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美国人教育孩子的方式
丈夫说:“我告诉孩子,如果他们想考上大学,这将是他们的责任,自己为它付出。”他一直觉得,这是孩子的人生,不是他的责任。
这可能有一点苛刻,但很多美国家庭的父母都认同这种教育理念。
在美国,有人调查过,有38%的年轻人,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财务支持,而年龄19岁至22岁的年轻人只有35%得到学费资助。当然也不排除不少美国父母是没有足够的钱支付孩子学费。
而有些父母则是坚持不支付孩子的大学学费,即使是有足够资金。他们认为如果孩子没有付出,不会真正了解教育价值,或是金钱的价值。
03
我认识的一个老美朋友就说:“我上大学时,一直在打零工,同时还有奖学金,再加上借用学生贷款,我的费用就够了。我觉得,这种方式让我更负责任,更加努力应付学业,因为我知道无法不及格了,我会负担不起,等我的孩子出生之后,我也会这样教育他,让他学会独立。
美国的家长认为,父母应该只在适当的时间为孩子做出贡献,但是,大学生应该对自己的教育负上责任,孩子要做兼职的工作,为自己作出贡献,家长支持他的努力。这是对他好,也对家庭和社会都有好处。
04
其实,这是美国家长对孩子的一贯作风:不给钱,不骂人。自己需要什么,去努力,去创造,不干涉,经常让孩子有一些小的目标,一个一个去奋斗,去实现。如:买玩具、出去旅游,在家里或者勤工俭学什么的。自己挣的钱自己支配。而美国孩子从小就比较有经济头脑,大概也与此有关。比如我的博文:一个6岁美国孩子赚钱的生意经 里就讲过,我认识的一个美国孩子,才13岁,很成熟老练。那次他参加我们的聚会,在位置上座定后,跟每个人打招呼,然后拿出资料,介绍他发明的飞机燃料之内的东东,讲话时很得体大方自信,像在正式演讲一样。原来他从6岁开始,就开始自己的生意,还有俱乐部,经常搞活动,赚了不少钱。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离开时和我们每个人握手道别,连坐角落里的都没有漏掉,绕道过去。
05
美国父母可能不像中国父母那样对孩子安排得无微不至,他们更侧重是让孩子健康乐观,能独立生存,有健康人格性格、意志“鼓励创新”。他们不会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更不会一意孤行地替孩子安排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顺着孩子的天性培养孩子,努力培养孩子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以及能独立生存于社会的能力。说白了,美国父母不是孩子的靠山,而是他们的精神支柱。
我不能说美国的教育都好,都成功,但是,他们教育孩子的那种西方孩子从小就从事的送报等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
06
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西方孩子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这在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看来可能有些“残忍”,而正是这些看似残忍的教育方式,让美国的小孩,从小就有超强的适应能力,长大之后,懂得如何照顾自己,让自己生活得更好。
相比之下,中国的父母就显得过于“温情”了。
我想说,造成这种不同家庭教育的观念的根源,其实是子女的归属问题:即孩子是属于他们自己还是属于父母。
07
在中国,孩子就像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是属于父母的,一切得听父母的;在美国,子女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属于自己,也属于社会,他们有自己的喜好、选择、隐私、交际圈。所以父母不能打孩子,因为父母不是孩子的主宰,孩子的问题不是父母说了就算。
由此而来就引出了另一个问题,父母对子女的责任。
在中国父母对子女照顾是无限的,从小到大,家长会帮孩子把的一切都料理好,生活、学习,包括经济上的。会想方设法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买房子、养儿育女等。当父母在做这一切的时候,做的心甘情愿,牺牲非常大。
08
在美国,父母不会把孩子的事情全部包下来,反而孩子还必须承担一些家务劳动。如摆餐桌、洗自己的衣服、剪草坪等。很多孩子吃喝玩乐、学习的费用,都是自己打工挣(在学校、在社会)来的,也可以在家里干活,父母给记工钱。
这看似很“狠心”,其实却是让孩子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个道理的最佳办法。而且自己努力得来的,才会更懂得珍惜。自己攒钱上大学,恐怕连逃课都舍不得了吧?
⑵ 欧美国家有没有孝道我们一定要孝顺么
相对来说,比如美国人,他们比较注重公德就是对陌生人非常友善,但是私德很一般,大部分美国老年人都是在敬老院里面待着的。而中国人相反,中国人对陌生人有一些冷漠,但是对家人对朋友还是很好的,那么是不是说,美国人就不孝顺呢,那下面简单的聊一聊。
欧美国家的孝道
这个也不能说他们没有孝道,相对来说,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就是养育孩子长大成人,然后基本就不管了,很少会看到有美国婆婆帮儿媳妇带孩子的。几乎就是相当于两个独立的家庭了。在一些节假日的时候会互相往来一下。但是大家住在一起的很少。他们认为彼此的生活就应该是这样的,所以也不存在什么孝不孝顺的。只能说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
所以说,其他国家是怎么样的我们也管不着人家也不认为自己过的不好。我们管好自己就行了。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一个公民应该尽到的义务。
⑶ 外国的家长是怎样教他的小孩理财的
目前,国外对儿童的理财商数(MQ)愈来愈重视,家长希望自己的小孩能早一步认识理财观念,并奠下财富基础。我们来看看各个国家对孩子理财都是怎么引导的。 日:管理自己的零用钱 日本人讲究家庭教育,他们主张孩子要自力更生,不能随便向别人借钱,主张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零用钱。日本人教育孩子有一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许多日本家长都鼓励孩子长大一点,就利用课余时间在外打工挣钱。在日本,很多家庭在给孩子买玩具时,都会告诉孩子,玩具只能买一个,如果想要另一个的话就要等到下个月。 德:童话打开金钱之门 一向以严谨著称的德国,面对孩子却有生动的一面。向孩子讲述理财童话故事的《小狗钱钱》风靡一时。让我们看看这本书讲些什么:“如果你只是带着试试看的心态,那么你最后只会以失败告终,你会一事无成。尝试是一种借口,你还没有做,就已经给自己想好了退路。不能试验,你只有两种选择,做或者不做。”“你能否挣到钱,最关键的因素并不在于你是不是有个好点子。你有多聪明也不是主要原因,决定因素是你的自信程度。”这些生动有趣的话语,相信孩子们在树立金钱观念外,还会学到更多的人生道理。 美:卖玩具换收入 作为移民国家的美国,历史很短,所以美国人传统、保守的思想较少,在生活习惯上也不墨守成规。同样,在子女理财教育方面,习惯花未来钱的美国人也与其他国家颇有不同。美国父母希望孩子早早就懂得自立、勤奋与金钱的关系,把理财教育称之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对于儿童理财教育的要求是:3岁能辨认硬币和纸币,6岁具有“自己的钱”的意识。他们有一句口头禅:“要花钱打工去!”美国小孩会将自己用不着的玩具摆在家门口出售,以获得一点收入。这能使孩子认识到:即使出生在富有的家庭里,也应该有工作的欲望和社会责任感。 英:能省的钱不省很愚蠢 提起英国人,给人们的印象是过于保守,这种作风体现在理财教育方面则表现为,英国人更提倡理性消费,鼓励精打细算。所以,英国人善于在各种规定里寻找最合适的生活方式。在英国,从幼儿起就开始理财教育,并针对不同阶段提出不同要求:5岁至7岁的儿童要懂得钱的不同来源,并懂得钱可以用于多种目的;7岁至11岁的儿童要学习管理自己的钱,认识到储蓄对于满足未来需求的作用。 各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文化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教育孩子的方式但终归有一点,他们都不害怕让孩子接触钱,反而更高兴他们懂得理财,并且为此付出辛苦去教育,孔子说有教无类,不管什么样的孩子,都需要教育,都有学习知识的权利,家长们可别为了传统,耽误了孩子的一生哦。
⑷ 外国孩子是如何对待金钱的
外国孩子看待金钱的方式也是受外国父母的影响的,父母如何对待金钱的观念会影响孩子。而且他们一般从小都会给孩子零花钱,让孩子管理和支配自己的零用钱;有时候还会让孩子承担一些家务工作,通过为家庭做贡献来赚取零花钱。中国父母很少有这样做的,认为孩子不能太小给灌输钱的概念,担心孩子会因为钱过早地产生不良消费或者错误的金钱观。
如果是孩子过生日或者过年大家给的压岁钱,我会跟孩子简单介绍什么是货币基金,什么基金有风险,然后帮她购买保本基金。在这里推荐一本儿童理财绘本《小狗钱钱》两册,可以给孩子读一读,让孩子了解如何理财,管理自己的零用钱。
⑸ 中世纪欧洲人养老为什么信不过子女,靠自己
因为在西方世界,是以个人权力为主的,虽然子女赡养父母是应该做的事情,但是对于西方来说,父母和子女都有自己的生活,而且西方更加注重个人。对于子女而言,虽然父母和子女不像陌生人那样陌生,但是却是两条平行线,永远都不会有重合的一天,因此,对于欧洲人而言,相比让子女来赡养自己不如通过一系列的协议或者是自己的养老金来赡养自己更实在。
在这样权利分明的协议中,老人的晚年生活得到了保障,也不会担心子女不会赡养的问题,虽说因为有了这份协议让彼此的关系变得更加利益化,但是这也是对老人晚年的一种保障。同时,如果子女不按照协议上规定的来赡养父母的话,那么父母就可以去法院告子女,这样子女就会受到惩罚。
⑹ 外国人小孩儿零花钱主要干什么。
美国
从零花钱中学理财
在美国,几乎每个孩子手中都有零花钱,而这些钱大多是他们通过帮助父母或家人做事挣得的。父母付给孩子报酬大多出于以下三种考虑:
一是遵守按劳付酬的原则;
二是让孩子有一定的钱可以购买他们喜欢的零食和必要的学习用品;
三是让孩子得到一些实际的劳动锻炼。就连一些富豪对子女也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迫使孩子从小摒弃“不劳而获”的依赖思想,树立“靠自己的双手吃饭”的观念。即使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家里也不例外。奥巴马的两个女儿小时候必须做家务才会有零用钱,如果做家务,每星期能领得1美元的零用钱,家务包括布置餐桌等。
为了帮助孩子为未来生活做好准备,一些美国家庭还让青少年为自己的电话费和车费以及一部分家庭开支付账。孩子成熟后,父母常会翻开账本,告诉他家中的钱是怎么花的,以帮助孩子了解如何掌管家庭的“财政”。在美国,不管是老师、家长,还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都认为孩子手中有一定的零花钱本身并不是坏事,关键是要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地支配和使用手中的钱,从小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日本
自力更生控制要求
日本的山本教授认为,孩子的零花钱作为一种文化中介工具,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孩子们通过使用零花钱来创造自己的生活。
在日本,父母对孩子零花钱的控制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定期给孩子一定数量的零花钱,让孩子自己安排开销。第二种是根据孩子的要求或愿望来给孩子零花钱,同时会控制孩子的要求。
日本重视家庭教育,主张孩子自力更生,不随便向别人借钱,还主张让孩子管理自己的零用钱。日本人教育孩子有一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在日本,让孩子学会赚钱、花钱、存钱、与人分享钱财、借钱和让钱增值为主要内容的理财教育,已经融入到少年儿童的整个教育之中,使孩子生活在一种具有强烈理财意识的环境氛围之中,逐渐形成了善于理财的品质和能力,这也为日本培养、造就大批的优秀经济管理人才提供了雄厚的人力资源基础。
英国
储蓄理财是必修课
在英国父母的观念里,让孩子们感受金钱的来之不易,远比让他们理所当然地享受家长的给予来得重要。英国人的理财教育方针是提倡理性消费,鼓励精打细算,并且把他们这种理财观念传授给下一代。在英国,儿童储蓄账户越来越流行,大多数银行都为16岁以下的孩子开设了特别账户,有1/3的英国儿童将他们的零用钱和打工收入存入银行或其他金融。
⑺ 欧美长辈帮忙带孩子么
在中国父母帮子女带小孩子是很普遍的,但在美国却不是这样。
打开网络App,看更内多图片
网友美国生活容速递:
中国最难处的是婆媳关系。但是多数家庭都需要父母来帮助带小孩,就连一些明星也不例外。但是美国多数家庭都是夫妻自己带孩子,父母只是偶尔帮助短时间照看一下而已。这主要是与美国的家庭观念有关。
美国人最注重的是独立。这包括金钱、精神与生活上的独立。通常孩子在上大学时,就要学习自己借钱或者赚钱养活自己,一般成年后都会搬出父母家而独立居住。而自己成立家庭之后,是孩子的抚养与照顾则要由夫妻两个自行解决。即使是老人帮助照顾一下,也是暂时的。如果是长期的,还有人需要付给父母工资。经常有时候看到成年的母女两个在超市买东西,前后脚,各付各的钱。也有时候看到一在家子人吃饭,最后要付三五个不同的账单。这种事看上去似乎不合情理,但是却非常实用地解决了许多不必要的纷争。尤其是美国的养老制度比较完善,人们年老后,也不用孩子还瞻养,所以,在有生之年,尽可能独立生活,尽可能有自己喜欢的生活。
有时候,临时找不到看孩子的小时工,也有人会将父母短时间照顾孩子
⑻ 国外父母怎么给小孩零花钱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父亲母亲开始考虑给他们零花钱,可问题是:什么时候给,给多少,给了之后他们买不该买的东西怎么办。国外父亲母亲似乎对给零花钱看得很开,让我们一起来借鉴一下:有哪些保障好的儿童重疾险?哪些性价比高?哪款最值得买?我们一起来看下最新榜单!全国10大热销少儿重疾保险排名
美国:从零花钱学理财
教孩子使用零花钱是让孩子学会如何预算、节约和自己做出消费决定的重要教育手段。父亲母亲尽可能将孩子的零花钱数量控制在与他的同伴大致相当的水平上。至于零花钱的使用,则由孩子全权负责,父亲母亲不直接干预。但孩子因使用不当而犯错时,父亲母亲不轻易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因为只有如此,孩子才能懂得过度消费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学会对自己的消费行为负责。
教会孩子如何存钱。通过减少送给孩子昂贵物品的方法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向孩子解释:如果将来想拥有更有价值的东西,他们就不得不在当前放弃一些价值不大的东西。存钱的习惯会使孩子珍视自己劳动所得。
为了帮助孩子为未来生活做好准备,一些美国家庭还让青少年为自己的电话费和车费以及一部分家庭开支付账。孩子成熟后,父亲母亲常会翻开账本,告诉他家中的钱是怎么花的,以帮助孩子了解如何掌管家庭的"财政"。
新加坡:倡导储蓄
“节俭和储蓄是美德”,这种传统的价值观在新加坡大人孩子中始终牢固不变。从银行存款额看,新加坡全国中小学生1992年参加储蓄的百分比超过53%,平均每名学生大约有1144新元存款。新加坡的学生如此会存钱,在于社会与家庭、学校的合力引导。教育部、邮政储蓄和银行每年都开展全国性的校际储蓄运动。在这种环境下,许多孩子都成了储蓄迷,他们为了防止自己花钱大手大脚,连提款卡也不申请。
日本:用金钱传递"魔力"
日本的山本教授认为,孩子的零花钱作为一种文化中介工具,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孩子们通过使用零花钱来创造自己的生活。
在日本,父亲母亲对孩子零花钱的控制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定期给孩子一定数量的零花钱,让孩子自己安排开销。第二种是根据孩子的要求或愿望来给孩子零花钱,每一次和孩子协调或者控制孩子的要求。
⑼ 美国人怎样教育孩子
对比了一下,看来中外父母对钱财也有不同的爱的表现方式。接下来,看看美国教育专家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一、让孩子们接触到钱——让孩子自己安排零用钱,帮孩子提早有计划的储蓄和消费 一般而言,大部分美国人对钱没有“铜臭”的思想,美国每年大约有300万中小学生在外打工,美国的父母认为凭劳动获得收入是一种生活教育,即使出生在富有家庭也不能有坐享其成的观念,应该有勤奋工作的意愿和自我要求的责任感。他们鼓励孩子从小就工作挣钱,教导小孩通过正当手段赚取收入并且学习如何理财。 二、教导孩子面对欲望——用自己赚的钱买心爱的东西更有成就感 孩子们是充满好奇的,特别是在玩具店里,琳琅满目的新奇玩意儿真让人难以抗拒。当孩子向你投以渴望眼神时,父母亲不必拒绝说:“不买,太贵了!家里已经有好几个了!”来制止孩子的欲望。在专家看来,这时可以把玩具从架子上拿下来,告诉孩子这样东西的价钱是多少,再问问他:“你打算怎么得到它?”之后,帮着孩子一起计划怎样存钱来购买。这样可以让孩子学会量力而为,有计划地消费并且懂得珍惜得来不易的东西。 三、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让孩子“看得到”父母理财的好习惯 现在的消费和储蓄的方式改变了,孩子们不容易看到父母亲如何处理金钱。专家认为,家长们可以提供孩子们“看得到“的理财习惯,比如:把旅游基金存在玻璃罐子里,带着宝贝们一起体会“积沙成塔”的成就感。同时,家长们要避免在孩子面前为了金钱而争执,免得让孩子们从小对金钱形成负面的印象。 四、学习“给予”的快乐——带着孩子学习如何发挥金钱的价值,帮助他人 教导孩子正确的理财观念,不只是教他们怎么“得到”财富,更应教他们如何“给予”,让金钱的价值不只体现在满足欲望,还要成为帮助他人的手段。例如,可以让孩子们从小养成奉献习惯,把零用钱中一定的比例存起来作为慈善用款,当金额达到一定数量后,家长们可以带着孩子,让他们亲自体会什么是“给予”以及“给予”给他所带来的感受,同时,让孩子们知道这些捐款用在什么地方、帮助了多少人、发挥了多大效果,最终让孩子真正体会并养成“施比受更有福”的人生观。 以上这些美国人的做法,能够给我国的家长们一些启发吗?至少,它应让我们明白,教孩子做金钱的主人和好管家,比替孩子赚钱,让他们坐享其成更重要!中国第三方理财网声明:转载上述内容,不表明证实其描述,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⑽ 既然西方人父母和子女之间非常独立,成年之后完全没有经济支援,为什么留遗产的时候又会留给子女呢
不是说 老死不相往来 只不过西方人比较注意 平等和自由 不会像中国人一样过度依赖父母,让父母买房子,带孩子 也不会 在结婚 择偶 人生选择上受到太多父母的干预
再者 任何人有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