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部早期中国地质调查的宏论
吴凤鸣
(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一、李希霍芬及其人
斐迪南·保尔·威尔赫姆·弗莱郝尔·冯·李希霍芬 ( Fedinand Paul Wilhelm Freiherrvon Richthofen,1833 ~ 1905) 是德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地质学家。1833 年 5 月 5 日生于普鲁士 ( 上西里西亚) 巴登符腾堡的卡尔斯鲁赫 ( 今属波兰) 。1856 年毕业于柏林大学,早期曾考察和研究过阿尔卑斯山、喀尔巴阡山、多洛米蒂山和特兰西瓦尼亚地区的地质现象; 成功地建立南蒂罗尔的三叠系层序; 1860 年应邀随同德国经济使团访问过锡兰 ( 今斯里兰卡) 、日本、中国台湾、菲律宾、曼谷,以及缅甸的毛淡棉等地; 1863 ~1868 年到美国加利福尼亚进行地质考察并曾发现金矿; 同时还从事过花岗岩、火山岩、白云岩,以及珊瑚成因的研究。
1860 年和 1868 年,李希霍芬先后两次来中国进行地理、地质考察,1872 年返德后名声大振,受聘于柏林大学、波恩大学、莱比锡大学等大学担任教授,担任过柏林大学校长,连任过柏林地理学会主席,当选为国际地理学会主席,以及德国、法国科学院院士,成为著名的地理学家、地质学家,1905 年 10 月 6 日逝世。
1877 ~ 1912 年,出版了书名为 《中国》 的五卷集地质考察报告,成为我国早期重要的地质文献。
二、两次来华进行地理 - 地质考察的 7 条路线
1860 ~ 1862 年,李希霍芬随同普鲁士 “远征团” 赴亚洲东部进行地质考察,于 1861年到达中国上海,但当时由于他受到清朝政府的限制,仅困居于上海,实际上未能进行任何考察活动。
1868 年,李希霍芬获得加利福尼亚银行的资助,再次来华,进行实地地质考察。后来,他又获得上海外商会的资助,精心设计了 7 条考察路线,以上海作为基地,从 1868年到 1872 年 4 年间,足迹遍及中国 18 个省 ( 区) ,进行地理的、地质的考察,其考察范围北抵辽宁沈阳,西到四川成都,南到广州 ( 包括中国香港) ,东到舟山群岛,时间之长、地点之多,均非他人所能及。
从上海外商会获得资助的条件是,对考察地区获取的地理和地质资料,包括物产、人口、交通、风土人情以及社会经济概况,及时向商会作专题报告。从而,也充分显出李氏来华进行考察的目的背景。
李氏考察的 7 条路线大致情况如下:
第一条路线: 1868 年 11 ~ 12 月间,主要地区是杭州、苏州、无锡、镇江、南京等地,尤以对舟山群岛考察最详。
第二条路线: 从 1869 年 1 月起,再次赴南京、镇江,转入湖北 ( 武昌及汉口) 。
第三条路线: 从 1869 年 3 月开始,相继有半年时间,主要考察山东郯城、临沂、泰安、济南、章丘、博山、潍坊、芝罘。1877 年,他曾专门提交报告 《山东地理环境和矿产资源》,文中强调青岛之优越的地理位置,并渲染胶州湾良港之说。后渡海到达辽东半岛,去过瓦房店、盖平、熊岳; 后进入大孤山,到达本溪、沈阳; 经山海关,又考察开平、滦县、丰润、玉田及一些煤田; 经通州再度进入北京及其西山附近进行地质调查与研究,把北京南口出露的古老地层命名为震旦系。在北京休整后,返回上海。
第四条路线: 从 1869 年 9 月开始,主要是在江西 ( 九江、景德镇附近) ,转到安徽屯溪,后乘船经新安江、钱塘江到杭州返回上海。
第五条路线: 从 1869 年末到 1870 年初,从上海直达中国香港,进入广州经北江到湖南宜章、郴州,乘船经湘江、洞庭湖入长江到汉口转入河南洛阳、经山西晋城到山西太原、阳泉,再经河北正定到达北京,从天津返回上海,重点考察了山西、陕西煤矿资源。在这次考察中,大约在 1870 年,李氏从北京发出的信中大肆渲染了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石炭大国! ”“山西一省的煤可供全世界几千年的消费! ”并绘制了中国第一张 《中国煤炭分布图》。
第六条路线: 1871 年 6 ~8 月间,先从上海到宁波,进天台山到金华、桐庐等县,经兮水县进入天目山,越过千秋关,到安徽的宁国、泾县,到达芜湖,乘船再到镇江,往返南京、镇江多次,进行较细致的地质考察和测量。
第七条路线: 从 1871 年 9 月至 1872 年 5 月,是他 7 条路线考察中时间最长的一次。从上海乘海轮至天津到北京,再次对西山斋堂等地进行考察,经鸡鸣山、宣化到张家口,转至大同、五台山考察,发现 “五台绿泥片岩”。到太原沿汾河河谷南下至潼关,入陕西经西安到宝鸡。据有关文献记载: 河西走廊南缘山脉,曾以李希霍芬命名,即今祁连山脉之一部分。李希霍芬在 《四川记》中盛赞成都是中国最大城市之一,也是最秀丽雅致的城市,还感叹都江堰灌溉方法完善,在世界上无与伦比。随后,他转入嘉定 ( 乐山) ,经岷江,转长江返抵上海,途中对三峡地区考察甚详,“收获”最大。
李希霍芬在 7 条路线的考察中,记录大量野外地质资料,搜集和采集大量的化石、岩矿标本; 绘制了考察地区的地形图、素描图、地质图和地层剖面图等。考察的间隙时间,及时撰成报告,把所观测到的景象,按承诺向外商会报告。外商会在 1903 年将李氏的“报告”汇集成两大卷册,取名 《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报告书》。
1872 年,李希霍芬返回德国,深受威廉二世的嘉奖和赏识,学术和社会地位都青云直上,一时名跃全球。
三、五卷集宏著 《中国》编成出版
在普鲁士政府支持下,李希霍芬集中精力整理和撰写他在中国的地理 - 地质考察专著。从 1877 ~1912 年,历时 35 年,完成了宏著 《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 简称 《中国》) 。全书共五卷,另有地理和地质图册两集。
第一卷: 于 1877 年出版,由他自己执笔撰成,主要论及中亚及中国区域地理概貌,其中有关中国历史地理内容,尤为丰富而珍贵。
第二卷: 于 1882 年出版,由他自己主编而成,主要包括考察区域的自然、地质矿产资源,以及社会和经济内容,涉及辽宁、山东、山西、甘肃、陕西、河南等地。
本卷涉及内容最为丰富:
( 1) 1872 年在五台山发现的五台绿泥片岩,为建立我国古老地层系统———寒武系之五台系 ( 上) 和滹沱系 ( 下) 奠定了基础;
( 2) 1871 年提出 “震旦”一词,把早古生代至元古宙一大群碳酸盐为主的地层,命名为震旦系,并以北京南口出露的地层为标准;
( 3) 在河西走廊南缘调查了今祁连山山脉,有的并以自己的姓命名,同时还指出罗布泊的地理位置及楼兰遗址;
( 4) 把汉代张骞出使西域的古道称之为 “丝绸之路”;
( 5) 在华北、西北调查中,提出黄土成因的 “风成说”等;
( 6) 在考察中发现许多褶曲和断层,在秦岭发现了逆掩构造。本卷还附有一张中国北方构造图,图上画了一条 “兴安线”的推测断层构造线,从兴安岭经太行山,一直到宜昌附近,还提出北方有一个古老的 “震旦块”,是一个具时间关系的地质构造单元。
第三卷: 于 1912 年出版,是五卷中最后出版的一卷,由他的学生迪森主编,这时李希霍芬已经逝世 7 年。此卷内容包括李氏在四川、湖北、湖南、广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地考察笔录、考察资料等,本卷对各地火成岩做了描述,诸如辽东古老高丽花岗岩,秦岭天台山志留纪花岗岩、南京花岗岩、安山岩和玄武岩等。其中也选入了李氏未曾考察过的地区,如贵州和西藏,是借助他人的资料编入的。
第四卷: 于 1883 年出版,主要是汇集考察中采集的古生物化石,邀请各门类著名古生物学家鉴定、描述和分类等,其中有: F. 富勒希 ( Frech) ,E. 凯萨 ( Kayser) ,G. 林斯特雷姆 ( Lindstrom) ,C. 施瓦格尔 ( Schwager) ,A. 欣克 ( Schenk) 等,是考察中最为珍贵的资料和图片。
第五卷: 于 1911 年出版,也是由迪森主编的。
两本图集: 第一册于 1884 年由李氏自己主编,于 1885 年出版,内容包括中国北部地区地质、地理图12 幅; 第二册于1912 年由 M . 哥罗尔 ( Groll) 博士主编,收入了考察中属于中国南方地区的地理、地质图 15 幅。在编选中,也参考了他人的文献资料和图谱,属于官方发表的材料就有 160 种,反映出当时对中国地理、地质所能达到的认识高度。
四、宏著 《中国》最主要的内容及意义
李氏的巨著充分反映他历时 4 年、遍及中国 18 个省 ( 区) 考察中国自然地理、地质矿产和人文地理,包括风土人情、社会和经济结构等的成果,是当时中国人自己了解自己,外国人了解中国的重要文献和资料。尤其是在中华大地处于地质调查完全空白的情况下,他的考察及其成果更显其影响深远。
从地质角度来看,学术上还有以下几点值得探讨:
其一,在矿产资源方面: 李希霍芬在考察中,非常看重中国矿产资源及其地理分布,尤以煤矿资源描述甚详,有专家统计他在书中对中国煤矿的记述多达 150 余次,才有上述夸大之谬论,认为山西煤炭资源储量占世界首位,但他认为山西煤储量丰富,为便于开采,关键是要解决交通问题。
其二,地层古生物方面: 4 年考察中,李希霍芬采集了大量珍贵的古生物化石,经几位古生物学家分门别类进行鉴定与研究,因此, 《中国》也是一本内容丰富的古生物专著,为中国地层古生物学奠定了基础。
李希霍芬在五台山发现强烈变质岩类,认定是中国地层最古老层系,称之为 “五台绿泥片岩”,遂后提出 “震旦”一词又在庞培利提出的 “震旦构造线”基础上,把 “震旦”一词引入地层系统,建立 “震旦系”,又提出 “南口系”,对中国古老地层研究,有开创性和奠基性作用。值得提出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王曰伦、高振西教授都做过一些更正和补充。
1916 年,在章鸿钊、翁文灏主编的 《地质研究所师弟修业记》 中,讨论了李氏的划分地层方案,认为李氏把太古宇分为古老片麻岩和新片麻岩尚值得讨论,举出辽宁、山东的片麻岩和花岗片麻岩为古老岩系,而河北、山西的角闪岩片麻岩、绿泥片麻岩以及昆仑片麻岩均为较新的岩系,补充和更正了李氏的划分方案。
其三,中国黄土的风成假说,李氏对中国西北及华北广泛分布的巨厚黄土,做过调查与研究,较早提出了风成假说及其概念,在当时曾风靡一时,有相当影响。
中国黄土成因,学术界争论了近一个世纪,19 世纪末叶以来,黄土风成说占据主导地位,20 世纪 50 年代,一些中国学者提出了不同见解,包括河流冲积作用成因,洪积成因,造壤作用结果等。经过地磁和热释光等方法测定,认为是多种地质营力作用堆积,并在相似气候条件下,经黄土化作用而形成的。
中国黄土及其成因的研究,刘东生院士及张宗祜院士的著作中有科学而系统的论述,代表了中国黄土研究最高水平,并荣获过中国科学大奖。
此外,有的文献资料、传记,援引他的提法,把公元前 114 年到公元年间,中国与河东 ( 中亚的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地带) ,以及中国与印度之间的交通线,称之为丝绸之路,实际上,正如后来一些学者指出的那样,李氏缺乏考古资料的论证和中华文化底蕴,考察时间短,涉及面积窄,其所谓的 “丝绸之路”,是指汉代张骞出使西域的古道。后经赫尔曼在 《中国叙利亚的古代丝绸之路》及其得意门生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的 “丝绸之路”作补充,才有如今人们对于丝绸之路的一般认识 ( 巫新华先生之 “玉石之路”则另有一说) 。
与此同时,特别值得提及的是,李氏的调查与研究,特别是宏著 《中国》的问世,对中国的地质事业的开创和影响,主要表现在,我国老一辈地质学家在学习和进行地质调查、研究及教学活动中,几乎都将 《中国》作为必读书目和重要文献使用,对该书有较高的评价。我国地质事业创建者之一翁文灏博士,于 1933 年在纪念李希霍芬诞生 100 周年时发表文章 《李希霍芬氏与中国地质工作》指出:
“李希霍芬关于中国地质的宏著实有待于吾人之详细补充,且其对中国地质历史之基本观念,亦有须加以修正者。孔子曰: ‘观过斯知仁矣’。兹试将睹,而当惊佩其发现之早; 盖李氏距吾人始业之际,尚在五十年之前也。吾中国地质学者无不叹服李氏于数年之间而造成中国地质学之主要纲领,因李氏之成就,而节省吾人十年之工作时间”( 见 《中国地质学会会志》1933 年,第 3 期) 。
随着中国地质事业的迅猛发展,中国地质学家在长期的地质实践中,发现不少李氏宏著中的误差和错误,补充和纠正大量不足的地质事实,如翁文灏先生在总结中国东部、华北地区区域构造特征和构造运动时代时,纠正过李氏许多错误认识和论述。
五、关于李希霍芬其人及其宏著 《中国》一书的评述
李希霍芬其人及其来华考察的背景和目的,在历史长河中,一直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新中国成立之后,在中国地质学发展史的讨论中,他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
1903 年,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在 《浙江潮》 第八期中发表了 《中国地质略论》,对外国人来华进行地质考察进行过强烈抨击和警示,他明确指出: “必须掌握自己的矿藏命脉,兴业自强! ”对外国人来华测地造图,深表不安,对列强以各种借口派地质学家来华调查我国地质矿产更感警觉! 对李希霍芬等一针见血地警示: “毋曰一文弱之地质学家,而眼光足并间,实涵有无量刚劲善战之军队”…… “盖自李氏游历以来,胶州早已非我有矣”。
1872 年,李希霍芬返德后,四处讲演和游说,曾渲染胶州湾为中国三大良港之一,且逼近矿区,尤为良港。1897 年 ( 光绪二十三年) 11 月 14 日,德国军队占领青岛,次年强迫清政府签约出租给德国胶州湾 ( 1898) 。这让我们不能不想起 1903 年鲁迅的警示。
我国地质事业创建者之一———章鸿钊先生早在20 世纪30 年代撰写的 《中国地质发展小史》一书中也曾指责说: “李希霍芬氏于调查地质之外,对中国矿产险要以及海洋形势无不悉心考察……”
1980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 《近代地理学创建人》 一书,笔者曾对李希霍芬来华进行地理、地质考察作过简要述评。1895 年,他曾发表文章,公然称 《马关条约》是政治地理学的杰作。可谓颠倒黑白、混淆视听,完全暴露了他殖民学者的险恶面目。
尽管他不时鼓吹 “中德两国应有密切关系”,但对发展中国地质事业却发现恶意中伤,他说: “中国知识分子是迟钝的,对快速发展的社会是持续的阻碍,……步行在他们的眼里是低贱的,地质学家的工作更是放弃了所有人类的尊严。” ( 笔者注释: 这段文字在国内有多种译法,以上引录刘东生院士 1993 年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桃李满天下》一书之中)
我国地质事业的创建者之一丁文江先生对这些诽谤言论十分愤慨,针锋相对地给自己定下一条准则: “登山必至峰顶,移动必须步行”。1919 年,当中国地质调查所主编的《地质汇报》创刊时,在英文序言里,丁文江特将李氏原文照登,以示对中国地质工作者为戒,激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
事实上,中国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迅猛发展和宏伟的成就,一切诽谤之词,早已不攻自破,显示出中华民族豪迈之魂。
总之,李希霍芬其人及其宏著 《中国》给中国带来了近代地学思想和方法,在中国地学界确有相当的声望和历史影响,毕竟在我国地质事业萌芽时,曾给予了启蒙、开创性和奠基性作用,这是其不容抹杀的历史贡献。但是,对他来华进行地质考察的背景、目的,以及他渲染的不实之词,至少为其政府掠夺中国资源和主权大造舆论,起过的负面作用,也应有辩证的认识。
② 苏州采子斋的特色和小吃
采芝斋自清代同治九年(1870年)设摊起,至解放前的四代相传,在实践中创造了不少具有民族和苏州地方特色的名牌产品。其特色是选料讲究、加工精细、营养丰富、甜香可口,既有中国传统糖果的特色,又吸取西式糖果的长处,自成一格。
总部地点:江苏省苏州市观前街
黄天源
黄天源创设于道光元年(1821年),初由浙江慈溪人黄启庭在东中市都亭桥境设一粽子摊。粽子质量好,生意不错。经几年经营,即在都亭桥赁一小屋,开设黄天源糕团铺,现在是家响当当的糕团老字号了。
它的桂花白(黄)糖年糕,还有苏式葱油麻团、四色猪油年糕、各色时令糕点、速冻系列糕团食品及大型艺术糕团,形态各异,口感软糯香甜。突出了苏州糕点的传统、风味、特色。
地址:观前街86号
稻香村
稻香村坐落在观前街东侧,创始于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取曹雪芹名著《红楼梦》中大观园的稻香村为名,是目前苏州生产经销苏式糕点历史悠久最为著名的专业店,也是较全面继承和发展苏式糕店的最有代表性的商店。
它的清水玫瑰月饼、芝麻酥糖、松子枣泥麻饼、荤酒酿饼、透味熏鱼、虾子鲞鱼等传统食品,除了具有一般苏式糕点的特色外,还有自己独具的特点,就是应时新鲜,味形并重。
地址:观前街72号
万福兴
创建于清宣统三年正月(1911年),存放在店堂里的三只斗糕模具,是开店之初所用工具,至今已有九十五年历史。据考证,此三只斗糕模具,是苏州苏式糕团仅存于世的“孤品”,现万福兴视作镇店之宝。
万福兴的糕点“肥润香软、甜松糯韧、色彩纯朴、造型美观”,老少都很喜欢。
地址:东中市12号
乾生元
苏州乾生元食品有限公司始创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原店名为“费萃泰”,以生产松子枣泥麻饼而蜚声海内外,被列为宫廷御膳点心,清光绪七年(1881年)更名为“乾生元”,以乾坤八卦为首称。
乾生元麻饼以形如满月、色泽金黄、入口香甜、甜而不腻、香而不焦、油而不溢、松脆可口而著称。
地址:观前街123号
义昌福
义昌福位于苏州吴中区水香六村站(台后)的一家小吃店,创建于清光绪九年是专营苏帮菜点的百年老字号。
义昌福推出的鲜肉大包风靡苏城,日平均销售包子3、4千只,店门口的包子“长龙”,成为石路上几乎每天都能看到的场景。
③ 谁能告诉我
范蠡,字少伯,又称范伯,春秋末楚国宛三户(今河南南阳一带)人。出身贫寒,微时“佯狂、倜傥、负俗。”文种任宛令时,与之交。后同至越国出仕,俱为著名大夫。
公元前494年,句践伐吴,范蠡谏阻,不听,遂遭失败。退保会稽山后,献卑身厚赂,乞成于吴之计,订城下之盟。范蠡随句践质吴三年,夫差劝其弃越投吴,委以重任,范不为动。含垢忍辱,卑辞厚赂,终于使句践化险为夷,平安返越。及归国,与文种鼎力辅佐越王。句践奋发图强,筑城立廓,发展生产,以俟时机。蠡倡“道”、“气”,主“恒”、“常”,重“持盈”、“定倾”、“节事”,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变化,时势必有盛衰,顺其自然,待机而动,才能取胜。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兴越灭吴,完成句践称霸大业,使越国成为强国。
灭吴后,范蠡功成身退,乘舟浮海,离越适齐,化名“鸱夷子皮”,经商治产,获利千万,受任齐相。后弃官散财,间行至陶(今山东定陶西北),逐什一之利,复赀累千万,自号陶朱公。范蠡著作甚丰,惜大多散佚,仅存《养鱼经》,为我国最早内塘养鱼专著。府山公园越王殿中有刻石像供世人瞻仰。《史记?越王句践世家》有专记、《史记?货殖列传》有载,《越绝书》、《吴越春秋》述其详。
④ 苏州休闲卡可以去哪些地方具体说说怎么样
1、新湖广场,定位为南苏州甄享生活Shopping Mall,是由室内商场、室外24小时活力外街及一座酒店式公寓塔楼共同组成的一体化商城。
4、古运河游船(胥门码头),沿岸绚丽的灯光倒映在荡漾的水波里,摇曳的柳枝上,与苏州古城建筑相得益彰,浑然一体,令人陶醉,可充分领略千年古城苏州的柔美和精致。
5、震泽古镇,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西南部,与浙江省毗邻,古称"吴头越尾",是吴江的"西大门"。震泽镇是一个拥有二千多年历史的江南名镇,也是我国著名的蚕丝之乡。震泽位于丝绸之乡盛泽的西南。
⑤ 颐和园历史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建成清漪园,耗银480余万两。清漪园内以中国古代神话中“海上三仙山”的构思,在昆明湖及西侧的两湖内建造三个小岛:南湖岛、团城岛、藻鉴堂岛,以比喻海上三山:蓬莱、方丈、瀛洲。
清漪园的总体规划以杭州西湖为蓝本,同时广泛仿建江南园林及山水名胜,如凤凰墩仿太湖、景明楼仿岳阳楼、望蟾阁仿黄鹤楼、后溪湖买卖街仿苏州水街、西所买卖街仿扬州廿四桥等等。
园内的主体建筑为大报恩延寿寺,并有一条长达700多米尺的长廊,其建筑与装饰绘画都相当精彩具有艺术价值以及众多游赏建筑。 颐和园万寿山清漪园园中理政及居住性质的建筑极少,乾隆帝游览清漪园均为当日往返,从未在园中居住。
颐和园鼎盛时期,规模宏大,占地面积2.97平方公里,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大约220公顷)。
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园中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555古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为代表性建筑。古树名木1600余株。
清朝道光年后,由于国力衰弱,宣布撤三山陈设,清漪园逐渐荒废。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大火烧毁。 光绪十年至二十一年(1884年至1895年),为慈禧太后退居休养,以光绪帝名义下令重建清漪园。
由于经费有限,乃集中财力修复前山建筑群,并在昆明湖四周加筑围墙,改名颐和园,成为离宫。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园内建筑及文物遭八国联军破坏,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修复。颐和园尽管大体上全面恢复了清漪园的景观,但很多质量上有所下降。
许多高层建筑由于经费的关系被迫减矮,尺度也有所缩小。如文昌阁城楼从三层减为两层,乐寿堂从重檐改为单檐,也有加高的建筑,如大戏楼。苏州街被焚毁后再也没有恢复。由于慈禧偏爱苏式彩画,许多房屋亭廊的彩画也由和玺彩画变为苏式彩画,在细节上改变了清漪园的原貌。
(5)苏州西山国宏养老院扩展阅读:
清漪园营建之前,其前身西湖瓮山一带是京城西北郊一处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尤其瓮山泊(西湖)美妙天成的自然景象,不但成为京城百姓游玩赏景的佳处,也吸引着统治者和达官贵人徜徉其间。在西湖周围,稻田、寺庙、村庄星罗棋布,与山湖共同组成一幅宛如江南的优美画卷。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颐和园
⑥ 我国还有许多风景名胜也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如什么
万里长城
八达岭长城,慕田峪长城,司马台长城,山海关,嘉峪关,虎山长 长城
城,九门口长城等。 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昌平的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中保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一段。这里是重要关口居庸关的前哨,海拔高度1015米,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登上这里的长城,可以居高临下,尽览崇山峻岭的壮丽景色。迄今为止,已有包括尼克松、撒切尔夫人在内的三百多位知名人士到此游览。 慕田峪长城:位于北京怀柔县内,自古以来兵家必争之地,共有敌台22座。这里自然风景优美,绿树成荫,四季景色怡人。 司马台长城:位于北京密云县内,由戚继光督建,是中国唯一一处保留明代原貌的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原始长城”。共有敌台20座,至今保存完好。 山海关:位于秦皇岛的山海关是长城东端起点,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81年),有“天下第一关”的美称。城高14米,厚7米,防御体系相当完整。登上城楼,可以看到碧波万顷的大海和蜿蜒的长城,景色雄伟。 嘉峪关:明代长城最西端的起点,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城关,河西第一隘口,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站。城关则是由内城、外城和城壕组成的完整军事防御体系。现在看到的城关以内城为主,由黄土夯筑而成,外面包以城砖,坚固雄伟。城关两端的城墙横穿戈壁,在这里可以体会到大漠孤城的苍凉。 以雄峙中国北方大地的万里长城为中介的南北广大地域所构成的长城带,横贯今辽宁、内蒙古、宁夏、甘肃、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和吉林、黑龙江、青海、新疆等省(市、自治区)的相当一部分地区,也包括历史时期处于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和朝鲜半岛的若干地区。其范围南北宽约数百公里乃至上千公里,东西长约数千公里。长城带自远古至今居住着众多的民族,各民族及其相互关系的发展,是观察和理解长城带一切事物的关键所在。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长城带的古代民族,有些消失了,一些新的民族又融合生成,它们都与当今分布在长城带的20多个民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无论已经消失的还是至今继续发展的各民族,都对中国的历史发展做出过重要的贡献。 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产物,但目前对于长城南北民族关系内在发展规律的研究尚不充分。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拓宽研究领域,揭示长城与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内在联系,对于长城学、民族学及中国民族关系史等学科研究的发展,对于促进民族团结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
桂林山水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林市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享有 桂林山水
山水甲天下之美誉。她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东经 109°45''-104°40'',北纬24°18''-25°41''。 市辖秀峰、象山、七星、叠彩、雁山五城区和灵川、兴安、全州、临桂、阳朔、平乐、荔浦、龙胜、永福、恭城、资源、灌阳十二县,行政区域总面积 27809 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 565 平方公里。 桂林市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平均海拔150米,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遍布全市的石灰岩经亿万年的风化浸蚀,形成了千峰环立、一水抱城、洞奇石美的独特景观,被世人美誉为“桂林山水甲天下”。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景点有:象鼻山、伏波山、南溪山、尧山、独秀峰、七星岩、芦笛岩、甑皮岩、冠岩、明代王城、榕湖、杉湖等。而我们所说的漓江山水最精彩的一段则在阳朔境内,桂林其他县区也有数不胜数的美景等着我们前去浏览,龙脊梯田、兴安灵渠、资江漂流都会为你带来更多的惊喜。 桂林是一座文化古城。两千多年的历史,使它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秦始皇统一思想国后,设置桂林郡,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桂林从此便成为南通海域,北达中原的重镇。宋代以后,它一直是广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号称“西南会府”,直到新中国建立。在漫长的岁月里,桂林的奇山秀水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使他们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和文章,刻下了两千余件石刻和壁书,另外,历史还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古迹遗址。这些独特的人文景观,使桂林得到了“游山如读史,看山如观画”的赞美。抗日战争时期,桂林成为中国著名的文化城,众多的爱国作家、艺术家会集在这里,谱写出抗日文化的新篇章。悠久的历史,为这块古老而美丽的土地孕育了富饶的文化。 千百年来,桂林一直是人们旅游观光的宝地。现在,一个以桂林市为中心,包含周围12个县的风景区已经形成。这里有浩瀚苍翠的原始森林,雄奇险峻的峰峦幽谷,激流奔腾的溪泉瀑布,天下奇绝的高山梯田......在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活着壮、瑶、苗、侗、仫佬、毛难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大桂林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历史文化、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客以及国家元首纷至沓来,流连忘返。 最佳旅游时间 桂林的纬度比较低,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总体上来说,桂林的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气候条件十分优越。年平均气温为19.3℃,有“三冬少雪,四季常花”之说。到桂林旅游,最佳季节是在每年4-10月份,在这个期间会有“五一”和“十一”两个黄金周,也是旅游的高峰期,气候适宜的桂林会有很多的游客,房间的预订和交通也进入高潮,价格比平时有所上涨,所以最好避开这个时间,选择一个淡季出游,细细体味这天下美景。
杭州西湖
杭州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部, 杭州市市中心,旧称武林水、钱塘湖、西 杭州西湖
子湖,宋代始称西湖。湖面南北长3.3公里,东西宽2.8公里,水面原面积5.64平方公里,包括湖中岛屿为6.3平方公里,湖岸周长15公里。平均深度1.21米,最大深度6.52米,最浅处不到1米,最泞处有5米多。如今伴随着“西湖西进”扩大为6.5平方公里,基本达到了300年前西湖的面积。苏堤和白堤将湖面分成里湖、外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五个部分。西湖与钱塘江沟通后,每天引入钱塘江水约30万立方米,西湖水由原来的一年一换变成每月一换,透明度由原来的不足60厘米提升到120厘米。原为古海湾,钱塘江泥沙淤阻后形成。 西湖多数水域处于富营养状态,小南湖和三潭内湖已接近富营养下限,主要污染物是生活污染,N、P过正常值6~4倍;年平均水温17.6℃,最高10月 28.6℃,最低3月4.0℃,无湖冰;80年代初鱼类有51种,分属10目16科43属,鱼类来源有:(1)固有野杂鱼;(2)钱塘江带入鱼类;(3) 人工引进驯化的养殖鱼种,养殖鱼类成为优势西湖最主要的放养鱼种是鲢和鳙,两者占总放养量的75%~80%;其次是鲫、河内鲫,其他养殖鱼类还有团头鲂、细鳞鲴、圆吻鲴、以及鳗鲡等,为保护大型水生植物,停止放养草鱼和青鱼,西湖还有少量。 中国古代以西湖命名的湖有36个之多,其中以杭州西湖最著名,如单称西湖通常指的就是杭州西湖。西湖是一个历史悠久、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古迹遍布,山水秀丽,景色宜人。 西湖处处有胜景,历史上除有"钱塘十景"、"西湖十八景"之外,最著名的是南宋定名的"西湖十景"和1985年评出的"新西湖十景"。在以西湖为中心的60平方公里的园林风景区内,分布着主在风景名胜40多处,重点文物古迹30多处。概括起来西湖风景主要以一湖、二峰、三泉、四寺、五山、六园、七洞、八墓、九溪、十景为胜。1982年西湖被确定为国家风景名胜区, 1985年被评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2007年5月8日,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新西湖十景是一九八五年经过杭州市民及各地群众积极参与评选,并由专家评选委员会反复斟酌后确定的。 ○ 玉皇飞云 ○ 吴山天风 ○ 阮墩环碧 ○ 满陇桂雨 ○ 龙井问茶 ○ 九溪烟树 ○ 黄龙吐翠 ○ 虎跑梦泉 ○ 宝石流霞 ○ 云栖竹径
北京故宫
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又称紫禁城。历代宫殿都“象天立宫”以表示君权“受命于天”。由于君为天子,天子的宫殿如同天帝居住的“紫宫”禁地,故名紫禁城。故宫始建于 北京故宫
明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历经明清两个朝代24个皇帝。故宫规模宏大,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多平方米,东西宽750米,南北长960米,有房屋9999间,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为世界之最。为了突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故宫有一条贯穿宫城南北的中轴线,在这条中轴线上,按照“前朝后寝”的古制,布置着帝王发号施令,象征政权中心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帝后居住的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在其内廷部分(乾清门以北),左右各形成一条以太上皇居住的宫殿---宁寿宫,和以太妃居住的宫殿---慈寿宫为中心的次要轴线,这两条次要轴线又和外朝以太和门为中兴,与左边的文华殿,右边的武英殿相呼应。两条次要轴线和中央轴线之间,有斋宫及养心殿,其后即为姘妃居住的东西六宫。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今天人们称她为故宫,意为过去的皇宫。出于防御的需要,故宫的整个建筑被两道坚固的防线围在中间,外围是一条宽52米,深6米的护城河环绕;接着是周长3公里的城墙,墙高近10米,底宽8.62米。城墙上开有4门,南有午门,北有神武门,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城墙四角,还耸立着4座角楼,角楼有3层屋檐,72个屋脊,玲珑剔透,造型别致,为中国古建筑中的杰作。 故 宫 太和殿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为故宫“三大殿”之首,建立在五米高的汉白玉台基上,台基四周矗立着雕龙石柱。这是宫殿群中最大的建筑。殿高36米,宽63米,面积为2380平方米。大殿正中两米高的台子上是金漆雕龙宝座,宝座背后是高雅的屏风,还有沥粉金漆的龙柱和精致的蟠龙藻井,富丽堂皇。明清两代皇帝即位、诞辰以及春节、冬至等庆典,均在此举行。 故 宫 中和殿 中和殿在太和殿后,是故宫“三大殿”之一。该殿是一座单檐攒尖顶的方形殿。每边21米,各三间,走廊列柱20根,黄琉璃瓦四角攒尖顶,正中有鎏金宝顶。皇帝有事去太和殿先在此小憩,接受内阁、礼部及侍卫等的朝拜,每逢各种大礼的前一天,皇帝也在此阅览奏章和祝辞。 故 宫 保和殿 保和殿位于中和殿之后,是故宫“三大殿”之一。清朝每年除夕和元宵,皇帝在此宴请王公贵族和文武大臣,到乾隆年间,把三年一次的殿试由太和殿移至这里举行。保和殿东西两侧的庑房现改为历代艺术陈列馆,陈列有从原始社会到清代约六千年的中华艺术瑰宝。 故 宫 乾清宫 乾清宫是内廷正殿,殿中设宝座,上有“正大光明”匾,是明清两代皇帝的寝宫及平日处理政事的地方,雍正以后搬出。每年元旦、灯节、端午、中秋、冬至、万寿等节,按例在此举行家族宴,另外皇帝死后棂柩停在此殿。 故 宫 交泰殿 交泰殿在乾清宫后,是明清时为皇后举办寿庆的地方。殿内存玉玺25块;西侧陈设乾隆年间造的自鸣钟;东侧为铜壶滴漏,清世祖顺治禁止内官干预政事的铁牌也立于此殿。 故 宫 坤宁宫 坤宁宫在明朝时是皇后的寝宫,又叫中宫,顺治年间仿照沈阳清宁宫重建,同时将西暖阁改为祭神的场所,经常在此举行朝祭、夕祭、春秋大祭等;东暖阁则作为皇帝新婚的洞房,清朝的顺治、康熙、同治、光绪四帝都在此举行过大婚。 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重修。 故宫 储秀宫 储秀宫是明清两代后妃居住的地方。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慈禧刚进宫被封为兰贵人时,曾在这里居住。咸丰六年三月升为懿嫔的慈禧,在这里生下同治皇帝。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已居长春宫的慈禧太后,为庆祝五十岁生日,移居此宫,并重修宫室,耗费白银六十三万两。 故宫 养心殿 养心殿为工字形殿,前殿面阔三间,通面阔36m,进深3间,通进深12m。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明间、西次间接卷棚抱厦。前檐檐柱位,每间各加方柱两根,外观似9间。 故 宫 御花园 御花园原名宫后苑,今俗称御花园,占地一万二千平方米,有建筑二十余处。以钦安殿为中心,园林建筑采用主次相辅、左右对称的格局,布局紧凑、古典富丽。殿东北的堆秀山,为太湖石叠砌而成,上筑御景亭,每年重阳节帝后在此登高。
苏州园林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 苏州园林
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的辟疆园,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之一,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16--18世纪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现在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并因此使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安徽黄山
黄山风景区(Huangshan Mountain)是中国著名风景区之一,世界游览胜地,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主峰莲花峰,海拔1864.7米。黄山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由于山高谷深,气候呈垂直变化。同时由于北坡和南坡受阳光的辐射差大,局部地形对其气候起主导作用,形成云雾多、湿度大、降水多的气候特点。黄山集名山之长。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庐山之瀑,雁荡山之巧石,峨嵋山之秀丽,黄山无不兼而有之。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 徐霞客两游黄山,赞叹说:“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又留“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更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可以说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并以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黄山四绝著称于世。其二湖,三瀑,十六泉,二十四溪相映争辉。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异。黄山还兼有“天然动物园和天下植物园”的美称,有植物近1500种,动物500多种。黄山气候宜人,是得天独厚的避暑胜地,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疗养避暑胜地。1985年入选全国十大风景名胜,1990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是中国第一个同时作为文化、自然双重遗产列入名录的。2004年2月入选世界地质公园。蜚声中外,令世人难忘。古今有很多黄山诗词流传于世。2007年5月8日,黄山市黄山风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少林寺
少林寺,位于中国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嵩山,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由于其坐落嵩山的腹地少室山下的茂密丛林中,所以取名“少林寺”。少林寺在唐朝时期享有盛名,以禅宗和武术并称于世。民国时期被军阀石友三几乎焚毁殆尽。现任少林寺方丈是释永信。目前登封市嵩山少林寺景区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天地之中”少林寺等8处11项历史建筑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台湾日月潭
日月潭是台湾的“天池”,湖周35公里,水域9平方公里多,为全省最大的 台湾日月潭
天然湖泊,也是全国少数著名的高山湖泊之一。其地环湖皆山,湖水澄碧,湖中有天然小岛浮现,圆若明珠,形成“青山拥碧水,明潭抱绿珠”的美丽景观。清人曾作霖说它是“山中有水水中山,山自凌空水自闲”;陈书游湖,也说是“但觉水环山以外,居然山在水之中”。300年来,日月潭就凭着这“万山丛中,突现明潭”的奇景而成为宝岛诸胜之冠,驰名于五洲四海。
承德避暑山庄
承德避暑山庄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省承德市。曾是中国清朝皇帝的夏宫。距离北京230公里。是由皇帝宫室、皇家园林和宏伟壮观的寺 承德避暑山庄
庙群所组成。避暑山庄位于承德市中心区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它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时89年建成。山庄的建筑布局大体可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苑景区又可分成湖区、平原区和山区三部分。内有康熙乾隆钦定的72景。拥有殿、堂、楼、馆、亭、榭、阁、轩、斋、寺、等建筑100余处。它的最大特色是山中有园,园中有山.
秦陵兵马俑
1974年在陕西省临潼县西杨村发现一处地下建筑及陶俑,其位于秦始皇 秦陵兵马俑
陵园东侧1千米处。这就是震动了世界,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陵兵马俑。
编辑本段中国其它名胜古迹
庐山 崂山 陶然亭 爱晚亭 湖心亭 东岳泰山 南岳衡山 西岳华山 北岳恒山 中岳嵩山 阿里山 雁荡山 双龙洞 天山等
编辑本段中外名胜古迹大略总览
八仙桌子山 巴颜喀拉山
中国的名胜古迹风景(20张)大明湖 北戴河 北固山 神山圣湖” 青岛八大关 趵突泉公园 本溪水洞 笔架山 避暑山庄 冰峪风景区 布达拉宫采石矶 藏北草原 长白山 长岛长江三峡---瞿塘峡 长江三峡---巫峡 长江三峡---西陵峡
中国的美景(15张)长江三峡---小三峡 常州天宁寺 巢湖成吉思汗陵 承德外八庙 大悲院 大孤山大观园 大连圣亚海洋世界 济南五龙潭公园 大昭寺 稻城 淀山湖风景区东方明珠电视塔 东丽湖温泉度假区 东平国家森林公园 都江堰独乐寺 杜甫草堂 峨眉山 凤凰山福陵(东陵) 古格王朝遗址故 宫 海宝塔海螺沟风景区 寒山 贺兰山 虎丘黄龙寺 黄浦江黄山 鸡公山寄畅园 蓟县白塔 剑门蜀道 金石滩景阳岗 净月潭 镜泊湖 九华山九乡风景区 九寨沟 句容宝华山 腊山国家森林公园 琅琊山 崂山 乐山大佛 梁山 灵山 济南灵岩寺 刘家峡六和塔 龙池风景区 龙华寺 龙门石窟 龙首山 龙潭山 泸沽湖 路南石林风景区旅顺口 蒙山米亚罗风景区 明孝陵 莫干山 漠河内蒙古草原 南京长江大桥南通狼山风景区 南温泉 怒江大峡谷 盘山蓬莱阁 普陀山栖霞山 齐云山千佛山 青城山青岛栈桥 青海湖秋霞圃 曲阜三孔人民广场 三门峡沙坡头旅游区 少林寺沈阳故宫 十里秦淮 石窟寺佛像 蜀南竹海四姑娘山 松花湖松花江 松花江雾凇岛 嵩山 塔尔寺太平湖 太阳岛泰山 腾冲火山地热风景区 天 坛 天池 天平山 天柱山桐城文庙 外滩 望江楼 微山湖伪皇宫及八大部 卧龙自然保护区 乌苏里江 无锡蠡园 无锡梅园 无锡吟园 无锡鼋头渚 五大连池 武侯祠 西湖 西山 西双版纳西夏王陵风景区 锡惠公园 逍遥津 兴城海滨 兴凯湖 玄武湖 鸭绿江 雅鲁河桥罨画池 雁荡山 燕子矶 扬州个园扬州瘦西湖 杨村“小世界” 野象谷 医巫闾山 颐和园 阴山古刹 迎江寺 玉佛寺玉龙雪山 豫园扎龙自然保护区 扎什伦布寺札兰屯 昭君墓 昭陵(北陵) 赵州桥 镇江金山 镇江南郊风景区 中国万里长城 中山陵 周口店遗址 周庄 朱家角镇珠穆朗玛峰 本溪水洞笔架山 避暑山庄 冰峪风景区 布达拉宫 采石矶 藏北草原长白山 长岛 长江三峡---瞿塘峡 长江三峡---巫峡 长江三峡---西陵峡 长江三峡---小三峡 常州天宁寺 巢湖 成吉思汗陵 承德外八庙大悲院 大孤山 大观园中国长江上游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合称,简称三峡。西起四川 长江三峡
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长204公里。自白帝城至黛溪称瞿塘峡,巫山至巴东官渡口称巫峡,秭归的香溪至南津关称西陵峡。两岸山峰海拔1,000~1,500公尺,峭崖壁立,江面紧束,最窄处只有100公尺左右。水道曲折多险滩,舟行峡中,有「石出疑无路,云升别有天」的境界。三峡江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有修筑高坝的地质地貌条件。峡谷东口建有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
⑦ 求苏州最好玩的景点排名,哪些比较值得去
江苏旅游景点排名:苏州园林(苏州古典园林) 、周庄古镇、拙政园 、扬州瘦西湖、留园、苏州虎丘 、环球恐龙城、狼山风景名胜区、夫子庙秦淮风光带、常熟虞山公园。都值得去看看。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为明代弘治进士、御史王献臣弃官回乡后,在唐代陆龟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旧址处拓建而成。取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句意,将此园命名为拙政园。
作为苏州的一个重要旅游窗口,虎丘屡获殊荣,先后评为全国首批十佳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虎丘,原名海涌山,据《史记》载吴王阖闾葬于此,传说葬后三日有“白虎蹲其上”故名。虎丘占地仅三百余亩,山高仅三十多米,却有“江左丘壑之表”的风范,绝岩耸壑,气象万千,并有三绝九宜十八景之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