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老人与海》说的是什么意思呀它是想说明些什么呢
这本书讲了古巴的一个名叫桑提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84天之后钓到了一条无比巨大的马林鱼。这是老人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的,比他的船还长两英尺的一条大鱼。鱼的劲非常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老人在这两天两夜中经历了从未经受的艰难考验,终于把大鱼刺死,拴在船头。然而这时不幸遇上了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最终大马林鱼被鲨鱼吃光了,老人历经一番艰辛,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和一身的伤,可还是得到了人们的赞赏。说明了人生的路,有时看的是过程,不是结果,别人可能理解你做的事,也可以不理解,做过了,认为值得就好,有句话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有时过程就让你感到欣慰,不要太在意结果
❷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美国)海明威《老人与海》是什么意思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这句出自海明威《老人与海》的句子意思是:人生下来虽然面临种种自然与社会的挑战,也许这些挑战强大到足以把人的肉体消灭,但一个人只要保持旺盛的斗志和在任何艰难险阻面前不屈服的精神,人就永远是胜利者。
这句话是作者海明威的思想观与价值观的反映,也是小说的精神核心,它意味着,人生的使命是奋斗,是与命运做不懈的抗争。小说中的老渔夫桑地亚哥虽然最终没能保住大马林鱼,但在与鲨鱼搏斗的过程中,他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是精神上的胜利者。
❸ 《老人与海》的故事梗概是什么
古巴一个叫桑迪亚哥(斯宾塞·屈赛饰)的老渔民住在海边一个小窝棚里,他过着贫困的生活,而且举目无 亲,无依无靠,唯有一个叫“马诺琳”的男孩去和他聊天,帮他收拾打渔的工具。
一次,他的运气棒极了,捕猎到一条巨大的马林鱼,由于马林鱼过于巨大,力量比老渔民都大,马林鱼把老渔民和他的筏子拖到了海洋中心的深海处,老渔民经过三天三夜的战斗,凭借着顽强的意志,他战胜了孤单、疼痛和饥饿,把马林鱼杀死了,他把马林鱼绑在船上,开始返航回家。
马林鱼的血引来了海洋中的鲨鱼,它们拼命地抢夺马林鱼的肉,虽然老渔民用尽方法杀掉了不少的鲨鱼,但是马林鱼的肉最终还是被哄抢一光,等到他回家,马林鱼只剩下一个骨架,于是他开始吃起马林鱼的骨头。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它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这篇小说相继获得了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3)老人与海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1950年圣诞节后不久,海明威产生了极强的创作欲,在古巴哈瓦那郊区的别墅“观景社”,他开始动笔写《老人与海》(起初名为《现有的海》)。到1951年2月23日就完成了初稿,前后仅用了八周。4月份海明威把手稿送给去古巴访问他的友人们传阅,博得了一致的赞美。
作品赏析
西方文学中海的意蕴是丰富多彩的,抑或是清纯可亲的少女,抑或是凶神恶煞的恶魔。在《老人与海》中,海是被当作女性来描写的。在老人打鱼过程中,大海始终宁静、缓缓流动着;即使在鲨鱼夺取老人的鱼肉时,大海依然那么平静。她始终安静、自信、平等地凝视着“硬汉”般的老人——圣地亚哥。
把大海描写成女性,外表温柔的她,却有着无穷、强大的力量,她有着闻所未闻的大马林鱼,有着凶残贪婪的大鲨鱼,她是如此得深不可测,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海,也真正显示了具有柔弱外表却内心坚强的才是“真正的”,显示了外在柔弱谦卑内心却拥有非凡毅力和奋斗精神的才是“真正的硬汉”。
❹ 《老人与海》 内容梗概
老人与海》是发生在二十世纪中叶古巴的一个小故事。主人公是一位圣地亚哥的老渔夫。这位风烛残年的渔夫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几乎都快饿死了;但他仍然不肯认输,而充满着奋斗的精神,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身长十八呎,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大鱼拖着船往大海走,但老人依然死拉着不放,即使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武器,没有助手,而且左手又抽筋,他也丝毫不灰心。经过两天两夜之后,他终于杀死大鱼,把它拴在船边。但许多小鲨立刻前来抢夺他的战利品;他一一地杀死它们,到最后只剩下一支折断的舵柄做为武器。结果,大鱼仍难逃被吃光的命运,最终,老人筋疲力竭地拖回一副鱼骨头。他回到家躺在床上,只好从梦中去寻回那往日美好的岁月,以忘却残酷的现实。
老渔夫,虽然老了,倒霉、失败;但他仍旧坚持努力,而能在失败的风度上赢得胜利。这部小说表现了一种奋斗的人生观,即使面对的是不可征服的大自然,但人仍然可以得到精神上的胜利。
❺ 《老人与海》这本书讲的是什么意思
小说描写了一位老渔夫在海上捕鱼,经过了84天,他还没有捕到一条鱼,大家都说他运气不好,不吉利,等到第85天,他决定去渔夫们从未去过的深海去打鱼,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勇气。在海上,老人发现了一条很大的马林鱼,它克服了重重困难,经过艰难的搏斗,终于在第三天早晨,把鱼叉刺进了马林鱼的心脏。在返回的途中,老人与到了鲨鱼的五次袭击,他用鱼叉、船桨和刀子勇敢反击。当他驾驶小船回到港口时,马林鱼只剩下一幅巨大的白骨架。
歌词表达 等待与思念,还有回忆。最重要的是深深的爱
❻ 老人与海歌词说的什么意思
1、对爱人的深深思念和满满的爱。
2、 老人与海
词:朱其民
曲:海鸣威
秋天的夜凋零在漫天落叶里面
泛黄世界一点一点随风而渐远
冬天的雪白色了你我的情人节
消失不见 爱的碎片
翻开尘封的相片
想起和你看过
的那些老旧默片
老人与海的情节
画面中你却依稀 在浮现
然而地球另一边
飞机带走了我的思念 呵
一个人的海边
海潮循环仍不变
空荡的世界
我们之间呼吸少了一些
老人默默抽 着烟
和我一起 失眠
直觉呈现
海的爱太深 时间太浅
爱你的心 怎能搁浅
老人的线紧牵 爱的信念
岁月的帆 渐行渐远
秋天的夜凋零在漫天落叶里面
泛黄世界一点一点随风而渐远
冬天的雪白色了你我的情人节
消失不见 爱的碎片
铺满灰尘的乐章第二页
放在那里好久都没练
静静写下诗篇
等待从大海的另一边
却被季风变线 you know
爱所维系的生命线
在风浪中摇曳
我依然坚守这一切
老人他默默牵 着线
和我一起 哽咽
也许明天 也许很远很远
海的爱太深 时间太浅
爱你的心 怎能搁浅
老人的线紧牵 爱的信念
岁月的帆 渐行渐远
冬季终结纯白最后消失的那天
海的诺言一点一点却走向长眠
宁静前夜老人守候着他的心愿
海的对面 你我两个世界
3、另有同名文学著作《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于1952年出版。它是海明威创作并在他还在世时出版的最后一部主要的虚构作品。作为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虽然对它有不同的文学评价,但它在20世纪小说和海明威的作品中是值得注目的,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对于他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起了重要作用。同时该书也被评为影响历史的百部经典之一 ;美国历史上里程碑式的32本书之一 ;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48小时内卖出530万本,销量排名第一。
❼ 老人与海的梗概
老人与海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桑提亚哥是个贫困倒运的老渔夫,已经84天没捕到鱼,第85天他又驾起独木舟到深海捕鱼,终于捕到一条比独木舟还长的马林鱼,这条鱼拖着船走了两昼夜,老人忍着饥饿制服这个强大的对手。返回途中他与数条鲨鱼遭遇,最终回到家中。
❽ 《老人与海》有什么象征意义
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海明威极好地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在波澜壮阔的大海上,展开了一系列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和形象化,并代表了不同的意向和表征。对人物内心世界进行更好的诠释,作者通过深度挖掘文本中所隐含的意蕴,寄寓了深刻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一)大海——人生竞技场的象征
一直以来,大海在西方文学中,都被赋予了丰富多彩的表象意境,或者代表少女的形象,清纯可人、明媚灿烂;或者象征恶魔,凶神恶煞、深不可测。在《老人与海》中,大海被描写成一位女性形象、细腻深沉,在老人捕鱼的过程中,大海呈现出安详、宁静、祥和、波澜不惊的状态;[3]在老人和鲨鱼搏斗时,大海仍旧是那种自信、缓缓流动的状态。作品中的大海尽管表面看是温柔的,但内心却蕴含着无穷无尽的力量。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海,既有着硕大无比的大马林鱼,又有着凶残贪婪的大鲨鱼。在小说中,大海象征着真正意义上的强者,既有着非凡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同时又具有无比深厚的内涵。
(二)老人——人类顽强意志力的化身
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位真正的硬汉,他能勇敢地接受命运一次又一次的挑战,敢于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不屈不挠、顽强抗争。怀抱坚定的信念,即便在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坚守。通过和大马林鱼、大鲨鱼等一次又一次殊死的搏斗,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尽管象征他胜利的标志仅仅是一堆鱼的残骸。[4]圣地亚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宣告:被摧毁的只能是人的肉体,人的精神是屹立不倒、永远都打不垮的。在小说中,圣地亚哥象征着不屈不挠、顽强乐观的人类精神。
(三)小孩——人类生存状态的象征
曼诺林是小说中的另一个小主人公,他一直以来都和孤苦伶仃的老人相依为命。在老人的生活中,他的爱和关心处处能体现出来,老人没有捕到鱼时,他会和老人一起难过悲伤,然后会更加悉心地照顾老人的生活和起居,为老人准备好饭菜,是老人生活中最好的帮手。可以说小孩是老人的另一种生存状态的象征。[5]在孩子眼中,老渔翁不管捕没捕到鱼,都是他心中最好的渔人。无论捕鱼的技巧,还是捕鱼的品质都是一流的,无人能够匹敌的。捕鱼的结果并不能说明什么,仅仅是对人的能力的一种肯定而已。而这种观点,和老渔翁对自己的看法,恰恰是两种对立的观点,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老渔翁和小孩象征着人的正反两个方面,预示着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人的犹豫和徘徊、难以抉择,小孩曼诺林的离开,也正是这种思想不断斗争的最终结果。
(四)大马林鱼——美好理想的象征
在小说中,大马林鱼是光荣的象征。从现实出发,一个年老体衰的渔夫能捕获到如此硕大无比的大马林鱼,本身就是一件令人荣光的事情。但老渔夫对鱼确是无比的喜爱和崇尚,不但没有丝毫的敌意,反而将对手当成朋友和兄弟看待。[6]所以在整个与大马林鱼搏斗的过程中,他至始至终都深怀喜爱和敬佩之情,甚至在最终战胜对手时,他也不免为对手扼腕叹息。因此,在整部小说中,大马林鱼是无上光荣的象征。纵观整部小说,大马林鱼的作用非常重要,没有大马林鱼的穿针引线,小说的象征意义将不完整。在经历漫长的84天等待之后,大马林鱼终于出现了,既满足了老人的愿望,同时也是给老人漫长等待的一个回报。老人凭借坚强的毅力,终于战胜了年轻气盛的大马林鱼。在小说的寓意和老人的心中,大马林鱼一直象征着一种理想的事物,一种美好的目标和追求。预示着在人类漫长的旅途中,会经历种种的磨难和痛苦,但只要人们怀有坚定的信念,依靠顽强的毅力和不懈的追求,最终一定会战胜艰难困苦,创造生活的奇迹。
(五)鲨鱼——邪恶力量的象征
鲨鱼在小说中,是各种邪恶势力的化身,代表着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它是对人们实现各种理想和目标的阻挠。《老人与海》这部小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并产生了划时代的深远意义。这部小说的创作时代,正是古巴民族运动风起云涌之时。[8]海明威笔下的圣地亚哥,虽然仅仅是一个渔人的身份,但他却代表了那种在社会最底层苦苦挣扎的穷苦百姓的形象。而鲨鱼则是殖民主义者的化身,通过正反两个形象鲜明的对比和塑造,预示了古巴人民为了争取自由和解放,同邪恶势力所做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这样也更进一步凸显了真正硬汉的个性。
❾ 老人与海的寓意是什么
老人与海,主题要表达的就是歌颂失败的英雄的形象,也就是说,即使失败了,他也是英雄,而其中原因,就是你说的那局话,因为被打败,没什么可耻的,但因为失败而毁灭了灵魂,那就算不得高尚,老人所以是一个英雄就在与,他虽然失败了,但败的高贵,也就是说,他的精神没有毁灭,更深的说,就是,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后的毁灭,只要意志犹存,就不算是真的失败.所以,失败,只是表面的,而毁灭,则是灵魂的
❿ 《老人与海》主要讲了什么
《老人与海》是现代美国杰出的小说家海明威的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1952年。
1954年,海明威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金。授奖的原因是:
“他精通于叙事艺术,并将此艺术熟练地运用于其作品中,如运用到在他的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
其中特地提到了《老人与海》,足见这篇中篇小说在海明威作品中的地位和它的世界性影响。菲力普·扬说过:“在现代世界,凡有知识分子的地方都知道海明威。”而凡知道海明威的人,没有不知道《老人与海》的。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部世界性的文学名著为越来越多国家的读者所熟知。
《老人与海》之所以产生如此巨大深远的影响,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最主要的,还在于它成功地刻画了主人公桑地亚哥这一不朽的艺术形象。
《老人与海》的情节极为简单,写的是老渔民桑地亚哥连续84天捕不到鱼,后来好不容易捕到了一条鱼,结果又被鲨鱼吃掉。作者通过这个故事,热情歌颂了桑地亚哥在失败面前毫不气馁、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英雄气概。
老人是加勒比海地区的一个老渔民。小说一开始,作者就用粗线条为他勾勒了一幅素描:
“老头儿后颈上凝聚了深刻的皱纹,显得又瘦又憔悴。两边脸上长着褐色的疙瘩,那是太阳在热带海面的反光晒成的肉瘤。疙瘩顺着脸的两边蔓延下去。因为老用绳拉大鱼的缘故,两只手上都留下了皱痕很深的伤疤,但是没有一块疤是新的。那些疤痕年深日久,变得象没有鱼的沙漠里腐蚀的地方一样了。
“他身上的每一部分都显得老迈,除了那一双眼睛。那双眼睛啊,跟海水一样蓝,是愉快的,毫不沮丧的。”
这段肖像描写极为精彩,它不仅形象地勾勒出了老渔民桑地亚哥独有的外貌特征,而且还传神地表现出了他的性格特征,从那“跟海水一样蓝的”,愉快的、毫不沮丧的眼睛里,透出了老人那充满自信、刚强不屈的性格。
关于桑地亚哥的过去,书中交代得不多。我们只知道他当过水手,到过非洲。他曾有一个妻子,可现在已撒手而去,唯留下一幅彩色画像挂在墙上,由于看见了就觉得凄凉,他就把它拿下了。他无儿无女,非常孤独,关心他的人,唯有一个他曾教过捕鱼的小男孩曼诺林。他很少看报,即使看,也只想知道垒球比赛的消息,真可谓“我心与世两相忘”。他的生活极为清苦,住在一个狭小的茅栅里,全部家当只有一张床、一张饭桌、一把椅子。他辛辛苦苦打了一辈子鱼,自己的饭菜里却常常没有鱼。他穷得连外出打鱼时所必备的食物也带不起,只能带一瓶水。这些描述,突出主人公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的精神面貌,同时也揭示了形成老人那“典型性格”的“典型环境”,为下面更好地刻画桑地亚哥做了必要的准备。
黑格尔指出:“环境的互相冲突愈多,愈艰巨,矛盾的破坏力愈大,而心灵仍能坚持自己的性格,也就愈显出主体性格的深厚坚强。只有在这种发展中,理念和理想的威力才能保持它自己,才足以见出威力。”老人性格的威力正是在不懈地出海——捕大马林鱼——斗鲨等一系列冲突中逐渐显现出来的。
他接连84天没有捉到一条鱼,这件事本身对一个以捕鱼为生的人来说,是够惨的了。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由于“背运”,同行都躲避他,唯一与他相濡以沫的小男孩也被父母接到了另一条船上,他只好孤零零的一个,划着空荡荡的小船出去,划着空荡荡的小船回来,而那张补了一些面粉袋的船帆,“看去真像一面标志着永远失败的旗帜。”
可是,老人并没有丧气,并没有倦怠。他要拼命扼住厄运的咽喉,决不让厄运使自己屈服。第85天他继续扬帆出海了!“他的希望和信心从来没有消失过,现在又像微风初起的时候那样的清新了”。在这一大段里,作者着重表现了老人“硬汉性格”的基本特征之一,这就是:精神上——极为自信,从不灰心。
精神上的侏儒决然成不了实际上的巨人,但仅有强大的精神而不付诸行动的人仍是矮子。真正的强者,应该是自信和坚忍二者完美的结合。小说的第二大段,通过老人捕马林鱼具体过程的描述,突出表现了他“硬汉性格”的另一基本特征:行动上——坚韧不拔,顽强拼搏。正是靠着强烈的自信,不懈的追求,他终于交了“好运”,钓到了一条比自己的小船还长的马林鱼。如同老人是人中英雄一样,这条鱼也是鱼中豪杰,两者旗鼓相当。鱼在水下坚持了两天两夜,不时地用苦刑来折磨老人。它掀起大浪,把老人脸朝下摔在船里,血从腮帮子上流下来;它拼命地冲撞,把老人的双手弄得血肉模糊。这时,老人只要割断钓绳,让大鱼跑掉,就能使自己摆脱困境,但这也就意味着他失败了。老人没有这样做,他甚至连想也没这样想。渴了,喝点冷水;饿一了,吃些生鱼;困了,把钓绳绕在垫了破麻袋的肩上打个盹儿;手抽筋了,咬咬牙忍住。在他看来,“痛苦对男子汉来说不算一回事儿”。正是凭着这种坚忍人之不能忍,力行人之不能行的拼搏,两天两夜后,他终于制伏了大鱼,乘胜而归。至此,硬汉子桑地亚哥已经活生生地站立起来了,他的性格的基本特征业已显现出来了。
但作者并没有就此止步,他还要出人意料地用厄运的重锤再敲打这块钻石,使其放射出更灿烂夺目的光彩。
就在归途中,老人遇到了更大更可怕的灾难,一条,两条,成群的鲨鱼扑上来要抢劫他的猎物。他并没有束手待毙,而是无畏地向象征着厄运的鲨鱼宣布:要跟它们斗到底!他先杀死了一条巨大凶恶的鲭鲨,但鱼叉又被鲭鲨带走了。于是他把刀子绑在一只桨上做武器,又杀死了两条气味难闻的星鲨和一头像猪一样的犁头鲨,不幸刀子又折断了。当夜幕降临时,成群的鲨鱼第4次又扑了上来,老人的头脑此刻清醒得不能再清醒了,他深知:这是一场注定要打不赢的战争。但他仍没有丢下自己的劳动果实,落荒而走,他又精神抖擞地投入了战斗。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他说:“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句话,最鲜明不过地体现出他的这种硬汉子性格。书中写道:
“……他用棍棒朝它们(指鲨鱼)的头上打去,听到上下胯腭开裂和它们钻到船下面去咬鱼的时候把船晃动的声音。凡是他能感觉到的,听见的,他就不顾一切地用棍棒劈去。他觉得有什么东西抓住了他的那根棍,随着棍就丢掉了。
他把舵把从舵上拽掉,用它去打去砍,两只手抱住它,一次又一次地劈下去,……
最后,一条鲨鱼朝死鱼的头上扑来,他知道一切都完了。于是他用舵把对准鲨鱼的头打去,鲨鱼的两腭正卡在又粗又重的死鱼头上,不能把它咬碎。他又迎面劈去,一次,两次,又一次。他听到舵把折断的声音,再用那裂开了的桨把往鲨鱼身上戳去。他觉得浆把子已经戳进去,他也知道把子很尖,因此他再把它往里戳。鲨鱼放开鱼头就翻滚着沉下来。那是来到的一大群里最后的一条鲨鱼。它们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吃了。”
这真是一段龙腾虎跃,扣人心弦的描写!在这段描写中,桑地亚哥的硬汉性格的两个基本方面水乳交融在一起,得到了最高程度的体现。
老人回到岸边,只带回了一条大得不可思议的白骨、一条残破不堪的小船和一幅耗尽了精力的躯体——他失败了,英勇地失败了。但他始终没有失望。小说结尾写道:他梦见了狮子,——这说明他还有着力的追求,强者的向往。
老人身上有着海明威的影子。海明威的性格与老人的性格极为相似,他的孤独、高傲、自信、好斗、刚强的“男子汉气概”是出了名的。作者的儿子格雷戈里·海明威说:“海明威笔下的主人公就是海明威本人,或者说是他身上最好的东西。”还说:“他总是要赢,输,他是受不了的。”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在思想感情上是与老人更紧密地融合在一起的。他喜爱他,歌颂他,也真正进入了角色。他在老人身上寄托了自己对生活一的深切感受,也反映了自己灵魂深处的某些本质的东西。从这个意义和这个角度上讲,老人是海明威的化身。
如果海明威仅仅是为写一本捕鱼小说而写,单单为—位老渔民而作,而无其他的用意,那么,《老人与海》充其量不过是个二流作品,决不会引起如此之大的轰动。好在作家并非如此,他的作品是多层次的,寓意极深、耐人寻味的。
海明威自己有一个极著名的“冰山之喻”,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含蓄,应该像一座冰山一样,“露出水面的是八分之一,而有八分之七在水面以下。”《老人与海》正是如此。书中句句写的是捕鱼人桑地亚哥,句句又不是捕鱼人桑地亚哥。桑地亚哥这一艺术形象是有着极广泛的代表性的,他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老人与海》写于这样的时代:战后,美国处于繁荣的巅峰时期。但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物质文明并没有为美国的前途作出历史的道德判断,垄断资产阶级反而用种族灭绝、控制论、精神分析学等新观念摧垮了传统的价值标准。人们刚刚从大战杀戮、法西斯集中营和广岛原子弹的噩梦中醒来,又被冷战、热战的阴云笼罩。于是生活中失去了安全感,物质变成了压迫精神的重担,人们普遍感到精神空虚,对前途悲观绝望。“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还是及时行乐,沉湎于声色,满足感官刺激吧。于是吸毒热、酗酒风,“性解放”……泛滥成灾。与海明威齐名的作家费兹杰拉德就常与年轻美貌的妻子没明没夜的狂饮,醉酒后常坐在出租汽车顶上,或于午夜在豪华旅馆门前的喷水池中裸浴。这种颓废风气引起了美国一些有识之士的极大关注,他们为早期美国开拓精神的丧失而深深忧虑。正在这时,海明威这头老狮子又抖擞精神出征了,从古巴向国内发出了怒吼,他于剪红刻翠之外别立一案,通过一个普通老渔民的捕鱼遭遇,热情歌颂了奋发向上、顽强不屈的英雄主义精神。这无疑是打开了一扇窗户,为当时的美国社会吹进了一股新鲜空气,因而引起了轰动。
《老人与海》虽然讲的是一个老渔民的故事,但在这个故事里却表达出了许多人的共同感受。老人的捕鱼经历是极具有象征意义的,它是人生的一幅缩影。
难道没有人咽过老人那84天劳而无功的辛酸?难道没有人尝过那条大鱼得而复失的苦果?难道没有人有过鲨鱼成群扑来的不幸?难道没有人有过伤痕累累之后得到的只是一架无用的鱼骨的感受?可见,厄运与失败乃是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客观存在。“司空见惯浑闲事”,捕鱼老人的厄运和失败,正是这种客观存在的真切写照。莱蒙托夫有一句很有名的诗:“没有痛苦还成什么生活?没有风暴还成什么海洋?”说的也是这个意思。所以,老人这一艺术形象的遭遇很容易使人将其与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从而拨动他们的心弦。
《老人与海》热情歌颂了人性中最可宝贵的英雄主义精神——老人身上蕴涵着的能够打动不同时代、不同种族人们心灵的普遍东西。厄运、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象大多数平庸的人那样被这些东西吓倒,自己缴械投降。人常说:做胜利的英雄容易,做失败的英雄难。这话很有道理。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才更同情、更尊敬那些失败了的英雄。……
应该指出的是,桑地亚哥的形象之所以感人至深,还有一点原因:作者选取了一个老人,而没选年轻人。这话说起来似乎有些可笑,实则不然。人们说:“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通常是人一老,脾气性格往往和年轻时大不一样了。……他单单选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作硬汉子代表,这在文学史上是很少见的,这就更使人觉得非同一般,更易于引起人们的同情和崇敬,更能给人一股强大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奋发向上、永不伏老、进击不止、死而后已的精神力量,从而给人留下生动感人的不可磨灭的印象。
从艺术角度分析,老人形象成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这里限于篇幅,只能略谈一二。
借助于对立面之强来刻画主体性格之强。黑格尔说过:“人格的伟大和刚强的程度,只有借矛盾对立的伟大和刚强的程度才能衡量出来。”这种手法和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中“武松打虎”一段所采用的手法颇有相似之处。正像武松之勇是借老虎之猛而表现出来一样,老人之强正是借马林鱼、鲨鱼之凶而表现出来的。作者用了不少篇幅写大鱼的长、宽、高、威力和美,极力渲染那有着“又粗大又尖长的蓝色的头、两只大眼和那咬得格嘣嘣的、伸得长长的、吞噬一切的两颊”的鲭鲨的凶残,渲染那“饥饿会去咬一把桨或者船的舵,咬水里游泳的人,趁海龟睡觉时把它们的腿和四肢咬掉”的星鲨的贪婪,旨在表现老人的英雄性格。写鱼只是为了写人,大鱼和鲨鱼越是凶猛,不好对付,捕鱼、斗鲨的老人的形象就越有光彩。
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在塑造英雄形象时往往容易将其神化,从而使其失去了真实性。《老人与海》却没有犯这个毛病。老人刚杀死一条鲨鱼,疲惫不堪时,忽见两条鲨鱼又袭来了。小说这样写道:“‘呀!’他嚷了一声。这个声音是没法可以表达出来的,或许这就像是一个在觉得一根钉子穿过他的手钉进木头里的时候不自主地发出的喊声吧。”老人失败后,拖着疲倦的身子由岸边回到他的窝棚,路很近,可他不得不一连歇了5次。这些描写都逼真地反映了斗争的艰苦。老人虽勇力过人,但毕竟是血肉之躯。这样写,愈发使人物形象真实可信。
在语言的运用上,寓激情于冷静,有助于刻画老人形象。海明威对老人是很偏爱的,充满着感情,但这种感情从表面上是看不出的,它深藏在作品的深处。通篇好象是用冷冰冰的语言叙述一件与己无关的事,称赞老人的字眼极少。本来,《老人与海》描写的是惊心动魄的搏斗场面。对此,雨里也许会大声疾呼,陀思妥也夫斯基也许会痛苦的呻吟,巴尔扎克也许会进行悬河般的论辩——然而海明威却只有这种冷静的叙述语言。这种语言,乍看起来与作品所描写的事情很不协调,实则不然。由于它所描写的是那样扣人心弦的搏斗,抒发的是那样痛苦而深邃的生活哲理,更由于这种语言很适宜表现老人那种孤高自傲,刚强无比的性格,因此也就越能摇撼读者的心灵和理性,越能突出老人的硬汉性格,越能深入地把读者拖入书中人物的境界中去作切身的感受。
老人形象之所以成功,最根本的还是作者深入生活,选取现实中活生生的渔民作模特儿,然后反复进行加工、提炼的结果。海明威晚年住在古巴海边,经常和渔民一起出海捕鱼,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曾发起设立一个“海明威杯”来奖励一年中捕鱼量最多的人。他在谈到《老人与海》的创作时说:“抛开怎样去做不谈,这一次我有了令人置信的运气,能够完全把经验传达出来,并使它成为还没有人传达到的经验。运气是,我有一个好老头儿和一个好孩子,而近来作家们已经忘记了还有这些事情。”没有深厚的生活基础,没有生活的原型和素材,是创造不出老人这样成功的艺术形象的。
但《老人与海》毕竟有它的局限性。它所歌颂的只是孤独的个人主义英雄。老人是高傲的,“古怪的”,他与同行很少来往。除了孩子,在他心目中其他人几乎都不存在。他一个人走自己的路,打自己的鱼。但一个人无论有多么伟大,他所能做的事毕竟是有限度的。正像不可战胜的巨人安泰一旦脚离开了大地就难逃厄运一样,离了群的老人终究敌不过占绝对优势的恶势力,他陷于失败的境地是必然的。那一副大得不可思议的鱼骨就是最好的证明。尽管小说结尾处写老人还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但可以预料得到,他成功的希望是极其渺茫的。
《老人与海》的乐观主义只能是广阔暗空中的一抹淡淡的微光,贯穿全篇的却是一种苍凉悲壮,痛苦消极的调子:桑地亚哥是在西方世界茫茫苦海中拼命挣扎的海明威告别人世前的忠实发言人。作品发表后9年,海明威用一颗猎枪的子弹结束了他的生命,恐怕不能单纯地用疾病的理由去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