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老年大学 > 社区老年人活动案例

社区老年人活动案例

发布时间:2023-11-02 00:31:32

⑴ 社会工作退休老人关爱案例分析

社会工作退休老人关爱案例分析

社会工作者关注社区中的社会化退休群体,关注他们的精神需求。通过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运用同质性小组的活动来吸引该群体走出家门、调动其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挖掘并鼓励社区领袖的个人发展。那么,我为大家分享社会工作退休老人关爱案例分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背景介绍】

XX小区是2002年以后的回迁社区,社区内老年人较多,社会化退休人员也较多,目前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共有2300余人,其中社会化退休人员达760余人。社会化退休人员往往早已脱离原工作单位,社会交往面较窄,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社区希望为他们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社区环境,通过活动,吸引身体条件允许的社会化退休人员从家里走出来,到社区中参加社区活动,参与志愿服务,这样既有利于消除社会化退休人员的孤独感,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区,同时也有利于发挥他们的作用,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案例分析】

1.社会化退休人员面临的主要问题

社会化退休人员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容易产生自我否定、自我封闭的心态。社会角色由一个积极地参与者到一个相对被动参与者的转变中,很多人的自我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失落感。

大多数社会化退休人员由于子女结婚等原因,与子女分开居住,子女突然的离开,使他们心理产生不适。在社区中,儿童、青少年群体和成年人群体,由于学习或工作的影响,也使众多的社会化退休人员缺乏必要的家庭陪伴,其精神生活大多局限于小范围中,导致他们产生孤独感。

一些社会化退休人员虽然参与社区活动,但往往面临形式单一,参与面不广泛,方法缺乏科学引导的问题,他们的普遍需求难以得到关注。

2.社会工作者介入理念

(1)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从低到高五个层级。生理需要是指能满足个体生存所必须的一切需要;安全需要是指能满足个体免于身体与心理危害恐惧的一切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指当前两种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便会产生更高一层的社会需要,比如希望得到爱和爱他人,与他人建立友谊,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被团体所接纳,有归属感;尊重需要是指能满足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及自己对自己认可的一切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类最高层次需要,指满足个体把各种潜能都发挥出来的一种需要。其中前三种需要称为缺乏型需要,只有在满足了这些需要个体才能感到基本上舒适。后两种需要称之为成长型需要,主要是为了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一般来说,这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低一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后,就会向高一层次的需要发展。对于社区社会化退休的老人而言,满足个人生存的生理需要大都已经得到了满足,但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都在不同程度上得不到完全的满足。本项目从社会化退休人员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出发,设计各种活动,让他们不仅在活动之中获取各种需要,更重要的是通过活动培养兴趣,组建不同的活动队伍,从而帮助他们建立自身新的支持和交际网络,并在网络内部中学习各种获取需要的能力和技巧,进而达到生活质量和状况的改善和提升。

(2)社区参与

社区参与是增强社区意识的重要前提,期望通过社区社会化退休人员的参与来带动整个社区居民的'参与,让他们了解社区、熟悉社区、关注社区,关心社区事务,增强对于社区的归属感,增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在社会化退休人员自身孤独感得以消减的同时,建立和谐人际关系,达到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区的成效。

(3)社区领袖

培养社区领袖,发现社区中的“热心人”,通过鼓励引导,使他们能够脱颖而出,起到模范先锋作用,通过互助合作解决问题,运用社区的内部力量来满足社区的各种需求,尤其是潜在的需求,来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感。

【服务计划】

1.服务目标

总目标:

(1)帮助社会化退休老人顺利实现角色转换,更好的适应退休后的生活。

(2)使社会化退休人员达到老有所乐、老有所爱、老有所为。

(3)构建社会化退休人员的支持网络。社会化退休人员之间各种联谊活动以及他们与子女之间的互动,增进社会化退休人员之间的交流,促进社会化退休人员与子女的沟通交流。

(4)提升社会化退休人员的社区责任感。帮助社会化退休人员充分挖掘自身的优势和资源,形成自我管理的团队,积极的参加社区建设活动,服务社区,贡献社区,融入到社区发展中。

具体目标:

(1)缓解社会化退休人员因为闲暇时间较多而产生的孤独感。通过组织一系列适合社会化退休人员的活动来增进社会化退休人员之间接触和沟通,发展同辈群体,丰富老年人的闲暇生活。

(2)培养社会化退休人员的各种兴趣,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使他们实现对自身价值的肯定。

(3)培养社会化退休人员健康科学的生活习惯,提高他们的生活技能,培养他们运动、锻炼的习惯,保持身心健康。

(4)发掘社区领袖,通过小组的形式使社区领袖能脱颖而出,在方案实施结束之后,使社会化退休人员能够在社区领袖的带领下长期开展活动,实现社会化退休人员的自助。

2.介入计划

第一、通过宣传走访,吸纳社会化退休人员,报名参加活动。

第二、通过开展系列主题小组活动,培养社会化退休人员兴趣,组建不同的兴趣团队。通过小组活动帮助社会化退休人员融入团队,积极参与到社区活动中来,消除他们的孤独感,提高自我效能感,实现老有所爱。

第三、组建志愿服务团队,开展志愿服务,通过志愿服务,促进和谐社区建设,实现老有所为。

【服务实施过程】

第一、宣传动员。在社区中张贴海报、宣传横幅等形式宣传该项目。

第二、入户走访。依据社区社会化退休人员服务管理台账,进行入户走访,调动社会化退休人员的积极性,招募社会化退休人员参与活动。

第三、开展系列主题小组活动。

组次

活动主题

具体内容

第一次

初相识 新相知

1.社会工作者介绍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2.组员进行自我介绍,加入性格特征、爱好等。

3.共同讨论现状和需求。

第二次

忆往昔 展才艺

1.引导组员畅谈人生,追忆过去。

2.引导组员展示才艺,唱歌,跳舞,书法等。

第三次

学技巧 乐相交

1.专家培训沟通交往技巧。

2.分小组讨论沟通技巧,分享沟通经验。

3.组员间加深了解,深入沟通。

第四次

谈亲情 合家欢

1.社会化退休人员分享照看孙子女辈的经验与困惑。

2.社会化退休人员轮流讲述自己的需要与感受,并提出对子女的期望,子女们静听。

3.子女们轮流发言,表达感受。

4.老人与子女们自由发言交流。

第五次

除障碍 促心健

1.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2.社区工作者鼓励组员说出自己遇到的心理障碍及应对方法,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第六次

学养生 保体康

1.播放膳食养生影片。

2.养生保健讲座。

3.社区工作者引导组员分享养生保健经验。

第七次

寻兴趣 建团队

1.社区工作者引导组员挖掘优点,发现兴趣。

2.根据组员的兴趣,组建不同团队。

3.分组建立团队契约,发掘团队领袖。

第八次

讲志愿 乐奉献

1.志愿者服务培训讲座。

2.组员报名组建志愿服务队。

3.各服务队选出两名负责人。

第四、根据小组活动成立的团队,开设相应的培训班,丰富社区社会化退休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根据第七次系列主题小组活动,成立了舞蹈队,电脑班,合唱团,摄影协会和书画班。他们在小组活动结束后分别定期开展教学活动与作品分享活动。

第五、开展社区志愿服务,促进和谐社区建设。在第八次系列主题小组活动中,组员报名成立了治安巡逻队、环境卫生队和扶老助残服务队等三个志愿服务队。小组活动结束后,社区工作者引导三支服务队社区内开展志愿服务,他们定期在社区内进行治安巡逻,义务清洁社区环境,开展扶老助残志愿服务。

【案例评估】

社区工作者立足社区工作实际,为社区社会化退休人员服务,解决社会化退休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问题,同时社区充分发挥社会化退休人员的作用,开展志愿服务,既推进了社会化退休人员的服务管理工作,也促进了和谐社区建设。

第一、深入宣传走访,吸引了社会化退休人员从家中走出来参与到社区活动中来。以往社区宣传力度不够,社区社会化退休人员的参与度较低,业余生活比较单调,深入宣传和入户走访,吸引了大量社会化退休人员参与到社区活动中来。

第二、通过小组活动,带领社会化退休人员回忆了过去,培养了兴趣,提高了他们的交往能力,学习了心理保健与养生知识。特别是第四次小组活动,把老人与子女聚在一起,创造面对面的沟通的机会,老人表达了平时没有机会表达的心声,使子女们深有感触,使子女们了解了老人内心的孤寄,认识到老人的需求更多的是心理关怀,而不是物质金钱。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子女们会给老人更多的精神关怀和照顾。

第三、结合个人兴趣成立不同的团队,满足了社区社会化退休人员的精神文化需求。小组活动中成立了兴趣班,经常性的开展教学活动与分享活动,丰富了社会化退休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消除了他们的孤独感。

第四、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带动了和谐社区建设。社会化退休人员的志愿服务活动也吸引了社区居民的参与,促进了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和谐社区建设。

【专业反思】

在整个项目的运作的过程中,社区工作者坚持社区工作的基本理念,强调利用社区资源,发掘社区领袖,重视培养居民的社区参与意识,重视社区自治,培训居民自我解决问题,整个项目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本案例注重社会工作方法与技巧的使用,在小组工作中一直秉持社工理念,每次的小组活动中,社会工作者都坚持以下社会工作专业理念:1.优势视角。社区工作者相信每个社会化退休人员都具有自己的潜在优势,在活动中,引导社会化退休人员挖掘、发展、展示自己的优势。2.使能理念。社区工作者相信社会化退休人员都具有改变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在活动中引导他们发现自身的优点以及自己对社会的价值,鼓励他们不断提高、完善自己,以更加积极、更加肯定的态度面对社会。3.自助理念。在小组活动中,社区工作者帮助社会化退休人员养成参与社区活动的习惯,有意识的培养社会化退休人员自主活动的能力,尤其是自我组织的能力,使他们在本期社区活动结束之后,可以继续在自己组成的小组活动中自我管理,自我运行。

评语:

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关注到了社区中的社会化退休群体,关注他们的精神需求。通过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运用同质性小组的活动来吸引该群体走出家门、调动其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挖掘并鼓励社区领袖的个人发展。

案例中,社会工作者组织了几次社区活动,鼓励社会化退休人员参与,但这些活动是否能够满足该群体个性化的需求?目前的社区建设工作中,鼓励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从而发挥社区的力量为辖区居民提供便捷、专业的服务,在此案例中,是否也能考虑成立社区社会组织,从而使该项服务具有持续性的发展?社会化退休人员面临的问题以及其发展的需求,需要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个人、家庭、社区都要参与到服务中来,从而全方位地关注该群体的需要,而社会工作者在该项工作中所能承担的部分,也待挖掘和思考。

;

⑵ 案例1:中航·山水间社区公园

公园类型:社区公园

公园位置: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时代阳光大道489号

公园面积:1.4hm²

景观设计:张唐景观

概况

“山水间”社区公园是湖南长沙中航国际社区的公共绿地之一。该社区毗邻汽车南站,附近红星商圈可供游乐与采购,更有天际岭森林公园提供户外散心的好去处。而平常,位于社区内部的社区公园可以满足社区居民日常游赏的需求。

公园被社区楼盘所包围,和城市主干道没有紧密的关联,较为私密。目前,中航城社区的居民步行至公园较为方便。

规划目标

“山水间”社区公园是湖南长沙中航国际社区的公共绿地之一。社区原有用地主要为林地、耕地和池塘。由于土地利用的转型,原有林地和耕地将不可避免的呗建筑、铺装和停车场等不透水表面所取代,底边径流系数也随之剧增,以至于项目开发后的暴雨水径流量远大于开发前的状况,增加了下游区域雨洪隐患的可能。“山水间”社区公园作为社区内的重要绿地,且位于社区的低点位置,具备发挥绿色基础设施功能、管理全区暴雨水径流量的可能性。居住社区的环境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何提供一个社区永续的活力是居住社区公共空间需要考量的重点。合理的“参与性”设计可拉近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距离,即通过人们的参与将日常游憩、节事活动、  环境体验、环境教育、生态恢复和雨洪管理等有机融合。本案在通用设计原则的指导下,保留自然本底并尽可能整合人们日常活动,力图达到“参与性”与“生态性”的平衡。

结构布局

竖向规划分析:公园整体地形呈盆地状,高差起伏较大。从公园整体上来看,整个公园相对于周边社区以及其他外部环境的私密性较强(且公园在工作日不对外开放);从公园内部来看,下方水域附近的私密性相对于周边林区来说显得较弱。不同私密空间的过渡主要通过高差变化(地形)、植被遮挡(绿化)以及挡墙围合(建筑)来实现,整体过渡情况较为合理。

景观要素:

公园的风格形态与功能分析

公园风格为现代风格,园林艺术形态与其功能联系紧密。

1 入口水景

人口广场水景由锈钢板 LOGO 水景墙及下方的镜面水池两部分组成。其中镜面水池部分因其薄水面(最深处仅 6cm)的景观处理,可供幼儿参与其中玩耍。 但经过多次考察,园区入口未见喷水效果,目前已停止喷水处的供水。

2 阿基米德花园

阿基米德花园由阿基米德螺旋式抽水器、  观察水渠以及雨水花园 3 个部分构成。游人  转动抽水器将湖水抽上观察水渠,而后流进雨水花园进行水质净化,最后再次汇入湖中。  整个设计通过有趣的人力取水方式,使人们参与到了雨水净化系统中,同时旋转转盘还设计成凹面镜与凸面镜两种形式,为取水过程增添了更多趣味性。

3 山林乐园

本案在公园靠近保留山体一侧的山林乐园中设置了一组以“栖息在山林中的大昆虫”  为主题的大型互动雕塑群。雕塑设计的灵感来自“弗列格游记”中的巨人国,这里昆虫  雕塑体量被夸大,从而营造了一种“巨虫国”  的梦幻气氛。其中包括:大蚂蚁、大瓢虫、  青虫说互动雕塑以及大蚯蚓滑梯。

大蚂蚁雕塑以蚂蚁为原型,用 8mm 直径  的钢条编织后喷涂白色氟碳漆而成。这组雕塑共有 3 只蚂蚁,最大的蚂蚁尾部开洞,可供孩童钻入其中,体验变成蚂蚁宝宝的奇妙感受。

大瓢虫互动雕塑将瓢虫的形态抽象成半球形,表面采用镜面不锈钢加彩色喷漆处理,  满足孩子攀爬、滑梯的需求的同时,雕塑内部还设置了一个八音盒,它的控制拨片与瓢虫眼睛相连,当人们转动大瓢虫的眼睛时,八音盒可以播放相应的曲目。

青虫说互动雕塑将青虫的形态与传声装置结合。两端喇叭状的设计可以有效放大声音的传播效果。孩子们在玩耍的同时还可以了解声音传输的知识。有趣的是,青虫雕塑接近地面的部分还兼备座椅的功能。

大蚯蚓滑梯由不锈钢滑道以及连接滑道的弧形塑胶地垫构成。整个作品形态模拟了蚯蚓的体节,并且依山就势的设计了由缓到陡、可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儿童需求的四组滑梯。滑梯顶部设置扶手,保证了使用者的安全。

山林乐园的互动设计还包括了木剧场、木桩森林和攀爬墙。木剧场是一件铺设在原有山体上,呈波浪状的不规则木平台,它变化的坡度和高差提供了躺、坐、靠等多种休憩的可能性。木桩森林是一组垂直于木剧场、由 3m 高的木桩构成的互动装置,木桩之间可设置秋千或爬网,具有多种使用可能,它还是从下往上攀爬木剧场的扶手。攀爬墙可以作为为儿童提供有氧运动的体育设施。通过越秀木爬墙、沙坑以及小黑板空间的组合设计,为儿童提供了更为贴切和交流的体验空间。

经过调查发现,儿童最乐于玩耍的是大蚯蚓滑梯,其次是大蚂蚁雕塑。游人喜欢在互动雕塑上坐下聊天谈笑。

4 标示说明牌

本案设置了系列标示说明牌,使游人在环境体验当中还可以学习了解相关知识,具备了环境教育的功能。例如入口区的亲水平台上,结合安全围栏设计了一款长约 10m 的大标识牌,其上注明了公园的主要内容,作为进入公园前的提示;在阿基米德花园、雨水花园和山林乐园散置了一些小型标识牌,  上面标注了与雨洪管理、植物以及昆虫相关的简要知识。

标识牌设计的部位较为合理,使游人易于注意到这些信息,因此起到了较好的科普作用。

其他分析

雨洪管理:

本案设计了一套雨洪管理系统,综合应用诸如置留池和雨水花园等措施,使得雨水资源能够基本满足全园景观用水的需求,并在水量和水质两方面对流 经全园的暴雨水径流进行了管理和改善。

“山水间”社区公园雨水循环利用系统包括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类循环系统。本案中主动式循环系统即首先通过地下蓄水设施收集来自汇水区的地表径流,进而先后流入雨水花园(Rain Garden)和置留池(Retention Pond)中,最后再通过循环设施使径流循环流动。同时,本案中也运用了具有“参与性”的被动式循环系统,即通过人们手动使用阿基米德取水器对置留池进行抽水,再流经至雨水花园进行灌溉和净化,最后再回流至置留池当中的循环过程。

“山水间”社区公园力图使雨水资源作为全园景观用水主要来源,在分析场地土壤、植栽和地表不透水状况及梳理近 10 年来场地单场降雨数据后,对本案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即蓄积的水量需可满足场地长达 3 个月无雨量补给情况下的景观用水需求。本案主要蓄水设施为置留池和地下蓄水池,其中置留池蓄水体量达 260m3、两处地下蓄水池体量分别为 48m3 和 225m3。同时,由于较大体量的蓄水空间,本案可滞留以场地范围为集水区、重现期 100 年、降雨延时 1 小时的短时暴雨水水量,以缓解市政排水压力。

结论

山水间公园是长沙的社区公园中颇具亮点的一个,它结合了当下正热门的雨洪管理系统和雨水花园的理念,保证了公园的生态性;同时对社区公园人群行为进行了预判,使得公园有较高的参与性;它的众多景观小品都具有独创性,体现出张唐景观的理念;在无障碍设计方面也做的十分完善。但是因为方案同施工的差距,从落地后的景观来看,部分方案中提出的构想未能实现。从现有使用人群来看,儿童成为了公园的主体,周末也会在公园举办一些亲子活动;目前较少见到老年人在园区活动,暂未建成专为老年人活动服务的景观设施;受园区大小限制,未给青少年提供大量运动场地。目前公园整体氛围静谧,但是随着中航城这个巨大社区全部建成以后,公园是否能承受这么大的人口基数或成问题。

阅读全文

与社区老年人活动案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梦手机如何变成老年人用的手机 浏览:220
教资体检到哪里个网站查结果 浏览:530
老年痴呆的人会怎么死 浏览:435
太极协会重阳节活动日报 浏览:159
父母一年生病怎么照顾 浏览:55
不欣赏什么都听父母的思想 浏览:624
老年人脚趾疼怎么办 浏览:388
上海自己交养老保险 浏览:532
东营区公办养老机构有哪些 浏览:372
90年到2016年是多少岁 浏览:875
养老保险基数每年怎么调整 浏览:628
小孩体检没抗体是什么意思 浏览:985
襄阳退休人员社保年审查询 浏览:639
冬至敬老院包饺子 浏览:941
古代有哪些名人孝顺自己的父母 浏览:15
老年痴呆被车撞了谁的责任 浏览:854
不孝敬父母你就是个锤子 浏览:29
老年人嘴里一直口干是什么病 浏览:67
外地人在上海退休金多少年 浏览:15
双方父母给孩子定亲多少彩礼 浏览: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