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子女父母 > 父母对子女严厉的事例

父母对子女严厉的事例

发布时间:2022-05-27 00:49:49

A. 严格要求子女的事例

文 李古成

甘祖昌,江西省莲花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新疆军区后勤部副部长、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甘祖昌对子女严格要求的故事可以编成一本书,这里仅选择几个鲜为人知的事例,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

艰苦奋斗

1951年,甘祖昌的大儿子锦荣在家里做篾工,听说父亲当了新疆军区后勤部长。千里迢迢从老家赶到新疆,希望找个轻松的工作。不料父亲对他说:“你20多岁了,读书超过了年龄,现在工厂需要锻工,你去学打铁吧。”甘锦荣在新疆打了半年铁,比在家做篾工更累,身体吃不消,向父亲诉苦,甘祖昌又把他安排到农建第六师学开拖拉机。锦荣不满意,写信向老家的老奶奶求援。甘祖昌收到老娘的来信,立刻回信说:我们干部子女不能搞特殊,应该带头艰苦奋斗,为建设祖国多作贡献。后来锦荣随父回乡务农,又多次提出要父亲出钱给他盖房子。甘祖昌不同意,他说:“我不能把国家给我的工资给子女享受。再说,我们现住的房子先后五次被敌人放火烧过,是乡亲们冒生命危险抢救下来的,留下它做传统教育的教材吧。”

甘祖昌是1957年回乡务农的,到家第三天清晨,就带孩子们背着粪筐到野外捡粪。为了适应南方人种水稻的习惯,甘祖昌要孩子们打赤脚下地。孩子们从小没打过赤脚,过了两天,健荣脚上就打出了十多个水泡,十分疼痛,不愿再干了。父亲教育他说:“只有不怕吃苦,坚持锻炼,才能取得成功。”在甘祖昌的坚持下,孩子们终于很快适应了环境,以后个个养成了自觉劳动的好习惯。

甘祖昌的小女儿公荣有一次穿了一双鞋帮破了的鞋子上学,有同学开玩笑说:“将军的女儿还穿这样的鞋?”公荣听了脸红,回家把鞋扔到墙脚。甘祖昌见了,把鞋子捡起,戴上老花镜,一针针把鞋子补好。他对公荣说:“我在你这样的年纪给老板挑脚,每天来回120里,春夏秋冬都打赤脚。现在生活好了,可不能忘了艰苦奋斗的传统呵。”以后甘祖昌给每个孩子发了个针线包,衣服破了,自己动手缝补。

不搞特殊

1972年甘祖昌的大女儿平荣在吉安卫校学习,听说要征女兵,立刻给父亲写信,求他给征兵部门打个招呼,让她当兵。不料遭到了父亲的严厉批评:“我知道你眼睛近视,不符合当兵条件,我们干部子女不准开后门搞特殊化!”而平荣因为在学校品学兼优被单位推荐参了军。甘祖昌得到消息感到会影响部队素质,打算给平荣所在部队写信让她退伍。正在这个时候平荣从部队来信,说她用左眼瞄准,打靶成绩达到优秀,并被选送参加全军射击表演赛,甘祖昌才改变了原来的打算,让她在部队锻炼。

1974年甘祖昌的小女儿公荣初中毕业了。班主任家访,说起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都想让子女上高中。但县里高中名额有限,仅三分之一学生可以升学,公荣在班上成绩好,是推荐的对象。甘祖昌听了立刻表态:“既然名额有限,就不要考虑公荣的升学问题了,让她回乡务农吧。”事后他耐心地向女儿解释说:“我8岁就开始劳动,你15岁,不算小了;我和你三个叔叔加起来才读6年书,你一人学了9年,也不算少了。你是干部子女,要吃苦在前,带头把农村建设好。”公荣在父亲的教导下,参加劳动成绩突出,1978年被吸收为工商银行储蓄员,因工作出色成为“三八”红旗手、全国劳动模范。

1976年甘祖昌的爱人龚全珍从教育岗位离休。按照当时规定可由一个子女顶替。四女吉荣打算去学校“顶班”。但甘祖昌坚决反对。他说:“子女长大了应该自谋出路,不能躺在父母的功劳簿上吃老本。吉荣没读过师范,文化也不高,她能教书么?”以后,吉荣要去共大学习中医草药,征求甘祖昌的意见。他说:“学技术我同意,就是不能顶班!”吉荣后来终于成了一名合格的医药工作者。

移风易俗

甘祖昌有五个子女,80年代以后陆续到了成家的年龄,他一再嘱咐他们:你们结婚,要带头移风易俗,不收礼金,也不要宴请客人。70年代新荣结婚,他只花30元买了个衣柜,20元买了张书桌,连被子床单总共才花一百多元钱。结婚前一天,甘祖昌交代亲友们说:明天结婚,女方派两位女伴把新娘送到公社,这里也派两位女伴到公社去接人。在公社领了结婚证就算结了婚,我们家里不办酒席,只发点糖果给送亲的姑娘们。

1981年大女儿平荣结婚。平荣把女婿带回家来。龚全珍很高兴,建议按照莲花风俗,买点礼物送给他们,表示作父母的一点心意。但是甘祖昌不同意,他说:“不要送什么礼物,子女结婚,父母掏钱的旧习俗应该打破。我们要鼓励年轻人艰苦创业,走自己的道路。”

老农刘记圣是甘祖昌的好朋友,他多次劝甘祖昌:“你把钱用到集体事业上去是对的,但是你也要为自己的子孙后代想想,拿点钱给儿子盖房吧。”甘祖昌不同意他的观点,他说:“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十大措施之一,就是废除继承权。留下一笔遗产,让后代坐享其成,这不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继承观,我们只能把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留给后代,这才是真正的宝贵遗产。”

言传身教

上个世纪70年代初,甘祖昌的小女儿公荣、侄儿甘铁朗、孙子甘全连一同初中毕业,回到家乡参加农业生产。同时,还有李孝林等十余位知识青年也回乡参加农业劳动。甘祖昌为了教育他们安心农村生产,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座谈会,从大年初一到初四,组织他们学习毛主席著作和有关党在农村方针政策方面的文件。并邀请在旧社会和他一起挑过脚的四位老农给孩子们上课,现身说法,讲家史和村史,用新旧社会对比的方法来启发教育年轻一代。座谈会使这些回乡务农的年轻人受益匪浅。纷纷表示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青春。

接着,甘祖昌便把孩子们带到屋后的虎形山上,对他们说:若要富,先种树。虎形山荒芜太可惜,应该开垦出来种植果树。在场的二弟洪昌却认为:虎形山土质贫瘠,种树不能成活。甘祖昌笑着说:“那是因为方法不对头,南泥湾土质比这更差,种庄稼照样丰收。”他便亲自示范,深挖坑,施好肥,栽上树,勤管理。当时,这些孩子跟着甘祖昌天天去山上劳动。

几十年过去了,现在果树成林。甘祖昌的孩子们也都茁壮成长,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作出了优异的成绩。

B. 家长对孩子特别的严厉,会给孩子的性格有什么影响

在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对孩子都非常严格。但是过于严格的教育方式,对于孩子的性格养成是非常不利的。很多家长可能会觉得孩子就是自己的附属品,孩子必须听从自己的指挥,但是这样的出发点就是错误的。

首先,过于严厉会让孩子懦弱。

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家长的头脑里面就存在这样的一个执念:对于孩子的教育,一定要做到严格。很多家长认为只有要求严格才能够收获一个优秀的孩子,其实这个想法是大错特错的,教育是需要严厉和呵护并存的,如果严厉占据了大部分,那孩子就有可能变得懦弱。因为家长总是用严厉的口吻和行为来对待我们的孩子,那孩子就会觉得家长非常可怕,很可能就会变得懦弱。在这个的家长面前,孩子不会有一个强大的内心,因为在父母身上,孩子没有感受到来自于家长的爱和呵护。

所以,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家长一定要做到不要过于严格。给严格的时候就要严格要求,但是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还是要做到给予孩子温暖的怀抱。

C. 父母严格教育孩子的例子有哪些

画荻教子北宋时候,有个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叫欧阳修。文章写得很出色,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 非常困难 。他的母亲郑氏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郑氏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认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画荻教子”的故事。

D. 父母对子女严厉的事例

首先你要了解自己子女的性格和弱点。记得我女儿在上小学5年纪时,有一次回我检查书包,答发现女儿书包里有一本小人书,我看了一下,发现是下三滥的言情小说,当时我气坏了,本想好好地打她一顿,解解气,可我女儿是那种不怕打的人,但她把面子看到很重要,于是我跟女儿讲,这种书不能看了(我把书给撕了),要女儿写检讨,女儿很快把检讨写好了,我拿着检讨对女儿说:“如果发现再看这种书,我就把你写的检讨贴到你的教室门口去,谁知我这招狠管用。

E. 小作文父母对孩子严厉一件事情

一、家长过于严厉,孩子出门后自我放纵案例一:多年前,我有个男学生,( 我们暂叫他“小章” )父母都是工厂的工人.这孩子长相好,脑子接受能力也不错,常常让初次接触他的人喜欢上.然而时间接触长了之后,你会发现每当打上课铃后,他常常是头发湿 漉漉地进教室,不是水,全是汗.起先以为是男孩子调皮,就多次劝告,然而收效不大.随着年级的升高,他活动时的危险动作也就越来越多.有一次,他突然在楼 梯上将另一男同学推到,导致那位同学后脑有淤血.当我到他家家访时发现,他家住厂公房(平房),很小.与家长和邻居的交谈中知道,这是一个在家非常听话的 孩子,不高声说话,甚至说话还有些结巴.与他奶奶的交谈中得知,孩子的父母对生活现状不太满意,巴望孩子能通过学习改变一切,于是孩子到家后学习完不可以 出门玩,不可以看电视.孩子的妈妈性格急躁,孩子一旦出现不能符合父母要求的行为就会遭到训斥和打骂,有时暴躁的母亲甚至手边有什么,就抄起什么家伙向孩 子扔去,也不管那扔去的东西是否带来危险后果,一旦出现不能符合父母要求的行为就会遭到训斥和打骂,所以孩子在家很文静,很乖巧.案例分析:小章的严厉型 的父母常以强制型的方式,较多地限制孩子的行为,使得孩子在家没有心理放松的时间.到了学校,逃离了父母的监管,他觉得自己自由了,可以痛痛快地放松自己 了,玩得满头大汗可以说是他的一种心理宣泄.因为父母对孩子不计后果的打骂,使得孩子觉得这是一种正常的事情.因此,当他推楼梯上的同学,当时也一定不会 考虑到什么后果. 二、家长过于严厉,导致孩子爱说谎案例二:刚刚送走的一批毕业生中,有位小徐同学,是一位家庭条件比较好,父母也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孩子, 然而完全可以学好文化知识的他常常不做作业,常常考试成绩倒数,更为严重的是爱撒谎.只要犯了错误,在老师目前是老老实实认错,但一到家长面前,马上改 口.常常让家长误认为老师错怪了他孩子.小徐同学的一张成绩较好的试卷可以用来代替成绩差的试卷让父母签几回字,一次给父亲签,一次给妈妈签,谎言让全家 皆大欢喜.一次错误之后,我要打电话戳穿他的谎言,他留着眼泪苦苦央求:“求求你了,爸爸会打死我的!”直到老师让问题越来越严重的小徐写下所犯错误,他 父母亲眼见到后才转变了对老师的看法,才知道儿子说谎的严重程度.案例分析:小徐父亲以“痛打”的方式对待犯错误的儿子,使得小徐不敢告诉家长真实的学习 情况,更不敢将学校犯的错误如实的讲给父母听.于是,他开始说谎了.在初次说谎后,他发现谎言带给他不一样的结果,因而说谎的次数多了起来.他又从说谎中 发现表面严厉的父母不善于与老师沟通,对自己的谎话十分相信,因此他的谎话越说越多,越说越圆滑.归根究底,是严厉而又轻信的父母给了他撒谎的肥沃土壤. 三、父母过于严厉,导致孩子不自信案例三:班上有个女生,眼睛亮闪闪的,说话口齿清

F. 关于父母严格要求孩子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甘祖昌,江西省莲花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新疆军区后勤部副部长、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甘祖昌对子女严格要求的故事可以编成一本书,这里仅选择几个鲜为人知的事例,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

艰苦奋斗

1951年,甘祖昌的大儿子锦荣在家里做篾工,听说父亲当了新疆军区后勤部长。千里迢迢从老家赶到新疆,希望找个轻松的工作。不料父亲对他说:“你20多岁了,读书超过了年龄,现在工厂需要锻工,你去学打铁吧。”甘锦荣在新疆打了半年铁,比在家做篾工更累,身体吃不消,向父亲诉苦,甘祖昌又把他安排到农建第六师学开拖拉机。锦荣不满意,写信向老家的老奶奶求援。甘祖昌收到老娘的来信,立刻回信说:我们干部子女不能搞特殊,应该带头艰苦奋斗,为建设祖国多作贡献。后来锦荣随父回乡务农,又多次提出要父亲出钱给他盖房子。甘祖昌不同意,他说:“我不能把国家给我的工资给子女享受。再说,我们现住的房子先后五次被敌人放火烧过,是乡亲们冒生命危险抢救下来的,留下它做传统教育的教材吧。”

甘祖昌是1957年回乡务农的,到家第三天清晨,就带孩子们背着粪筐到野外捡粪。为了适应南方人种水稻的习惯,甘祖昌要孩子们打赤脚下地。孩子们从小没打过赤脚,过了两天,健荣脚上就打出了十多个水泡,十分疼痛,不愿再干了。父亲教育他说:“只有不怕吃苦,坚持锻炼,才能取得成功。”在甘祖昌的坚持下,孩子们终于很快适应了环境,以后个个养成了自觉劳动的好习惯。

甘祖昌的小女儿公荣有一次穿了一双鞋帮破了的鞋子上学,有同学开玩笑说:“将军的女儿还穿这样的鞋?”公荣听了脸红,回家把鞋扔到墙脚。甘祖昌见了,把鞋子捡起,戴上老花镜,一针针把鞋子补好。他对公荣说:“我在你这样的年纪给老板挑脚,每天来回120里,春夏秋冬都打赤脚。现在生活好了,可不能忘了艰苦奋斗的传统呵。”以后甘祖昌给每个孩子发了个针线包,衣服破了,自己动手缝补。

范仲淹:
宋代写《岳阳楼记》的范仲淹就是精神传子的典范。人们都很熟悉,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更是家喻户晓。可人们不一定知道,他还是一位精神传子的好父亲。范仲淹在孩子面前常常讲述他小时候的故事:“家里贫穷,十几岁才上学读书。为了读书,他过着十分艰苦的生活,每天熬一锅粥,冷了凝成粥冻后,用刀切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每餐就用几条咸菜下粥,终经刻苦学习。”把刻苦精神传递给孩子。做官以后,牢记穷苦百姓,以“先忧天下”为座右铭。有一次,二儿子范纯仁结婚前,提出购置一些上等的物品,想把婚事办得排场一些,便列出一张清单征求父亲的意见。范仲淹看后皱起了眉头,然后摇摇头说:“这太过份了,哪能这么铺张!”说完见儿子低头不语,不像平时那样乐意地听取自己的意见,便又亲切地说:“孩子,我不是舍不得花钱,我也知道是亲家那边想风光一下,但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范家的家风,不能忘记先忧天下的信条啊!”一席话,听得儿子点头称是,忙把清单改了又改,最后只办了一个简朴大方的婚礼,并将积攒的俸禄拿来周济贫困亲友、部下和老百姓。受到人们的称赞。范仲淹就以自己良好的个性品德为榜样,大展孩子可塑性,爆发孩子的敬仰及模仿。

G. 父母对孩子严格的例子

孟母三迁”讲的是孟母为了教育儿子成才,严格要求 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版死了,母亲仉氏守权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H. 给出几个严厉家长对孩子的负面影响的例子

一、家长过于严厉,孩子出门后自我放纵 案例一: 多年前,我有个男学生,( 我们暂叫他“小章” )父母都是工厂的工人。这孩子长相好,脑子接受能力也不错,常常让初次接触他的人喜欢上。然而时间接触长了之后,你会发现每当打上课铃后,他常常是头发湿漉漉地进教室,不是水,全是汗。起先以为是男孩子调皮,就多次劝告,然而收效不大。随着年级的升高,他活动时的危险动作也就越来越多。有一次,他突然在楼梯上将另一男同学推到,导致那位同学后脑有淤血。当我到他家家访时发现,他家住厂公房(平房),很小。与家长和邻居的交谈中知道,这是一个在家非常听话的孩子,不高声说话,甚至说话还有些结巴。与他奶奶的交谈中得知,孩子的父母对生活现状不太满意,巴望孩子能通过学习改变一切,于是孩子到家后学习完不可以出门玩,不可以看电视。孩子的妈妈性格急躁,孩子一旦出现不能符合父母要求的行为就会遭到训斥和打骂,有时暴躁的母亲甚至手边有什么,就抄起什么家伙向孩子扔去,也不管那扔去的东西是否带来危险后果,一旦出现不能符合父母要求的行为就会遭到训斥和打骂,所以孩子在家很文静,很乖巧。 案例分析: 小章的严厉型的父母常以强制型的方式,较多地限制孩子的行为,使得孩子在家没有心理放松的时间。到了学校,逃离了父母的监管,他觉得自己自由了,可以痛痛快快地放松自己了,玩得满头大汗可以说是他的一种心理宣泄。因为父母对孩子不计后果的打骂,使得孩子觉得这是一种正常的事情。因此,当他推楼梯上的同学,当时也一定不会考虑到什么后果。 二、家长过于严厉,导致孩子爱说谎 案例二: 刚刚送走的一批毕业生中,有位小徐同学,是一位家庭条件比较好,父母也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孩子,然而完全可以学好文化知识的他常常不做作业,常常考试成绩倒数,更为严重的是爱撒谎。只要犯了错误,在老师目前是老老实实认错,但一到家长面前,马上改口。常常让家长误认为老师错怪了他孩子。小徐同学的一张成绩较好的试卷可以用来代替成绩差的试卷让父母签几回字,一次给父亲签,一次给妈妈签,谎言让全家皆大欢喜。一次错误之后,我要打电话戳穿他的谎言,他留着眼泪苦苦央求:“求求你了,爸爸会打死我的!”直到老师让问题越来越严重的小徐写下所犯错误,他父母亲眼见到后才转变了对老师的看法,才知道儿子说谎的严重程度。 案例分析: 小徐父亲以“痛打”的方式对待犯错误的儿子,使得小徐不敢告诉家长真实的学习情况,更不敢将学校犯的错误如实的讲给父母听。于是,他开始说谎了。在初次说谎后,他发现谎言带给他不一样的结果,因而说谎的次数多了起来。他又从说谎中发现表面严厉的父母不善于与老师沟通,对自己的谎话十分相信,因此他的谎话越说越多,越说越圆滑。归根究底,是严厉而又轻信的父母给了他撒谎的肥沃土壤。 三、父母过于严厉,导致孩子不自信 案例三: 班上有个女生,眼睛亮闪闪的,说话口齿清楚,很讨人喜欢。一段时间的接触后,发现她课上很少举手发言,即便想发言,也总是手时而举、时而放,还不是地用眼睛去瞟另外一位同学。做数学题时,握着的笔迟迟不写,还常常要看看身边的同学作业本。经过观察、谈话发现,她是会做数学题的,语文课上的问题也思考了,答案常常也是正确的,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她的爸爸对她要求比较高,要她每次全对,不然会很不高兴。用孩子的话说;“我爸爸就喜欢我考100分。” 案例分析: 父亲的高标准、严要求,使得这个女生在回答问题前,在下笔写数学得数前,会不由自主地问自己:“我答的对吗?”“我算的对吗?”对答案准确率的不确定,导致这位女生不敢举手了,不敢下笔了。她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变得焦虑起来了,不自信了。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严厉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孩子能把事情做好,能将来有出息。然而他们的严格要求做过了头,导致孩子见到这样的家长,心里就有些畏惧,心理也就发生了一些变化。跟孩子讲道理,充分肯定孩子的长处,循循善诱,认真冷静地帮助孩子分析错误的原因,对孩子的过错予以纠正。今后孩子再犯错误时,就会如实地大胆地讲给家长听,求得家长的帮助,使自己减少犯错误的机会,每个家长都应当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I. 从小因受到严格的家教而成功的名人事例有哪些

孟轲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孟子认为这都是孟母从小严格要求、逐步教化的结果。

岳飞
八百多年以前,河南省汤阴县岳家庄的一户农民家里,生了一个小男孩。他的父母想:给孩子起个什么名字好呢?就在这时,一群大雁从天空而过,父母高兴地说:"好,就叫岳飞。愿吾儿像这群大雁,飞得又高又远。"这名字就定下来了。
岳飞出生不久,黄河决口,滚滚的黄河水把岳家冲得一贫如洗,生活十分艰难。岳飞虽然从小家境贫寒,食不果腹,但他受母亲的严教,性格倔强,为人刚直。一次,岳飞有几个结拜兄弟,因为没有饭吃,要去拦路抢劫,他们来约岳飞。岳飞想到母亲平时的教导,没有答应,并且劝他们说:"拦路抢劫,谋财害命的事儿,万万不能干!"众兄弟再三劝说,岳飞也没动心。岳母从外面回来,岳飞一五一十地把情况告诉了母亲,母亲高兴地说:"孩子,你做得对,人穷志不穷,咱不能做那些伤天害理的事!"
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一天,岳母把岳飞叫到跟前,说:"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
"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
岳母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记着这一誓言。岳飞解开上衣,请母亲下针。岳母问:"你怕痛吗?"岳飞说:"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岳母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
后来,岳飞以"精忠报国"为座右铭,奔赴前线,英勇杀敌,立下赫赫战功,成为一名抗金名将。

戚继光
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是明朝开国功臣的后代,他文武双全,品学兼优,在当时很有名望。
戚景通56岁时生了戚继光,老来得子,因此对孩子十分疼爱。戚景通希望孩子将来能继承自己的事业,就给孩子起了一个“戚继光”的名字。
戚继光小时候和父亲在一起,经常看到行军布阵等军事方面的事情,戚继光小小的心灵里播下了“尚武”的种子,他喜欢听大人讲用兵打仗的故事,喜欢和伙伴们玩军事游戏,用泥巴做“城墙”,削木棍当“旗帜”,布兵排阵,真像那么一回事。戚景通看到儿子这么喜欢军事游戏,常常静静地来到戚继光的身边,边看孩子们游戏,边相机给孩子们指点。
为了培养孩子成材,戚景通经常教戚继光读书写字,并给他讲古人刻苦用功读书的故事。启发戚继光要热爱学习,培养他报效国家的思想。戚景通对戚继光说:“读书的目的在于要明白忠、孝、廉、节四个字。只有这样,长大才能报效国家、孝敬父母、勤俭为公、讲求气节。”
虽然戚景通对儿子满怀希望,但从不放松要求,以免戚继光受到来自各方面的不良影响。一次,戚继光的外婆用绸缎给戚继光缝制了一双很漂亮的鞋子,戚继光穿在脚上特别高兴,就走到戚景通的面前让他看。戚景通严肃地说:“小小年纪就穿这么好的鞋子,长大了很难保证不贪图享受。如果当了军官,谁能保证不贪污军饷呢?”说完,非要戚继光把鞋子脱下,当戚继光说是外婆送的时候,戚景通才平静下来,并要求戚继光以后不许穿这么好的东西。
在戚景通的影响教育下,戚继光养成了不慕虚荣、奋发向上的品质。后来,戚继光创建“戚家军”,率军南征北战,终于消灭了屡屡侵犯我国边疆的倭寇,成为我国伟大的民族英雄。

J. 父母严厉教育孩子的故事有哪些

1.司马光教子节俭
司马光系北宋大臣、史学家,他的一生不仅自己生活十分俭朴,更把俭朴作为教子成才的重要内容。他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谨身节用。
他常说:“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却“不敢服垢弊以矫俗于名”。他教育儿子说,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为了使儿子认识崇尚俭朴的重要,他以家书的体裁写了一篇论俭约的文章。在文章中他强烈反对生活奢糜,极力提倡节俭朴实,并明确指出:古人以俭约为美德,今人以俭约而遭讥笑,实在是要不得的。他告诫儿子:“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
司马光还不断告诫孩子说:读书要认真,工作要踏实,生活要俭朴,具备这些道德品质,才能修身、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在他的教育下,儿子司马康从小就懂得俭朴的重要性,并以俭朴自律。他历任校书郎、著作郎兼任侍讲,也以博古通今,为人廉洁和生活俭朴而称誊于后世。

2.居里夫人的家教艺术
居里夫人原籍波兰,后为法国的物理学家、化学家,一生科研工作十分繁忙,然而她很善于抓紧时间对子女进行早期教育,并能把握孩子智力发展的年龄优势。譬如,居里夫人在女儿不到1岁时,就让她开始所谓的“幼儿智力体操”训练,让她广泛接触生人,到动物园看动物,让她与猫玩;让她到公园去看绿草、蓝天、白云,看色彩绚丽的各种植物和人群;让她到水中拍水,使她感受大自然的美景。孩子大点后,居里夫人又开始了一种带艺术色彩的“智力体操”,教孩子唱儿歌和讲童话。再大些,就开始智力训练和手工制作,如数的训练,字画的识别,弹琴、作画、泥塑,让她自己在庭园种植植物、栽花、种菜等,并抽出时间与她们散步,在散步时给她讲许多关于植物和动物的趣事,如种子是怎样在花里长成的、小老鼠和鼹鼠是怎样打洞的、哪里能找到兔子窝等等。她的教育都力求从实物开始,且每天更新,以提高孩子兴趣。她还教孩子骑车、烹调等。全方位幼儿早期“智力体操”训练,不仅使孩子增长了智力,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各种能力,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锤炼了性格。

3.马克思教女之道
马克思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理论家,也是一位非常慈祥的父亲。他教育子女的方法不是一味说教,而是将正确的思想寓于生动的故事之中,通过故事启发教育孩子。在女儿爱琳娜很小的时候,马克思就给她读完了荷马的全部作品以及莎士比亚的许多剧作。有一次,爱琳娜被马利亚特的航海故事所感动,尽管当时她还不懂船长是怎么回事,但却被故事里的船长的事迹深深感动。她说,我也要去做一名“船长”。她问父亲,自己是否也可以“扮一个男孩子”,并“偷偷逃走了去租一艘军舰”。父亲告诉她说,这当然是完全可以的,不过在计划还没有完全成熟之前,不应该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
对于女儿提出的问题,马克思和燕妮总是给予具体又透彻易懂的解答。孩子提问题,有时提的不是时候,有时讲的过于固执,但谁也没有看见马克思恼怒过,他总是那么温和、有耐心。虽然,有时他正在忙于其他事情,但只要孩子跑来跑去向他提问题,他都耐心解答,他从来不让孩子感觉到她打扰了父亲。

阅读全文

与父母对子女严厉的事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相亲时候女方父母怎么介绍 浏览:564
非户籍怎么办养老退休 浏览:980
50岁危险期 浏览:534
父母搬家女儿应随多少钱 浏览:168
如何暗示父母想当明星 浏览:27
重阳节至父母 浏览:889
哈医大二院体检多少钱 浏览:590
刘德华50岁生日现场 浏览:712
京煤医院体检都有哪些 浏览:463
乾隆长寿吃 浏览:171
看望敬老院的过程 浏览:400
重阳节给父母买什么 浏览:191
退休年龄和单位有争议怎么办 浏览:621
成都老年人旅游 浏览:233
残疾人买养老保险 浏览:170
怎么拒绝养生项目 浏览:687
内黄养老保险交多少钱 浏览:859
老年人开衫丝棉袄 浏览:356
父母身上有点疾病怎么说 浏览:977
怎么看待父母偏弱者 浏览: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