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有哪些
父母与子女关系内容有:父母承担对未成年子女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子女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父母与子女之间不仅在事实上具有血亲关系,在法律上具有抚养和赡养的权利义务关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五十八条
夫妻双方平等享有对未成年子女抚养、教育和保护的权利,共同承担对未成年子女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
第一千零六十七条
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的,未成年子女或者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有要求父母给付抚养费的权利。
成年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的,缺乏劳动能力或者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成年子女给付赡养费的权利。
㈡ 子女如何与父母相处
从你提问的标题可以看出你是个很能理解人的人。
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也没有十全十回美的子女,对他人和对答自己都不要要求那么高,多一些接纳会幸福很多的。
与父母相处的事不要要求对方去改变什么,如果可以的话自己稍微改变一点关系就可能会好一点;
如果改变自己对你来说会觉得有点难或者有时候自己感觉很压抑就不要强求,自己也是凡人不是吗?对自己也要好一些。
如果感觉特别压抑的时候也是可以发火的,虽然理论上说是不好的,但每个人都是可以表达情绪的,尽量不伤害到他人就好了,如果对家人都不能表现出真实的自己那将会过得很不舒服的,
也许让父母知道你压抑了什么对他们与你之间的关系也会有些帮助的,他们会慢慢重视那些曾经忽视过的事也说不定。
总之,能改变一点都是好的,如果不能就接纳吧,不抱怨、不指责,就已经很好了,毕竟我们都是凡人呀
㈢ 父母与子女相处的礼仪有哪些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是人类的天性。家庭之所以得以稳定,这两代人之间的血缘关系是极其重要的因素。历史上一般把这两代人之间的礼仪称为“父子之礼”。父子之礼又可分成两层。子女对父母,主要是“孝”;父母对子女,则是“慈严”“教”这些内容。这两层之中,历来更强调的是“孝”。
先说“孝”。父母养育了子女,子女长大之后要报答父母的恩惠,对父母尊重并且在父母年迈时担负起赡养父母的责任来,这就是“孝”。显然,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面传统家礼所强调的“孝”,也有许多过头的地方。我们知道,历来在”孝”的后面一般总还要连着一个“顺”字的。何谓“顺”?《论语,为政)云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学而》云:“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也就是说,要一切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办而不管这些意愿是对是错;甚至父亲死了三年,做儿子的也还不可违背父亲的意愿。父亲犯了罪,儿子要替他隐瞒。这就是“顺”。用今天的观念去评判,这显然是行不通的。
传统家礼对做子女的行为有种种约束,大致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尊重父母,顺从父母。传统家庭有家长,一般由父亲或祖父担任。家长在,家中小辈凡事均不可擅自作主,一概要请示家长。小辈还不可有私有财产,不可私设小灶等等。不过这一条后世也多有突破,比如在近代的江南农村,小辈不可有私有的房产、田产,但可以有私房钱。一些大家庭,虽然同住一个大宅,却各房分灶;村 中一些公共事务,不以家宅为户,而以灶为户,称为“灶户”。这正是大家庭向小家变迁的一种过渡形式。家中卧室分配,父母住最好的,小辈不可僭越。座位,同样有尊卑高下之分。
走路,小辈不可挡道,要自觉靠边、落后。小辈出门要禀告,回家也要禀告。父母吩附办的事要用心记下,不时检查是否办妥。办不了的要婉言解释,一般情况下即使父母的吩咐有所不妥,也得曲从,一概照办。父母有过错,小辈不可指责,要劝说也得低声下气。反过来,父母发怒要打骂子女,那是家常便饭,做小辈的自然不可顶撞。有个民间故事说,舜小时候,他的后娘常打他,他从不喊痛,也不哭。有一次,舜却哭了。后娘问他为什么哭?他说:“娘平常打我都很痛,今天打上去一点也不痛。我哭娘年纪大了,打不动了,都是儿子不孝之故。”所以传统社会里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母有过错,子女要帮着隐瞒,更不可在外人面前非议父母。
在子女的婚姻大事上,历来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成规。不是自由恋爱,而是父母包办。父母喜欢的子女就得喜欢,父母不喜欢的子女就得不喜欢。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和他的妻子刘氏的悲剧,南宋大诗人陆游和他的妻子唐豌的悲剧,都不是他们自己造成的。他们夫妻相爱,就是因为父母不喜欢这个媳妇,才把他们拆散了。这样的例子在传统社会里是举不胜举的。
昏定晨省,也是一种重要的传统家礼。天刚亮,小辈要先起床,穿戴整齐,到父母卧室去问安。有时还得为父母按摩搔痒,并帮助老人起床,侍候他们洗、饮食然后才可以退下来自己吃早饭。傍晚,又要为父母安顿好床铺。
父母生了病,又有侍疾之礼。做子女的在父母生病期间要少喝酒吃肉,不可弹琴唱歌,更不可放声大笑,一举一动都得有忧心仲的样子。子女要把别的事都暂时搁在一边,自己一直陪在父母病榻边上,为之请医生治病,做到衣不解带,亲尝汤药尽可能满足病人的要求。“二十四孝”中就说到了许多这样的故事,诸如王样卧冰“孟宗哭竹都是说孝子为了给病中的父母弄吃的,而居然感动上,出现了奇迹,发展到后来,亚有孝子为了给父母治病面割下自己身上的肉来给父母当药吃的,就更加有些荒唐了。
父仇子报,是传统家礼中的特殊内容。《礼记·曲礼上》云:“父之仇,弗与共载天、”通常所说的不共藏天之仇,起初指的就是杀父之仇。春秋战国时候,子报父 仇的事例特别多。著名的元杂剧《赵氏孤儿》就说了这样一个故事:晋国权臣屠岸贾残杀赵盾全家,还要斩草除根,四处搜捕孤儿赵武。赵家门客程要和公孙杵日冒死定计救出赵武,抚养成人。后来由赵武报了这杀父之仇。又如,伍子胥的父亲被楚平王杀死,伍子背逃到吴国,带兵伐楚,占领了楚国都城。这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背还要挖开坟墓,鞭尸三百,这又是一个子报父仇的故事。历代统治者为了提倡拳道,在法律上也开了口子,认为孝子杀死了杀父的仇人,应该表扬而可以不定罪,这就更加助长了这种风气。传统社会里宗族之间的械斗,也常是与此有关的冤冤相报,世代不绝,又成为一种弊端。此外,礼书上对父子之道还有许多繁绸的要求,比如说:父母在,为子的不可远游,外出不可登高,不可临渊,不可走小路,乘小舟,不能在暗处办事,更不能为朋友卖命。之所以有这些要求,据说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一则,子女的身体是父母给的不可轻易受伤,受伤了就对不起父母;二则,如果做了丑事,会给父母丢脸;三则,自己有了三长两短,今后谁来侍候父母?古代,父母把家族香火的延续寄托在儿子身上,做儿子如果不生男孩,就等于绝了种,断了根。所以不生男孩就是最大的不孝,比损毁自己的身体还要严重,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孙绰也说:“三千之责,莫大无后。总面言之,那时候的孝道一切都是为父母这一方考虑的。发展到极端,父母杀死了子女,居然也不算犯法;而如果子女杀死父母,那当然是大逆不道,非但要判以极刑,社会论也是会大加挞伐的。父母恩深,儿女情长。正确处理与父母的关系,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处理欠当,就有可能留下终生的遗憾与父母相处,有一些基本礼仪是必须遵循的
㈣ 与父母沟通的方法有哪些
尊重父母的意见。
当我们的意见和父母的意见完全不同时,我们要尊重父母的意见,不要与父母发生正面冲突,因为父母都是希望我们好,没有那个父母是会害自己的孩子的。所以,能不生气的时候,最好就不要生气,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然后先肯定父母的说法,后面再去想其他办法。
02
用自己的实力去说服父母。
当我们想反驳父母的意见时,最好可以用自己的实力去证明,证明自己有这个能力做这件事情,这样才有说服力,说服父母可以放心,不用担心自己。儿子长大了,可以保护父母了,可以为父母分忧了。这样说,父母亲肯定会很欣慰的。
03
帮父母解决鸡毛蒜皮的事情。
当自己有钱、有资本的时候,父母就不需要为日常中鸡毛蒜皮的事情而争吵了,作为孩子的我们,也完全可以帮父母去解决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了
㈤ 和父母相处的方式有哪几种类型
领导式
吃饭不能吧唧嘴。考试要拿到全班前十。没到你说话的时候不要胡乱插嘴。
以领导式相处的家庭,总是一板一眼的生活,在循规蹈矩中成长。也许这样的相处过于呆板,但是也充满着尊重和谦和有礼。
郭德纲对待郭麒麟一直是领导式教育,同长辈打电话,必须起身站着接听;家里吃饭,作为晚辈不能第一个动筷子,要等年长的人先吃;和师兄们一起犯错,第一个挨骂的也是郭麒麟······
上下等级森严的相处,会让孩子产生一定抱怨,但是从长远出发,父母无疑做了孩子的第一任领导。你不舍得教育孩子,等他步入社会,总会有人替你来教育。与其让别人毫不留情的教育他,不如父母先教会孩子吸取教训。
朋友式
一言不合就开怼不关年龄,家里的事情全靠地位决定每天吃完晚饭,都会争辩谁去洗碗
以冤家式相处的家庭,虽然在外面看来太过于麻辣,但是对性格活泼开朗的你来说,这样的辣度恰到好处。
期末考试考砸了,父母会拍拍你肩膀,嘿,兄弟,我以前也和你一样糟糕,哈哈!
大学谈恋爱失恋,面对一蹶不振的你,父母会大大咧咧说,失恋有什么关系,谁没经历过一样?瞧你那“林黛玉”的模样,我可不心疼你。
㈥ 跟父母相处的方式
01
你上一次拥抱妈妈,是什么时候?是昨天?上个月?还是已经好久都没有拥抱过她了?
父母是我们生命的来处。在我们小的时候,他们是如大山一般的依靠。
可是,从什么时候起,一路引领我们成长的人,成了我们到处吐槽、试图挣脱的枷锁?
小时候说,等我长大了保护你;可是真的长大了,却一见面就吵架。
我们和父母的相处模式,从依赖依恋变成了:明明关心,却又想逃离;彼此心疼,却又相互伤害。
以致多年以后,我们年岁渐长,才慢慢读懂,父母那过度甚至是越界的爱,只是想着:能陪着孩子,再多走一段路。
有人说:“你和妈妈的关系,决定了你和这个世界的关系。”
终其一生,我们都在学习如何与父母相处。
02
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父母“失望”的?
也许是,他们已经无法辅导我的功课,还不肯承认自己不懂的时候;也许是,他们一直拿我当小孩子,让我在同学们面前丢脸的时候;也许是,长大的我,第一次意识到他们只是普通人,并不能成为我的偶像的时候。
这样的失望,就像是石板路上的青苔,慢慢渗出,绵延成片。
按照他们的标准,想尽力给我们幸福。但我们想要的幸福,可能对他们来说很陌生。
他们不认可我们的观念,想方设法地纠偏与控制。我们无法接受他们的想法,竭尽全力地突破和逃离。
再后来,我们纷纷出走、离家万里。向着不同方向奔跑的两代人,在彼此眼中的身影越来越模糊。
我们与父母的代际鸿沟,是时代的差异和岁月的定型。
可世界是一个转盘,转着转着我们就活成了父母的模样。
有个男生,父亲每日酗酒,是他最看不上的人。
他发奋努力,30岁做到了中高层,而40岁却意外被裁。
早先意气风发的人,患上了躁郁症,天天买醉,终日靡靡。
年前,约出来喝酒,他突然没头没脑地说了一句:“我现在才懂了他。”
人生这道难题,曾经我们觉得父母解得很差劲。可是,当轮到了自己,才发现并不比父母更高明。
想想那些缺吃少穿的年月,和我们现在一样年纪的父母,他们是如何藏好生活的艰辛?
捱过每一个春节临近的寒冬,尽力让我们听见热闹的鞭炮,看见大红的福字和满心满眼的希望……
总是要人到中年,才感悟道:“正是那些陈旧的观念,支撑他们度过苦难的岁月,将我们养大。”
少不更事时,我们怨怼他们总是抠搜一些鸡毛蒜皮,看不到山河壮阔。
当我们也在人生的泥潭里滚过一遭,被世间的烟火呛了心肺,咳出了眼泪,才窥到他们在生命长河中的不易。
我们早晚都会走上他们曾经走过的路,扮演他们曾经在我们生命中充当过的重要角色。
那些年少时不明白的东西,对他们有过的误解,都会逐渐在时光的推进中,前尘和解。
03
为我们规划一切的父母,并不是不明白生活的真相。恰恰相反,他们经历过太深太沉重的疼痛,才更加渴望儿女一生平安和顺、不历风波。
这不是顽固不化,只是为人父母,护卫儿女的痴心。
当我们真的理解了父母的焦虑,才真正懂得,我们该怎样抚慰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并让他们相信: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得更好。
与父母的战争,即使胜利也是满身的痛。
和解,不是带着悲悯地原谅,或全然顺从。而是理解他们缘何是他们,并率先迈出第一步。
只要我们坚定地朝他们走过去,我们和父母总会在某个转角相遇。
与父母和解,是我们一生的修行。
时光如流水,静默无声,而这正是它最残忍之处。
我们和父母,随波逐流,走到了岁月的两岸。
这世上最爱我们的两个人,会早于我们走下人生的列车。那些未竟的遗憾,会一刀一刀刻进我们往后的生命里。
让我们放下手机,紧紧地拥抱他们吧。
这不是对父母的悲悯和宽容,而是让我们自己未来少一点后悔和失落。
毕竟,那些吵过的架、相互撂下的狠话,最后都会烟消云散。
留在记忆中的,只有骑过的爸爸的肩头,和妈妈熬的,世上最好喝的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