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国家对双职工和单职工的独生子女的待遇有什么区别
按规定双职工和单职工的独生子女待遇是一样的没有任何区别,所以待遇一样。
❷ 中国独生子女人口总数是多少
1亿6千万左右
❸ 河南省对60岁以上享受独生子女补贴的人有什么规定
独生子女费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鼓励独生子女的一项政策。享受独生子女补贴根据地区的不同情况,支付的独生子女费也不同。河南省近日印发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将于明年1月1日起实施。《条例》规定,领取独生子女父母荣誉证书的老人,在住院期间每年累计享受不少于20天的护理假,护理假视为出勤。四川规定独生子女休假必须满足“老人生病住院期间不能自理。广州还规定,独生子女的父母必须满足“60岁及以上”和“因病住院期间”的条件。虽然这一政策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但记者发现其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一些公司和个人已经明确表示他们“不知道护理假”。湖北某科技公司人力资源负责人坦言,“真的不清楚有没有这样的要求,没有人以独生子女假的名义请假。一些符合条件的独生子女说“不敢问”。
❹ 我国的各年龄的独生子女有多少人
由中国人口学会、省人口学会、南大、河海大学等单位共同举办的“中国人口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南京举行。记者从会议上获悉,目前江苏省独生子女总人数达1200余万,进入人口低生育率阶段。江苏省现有1200多万独生子女
省计生委有关人士说,如今江苏省人口态势发生巨大变化,已进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阶段。全省7400余万人口中,各年龄段(从婴儿到老人)的独生子女有1200多万,所占比重居全国第一。
“相对于生于60年代和70年的妇女,生于80年代的江苏新一代妇女生育观念呈现‘孩子质量替代数量、性别偏好弱化、婚育年龄推迟’的新趋势。”省计生委和中国社科院人口研究所组成课题组去年启动为期5年的“江苏省群众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研究”,全省18600余名城乡育龄妇女接受调查,包括15000多名已婚妇女,总平均年龄30.7岁。昨日,中国社科院人口研究所郑真真教授在研讨会上介绍了第一阶段的部分成果。
家庭理想子女数是1.45个
“江苏是一个低生育率省份,部分地方独生子女生育率达90%,有的地方人口甚至出现负增长,城乡家庭的生育意愿均在降低。调查发现,江苏一个家庭理想子女数平均是1.45个,且城乡差别很小。”郑真真教授表示,根据国家有关部门此前发布的数据,全国一个家庭理想子女数平均是1.7个,江苏明显低于这一水平。
七成可生二胎夫妇选择不再生
近年来,尽管社会上不时有人呼吁放开“生二胎”的限制,可作为当事人的育龄妇女却有不同想法。据郑真真介绍,15000多名已婚育龄妇女中,有4200多名符合我省有关生育政策,可以生两个孩子,约占已婚妇女的28%,而且她们绝大多数也了解自己可以生两个孩子,但结果她们大部分实际只生了一个,即使在35-39岁年龄组中,生两个的比例也不到30%;已经生了一个孩子、且符合条件生二孩的妇女中,69%表示不会再要孩子,而明确表示要生的只有4%左右。
❺ 中国到底有多少独生子女
中国现有14岁以下少年儿童约3.4亿人。那么,有多少独生子女呢?据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1995年,中国有3.2亿个家庭,其中20.72%的家庭为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约为6600万。
从20世纪开始,独生子女已渐成为一个具有世界性的社会现象,有些国家的独生子女已达儿童总数的30--40%。早在19世纪,美国儿童心理学家G.S.霍尔及其学生鲍哈诺就对独生子女进行了研究。鲍哈诺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关于独生子女问题的论文《家庭中的独生子女》。一些心理学家通过与非独生子女的对比研究独生子女。由于理论观点、研究方法不同,产生两种不同的派别。一派强调独生子女的消极方面和弱点,认为是“问题儿童”,身体健康情况不佳,并列出了二十余项不及非独生子女的特点,对独生子女的个性成长持悲观态度;另一派强调独生子女的积极方面,认为一切都优越于非独生子女(如生长发育快、早熟、性格和行为特征优越等)。
近二、三十年来,大多数研究人员从教育、心理学角度与医学角度否定了独生子女是“问题儿童”的观点,也否定了独生子女天生优越的观点。认为,独生子女的特点是由独生的环境和周围教育影响而形成的。
❻ 中国各省独生子女人数
法律分析:独生子女的增加导致失独家庭也在逐渐上升。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第二条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国家采取综合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国家依靠宣传教育、科学技术进步、综合服务、建立健全奖励和社会保障制度,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第三条 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应当与增加妇女受教育和就业机会、增进妇女健康、提高妇女地位相结合。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推行计划生育工作中应当严格依法行政,文明执法,不得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
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受法律保护。
❼ 2021年中国独生子女家庭比例
2021年我国独生子女已超过2亿,其中90后所占比例最大。
到2020年,全国独生子女家庭总数已接近2亿户,这一数字可以说是相当可观的。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代将会逐步成长起来,成家立业,那一年还是孩子的独生子女已开始步入社会,或仍在学校读书,而以前的家庭年龄构成也已开始走向老龄化。
现在政府对独生子女很重视,相关的福利和政策也很配套很完善,最主要的有两点,一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子女如果到企业、事业单位工作,可以选择带薪休假。对独生子女家庭来说,假如他们的生活中有自己的父母或孩子生病了,那么多孩子的家庭就可以由兄弟姐妹轮流照顾,而与独生子女家庭相比,他们就没有多余的时间在工作和生活中浪费。
❽ 东北人接受教育水平最高,独生子女最多,为什么
首先,先从东北三省的独生子女比例比较高来看。其中一个因素是,在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时,东北三省领导者贯彻中央政策贯彻比较彻底,或者,历来东北三省的领导人都是紧跟中央政策步伐,这个因素也许会从解放前的 历史 会找到某种解释……。
这个前提是,解放后,东北三省的工业发展水平比较高,城市化水平比较高,有全国区屈指可数的产业工人队伍。东北土地肥沃,农业生产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所以,在城市里,基本上,都是,一家一个孩子。在农村,一家两个孩子比较普遍。有三个,四个孩子的家庭很少。所以,东北三省独生子女比例比较高。
由于独生子女比例比较高。东北三省的家庭就有能力供孩子上大学。农村也基本上丰衣足食,所以,也有能力供孩子上大学。况且,现在,东北三省的城市化率也在全国名列前茅。
所以,不敢说受教育最高。但是,相对来说,东北三省家庭子女平均受教育的水平还是比较高的。
第一、和东北的地理条件有关,东北一年四季非常分明,光一个人的衣服一年就要大部分都资金,加上东北人均工资水平不高,东北非常冷,光冬天取暖也要大部分的收入……还哪有钱养活第二孩子呀!
第二、80年中国开始计划生育的时候,东北是最严格的,那个时候想生第二个孩子,会罚的你倾家荡产的,所以这么多年东北潜意识里已经养成只要一个孩子了……
东北都是大企业,国企,计划生育管的严
因为当年东北工业化程度高,思想没有那么陈旧。
东北当年是工业基地,解放时间早,各种自然资源也多,国家布局也都从东北开始的多。人员去了闯关东的人,后来的大批人是军队转业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所以素质也好,东北都是国有企业和国有农场,想布局什么执行力高,开展的快,这就是受教育高和生育力低的原因。
东北独生子女多主要原因是当年国企比较多,东北是老工业基地,城市化率非常高,城市居民大多都是国企职工,而国企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很到位,再加上就业率比较高,所以人们生儿育女成本高,照顾孩子的精力不够,所以少生优生就成为人们的首选,时间一长就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育行为并形成了传统。
关于东北人受教育程度高的问题也和上一个问题有直接关系,国企多城市化程度高教育资源丰富的最明显表现就是适龄儿童入学率非常高,东北是山东人闯关东的主要目的地,山东齐鲁大地是孔孟之乡,自古以来就尊师重教,大批的山东移民把这个好传统也带到了东北,所以东北人非常重视教育,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很多,我很自豪自己是山东移民的后裔是地地道道的东北人,并在高考录取率在5%以下的79年考上理想的大学,我爱这片生我养我的黑土地。
东北人独生子女多,接受教育水平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在计划经济为主的时期,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国家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比如,吉林市的化学工业公司,所谓的“吉化“,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全国的学习目标,各大报纸,开会的时候的口号都是”学吉化“,东北还是主要粮食产地,因此,人们整体素质还是很高的,所以对教育还是很重视的。
2.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老工业的萎缩,市场经济的发展,东北的天然气候影响,冬天都零下二十几度,只能在家”猫冬“,年轻人都去南方打工去了,而大学生报考多数去南方经济发达的 省份,就业也不愿意回来,所以东北人口流失的较多,因为经济原因,东北人不愿意超生,一般一家只生一个孩子,独生子女多,这种情况下,不得不更重视教育了,因为他们深深的知道,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否则就得停留居住在原地,经济比较落后,生活不是很方便。
3.东北人对孩子的教育是十分重视的,尽管经济水平不是很高,但对教育投资是很认可的,因为多数是独生子,所以对孩子的学习投入,如购买学区房,上重点校,各种补习班,可以说一家人都在为孩子的教育经费而努力拼搏着,由于东北省会的大学比较多,孩子总数少,高考的升学率还是很高的,基本上都能接受高等教育。
东北人接受教育水平最高,独生子女最多,为什么?
不能说教育水平,最高,独生子女多是事实,为什么呢,工厂多,上班工作的人多,响应号召努力工作 的人多,看到周围的人都 是一个孩子 ,也没有那份心思要二个三个,家家差不多都一个,农村的也有要多的孩子,城市里基本都是一个孩子,孩子少了,就要精养了,每个家庭都是费尽心机的去培养和教育下一代,盼望他们能成为一个让大家引以为傲的人,现在的情势更是这样的,经济形势下行,人口 的负增长很严重,没有人喜欢多生,人的意识一但形成很难更改,再加 上现在都是80后90后的生育天下,受的到教育相对较高,一孩思想很重,事实就是这样。
东北的工业化比较早,城市化也比较早,记得83年左右,长沙是城市人口突破一百万的第二十四个城市,而当时前人口百万城市二十三强辽宁就有四个,沈阳,大连,鞍山,抚顺,黑,吉还各有两个,辽宁70万级别当时还有锦州,本溪,丹东,当时以沈阳为核心的中部城市群是中国第一城市群,当时辽宁的城镇化人口比当时直辖市天津都高(现在天津高),当时辽宁的城镇化人口比例比山东,河南这种农业大省高几倍那种;城市人口比例高,人受教育就容易,大学是89年后开始收学费的,以前从小学到大学基本都是免费教育,当然,高中,大学得考试择优录取;辽宁当时企业国企多,很多是名产业明星龙头,国企大一点都有职业技校,有的还有职工大学;由于失学儿童往往发生在农村,城镇化比例高受教育的比例自然就高。以前的东北许多产业走在前面,大连造船厂,瓦轴,哈轴,大化,沈阳机床,大连机床,鞍钢,本钢,一汽,金杯,长春电影制片厂…对外省的人才吸引力也大,因为很多其它省没有什么工业…许多其它省的大学生,中专生也只能分配在东北厂矿里。像雷锋湖南人, 汽车 兵,不是就去鞍钢当司机吗?1958年11月12日晚上,雷锋乘坐列车,从长沙火车站出发,奔赴“钢都”鞍山。15日中午,他走进鞍钢,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钢铁工人。估计当时他回湖南顶多农村赶赶牛车…
和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的原因一样,独生子女多也是因为当时东北城市化程度高,企业多,组织做计划生育工作容易,大多数人都按照国家政策来了…没有形成超生游击队。
先从教育水平高说起,最近十几二十年东北教育意识提高,随着思想转变,从等分工作到通过努力学习来改变家,和本身是一个质的转变来达到所理想生活,在说独生子女,当初没人不想要二胎,可是不行啊,东北人最响应回家号着,要什给什么,煤,石油,刚才,80年代东北养活了全中三分之二的人口,响应国家号召只生一个好。(以上是个观点)
❾ 中国独生子女家庭大约为多少
尽管已成社会热点,但中国到底有多少失独家庭目前仍没有确切数据。据人口学专家、《大国空巢》作者易富贤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推断:中国现有的2.18亿独生子女,会有1009万人在或将在25岁之前离世。这意味着不用太久之后的中国,将有1000万家庭成为失独家庭。
>>数量
1009万家庭可能面临失独
易富贤的数量推断来自于两组数据:一个是中国从1975年到2010年共产生了2.18亿个独生子女家庭;另一个是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每出生1万人,就有360人在10岁之前夭折,有463人在25岁之前死亡,760人在44岁之前死亡。
结合这两组数字不难算出,现有的2.18亿独生子女中有1009万人会在25岁之前死亡。
按照医学上49岁生育极限年龄来看,这些失去孩子的母亲很少再生育自己的第二个孩子。
>>现状
生活无助“抱团取暖”
哈尔滨的一对夫妇几年前失去了他们的独生女儿。女儿当时在北京读大四,实习期间在外租房,因为长得漂亮,一天晚上回家路上遭到相识者奸杀并被残忍分尸抛到小汤山。女儿去世后的四年间,这对父母一直在寻找凶手、打官司。四年间,他们自虐般地住地下室,吃最差的饭菜,因为他们觉得女儿惨死,自己不能有任何享受。官司四年后结束,凶手绳之以法,妈妈爬上小汤山垃圾山顶放声大哭。
“坟墓里如果是我,该多么幸福。”这位妈妈说。
在唯一的孩子离去后,养老成了首要问题,入住政府养老院需要儿女签字,这让没有儿女的他们无处可去。“我不怕死,我怕老。”一位失独父亲说。此外,歧视、健康等种种问题也接踵而至。
绝大多数失独家庭最终都开始远离正常社会,以“抱团取暖”的方式聚集在一起面对未来的生活。
>>政策
经济补助难解根本问题
据2001年12月份出台的《中国计划生育条例》第27条规定: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但对于这个“必要的帮助”究竟是什么样的标准且如何实施并没有明确说明。
从失独家庭的现状来看,政府虽然在持续推进对这个群体的关注,却一直停留在对具体的经济政策做一些细枝末节的修改,始终难以彻底解决失独群体目前面临的多重生活问题。
国家计生委原巡视员、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原理事长苗霞表示,更大的挑战还是这些父母的生活空白问题,比如未来养老怎么办?
>>建议
经济、精神共慰藉
如何解决失独家庭目前面临的问题?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秘书长史柏年日前提出了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管齐下”的办法。
“从经济来讲,要把对失独家庭这样的风险补偿标准提高。”
在生活照料方面,史柏年称:“要发展社会性的养老,包括机构养老以及社区养老。”
“第三个层面就是精神慰藉。”史柏年说,“社会公众的理解很重要。大家应该有这样一种意识,失独家庭并不是问题家庭,媒体报道也不要把他们标签化。”
苗霞认为,“帮助失独群体走出阴影政府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社会也有这个责任。例如像病人在医院抢救需要家属签字的规定应该考虑修改,例如社会组织可以做一些有针对性的工作,大家一起努力让失独者走出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