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老年大学 > 老年朋友们组织坐龙船活动

老年朋友们组织坐龙船活动

发布时间:2022-07-29 06:24:02

㈠ “龙腾虎跃”2022海峡两岸赛龙舟启幕,此次活动的规则是什么

“龙腾虎跃”2022海峡两岸赛龙舟启幕,此次活动的规则是什么?我只知道在我的家乡,划龙船,是为了纪念诗人,(屈原)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爸爸跟我,过屈原的故事,我只记得爸爸讲述,屈原是抱着石头投江的?所以在我很小的时候,我们那里的河里面特别热闹,到处都是练习划龙船的,在我很小的时候都有很多不同地方的来划龙船比赛,那天的龙船比赛,汨罗街上是人山人海,而且外国朋友也特别的多,虽然诗人屈原以成为故人,但是诗人屈原依然在给家乡的百姓带来一方的财富。

㈡ 施洞镇的龙船节

在贵州台江县施洞镇有一个独特的节日,独木龙舟节,不同于其他地区的龙舟节:一是举办的时间不同。别的地区赛龙舟时间在端午节前后,而施洞苗族是在每年农历5月23至27日之间举行。
二是龙舟的制造不同。别的地区制造龙舟是用许多块木板组合而成,施洞苗家独木龙舟只用三根杉木并掏空树心制成。中间的一根称为母舟,长达二十余米,两边的两根叫子舟,长度在十五米左右。平时分开搁置,竞渡时各用麻绳或竹子将子舟捆绑在母舟两侧。龙头用水柳树精心雕刻而成,有一人多高,安有龙角,雕着龙眼、耳、鼻、舌、齿,嘴含白珠,腮挂龙须。龙颈背部刻有鳞,装饰着红、黄、绿、白、青等多色彩绘,并嵌入玻璃映衬,使其色彩斑斓,栩栩如生。别的地区龙舟的龙角似鹿角,施洞苗家独木龙舟的龙角是一对弯弯的大水牛角,左右角上分别写有“国泰民安”和“丰调雨顺”八个字。
三是划龙舟的方法不同。别的地区赛龙舟坐着划,施洞苗族的独木龙舟赛是站在两边的子舟上划。
四是纪念的人物不同。别的地区舟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施洞苗族的独木龙舟赛来源于一段远古的神话传说。
以施洞为中心的清水江沿岸
各个村寨临江边都有龙船棚安放龙船,从访问中得知,各村的龙船下水在逐年减少,从70年代的30余条到今年的7条,去年还多些,有10来条。其中的原因说出来也许还是比较现实的,因为龙船的“鼓头”在清水江沿岸有亲戚的寨子都要靠岸收礼,一般以鹅居多,也有送现金和活猪的。划龙舟的这四天都要包船上所有人的吃喝,今年收的礼来年要还的,应了那句电影里的老话:出来混,迟早要还的,人情社会啊!还有一个原因,由于最近几年外出打工的人很多,青壮年劳力大都在节日期间不回来,从抬龙船下水到划龙船的这几天很耗体力,这也是清水江沿岸许多村寨龙船不下水的原因。今年的龙船节政府还奖励每条船1000元,鼓励各村寨都参加,但收效甚微。 苗族的独木龙舟节是男人的节日,显示的是男人的力量。女人是不能参加的,不能坐龙船、不能摸龙船、家里有怀孕或坐月子的都不能参加,不能的太多了,村民说因为怕龙船出事。不过这几年实际上从仪式到禁忌也没这么严谨了,正式的龙船下水仪式已许久不搞了,也许支撑村民参加龙船节的唯一动力是:“今年要收礼,要收礼呀要收礼!收礼只收猪、鹅、人民币!” 划龙舟的村寨,一般一寨一只龙舟,两百户以上的多是两只
或三只。放龙舟的房子形长廓,称“龙舟棚”。棚为一排七间八柱式木结构,上有瓦面屋顶,依山而建。全长约25.6米,宽2.7米,高为3.24米。经过实地测量十三个寨子的“龙舟棚”,长短高矮几乎相等。 以一个寨或一个氏族为单位,第届(即每年)推选一个鼓主。苗语称为“嘎纽”,即鼓主之意,俗称为“鼓头”。“纽”是鼓的意思,本来,划龙舟时龙舟应该是主要的,鼓是次要的。但不以龙舟来称呼当年的主办者,而以鼓来作称呼,这可能是划龙舟和“祖鼓祭”(也称“鼓社祭”,系苗族人一种以鼓为主要祭品、祭乐的祭祖仪式)有关。或者它起源于“祖鼓祭”主持者兼办,因而才沿用“鼓主”这名称。
“鼓头”是由其共有一只龙舟的住户家里主人轮流担任的。每年龙舟节刚过,“ 鼓头”杀猪请寨子上的人吃酒的时候,大家都要决定来年“鼓头”的人选。新“鼓头”推选出来之后前一任“鼓头”便要将鼓和龙头送到他家里。有的寨子上住着一个大姓的,就由其大姓中分房轮流担任,轮到某房,即由该房按还在世的长辈轮流担。如老一辈人放弃,才由一辈来轮流承担。轮到的时候。一般不愿放弃,因为寨子里家户不少,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轮到一次,一生中轮到两次的算是幸运了。也有终身没有轮到的。值得注意的是“祖鼓祭”的主持人也是如此产生的。当“鼓头’是极为荣耀的事。当“鼓头”的条件是从各方面决定的,诸如系一方一地的头面人物,或者亲戚朋友众多,自己的家底厚或是德高望重的老年人。至于儿子多的人,也有可能当选,因为亲友多。而最容易当选的,为姑娘多并且多已出嫁的人家(这也许是舅权习俗在节日中的一种反映)。因当了龙舟“鼓头”之后,这只龙舟每到一地亲友们来送礼物,这便可以炫耀一下“鼓头”的人缘关系,可以获得好名誉,可以抬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对儿女的婚姻前程也有禅益。再则,接受大批礼物,如果处理得当,还会使家中更加富裕。故当“鼓头”时除了考虑自己的家底,更须考虑亲友的多寡,二者缺一不可。如轮流到家境较差的人家,他不愿放弃时,家族也乐意在经济和饮食上给予帮助。因感亲友太少,收礼不多,有失体面而不愿承担的,就不勉强,而另举他人。
当上“鼓头”的人会置备糖果点心,外出通知三亲六戚,新老朋友,叫做“透风”。言外之意,即明年我家当“鼓头’了,希望得到你们的帮助,以便让我把龙船划得体体面面的。受礼者(没有外出通知习俗的村子的亲友,通过其它渠道得知明年自己有亲戚当了“鼓头”的),也开始作隔年送礼的准备。届时,亲友们都将备办的礼物直接送到江边上等待、称“接龙”。送的礼物主要是家畜或家禽,其次是鞭炮和一条长约一丈的红绸缎。女婿的礼物最少是一条猪,而女婿的直系亲或房族,礼物也不能少于一只羊,一般的要送鹅或鸭。过去,苗寨中当权人物当“鼓头”时,他的亲友也有以牛、马作为礼物赠送的。
送礼的仪程是这样的,龙舟划进了寨子口,先要放三铳。岸上的送礼人看到是自己的亲友船来了,便迅速将礼物抬送到河滩边,待龙舟在岸边停稳,送礼人手中的一串鞭炮即炸响,然后在龙头的角上系上红缎,接着斟上一杯酒先敬“鼓头”又依次向所有龙舟上的人敬上一杯,然后才把礼物送到龙舟上面去。
“鼓头”这一天可以得到很多礼物,但开支也是很大的,除了招待所有参加划船的人三餐饭食酒菜外,在划船结束后,他还得杀猪备酒。招待寨子上的人与客人。当亲友回去时,送的礼物是猪羊,则回赠鸡鸭。如果送来的礼物是鸡、鸭就不必回赠了。礼尚往来。以后轮到送礼的亲友当“鼓头”,必须按原来他送来的礼物加倍送去。
从前,一个村寨上有专一的田土、山林、稻谷或金钱作为龙舟节的基金来源,称之为“众田”,“众山”或“众谷”。田和山林以每年的收益作龙舟节的费用。后来这一方法逐渐消失。
当今的“鼓头”不再是用轮流方法产生的,而改用推选的方法选出“鼓头”。 砍树制龙舟的时间是龙年十月的未日。去时,由寨子上备糯米饭少许,一只活公鸭,一只公鸡,一砣刀头肉,一尺青布,一绺丝线,一束麻,一壶酒和香、钱纸以作祭“树神”用。在选中的杉树下,先将青布、丝线缠在树干上,将酒、饭置于树下泥土上,然后焚香,烧钱纸,再将鸭血放出,淋在树干上请“山神”、“树神”受献。然后由一知古规古礼,并“富贵双全”(儿孙满堂的)的老人向树祈祷:“吉杉啊!请允许我们全氏族将你砍伐去做龙舟、愿你庇护老少吉安,子孙昌盛。”祭礼毕,即由一名事先已选好了的“有福之人”(是青年,要父母双全,是中年,要儿女俱在,忌续弦)动手先砍第一斧。然后大家才把树伐倒。树要倒向东方(因为传说苗族人系溯江西进来此定居,故有怀念祖先意思)才算吉利。(砍伐龙头用的水柳木时也用这种仪式。)然后,把这根树运到寨子边上进行制作,木头进寨子的时候,全寨老少要备酒、肉、彩丝线来迎接龙船木,并为砍树者洗尘。
龙船木运行途中,沿途的亲友都要以酒迎接龙木,并赠送鸭、鹅等,并备一壶酒,一匹长约一米的红缎带系在龙船木上,宾主互相唱祝贺的歌,气氛十分热烈。回到寨里,全寨人都会跑来欢迎,并高声喊:“龙来了!”
龙船木的卖价起码高出普通木料的一倍,特别是做母船的树,要价更高。有的主人甚至提出要用一头水牛去兑换。
雕龙头用的水柳木比较好找。选中以后如果树主人不愿意卖,就“偷”。主人发现了也不责骂,但“偷”树人一定要在树下放一篮糯米饭,一只公鸡,一壶米酒。
龙船木运回寨里,择吉日动工制造。龙舟与龙头的制造要同时进行。开工前,用白鸡烧香烧纸祭名曰“嘎哈”的保护神,求他保佑龙舟造得顺利成功。之后,木匠师傅(若他家有未满月的产妇则不能参加)才动手。一般先由师傅“发墨”,即划好各部位的尺寸与标记。然后所有的男子能刨的刨,能凿的凿,不能刨凿的则做零碎活,总之,各尽所能。待船初具规模之后,再由木匠师傅加工修整、龙舟做好之后还要试划。制作龙舟一律是义务劳动。只有雕匠师傅才可以得到一篮糯米饭,一只红公鸡,一壶酒的酬谢。
龙舟造好之后,要祭祀和庆祝一番。由全寨每户视其家境情况凑钱物进行,全寨老少于龙船棚内欢宴,并击鼓跳舞唱歌,兴尽始散。 龙船船体一律用杉树。中为主船,苗语称“合迷”,意为“母船”。两侧各一小船,苗语称”嘎呆”,意为“子船”。均由三根粗大、完整的树挖成槽形的独木舟并排捆扎而成。母船粗大,挖成六个舱。每船长约1.8至5米不等。母船船长至21、24米间。宽约0.7米。其前部接龙头处,绕翘离水面0.9米高。中间的四舱是供装载节日期间沿岸亲友所赠家畜、家禽的,和当日挠手中餐食品。
两侧两只子船较小,长度一般在15米左右,宽约0.5米,为挠手站立用挠的地方。龙头木选用水柳树(苗家称“动加机”),质轻且韧,宜于雕刻。选材长3至4米,直径约0.3米,具体大小视龙舟船身而定,龙头上雕有角、耳、鼻、眼、腮、胡须。龙颈的下部要掏成空洞,再以小木板封洞口(据说若不掏空,龙船将与水中的龙相斗。实则掏空后可减轻船头的重量,有利竞渡)。颈背刻龙鳞,施以金,红、黄、绿,白各种颜色,并嵌以小玻璃片。犹如真龙在闪光。龙眼部嵌入小玻璃片。须发飘,可谓栩栩如生。最具有特色的是,龙头两边还要安上一对弯弯的大牛角。左右两只角上向前方的一面还要分别写上“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节日期间,“鼓主”家每天要蒸上一甑糯米饭,备好米酒、肉、鸭等菜肴给龙舟上的人吃。凡在龙舟上吃饭的人都用手抓饭吃。不用筷子,以怀念远祖先民的生活。煮饭与烹肉的人必须由老年或中年的“有福气”的男人担任。蒸饭时,甑口不能加盖,煮肉,鸡、鸭时不许在锅中翻动,饭蒸熟后,把鹅、鱼、肉放在甑口,搬上龙舟供桡手食用。饭甑抬走后,留下的锅具都不许搬动,直到龙舟返回村寨后才能动手。最为禁忌的是妇女不得上龙舟,其次妇女生孩子,坐月子,则全家一律不许触摸龙船,否则会“发生不测之事”。
龙舟的开划仪式既严肃又庄重。早在五月十八九日即推舟下水。二十三日方用蔑条将母子船捆扎在一起,然后将龙头安放母船上。二十四日举行开划仪式时,“鼓头”要准备一只白公鸡、一壶酒。在河滩边置一方桌,立龙神之位于其上。沿桌脚则绑一根剔枝去叶并剥去树皮的五倍子树棍,上留一杈,绑雨伞一把,系红布一段,剪白纸一串(象征稿素。雨伞则是象征人类的保护神被人类始神“姜央”放火烧房子,使他衣服烧着了,保护神只好打把伞遮羞的意思),芭茅草一把(芭茅细长,形如刀,取避邪之意。此草敬神之后随船带走,插在尾小孔中,待到龙舟集结地,再由艄公将它分给一个人一根,然后统一动作抛入江中)。桌上摆一升米,三碗酒、刀头肉。焚香敬酒后祈祷唱:“我手里拿只白公鸡,一罐米酒象蜜糖。这山叫一声,那山喊一喊,请你们龙神、地神、山神齐下山,同心协力保龙船平安清吉,无往不胜,赐给大家添子孙,多象鱼儿千千万。”等。
请众神之后,才杀白公鸡,将血滴在五倍子棍上,又扯下几皮翅膀毛粘在五倍子树棍的小权上;将鸡煮熟,盛在太碗中,又烧香化钱用酒滴在地上,向神灵献熟食。接着锣鼓顿响,将龙舟在寨子附近的水面划上一圈才离去,前往比赛地点。近代有些寨子在开划前不兴祭祀,只在江边临上龙舟一刻,由掌艄者大喊三声:“兄弟们!划龙船去哟!”众人则齐声应和“啊!”如此三声,便启程。祭祀的东西在龙舟从比赛场地回来之前不得挪动。 舟上人员计有“鼓头”一人,锣手一人,撑篙一人,理事一人,艄公一人,他门分别站或坐在母船上,每只子船则站十六名挠手。
“鼓头”身着夏布长衫,外套特制镶黑边的红色或青色的绒背心,戴一副墨镜,头上戴特制的宽边麦草帽,手提一面直径约一尽两面蒙着鼓皮的鼓坐在船的最前面,背靠龙船头,面向桡手。按“咚咚咚咚”的节拍击鼓。比赛时他负责发号施令,猛烈击鼓,催促桡手奋勇向前冲刺。 锣手:坐在离鼓头1.5米的地方。锣的直径约一米;挂在一根锣竿上,竿头雕了一只小龙头。锣绳即挂在龙口中。由一男扮女装的十岁男孩担任。行舟时应着鼓点节奏敲打。全成为:“咚咚咚咚多!”的声响。他身佩银项围和精美的银饰,头戴银风冠,衣着十分华丽,这个小儿是由“鼓头”家族中选出来的。由这一老一少掌鼓击锣,有人说这象征着保公与九保父子俩。但此说不尽合理,九保是男孩,何以打扮成女孩?这可能基于苗族身居水乡,早年有男女共同泛舟的习惯,后来因江上风浪太大,舟速太快,妇女体弱不支,出现落水惨死之事,及改为男子划舟,妇女不再上舟。男扮女装的小儿即象征不忘古时风俗。
撑篙:苗语称“纽富”,由“鼓头”请来力气好、识水性的人担当。
管帐:每到一地,亲友送上礼物时便作记录,便于“鼓头”将来还礼。
挠手:每只子船十六人,每舱四人。站着,不坐,比赛时略取弓箭步兀立。他们一律穿紫青色土布对襟短衫和阴丹士林布裤子。忌卷裤脚(意为正在求雨还卷裤脚,有怕雨之嫌,于求雨不利)。腰扎一条宽约一寸的织花钉上银泡泡的腰带。头上则戴精巧绣边的“马尾斗笠”。帽沿插着三片如同凤冠的银片。从前划龙舟时,每人都身披蓑衣,头戴纸糊的斗笠,以示祀雨,桡手的桡片长约2米,宽10厘米,手持瑞为园柱状,下水端为扁担形,最下端呈弧状尖形。
艄公,苗语称“达带”,要识水性,善于应变。他以手中的长桡片充舵桨。一面掌船方向,一面发出调节桡手用桡节律号令。因此清水江的龙舟上,锣鼓只起助威、喧染气氛的作用,而齐桡的重任则落在艄公的身上。
节日期间,最富有民族特色的活动还属少男少女们的“游方”,即谈情说爱。而集市上的贸易也伴随进行。

㈢ 举办划龙舟的目标和目的是什么

划龙舟是端午节习俗,端午节是我国纪念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的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文化,古今贯通,划龙舟的意义不止在于热闹,更是不忘历史,缅怀先人的节日活动。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通过开展此项运动,增进体育健儿进一步提高划龙舟运动的水平。

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划龙舟是屈原故里最大的群众性集会,用划龙舟这种最古老最隆重的方式纪念屈原。

(3)老年朋友们组织坐龙船活动扩展阅读:

划龙舟,又称扒龙舟,是多人集体扒桨竞赛,是汉族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主要习俗,起源于江浙地区。

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逝世,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习俗,也是汉族龙图腾文化的代表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划龙舟盛行于吴国、越国、楚国,后来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也十分流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扒龙舟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划龙船,叫做“趁景”。

只表演技巧,不排名次,轮流在各乡举行,从五月初一至五月二十,几乎天天有“景”(龙船景);另一种形式是斗龙船,比赛夺标,又叫“斗标”。龙舟不仅仅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团结、拼搏、进取的体育精神和理念。目前,划龙舟的起源有江浙地区的吴越民系和湖南西北部沅陵两种说法。

㈣ 游龙舟和祭祀的纪念活动,有何现实意义(说出一个方面 即可)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湘君》即描写湘人驭驾龙舟,将玉佩沉入江中(与抛踪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历史人
物之诗。这即与“魂舟”暗合,与楚国《人物御龙帛画》之像暗合,可互为印证。 《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是日,竞渡,竞采杂药。”此后,历代诗赋、笔记、志书 等记载竞渡就数不胜数了。
龙舟,与普通船只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桡手人数不一。如广州黄埔、郊区一带龙船,长33米,路上有lOO人,桡手约80人。南宁龙舟长20多米,每船约五六十人。湖南汨罗县龙舟则长16—22米,挠手24—48人。福建福州龙舟长18米,挠手32人。龙船一般是狭长、细窄,船头饰龙头,船尾饰龙尾。龙头的颜色有红、黑、灰等色,均与龙灯之头相似,姿态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绘(也有用纸扎、纱扎的)。龙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鳞甲。除龙头龙尾外,龙舟上还有锣鼓、旗帜或船体绘画等装饰。如广东顺德龙舟上饰以龙牌、龙头龙尾旗、帅旗,上绣对联、花草等,还有绣满龙风、八仙等图案的罗伞。一般龙舟没有这么多的装饰,多饰以各色三角旗、挂彩等。古代龙舟也很华丽,如画龙舟竞渡的《龙池竞渡图卷》(元人王振鹏所绘),图中龙舟的龙头高昂,硕大有神,雕镂精美,龙尾高卷,龙身还有数层重檐楼阁。如果是写实的,则可证古代龙船之精丽了。又如《点石斋画报。追踪屈子》绘芜湖龙船,也是龙头高昂,上有层楼。有的地区龙舟还存有古风,很精丽。
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隐隐可与古代鸟舟相对应)。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有的直接在河边祭龙头,杀鸡滴血于龙头之上,如四川、贵州等个别地区。
而湖南汨罗县,竞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庙,将龙头供在词中神翁祭拜,披红布于龙头上,再安龙头于船上竞渡,既拜龙神,又纪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祭屈原之俗,在《隋书·地理志》中有记载:“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唐刘禹锡《竞渡曲》自注:“竞渡始于武陵,及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沼屈之义。”可见两湖地区,祭屈原与赛龙舟是紧密相关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后,当地人民也曾用魂舟送其灵魂归葬,故有此俗。

又如浙江地区,是以龙舟竞渡纪念曹娥。《后汉书·列女传》中载,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间则传说她下江寻找父尸。浙江地区多祭祀之,《点石斋画报·虔祀曹娥》即描绘会稽地区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
《清嘉录》中记吴地(江苏一带)竞渡,是源于纪念伍子胥,苏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旧习,并于水上举行竞渡以示纪念。另外还有广西的纪念马援、福州的纪念阎王王审知等仪式。
各种祭祀、纪念之仪式,无非是点香烛,烧纸钱,供以鸡、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这些含有迷信色彩朗仪式已很少见,但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用人们的话说,“图个吉利”,表达人们内心良好的愿望。
在正式竞渡开始时,气氛十分热烈。唐代诗人张建封《竞渡歌》:“……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且如瞬。坡上人呼霹雷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这些诗句淋漓尽致地写出了龙舟竞渡的壮景。妇女们平时是不出门的,如今也争着来看龙船,银钗耀日;鼓声、红旗指挥下的龙舟飞驰而来,掉如飞剑,鼓声如雷;终点插着锦绮彩竿,作为标志。龙舟向着标飞快地驰近……近代的龙舟比赛也大抵相同,不过规程稍严格一些。近年来,国内外都出现了国际龙舟比赛,吸引了各国健儿。
除了比赛速度外,划龙舟还有其他一些活动。比如龙舟游乡,是在龙舟竞渡时划着龙舟到附近熟悉的村庄游玩、集会。有时龙舟还有各种花样的划法,具有表演的含义。如广州的龙舟,挽手用桨叶插入水中,再往上挑,使水花飞溅;船头船尾的人则有节奏地顿足压船,使龙舟起伏如游龙戏水一般。浙江余杭县龙舟,有的是让人把龙尾踩低,使龙头高翘,船头的急浪便从龙嘴中喷吐出来,如龙吞云吐雨一般。
也有的是游船式竞渡。如《淮南子·本经训》“龙舟鷁首,浮吹以娱”,是划着龙船、摇船在水上奏乐、游玩。在《梦粱录》中记载南宋杭州“龙舟六只,戏于湖中”。湖上有龙舟,只是画舫游船的一部分。
唐、宋、元、明、情各代帝皇,均有临水边观看龙舟的娱乐,也属于游戏之类。《旧唐书》中记穆宗、敬宗,均有“观竞渡”之事。《东京梦华录》卷七,记北宋皇帝于临水殿看金明池内龙舟竞渡之俗。其中有彩船、乐船、小船、画舱、小龙船,虎头船等供观赏、奏乐,还有长之四十丈的大龙船。除大龙船外,其他船列队布阵,争标竞渡,作为娱乐。宋张择端《金明池夺标图》即描绘此景。又明代帝皇,在中南海紫光阁观龙舟,看御射监勇士跑马射箭。清代则在圆明园的福海举行竞渡,乾隆、嘉庆帝等均往观看。
又有夜龙舟。在浙江武进,过去有夜龙舟,在四面挂起小灯以竞渡。四川五通桥从1982年起出现了夜龙舟,在舟上装电灯,配焰火,漂浮河灯,辉煌夺目。浙江少数地方还于水上设堆堆浮焰,让张灯结彩的龙舟从焰中穿过。
又有旱龙舟,是在陆地上进行的模拟龙船比赛的活动。如《南昌府志》载:“五月五日为旱龙舟,令数下人异(y6,共同拾东西)之,传葩代鼓,填溢通衢,士女施钱祈福,竞以爆竹辟除不祥。”浙江武义县,过去也有旱地推端午船之俗,也认为可除邪祟。另广东的佛山、东莞、信宜都有旱地划龙舟之俗,实际上是一种舞蹈,但日期不一定在端午。佛山秋季秋色时的旱地龙舟最为壮观。又如《徽州府志》载:“五月五日,迎神船逐疫,船用竹为之,袭画状似鳅,以十二人为神,载而游绪市。”另有把小型旱龙船给小儿做玩具的。
在划龙船时,又多有唱歌助兴的龙般歌流传。如湖北秭归划龙船时,有完整的唱腔,词曲根据当地民歌与号子融汇而成,唱歌声雄浑壮美,扣人心弦,即“举揖而相和之”之遗风。又如广东南雄县的龙船歌,是在四月龙船下水后唱到端午时止,表现内容十分广泛。流传于广西北部桂林、临桂等地的龙船歌,在竞渡时由众桡手合唱,有人领呼,表现内容也多与龙舟、端午节俗有关,歌声宏远动人。《广西民间音乐选集》中收有临桂县(4龙船歌》组曲,如号子般的节奏鲜明、热烈,唱起来必定十分动人。
另外,还应说一下女龙船。在过去,许多地方的龙舟竞渡均不许妇女参加,认为妇女接触龙舟很不吉利。如今各地都出现了女子龙舟队,英姿讽爽的女人们奋勇争光,争夺第一,丝毫不弱于须眉男儿。
与春节有舞龙也有舞凤一样,端午有龙舟也有风舟。风舟的来源如上述,是源于远古的乌舟、鷁舟。古代宫廷中有凤阿(如《天府广记》中记明代宫廷便有),民间有风船竞渡。《粤囊》载:“龙舟以吊大夫,风船以奉天后,皆与五日为胜会。庚午之夏,番禺石桥村入聚万金,制风船,长十丈,阔丈三,首尾高举,两舷重翼为舒敛,背负殿宇,以奉天后,游各水乡。”1964年后香港又出现了风艇赛。这种风艇艇身稍短,可坐16名队员,饰有风头、风尾,由女队员竞渡。的确是一种很好的比赛形式,合龙凤呈样之意。
有的地方还有龙凤船。《顺德县志》载:“大良之龙风船妙极华丽。”但今已不见了。湖南汨罗县的龙舟,前装龙头,后置风尾,凤尾是用包有红纸的竹篾成扇形插于船尾,如矩尾一般,也可称为龙凤船。龙凤船,似乎是龙船与鸟船相融合后留下的痕迹。

㈤ 龙船节的节日习俗

竞渡前,乡亲们要给各龙船赠送礼品——鸡、鸭、鹅、猪。有的把礼品放在船上,有的挂在船头。
时到中午,三声号炮一响,数十只披红挂彩的龙船在吆喝声中破浪前进。锣鼓声、鞭炮声、呼啸助威声此起彼伏,把整个节日推向高潮。胜利者最后可得一面锦旗。
参加龙舟竞渡的苗民,每船水手多达三四十名,由头面人物当“龙船头”,这里指船上的鼓手,全船水手听从鼓手指挥,按鼓声节奏挥桨竞渡。又由一小男孩扮女装头戴苗家女银饰敲锣。由最懂水性的掌舵当艄公,由气力好的壮汉站在船头撑篙。还有专人负责在开赛时、离寨时、归寨时在船上放土炮。更有能书会算的“文化人”在船上专记下三亲六戚所送礼品。在节日期间,水手每天三餐享用的酒肉,皆由村民及沿江各村寨的亲友所赠。龙船节结束后,还需享受一鹅或一鸭。水手的挑选很严格,若家中有妇女生小孩的均不得当水手。
各村寨在龙船节结束时,必须挑全村最肥大的猪,宰后请全寨聚餐一次,以酬谢全村对龙船节的支持。
龙船节期间,清水江两岸人山人海,除竞船外,还有赛马、斗牛、斗雀、吹笙、青年男女对歌、游方、踩鼓等民俗活动,一直进行到深夜,是男女青年游方对唱、谈情说爱的佳节。

㈥ 赛龙舟的民间习俗

赛龙舟是端午节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每年各地各种形式的赛龙舟活动为这个传统节日增添了许多色彩。除了比赛之外,关于赛龙舟主要还有以下一些传统习俗 :

一,祭龙首

每年五月初一就是龙舟下水的日子。一大早,人们就敲锣打鼓,鸣放鞭炮、焚香,以祈求取得好成绩,更愿风调雨顺,政通人和。每条龙舟都要经过这样的祭祀仪式后,把龙首安到龙舟上,才算龙舟正式下水。

二,龙舟点睛

一点天庭,吉星高照,鸿运当头;二点鼻子,和谐幸福,万家平安;三点口利,笑口常开,大吉大利;四点龙角,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点眼睛,愿龙舟为我们带来健康、吉祥、如意。

在全国各地,龙舟比赛开赛前或是龙舟下水时大多会举行一场别具特色的点睛仪式。龙舟点睛来源于“画龙点睛”一说,寓意平安吉祥。

三,鼓点带节奏

在龙舟比赛中,每个龙舟前都有一名鼓手配合着音乐和号子声打节奏,这种鼓点并非纯粹为助兴提气,打鼓的节奏还是划龙舟时控制桨的节奏。想划得整齐就得靠听鼓点掌握节奏,按照鼓点声一起划力量才会更集中,速度才能更快,也更能让每个龙舟参与者体会到赛龙舟需要团结协作的意义。

四,参赛人员

尽管龙舟赛进入国际体育运动项目,分男女组进行,但民间的活动,几乎都是青壮年男子的表演舞台。船头令旗、队长发号,船尾擂鼓,两排男子齐心齐力划桨击水,争先恐后破浪向前。

五,过程

赛龙舟主要分起龙、采青、招景、应景、赛龙、藏龙、散龙等。传统龙船一般用坤甸木等密度较大的木料制成,阳光暴晒会爆裂,因此要用湿滑的河泥包裹珍藏。起龙,就是把深埋河涌池塘泥水中的龙舟挖起、洗净、风干。

龙船“起来”后,首先是清洗淤泥,检查船身是否有爆裂或变形,然后再“紧龙筋”,使船身更为硬朗,接下来是上油。然后长老用笔蘸取几滴公鸡鸡冠血,与朱砂混合,为龙船点睛。龙头仿佛被唤醒了一般,炯炯有神;再用植物枝叶沾水洒向四周,给人们带去吉利,这叫“沾龙水”。

此时,祠堂门口早已摆放好事先采来的四盆碧绿的禾苗,表达人们对五谷丰登的期许……最后,龙头、龙尾被抬出祠堂和龙身会合。在震天的锣鼓声和鞭炮声中,桡手们坐上龙船,下水划上几个来回,“扒龙舟”的一系列前期准备就绪。

㈦ 龙舟的形式与内容有哪些

龙舟形式与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赛龙舟也有了不同的形式和习俗,全国各地不同民族的赛龙舟和龙舟竞渡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

傣族

傣族的龙舟长近40米、宽约1米,两头尖尖向上翘起,像一个巨大的梭子,细长的木制龙舟周身涂满了彩色图案。泼水节是傣族传统节日,而龙舟赛则是泼水节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一般放在泼水节的第一天举行。

赛龙舟的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早早来到河边。参加龙舟赛的每一条龙舟也早就准备妥当,披红挂绿的龙舟横排在起点整装待发。3声炮响,赛龙舟正式开始,每条龙舟有数十人之多,有头缠红布的小伙子,近年采还出现了身着筒裙的姑娘们。每条船中间站一名手持大锣的指挥者,边吆喝边打出有节奏的锣声指挥划桨的速度,船尾还有数人拨动大浆掌握船的航行方向。水手们分坐两边,顺着锣声的节奏奋力划桨,龙舟如同离弦之箭带着浪花向前驶去。两岸百姓在锣鼓声中载歌载舞,尽情欢跳助威。首先达到的龙舟受到热烈欢迎和祝贺,水手们纷纷兴奋地跳入水中,从河滩奔上敬酒台,畅饮大壶甜茶和大碗美酒,享受着赛龙舟第一名的荣耀和待遇,欢呼声、歌声、锣鼓声和掌声喧闹成一片。

白族

白族划龙舟在八月初八“耍海会”上进行。大山深处遍布着大大小小的深潭,这些由雪融化后所形成的大小水潭显得宁静而又神秘。有的深潭也有一望无际之感,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对大海有着一种神圣的崇敬感,他们将这像海水一样蔚蓝的深潭称作为“海子”,即大海的儿子。

“耍海会”是白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划龙舟则是耍海会的主要活动。龙舟除有彩旗、绣球和响铃之类的装饰外,还将龙舟画成黄龙、黑龙、青龙等。每条龙舟一般有20名划船手,龙舟头还有数人的乐队在比赛时伴奏助威。比赛开始后,吆喝声、加油声、锣声、唢呐声、响铃声不停,热闹无比。各条龙舟绕过海子中的折返点标志后,第一个返回起点的即为胜者。

苗族

苗族赛龙舟不同一般,尤其是龙舟的制作别具风格,它是由3整根巨大的树干挖槽而成的原始龙舟,显得古朴而又结实。中间一条为主龙舟,长约7丈、宽约3尺;左右两边龙舟长约5丈、宽约3尺。中间的母舟和旁边的两条子舟被平行捆绑在一起,船头和船尾分别做出龙头和龙尾的形状,然后分别涂以各种颜色,三舟合一的龙舟就此而成。

每年的农历5月24日是苗族的“龙船节”,在“龙船节”的日子里,苗家人习惯乘坐龙船走亲访友。每当过寨时,龙船要鸣放铳炮,而亲友则在岸边燃起鞭炮迎接。龙船靠岸后,划龙船者拿出菜与饭在船帮就餐,小孩们必须围拢上来讨“路边饭”,据说吃了龙船上的菜饭可以免祸和消灾。比赛时,龙舟船头挂起家禽以示吉祥,每条龙舟的苗家划龙船者个个剽悍强壮,头戴马尾斗笠,手持细长木桨,顺着锣声节奏奋力划桨前进。苗家划龙船更有个习俗,即如果有隔阂人家的龙船手只要上了龙船,就得握手言和,这三舟合一的龙舟本身就是团结和睦的象征;其次,凡是参加龙舟比赛的,必须忙完农活,如插好秧等再去划龙船方感自豪,否则会受到大家的奚落和耻笑

㈧ 划龙船的主要形式

这一活动,与其他民族地区的划龙舟大同小异。土家族居住的酉水、沅水、澧水和清江、乌江等流域,都有拔水龙船比赛的运动习惯。素有红、白龙尾赛之称。
特点
其特点是:赛期长,充满民族团结气氛。龙船模样古朴,都由民间自靠和自发组织船队。拔龙船分五龙和六龙两个传统节日。五龙为迎龙日,六龙为送龙日。两个节日的时间是从农历五月初五算起,逢辰为五龙日,习惯称作龙头日,十二天轮转一次,依次算下去,算到六月的龙日为六龙。分段比赛前,首先由主办村寨请所有的船队高手吃一顿团圆饭,再给每条龙船上披红、挂彩,以示吉祥顺利。
规则
比赛时以龙船的红、白尾互为对手。红、白组队多以宗族亲戚为主划分,以村、寨为单位组队。船队人数不一,有15对,24对和30对等,由一名长者任鼓手,一名任锣手,还打扮成丑角的挥旗手,炮声响处,船上水手按锣鼓节奏喊嘿着、嘿着……的号子奋力划桨前进,争先恐后奔向终点。拔龙船,有顺水拔和对河横渡两种形式。对河横渡者在对岸上竖一面红旗,不但看谁的龙船先拔到岸,还要看谁先抢得红旗。所以拔船手与夺红旗手要配合好,乘龙船到岸后迅速下船跑去夺旗取胜。顺水下拔者,看谁先到达终点为胜。特别是拔到终点时需要从对方龙船前绕过,习称旋锅盖方为胜利,没有超出整个龙船身位者是不可能旋锅盖而获胜的。现今的拔花船比赛,设有裁判员,船队人数相等,采用计时比赛分出胜负。 特点
每到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五日土家族居住地区都可看到五彩缤纷的彩龙船活动。彩龙船,是用小山竹或篾条扎成船形骨架(规格船身长1丈,船肚宽1.5尺),用3尺蓝、绿色绸布绕船沿周围上边在船口扎紧,下边拖地,意为绿色河水;船体分三段,前段分4尺长为船头,中段为1.5尺长为船肚,后段为4.5尺长为船尾;船头船尾上面用红布封好,船肚留空不封,从船肚两边船沿处系一条彩带;船肚前后左右竖4根一人多高的竹杆绑在船边,上面扎成翘四角的船顶蓬,用彩色纸装饰为美观的彩蓬。彩龙船做成。
规则
拔彩龙船表演时,一般要有5-7人参加,分别扮为:彩莲女,由一身穿民族服装的少女,面向船头,将船肚两边系的彩带套在肩上扛船离地双手扶船沿,在彩绸布下面不准露脚;纤夫,头戴瓜皮草帽的土家后生,从船头系条纤索双手握紧一端将纤背在肩上弯腰拉船前进;艄公,头戴草帽、手扶船舵把的白胡须老公公,平稳撑舵;桨手,身穿土家服装的2-4名男青年,在彩船左右两边(每边1-2人)手握木桨不时地做划船动作。在众唱彩船调和锣鼓、锁呐声中,彩莲女将船提上提下抬船头翘船尾,纤夫在前用力拉纤,艄公在后摇摆船尾,划桨男子向前用力齐划木桨。彩船时进时退,时快时慢,时而颠簸回旋,时而摇晃起伏,活像真船在江河中漂荡。彩船漂滩过急流时,行速加快,船头船尾相互照应,众呼吆喝,周围观众燃放鞭炮助兴,热闹非凡。彩船到山寨各家各户走村窜寨,到每家门前都要齐唱:招财进宝、喜盈门、开门红、满堂红、开门大喜、恭喜发财等吉祥歌词。有时,拉纤的歌手,见景生情,即兴创作,随口编唱对这户人家的祝福歌,博得主人的喜欢。主人便放鞭炮接龙送龙,有些人家还要给彩龙船丢红包,彩龙船玩得更起劲,锣鼓喧天,火炮连绵,土家山寨一片欢腾。 旱龙船,是用薄杉木板做的3尺长、1尺多宽的小船,船底安四只脚的木架,架顶横装一木扁担,船上亦用薄木板做尺把高1.5尺长的船蓬,蓬中供红(男)、白(女)两个人头塑像,土家族称其为罗公罗娘。像前置一竹筒插香火用,人头像前面左右和下方挂彩绸布条或土家姑娘刺绣的花手巾。旱龙船蓬中供的两位人头像,传说是伏羲兄妹,红脸男头是兄,白脸女头是妹,即指在摆手舞兄妹成亲一节中的两兄妹。兄妹成亲时,兄长嫌是同胞兄妹,害羞得红了脸,妹妹为避免人耻笑,用青丝巾遮盖在脸上,旱龙船供此两位兄妹则为了纪念兄妹繁衍人类的功德。扛旱龙船者,是由头脑灵活,口才好的男人担任,他用肩从人头像的后方木架中扛起扁担,常年(农历正月为盛)扛着旱龙船走村窜寨。进每家堂尾后,把旱龙船放在堂屋中间,口唱兄妹成亲的传说故事后,再对主人唱添子发孙、子孙满堂、人西兴旺等祝福歌。主人就在兄妹头像前插烧香、挂彩布条和花手巾、花童鞋童帽,祈求罗公罗娘保佑子孙兴旺。同时,还要给扛旱龙船的人送钱、送米。祝旱龙船越走越红火,祝土家山寨兴旺发达,繁荣昌盛。扛旱龙船者进寨后,孩童们跑来看热闹,大人(特别是中老年)们走来听歌唱,口才好的歌手,博得听众喝彩,场面如同喜庆活动。

㈨ 端午节为什么要划龙船

龙船就是船上画着龙的形状或做成龙的形状的船。划龙船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已流传两千多年,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史书记载,划龙船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此外,传说,很久以前,邹圩没有河流,只有一条又小又脏的水沟。一天,有个打鱼人在水沟里网住了一条小蛇。这条小蛇十分奇特,尾部有九片闪耀的鳞片。当鱼人把手触向鳞片时,蛇眼里闪着乞求的光芒,十分可怜。渔人顿生恻隐之心,抚了一下它的鳞片,就把它放回了水沟。谁知那九片鳞忽然落了,小蛇长身而舞,化为一条小龙。原来,它是一条上天的神龙,因触犯了天条,受玉皇大帝处罚,变成这模样,它的尾巴上被加了九把锁─就是小蛇尾上的九片闪耀的鳞。玉皇曾言:“这锁要打开,除非得到人的阳气。”刚才渔人无意中竟打开了小龙身上的千年枷锁。小龙为了感谢渔人,在水沟里不停地翻动,并从口里不停的喷出水来,灌注在小水沟里。慢慢地,小水沟变成了大河(也就是现在的邹圩清水河),河水为邹圩带来了五谷丰登。为了纪念这条神龙,人们把沿河的村子称为龙头寨,上龙首等村。在神龙升天这一天,也就是端午节举行赛龙舟,以示庆贺。

造龙船也不只是为了竞渡。如贵州黔东南和湘西一带苗族同胞的“龙船节”,所做的龙船就不是为了竞赛,而主要是为了乘坐龙船游村串寨,会亲访友。

龙船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龙船下水前,先由歌师唱吉祥祝福歌,祝愿龙船一路顺风。每条船上都有一位“鼓头”,由全寨推选出德高望重的老人担任,坐于龙颈击鼓发令,主持船上活动。龙船过寨,鸣放铁炮传告亲友,岸上报以“接龙”鞭炮,亲友遂上前向船上的人敬米酒,并将鸭、鹅、彩绸等礼品挂于“龙头”。龙船靠岸,水手们将糯米饭团和菜肴放在船帮上就餐,不用碗筷。妇女、儿童这时纷纷前来“讨路边饭”,据说吃了龙船上的食品能消灾避难。龙船形制精巧美观,龙身由一只母船和两只子船捆扎而成,叫做“子母船”,皆为独木镂空。龙头约长两米多,用水柳木雕刻,装有一对一米多长的龙角。因龙头着色不同,分为青龙、赤龙、黄龙等。各寨为了保护龙船,还专门建有“龙篷”。龙船节从农历五月十六日开始,具体节期各地各寨略有不同,只要全寨薅完秧,本寨龙船即可下水,历时三天左右。在广东水乡,龙船出游时,家家送米酒给划船的人,并由老人为龙点眼,然后才下水游去。游完后,龙头供奉在龙王庙,船身埋入河床沙泥中,第二年挖出来再用。傍晚,村民们还要烧一大锅“龙船饭”,不管什么人都可以食用,以广结“龙缘”,遍得“龙福”。

浙江省长兴县洪桥镇洪桥村龙舟
龙舟也叫水龙船。早在原始社会,长兴便属吴越氏部落,先民们就以龙作为自己的图腾,凡小孩出生,必绣龙纹身。因是水乡,家家枕河,户户临水,河多路少,船就成了必需的交通交通工具。先民们出于对龙的崇拜,将其形象绘于船身,于是就出现了龙船的雏形。到了战国末期,吴国日趋强盛,疆域不断扩大,终跟楚国接壤,吴楚文化开始碰撞交融,楚地为凭吊爱国诗人三闾大夫屈原的迎龙船活动就顺理成章地传入长兴洪桥等地。划龙舟是一种民间的习俗活动,相传,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纪念战国时期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人们在汩罗江上划船向水中抛洒粽子,之后经过流传演变,形成了划龙舟的习俗,并在许多地区流传开来。当地龙舟在解放前活动已较活跃,解放后继续发展,每年都有划龙舟活动,龙舟经过的村镇里家家户户都积极响应,纷纷捐献财物以表支持。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文革时,龙舟被称作“四旧”而禁止活动,到80年代初又开始恢复,流传至今。

阅读全文

与老年朋友们组织坐龙船活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老人家开心快乐的样子 浏览:683
6层为什么是长寿楼层 浏览:658
医生怎么给体检人怎么测尿液 浏览:147
武汉市武昌区老年大学分校 浏览:44
养老金打到医保卡 浏览:48
钱女士60岁 浏览:20
审批敬老院需要一个什么流程 浏览:352
汕头市公务员退休金 浏览:270
有上进心孝顺 浏览:696
50岁男人做多久 浏览:104
银川市老年大学 浏览:142
怎么快速给老人降温 浏览:615
社区老年教育活动方案 浏览:947
博腾长寿工厂 浏览:202
长寿北城中学教学质量怎么样 浏览:476
深圳社保一二三档拿退休金区别 浏览:324
村干部怎么买养老保险 浏览:665
家庭养老利息一般多少 浏览:942
养老金交多少钱不交 浏览:450
单位社保退休金计算方法 浏览: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