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老年人生活质量怎样反映社会发展水平
1、高校退休老人的希望水平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 婚姻状况的好坏对高校退休老人生活质量有显著的影响;婚姻状况在和性别与丧偶情况的交互作用中,对希望水平均产生主效应;婚姻状况与儿女个数,婚姻状况与岗位均产生了交互作用。且婚姻状况与岗位的交互作用中,岗位对希望水平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主效应; 2、高校退休老人的社会支持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然而显著高于地方离退休老人。不同的婚姻状况,不一样儿女个数以及不同年龄阶段对其社会支持有显著影响;在不同的文化水平和不同的岗位中,是社会支持总分及客观支持的维度得分存在显著差异;此外,有配偶组和丧偶组在支持利用度的得分上也存在显著性差异; 3、高校退休老人的生活质量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然而显著高于地方离退休老人。在不同的婚姻状况中,较好的高校退休老人的生活质量较高;有配偶和已丧偶的组别在心理健康得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年龄组别的老人在生理功能和活力的得分,也存在显著性差异; 4、高校退休老人的希望水平与生活质量呈显著正相关,且老人的希望水平对其生活质量有积极影响,而生活质量也反过来作用于其希望水平; 5、高校退休老人的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呈显著正相关,且老人的社会支持有利于生活质量的提高,而生活质量也会反作用于其社会支持; 6、高校退休老人的希望水平与社会支持呈显著正相关,且老人的社会支持对其希望水平具有积极影响,而希望水平也反作用于其社会支持; 7、高校退休老人的希望水平及社会支持都对其生活质量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且希望水平的路径思维与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对高校退休老人生活质量的预测贡献最大。
㈡ 中国老年人口正在迅速增长,社会应该给老年人提供哪些社会支持和服务
政府不仅需要大力发展机构养老等社会养老方式,来补充家庭养老版的不足,更要权注重对家庭养老的直接支持,通过提高家庭发展能力的政策安排来加强家庭的养老功能,国家应加快培育老龄人口的养老资产,包括人力资本和就业能力、二元结构养老金、基本医疗保障和补充健康保险、老年房产和其他资产;还应改善老龄人口的资产结构,包括代际转移支付、劳动经营和财产性收入等;此外还要采取措施提高老龄人口的购买力,包括中年养老理财和子女为老人购买服务,促进养老服务体系、老龄产业发展等。
㈢ 老年人昏迷时如何进行社会支持评估
应该从社会角色、社会网络、社会支持、社会参与、满意度评价进行评估。在宏观方面,进入老年阶段,老年人的社会角色发生改变。
㈣ 通常来说,建立老年人非正式支持网络包括( )类。
正确答案:B
解析:非正式网络体系常常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家庭成员;第二类是亲属;第三类是非亲属对老年人的支持。
【命题点拨】本题考查的是老年社会工作内容中,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的内容。
㈤ 如何提高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
(一)强化家庭养老功能,探索新型养老模式。尽管多数“空巢老人”独居在家非常寂寞,但仍都希望住在家里,而不想选择入住老年,家庭养老仍然是农村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的养老方式。因此,一方面要从以德治家入手,普遍成立村(居)基层老年协会,督促儿女们细心周到地照顾老人,积极营造以家庭养老、敬老为荣的良好风尚。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推行协议养老制度,对子女不及时与父母签订协议书,或不及时履行赡养义务的,村(居)老年协会要及时督促和帮助落实。必要时可以帮助老人采取法律手段,为“空巢老人”养老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同时要积极探索以家庭为核心,以村、社区为依托,从城向农村辐射,为居住在家的农村“空巢老人”提供必要的生活照料、卫生保健、法律援助、精神慰藉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养老服务。
(二)建立有效帮扶机制,帮助农村“空巢老人”家庭解决经济困难。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大多数生活都比较困难,需要和社会各界给予帮助。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救助机制,对无生活来源、患病、久治不愈、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且符合临时救助或农村低保条件的“空巢老人”,要及时把他们纳为救助对象,给予救助。二是农村“空巢老人”由于家中无人照顾,常常会面临突发性疾病得不到及时抢救,生命受到威胁的问题。建议在镇街成立基层老龄组织,村委会要建立农村“空巢老人”家庭档案,组织志愿者、身体健康的低龄老人,采取结对帮扶的办法,解决“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三是要加强村(居)老年文化场所建设,大力倡导和组织志愿者队伍,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文化生活等各项服务,使“空巢老人”更多地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让老人的晚年生活丰富多彩。
(三)尽快建立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并完善农村老年保障制度。目前,农村医技人员素质不够高,设备、技术水平有限,稍微严重点儿的病,在镇(村)卫生院(室)无法治疗,使农村老人的健康需求得不到满足,农村“空巢老人”就医难问题表现尤为突出。应尽快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并完善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的农村老年保障制度,切实满足农村老人的基本养老和基本需求。
(四)依法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农村“空巢老人”反映较多的仍然是问题。无论是来自社会的歧视、欺侮老年人的违法行为,还是来自子女相互推诿、拒不赡养老人的失德忘本,均可通过法律程序维护老人自身合法权益。有关部门应把《中华共和国老年益保障法》等有关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政策落到实处,做好“空巢老人”养老保障、保障等合法权益的维护工作,建立老年人合法权益法律援助制度,帮助老年人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五)设立老龄事业发展专项基金。在解决农村“空巢老人”一系列问题中,若只依靠家庭经济支撑或、社会临时救助、农村低保等往往是杯水车薪,必须设立相应的基层老龄事业发展专项基金,用于农村“空巢老人”的物质生活。有条件的村(居)可由村级集体拨款,并接受社会各界捐款,建立差异性老人高龄津贴制度,每月按年龄不同发给生活补贴,改善老年人,尤其是生活困难的农村“空巢老人”的物质生活。
(六)抓好“回引工程”。农村大量青壮年民工外流,虽然使农村经济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但是也辛苦了留守的“空巢老人”。调查中不少“空巢老人”反映,子女寄回家的钱多数花在了孙辈的生活费、学费和零用钱上面,但老人的经济收入并未因子女外出打工而有明显改善。这些问题,不仅要引起外出农民工的重视,更要引起社会的关注。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积极鼓励、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外出民工的回乡创业,不仅有利于乡村工作的正常开展,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步伐,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更主要的是让农村老年人过上真正幸福的晚年生活。
(七)努力营造爱老敬老的社会氛围。一是要加大贯彻《老年益保障法》的宣传力度;二是要加强在校学生、农村青年的孝道教育;三是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展爱心服务活动。要充分发挥镇村团组织、村民代表、党员代表的先锋模范作用,实行结对帮扶,定期上门家访并进行跟踪服务,及时了解掌握“空巢老人”的基本情况,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八)鼓励、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出资兴办不同层次的养老机构。为了解决部分收入较高,身边无子女的农村“空巢老人”以及子女无暇照顾老人的问题,应统一制定政策,在税收、土地、城建、金融、水电管理等方面对社会养老事业在政策上给予相应的,吸引非公经济进入养老事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大力兴办农村养老院等养老机构,促进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
㈥ 如何对老年人的社会功能状况进行评估
应该从社会角色、社会网络、社会支持、社会参与、满意度评价进行评估内。在宏观方面,容进入老年阶段,老年人的社会角色发生改变。相应的社会网络也变化了。在微观方面,个体与社会进行互动。一方面,社会为老年人提供支持和资源;另一方面,个体积极参与社会并且积极奉献社会。
㈦ 《老年护理》社会功能包括什么和社会支持
《老年护理》共8章。第1章介绍了老年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第2~5章介绍了老年人的健回康管答理及相关知识;第6~8章介绍老年人常见健康问题及疾病的护理。我国是世界上拥有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老龄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因此社会对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激增。如何尽快培养出专业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实用型老年护理人才已迫在眉睫。我们在人民军医出版社的指导下,依照卫生部、教育部相关教学计划及大纲,参阅国内外有关老年护理学的专著和教材,在临床一线的老年护理专家指导下,结合多年的实际教学经验编写了这本《老年护理》。
㈧ 如何协助随迁老人重建社会支持网络
老人社会支持网络 老人社会支持网络从实施的主体上可以分为正式社会支持网络和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正式社会支持网络中有政府、社区、组织等.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有家人.
㈨ 空巢老人精神赡养的社会支持有哪些
一是对于孤苦无依、生活困难的特殊空巢老年人,政府有责任进行免费专救助,通过机构供养属的方式,让这部分老年人安度晚年;二是对于大多数空巢老年人来讲,国家应通过兴办养老福利机构和建设养老福利设施,培育和发展养老护理服务市场,运用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等多种方式,解除空巢老年人缺少日常护理和社会照料的困境”。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护法草案要求儿女“常回家看看”,不是单纯将精神慰藉的功能捆绑给家庭,老年人的精神慰藉不仅是子女的义务,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责任和社会责任随着空巢问题的凸显,今年初,一场关于“常回家看看”的立法讨论受到了社会各界高度重视。据了解,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护法草案在“精神慰藉”一章中拟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年人”,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对于上述规定,不少市民认为,“精神赡养出自心关乎情,属于道德上的义务,而不是法律上的责任”。
㈩ 简述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原则
社区工作开展老年人活动,首先应该尊重和接纳老年人,要相信老年人是有潜能和价值的;其次,要与老年人建立一种相互支持、信任及平等的关系,应该在不同群体中建立桥梁,使他们聚集在一起,共同努力;第三,对老年人要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和分析,既要了解老年人的共性,也要了解老年人的个性、兴趣爱好及能力,要有耐心去发展老年人,要有计划地将老年人的参与逐步提升。不要期望即时的效果,因为观念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第四,要关注、重视每一位老人,发掘他们的参与潜能,不要只集中资源及注意力在少数比较活跃的老年人身上,而忽略了其他老人的需要;第五,多给予老年人机会去亲身参与,不要过分地保护老年人。因为只有通过更多的参与和实践,老年人才能从中得到学习和改变;第六,要建立更多的社区关系,发掘更多社区资源,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