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历史中的福利制度的知识
你牛,知道安徽来今年高考会考的啊自。。玩笑。。
1.古罗马时期的,给那些公务员当官的一些薪资。
2.中国古代的民生政策方面。
3.现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福利政策。需要与罗斯福新政结合起来看。
4.注意希腊的债务危机。
5.福利政策需要辩证的看,注意自己总结。
❷ 我国目前的一些养老形式
我国目前的养老形式主要有居家养老 候鸟养老 互动养老 同时还有消费养老等等
❸ 老年公寓的现存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扶持政策
老年公寓等养老服务设施的发展起步较晚,基本上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应
运而生,相关的政策也是随着它们的发展而逐步制定的,如《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规定:“国家鼓励、扶持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兴办老年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公寓、老年医疗康复中心和老年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等设施”。并且在用电、用地、税收等方面等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但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民办的老年公寓,他们由于缺乏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资助和扶持,往往会遇到更多的困难与问题,需要国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例如医疗保障、贷款抵押、权益保障、税收等方面更优惠和完善的政策。
(二)已有政策不能切实落实
政策的制定在于实施,对我国老年公寓等养老设施的发展,国家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政策,然而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影响,往往不能落到实处。有些优惠政策涉及到建设土地、费用征收、银行贷款、财政资金支持等具体规定,但由于涉及的部门较多,实施起来非常困难。有些经营者甚至不知道有什么优惠政策,政策的宣传与实施存在很多漏洞。
(三)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
尽管老年公寓在近几年来发展较快,但就发展情况来看,对于什么是老年公寓、
有关老年公寓的设施、人员构成、服务内容、居住环境等的相关指标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行业标准。严格来讲,老年公寓面对的服务对象是一些自理状况较好,可以独立居住在公寓所提供的住宅里,并享受公寓内的一些娱乐、医疗和服务设施的老年人。但在已有的老年公寓来看,一些类似于养老院、护理院的老年机构也叫做老年公寓,他们接收的老人有很大一部份是需要人护理、照料的老人。此外,尽管国家出台了一些有关老年福利养老机构的相关政策规定,如《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等一系列法规和行业标准,但在进一步完善老年公寓的各项服务、设施、经营管理等方面仍然缺少相应的行业标准。老年公寓的发展参差不齐,对老年公寓的服务质量也无法进行监督。象香港安老院(即我们的老年公寓)条例有600多条,把护理员的资格,住所及周边环境是否适合老年人居住,老年用品的规格等都有详细的规定。
(四)相关的法律规定不完善
由于老年人的特殊身体状况,他们在公寓内居住时,所发生的身体损伤或者医疗问题,往往使老人及其家属和公寓的管理及服务人员之间产生纠纷、发生矛盾,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当老人入住公寓时,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没有明晰的规定,产生纠纷后没有可靠、有效的法律依据。这无论对老年人个人来讲,还是对老年公寓等养老设施的发展来讲,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确定双方的责、权、利,是保障老人和养老设施双方利益的基本要求。
❹ 老年公寓的机构简介
老年公寓是指既体现老年人居家养老,又能享受到社会提供的各种服务的老年住宅,属于机构养老的范畴。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老年公寓已经很普遍,属杨浦日月星老年公寓比较突出,并且出现低、中、高档分级。
老年公寓,政府和社会为缺乏子女及亲属照顾的老年人特殊设计、专门建造的居所。
西方国家的老年公寓,多建在环境优美、交通方便的城市郊区或闹中取静的城市中心,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室内设备齐全,取用方便,室内布置与一般家庭居室大体相同。公寓设有生活服务、呼救报警、医疗保健、休息娱乐、文化学习、自助劳动等设施和场所。随着西方福利事业的发展及老年公寓条件的改善,许多虽有子女或亲属照料的老年人,为避免代际冲突,也自愿申请到老年公寓来安度晚年。
历史发展
美国在1935年《社会保障法》通过以前,各州政府已有老年公寓的设置;1935年后,开始大规模兴建,主要为有经济基础的老年人设立。英国于1948年实施国民救助法时,规定每一都市政府要为贫困无家的老年人设置老年公寓,都市政府如财力不足,可与慈善团体合力兴建。
中国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在上海、北京、天津、大连、烟台等地兴建老年公寓。此后,各种形式的由国家、社会或企业建立的老年公寓在各地相继出现。
中国老龄科研中心政策室曾对北京1600余名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大调查,希望入住老年公寓的人数达1000余人,一些老年公寓还出现人满为患的局面,老年公寓正日益获得老年人的欢迎。
该市最早的老年公寓是1996年社会福利院开办的,有自理、半护、全护服务,且收费不一。近几年各个县的福利院也正积极扩建为综合福利服务性的老年居住场所,像条件比较好的隆化、宽城、承德县、营子的老年公寓已经有一些老年人入住,但数量并不多。
2009年之后,很多老年公寓,已经不再是独立的慈善或者福利机构,反而变成了一种需求,甚至有人在未有退休之前就开始预订老年公寓 。
❺ 我国有哪些著名的养老院
上海浦东新区爱心养老公寓。是上海市浦东新区最大的养老院之一。医护型养老院。老人生活无忧,看病无忧。
这家养老院从创办者到工作人员都很有爱心。对待老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❻ 什么是老年公寓
老龄化社会已然来临
“那时候,可能公交车上都是白头发的,谁也不用给谁让座。那时候,所有的房子可能要带电梯,很多篮球场改成沙球场。那时候,开车租的是老人,当服务员的也是老人……”,当这样一幕幕的场景展现在你面前时,你会不会嘴巴惊愕得张成“O”型?想想吧,眼前晃动的是老年人的背影,每天与老年人为伴,未来这样的生活是不是让年轻的你感到恐怖?
也许上面描述的场面有些夸张,但是下面的几组数据的确会让你感到压力和紧张:根据联合国在第二届老年大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到2025年,中国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20%,到2050年,甚至可能达到40%。到2004年底,我市离退休人员达263335人。这样庞大的老年人口已成世界之最,同时也在预示着中国正日益进入老龄化社会。
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短短的二十几年,中国少生了3亿多人,独生子女的家庭越来越多,但是由于出生人口远远抵不上老龄人口的递增速度,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青壮年劳动力的减少、老年抚养比重的上升、退休金制度陷入困境等等,所有这些问题的产生都在向我们预示着一个问题:几十年后,谁来照顾响应计划生育只有一个子女的这批老年人?他们又需要一种什么样的养老方式?
老年公寓缓慢升温
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接近1.2亿,老年人患各种疾病的比例高达60%-80%,独生子女夫妇子女少的状况也会使这些人更多地依赖社区服务和选择一种新的养老方式,而近几年老年公寓的出现给老年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养老方式。
老年公寓是指既体现老年人居家养老,又能享受到社会提供的各种服务的老年住宅,属于机构养老的范畴。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老年公寓已经很普遍,并且出现低、中、高档分级。中国老龄科研中心政策室 曾对北京1600余名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大调查,希望入住老年公寓的人数达1000余人,一些老年公寓还出现人满为患的局面,老年公寓正日益获得老年人的欢迎。
我市最早的老年公寓是1996年社会福利院开办的,有自理、半护、全护服务,且收费不一。近几年各个县的福利院也正积极扩建为综合福利服务性的老年居住场所,像条件比较好的隆化、宽城、承德县、营子的老年公寓已经有一些老年人入住,但数量并不多。
除了国家投资兴建的带有公益性质的老年公寓外,近几年我市也有不少个人投资开办老年公寓,但由于条件差、资金投入大等原因很多都宣布失败,目前市区个人投资兴建的老年公寓只剩下位于石洞子沟村的乾寿圆老年公寓,里面大约入住20几位老人。
老年公寓为何受冷落?
老年公寓在我市从1996年兴建到现在近10年的时间发展得速度并不快,除了受地域经济条件限制的原因外,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也影响着老年公寓的扩大发展。记者曾问过10位50岁以上的老年人是否愿意去老年公寓居住?只有2位表示愿意,其他的8位老人均表示只有等动不了那天才去,只要行动方便就不愿去老年公寓。
记者在市社会福利院和乾寿圆老年公寓采访时,发现入住的老人年龄基本上在70岁以上,且生活不能自理。很多人都需要半护或全护服务,且这些老人大多性情古怪,经常互相发生争吵,对护理员百般挑剔,彼此之间很难相融。当问到他们来老年公寓的感受时,很多老人都对儿女把他们送来这一举动表现得愤愤然,一个劲儿地埋怨儿女不孝顺。也有的老人面对记者的提问不愿表态,也不愿透露家庭住址和儿女姓名和工作单位,怕给儿女丢脸。在福利院,记者恰好碰到了送老父亲来老年公寓的一对儿女,但这对儿女一听说有记者采访时,立刻躲藏起来,且坚决表示不愿接受采访。福利院随行人员告诉记者,这对儿女都有不错的工作,可能是怕这件事对他们影响不好。在一些人的印象中,养老院是解决“三无”人员(无子女、无依靠、无经济实力)的养老问题,如果家中的老人被送到老年公寓定会遭到亲戚、朋友的耻笑,也会背上不孝的罪名,而老年人习惯于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宁愿与儿女住在一起受些委屈也不愿选择去老年公寓居住。
采访中,记者发现我市老年公寓条件较差、设施不齐全、硬件跟不上也是造成老年公寓发展缓慢的一个原因。市社会福利院1996年建立起市区最早的老年公寓,到现在近10年的时间,房屋已经显得陈旧,屋子里味道难闻,看起来是又脏又乱,由于收费标准还是最初建立老年公寓时制订的,随着近几年物价上涨,每月收来的费用已经抵不上一个老人的花销,因此许多老人对一日三餐和提供的服务并不满意。老年公寓的负责人也是满腹委屈,“一个能自理的老人一个月我们才收他300多元钱,除了一日三餐和住宿费用外,这点钱根本不够一个老人一个月的花销,而且我们市的收费标准是全省最低的。”私人开办的老年公寓受经济条件制约,大多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提供的饮食和服务,也不能尽如人意。老人的业余娱乐活动很单调,只能在狭小的房间看看电视或打打麻将,这就造成了入住老年公寓的老人精神生活贫乏,很多老人在此以泪洗面,想念亲人和朋友,在心里对老年公寓很排斥。
老年公寓出路何在?
在我国经济发达的一些大城市,老年公寓正快速发展并且日益完善。老年公寓已不是传统意义上专门为老人提供的养老场所,而是集休闲、居住、娱乐、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的场所。针对不同层次老年人的收入,一些开发商建立一些中高档老年公寓。老人交的费用不同,享受的服务也会大大不同,像那些拥有高收入且子女在外地、收入稳定的退休老人,大多会选择高档的老年公寓,享受居住、医疗、配套设施等各种周到的服务。
老年公寓70年代始建于北欧,现在在发达国家已经盛行。如新加坡专门建有为老年人提供居住的小区,屋内专门为老人设计,有方便轮椅,特制屋门等等,社会福利团体在公寓内经营社区服务站,有专门人员上门提供服务。日本也有“银发住宅”,60岁以上的老年夫妇或单身老人可入住,有护士、保安等服务人员,提供细致完善的服务。我国一些开发商和经营者这几年也愈发重视“银发市场”,在一些城市建立了专门适合老年人居住的住宅,且前景看好,这也为我市的一些经营者开拓“老年市场”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不可避免,老年人这一庞大的群体日益得到政府的关注,如何让“老者不再忧其屋”,让更多的老年人安享晚年是我们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老年公寓的出现无异为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解决办法,只是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让人们在短时间内接受和认同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我们相信时间不会太久,且人们不能拒绝这种趋势,因为谁都无法拒绝老去!本报记者 王海霞
❼ 养老院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养老院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养老院出现在奴隶制时期,但是发展时期是在古代的封建王朝时期!
我国古代养老院的雏形是出现在奴隶制时期,在《礼记》记载着:有虞氏在上库设宴款待国老,在下库设宴款待庶老。夏后氏在东序设宴款待国老,在西序设宴款待庶老。殷人在右学设宴款待国老,在左学设宴款待庶老。周人在东胶设宴款待国老,在虞岸设宴款待庶老。虞库在王城的西郊。
学和序都是当时的学校,从这个文献中我们就知道了早在奴隶制时期,人们就已经有了养老的观念,并且还出现了古代的养老院。
养老院这种地方不管民间来搞,还是官方来搞,都是需要一个长期投资的,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缺一不可,所以说养老院的出现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当时的救助问题!
❽ 中国历史上关于和谐社会的描述主要有哪些状态
礼运·大复同篇:
选贤制与能,讲信修睦;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❾ 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养老院建立于哪年
中国的养老思想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代就出现了专门的养老场所,到唐朝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养老制度。如唐代的“悲田院”、宋代的“福田院”、元朝的“济众院”、明朝的“养济院”、清朝的“普济堂”等。
《左传》记载,早在春秋时,人们就讲“老有加惠”,国家对老年人的赏赐是特给的,不要求他有什么作为,为的是让人老有所养。
汉代
两汉皇帝以孝道治天下,一贯提倡尊老敬老
汉王二年(前205)春正月,刘邦就规定:“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率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徭戍。以十月赐酒肉。”对有修行、能率众为善的部分老人给予优待。文帝前元元年(前179)规定:“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已上,又赐帛人二匹,絮三斤。赐物及当禀鬻米者,长吏阅视,丞若尉致。不满九十,啬夫、令史致。二千石遣都吏循行,不称者督之。刑者及罪有耐以上,不用此令。”
唐代
“悲田院”既是养老院也是救济处
机构名称:唐武则天长安年间(公元701—704年),设有“悲田养病坊”
管理特点:僧人管理养老院
《事物纪原·贫子院》记载:唐代的“悲田养病坊”包括悲田院、疗病院、施药院三院,是唐代寺院设置的半官半民的慈善机构。最初,这些慈善机构都设于帝都长安及东都洛阳,以后开设于各道诸州。从武则天长安年间开始,“置使专知”,由国家设官进行管理,但仍由佛教寺院协力管理经营,而在地方上大多为寺院经营,由僧尼直接管理。唐代的这种机构可以说是中国养老院的雏形。
人员及待遇:解决老人的老、病、死
所谓“悲田”,是以救济为目的的佛教社会福利事业的一种。悲田院相当于今日免费住宿的诊疗所、养老院,是一种对流浪老人、无后老人、贫困者、患病者免费诊视、收容助救的机构。悲田院不仅收容疗养病人,而且也救济贫困、慰托孤独。里面的老人及患病者可以免费吃住、看病,死后由官府负责埋葬。
宋代
四座“福田院”能养300人
机构名称:北宋政府最初在东京设立东、西两个福田院。宋英宗时下令增设南、北福田院,这样就有了东、西、南、北四座福田院。
管理特点:皇帝出资和管理,兼顾受灾群众
福田院的东、西、南、北院是按东京城的方位开设的,进院的人一般要根据住所方位来确定。这时的福田院由政府增修房屋,四院可以容纳300人。它的经费来源是内府所出的500万钱,宋英宗的意思是他个人出资救助老年贫民。
《宋史·食货志》记载: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东京大雪,宋神宗下令于四福田院定额外,收养老幼贫病的乞丐,供养到第二年开春。北宋政府令各地方救济贫病居民,自冬天十一月初一日起给粮食,至第二年元月停给。同时令各地方以“绝户老人”的房屋财产充当供养鳏寡、孤独、老病、残废、无依靠者的经费,如果不够用,就以官房和常平仓的利钱作补充。
人员及待遇:老年乞丐供给口粮零用钱
“福田”,也是佛家语言,意思是说人们对应当供养的人要供养他。究竟供养什么人,有几种说法,其中有“三福田说”。一是报恩福田,供奉父母师长;二是功德福田,供佛寺之用;三是贫家福田,供养穷苦人。东、西福田院属于贫家福田,收养孤独的有病的老年乞丐,供给口粮和零用钱,但是能进院的老人极少,最少时只有24人,增设为四院后,最多可容纳300多人。
元代
买田收租供养入堂老人
机构名称:元世祖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官府下令各路设立“济众院”,元至正年间郭瑛建立“惠老慈济堂”
管理特点:官吏贪污,管理混乱
元代的养老院管理混乱,官吏经常侵占贫民口粮,政府的一些规定也大多不能实行,只有少数官员认真执,《邵武府志·名宦》记载:元至正年间,在福建邵武路任职的郭瑛,在城西建立“惠老慈济堂”,为堂买田,收取地租,供养入堂老人。可是当时很难买到堂田,或者先有田后又丧失了,这样也就不能养济老人了。
人员及待遇:给粮给柴还给布
《元史·食货志》记载: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各路设立济众院,收留鳏寡孤独残废不能自养的人,给口粮,另给柴薪;元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政府给大都南城孤老衣粮房舍;元成宗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政府下令,但凡下发恩诏,就给孤老一人一匹布、一匹帛。
明代
官吏贪污,养济院一天只供两顿饭
机构名称:明朝建国之初诏令府县设置“养济院”
管理特点:养老有法可依,御史加强监察
明太祖朱元璋钦定《诏天下养老之政》,而且《大明律·户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依靠,不能自存,所在官私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这也是养济院建立的法律依据。
养济院都由国家开办,由地方官府具体管理。《明会要·恤鳏寡孤独》记载:为了防止舞弊,派巡按御史加强监察。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中央下诏收养京城贫民、孤老,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命令在北京五城各设养济院一处,尽数收养贫民。
人员及待遇:规模大人多粥少,每天只能吃两顿饭
《七修类稿·施粥施药》记载: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规定,没有依靠的鳏寡孤独,每年给予六石米,到了建文元年改为三石米,可以让亲戚代养,无亲可投的入养济院。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中央下令把所有京城贫民收入养济院,这时京城赡养的孤老已有7490余人,政府供给米26900多石,布7400多匹。但由于孤老太多,再加上主管官吏侵吞钱粮,养济院一天只能供给两顿饭。
清代
投堂的人要年满50岁
机构名称:清朝由康熙皇帝倡导,在北京设立“普济堂”,要求各地方仿效建立
管理特点:管理严格,必须遵守条规
清代的普济堂有政府分发的公田,平时养老院就靠收地租维持。普济堂管理严格,制定了详细的条规,派专人具体管理。江苏松江普济堂规定:收养老年贫民,视其经济状况决定供养人数和生活水平。该堂规定每年收容220名,投堂的人要年满50岁,无依无靠;凡是年力尚壮、能谋生的一概不收。
人员及待遇:老人待遇山东不如江苏
山东的《淄川县志·公署》记载:乾隆时山东淄川普济堂有公田200余亩,收地租100多石粮食,它规定给入堂的老人每月6斗粮食,盐、柴钱100文。
而江苏的《松江府志·建置》记载:老民每天早晚吃稀粥,中午吃干饭,每天定量是白米八合,盐、菜钱2文,午饭有蔬菜,初一、十五两天有豆腐皮等菜。每逢端午、中秋节,各领赏钱20文。端午节后领席、扇钱34文,冬至后领柴钱14文、布袄钱100文。老民病故,给棺材、安葬钱3000文。由此可见,江苏普济堂的条件要比山东的优越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