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甘肃省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怎么补助
法律分析:对贫困的独生子女父母,优先发放或者适量增加社会救济金和生活困难补助费。
法律依据:《甘肃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第二十条 在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自愿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并领取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妻,享受下列奖励和优待:
(一)自领证之月起至独生子女十六周岁止,每月给予不低于10元的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
(二)独生子女父母属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或者企业职工的,退休时由各自所在单位给予不低于1000元的一次性奖励;
(三)安排就业、组织劳务输出时,应当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
(四)其独生子女优先入托、入园、入学、就医,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免费;
(五)对贫困的独生子女父母,优先发放或者适量增加社会救济金和生活困难补助费;
(六)其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后不再生育或者收养子女的,由其住所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列为社会保障家庭,享受社会救济金等优待。
第二十一条 已经获得《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农村居民家庭,除享受本条例第二十条的规定之外,还应享受下列优待与奖励:
(一)免去夫妻双方两年本村内集体生产公益事业所筹劳务;
(二)申请使用宅基地,在符合规定条件下应当给予优先审批;
(三)优先安排夫妻双方或者其独生子女在乡(镇)公益岗位中就业;
(四)对贫困家庭,优先发放扶贫贷款,落实帮扶资金,安排扶贫项目和技术培训。
第二十二条 育龄夫妻系农村居民,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由县级人民政府给予不低于1000元的一次性奖励:
(一)在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只生育一个女孩,不再生育的,并已经获得《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
(二)符合本条例第十八条再生育子女条件,在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自愿申请放弃生育的。
第二十三条 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的支付,夫妻双方均系国家工作人员或者企业事业单位职工的,由双方所在单位分担;一方系国家工作人员或者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另一方系城镇无业居民或者农村居民的,全部由国家工作人员或者企业事业单位职工所在单位发放;夫妻双方均系城镇无业居民或者农村居民的,由其住所地的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发放,所需资金由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在计划生育事业费中列支。
Ⅱ 办理独生子女父母养老金保险需要什么手续
办理独生子女父母养老金保险这个保险的办理和独生子女没有关系的,只需要老人带着身份证户口本儿。去相应的社保和保险机构去办理就行了。
Ⅲ 二孩政策后独生子女父母老了还能享受什么政策
从2016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实施二孩政策,即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 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提倡按政策生育。对自愿生育一个孩子的夫妻,不再发放《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不再享受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等相关奖励优待政策。之前已经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继续按规定的条件、标准、年限,享受各项计划生育奖励优待政策。已经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要求再生育的,不再享受独生子女父母奖励优惠待遇,此前享受的不退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各地要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对有特殊困难的计划生育家庭的帮扶力度,切实解决他们在生活保障、养老照料、大病医疗、精神慰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Ⅳ 独生子女的父母怎么养老呢
一、首先父母应缴纳社保和医保,退休之后可领取退休金,在一定程度上给自己未来生活提供基本保障。
二、锻炼身体,生命在于运动。老年人要选择一两项适合自己的运动,可以激发身体活力,减缓老化,还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三、对于老人来说,不要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要多走出家门,多参加社会活动,多和家人以外的人进行交流,比如去小区、公园散步时,主动和其他人聊天,这样大脑能积极运转,心情也会更好,能防止抑郁。
研究发现,家庭社会的支持,以及亲朋好友间多交流,可以减少患病几率,有助于延年益寿。也可以培养自己的爱好,比如书画、摄影、旅游等,从中找到生活的乐趣。
四、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忙于工作,忙于自己的家庭和事业,越来越忽略对父母的关心,其实父母要的并不多,子女平安、幸福对他们来说就是最大的欣慰。因此年轻人应常回去看看。
(4)全面二孩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扩展阅读
延伸阅读——代表建议允许退休独生子女父母随子女落户:
“放宽户籍等政策限制,对已退休的独生子女父母投靠异地工作生活子女的,允许其在子女工作生活地落户,并在社保、医保等方面享受与当地居民同等待遇。”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孔发龙在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这一数量庞大群体的养老负担日趋加重,独生子女家庭养老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民生课题,迫切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妥善加以解决。”孔发龙称。
孔发龙向记者表示,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目前面临着诸多的问题,突出表现在独生子女家庭的经济压力、心理压力、体力压力较大,以及优质养老供给严重不足等方面。
为有效解决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落实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孔发龙建议,应加大对独生子女父母的政策倾斜。如放宽户籍等政策限制,对已退休的独生子女父母投靠异地工作生活子女的,允许其在子女工作生活地落户,并在社保、医保等方面享受与当地居民同等待遇。
Ⅳ 独生子女补贴最新政策2022:在哪里领一年有多少钱
在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当时很多适龄的夫妻纷纷响应,只生了一个娃。在那之后不久,国家就开始对独生子女家庭实行奖励政策。那么,独生子女最新政策2022是怎样?在哪里领?一年有多少钱?Ⅵ “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子女赡养老人,这句话错在哪里
此句中缺少宾语,应修改为:“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子女赡养老人的负担。
全面二孩政策即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在中国围绕何时全面放开二孩,舆论和有关部门之间也多有互动。舆论普遍认为,全面放开二孩是大势所趋,民众的生育意愿期望得到满足,但生育政策的调整事关全局和长远,必须权衡利弊,审慎决策。
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全面二孩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山东被称为“最敢生”省份。2017年12月,两孩入选2017年民生热词榜。
为确保“全面二孩”政策的有效实施,与之相关的配套政策或许应该成为各级政府下一步行动的焦点刚刚结束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二孩”政策,瞬间点燃舆情,“你还生不生”,一时竟成为见面问候语。
伴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飞猛进,尤其是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升,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人口形势正在发生着巨变。最为突出的体现就是:群众生育意愿普遍下降,男女性别比失衡,现代计划生育观念生成,以及低生育率的长期稳定。基于此,十八届三中全会启动“单独二孩”政策,迈出了我国人口政策调整的积极一步。此次“全面二孩”政策的提出,则是应对人口形势变化进一步的战略举措。
我们在四川、河南、辽宁等地的实地调研中发现,与都市生育观念“深刻变革”相一致的是,广大农村地区的生育观念也正在静悄悄地转变。一方面,诸如“生男生女一样好”“女儿也是传后人”“多子未必多福”等观念日渐流行于乡野;
另一方面,不少农村家庭,即使符合生育二孩政策,也自愿放弃生育,个别地方甚至还出现了“生两个儿子哭一场”的现象。总的来看,当前大部分群众在生育行为上早已开始“自我计划”,并普遍正在经历从“要我计划”到“我要计划”的生育观念与文化转型。
因此,为确保“全面二孩”政策的有效实施,与之相关的配套政策或许应该成为各级政府下一步行动的焦点。当务之急,是加快制定落实“全面二孩”政策的时间表。
目前,“全面二孩”政策路线图已定,这对以往不符合生育条件的家庭而言是最大利好。接下来,各地应紧紧围绕“全面二孩”政策的落实落地落细制定好时间表,积极关注高龄妇女的诉求,做好有意愿生育妇女的政策宣传、心理辅导和技术咨询等工作,让那些有生育意愿的高龄妇女顺利地把二孩生下来,尽可能地为更多符合条件的家庭尝到“全面二孩”政策的甜头创造条件。
其次,应该积极完善计划生育家庭的帮扶政策。一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立足失独家庭的物质与心理需求,对失独家庭给予更多关爱,切实解决失独家庭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继续坚持和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对曾经积极响应计划生育政策的独生子女父母,兑现相关待遇,在就业、就医、养老和救济救助等方面给予独生子女家庭以优待。
最后,应该努力搞好生育二孩的公共服务供给。及时启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修改、宣传和解释工作,有效化解“全面二孩”政策的法律困境与难题。
全面总结“单独二孩”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好做法与好经验,着力解决符合条件的家庭想生不敢生以及犹豫要不要生等问题。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大力引入社会力量,着力加强生殖健康、妇幼保健、妇女就业、生育保险、托儿托管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供给,切实让符合条件的家庭想生、敢生、能生,确保“全面二孩”生得下、生得好、养得起。
Ⅶ 全面放开二孩后独生子女有什么优惠政策吗
全面二孩实施后,独生子女有优待政策。在二孩政策实施前,已经取得《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且在政策实施后没有生育二孩的夫妻,仍然能享受优待政策。但在政策实施后生育了二孩的家庭,以及二孩政策出台后生育了独生子女的家庭无法再享受优待政策。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二十七条
在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期间,自愿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的夫妻,国家发给《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获得《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妻,按照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规定享受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给予获得《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妻奖励的措施中由其所在单位落实的,有关单位应当执行。获得《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妻,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的,按照规定获得扶助。在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期间,按照规定应当享受计划生育家庭老年人奖励扶助的,继续享受相关奖励扶助。
Ⅷ 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问题如何解决
独生子女的家庭养老问题并不在于物质条件,而是在于精神上的陪伴,所以最终的落脚点应该是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陪伴父母的晚年生活的问题上,如果能够把这个问题解决了,那么养老的问题从很大程度上就已经解决了,毕竟我们都是生活在新时代里的人,有一定的社会保障,就算老了之后,物质条件也差不到哪里去。
2、精神上的陪伴
现在的社会养老问题已经从物质上的供给变成了精神上的陪伴,也就是说孩子如何陪伴老人成了养老当中的主要话题,现在的老人往往过得比孩子还轻松,因为他们没有工作压力,同时也有多余的闲钱来帮助孩子,只要孩子们能够抽出时间来多陪陪父母这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