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孔子说过一句话,意思是父母没有尽到做父母的责任,所以不孝不一定全是子女的错。原文是怎样说的
是不是”养不教,父之过。“
❷ 子不严父之过,子不孝母有责
古语说的好:"养子不教父之过,养女不贤娘有错."
为人父母,首要的责任就是抚养和教育好子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位父母的心愿.于是,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父母任劳任怨,俯首甘为儒子牛.为了孩子们能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父母更是节衣缩食,积攒资金,不遗余力,可敬!
然而,当父母年纪老了,需要照顾时,许多的子女却因责任的分配和父母闹矛盾,分析原因多是为了父母那点可怜的遗产继承不公而引发的.有的甚至和父母反目为仇,互不来往,甚至宣扬什么"生不养,死不葬"的豪言壮语,以此证明自己的厉害,自己的精明.
问其原因,他们似乎也震震有词:谁让你为父母的财产分配不公平?谁让你为父母的当初没有把一碗水端平?乍一听,觉得这些子女们说的有理,这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啊,谁让你为父母的先不公平呢?找个人评理,人家也是责怪父母教育子女失职,说"子不孝,父之过".
悲乎?尽是做父母的不对!
难道父母的教育是万能的吗?父母是儿女的第一任老师,没错,可是父母也不可能把儿女的一切都包揽吧?孩子大了,要去求学,于是他在学校里接受教育.儿女走入社会了,他接受社会的熏陶.父母不可能把他们紧紧抓在手心啊!他们都是有思想的人啊,他们也是接受过文明教育的人啊,他们也是有子女的年轻父母了,他们也知道为人父母的良苦用心的.这些能归功于父母吗?不,父母没有这样的功劳.
子女长大了,他们离开父母了,他们有自己的家了,他们忘记了自己父母的养育之恩,他们只计较父母给予他们的是那么少,他们心理不平衡呀!这能怨他们吗?不,要怨就怨做父母的.谁让你没有给他们留下万贯家产呢?谁让你当初不知道为自己多积攒些后备资金呢?谁让你当初不把他们紧紧握在掌心悉心教育呢?今天埋怨有何用?
子不孝,父之过?!可怜天下父母心!
❸ 子女不孝是不是基本都是父母的过错
看到有评论说是代沟,我觉得代沟都是借口,孝道也是。双方之间关系能搞到“不孝”这么僵的层面,主要原因在哪,我觉得是父母。
一个人的法定生理成年年龄为18岁,但要在心理上达到成熟,是要经过一段独立生活的岁月才渐渐养成的,记得看过一篇文章,说中国的年轻人到30才算心理成熟。
父母觉得要生孩子了,想要让孩子陪伴自己、在自己老的时候照顾自己,他们就应该准备好面临这巨大的问题——如何教育子女。然而从我们看到的数见不鲜的“不孝”子女的事件就可以知道,这是一个难题,否则白白生一个劳动力,死心塌地地对自己好,不是大便宜?!
ps:想想以前封建地主家庭一个男人要生十几二十胎的,人多了事情就多,管不过来这么办?孝道是个好东西呀!所以孝可以从农耕社会传承下来,因为不需要花费大力气,给点孝道束缚和舆论压力,自己生出来的孩子就要对自己尽孝道,敢反抗就家法伺候,家法行不通,社会舆论可不答应。
当父母的能力是自然界赋予的,所以不管什么样的人,好的坏的,都可以生孩子。如果生孩子需要考试,那么亲子间出现大问题的,就是那些“挂科”的“差生”。那些把自己与子女之间的问题用“代沟”来敷衍的,骂子女不孝的,就是这样“不聪明”、“不合格”、教子无方的父母。骂子女不孝,其实是自己教崩了,或者就是以前懒得花心思去教育子女,出了问题后就用强大的武器——“孝道”来解决。
ps:教子有方不是影视作品中那样,一个父亲怒火四溢,说道,“我教子无方”,接着就抡起棍子要打“逆子”。喜欢用怒火来解决问题的,说白了就是懒,而懒人是要“饿死”的。
很多资料显示,独生子女固然有聪明伶俐、善解人意、责任感强等优点,但是,他们娇气任性、自私冷漠、叛逆心重、耐挫力差,依赖性重,不合群,不团结,纪律性差,不知感恩等等,有这些统计,说明独生子女人群确实有这些共性。
80后90后这一代的独生子女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了上一代父母养育独生子女上的长久伤害,作为当今的独生子女父母,不管是自己是否是独生子女都需要在养育自己孩子的过程中把握一些基本的原则:
1) 从小与孩子的沟通、互动,关系要保持双赢而不是双输。不存在“听孩子的还是听家长的”悖论问题。
2) 我们做的选择和决定一定是在充分考虑双方的要求的基础上,磋商得来的。当家长尊重孩子,不是只命令你、要求你听话,孩子不仅会建立起良好的自尊,还会主动尊重家长。
3) 当家长在孩子任性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引导,就不是压制孩子,而是让孩子学会根据外界环境、他人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去调节自己的行为。
4) 客观地了解和接纳孩子的能力和特长,不要把一切美好的东西东寄托在孩子身上,例如,既希望孩子听话、对自己有感情,能待在自己身边,又希望孩子有创造力、有成绩,远走高飞。
❺ 如果子女不孝敬父母且从未尽到赡养责任,父母能与其解除亲子关系吗
如果父母与子女属血亲关系(亲生),没有哪部法律规定过解除父子关系的程序。 只是在特定的情况下,亲生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可以消除的。例如,未成年子女与他人之间形成合法收养关系的情况下,亲生母子关系自收养关系成立时消除。 除此以外,亲生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不能消除。 只是,依据《继承法》第七条...规定,继承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丧失继承权: (一)故意杀害被继承人的; (二)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的; (三)遗弃被继承人的,或者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的; (四)伪造、篡改或者销毁遗嘱,情节严重的。 我想,即使子女不孝顺,也就是可能出现上述第三、四种情形吧,那样的话,也仅为剥夺其继承权,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仍然还在。 建议:如果真有子女不孝顺,不尽扶养义务,父母可以在生前立下遗嘱,不给或少给其遗产即可。
❻ 儿子对父母不孝怎么办
这个儿子孝不孝顺还是取决于父母的教育方式,但是不否认社会风气的影响。所以,感动还有教育是应该可以改变的了.
❼ 法律上对不孝敬父母的人怎样处理才是合适的呢
做好赡养纠纷的调解工作是落实司法为民的要求,是保护弱势群体利益的要求,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调解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赡养纠纷固有的特点对调解工作的积极作用,尽量减少对调解工作的不利影响,以期做到提高赡养纠纷调解的成功率,切实保障和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对于此类案件的调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1.丰富调解方法,做到耐心、细心、诚心。总体而言,赡养纠纷的调解工作和其他纠纷的调解大同小异,但因这类案件的自身固有特点,应当做到更有耐心、更加细心、更有诚心。要耐心听当事人倾诉,耐心做当事人的说服和教育工作;细心安排调解时间,尽可能通知双方都到场,细心照顾老年人的情绪变化,细心保证调解内容的完整;以诚心对待当事人,用诚心感化当事人。
2. 找准矛盾焦点,有的放矢。对调解工作而言,其主要目的就是赡养纠纷达成调解协议,但对赡养纠纷而言,往往又牵扯到其他家庭矛盾纠纷。因此,在调解过程中,既要将重点放在赡养纠纷的履行上,又要以其他矛盾纠纷的解决为切入点,有时也有必要解决当事人的其他家庭矛盾纠纷。这就要求我们找准矛盾焦点,有的放矢,既要注重调节效果,也要讲求工作效率。
3.强化为民思想,扩大法制宣传效果。许多赡养纠纷中的老人行动不便,为体现司法为民的思想,我们可以到当事人的所在地进行调解,不仅可以方便当事人,还可以起到“调解一案,教育一片”的法律宣传作用。
4.找准法律和道德的结合点。不履行赡养义务既可以由法律来调整,同时也受到道德的约束。在调解中,应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仅要从法律的角度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更重要的是从道德的角度让当事人明白赡养老人是其应尽的义务。
❽ 儿子孝顺父母是属於责任还是义务不孝和孝给人的观感有什麼不同
哥 责任和义务这两个词还矛盾嘛 ?! 孝顺父母当然是天经地义的 孝与不孝 无论给别人的观感是么 都不关别人的事儿 无非是增加一个议论的话题而已
❾ 儿子不孝父母应当负什么法律责任
子不复孝,父之过。
只是一种社会道德制规范,没有法律效力。
只能怪父母没有教育好。
再者 父母也不容易 不能全怪父母 儿子不孝 与这个社会环境的感染也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所以父母也挺难的 理解为上
❿ 子女对父母的孝顺或不孝的实例,最近发生的!灰常急!
近日,记者在农村采访时,部分村民反映,有的子女拿了征地补偿款后,自己在市区购买了高档住宅,而让老人住在破旧不堪的旧屋子里。有些子女平时对父母百般殷勤,只要一涉及到钱,则个个成了困难户,连父母生病都不肯拿出钱来治疗。这些不孝子女的行为应该受到社会的谴责。
实例一
儿子用补偿款购新房 父母成了“空巢老人”
今年上半年,石门镇一名姓张的村干部在一次村民走访中发现,有一户以前人丁兴旺的家庭,老屋里突然之间只剩下了两位70多岁的老人。原来,子女在拿了征地补偿款后,自己在市区购买了一套住房,而将年迈的父母丢在了家里。“一开始,我们以为老人的子女会经常来看看他们,但现在半年多时间过去了,儿子和媳妇才来过两次,有时老人想看看孙子,多次打电话去,但这个小小的愿望也很难实现。”这名村干部说,老人儿媳的口碑在村子里不太好,跟婆婆之间经常会有小矛盾发生,“但是不管怎样,父母已经70多岁了,经常回来照顾照顾也是人之常情。”但事与愿违,儿子、媳妇搬出去住后,没有重大事情,他们是不会回老家的,这给老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另一名村干部说,儿子、媳妇搬出去住后,老家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两位老人来做。今年夏天,一场雷阵雨将老屋内的保险丝烧断了,为了能尽快用上电,老人只好去找村里的电工,不幸在路上被一条野狗咬了一口,几个懂些医学常识的村民建议他连夜赶到市区打狂犬疫苗,于是老人赶紧给儿子打电话,想让儿子来带他去市区治疗,没想到儿子称自己在外面吃饭,过会再打电话,结果老人等了一个晚上,也没等到儿子的电话。邻居沈老伯说,自从老人的儿子、媳妇搬出去住之后,两位老人十分孤独,以前还会到邻居家串串门、聊聊天,现在晚上7时不到就关门睡觉。不少村民气愤地说,儿子、媳妇买房的钱,很大一部分是老人的征地补偿款,在买房时前一个“爸”后一个“妈”,一旦买好了房,就对老人不闻不问,就连节假日,家里也只有老两口。
实例二:
生了3个子女 父母生病时谁都不肯出钱
崇福镇一户农家,三代同堂,平时关系也算融洽。这个家庭的当家人是一名姓朱的60多岁的老人,他与老伴共育有一子两女。两个女儿都出嫁了。朱老伯夫妇一直以来都是做蔬菜批发生意的,每天几乎天不亮就要出门了,10多年下来老两口疾病缠身,但是为了能给儿子攒钱办个风风光光的婚礼,他们的病能熬则熬、一拖再拖。村委会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1996年两个女儿出嫁时,朱老伯夫妇准备的嫁妆在村里算得上很体面了,拿出了老人一半的积蓄。2000年春节过后,二十七八岁的儿子跟女朋友又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了,农村地区的规矩是娶媳妇必须造房子或是买房子,为此老两口用剩下的一半积蓄造了一幢婚房。女儿、儿子都成家后,老两口也算是了却了心事,一家人之间倒也融洽,儿子、媳妇待他们还算不错,两个女儿也会隔一段时间来看望一下,每次过来,老两口都会给两个外孙一些零花钱。然而,不幸的是,正当心头大事都已完成时,老两口长年积累下来的病像是“决了堤”一样一下子爆发了出来。“看病花的钱都是老两口自己平时省吃俭用省下来的,前几次住院,儿子女儿倒都来看望,但当老人自己的钱花完时,女儿和儿子都很少来看他们了。”
一村民告诉记者,老人的钱花完后,曾几次向子女提起过“借”点钱将病彻底治愈,但没有一个子女肯“借”钱给父母。村民们认为,以前子女这么“孝顺”,是因为老人身上有“钱赚”。一村民透露,朱家养的宠物狗生病时,老人的儿子还带它去镇上看病,现在老人的地位连狗都不如。
虽然疾病缠身,但为了生存为了维持家庭的开销,老两口仍然在做蔬菜生意,老朱生病时,老太太出去卖菜赚钱,老太太生病时,老朱出去卖菜赚钱,老两口艰辛地过着日子。
问题症结
清官难断家务事 舆论缺乏约束力
“这只是两个比较典型的不孝事例,其实不管在农村地区还是城市里,子女不孝的情况都存在。从这两个事例来看,它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两个家庭的老人都不是因为贫困导致吃不饱,够不上困难户、贫困户,所以一些政策上的优惠措施很难享受到;二是两个家庭的老人都有子女,他们之间产生的问题只是‘不孝’引发的,没有达到虐待的程度,虽然知情人对这些不孝子女的行为议论纷纷,但这种舆论往往没有多大的约束力,而村委会或政府部门也只能采取教育的方式来唤起子女的良知。”崇福镇一名从事多年调解工作的资深调解员认为,像这样的家庭问题,政府部门其实很难插手,清官难断家务事,政府部门所能做的也是教育工作,但这种方式起不到很大的作用。
记者感言:近些年来,在我市农村地区经常会听到或看到一些关于子女虐待老人、不愿赡养老人的事例,有些子女甚至拿了征地补偿款自己购买了新房,让老人住在破旧不堪的旧屋里。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的今天,如何保障这部分老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全社会共同探讨。
其实,子女不孝只不过是道德观念上产生了偏差,要想子女今后善待自己,就一定在子女小的时候做好他们的道德教育工作,一个对别人有爱心负责任的人,相信对自己的父母也是同样如此,孝就是一种爱与责任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