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预防养老院老人的情感情绪化
保持心理活动适度 老年人在进入颐养天年的境界后,不宜再给自己太多的负担,制定更多的计划和更高的目标,如果老年人身体和精力尚可,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对此种情况应该给予鼓励。如果老年人在进入养老院后角色定位不能转变,感到自己仍然在原来的工作岗位上,但却没有人像过去自己在位时的热情和关照,经常感到“人走茶凉”,这样会有较大的失落感,给心理调适带来困难。所以,在此时养老院的工作人员要尊敬老年人,关心老年人,必要时进行专业的心理疏导,对老年人的心理问题给予干预,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保持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上的良好状态。
消除老年人的孤独感 社会的支持是很多老年人的实际需要。我院经常组织老年人在一起进行文艺体育活动、谈心、书画练习,外出参观旅游及与社会爱心人士联谊活动等,不断扩大人际沟通的范围,让老年人相互交流,来减少老人的孤独感和失落感,这有益于老年人之间加强沟通,宣泄烦恼,分享快乐。
子女应依法负担老年人的赡养义务这是无条件的,但还应该从心理上多关心和照顾老年人,否则老年人仍会感到孤独、无助。如果因工作的需要、学习的需要与老年人分居两地,要经常到老年人的住处探望,有孙辈的应多让他们与老年人相聚,以满足老年人享受天伦之乐的心理需求。近年来,新型社会化的养老模式已进入“居家养老”,这也使得家庭亲情式的人情化服务让老人的心理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消除老年人的隔离感 对空巢家庭或独居的老年人,对听力、视力有明显下降的老年人,在本来就孤独的情况下,态度越发冷淡,心情也越发寂寞,对这种老年人,养老护理员应采取相应措施,相应的改善他们的听觉、视觉,并经常和他们谈心,鼓励他们走出个人世界,重建生活信心,融入正常的人际交往中。
积极采取社会措施 社会应发动更多的义工和志愿者,号召社会力量来帮助老年人。
对临终老人的心理和社会需求 临终老年人心理表现一般表现为恐惧、眷恋、担心、焦虑等等。而我院在积极开展临终关怀病房就是要满足临终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即在病房营造良好的休养环境,创造子女团聚的机会,让患者正确对待疾病后有所宣泄,并尊重自己的风俗习惯等,尽全力地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支持。
❷ 敬老院志愿者心理护理怎么写,在线等,急急急!!!
1. 一般性心理护理
此种护理方法适用于所有的专护理对象,所有的养老院属护理员都应做到。养老院护理员应为老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促进护患的沟通,通过促进患病老人与护理员间的良好交往,强化养老院老人的心理支持系统,为老人创造一个良好的治疗、护理和休养的环境,消除老人不良环境对老人的负性刺激,加强老人的健康教育,满足老人认知的需求。
2. 支持性老人心理护理
此种方法是运用治疗性的语言,如鼓励、安慰、解释、指导、启发、支持和保证等方法帮助养老院老人认识问题,改善老人的情绪并矫正不良行为,通过老人心理与老人生理的交互作用,调节各个系统的生理功能,维持老人的生理稳态,预防老人心身疾病的发生,帮助老人尽早的康复。例如,衢州养老院在老年照护时,采用医养结合的养老特色,根据老人不同的护理需求,给予老人不同的护理措施,帮助衢州养老院尽快的康复,恢复健康。
3. 技术性的老人心理护理
养老院护理员应针对老人的异常心理,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手段,调适老人的心理,如果老人的心理异常较为严重,就需要与心理医生一起为老人提供心理护理的服务,消除老人心理产生的负性情绪。
❸ 如何捉进养老院老人心理护理策略论文
如《花市》的结尾写道:“她笑
微微地站在百花丛中,也像一枝花,
像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吧。”再如《回忆我的母亲》结尾的两个自然段就是很典型的抒情议论式的结尾。
❹ 维护和促进老年人心里健康的措施有哪些
空巢家庭一般是指家庭中因子女外出工作学习老人独居的一种现象。所谓“空巢”,是指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家庭中相继分离出去,只剩下老年一代人独自生活的家庭。而一旦配偶去世,则家庭生命周期进入鳏寡期。空巢期与鳏寡期对老年人来说是生活中容易发生困难的两个重要阶段。 伴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日渐长大,儿女们离家求学、就业和结婚,越来越多的低龄空巢家庭开始在城市里出现。如果说在上世纪80年代,空巢家庭占老人家庭总数的10%,那么到了上世纪90年代,这一比例则上升到30%。而再过5到10年,这一比例将飙升至50%,2025年则会达到高峰,而且,空巢现象开始前移,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家庭已经空巢。[1] 按“80后”较高的城镇平均初婚年龄女性25岁、男性27岁计算,假设平均初婚初育间隔为2年,如果独生子女18岁离家时,进入空巢家庭生活的夫妻平均年龄在45岁—47岁之间,将在空巢家庭中生活15年后才进入老年生活阶段。那么,这些中年空巢父母应该如何摆脱空巢危机呢? 即将步入中年空巢的家庭,应该在子女即将离家之前有意识提前过渡,把自己的生活重心调整好,如建立起自己的社交生活圈,拓展自己的业余爱好。一些已经退休的家长,可以利用空闲的时间打打牌、跳跳舞,参加一些老年培训;还在职的父母们,尽早把“一切围绕孩子”的重心转移到工作上来,多跟邻里亲友沟通、多参加单位组织的旅游和聚会,尽早走出中年空巢危机。 解决空巢家庭问题是一个需要家庭、社区、社会、政府以及个人共同努力的综合性问题。 </B> 个人 1.首先要善于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应对自己身体突发不适有所思想准备,可以事先与子女、亲友、邻居、社区工作者、单位同事打招呼,以便在紧急时求得帮助。 2.其次是应该增强心理上的自立程度。克服孤独感的有效途径就是寻找精神寄托,充实新的生活内容,提升生命的意义。寻找精神寄托的方式有许多,如:增强人际交往,向朋友倾诉自己的苦闷与烦恼,抒发感情,开阔视野。参加各种文体活动,使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积极参加社会交往,就地帮助居委会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把自己融入社会之中。 3.第三,要有提前量,即当子女到了“离巢”年龄,自己就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逐步减少对子女的依恋。 家庭 1.家庭成员要尽可能帮助老年人。 2.配偶要关心老伴,不仅在日常生活方面,而且要关心老伴的心理健康,多给予精神上的安慰。 3.子女应该帮助老年父母安排好日常生活,保持与父母的联系。在精神上要关心父母,经常回家看望,伸手帮一把,听听他们的要求和需要。即使不能回家,也要经常打电话问候,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这样就能够缓解老年父母的困难。 4.在居住方式上,老少两代人应就近居住,缩短相互之间的空间距离。“一碗汤”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即:子女与老人居住距离以送一碗汤到老人家不凉为宜。子女与父母住同一小区、同一栋楼、甚至同一层楼的不同单元都有利于成年子女对老年父母的关照。 社区 1.大力发展社区服务,深挖潜力,提高社区的自助、互助能力。 2.发达国家“空巢”老年人多,与发达国家的社区服务业比较完善有关。老人住在自己家中,生活中的医疗保健需求主要依靠家庭服务员。这样,即可以节省经费,又可以让老人的生活不脱离社区,并有利于老人与子女、亲属的接触。 3.我国也要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包括: 组织社区相关部门上门服务,送货上门、建立家庭病床、购物优先优惠、成立老年饭桌、上门理发等服务项目,方便老人的生活。 4.对空巢家庭老人中那些身体状况较差、精神状态欠佳、生活不能自理、子女远在外地的,要给予特殊照顾,如实行每日探望制度,在家中安装应急求助设施,邀请心理医生入户咨询等。 5.兴建社会福利服务网络,建设老年服务中心和老年护理中心等养老设施,提供保姆、小时工、志愿者等照料来源。 6.建立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设立方便、快捷的社区医疗机构,建立老年人健康状况监测卡片,设置家庭病床并提供上门服务等。 7.改善老年人居住环境,在交通出行,居家设施等方面的设计上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开发能够增强老年人自立能力的器材,普及应急铃、紧急呼叫系统等防范老年人出现意外事件的装备。 8.推动和发展老年文体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动员老年文体活动中的老年人关心和帮助空巢老人。 9.发挥社区党组织的作用。居民党支部对辖区内的“空巢老人”责任到每个党员,每天走访,了解老人的需求。 社会 1.发动社会力量,帮助空巢老人。 2.动员社区内的商店、医院、餐饮等服务单位,通过契约方式签订“帮扶空巢家庭老人”的合作协议,确保将照料、服务工作落实到人,服务到户。 3.在社区中成立专门的家政公司,为老人们提供交通和伴陪,老年食堂,法律服务。对居家的体弱老人提供家务、家庭保健、送饭上门、定期探望、电话确认、紧急呼应系统等服务。 4.发挥志愿者组织的作用。通过社区的青年志愿者、少年儿童参加社会实践的方式,串门与老人聊天,增加老人与社会的接触。 5.设立专业的老年人心理咨询站、点和服务热线,及时排除老年人的心理压力。 政府 加强老龄工作,尤其是基层老龄工作: 1.设立专门老年人机构,开展统计调查,掌握空巢老人的信息,建立空巢老人档案,向空巢老人提供反映问题的机构,并协调有关部门,使空巢老人的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 2.以独居老人作为空巢老人工作的重点,采取包干负责、联络关照制度(如电话联系或委托邻居关照,定人、定时、定项目走访慰问),落实其安全保护措施。 3.发展和完善养老机构,安排确有困难的空巢老人入住养老机构,实行社会化养老。对无子女、无生活来源、日常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孤寡老人,由养老院等社会福利机构收养。建立一批老年护理临终关怀医院,扩大对普通家庭老人的临终服务。 4.在舆论上,大力发扬中华民族尊老、养老的光荣传统,鼓励和支持子女关心、爱护老年父母。表彰孝敬、赡养老人之模范子女,谴责虐待、歧视、甚至遗弃老人的行为。号召社会各界、单位、街坊邻里多加关爱空巢老人。鼓励低龄老人帮助高龄老人,鼓励老年人互助。 5.将空巢老人问题纳入政府老龄工作的议事日程,制定长远规划,从根本上解决空巢老人的生活和心理问题,满足他们的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
❺ 作为老年照顾专业人员,你该如何在日常照护工作中,对老人展开心理辅导
应该劝老年人乐观开朗的面对疾病和未来。
❻ 老年照护要解决几个方面的问题
国家卫健委:未来老人照护的主体应是社区和家庭。
三是解决在哪里照顾的问题。我们正在大力推行医养结合,鼓励养老机构设置一些医疗机构,来解决医和养结合的问题。我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签约,以及设置家庭病床,上门服务的方式,为老年人提供社区的照护和家庭的照护。还有一些老人需要我们经过规范培训的护理员队伍,在家庭提供一些居家的照顾服务。从我们国家的国情来看,机构护理不是我们的主要方向,将来老人照护的主体和主要模式应该是社区和家庭。
四是解决谁来出钱照顾的问题,也就是说筹资。涉及到长期的医疗照护,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像日本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医疗保险以外还有长期护理保险,就是解决日本的老年人长期医疗照护问题。我们国家是由人社部门牵头,也在全国选了一些城市,在做长期护理保险的试点。除了长期护理保险以外,在中国还要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发挥一些补充作用。
来源:中国新闻网
❼ 家里老人患有认知障碍,就是俗称老年痴呆,不知道像欧葆庭这样的高端养老机构是怎么照护这类老人的
家里老人晚上认知障碍就是竹青老人痴呆不知道像保亭这样的高端养老机构是怎么照顾家里的老人只要你有钱你可以带老人去养老院呢
❽ 北京认知症老人如何照护
认知症老人表现出来的行为有分为不同类型的,如:健忘、无法分辨人和事、暴躁易怒有暴力倾向。针对不同情况,照护的方法也有所不同。所以建议再描述一下老人的具体情况会便于回答。
照护认知症老人要记着一些关键点,一是尽量不要责怪老人;二是平等的沟通尽量去安抚或者哄。得了认知症的老人对于事物的理解和认识能力较差,面对未知事物时很容易焦虑,因此讲话时要让老人有安心的感觉。在询问老人问题时,尽量问以“是”或“否”作为回答的问题,如“你想出去走走吗?”而不是“你想做些什么?”,因为后者会加重老人的思考负担以及焦虑情绪;三是要保持耐心及和蔼的态度,一定不要期待老人能在自己的“严厉教诲”下被迫改变自己的习惯,强迫老人做“正确”的行为只会导致家人关系的紧张和恶化。只有面对现实,改变对待老人的方式才能更好的与老人相处。
倘若实在在家照护不了认知症老人,也可以考虑将老人托付给专业的养老机构进行照护。一般情况下知名的养老院都不错,比如下图中的北京大兴区悦年华颐养中心,算得上是北京为老服务方面的一个代表了,因为是央企华润办的公立医养结合型养老院,有医生、护士、康复师、营养师、护理员、社工、厨师、保洁,在服务人员配备上比较齐全,是医养康护于一体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服务上较全面,有医保,24小时能提供照护服务。费用大概7K左右起(每月),可以接收自理、半自理、高龄弱自理、失能、认知症的老人。
认知症老人虽然不能保持记忆,但仍然会记得当时的感受。所以在照护认知症老人的过程中,除了要掌握以上的关键点,也要尽可能的控制好情绪,以免让老人在情感上受到伤害。这点不管是在家照护老人,还是在养老机构都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