东省高密市双羊镇後店村西,又称郑公墓。东汉建安五年(200年)春,袁绍命其子袁谭逼郑玄随军,行至今河北大名东病故。初葬剧东(今青州市郑母镇)。後因墓坏,归葬故里。原封土高6米,1993年为砌护墙。 郑公祠始建於唐贞观年间,有通德门、享殿、配殿等,规模颇大。後几经毁坏倒塌,历代多次重修重建。建国後,於1987年重修,1993年修缮,筑院墙环绕。院内有祠堂3间,高8.1米,长9.6米,宽5.7米,砖石架构。从地面到祠宇门口筑有台阶,内有泥塑坐像。龕门上方横批为“海岱宗师”,左右楹联为 “含海岱之纯异,体大雅之洪则”。祠东南有亭,内立1987年修缮郑公祠碑。祠前石碑两座,东边一座是金承安五年重修郑公祠碑,额头篆刻“大金重修郑公祠记”,记述郑康成简历及其功绩;西边一座是清乾隆六十年(西元1795年)重修郑公祠碑。 孔融墓 位於山东省淄博市永流乡范家村东。墓高12米,南北长13米,东西长18米。 袁术墓 位於安徽省长丰县 公 镇西南3公里处。孤堆回族乡蔡圩村阎家小集,有个袁氏孤堆,相传为三国时期的袁术墓。已被考古学家证实。文丑墓 位於河南省禹州市,箕山余脉过蓝河是三峰山的西峰。西峰西南有寨子贾村。村南有文丑冢,村东有文丑庙,村北有兴国寺。 鸿畅乡东南寨子贾,地处磨石山与西峰山之间。村南有文丑墓,为一硕大之土冢,村东头有文丑庙,仅有瓦房两间,碑亭一座。近年来,村舍扩建,庙房已圈至村内,内设村办面粉厂。村东有大坡,号称“白马坡”。传说为东汉末年关羽大战文丑处。文丑後裔在此筑寨定居,村名文家寨。地处两岗之间洼地,聚落东西长,不规划,面积0.21平方公里,有南北街与东西街巷相通,布局疏散。明朝末年,文姓式微。贾姓从郏县贾楼迁来多户,村名易称寨子贾。 村民反映,文丑冢十分高硕,文丑庙也很灵验。民国18年夏季,霪雨连绵,山洪爆发,洪水骤至,村寨被湮。村民都跑到文丑冢上去避水,可知文丑冢形体之高硕。民国14年4月,匪首魏国柱率众千余人,连陷坡街、鸿畅等寨。寨子贾的寨首梦见文丑向其警告。翌日寨首领众在寨上安好“榆木喷”(即大铁炮),向北试射,不响,向西南试射,连响两发。谁知土匪正从西南向寨扑来,这两炮正好落在匪队之前。土匪见寨内早有准备,知不可攻,便向西退去。寨子贾得免於难。 刘璋墓 刘璋到公安後,曾出任过县令一类官职,但最後隐居到离公安县城(现南平镇)西25公里处的古堤 。古堤现属公安县章庄铺镇指南村,在207国道2181公里处北侧。该地一脉青山,两涧溪水,曾是山青水秀鱼米之地。据当地百姓口口相传∶刘璋隐居此地後,改姓为陈,以农耕为生,後病死於此,其墓就葬於家後。刘璋死後,恢复刘姓,归葬时,置有双碑,一铜一石.石碑立於土墓之外,铜碑埋於墓内,石碑刻有刘璋封号及字名,铜碑内容不详。 现下公安县章庄铺镇,有刘璋的後裔。他们仍沿袭刘璋隐居之俗,生为陈姓,死後恢复刘姓.所谓“生陈死刘”。刘璋後人曾在刘璋墓附近建庙祭祀,庙前有一匾额,刻有道劲有力的四个大字“生陈死刘”,庙内有刘璋的木刻雕像。可惜的是,庙在解放後被毁,其墓在1958年大炼人骨肥时被挖。但其墓中的铜碑未见,石碑现已不知去向。 马腾墓 位於许昌县北10公里的苏桥乡冢许村。占地半亩,冢高两丈余,数株翠柏环生其上。马腾,字寿成,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汉灵帝末年,边民叛乱,州郡招兵镇压,马腾应募从军,因战功累累迁为征西将军。汉献帝都许後,他接受曹*的绥抚,为保卫关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召入京师,封为卫尉。其子马超,辗转入蜀归顺刘备,被封为“五虎上将”,马腾及其家属因受到株连被杀,葬於石梁河畔。 张燕墓 位於河北省邢台市内邱县鹊山下的吴村 张燕被东汉召降後,封为中郎将。死後,葬於鹊山下的吴村,《顺德府志》和 《内邱县志》对张燕墓均有记载∶“张燕墓,在吴村西,俗称面台”。墓前有四尊石雕神兽(俗称四不象)。後经战乱,现下两尊收藏於美国费城大学博物馆,一尊收藏於法兰西巴黎吉米特博物馆。一尊被当地人藏於地下;战乱时军阀多次挖掘均没找到。1999年在搬迁十方村过程中,挖到这个稀世珍宝。内邱县民众政府将这座国宝,移到扁鹊庙内供游人览望,并作为镇庙之宝。 韩玄墓 位於湖南省长沙市城南学府坪的现长郡中学内运动场,墓前有“汉太守韩玄之墓”碑。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汪应铨《韩玄墓记》载;玄“威信智略,足以服人”,“宽浓爱人,玄与三郡俱降,兵不血刃,百姓安堵,可谓知顺逆之理,有安全之德。”对韩玄评价甚高,似在为其正名。 蔡文姬墓 位於西安城东南蓝田县三里镇乡蔡王庄村西北约100米处。墓封土高约7米,林木葱郁。蔡文姬,名琰,东汉末年女诗人。博学有才,辨通音律,曾因战乱没於匈奴达12年。曹*思贤慕才,用金璧赎回。卒後葬此。蔡王庄村就是守墓人一代代繁衍生息而成为村庄的。1991年建立蔡文姬纪念馆,馆内陈列著蔡文姬所著《悲愤诗》和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及《後汉书》中的《董祀传》等。蜀汉 刘备墓 史称“惠陵”,位於成都市武侯祠内。陵墓占地2000平方米,封土高12米,有一道180米长的砖墙环护。陵前有“汉昭烈皇帝之陵”碑,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 年)立。史载,刘备於223年4月病逝於白帝城後,运回成都安葬;墓中还葬有刘备的先後死去的甘、吴二位夫人。刘备墓现有匾“汉昭烈陵”“千秋凛然‘对联 ∶“一杯土尚巍然,向他铜雀荒台何处寻漳河疑冢;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鳞古道令人想汉代宫仪”。 武侯墓 位於勉县在定军山西北脚下。墓地320亩,林木荫翳,古柏参天。墓高5米,方圆60米,四周遭砌以八卦形花墙。墓前竖碑一块,上刻“诸葛亮武侯之墓”,墓後有“护墓双桂”,高达19米,胸围1米左右, 树冠如盖,浓 荫蔽冢, 清雅宜人。每年清明前後,有一年一度之庙会。数以千计的游客,踏青瞻谒武侯墓,盛况空前。初建於西元234年,陵园现存建筑多为明、清两代 修建。陵园占地24万平方米,墓区古建筑有四合院,房舍40余间,大殿神龕上有诸葛亮泥塑彩饰坐像一尊,手持羽戾,神态自若。两旁书僮像侍立,龕下两旁是 关兴、张苞塑像。东厢房辟为历史文物陈列室;西厢房展示诸葛亮生平事迹。大殿院中有碑石20余块。大殿献殿悬有匾额,均系後代名人赞颂之词,如“汉代元勋”、“懦夫将後”;对联如“日月同悬出师表;风云常护定军山”。武侯墓在大殿一,墓高6米,周长60米,青砖围砌.墓呈南北向,取义北顾中顾,南立蜀汉。墓後有古桂两株,高硕遮荫,人称“护墓双桂”。墓前碑亭竖一石碑∶“汉诸葛忠武侯之墓”,双桂之後有诸葛亮“寝宫”3间.陵园建筑古朴,松柏常青,十分幽静。 庞统祠墓 位於老陕路旁,距德阳仅15公里左右,祠墓为建安十九年(西元214年)庞统中流矢卒後,蜀汉昭烈帝刘备所建。墓基方圆10米,高4米多,由条石砌成圆形。祠三进四合布局,石木架构(石墙、石柱、石漫、石柱廊、石窗),古朴敦浓、肃穆庄重。依次排列著山门、“龙凤”二师殿、“栖凤”殿、庞统陵墓。祠内存有庞统及诸葛亮雕塑像,历代匾联、碑刻、字画等大量珍贵文物史料。 徐庶墓 位於河南许昌县,资料不详。 马良墓 位於湖北省宜城市上大堰镇,系衣冠冢。真墓位於山东省淄博市永流乡永流村西北, 墓高17米,东西80米,南北32米,储存一般。 关林 关林,又称关帝冢,位於洛阳县城南7.5公里。关帝即关羽,是蜀国大将。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吴蜀争夺荆州,关羽在湖北当阳为吴军俘杀。吴国把守关口羽的首级送到洛阳,企图嫁祸於曹*,曹*却以王侯礼葬关羽首级於城南。 初称“关冢”,明万历年间始在此建庙植柏,称“关夫子冢庙”。清初名“关帝陵庙”,康熙时称“关夫子冢庙”,道光时改称“关林”。清乾隆时加以扩建。今林园占地百亩,有翠柏800余株,殿宇廊庑一百五十余间,碑刻七十余方,石坊四座,大小石狮、铁狮子一百余个。这里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辟为洛阳县古代石刻艺术馆。 关林的主要建筑均在中轴线上,依次为舞楼、大门、仪门、甬道、拜殿、大殿、二殿、三殿、石坊、八角亭,最後为关冢。 大殿始建於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面阔七间,进深三间,高26米。庑殿顶,琉璃瓦覆盖,五脊横立,六兽扬威。正门上,有12幅明代浮雕木刻。说的是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等故事。 旧时帝王墓称陵,王侯墓称冢,百姓墓称坟,圣人墓称林。关羽被尊为‘武圣‘,故其墓称‘关林 ‘。关羽被过去历代王朝尊为‘武圣‘,是民间信仰者‘忠、勇、仁、义‘之楷模。关林古庙会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前往关林朝圣之海内外游客络绎不绝。 关陵 位距当阳市城区3公里处,是埋葬蜀汉名将关羽尸骸的地方。东汉建安二十四年(西元219年),关羽败走麦城被吴兵所杀,孙权怕刘备报杀弟之仇,将关羽首级献与曹*,企图嫁祸於人,将其正身以侯礼葬於当阳城西北。关陵开始是座土冢。自隋唐以来,历代皇帝为关羽加封,使其成为武圣人,直至关帝,他的陵园随之扩大,形成宏伟规模。明嘉靖十五年(西元1536年),已成陵园建筑群,始名“关陵”,沿用至今。以後曾多次修缮,但仍保留著明代的建筑风格。 现存陵墓封土高7米,周长70多米。墓门北向,有明代建的“汉室忠良”石牌坊。关陵建筑群以宫墙相连,全是红砖黄瓦,富丽堂皇。陵园中轴线上,由前而後依此排列著神道碑亭,华表,石坊,三圆门,马殿,拜殿,正殿,寝殿,陵墓。两侧分设八角亭,春秋阁,碑廊等。正殿为主体建筑,前檐悬“威震华夏”金匾。殿内供奉关羽父子和周仓的大型塑像,型式生动,威风凛凛,气概不凡。寝殿内有台湾同胞捐资铸塑的高3.6米,重800千克的关公铜像。寝殿後的墓冢,高7 米,周长70米,石为垣,加上石雕栏杆,刻有“巨龙如海”等图案。墓前碑亭中,立有“汉寿亭侯墓”碑。整个陵园风景幽丽,古柏参天,远山近水,四季常新,加之三国故事脍炙人口,关公品德世人景仰,於是常有海内外旅游者结伴而来,拜谒凭吊。 周仓墓 在当阳县东南,麦城之西2公里,相传为蜀汉名将周仓安葬之地,墓在田中,略大於一般土冢,圆形条石砌墓。墓碑上刻∶“汉武烈候周将军讳仓之墓”。1998年协天庙信众捐资60万元民众币对周仓墓进行加固,重建墓祠的台湾省宜兰礁溪协天庙主委吴朝煌先生,将对周仓将军重塑金身,以分灵仪式及安座大典告慰先圣之灵。 鲍三娘墓 在四川广元市昭化古城北5公里外,有一座中型土墓--鲍三娘墓 (传为关索之妻),南北长21米,东西长19米, 顶高为4米,是被盗後的残墓,墓碑残存,字迹依稀可辨,为“汉将军索妻鲍夫人之墓”。 勉县马超墓 位於陕西勉县城西老城乡马公祠村。坐北朝南,与武侯祠相距约1公里处。 刘备称帝後,升马超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镇守阳平关(即现勉县老城)。西元222年病逝於勉县,并安葬在此。墓冢周长56米,高3米多。墓碑为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所立,上刻隶书“汉征西将军马公超墓”。现存大殿3间,东厢5间,碑碣5通。殿门楣上悬“汉 乡侯”匾。 赵云墓 赵云因曾在大邑戎兵防羌,故後主敕葬银屏山麓。赵云墓位於大邑县城东1公里的银屏山下。冢大如小丘,依山而建,气势雄伟泅周有石砌女墙,古柏森森。墓前有清幽雅静的木架构四合院建筑,正中竖有高2.5米、宽1米的墓碑,上刻“汉顺平侯赵云墓”七篆体大字,两侧刻有填金对联∶“赤胆永枯江原父老,忠魂犹壮蜀国山河。”匾文“永烈千秋”。 在十年浩劫中庙及雕像、墓碑均招破坏。 为宏扬民族文化,重现赵云雄姿,正定县在原道光年间遗址上重建赵云庙,并於1997年4月13日正式对游客开放。新建的赵云庙气势恢弘,占地12亩,总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采用仿明清古建筑架构,其格局分为一进院、二进院。主要建筑有庙门、四义殿、五虎殿、君臣殿和顺平侯殿组成。
Ⅳ 求三国所有人物的墓地(已知的)
三国人物墓地
曹丕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首阳山。
甄后
位于河南省安阳县辛店乡灵芝村,又称朝阳陵。《魏书》:“四年十一月,以后旧陵庳下,使像兼太尉,持节诣邺,昭告后土,十二月,改葬朝阳陵。”
曹睿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大安茄店村,于村北偏右有一不自然土山横于田前,据说为曹丕墓,后经过考古学家证实,为魏明帝曹睿之墓。
曹 奂
位于河北省临漳县城西南28公里,习文乡赵彭村西南约三百米处,北距邺北城三台约5公里。
现存封土南北长64米,东西宽51米,高4.6米,面积3264平方米。封土的东北角破坏一部分,此处放置一残存半个青石柱础,直径约1米。封土四面皆为耕地,附近的耕地内有散乱的砖瓦碎块,部分带黑油的碎瓦块。。《嘉靖彰德府志》、光绪《临漳县志》均明载:“曹奂墓在临漳县彭城村。”
1986年春,经国家考古队(屈如忠带队)钻探,封土为夯土,下有砌石,面积比现在封土大。未发掘。1992年7月15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曹植墓
在山东东阿县城南20公里鱼山西麓。曹植(192-232年)字子建,曹操第三子,曹丕之弟,才华高旷。魏太和三年(公元229年)封东阿王,六年又徙封陈王。因受曹丕猜忌迫害,郁郁而死。谥“思”,世称陈思王。在东阿时常登鱼山游览,死后其子遵遗嘱归葬鱼山。曹植墓始建于公元233年(魏太和7年),坐落于鱼山西麓,依山营穴,封土为冢,占地1200余亩,东南两侧有黄河和小清河萦绕,合为襟带。墓前有碑,为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建,高1.7米,宽1.1米,有额无题字,似有画像,已不可辨。碑文二十二行,行四十三字。正书兼用篆隶,表现出我国书法由隶向楷过渡的特征。碑早年堙没大清河中,至清代始捞出,复置墓前,并建碑楼保护。
蔡邕
位于河南禹州,箕山入禹境之第一峰为逍遥岭,其阴有汉中郎将蔡邕墓。岭上有摩崖石碑一通,上刻汉隶体字,字大二寸,为蔡邕亲书。此碑曾坠入颍河,现为白沙杨氏获之。
蔡邕,东汉书法家,以隶书著称。结构严整,体法多变,长于碑记。熹平四年(175),灵帝诏邕写六经文字,部分由邕书丹于石,立太学门外,曰石经。董卓当权时,任邕为左中郎将。卓被诛后,邕为王允所捕,死葬于此。其东为白沙镇,其北为白沙水库,湖光潋滟,景色一新,为旅游胜地。
夏侯渊、夏侯敦
位于河南许昌市城西7公里河街乡贺庄北(今市石油库院内),二墓东西并立。东墓(敦)已毁,西墓(渊)尚存,墓高10米,占地3300平方米,有石阶小径可达墓顶。夏侯渊,字妙才,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人,随曹起兵屡立战功,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战死于阳平关,葬于此。
张辽
位于安徽省合肥市逍遥津公园内湖中岛上,为衣冠冢,现存墓冢,张辽陈列馆、逍遥阁和渡津桥。
现合肥市委、市政府决定对逍遥津公园进行全面改造,建设张辽墓、包括建碑亭、墓丘、亭廊、三国故事瓯塑,更换铜质张辽塑像,使张辽墓景点成为一个完整的系列,提高景点的三国文化内涵;整治公园环境等。全部项目将在2003年上半年竣工。
徐晃
位于许昌市东20公里张潘镇城角徐村东北1公里处,墓现存于耕地中。
李典墓
李典因为作战勇敢,武艺高强,很为曹操器重。被封为都亭侯,是三国战乱时期最出名的年轻将领之一。后因病而死,年仅36岁。92年在巨野县昌邑乡发现一石室墓,初步推考可能为李典墓,现已原样移建菏泽博物馆一层大厅内。
邓艾父子墓
位于四川剑阁县城北10公里北庙乡孤玉山,邓艾父子被诬陷谋反在此杀害。墓为土垒,周围砌青石,墓碑书“魏征西将军邓艾墓”。墓侧还有“彰顺王庙”(彰顺王是五代前蜀王建天汉元年给邓艾追封的谥号)。
过去,每年二月,老百姓都要办会和演戏。原南充专员林维干立石碑于墓前,并书《魏将军邓艾之墓》,还摘录李榕著的《十三峰书屋全集》中有关评邓艾被杀的论述刻在碑上。
现在邓艾墓碑碣具存,庙仅存正殿。
“文革”期间,墓穴被掘,发现墓穴并列两室用青石板修造。两穴室中各有一座棺位,各长3米,宽1.4米,高1.8米,双穴并列,中间距离2米。从墓的穴位看,是邓艾父子各寝其位。
杜预墓
位于洛阳市偃师县杜楼村北,不过如今仅保存下来一座墓碑,书“晋当阳侯杜预之墓”。其南有杜预后世子孙唐朝大诗人杜甫之墓。
郄虑墓
位于许昌市东20公里张潘乡郄庄,南与张潘故城相望,墓高3.5米,围100米, 占地900平方米,现保存完整。郄虑为东汉末人,汉献帝近臣,官至御史太夫。因与帝密谋曹操,事泄被杀,葬此。村中郄姓皆其后裔。
嵇康墓
位于安徽省涡阳县石弓镇东嵇山南麓。
阮籍墓
位于江苏南京市城内西南角花盝北岗19号四十三中学内。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建。系衣冠冢。现有墓冢,墓碑。碑为清光绪二十四(1898年)年立。
孙坚墓
位于苏州南门外青旸地,宋代时曾为人盗发,诗人杨舜韶作诗云:“阖庐城边荒古丘,昔谁葬者孙豫州。久无行客为下马,时有牧童来放牛。”
孙策墓
位于孙策墓在今苏州盘门外染丝厂内,当地人称孙将军坟。其楣石于解放后发掘出土,虽经岁月剥蚀,仍可分辨出正面浮雕的龙、虎、人等形象。
孙权墓
史称蒋陵,又名吴王坟,在南京市钟山南麓,古称孙陵岗,位于明孝陵正南300 米。在南京民间还流传说,明太祖建造孝陵时,下令迁移这一带墓冢,寺庙时曾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就让他给我守门吧"。故此在建明孝陵明孙权墓没有被破坏,而明孝陵的神道只好绕过孙陵岗,这就是明孝陵的神道为什么不是笔直的原因。现仅存仅剩下一小型墓冢,不见碑表。
当年大汉奸汪精卫死后曾葬于孙陵岗,抗战胜利后,汪坟被炸。今在汪坟处面对中山陵有汪逆花岗石像,千古唾弃。
孙休墓
位于安徽省当涂县,资料不详。
孙皓墓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资料不详。
周瑜墓
位于安徽庐江县城东1公里处。墓为圆顶,高2米,封以灰色麻布纹大汉砖,墓门朝东,墓周松竹环绕,墓前有明刻“吴名将周公瑾之墓”石碑一块。为明正统七年(1442年)立。墓前有清代立《汉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周瑜铭》。
小乔墓
位于安徽庐江县城西1公里处,。平地起坟,有封无表汉砖结构,墓坐西向东,与城东1公里处的周瑜墓遥遥相对。
鲁肃墓
位于岳阳楼东南角约300米。墓葬座东朝西,墓原高20米,底部直径约80米,墓冢全用青砖围砌。今墓仅存高6米,底部周长70米的封土墓堆。周围砌有3米石栏可上墓顶,顶上有小亭,立着清光绪年间所刻石碑一块,高约2米,上书“吴横江将军鲁公肃墓”。墓前大石坊门两侧石柱上刻有对联一副:“扶帝烛曹奸,所见在荀彧上;侍吴亲汉胄,此心与武侯同。”
陆逊墓
位于苏州娄门外五里许陆墓乡,陆墓乡因三国时吴国名将陆逊墓在此而得名。今已湮没。
诸葛瑾墓
位于江苏省南京市,资料不明。
黄盖墓
位于江西省南昌县麻丘镇,资料不详。
甘宁墓
位于阳新县富池镇半壁山,临江而立,背倚军山。占地66.7公顷,其中森林面积53.36公顷,为三国时吴国西陵太守甘宁之墓,是由当地政府筹资易地修复的,因原墓于“文革”期间遭破坏。园内山壑纵横,四季常青,东北有十亩桂园,西南为十亩竹圃,甘宁墓座落其中,墓高2米,周长6米,墓前矗立着仿古天柱石坊,大雅壮观,石坊前有天然“甘泉”。
太史慈墓
位于江苏镇江市北固山中峰南麓。清代同治9年(1870年)修筑镇江城墙时发现,即加以保护。墓前有碑,书“吴孝子建昌都尉东莱太史慈子义之墓”。另有碑文,扼要书其生平。
丁奉墓
位于安徽庐江县西门外龙子口。1953年发现。墓冢占地160多平方米,高5米多,墓室为卷拱形,高3米多,宽2米,长5米,均系古钱纹和几何图案的青砖砌成。
朱然墓
1984年6月在安徽马鞍山市发现,前后室内各旋转漆棺一副,后室棺较大,推测为朱然的葬具,前室棺内死者可能是其妻,该墓随葬品总计一百四十多件,其中漆器量最多,共约80件。有案、盘、羽觞、桶、壶、奁、盒、匕、勺、凭几、扇、梳等,有木船、篾胎、皮胎等,尤其有彩绘漆器的大量出土。特别是其中一种犀皮黄口羽觞,将犀皮漆工艺的出现年代提早了六百年左右。
Ⅳ 客家土楼的故事或历史
客家土楼的故事或历史:
土楼居民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
客家人原是中原一带汉民,因战乱、饥荒等各种原因被迫南迁,至南宋时历近千年,辗转万里,在闽粤赣三省边区形成客家民系。在他们被迫离乡背井,流离他乡的过程中,经历了千辛万苦,他们都有深切的体会,不论是长途跋涉的流离失所,还是新到一处人生地不熟的居地,
许多困难都得依靠自己人团结互助、同心协力去解决,共度难关。因此,他们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
由于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大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蒉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
土楼很注重防御要求。闽、粤、赣3省交界地区早先是一片莽荒,迟至20年代初,仍存留有多处原始森林,虫蛇出没,野兽甚多。在历史上很长时间内,这里不但是“天高皇帝远”,朝廷鞭长莫及,就连福州、广州、南昌这3省都城,也因相处极端、隘坚路险而奈何不得。
客家人除了常常遭遇民风强悍的土著袭击外,先后迁移姓氏不同的家族之间也不断发生殊死的械斗。 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家客家人极其重视防御,他们将住宅建造成一座易守难攻的设防城市,聚族而居。土楼内水井、粮仓、畜圈等生活初级火器时代,土楼使客家人获得了足够的安全保障。
在客家人中间,流传着很多在敌人久攻不下,“大楼安然无恙”的故事。
(5)蓝田县白马坡敬老院扩展阅读:
客家土楼的结构分类:
客家土楼主要有3种典型,就是五凤楼、方楼、圆寨。
1、五凤楼,从整体看,以三堂屋为中心的五凤楼含有明确的主次卑意识,可以肯定,它是客家文化发源地的黄河中游域古老院落式布局的延续发展,在其群体组合中,只有轴线末端的上堂屋(主厅)采用了坚厚的夯土承重墙。
2、方楼:方楼的布局同五凤楼相近,但其坚厚土墙从上堂屋扩大到整体外围,十分明显的是,防御性大大加强。
3、圆寨,在圆形建筑物中,三堂屋已经隐藏,尊卑主次严重削弱;寨是堡垒,防御功能上升到首位,俨然成为极有效的准军事工程。
4、圆楼是当地土楼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一般以一个圆心出发,依不同的半径,一层层向外展开,如同湖中的水波,环环相套,非常壮观。其最中心处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为祖堂,围廊,最外一环住人。整个土楼房间大小一致,面积约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楼梯,各家几乎无秘密可言。
土楼结构有许多种类型,其中一种是内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轴线纵深排列的三堂制,在这样的土楼内,一般下堂为出入口,放在最前边;中堂居于中心,是家族聚会、迎宾待客的地方;上堂居于最里边,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除了结构上的独特外,土楼内部窗台、门廊、檐角等也极尽华丽精巧,实为中国民居建筑中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