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农村老人过世无人抬棺,有没有好的建议
谢谢你的邀请,关于农村老人过世,无人抬棺,这个可能与地方风俗有关,首先我来谈谈我们家乡风俗,我们村,老人过世,是要十六人抬棺,这十六人中,有八人是专业抬棺人,每人一天工资,本队也来八人参与抬棺,以前是不用开工资,互相帮忙的,后来由于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只有小数人在家帮忙,时间久了,在外务工人员家,老人过世就会开工资,后来慢慢变成一种习惯,来帮忙者,都开工资,这样也好,不欠人情,
在农村,白事不请自到。谁家遇上白事乡邻们都会自动前来帮忙料理。就是打坟、抬棺这些忌讳、讲究比较多的事乡邻们也会争先恐后。不过,情是换来的,你不来,他不往,没人挖坟、抬棺的事也不是没有。
与我同姓某人,不能不说他碰上了好运气。八十年代“招干”,那时还重看出身,是贫农还是富农。再看文化程度是初中还是高中。复退军人总有绝对的优势。而最初的筛选,当的公社书记的权利不可小觑。我们公社书记内定了一名复员军人,将参加县上的统一“招干”考试森首枯。哪里知道,书记物色的这位对象直接弃考。这让书记左右为难,明天就是考试日,去哪里再找人选。
正在公社书记无计可施之时,给公社大灶做饭,某人的大嫂向书记引荐了自己的小叔子。还好,是贫农出身,高考刚落选。某人也立马补办了报名手续,第二天就参加了“招干”考试。
是人才总不会埋没的,某人被录用了。斗转星移,某人从公社办事员作起,当过公社副书记,镇长,民政局长,司法局长等,如今是县残联理事。
某人是从农村走出去的,他只是与亲门本家有人情往来,对于村里其他人,见了芹慧面问声好还是要在心情好的时候。至于乡邻的红事、白事很少随个份子钱,更别说前去帮忙了。也难为了在家的大哥、二哥,总给弟弟,某人打“掩护”,总是说弟弟公务忙,没空。
一来二去,时间长了,乡邻们也习惯了,接受了。人家是干公事的,当官人,咱们高攀不起。其实,乡邻们心里早有了“小九九”。老母亲可是跟着某人生活着,待老人家过世了,某人一定会难堪的。
去年年三十,某人92岁的母亲去世了。叶落归根,母亲的丧事在大哥家操办。大哥、二哥也没少给乡邻们帮忙,特别是挖坟、抬棺这档子事。按理乡邻也会有人自愿挖坟、抬棺的。谁知道,偌大的村子还就是凑不起挖坟、抬棺的一班人。
是村里人记仇,还是觉得这家门槛高。本来要在出殡前一天需要八人挖坟,且完全完工。尽管总管一再安排,也只有四人愿意去挖坟。没办法某人拿出600元请了4名雇工,总算将母亲的坟挖好。挖坟都如此艰难,抬棺更需要有体力的人。某人干脆请来了专业的抬棺人。母亲总算入土为安了,某人的母亲没人挖坟、抬棺却成了乡间的话柄。
在农村,一般都是人工抬棺木,没有一家孝子是自己抬着棺木去坟地的。村里没人来抬棺,主要的原因是现在村里外出打工的人特别多,“空心村”的出现造成的,另一个原因是这主事的一家人平时为人不受欢迎,此洞也不与乡邻有互帮互助的行为所导致的。
如果真的出现无人抬棺的异常现象,也不得不采取这些方法去应急:
掏钱雇人。 抬棺的讲究比较多,忌孝子抬棺、忌未婚青年抬棺、忌逝者的长辈抬棺等等。出殡是有时分的,要在前一晚将抬棺人确定下来,一旦八人组抬棺人凑不够,便要由族长或总管出面协商,按照当地人工价付给相应的报酬。
请丧葬“一条龙”服务的公司。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很多农村地区,丧事有下请自到的风俗,左邻右舍,就是邻村的人也过来帮忙打理。有的地方,丧事只是本家人份内的事。而丧事的操办流程复杂,用人的地方多,还少不了办酒席宴请乡邻。这便是丧葬服务业应运而生,在农村人日子比以前好多了,面子作祟的时下,可以花钱请来丧葬“一条龙”服务的,没人抬棺的问题也不用考虑。
本村没人外村的也行。 一般来说,抬棺的人都是在本村物色人选,但是,本村的人也未必会领这份情。一个人在本村的信誉不好,也不一定邻村人也反感。况且邻村居住着,或许是同学、朋友,事主可以带上礼品去邀请一下,不会不给你这个面子,也让本村人刮目相看,不至于让人当成笑话。
其实,在一些还是土葬方式的农村地区,出殡时非要有抬棺人这已经是旧俗。在我们当地多年来已经不用抬棺出殡了。大部分是用架子车拉着棺木,只须用两根方木支在架子车箱上沿,用绳子捆绑结实,再准备两根下葬用的长椽,由几个人拉着架子车、按着棺木就行。也有一些人家,用小货车拉上棺木去坟地。就是挖坟,也有人用了钩机挖出坟墓的大样,再由几人修整一番,还有人用钩机下葬的。也就是说,只要有钱,这些都不是大事。没人抬棺还能是啥大事吗?
没有哪家的老父老母是孝子自己背上山的,都需要一个屋场的人帮忙,这是肯定的。如果一个村子里连抬棺的人都召集不起来,那这个村子里的人,是应该想想,今后用什么办法把老人抬到山上去。
现在抬棺没有以前那么吃力,以前棺材里有亡人的尸体,还放入了许多吸收水份和杀菌的石灰,所有份量加起来有好几百斤,如果路程远,抬棺的八仙是很累的。
现在抬棺很轻的了,殡葬改革,亡人尸体经过火化,没有重量了,棺内没有液体流出,也不用放进那么多石灰了。八仙的肩上并没有多少重量。即使大一点年龄的人也能胜任。
现在的亲戚朋友族邻都讲面子,时兴摆路祭,一个路祭有一条香烟另外一箱奶和糕点之类,这些路祭的祭品我们这里全部归八仙所得,一般人家差不多有20 40不等路祭,丧夫每人起码可以分到200元以上的物品。
所以我们这里有许多人愿意做丧夫,有些人没有做到丧夫甚至有点不高兴呢。
现在年轻人都外出谋生,许多人开年出门,要到腊月底才能回家,来匆匆去忙忙,中途回家或因难以请假,或因路途遥远,或因其他原因可能很难。
目前我们这里有丧事一条龙服务,丧事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提供服务,从小物品到车辆、到人员可以全方位提供服务。而且从事丧一条龙服务的人很多。
你们那里老人过世,无人抬棺,可能是村子不大,人口不多,也或许是抬棺的人待遇太少。
基于各种实际困难,最后可能朝商业化发展的趋势比较明显。这样既不影响外出人员的正常工作,也不影响豋仙老者的入土为安。
农村老人过世无人抬棺,我的建议是;政府出面。农村专门成立一只治丧委员队…
农村老人过世了无人抬棺,这种现象在四川农村真的是太常见了,具体原因就是因为现在的农村里全是老年人,小孩子,年轻力壮的都出去打工了,老人过世后其亲属就是走遍方圆几里地都凑不够抬棺的8个人,这种事我是亲眼目睹过的!
四川是全国有名的劳动力输出大省,如今的四川农村,十里八乡找不到几个年轻力壮的劳力,基本上的常驻居民要不就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要不就是还在上学的小孩子,年轻人不可能一直待在家里,这就是四川农村当今的现状,村里有什么需要出劳力的活真的很难找到几个青壮年!
四川农村的丧葬习俗跟其他地方也是不一样的,我们那里都是自己管自己,没有相邻必须出面帮忙的规矩,关系好的会买点纸钱鞭炮,再随点小礼什么的,关系一般的人家都巴不得躲得远远的,所以遇到白事基本上都是主人家自己一家人以及亲戚在忙活,乡里乡邻的都是坐等吃饭然后走人,基本都是这样的情况!
2018年时,我就亲眼看到过这样的事情发生,隔壁村里一个老人走了,他家里有3个儿子,从老人去世第一天开始,3个儿子就开始到处寻找出殡抬棺的人,五里八乡走遍了都没凑够抬棺的8个人,老一辈抬棺人已经老了,体力根本不能支持他们抬着几百斤的棺材上山,而仅有的几个年轻人谁也不愿意去做这些事,毕竟老人过世抬棺是一件很庄重的事,抬棺时一路上有许多忌讳和规矩,年轻人根本不懂,最后实在没办法了几个儿子自己也加入抬棺队伍,才勉强凑够了人数,这种事情在我们家乡不是个例,已经是一个老大难的 社会 问题!
或许正是看到了这个难题,我们家乡如今有人开办起了丧葬一条龙服务公司,跟四川独具特色的“家宴下乡”一个道理,只要主人家出钱,丧葬公司会负责从守灵到安葬一切的具体程序工作,由于都是本地人,丧葬公司的工作流程都是符合本地的安葬习俗和规矩,这确实是为当地老百姓解决了一个大难题,丧葬公司招聘的专业的抬棺人都是经过专业培训的,他们以此为职业,各方面都可以让事主家人感到安全放心!
如今的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 社会 ,老年人的人口基数已经上亿,每年不可避免的会有许多老年人“驾鹤西去”,农村老人过世找不到抬棺人的窘境必须得到改善,而专业的丧葬一条龙服务公司的出现,正好解决了这个 社会 问题,方便了老百姓的同时也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工作就业问题,实在是一举多得的大好事!
这个应该不成问题呀,可以这么说,只要能付得起钱,有专门吃这碗的人啊?
记得我刘姓同学的父亲去世时,请的一位总执事。他手下可全乎了,白事上所有用品的经营、缝孝衣的女执事、打墓穴的、专门抬棺的一应俱全。抬棺的人还有专门的拖拉机、吊车、天杠等全套工具。当然,这需要付钱。记得当时同学花了1万多元。
像题主说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去了,所以村里没有帮助抬棺的了。其实既使都在家,这个活也干不了。甭看只是个力气活。
首先这几十个人一齐捧起棺来,是非常吃力的,人员必须高低搭配好,而且喊号子者很有经验,过去都是风水先生专司这个,他喊一声起时,如果谁慢1秒,或这边人个矮,对面人个高,高者先抬起了,低者稍慢,立刻就会努伤。过去老峄县有个姓种的就因为抬棺时努伤吐血,得了一辈子的痨病。
至于题主说的让大家凑份子花钱请抬棺的人,我看还是拿的好。一个庄上的老亲四邻,应该相帮。就算是人家有白事,总还要上份丧仪吧?无非多少是了。
大家说对不对?
农村老人过世无人抬棺,好的建议是
这种情况很少,即使发生也是现代年青人外出打工,在外买房子,家中老人去世,一年到头根本不回家。由此家中的青壮年少之又少,凑不起抬棺的八个人,无法抬棺,例如本地就有一个湾家中只住有四五个老,对于老去的人湾里约定,凡在外面的人都得回家办后事,不计报酬,到时电话一打都自觉回家,这就解决了无人抬棺的问题。
另建议,找那些专门奔丧的乐队,付工资,也可以解决。三是在附近湾找人付工资肯定不会误事。现代 社会 好,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农村老人过世无人抬棺?确实是个封建遗留问题!我们是世界客都的边远农村,一贯以生产队为单位男丁为轮流对象,第一次抽签为准,一个寨8个队,刚好民俗称为8个壮男为“八仙”本人在农村16岁算起历时27年,其实人死了,是不能有灵魂,世界上更没有“神”或“鬼”!我们大部份人都是唯物主义者,父母死后越简单越好!时代在前进,改革开放要创新,一般近公路的抬老人遗体的钱直接补给县火葬场的工作人员最简捷与方便!这叫双赢!避免农村故弄玄虚的封建迷信!老人逝世开个简单的追悼会,讲一讲去世老人平生对 社会 、大众、家庭作出过大、中、小贡献值得学习!我们客家歌手的口头唱:大声应娘都有罪!在生吃四两,当得死哩祭猎羊。又说、言语胜过人参汤。所以虽然是遗体火化,其中细节还是可改革简化的。
现在都是机械化了,哪里还用人抬棺材?我们这里从装棺出殡,到下葬都用吊车,再说现在的棺材都出奇的大,光个棺帽(棺材盖)就有几百斤,用人根本就抬不动
问:农村老人过世无人抬棺,有没有好的建议?
农村老人过世无人抬棺,那是现在和过去不一样,过去村里闲人多,谁家有事,前来帮忙的人都使不了,能开几十桌,打坑的,抬棺的,人多的可以轮换,不愁没人帮忙。
现在,人们都知道挣钱发财,在家待着种那点地就是耗穷,所以都出去打工,村里就没有闲人了。谁家再有事,没有帮忙的,就显得冷清,遇到白事,抬棺打坑的都没人了。
问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其实,也用不着什么建议,车到山前必有路,你出去挣钱,有人早就想到挣这个钱了。
现在,农村到处都有红白理事会,红白事的一切用物应有尽有,一个电话全到齐,有棚,有桌橙盘碗,打坑有挖掘机,抬棺有起吊车,连寿材寿衣花圈纸马香鹤童男童女都卖。
只需一个电话,就全到齐,来到之后就全都交由红白理事会办理,自己会哭就行。
『贰』 怎样安慰老人面对死亡的心情
『叁』 中国农村的丧葬风俗
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兄弟民族有五十六个,不但“一方一俗”,而且由于民族的不同,丧葬习俗因此各异,我的一支秃笔,无法一一呈现解答,仅限于我个人的了解,回答农村汉民族的一些 “禁忌” 和 “风俗” 。
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将丧葬看作家庭中的一件大事。 “丧葬礼仪” 在周朝已经初具规模,经过二千多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一系列庞大而繁杂的礼仪。葬礼体现出人们对死亡的理解和所持态度,也折射出民族文化的心理特征。
位于山西省南部黄河与汾河交界处的农村(我查找地图,应该是禹门口河津一带),这里的农村葬礼在十几年前还是很讲究,并且颇有“古风”格调的。
(在墓地痛哭的亡者家属)
包括我上述提到的地方,广大农村对老人去世有以下 “禁忌:”
一,选择“风水宝地”和“择吉安葬。
用四川的风俗习惯,应该请 “阴阳先生”, 花钱不多,我为先父选择骨殖安葬的方位,均是采用“子午向”,这个可以用罗盘,也可以使用手机勘定。
阴宅风水一说,传承千年,源远流长,在一个 “虚空的法界”尤其重要。 希望认真处理,不可草率从之。
(位于某市的公墓)
二,先人故去,禁忌“热死热埋”。
应该停放12小时至72小时内妥善安葬。当然,特殊情况不在此例。
在先人故去后,如非特殊情况,建议不要马上放入“冰棺”,因为这个时候故去的先人属于“中阴身期”,某些思维意识犹在,贸然将遗体放入冰棺,容易导致先人坠入寒冰地狱及饿鬼道。
三,先人故去,宜早“入土为安”。
我的看法是,应该遵从当地的“公序良俗”即大家公认的“入土为安”,同时,可以减少一些费用和精力。
四,在移动遗体时(如从医院到太平间)均应“打伞遮阳”,个别地方还要“喊山引魂”。
先人的遗体或者骨灰等,不应该直接被阳光照见,需要后人打伞遮阳或者搭棚遮阳。
“喊山引魂”是在下葬前,后人要高喊先人的姓名、生辰,以助先人“魂兮归来。”
五,墓穴“暖坑“。
墓穴内务必暖坑,不可冷穴,不要被日光、月光、星光照见。挖好墓穴后,就要在穴内焚化纸钱,待燃尽后,方可下葬。墓穴上方应该用棚或者大伞遮住日、月、星辰。
(晋南农村孝女举行葬礼时的发饰)
六,先人下葬前,墓穴内不可以留有任何活人的脚印、手印、身影等,如果不小心留下,可以用纸钱将印记抹平,再下葬。
七,在下葬现场,孕妇、产妇、生肖犯冲者必须廻避大吉。具体说就是与逝去先人的生肖相同者。
八,给先人下葬后,所有人在返回家中时,均不要回头,免得你看见不该看见的东西。尤其是体弱者,或者具有灵异体质的后人。
九,给先人下葬回家后,务必洗手,照镜、除秽。
四川农村就是在山上折几枝柏树枝,放在归家路上,待白烟冒出时,从后面跨过去,消除坟场的气息。(但是,应该切记管理好火源,完毕后用水或者泥土掩埋,确定无火星后,方可离开。)
关于(葬礼)风俗问题,简单回答如下:
以晋南黄河与汾河交界处的农村为例
他们的丧葬礼仪大致可以分为“小殓”、“报丧”、“封棺”、守灵、降香、冲灵、出殡、安葬等环节。
在以前,整个丧葬过程庄重肃穆,隆重气派。
我们应该看到,丧礼过程中,文化的影子浸入其中,葬礼不是独立形成的,是多种文化交织而成的产物。
晋南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可能至今还是保留了一些丧葬礼仪文化,如,在停丧期丛让间表演了当地在“冲灵”时的“ 响板” 表演余侍。
结束语
丧葬习俗各处不同,你的家乡是什么礼仪呢?你有什么不同看法,请你老指点!
农村老人去逝后的禁忌:
不能说死了,七八十岁的说“老了”,年轻一点的要说“走了”。
子女一百天之内不能剪头发,等过了百日后才能理发。
去逝第一年大年初一不能串门拜年,否则人家会不高兴,感渗毁局觉很晦气。
第一年过年不能贴对联,第二年贴蓝对联,等三年就可以贴红对联了。
老人去逝后的风俗:
在最短的时间内先“指路”,就是用谷秸绑一个像马驹形状的“罗马子”,上面搭上一件老人穿的上衣,到大门外的路口上,由长子手拿一根高梁桔,站在高凳子上,面朝西南方向,高梁桔指向西南方向,嘴里喊:(爹或娘)你上西南,连喊三遍,其他子女随声咐合:你上西南。然后长子跳下凳子的同时,并将凳子用力蹄倒在地,所有子女跪地磕头,帮忙办丧事的人将“罗马子”烧掉,子女哭着回家,“指路”的仪式就算结束了。
第二天即二日,出嫁的女儿一路哭着回家,给婆婆磕头,名曰“谢婆婆”,也是给爹娘“哭路”,让老人去阴间的路上走得顺畅。
二日,早、中、晚送三趟“江水”,就是去村头的路口上给阎王爷烧纸泼汤,希望能让老人过关。晚上“烧马子”,就烧一个纸马,让老人骑马去西天佛爷殿或老母殿报到,名曰“发盘缠”。
第三天出殡下葬,中午,老人的女儿媳妇及侄女要到坟地“煎糕”,就是把墓穴烧热,免得老人去“新家”感到冷。出殡前,子女要在灵杦前陪老人吃最后一顿团圆饭,一生的亲缘就此了断。
下葬后第三天大清早圆坟,中午上三日坟,烧五七,烧百日,烧忌日。
现在的年轻人对这些习俗已经越来越陌生了。
在农村来说,办祭祀比城市办的要讲究的很多,在丧事的现场,不能说笑,不能穿红戴绿,特别是晚辈们更要遵守这祭祀方式。有来吊唁的,要跪拜叩头还礼,灵棚前有晚辈一直在那等候,前来吊唁的时候去叩头迎接,然后别人祭拜的时候要跪在两边叩头谢礼,现在在城市里边,南来的北往的,有很多规矩,就没有从前讲究了,丧事的规矩,也随着主持人的不同,礼节上也有变化。
其实人去世以后,不管葬礼举办的有多么丰富,其实去世的人,也不知道,只是给活人看着热闹的,我们家有多孝顺,老人去世了,我们办的有多隆重,互相攀比,搭戏台吹喇叭,其实我觉得还是应该厚养薄葬,活着的时候给他吃的好一点,穿的暖一点,那是一种享受死了的花个一百万两百万十是一点都不知道,没有必要这么铺张,浪费有这个孝心,就应该在活着的时候让他活得潇洒,活得快乐,活得有尊严,这是真正的孝顺。
我们这老人去世了,不许吃面条、粉丝,说吃这些东西与死者牵连不断,对活着的人不好,怕被死人带走。在吃饭的时候,盘子和碗不能摞起来,说碗碟摞起来就会丧事不断,没有科学根据,只是想讨个吉利而已,总之很多禁忌都是想,希望家人不要遇到这样的事,寓意着家里面的人都健 健康 康,快快乐乐,每个人都能长命百岁。
说归说,做归做,每家的丧事办都不是太相同,每一个禁忌都是考虑到对活人好一点,现在这个 社会 了,迷信的东西越来越少了,大家也都明白,不管别人家怎么办,都是对。
首先很高兴回答你的这个问题,一般农村不管是喜事,有老人去世,还是生孩子,讲究的细节特别多。像家里有老人的去世的话。
禁忌
第一,家里的老人去世的话,子女,亲戚悼念之后,不可以去串门,因为别人会忌讳。
第二,家里老人去世,子女禁穿鲜艳的衣服。
第三,三年不可以贴对联。过年了不可以起早。
习俗
第一,老人去世后女儿要回婆家讨孝,不管长辈,还是小孩,见面不说话就要磕头。
第二,老人去世,三天要圆坟。
第三,去世五七,一百天,一年,两年,三年,都要上贡品。还要每年的大年三十去坟上送饭。
“领羊”是甘肃人祭祀祖先的一种方式,是各种祭祀活动中最具有神秘色彩的一种仪式。
献祭开始时,奏乐,亡者的子女或外甥等晚辈,奉献出一只活羊(当地人认为羊乃洁净之物),拉到灵柩前,给羊耳、鼻、尾、蹄等部位洒酒祭奠。民间有说法,此刻羊是通阴阳两界的。似乎,此时的羊被赋予了某种神性。在这种场合下,这只羊就成为亡者灵魂的附着体,它的举动就代表了亡者的意愿。
据说老人对献羊的人满意或走得安详放心,羊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浑身抖动,毛发蓬松,表示亡者已认可通过了。如果不这样,执事者把羊抓起来,在耳朵里灌些凉水,在朝羊的背上撒上冷水,一放开,那羊如果就地打一个大大的毛颤,就被叫做开毛大领,那羊就算被受祭者领受了。一般领羊的顺序是按尊卑顺序 。
“领羊”仪式庄严、肃穆、古朴,不仅能使丧事办得比较稳妥,还能流露出儿孙辈的尽孝情结,所以,“领羊”是丧事中的“重头戏”。
“领羊”一般是逝世者埋葬前一天,亲朋聚集齐全的时候进行,由逝者的孝子孝女或娘家人为逝者献羊,领羊的时候逝者的孝子及族人会围拢在灵堂前的公羊周围,用自己话说出死者的未尽之言,如果羊摆耳并抖动身体,则认为逝者已将羊“领走了”。由选定的人主持“领羊”仪式。
献祭开始时,亡者的子女或外甥等晚辈,会奉献出一只活羊(当地人认为羊乃洁净之物),将羊拉到灵柩前,给羊的耳朵、鼻子、尾巴、羊蹄等部位洒酒祭奠,民间有说法,此刻羊是通阴阳两界的,此时的羊被赋予了一定的神性。
这时奉献出来的活羊就成为了亡者灵魂的附着体,它的一举一动便代表了亡者的意愿。
民间认为羊代表亡者灵魂,祈求者述说些让亡者安心的话,如说家庭及儿孙都好,以后不会有什么困难,不必挂牵等等。
羊如果仍不领,主持“领羊”的人会把羊抓起来,在羊的耳朵里灌些凉水,或者是朝羊的背上撒上冷水,松手时如果那只羊就地打一个大大的毛颤,就被叫做开毛大领,这样羊也就算被受祭者领受了。
此习俗在甘肃沿袭已久,此仪式被称为 “领羊”。“被领的羊”是要被客人吃掉的。过“事”是传统,吃“席”是礼节,请别人吃“席”是为了应“事”,吃别人的“席”是为了自己以后有“事”也有人来吃。许多时候一些“事”是不得不过,一些“席”是非吃不可。按老人们的话说,这是“下数”。
“领羊”习俗起源于哪个年代谁也说不准,但对“敬老尽孝”的传统古理却能起到一定的教育和警示作用,一些寓教于理和文化内涵在充分的展示着人们的富裕文明程度在不断的得以提升。
在皖北这块,不管谁家的老人死了,都不能说谁谁家谁谁死了,应该说谁谁家的老人老了;年轻一点的人,就说谁谁走了,走的真早,等等,像我们老家,人去世后算上当天,都是在第三天出殡。这段时间里,孝子不能到别人家去;不能随便借东西,要拿钱买,三毛两毛都行,意思意思就行了。
死者生前穿的衣服除留几件做纪念外,都要烧掉;生前睡的床要放到沟塘里面泡上一段时间,去除晦气,我们这里只是在烧五七纸的时候待客,也只烧五七纸,其他七则不烧。来的客人一般都是至亲,像出嫁的女儿、侄女,还有外甥等。其他人则不需要来了。来烧五七纸的人,不准在上礼金,只能带食品、饮料、纸炮等。大家中午吃过饭,下午到坟地里去,磕上几个头,就行了。烧周年纸和烧五七纸是一样的,一般人死不能说这人死了,要说这人老了。人死后八到十二个时辰不能碰,不然死者会很痛苦。据说是因为这时死者的灵魂正在脱出体外,有老牛扒皮之痛,一点点碰触都会使人受极大痛苦。十二个时辰之后装殓,棺材不能立刻下葬,要在西屋停七天,这叫头七。头七那天不能大声说话,晚上不能出屋,因为头七这天死者会最后回来一趟,怕惊扰死者。头七过后就可以下葬,要烧化香蜡纸马,有的人家儿女子孙多,要抬着供桌去坟地。
在坟地烧化纸马之后,坟头上载上一颗柳树或柏树,为的是安魂。所谓坟地,其实就在庄稼地里。一堆小土丘连成一片,这都是先人坟地。每年清明,中元,忌日,冬至都要上坟,烧完了纸要拿一张纸用土压在坟头上,不然过不了几年这坟就找不到了。一般来说,死去的第一到第三年上坟规模很大,尤其第三年。之后就每年烧点纸就可以,人死后八到十二个时辰不能碰,不然死者会很痛苦。据说是因为这时死者的灵魂正在脱出体外,有老牛扒皮之痛,一点点碰触都会使人受极大痛苦。十二个时辰之后装殓,棺材不能立刻下葬,要在西屋停七天,这叫头七。
头七那天不能大声说话,晚上不能出屋,因为头七这天死者会最后回来一趟,怕惊扰死者。头七过后就可以下葬,要烧化香蜡纸马,有的人家儿女子孙多,要抬着供桌去坟地。在坟地烧化纸马之后,坟头上载上一颗柳树或柏树,为的是安魂。所谓坟地,其实就在庄稼地里。一堆小土丘连成一片,这都是先人坟地。每年清明,中元,忌日,冬至都要上坟,烧完了纸要拿一张纸用土压在坟头上,不然过不了几年这
在农村,老人去世后,禁忌家人穿红戴绿,要守孝三年后方可,春节三年之内不能贴春联,老人去世第一年,家人不许外出拜年。还有婚事过三年后才可举行,我们这里是这样的,也许别地方更复杂些。
依次类推,共有七个七七祭日。回魂夜的时间,是头七当天的子时至亥时。
一,头七回魂夜,是逝者故去后,第一次返阳看望自己的六亲眷属,七七祭日内正是逝者中阴期,亡人阳间意识还没有彻底断除,土话一点解释,就是七七祭日内的逝者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死去,还称不上所谓的鬼。所以,这头七回魂夜的第一个注意事项,就是逝者的家属在这天,一定要缅怀先人,万不可为了家庭琐事,口舌纷争矛盾,让逝者伤心遗憾,留恋红尘,不肯离去。
二,头七当天的子时,会有牛头马面,大小二鬼,四位阴差鬼兵,护送逝者的魂魄,返还阳间家中。头七当天子时从窗户、烟囱等地入宅;当天亥时,由房门走出。家中后人,头七当天可以再家中摆放贡品,贡品当中要禁忌牛肉、马肉和狗肉,荤素搭配,越丰盛越好,以此来犒劳答谢四位鬼差,不让其难为打压逝者。同时,贡品中也可以摆放先人生前喜好的食物,受用上路。
三,同时在头七的当天子时,还要在孝房家门口摆放一碗清水和一碗五谷粮,摆放清水的意思是让先人洗去尘埃,消免灾难,安心上路;摆放五谷粮的意思是,避免煞气,防治犯呼,辟邪驱霉。这一碗清水和一碗五谷粮,在次日清晨,清水直接洒在门口即可,五谷粮于当天扔于长流水处即可。头七当晚亥时撤下的贡品,连同烧纸银票等各路拜金,与十字路口焚化即可,禁食。
四,在萨满仙门中,先人头七这天是不允许去坟地祭祀的,原因是各家家庙祖先神这天会正式将逝者的阴宅磁场记录在案,莅临巡查,同时,也是呼气煞神抓找替身之时,所以,头七这天冒然去坟地祭祀,一则会让家庙神及逝者,贪恋红尘,死等祭祀,压运活人,二则容易冲撞呼气煞神,造成犯呼。头七这天,如果在家中不方便摆供的后人,也应该在当晚烧纸祭祀,祭祀先人。
五,在头七回魂夜这天,家中若有月子人及四眼人,均应回避,以免冲撞逝者及各路阴兵。对于那些突然意外辞世的逝者,多会在头七这天,给自己的亲人报梦说事,家人眷属若是梦到,或是在家中看到,万不要惊恐,静心定神询问逝者,帮其妥善办理好未完之事,让其放心西去,光明大道,瑶池之路。过了头七之后,先人就要登上望乡台,开始黄泉路之路,一去永不归。
问题可能是想问在操办老人丧事时有哪些禁忌和风俗。
俗话说, 一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我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各地的丧葬风俗也就有了各自的不同和特色。
一株吊兰才疏学浅,出门较少,故而对外地了解不多,仅对本地的丧葬文化略知一二。现一一道来,如有不同高见,恳请多加指点。在此先行谢过!
先来说说丧期! 丧期通俗地说也就是治丧的时间。老人去世后一般情况下都是停尸三天的,假如有至亲在外地不能及时赶回的话,为了能够让他见到老人最后一面,也有多搁几天的。丧期是这样算的:去世当天算一天,然后,第二天,在第三天出殡。在这三天里面事情很多。头一天家里面要逐一通知各位亲友来烧纸;置办办丧事的东西;请乡间流动办酒席的大厨;等等。第二天上午一般没有什么大事,搭搭灵棚;大厨来到了;如果请了戏班子,戏班子也会来到了;老人的女儿、侄女、外甥、内侄等众多亲友得信也早已来到了。为了出殡当天不太忙乱,多数人家会在第二天下午将逝者火化。火化回来,天也快黑了,执事的大总就会安排泼汤。
第三天上午出殡,或坟地或公墓。安葬回来,主家要宴请前来烧纸、吊唁的宾客,席间,孝子要对众人磕头表示感谢,称为“孝子谢客”!丧事算告一段落。
第四天是烧五七纸的日子。按说,烧五七纸应该在五七期间才行,但因为大家都忙,也有些是在外地务工,要急着回去。从这一点考虑,无论是谁家办事,也都顺应形势,把日期给改了。近几年似乎已经约定俗成了,大家都这么做了。
再来说说有啥禁忌! 毕竟是白事,是有着很多禁忌的。 禁忌也叫忌讳, 就是在办理丧事期间所不能做的事。略举一二。用于办理丧事的东西,哪怕是二指长的绳子,也不能借,只能买,不论是谁家的,只要不是主家自己家的。给个三毛两毛钱的,不能白用。治丧期间,孝子孝妇不能够串门,要一直守在灵前,需要办的事有执事的安排人办。等等。
这个和每个地方的风俗有很大的关系吧,而且差别应该很大。随着时代的变化,有些风俗就慢慢变淡甚至改变了。
我就简单说说我当地吧:
1.就拿春节贴对联来说,当老人去世后第一年会贴白色的对联,第二年回帖黄色的对联,第三年回帖绿色的对联,三年之后就变成正常的红色。
2.农村好多是土葬,如果两个夫妻老人一方先去世那么他(她)是不能入祖坟的,只有另一方去世时才可以抛出来合葬入祖坟。
3.老人去世后,生前一些铺盖、衣物会被烧掉。
4.后人为了纪念老人会选择:头七、百天、周年、清明……这些日子上坟烧纸钱摆贡品。
5.在老人下葬的当天,主人会准备一只铁水桶,水桶下面撒上草木灰,水桶上面会放上剁面刀。每个埋葬老人回来时都会翻动一下剁面刀(正反)。当所有人都回来后会打开铁桶看看草木灰上面有什么痕迹,据说能知晓自己老人羽化成什么。
还有很多讲究就不说了,可能有人会说这些都是迷信,但我们中国人讲究孝道,这就是我们的信仰。它寄托了我们对祖先深深的哀思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