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么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一、 情绪稳定,积极向上
人的心理是通过各种活动形成和发展的,也通过日常活动表现出来。健康的心理表现为情绪稳定,积极向上,没有不必要的紧张感,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
二、 心境轻松愉快
尽管人的心境难免有变化,但是,心理健康的人心境的基调是轻松愉快的。这种人会工作,会生活,并且从中得到乐趣。可以这样说,人的心境就是一把生命之火,心境越好,生命之火燃烧得就越旺盛。反之则很危险。
三、 适应能力强
心理健康者能加强对自身和客观环境的改造,能适应生存的需要。适应,是个体为满足生存的需要而和周围环境发生的调节作用。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保持自身和客观环境保持和谐统一,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能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现实,沉着冷静,积极稳妥地加以处理。
四、 人际关系和谐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他的人际关系总的来说应该是和谐的。当他与别人相处时,总是采取信任、尊敬、赞赏和友善的态度,而不是猜疑、嫉妒、害怕和敌意。如果一个人的人际关系总是处于紧张或者冷淡状态,那么,他的心理健康可能就有问题了。
五、 安全感较强
心理健康者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而不是疑神疑鬼,过分敏感,稍有不顺心的事就感到大祸临头。
六、 正确地评价自己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优缺点,能意识到自己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能建设性地处理问题,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有正义感。
七、 行为表现与年龄、性别相称
人的心理和行为因年龄的长幼和性别不同而相异,这才是健康的心理。否则就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甚至心理变态。
八、 积极参加劳动锻炼
劳动可以使人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使生活更有意义,并使自己感到幸福。
当然心理健康的标准不仅只有这8条,由于心理健康和不健康的界限有时并不明显,因此,要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必须把各项标准综合起来衡量。
『贰』 一些智慧树,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题求解
其中正确的有:
自我效能感简单地说就是信心。;
自我认同混乱的人往往难以建立稳固的亲密关系。;
做时间管理时,重要却不紧迫的事情应给予高度关注,它们往往与长期的战略规划有关。;
其中错误的有:
自我效能感强的人为实现目标,会投入全部的资源。;
做时间管理时,既不重要也不紧迫的任务要尽可能少;
『叁』 关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不正确的表述是
摘要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肆』 心理不健康的标志或行为有哪些
除了健康的就是不健康的。
心理健康状况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不像人的躯体健康与不健康有明显的生理指标,比如脉搏、体温等,而且要区别心理学是否健康也不那么容易,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相对的参照系是正常,即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以有无心理疾病为准确性的,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是心理功能状态这一序列的两极。是一种相对关系,而不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心理问题等级划分从健康到心理疾病状态一般可分为4个等级: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伍』 心理养生的六大要素
心理养生将成为21世纪的健康主题。所谓心理养生,就是从精神上保持良好状态,以保障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来达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
善良是心理养生的营养素
心存善良,就会以他人之乐为乐,乐于扶贫帮困,心中就常有欣慰之感;心存善良,就会与人为善,乐于友好相处,心中就常有愉悦之感;心存善良,就会光明磊落,乐于对人敞开心扉,心中就常有轻松之感。总之,心存善良的人,会始终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经细胞的兴奋度调至最佳状态,从而提高了机体的抗病能力。所以,善良是心理养生不可缺少的高级营养素。
『陆』 心理健康领域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人们对于健康的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发展。最近,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有个定义:健康是一种身体的、心智的和社会道德的完全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心理健 ... 人们对于健康的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发展。最近,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有个定义:健康是一种身体的、心智的和社会道德的完全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心理健康。WHO曾对心理健康作了一个定义: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基础上,将个人的心境发展到最佳状态。可见,心理健康不仅仅是没有心理疾病,更是一种各方面都良好的状态。那麽对于心理健康,又有一个什麽样的标准呢?到目前为止,心理活动正常与否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判断标准。国内外心理学家,从不同行为表现进行观察,提出了不同的心理健康标准。 一、目前国际上通行的标准: 1、社会适应良好 2、性格健全 3、意志健全 4、行为协调 5、反应良好 6、心理年龄符合实际年龄 7、注意力集中 8、思维健全 9、情绪稳定协调 10、心理防卫功能良好 二、我国学者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1、智力正常智力是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最最要的标志之一。 2、情绪健康。情绪稳定、心情愉快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情绪健康另一个重要标志是情绪的变化应由适当的原因引起。 3、意志健全。 4、行为协调。心理健康的行为协调标准,是指心理与行为协调一致。表现在意识与行为一致,言行一致,即思想与行动是统一的、协调的。 5.人际关系适应。个人能正确对待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人际关系适应,对人的心身健康适应起很大作用。人际关系协调,达到了心理适应,使人产生安全感,舒适感,满意感,情绪安定,有益于心身健康。 6、行为反应适度。行为反应适度,指对剌激有相应的反应,不过敏,不迟钝。 7、心理活动特点符合年龄标准。心理的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同年龄的人,其心理活动特点与其年龄的心理特征基本是相符合的,这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8、“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基本相符。俗语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即是说,人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所谓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身心状况的认席子识、控制、评价和自我培养、自我激励、自我管理等。 三、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1999第四届中日专家"21世纪儿童心理健康展望研讨会"上,近百名中国专家和近40名日本专家云集申城,展望了21世纪的儿童心理健康,就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及需要,提出了几条心理健康的参考标准 1.经常保持愉快心情,有幸福感; 2.符合年龄特点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 3.具有健全的人格,富有和谐的思想和习惯; 4.恰当的自我控制,行为符合常规和年龄; 5.能适应环境,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 6.乐于交往,易相处,能得到社会的公认; 7.身体健康,智力正常; 8.能根据自身年龄特点,循序渐进。
『柒』 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 培养健全人格。
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与心理健康相对应的是心理亚健康以及心理病态。心理健康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义,衡量标准也有所不同。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不过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标准具体与客观。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当人们掌握了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并且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培养身心健康社会公民为目的,通过运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园环境、功能环境的改善为主,人文环境的改善相配合,以老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提供科学、健康、专业的指导。“新健康教育”在学校建设了专门的健康指导室(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长期驻校,以开设心理课程和开展课外活动等方法引导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同时,开设“亲情聊天室”,为亲情的连接打开通道,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铺就一条畅途。
『捌』 心理健康对人生目标的实现的重要性有哪些
1、首先学生处于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阶段,此时接受健康向上的心理方面的教育,对于个人成长是非常有益的。
2、此时学生心理处于成长和成型阶段,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健康人格的形成,非常有必要,可以塑造其将来,不怕困难,积极乐观,团结向上的优秀品质。
3、学生处于成长阶段,个人心理尚不成熟,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健康辅导,个人很容易受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给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因素,为将来一些不良心理埋下了祸根。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说应该占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可以说是比语文数学还要重要,因为一个人的心理可以决定将来走的生活道路,将来能否成功,但语文数学考100分将来就能生活的好吗?中国传统教育弊端已经显现,而且在逐步改进中。
『玖』 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哪些
到目前为止仍没有一个全面而确定的心理健康定义,我国学者提出了一些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如下内容:
1.智力正常:包括分布在智力正态分布曲线之内者以及能对日常生活做出正常反应的智力超常者。
2.情绪良好: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一旦有了负性情绪,能够及时调整,具有情绪的稳定性。
3.人际和谐: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己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能客观评价他人,取人之所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乐于助人等。
4.适应环境:包括积极的处事态度,与社会广泛接触,对社会现状有较清晰的认识,具有顺应社会改革变化的能力,用于改造现实环境,达到自我实现和社会奉献的协调统一。
5.人格完整: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包括人格的各个要素不存在缺陷与偏差;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统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有相对完整的心理特征等。
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而且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开放的过程,心理健康的人在一些特别恶劣的环境中也可能做出一些失常行为。
『拾』 什么是心理平衡与心理养生
一、保持心理平衡
保持心理的适度平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心理平衡是人在受到外来刺激时所进行的与外来刺激相适应的反抗性心理调节,也是精神需要的补偿。青少年正处于各方面成长发育的时期,保持心理平衡尤其显得重要。
心理平衡的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目标专一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人生目标,追求实现人生目标成了人生的动力。但目标的确定至关重要,目标选择不当,会给人带来无端的烦恼。如有的青少年希望将来能当明星演员,这种想法本身不错,但主观和客观条件都不具备,却硬要一味地追求下去,结果演员没当成,自身的学习和工作也没干好。因此,确定目标要把个人的知识、创造优势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这样的目标才切实可行。
2.善于从遗憾中解脱
人生中难免会遇到与心愿相违的令人遗憾的事,如丢失东西、错怪朋友、措辞不当等。遗憾刺激大脑后,会出现心理不平衡。但人如果对遗憾耿耿于怀,心理长期失调,就会抑制人的情绪,不利于创造潜能的发挥。因此要善于从遗憾中解脱,使心理趋于平衡。解脱的办法:①及时补救,如无意中伤害了同学,则要及时道歉,求得谅解;②对遗憾进行心理“消化”,将遗憾内化为某种理由,从中解脱。如此次考试成绩不理想,通过冷静分析,可归结为基础不牢或发挥不好等,下次考好。
3.生活上不盲目攀比
目前各家庭生活水平都有了普遍提高,但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作为青少年,要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形成适当的期望值,生活上不能盲目攀比,减少不必要的烦恼。这方面要注意几点:①既与阔气相比,也与贫穷相比,这样才能感到某种满足,满足就是一种平衡;②将这种不平衡感转化为一种动力,通过正当途径赶上去;③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对那些躺在父母身上“高消费”的现象视而不见,懂得只有自己通过正当劳动得来的享受才有意义,保持一种高层次的平衡心理。
4.待人宽容
人际交往中有一种相互示范效应,即每个人都在受他人言行影响的同时,也以自己的言行对别人产生着影响。有些人很善于与别人相处,有一种良好的心理气氛,这有助于保持心理平衡。而有些人的人际关系紧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宽容不够。宽容要求对别人以诚相待,把每个人都当做独立人的主体,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别人如有冒犯之处,只要说清楚了,就不必放在心上,这样既解了不必要的包袱,又能赢得别人的好感。当然,宽容不是万能的,但在一般情况下,宽容有利于保持心理平衡。
二、心理养生5法
心理养生并非是随心所欲,《四友斋丛说》记载了很多养生方法,其中心理养生5法是保持心理健康的良方。
1.不做过当事
大凡为人处世,宜于恰当适中,切莫做过当事。光明磊落,与人为善,乐于助人,便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自觉心安理得,心静神宁,有益身心。反之,若做事失当,甚或胡作非为,终是理屈心亏,便觉心神不宁,焦虑不安,惶惶不可终日,必然损害身心。
2.不求事事称意
“人生世间,自幼至壮至老,如意之事常少,不如意事常多”,因此不能苛求事事称意。需求过高,难以达到,使人悲观失望,甚或诱发疾病。因而要善于提出合理的需求,当某些需求不能满足时,须自我开导,知足常乐,切勿自寻烦恼。其实有些不足还可以激励人们奋发进取。
3.学会宽宏大量
宽宏大量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人的气量与性格、学识有关,也可以通过学习、锻炼使之改善。方法是“始忍于色,中忍于心,久则自熟,殊不与人较”,即先学表情上的忍让与克制,然后做到心理上的宽容与谅解,时间一长,就会变得宽宏大量,遇事看得惯,想得通,放得下,不与人斤斤计较。这是一种宝贵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4.善处逆境
人生在世,或多或少总会遭受挫折、失败与打击,因而必须善处逆境,“箪食瓢饮而不改其乐”。可以通过舒散、疏泄、排解等方法,如向亲友倾诉苦闷,或尽情欣赏音乐,以尽快摆脱不良心情,解除心理压力,求得心理平衡。有志者能化悲痛为力量,发奋图强,在更高水平上求得心理平衡。如周文王被囚而写《易经》;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编写《国语》;孙子惨遭膑刑,著有《兵法》;司马迁辱受宫刑,撰写《史记》。这些历史人物的确善处逆境,从而达到心理上的“升华”。
5.恬淡寡欲
保持思想安闲清静,愉快乐观,知足而少欲望,是历代公认的延年良方,故《素问》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粗茶淡饭饱即休,补破碎寒暖即休,三平二满过即休,不贪不妒老即休。”这首诗教导人们做到志闲少欲,怡然自得,随遇而安,以保持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