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现代社会如何对待老年人
1、不要让中老年人感到寂寞。有时间多陪陪他们,即使是忙时也要经常打电话问候。因为中老年人最怕的就是子女将自己孤单的放在一边。
2、要尊重中老年人。我们年轻人和中老年人会因所处年代的不同,阅历的深浅不同,而在看待某些事物或处理某些事件上有不同的看法。如果你尊重他,你就会采纳他好的建议,处理事情会考虑得更全面;另一方面,如果你够尊重他,你的一些好的意见,相信他也能采纳。所以,尊重是彼此和谐相处最基本原则。
3、经常换位思考。就是说要经常站在他们的角度多为他们考虑,这样在心理上你会觉得为他们做一些事是理所当然的,会觉得更轻松。
4、这是最后一点,也是最主要的一点,那就是用心对待。
老年生活方式的特点:
①逐渐从劳动职业生活活动中退出。这是老年生活方式最突出、最根本的特点。越到高龄期,这一特点表现得越明显。
与此相应的是劳动收入的丧失或减少,从而需要依靠年金、保险、社会救济或个人资产等作为自己的收入保障。其数额一般都比以前有所降低,因而将使消费受到一定的限制。老年人的消费指向集中于日常生活基本需求的满足。
②社会政治活动明显减少,相应的是与社会接触减少,人际交往的频率显著降低,严重的甚至可能产生与社会的脱离,于是容易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
③精神文化生活活动的内容发生明显的变化。首先,从事学习和接受教育的活动显著减少。老年人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增进社会交往。其次,劳动职业活动和社会政治活动的减少,个人闲暇时间增多,使人们的各种兴趣爱好显著增加。
2. 该如何与80多岁的老人相处
你都说了老人都80多岁了,在这个世上还有多少个日子昵?要珍惜与老人相处的日子,老人会教会你很多做人的道理,家里有老人的是一种幸福。不少后辈感到与老年人不好相处,认为老年人脾气怪了,名堂多了,爱固执己见,有时甚至不讲道理。是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的改变,人们的生理、心理都会发生某些变化。老人从工作、劳动一线退下来后,这种变化会更大一点。但不管怎么样,我们做儿女后辈的,都得与老人好好相处,尽好孝道。其实只要本着理解、尊重的宗旨,拿出我们儿女的“孝心、关心、耐心”来,是能与老人相处好的。
有些老人年纪越大越难伺候。有时会像个任性的小孩子,他要做什么就要什么,谁也劝阻不了。还有些老人越老疑心越重,有时怀疑某人拿了他的东西,有时怀疑媳妇作风不正……这些,都是老人心理变化引起的,有的就是老人痴呆的症状。我们要理解,要同情,不要当真,因为这是病态。他们年轻的时候,是绝不会这般乱说的,也是不会随便就怀疑人的。
还要理解老人记旧心态。老年人最大的一个认知特点是:往事历历在目,近景一片模糊。几十年岁月的痕迹深深的烙印在他们的心里,过往的苦难与欢乐,让他们沉浸在遥远的回忆中,是支撑他们生活的一个很重要的精神支柱。老人一般都喜欢讲述自己年轻时的成绩、荣誉与见闻,我们不管已听过了多少遍了,都要拿出耐心来倾听,这时我们可以偷点懒,“嗯”、“啊”地答应着,多听少说。如果老人过多回忆起以往的苦难,为免老人过度伤心,我们又要因势利导,帮助老人摆脱苦涩的回忆。
没有一个愿同老人聊天的人不受老人的欢迎。与老人相处好的基本经验就是增加与老人的对话。人老后,社交圈子小了,孤独寂寞时时伴随着老人,他们特别需要与人交流,需要倾诉和陪伴,需要被人关注。我们做儿女的,要理解老人这种心理需求,尽可能抽时间多与老人说说话。多些时间陪伴老人聊天,可以让老人增强自信,乐观开朗,对防止老年痴呆症有明显效果。如果我们不在老人身边,我们也要定时通过电话问候老人,不要吝啬电话费,多与老人聊几句。有条件上网的,可定时与老人进行音频、视频聊天。
与老人交谈态度要和蔼,说话的速度要相对慢些,语调要适中,有些老人耳聋,则须大声点。要选择老人喜爱的话题,如家乡、亲人、年青时的事、电视节目等,避免提及老人不喜欢的话题。老人都渴望自己被肯定,我们要真诚、慷慨地多赞美他,他就高兴;万一有事谈得不如意或老人情绪有变时,我们要尽快扯开话题。在老人面前,要多讲一些开心、幽默的话语,少提生老病死之事,以免引起老人伤感。
从思想感情上来说,我们要认定“丈夫的妈妈也是我妈妈”。与婆婆建立起亲情。有了这样的观念,你就能够做到从细微之处关心婆婆,也就可以原谅婆婆一些不妥的言行。但同时我们又要注意,由于血缘关系,婆婆与妈妈是还有所区别的,因而,我们要像爱自己的妈妈一样爱婆婆,但又不可像在妈妈面前一样任性、放肆、耍脾气。做到了这一点,婆媳关系就会慢慢融洽。
礼物是婆婆与我们媳妇之间一种必需的润滑剂。“礼轻情义重”,婆婆的需要不是用钱多钱少来衡量的。因此,只要我们用心就能够体察到什么东西能够送到婆婆的心坎上——选她最想要而又没有的东西送。比如说,婆婆虽然已是老年,但总还是女人,买件适合她的漂亮衣服和一条和这件衣服颜色相配的裤子,她自然会喜欢得很。她高兴了一家人就都高兴了。
家庭是重情不重理的地方,与婆婆的事,不要过份去要求明辨是非,婆婆就是错了,没有必要当面纠正她,当面让她下不了台,在媳妇面前丢面子。万一婆媳之间出现了分歧,发生了矛盾,一定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克制自己的情绪,避免争吵。我们作媳妇的从尊敬长辈出发,要多作点自我批评。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家庭矛盾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只要双方让些步是不难解决的。我们切忌到外面去说婆婆的不是,这是最伤感情的。有了不遂心的地方不要紧,可通过丈夫去向婆婆讲,这样的效果比到外面说咸道淡好得多。等对方情绪平静之后再商讨处理所存在的问题。
婆媳之间的矛盾产生的原因多是由于家务问题和经济问题,有的人结婚以后家务活都推给婆婆去干,这样就容易产生矛盾。做媳妇的要多承担一些家务工作,凡事抢在前头去干,干的时候不要带着怨气,要心平气和地去干。如果媳妇事事都抢在头里,老人是最容易受感动的,反而会不让媳妇去干。
处理婆媳关系儿子要多做调节工作,起好中介作用。发生矛盾时要及时劝解,“和稀泥”,当面安慰老人,背后劝导妻子, 儿子作为婆媳关系的中介点,对婆媳双方的性格特点最为了解。儿子可以帮助婆媳进行心理沟通。通过儿子的沟通,婆娘之间可以更轻易地消除心理上的屏障,增进感情。例如给母亲 送礼多叫妻子出面,每年的赡养费由媳妇交给婆婆,这些策略都有助于婆媳之间的情感交流。
只要我们从孝心出发,处处从关心入手,耐心地对待老人,我们定能与老人融洽地相处,一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3.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长辈
我们和老人相处的时候,首先得拥有一颗孝心,懂得尊老。我这里所说的"尊老”并不是老人说什么我们就听什么,像古代人那样对老人唯唯诺诺的,老人说一不二。
我们应该用和朋友相处的方法和老人相处。老人不需要子女对自己过分的尊重,这样的感觉很疏远。我们需要像朋友那样和老人说说笑笑,谈天谈地,又要有一份对长者的尊敬,亲密中又不失礼节。这是我的一点小体会。
4. 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这些人
正确对待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这些人,只要尊敬他们,有时间多关心他们、陪伴他们就可以了。
5. 怎样对待老人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人老了就会怀念过去!!!
让老人放心,安心,舒心就是孝敬
老人家就是小孩子要哄 要我们向对待我们的儿女那样的对待他们俗话说“老小孩”就是说,人老了就会像小孩一样,喜欢被人哄着,喜欢人多热闹~~作为子女的我们,应该尽量陪在老人身边,多陪老人聊聊天,陪老人做老人喜欢做的事情,不要嫌麻烦!有句话叫老换小。老人往往有些时候像个孩子,不知道你妈妈多大年纪了,如果是50-60之间,请注意:她可能是更年期!这是女人的正常反应,要理解他。不管怎样,年老的父母,为我们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他们现在老了!他们现在需要休息了!
我们应该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让他们享受幸福,享受安康!
感恩吧!给我们的父母!
不要说没有时间!不要说没有精力!不要说忙过这一阵!现在就去做!就现在!
省两分钟打一个电话,告诉父母在一次争吵中的错误!
省一次在咖啡店闲聊的时间,帮助父亲做一次菜;
省下一集肥皂剧的时间,听母亲唠叨一下生活的琐碎;
省下一件买名牌衣服的钱,为父母添置一些日用必需品;
省下一次逛商场的时间,陪父母聊聊天;
推掉一次无聊的应酬,与父母一起吃一顿家常饭;
……
感恩他们,并不需要我们大张旗鼓!也不要以为这些事情微不足道!它足以让你的父母感到欣慰!
让我们用一颗感恩的心,真诚地感恩父母!
他们的房间可能有点乱!让我们替他们整理!
他们可能大小便失禁,让我们做他们的第三只手;
他们可能好长时间没有洗澡了,让我们帮他们擦擦身子;
……
“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平平安安,常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
6. 生活中要怎样对待家里的老人
第一:要有孝心,百善孝为先。有的老人很固执很有自己的主见,他(她)想干什么可能不顾你反对。遇到这样的老人不要当面反对,看看他(她)的想法是否可行,如果可行就和他(她)一起完成。如果不可行就把你的想法跟他(她)去沟通。老人有时候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就是为了引起晚辈们对他们的关注。
第二:要有爱心 ,人老了记性不好,有时候会对以前的事情反复念叨,作为晚辈不要嫌烦。尽可能多抽时间陪在老人身边,很多人都会说工作忙,压力大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照顾老人。人生短暂其他的一切都是浮云,不给自己留遗憾才是你真正该做的。
第三:顺从老人,老人如小孩要哄,人老了脾气会变得如小孩子一样不讲道理。有时候双方争执起来都会气的要命。但是我们要多多顺从老人,多哄着他们,只要他们觉得高兴就行了。作为晚辈尽可能的不要去顶撞老人
第四:理解老人,年轻人都有自己的事情,留下老人在家里,他们时常会感觉孤独和寂寞。有的人会把老人送去敬老院然后就很少去看望他们。不管不问是对老人最大的伤害。难道就真的那么忙吗?去看望一下的时间都没有?我们要多理解老人的心理变化,人老了都会恐惧死亡。所以我们要多陪伴在他们的身边。
第五:要懂得宽容,生活中很多的老人都不愿意麻烦子女,生病了都自己抗着。做为晚辈我们懂得感恩和宽容。我们可以忽略老人的邋遢和啰嗦,我们可以忽略他们不好的脾气。他们生了我们,养了我们。他们老了,我们就要承担起赡养他们的责任和义务。不要让他们老了还伤他们的心。
不要漠视你身边所有的老人,“老吾老及人之老”,关爱老人,给老人一个幸福的晚年,是全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子欲养而亲不待, 树欲静而风不止!”不要等到某一天,他们真的离开了你再来内疚和后悔。
7. 怎样与老人相处
一、使用老人喜欢的称呼或敬语交流。
询问家属老人喜欢的称呼方式。
如无特殊称呼要求,则在相处初期统一使用敬语,未来在相处过程中根据老人喜好调整即可。
二、沟通尽量不用老人听不懂的方言。
有些老人疑心重,如果听见我们说听不懂的话,易产生误会。
会说家乡话则可使用家乡话与老人聊天,易拉近与老人的关系。
三、聊天中尽量不涉及老人隐私
除老人主动透露外,不与老人谈论隐私性话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打探隐私会给老人带来不适。
四、合理适度的夸奖老人。
老年人不是孩子,即使需要他人的照料,也不要忘记老年人其实也是成年人。
受到这种不恰当的夸奖后,有的老年人会感到被当做了傻瓜或无用、低能的人,这样反而会损害双方相互信赖的关系。
五、与老人沟通中尽量不谈及家庭以及让老人伤心的话题。
老人心理比较敏感,情感不稳定。也易抑郁、压抑、沮丧、悲观。尽量不要勾起老人的悲观情绪。
六.避免谈论重病难治、生命无常等涉及死亡的话题。
部分老年人心理敏感,并格外担心死亡。尽量不要谈论相关话题,以免引起老人怕死、怕老、怕病的心理,造成老人的焦虑。
七、与老人聊天中不透露他人隐私。
聊天中太肆无忌惮,会让老人及其家属担心自己家的隐私是否能得到保障。
八、话题尽量不涉及金钱。
老年人有怕被骗的心理特征。
也许我们只是正常的聊天,想要多和老人说说话找找话题,并没有其他的意图,但是这也许会引起老人的误会。
涉及金钱的话题不要与老人谈起,需要时询问家属就可以了。
九、记住老人说过的话。
8.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老人
作为后辈,尊敬老人和长辈就是我们应该做的。不管是自家的老人和长辈,还是别人家的老人和长辈,都应该尊敬。
1/6 对待老人和长辈,最重要的就是孝心。能够用好的心态对待老人和长辈的人,都是心存善念的人。因为他们知道百善孝为先。
2/6 对待老人和长辈,应该给予理解。作为子女,理解老人和长辈是最基本的常识。老人和长辈年纪大了,有时候做事情会犯糊涂。那么,此时最多的是理解。
3/6 可以陪他们做一些他们喜欢做的事情。看到老人和长辈那慈祥的笑容,都会觉得很温馨。所以,我们更加应该陪他们做喜欢做的事情。
4/6 作为后辈,不应该嫌弃老人和长辈。站在老人和长辈的角度上想,他们可能更希望得到后辈的关爱。
5/6 我们可以多陪在他们身边,和他们聊天,和他们说笑。这对于老人和长辈来说,都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那些对老人和长辈不闻不顾的人,是缺少爱心的,招人鄙弃的。
6/6 对老人和长辈,我们应该心存善心,友好地照顾他们,心持善念对待他们,让他们在有生之年能够得到更多的爱,才不会愧对终生。
9. 我们年轻人该怎样对待中老年人呢
1、不要让中老年人感到寂寞。有时间多陪陪他们,即使是忙时也要经常打电话问候。因为中老年人最怕的就是子女将自己孤单的放在一边。
2、要尊重中老年人。我们年轻人和中老年人会因所处年代的不同,阅历的深浅不同,而在看待某些事物或处理某些事件上有不同的看法。如果你尊重他,你就会采纳他好的建议,处理事情会考虑得更全面;另一方面,如果你够尊重他,你的一些好的意见,相信他也能采纳。所以,尊重是彼此和谐相处最基本原则。
3、经常换位思考。就是说要经常站在他们的角度多为他们考虑,这样在心理上你会觉得为他们做一些事是理所当然的,会觉得更轻松。
4、这是最后一点,也是最主要的一点,那就是用心对待。
老年生活方式的特点:
①逐渐从劳动职业生活活动中退出。这是老年生活方式最突出、最根本的特点。越到高龄期,这一特点表现得越明显。与此相应的是劳动收入的丧失或减少,从而需要依靠年金、保险、社会救济或个人资产等作为自己的收入保障。其数额一般都比以前有所降低,因而将使消费受到一定的限制。老年人的消费指向集中于日常生活基本需求的满足。
②社会政治活动明显减少,相应的是与社会接触减少,人际交往的频率显著降低,严重的甚至可能产生与社会的脱离,于是容易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
③精神文化生活活动的内容发生明显的变化。首先,从事学习和接受教育的活动显著减少。老年人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增进社会交往。其次,劳动职业活动和社会政治活动的减少,个人闲暇时间增多,使人们的各种兴趣爱好显著增加。
10. 《八零九零》白敬亭说尊重老人的价值,我们该用怎样的态度对待身边的老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再加上教育文化的不断普及,人们的文化水平提高了,追求的东西也越来越好,对于结婚生子的想法也就越来越少。年轻人不结婚,不生子,再加上我国的生育政策,由此导致我国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
人到一定的年龄阶段,想法和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老人的想法与我们年轻人有很大的差别,有时会让我们觉得有些无理取闹,可是转念一想,这是年龄的代沟,我们要持理解的态度去对待他们,只有学会理解老人,才能让社会、家庭关系越来越好,让国家越来越欣欣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