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子女父母 > 父母请求子女帮助安乐死

父母请求子女帮助安乐死

发布时间:2021-01-04 04:52:11

A. 父母溺爱孩子的例子

http://www.people.com.cn/GB/news/37146/45773/3427339.html
这个里面有个徐力杀母的典型例子

邻居有一个小男孩,7-8岁了,上小学二年级。有一天放学回家要吃香蕉,吵着要正在厨房里煮饭的奶奶为他取香蕉并剥皮,老人家正忙得脱不开身,就说“你自己拿吧”。这时小男孩就大吵大叫,自己动手剥吃香蕉后故意将皮丢了一地,且还感到很委屈……这是一个典型的娇惯溺爱的例子。吃香蕉自己拿和剥皮,对于一个7-8岁的孩子来说并不难,为什么一个小学生却要别人代劳呢?吃香蕉剥皮的责任是谁呢?可见这家人在平时教育孩子方面没有重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溺爱让孩子不会爱 高中生想“安乐死”

“妈妈,让我安乐死吧!”15日晚,巴南区18岁的高中生小伟(化名)给母亲发去短信。今年元旦,小伟与同班初恋女友蒙蒙(化名)分手后,曾两度割腕自杀未遂。昨日,心力交瘁的母亲向心理医生寻求最后帮助。
小伟和蒙蒙是某重点中学高二学生,两人均成绩优异。小伟性格内向,与蒙蒙交往不久,即遭到老师、双方家长极力反对。
可两个孩子半年后竟开始同居,成绩一落千丈。因闹别扭,今年元旦蒙蒙向小伟提出分手。
15日晚,王女士接到儿子想“安乐死”的短信,吓得脸色苍白。其实,儿子想死已不是第一次。
大年三十晚,小伟在婆婆家吃完团年饭,独自提前回家。他给同学打完“最后一个电话”,在卧室割腕自杀。“感觉不对”的同学及时赶到,破门将小伟送到医院。小伟在给母亲的遗书上说:“半月来,我每到晚上就一个人躲着哭泣……可没有她的世界,我活不下去……”
两周后,小伟再次割腕自杀。为留住儿子的性命,王女士上门哀求蒙蒙和其母亲帮忙。王女士拿出一封蒙蒙写给小伟的旧信。信中用很大篇幅记录的竟是两孩子因为一个昵称而吵架的事。
自小伟第一次自杀后,他自闭在屋里,和母亲的交流全靠短信。接到儿子想“安乐死”的信息,王女士被打垮了。她在给儿子的回信中称,“如果你主意已定,等妈妈把工作交代完后,陪你一起去。”
王女士说,从小伟出生自今都对他百依百顺。而且小伟一直由外婆带大,在家简直就是小皇帝,连双袜子都没洗过。“他从来都是被无微不至地被关怀着,失恋应该是他长这么大遭受的最大挫折。”
溺爱让孩子不会爱
昨日,受王女士委托,仁格心理咨询所赵所长亲自上门开导小伟。刚开始,小伟倔强地拒绝交流。赵所长耐着性子,对着小伟“自说自话”近3个小时,一直用被子蒙头的小伟渐渐揭开被子倾听,并不时点头。到谈话结束时,小伟主动伸出手与赵所长握手感谢。
赵所长认为,小伟不能遭受失恋的挫折,是因为长期以来他在家中获得太多溺爱。他长期处于被爱的位置,永远都是他对别人说“NO”。一旦有人对自己说“NO”,他就很难接受。“怕挫折是如今独生子女的普遍弱点,家长少些溺爱,才是真正为孩子好。”
参考资料:参考资料:白度

B. 病或残障,父母是否应该有权利让小孩安乐死

任何人包括父母都无权剥夺孩子的性命,病或残障的孩子,同样受到法律和社会的保护。

C. 今天看电视,看到一个新闻节目,里面说到父母给孩子喂(安乐死)安乐死是什么

父母对孩子受着疼痛但治不好的情况不忍看下去,终归是一死,还不如喂安乐死直接结束生命

D. 小孩出生后若发现有严重的遗传病或残障,父母是否应该有权利让小孩安乐死

我国还没有安乐死,我觉得即使父母也没有权利决定孩子的生死。不管这个孩子身患数和等疾病,他都有活下去的权利。也许他会给你带来很重的负担,但是他来到你身边就说明和你有缘分我们都不应该抛弃她。

选择丢弃或者是让它安乐死,这样的父母太过于残忍。即便是以后他们有孩子,他们也不能保证就把那个孩子教育的很好。既然我们选择生下这个孩子,我们就有义务照顾她,不管他事健康的孩子还是有病的孩子。这就是我们做父母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E. 子女可以为病重的父母申请安乐死吗

不行,中国没有安乐死一说

F. 家长宠爱孩子的事例

以下种溺爱的形式是比较典型的实例: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这样的孩子自认为自己是中心,确实变成“小太阳”了。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闹得没法谈话。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例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我曾问一些妈妈,要不要求孩子劳动,有的竟说:“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的说:“叫‘小东西’做事更麻烦,还不如我帮他做了。”所以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这决不是耸人听闻。

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娇惯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还往往成为“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性格缺陷。

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

G. 如果得了绝症中国能够安乐死吗

不能,截止2019年7月份,中国并没有可以安乐死的法律条文。

由于安乐死的问题比较复杂,涉及道德、伦理、法律、医学等诸多方面,中国尚未为之立法。

在1988年七届人大会议上,最早在全国人大提出安乐死议案的是严仁英和胡亚美,两人分别是中国妇产科学和儿科专业的泰斗。

严仁英在议案中写下这么短短几句话:“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但与其让一些绝症病人痛苦地受折磨,还不如让他们合法地安宁地结束他们的生命。”

1994年全国两会期间,广东32名人大代表联名提出“要求结合中国国情尽快制定‘安乐死’立法”议案。

1995年八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有170位人大代表递交了4份有关安乐死立法的议案。

1996年,上海市人大代表再次提出相关议案,呼吁国家在上海首先进行安乐死立法尝试。在随后于1997年首次举行的全国性“安乐死”学术讨论会上,多数代表拥护安乐死,个别代表认为就此立法迫在眉睫。

2003年3月9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王忠诚,受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儿童医院院长胡亚美教授的委托,向大会提交了在北京率先试行“安乐死”并建立相关法规的建议。

2003年7月22日媒体报道称,广东省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在会办本省政协委员该提案时指出,立法实行“安乐死”有违宪法。

有关负责人说:“不管实行‘安乐死’是自愿与否,实际上是对生存权的剥夺,而生存权是宪法直接保护的权利。”

(7)父母请求子女帮助安乐死扩展阅读:

安乐死(Euthanasia)一词来源于希腊语,译为“优化的死亡”或“无痛苦的死亡”。即对遭受着不可治愈的且极度痛苦的疾病的人,实施一种安逸的无痛苦的死亡。

而今自由主义在西方社会大行其道,支持安乐死的观点盛行。我们在借鉴他国有益经验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安乐死在中国,绝不仅仅是个体自由选择的问题,更是当代社会的道德人伦问题。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待生死的传统态度是“未知生,焉知死”,强调做好眼下的事,对死亡采取了一种回避的态度。

这是因为个人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并不是一个绝对独立存在的个体,而是血缘、宗亲、邻里各种社会关系的载体。

而一个人的死亡不简单的是个体存在的消灭,更多的是与之前相关的社会关系的灭失和重塑,进而改变的是权利义务的更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其变化可见一斑。传统乡土社会重视稳定性,而死亡往往会带来社会关系的巨大变动,因而人们对于死亡多是非常谨慎的态度。

这与西方社会所强调的“向死而生”,更重视个体自由选择的价值观念分别孕育于不同的社会环境。二者之间并无高下,只是不同罢了。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从古至今就深深地根植在每个中国人思想观念里。《尔雅》有言,善父母为孝。而何为善待?《说文》云: “从老省,从子,承老也。”

意思是在“孝”字意在子女承担年老的父母,即父母步入老年,机能逐渐衰退,自助生活的能力不断下降,而这个时候,做子女的应该尽到赡养和扶助的义务,好好地奉养自己的父母,让他们能够安享晚年。

而现实社会中,常常出现父母请求安乐死的情况。子女往往并不想眼睁睁地看着父母死去,但又不想忤逆父母的意思。

如果遵循长辈的意愿,实施了安乐死,还能够算是尽到了“善父母”的要求吗?如若不遵循父母的意愿,那又得看着父母在病床上痛苦地辗转,也与《论语》中所说的“又敬不违,劳而无怨”相违背。这种传统道德中的矛盾性也使安乐死在中国有了更多的争论。

安乐死还涉及医生的职业伦理冲突。中国自古就说“医者父母心”,认为医者对待病患就应该像对待自己的孩子。这种观念暗含了两个原则,

第一,不伤害原则,一切以救人性命为优先。

第二,专断性原则,即不顾患者的自主权,为病人做决定。西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中也提到“我不得将危害药品给与他人,并不作该项之指导,虽有人请求亦必不与之。”

表达了与我国古代“无伤”相似的观点。医生职业的崇高性就在于救死扶伤,拯救病患的生命。这种难以舍弃的责任感,和以患者性命为优先,不伤害病人的思维模式,成为了很多医生,除了现行法律法规上的考量以外,在面对病人提出安乐死请求时难以跨越的心坎。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安乐死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安乐死”在中国的道德困境

H. 关于父母对孩子溺爱的文章

例1前天我哥的女儿坐在三轮车边上,催我快骑,一定要快,还要甩,要刺激,不听她的就又打又踢你,结果从车上摔下来,还被车碾了。4岁的小姑娘成了大花脸。
因为父母总是答应她一切,而且她太信任大人总能保护好她,自己根本没有保护意识。
相反在国外(好像是韩国)有很多家长都实行狮子育子法。即使他从楼梯上滚下来也没人跑过去问他,象没事一样让他自己去上药。
例2
邻居有一个小男孩,7-8岁了,上小学二年级。有一天放学回家要吃香蕉,吵着要正在厨房里煮饭的奶奶为他取香蕉并剥皮,老人家正忙得脱不开身,就说“你自己拿吧”。这时小男孩就大吵大叫,自己动手剥吃香蕉后故意将皮丢了一地,且还感到很委屈……这是一个典型的娇惯溺爱的例子。吃香蕉自己拿和剥皮,对于一个7-8岁的孩子来说并不难,为什么一个小学生却要别人代劳呢?吃香蕉剥皮的责任是谁呢?可见这家人在平时教育孩子方面没有重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例3
溺爱让孩子不会爱
高中生想“安乐死”
“妈妈,让我安乐死吧!”15日晚,巴南区18岁的高中生小伟(化名)给母亲发去短信。今年元旦,小伟与同班初恋女友蒙蒙(化名)分手后,曾两度割腕自杀未遂。昨日,心力交瘁的母亲向心理医生寻求最后帮助。
小伟和蒙蒙是某重点中学高二学生,两人均成绩优异。小伟性格内向,与蒙蒙交往不久,即遭到老师、双方家长极力反对。
可两个孩子半年后竟开始同居,成绩一落千丈。因闹别扭,今年元旦蒙蒙向小伟提出分手。
15日晚,王女士接到儿子想“安乐死”的短信,吓得脸色苍白。其实,儿子想死已不是第一次。
大年三十晚,小伟在婆婆家吃完团年饭,独自提前回家。他给同学打完“最后一个电话”,在卧室割腕自杀。“感觉不对”的同学及时赶到,破门将小伟送到医院。小伟在给母亲的遗书上说:“半月来,我每到晚上就一个人躲着哭泣……可没有她的世界,我活不下去……”
两周后,小伟再次割腕自杀。为留住儿子的性命,王女士上门哀求蒙蒙和其母亲帮忙。王女士拿出一封蒙蒙写给小伟的旧信。信中用很大篇幅记录的竟是两孩子因为一个昵称而吵架的事。
自小伟第一次自杀后,他自闭在屋里,和母亲的交流全靠短信。接到儿子想“安乐死”的信息,王女士被打垮了。她在给儿子的回信中称,“如果你主意已定,等妈妈把工作交代完后,陪你一起去。”
王女士说,从小伟出生自今都对他百依百顺。而且小伟一直由外婆带大,在家简直就是小皇帝,连双袜子都没洗过。“他从来都是被无微不至地被关怀着,失恋应该是他长这么大遭受的最大挫折。”
溺爱让孩子不会爱
例4
昨日,受王女士委托,仁格心理咨询所赵所长亲自上门开导小伟。刚开始,小伟倔强地拒绝交流。赵所长耐着性子,对着小伟“自说自话”近3个小时,一直用被子蒙头的小伟渐渐揭开被子倾听,并不时点头。到谈话结束时,小伟主动伸出手与赵所长握手感谢。
赵所长认为,小伟不能遭受失恋的挫折,是因为长期以来他在家中获得太多溺爱。他长期处于被爱的位置,永远都是他对别人说“NO”。一旦有人对自己说“NO”,他就很难接受。“怕挫折是如今独生子女的普遍弱点,家长少些溺爱,才是真正为孩子好。”
编辑本段溺爱导致心理问题
小亮是个16岁的男孩子,今年上高一,随着年龄的增加,他变得越来越沉闷,这一年来更是整日愁眉不展,有时还唉声叹气,脾气特别大,动不动就大着嗓门跟父母发火,有一次还摔了杯子。
诊断:小亮处于抑郁状态,情绪中度抑郁合并焦虑。原因是父母溺爱的抚养方式,剥夺了孩子生活中许多重要的东西。
1、溺爱剥夺了幼儿的运动机会。发展运动能力、有能力支配自己的身体,是孩子最初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和自信心的重要途径,溺爱孩子的家长常担心孩子拿这摸那不卫生,跑东跑西不安全,限制孩子的活动,致使孩子运动游戏的能力差,和同伴玩不到一起,内心因此自卑孤独。
2、溺爱剥夺了孩子动手做事的机会,也就剥夺了孩子获得成功的喜悦。溺爱的父母喜欢包揽孩子生活中的大小事务,情愿自己多累点,也不愿意孩子辛苦。这样做一方面让孩子有“只有你们会做,我不会做”的自卑感,另一方面理所当然地认为父母应该为他做一切,不懂得感恩,如果父母或别人做得哪里不如他的意,就会很不满,结果就不快乐。[1]
3、溺爱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权。溺爱的父母多数是专制的父母,小到每天穿什么衣服,大到怎样安排前程,大事小事都替孩子做主,孩子感觉自己就像父母手中的木偶,做什么都得顺应父母的意图,没有自主权,但由于能力不足,又不敢自作主张,因此内心对父母是既抱怨又依赖的感觉。
4、溺爱剥夺了孩子认识规则的机会。溺爱孩子的父母常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对孩子的哭闹让步,不能有力地禁止孩子的不当行为,孩子的内心就无法建立遵守规则的意识,不遵守规则,在遇到外界要求他遵守规则时感到愤怒,无理反抗,在人际关系中成为不受欢迎的人,这样他也就享受不到友情的快乐。楼梦·薛蟠《红楼梦》里有个薛蟠,整天游手好闲,斗鸡走马,买了英莲,打死冯渊,竟视为儿戏。薛蟠不学好,自然与他的寡母王氏娇惯、放纵有关。原来,薛蟠幼年丧父,寡母看他是孤根独种,从小对他百般溺爱、纵容,才使他后来变成败家子。当然,这样的例子很多。
现实生活中,由于母亲娇惯,而成为败子的也屡见不鲜。我所在县的一个村就有这样的真事儿:有一个母亲离异后,把希望都寄托在唯一的儿子身上,把儿子当成了“宝贝”疙瘩,儿子要星星恨不得登天梯给他去摘,儿子要月亮恨不得上月球给他去抱。即使儿子有了过错,也任其所为,从没摸过儿子一个指头,没打过儿子一次屁股。可后来怎么样呢?“宝贝”儿子天天跟母亲要钱,给少了就和母亲顶撞,因母亲不能满足他的欲望,后来就经常打娘骂娘。他的寡母后悔莫及。
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中讲:世上有些人,对子女不加管教,而是溺爱,……本来该劝诫却反而去鼓励,该斥责却笑着表示赞同,以至于子女长大后不良习惯已经形成,那时再去管教他们,就是打死他们,也不害怕。北齐时的颜之推说的这番话至今令人深思。
实际上,古代有不少严格教子的好母亲。唐代李景让的母亲郑氏就是其中的一位。郑氏丈夫去世后撇下三个儿子,她没有再嫁,家境贫寒,无钱供孩子念书,就在家里教孩子读书识字。郑氏对儿子“苦其心志”,从不放纵,儿子不听话有时就捶打,最后三子都金榜题名。郑氏严厉教子的方法不失为经验之谈。
孩子是娘的心头肉,当娘的都爱自己的孩子。但不严加管教,孩子不会有敬畏之心。单亲家庭的母亲,对孩子更要该说则说,该管则管,不能溺爱,不能任情,不能袒护,不能放纵,不望子成“龙”,也求子成人
漫谈“溺爱”的危害
曾几何时,吃苦夏令营,“磨难教育”这些闻所未闻的教育方式,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这实际上就是让孩子们承受磨难,补上吃苦这一课。任何东西一旦需要额外的补助,那就说明了一种情况:生活中遇到的太少了。
从独生子女,到由此产生的溺爱;从溺爱,到由此产生的危害。这些我们都已听得太多,许多家长也渐渐注意起来,于是产生了“磨难教育”。
我想问的是:这种“突击式”的教育方式究竟有多大作用呢?在进行“磨难教育”时,我们看到了孩子们从一开始的不适应变得能够吃苦,看到了孩子们从一开始的不知所措变得能够战胜困难,可是,我们同样看到了,父母亲在磨难教育结束后更加伟大的“爱”:孩子吃苦了,理应慰劳慰劳,于是孩子得到了“小皇帝”般的待遇;孩子战胜困难了,理应奖励奖励,于是又得到更多的零用钱。生活又回到了从前,而这次“磨难教育”所留下的可能仅仅是一篇日记或几张照片。
我还想问的是:如果在平时就不给孩子许多额外的“爱”,参加这种教育活动还有什么意义?活动毕竟是活动, 它无法代替生活,生活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可预知性。试问一个已经知道结果的“磨难教育”,怎能和生活中的“望尽天涯路”式的困难相比呢?
对孩子来说,他小的时候也许会觉得父母对他很好,但当他逐渐长大,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之后,他会觉得父母的干涉是对他的一种禁锢,他想冲破这道禁锢,于是矛盾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
由此看来,溺爱在两个阶段是危害最大的:一是孩子性格的形成时期,二是孩子渐渐独立的时期。尤其是前者,对孩子的一生都有影响。想要改变这种状况,最根本的也是唯一方法,就是改变生活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坚强的性格,让孩子自己面对对生活中的小困难,小挫折,自己去解决,才可能更好的面对走上社会后的大困难。否则就很容易被困难击垮。一句老话,做父母的都是为孩子好的,总是对孩子倾注了全部的爱,但这种爱要以对孩子的成长有利为标准,切不可使 “爱”成为“溺爱”,切不可由父母包办代替,否则,不但孩子难以承受,同时,也让孩子在独立面对社会时,不知所措。不能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被社会淘汰。
最后套用黑格尔的话,假如你将所有困难都关在门外,那么成功也将被你关在门外了。

I. 孩子活着受着严重折磨求父母给他弄死,父母可不可以找方法让他安乐死

不可以。1、不管是恶意还是善意,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剥夺他人的生命,父母对子女也不行。2、我国并没有就安乐死立法,所以也没有安乐死一说。3、可怜的孩子!辛苦的父母!

J. 我是一位中年妇女,觉得活得好累好累,婚姻不幸,想知道在哪能买到安乐死解脱痛苦,父母去世了孩子成家了

大好人生不要那么悲观,婚姻不幸就离了,孩子成家了就不用再操心了,你自己找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去租个房子找份工作好好生活,多出去交朋友就好了

阅读全文

与父母请求子女帮助安乐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扬州烟台湛江惠州哪个养老更好 浏览:926
厚道孝顺 浏览:299
父母名字的房改房如何转给子女 浏览:219
中国现存最长寿 浏览:853
空乘有退休金吗 浏览:739
中山社区老年大学地址 浏览:310
事业单位买养老保险 浏览:800
ve能长寿 浏览:234
深圳行政拘留体检哪些项目 浏览:474
大庆哪家养老院最好 浏览:84
南阳养老保险最低交多少 浏览:650
上海松江大众养老院 浏览:304
旅行社要老年人的体检项目 浏览:972
陕西养老保险怎么验证个人信息 浏览:192
丽园路43弄老人住哪里好 浏览:300
徐州社保不够退休 浏览:910
南江民政局2016年养老院招标 浏览:161
安徽社会养老保险 浏览:115
敬老院短语用英语怎么说 浏览:272
八十岁老人如何办理残疾证 浏览: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