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网上有传言称,老年痴呆疫苗研制成功,那么这是真的吗
,一条有关“阿尔茨海默病疫苗研制成功”的新闻上了热搜,微博上讨论量过亿,人们纷纷为“新疫苗”的到来而欢呼雀跃。但情况真的如此吗?
科技日报记者追根溯源发现,新闻的主角新墨西哥州立大学(UNM)研制出的是可减轻纯Tau蛋白聚集病理的额颞叶痴呆(FTD)动物模型rTg4510,而不是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尽管这种疫苗可以减少Tau负荷,改善实验鼠的认知能力,但研究人员承认,人类阿尔茨海默病疫苗的成功研制可能至少还需要十年。
人类疫苗问世尚需时日
“但在实验鼠身上取得一定疗效并不意味着人类疫苗很快就会问世。”郁金泰强调说:“无论Aβ疫苗还是Tau疫苗,都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在动物模型上往往均可显示较好的效果,但进入到人体临床试验后往往疗效就不明显了。这主要和阿尔茨海默病的复杂性相关,相关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往往使用转基因小鼠,遗传背景单一,病理表现较单纯,而真实世界中的阿尔茨海默病病患,无论发病机制还是病理表现都要比转基因动物模型复杂的多。”
据《今日美国报》报道,UNM发表声明称,尽管巴斯卡团队也希望为人类开发出阿尔茨海默病疫苗,但他们也承认,这种疫苗距离问世可能需要数十年,且可能需要耗费巨资。
2. 饶毅质疑阿尔茨海默病药研究者耿美玉,药物真的有效吗
目前还没有最准确的消息,但是我个人认为可能有做假的起因。在新闻发布会上,耿美玉看起来平静而体面,没有再哭泣。她穿着西装,非常整洁。她在台上做了简短的演讲,感谢团队的奉献精神,感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评估效率,并逐一感谢许多与这种新药相关的机构。即使当被问到有争议的话题时,她也表现出同样的冷静。
这种新药用于轻度至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它是由海洋褐藻提取物制备的低分子酸低聚糖化合物。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耿美玉领导,这种新药是与中国海洋大学合作开发的,上海医药研究所和绿谷制药接力,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个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创新药物。
关于以上的问题今天就讲解到这里,如果各位朋友们有其他不同的想法跟看法,可以在下面的评论区分享你们个人看法,喜欢我的话可以关注一下,最后祝你们事事顺心。
3. 怎样防治老年痴呆症,波士顿大学研究人员有何答案
对于老年人朋友们来说,最为害怕的无疑就是当人老去的时候患上各种各样的疾病,当然除去那些大病之外,他们最害怕患上老年痴呆症,因为这样会给家庭,给子女带来很大的麻烦,因此他们不想要这样,那么该如何去避免?
研究人员还发现了每周行走步数≥7.5万步的人群,他们的大脑衰老上限会得到提高,大约是1年左右,这一点充分的表明了锻炼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但是小编建议,如果经常不锻炼的人,忽然想起来要锻炼了,那么还是要从散步慢慢开始做起,猛的一下锻炼对于身体的损伤是非常巨大的,而对于经常锻炼的人们来说,一定不要轻易的放弃。
4. 为什么女性更易患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目前还未彻底探究清楚,也有研究称,相比男性,女性受教育的程度、体育锻炼的习惯甚至承受压力的能力,或许都是导致两者阿尔茨海默病患病率差异巨大的原因。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精神病学教授辛西娅·芒罗(Cynthia Munro)和她的合作者在不同的地方观察了“压力激素”皮质醇的含量。他们使用爱荷华州研究人员开发的标准化学习和记忆测试对参与者进行测试。测试包括让参与者在听到测试者大声说出的20个单词后立刻回忆起来,20分钟后再回忆一遍。在第三次和第四次访问之间,参与者能记住的单词数量下降了。当然这很正常,研究表明,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记忆力会随着大脑的变化以各种方式衰退。
5. 老年痴呆的患者当中哪个血型数量最多
中国患有老年痴呆的人群逐年的增多,尤其是年龄在六十五岁以上的老年人有着非常高的发病率。患有这种病给患者本人和家人的生活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据美国做的一项调查当中发现,患有老年痴呆的机率跟身体的血型有关,血型是AB型的人群相比较其它的血型更容易得老年痴呆。
通过科学的调研AB血型的人群更容易患有老年痴呆。但是我们也不要对生活失去信心,在平时的生活习惯当中只要注意饮食均衡、适量的运动、不要酗酒抽烟、要积极的用脑,防止记忆衰退、保证充足睡眠、对生活保持愉快的心情等方式,都可以起到预防老年痴呆的作用。
6. 如何能延缓老年痴呆症的时间
经常说外语 不易得痴呆 沈阳虹桥医院的专家称:加拿大一个研究小组日前公布一项惊人发现:平时生活中经常使用两种语言的群体出现老年痴呆症症状的时间平均要比用单一语言人群晚4年以上。 平均推迟4年 加拿大多伦多约克大学教授埃伦·比亚韦斯托克12日说,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对184名老年痴呆症患者进行研究后,得出了上述惊人结论。这些老年人2002年至2005年间都曾在多伦多一家治疗记忆病症的诊所就医。 研究人员把这些患者归类为两个组,第一组共91人,只使用一种语言;第二组几乎每天使用两种语言与人交流,比亚韦斯托克把这一组称为“完全双语人群”。 “研究人员发现,单语组开始出现老年痴呆症症状的平均年龄为71.4岁,而双语组(出现老年痴呆症病征)的平均年龄为75.5岁。”研究小组在报告中说。 双语锻炼大脑 比亚韦斯托克说:“对于这样的结果,我们感到很惊奇。” 她解释说,这可能是因为双语人群用脑更多,大脑供血也相应更多,脑神经之间的联系更易得到保持,正是这种“脑力锻炼”推迟了患老年痴呆的时间。 “在使用两种语言的过程中,你要用到大脑的一些部位,这些部位细胞处于活跃状态,而且需要经常地锻炼和活动。有这种(使用双语)经历,大脑就可以保持在更有活力的状态。”比亚韦斯托克接受加拿大电视网采访时说。 老年痴呆症的主要症状是记忆力逐渐减退,阿尔茨海默氏症是导致这种症状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有一些药物可延缓其进展,但无法彻底治愈。 据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老年痴呆症协会统计,目前全球有超过1800万名老人患老年痴呆症;预计到2020年,全球老年痴呆症患者将达3400万人。 常说外语有益 沈阳虹桥医院专家强调:不过比亚韦斯托克强调,经常使用双语交流只是有助于推迟老年痴呆症病征开始出现的时间,并不能彻底阻止老年痴呆症出现。 参与这项研究的心理学专家克雷克说,这项研究表明,经常使用双语具有抵抗老年痴呆症的“巨大保护作用”。他表示,研究小组还计划研究经常使用外语的其他好处。 加拿大阿尔茨海默氏症学会说,研究结果令人兴奋,也印证了其他研究人员最近提出的看法:多用脑也许是延缓老年痴呆症的最佳方法。加拿大阿尔茨海默氏症学会官员戴蒙德说,任何能够延缓老年痴呆症病征出现的消息都是“极好的消息”。
7. 什么样的人容易得老人痴呆症
1.75岁以上老人.老年痴呆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病率增加的一类老年性疾病。老年性痴呆多见于75岁以上的老年人,而血管性痴呆则以75岁以下的老年人较多。当然,孤僻者:丧偶、独居、情绪抑郁者是老年痴呆的高危人群。这些老年人与外界交流少,长期处于孤独、寂寞状态,老年痴呆的发病率会增高。
2.有家族痴呆病史者。老年痴呆患者近亲的发病率为一般人群的4倍多。其中有一部分老年痴呆患者可发现染色体缺陷。
3.女性较多发。老年性痴呆多见于女性,女性的发病率较高。在65岁以上妇女患老年痴呆通常要比年龄先匹配的男性高2-3倍。健康来年女性从50-60岁开始脑体积缩小,主要影响海马和顶叶,而男性比女性脑萎缩至少要晚10年。
4.脑外伤。脑外伤史痴呆的依噶危险因素。早年不慎头部遭受到外伤,无论有无丧失意识的脑震荡,都容易患痴呆。
5.高血压患者。高血压史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最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对脑组织的影响是一个持续而渐进的过程,与与中年期认知功能减退、老年性痴呆和血管性痴呆发病以及海马萎缩等有关。因此中年时期患高血压能够增加痴呆风险。
6.血脂高者。中年期高血脂能增加痴呆或者轻度认知障碍的发生率。因为高血脂嫩巩固直接影响β淀粉样蛋白的代谢,而β淀粉样蛋白是老年痴呆的危险因素。
8. 老年痴呆症(失忆症),是人体的哪些部位的原因
芬兰开展的一项针对老年人的大型研究发现,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血症是引起老年痴呆病的两大危险因素。如果这两大因素协同遗传因素一起作用于同一个人身上,那么这个人患老年痴呆病的危险性将会是其他人的8倍。过去已经有研究显示,阿朴脂蛋白E-e4基因与迟发性老年痴呆病有关,患者在75岁以后会出现记忆衰退和认知困难。据估计,全球有四分一的人携带有这一基因。芬兰Kuopio大学的研究人员对1,449名于1972年开始就被芬兰流行病学家跟踪随访的个人进行调查,据1998年收集到的数据,73%的随访对象年龄在65~79岁之间,他们中间携带老年痴呆病基因阿朴脂蛋白E-e4者老年痴呆的发病危险是其他人的两倍
9. 为什么女性更容易患阿尔茨海默病
科学家们仍未弄清为什么阿尔茨海默病对男性和女性的影响会不成比例。在美国500多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约有64%是女性。
据估计,女性比男性运动少,这与女性阿尔茨海默病患病率较高有关。运动的效果似乎降低患这种疾病的风险。在四月份,另一项研究也得出结论,运动可以帮助减缓阿尔茨海默病的发展。
不过,谈到男女之间的差异,答案并不总是那么清楚。基因和激素也可能发挥作用,但将科学家带入更加黑暗的领域,有时使他们面临的问题多于答案。
10. 我国科研团队发现抗阿尔茨海默病先导化合物,有何意义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理非常复杂,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治愈方法或药物。记者19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获悉,我科研人员近期首次发现柠檬苦素类化合物或可作为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先导化合物,这为新型药物研发探索提供了新思路。
近期,郝小江课题组与本所姚永刚课题组合作,在植物苦木科牛筋果中发现了结构新颖的柠檬苦素类化合物,其结构最终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实验得到确认。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以及细胞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这种化合物可通过多靶点起作用。此番创新发现,或将给未来阿尔茨海默病新型药物研发带来转机。相关成果以封面文章发表在有机化学权威期刊《有机化学通讯》上,并已申请发明专利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