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人长寿和基因关系大不大
人类健康长寿有很多因素。联合国卫生组织认为,人类健康与寿版命长短与这几个因素权有关,其中遗传因素占15%,社会与环境因素占10%,医疗服务占8%,气候因素占7%,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占60%。生活方式在最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健康和生命的质量。例如:天天走路、基本吃素、遇事不怒、劳逸适度;脑要用、身要动、心要松、腹要空等等,这些都是百岁老人的经验。另外,有良好的心态,丰富的兴趣爱好,都是修身养性之道。所以说:“健康长寿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❷ 人长寿跟基因和遗传有关系吗
我研究证明抄:人类文明越先进,人类恋爱的年龄就越晚!因为人活得更久再生育,后代能够继承到的长寿基因和各种有益基因就越多!
你看老鼠,它们的性成熟时间短,繁殖的时间间隔也就很短。虽然也会有一些长寿的老鼠繁殖后代,但是它们后代能够继承到的长寿基因却会被急剧稀释,因为短寿基因的老鼠实在是太多了!
人类也一样,所以现在才会有结婚年龄限定,目的就是逐渐提高人类的寿命上限。也就是说,未来的人类,或许会像西方神话中的精灵一样,能够活上千岁。但会因为长时间普遍性的较晚生育,会出现性成熟时间变长的可能。
❸ 长寿真的有基因吗
确实有这方面的因素,但后天的环境、饮食等也不可小觑。
❹ 长寿基因的长寿基因研究史
美国对芽殖酵母和线虫的基因分析
美国科学家通过对芽殖酵母和线虫的基因分析,鉴别出两种生物共有的25个负责调控寿命长短的基因。美国华盛顿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2008年3月13日在《基因组研究》杂志上报告说,在这25个“长寿基因”中,至少15个在人的基因组内存在相似版本。这意味着,科学家有可能借此锁定人体内的基因目标,研究如何减缓人的衰老过程,治疗衰老引发的相关疾病。研究小组人员介绍说,他们选择了单细胞芽殖酵母和秀丽隐杆线虫为基因分析对象,二者都是衰老研究领域常用的模型生物。从进化史来看,这两种生物之间相距大概有15亿年,如此悬殊的进化差距比小毛虫和人之间的进化距离还要大。正因如此,从这两种生物体内鉴别出共同拥有的与寿命相关的基因才显得意义重大。另外,人的基因组内也有十几个类似基因存在,这表明,类似基因很可能也能调控人的寿命。华盛顿大学生物化学家布赖恩·肯尼迪说,他们希望将来通过基因工程方法调控人体内的“长寿基因”,不仅延长人的预期寿命,还能延长“健康寿命”,也就是人的生命中身体健康、不受衰老引起的疾病影响的时间段。
人类的寿命与基因有关
人类的寿命与基因有关,体内有多个基因主宰着人的生命长短。那些在恶劣环境下控制机体防御功能的基因,能够显著地改善多种生物的健康状况并且延长其寿命。利用长寿基因的影响力,可以改变人类的生命进程:不让生长和活力因为年老的衰退而却步;使人能够在70岁、90岁乃至100多岁时,仍然持他50岁时的蓬勃朝气。科学家们曾经认为老化不仅仅是一个衰退的过程,而是生物体的遗传性程序化发育(genetically programmeddevelopment)的积极延续。个体一旦成熟,“衰老基因”(aging gene)就开始将该个体导向死亡。但这种观点已经不再为人们所相信了,现在人们普遍认同:衰老其实只是由于身体的正常防卫及修复机制随时间流逝而衰退导致的。然而,研究者发现,有一个基因家族与生物体的应激耐受性有关,它们能够加强各个年龄段生物体的自身防卫及修复活性。这些基因通过优化身体的生存机能,最大程度地提高个体渡过困境的几率。如果这些基因处于激活状态的时间足够长,那么还能显著地增进生物体的健康,并延长寿命。其实,这个基因家族就是那些与衰老基因相对立的长寿基因(longevity gene)。
人们对SIR2基因的认识最多
作为首先被确认的长寿基因之一,人们对SIR2基因的认识最多,对长寿基因的研究,让人们看到基因的生存调控机制如何延长寿命,以及如何增进健康。而且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SIR2基因很可能就是这个机制中的重要调控基因。在寻找引发酵母菌细胞个体衰老的原因时,第一次发现:SIR2基因是长寿基因。当时,我们曾设想这种简单生物体的衰老可能是由某种单一基因所控制,并认为对酵母菌寿命的了解,或许会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的衰老过程。而这在当时很多人看来,这些观念是极其荒谬的。酵母菌的衰老程度,是以母细胞在死亡之前分裂产生子细胞的次数来衡量的。酵母菌细胞的寿命,通常在分裂20次左右。
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报道指出,发现蠕虫和果蝇体内的FOXO3A基因与其衰老过程有密切的关系。从这以后,FOXO3A基因就成为了衰老遗传研究领域中一个非常引人瞩目的元素。也正是因为这样,德国基尔大学临床分子生物学研究团队长期以来都一直努力致力于对这种基因在人类体内变异形态的研究工作。
❺ 为什么人的长寿同遗传基因有关
长寿人往往有家族性的倾向。中外文献中都有许多关于长寿家庭的记载。《苏州府志杂记》载:“乾隆辛未南巡,有湖南随人汤二程来接驾,年一百四十岁……其孙曾随者皆白发萧然之翁也。”《偶记》载:“巴陵老百八十岁,时觞举乐。毛侍御过其地,闻之屏骑往观。见阶前数人皓首苍颜,年可百岁。不知孰为老人也。问之,则皆老人子也。”清无锡秦氏,兄弟9人共600余岁,考然90岁,实然87岁,敬然85岁,崇然70岁。山东章邱王欣然103岁,其弟瑞然100岁。1977年10月体育报载,湖南一俞姓老农,109岁时仍很健康,能击拳,其子83岁,幼孙也60多岁了。国外长寿家族的报道,如苏联的基什金1949年已143岁,妻96岁,其父死时是138岁,其母去世时117岁。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父母高寿的人,子女一般也长寿。如果一个人的父母活到75岁的话,那么,他在30岁能活到80岁的希望是26.6%。反之,如果他的父母不到60岁就死去的话,那么他在30岁能活到80岁的希望只有20.3%。父母和祖父母活到90岁和100岁的人中,有许多人比对照组中的更长寿。只有10%的长寿人,其父祖两代中都没有长寿的。6父母(即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寿命总和的范围在254到549之间。这两个极端都发生在长寿组中。但长寿组的6父母寿命总和要比对照组大16%。90-100岁的老人的45.8%,他们的父亲的56.7%,他们的母亲的53.4%,都有双亲在长寿组内。而对照组的相应数字则各为11.9%,37.1%和31.1%。这些研究的结果都证明遗传基础在寿命中的重要性。但寿命的遗传方式还不清楚。寿命的长短变化极大,呈连续分布的现象,不像是孟德尔式或单基因的遗传,很可能是多基因遗传。
❻ 长寿基因在人的寿命中其关键作用,这是真的吗
长寿基因在的确影响着人的寿命,但是并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人究竟能活多长是基因、生活习惯、生存环境、医疗水平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基因只占相当低的比重。
而现在却常常出现年前人猝死的情况,这就和生活习惯有直接关系了,熬夜、作息不规律、精神压力过大、抽烟酗酒等不良习惯对我们的健康损耗极大,即便是拥有长寿基因,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很难长寿。
❼ 你赞成为了长寿而修改人类的基因么,为什么
我个人是赞成为了长寿而修改人类的基因,毕竟如果没有任何后遗症的情况下改变基因而使人类寿命变长这是好事。
修改基因可以直接改变现有的基因或者直接让其失效,这是非常难的。科学家早都开始尝试把它用在人类身上了。癌症病人的免疫细胞含一种叫做PD-1的基因,中国科学家试着禁止了它的表达,然后再把这种修改后的细胞注射回病号身体。PD-1基因就是免疫细胞表面的“关闭开关”,许多癌症患者是PD-1开关按到了“关闭”上,因而丧失了阻止免疫攻击的能力。
但是科技力量的发展有时真不是法律可以阻止的。希望基因编辑能成为人类救命的良方,而不要成为人类的噩梦。
❽ 人的生命特征是由基因决定的,能通过基因测出寿命吗
我们可以通过基因预测出寿命,寿命的长短也是和基因有关系的,有的人天生就遗传了父母的长寿基因,但是这也不是完全可以被预测的,因为后天的一些环境也会影响我们的寿命。 总而言之,基因是有影响的,但是后天的习惯,生活环境也占很大一部分因素,如果想要长寿,健康还是要善待生活,善待自己。
❾ 父母中,谁的寿命对后代有影响长寿基因有哪些
1.眼睛形状:父母的眼睛形状对孩子的影响显而易见.对于孩子来讲,眼形、眼睛的大小是遗传自父母的,而且大眼睛相对小眼睛而言是显性遗传.只要父母双方有一个人是大眼睛,生大眼睛孩子的可能就会大一些. 双眼皮:一般来讲,单眼皮与双眼皮的人结婚,孩子极有可能是双眼皮.所以,一些孩子出生时是单眼皮,成年后又会“补”上像父亲那样的双眼皮.据统计,在婴幼儿中双眼皮的比例不过才20%,中学生是40%,大学生大约占到50%.但如果父母都是单眼皮,一般孩子也会是单眼皮. 眼球颜色:在眼球颜色方面,黑色等深颜色相对于浅颜色而言是显性遗传.也就是说,如果你羡慕蓝眼球,选择了一个蓝眼球人做了爱人,但因为你是黑眼球,所生的孩子不会是蓝眼球. 睫毛:长睫毛也是显性遗传的.父母双方只要有一个人拥有动人的长睫毛,孩子遗传长睫毛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2.鼻子一般来讲,鼻子大、高而鼻孔宽的人呈显性遗传.父母双方中有一人是挺直的鼻梁,遗传给孩子的可能性就很大.另外,鼻子的遗传基因会一直持续到成年,也就是说,小时候矮鼻子的人,长到成年时期还有变成高鼻子的可能. 3.寿命寿命是有遗传基础的.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家族中的成员个个长寿,但也有短命的家族存在.寿命的长短有家族聚集的倾向性.如果你的家族中有长寿的先例,那么你的孩子长寿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最有说服力的是对同卵双生子的调查.资料统计,60-75岁死去的双胞胎,男性双胞胎死亡的时间平均相差4年,女性双胞胎仅差2年.不过,寿命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如饮食习惯、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等,也在不同程度上左右着人的寿命. 4.身高研究表明,人的身高有70%取决于遗传,后天因素的影响只占到30%.一般来讲,如果父母身材较高,孩子身材高的机会为3,矮的机会为1,身材偏矮则反之;如果父母中一人较高,一人较低,就取决于其他因素. 5.胖瘦人的体形有一定的遗传性.比如,我们中的一些人,吃同样的食物,有着同样的运动量,但有些人体形正常,有些人却偏胖或偏瘦.研究认为,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代谢率,通常代谢率较低的人就容易长胖,这是由于体形遗传因素而决定的.如果父母体形属于容易长胖的那种类型,孩子就容易偏胖.因此,这样的孩子在出生后,喂养上要注意营养平衡,不要吃得过多.如果父母中有一人肥胖,孩子发胖的机会是30%.如果父母双方都肥胖,孩子发胖的机会是50%-60%.另外,也有些说法,认为母亲在孩子体形方面起到的作用较大,也就是说孩子不论性别如何,都比较像母亲. 6.肤色肤色在遗传时往往不偏不倚,让人别无选择.它总是遵循着“相乘后再平均”的自然法则,给孩子打着父母“综合色”的烙印.比如,父母皮肤较黑,绝对不会有白嫩肌肤的孩子;如果父母中一个人较黑,一个人较白,那么在胚胎时“平均”后,便给孩子形成一个不黑不白的中性肤色.因此,黄种人生的孩子,一定是黄种人的肤色.一个非洲的留学生找了个肤色偏黑的中国女子,生出的孩子果然皮肤也很黑. 7.耳朵耳朵的形状是遗传的,而且大耳朵是显性遗传,小耳朵是隐性遗传.父母双方只要一个人是大耳朵,那么孩子就极有可能也是一对大耳朵. 8.下颚绝对是显性遗传,父母任何一方有突出的大下巴,孩子十有八九会长成相似的下巴,这种特征表现得非常明显. 9.声音孩子的声音通常都会非常接近父母,其相似程度会比长相、形体更甚.如果父亲笑声爽朗,母亲又是个大嗓门,很难想象孩子会细声细气.通常,儿子的声音与父亲很接近,女儿的声音则很像母亲. 声音的高低、音量、音质等各方面,不仅与喉头有关,还要由鼻的大小、张口的大小、舌的长短、颜面的骨骼等各因素综合决定.而且,这些方面无不遗传父母的基因,所以声音遗传是不奇怪的.但是,这种由父母生理解剖结构所影响的音质如果不美,大多数可以通过后天的发音训练而改变.因此,某些声音条件并不优越的人,通过后天的发音训练会发生声音改变.这样,就可以使某些声音条件并不优越的人,通过科学刻苦的练习圆一个拥有甜美圆润嗓音的梦. 10.智力虽然智力不完全由遗传因素所决定,但与遗传有一定关系.人的智力取决于遗传、环境两方面的因素.一般认为,遗传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环境则决定了另外40%.有人长期研究过一群智商在140分以上的孩子,从中发现这些孩子长大后一直保持优秀的才智,他们的孩子的智商平均为128分,远远超过一般孩子的水平.而那些精神缺陷者,他们的孩子当中有59%的人有精神缺陷或智力迟钝. 在智力遗传中,不仅包括智商,还包括情商.所谓的情商,是指人的个性、脾气、处事能力、交际能力等方面.比如,有些孩子在处事能力、交际能力方面像爸爸,而另外一些方面,如个性、脾气与母亲很相像. 另外,孩子的智力与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智力的实际表现还要受后天的极大影响,因此我们提倡早教.从胎儿开始,脑细胞发育的第一高峰出现在10-18周,第二高峰出现在孩子出生后的3-6个月.如果期望孩子智力发育好,就要在第一高峰期即孕期注意摄取营养,在第二高峰期注意进行母乳喂养,这样就会使孩子的智力很好地发育. 11.父母天赋无论是爸爸还是妈妈,在某些方面的天赋都有可能遗传给孩子,使孩子在某些方面的潜力很高.因此,父母的某种天赋在周围环境影响下,如果适当地进行开发,就可以使孩子在这方面有更好的发展. 自古以来,出现了许多高智能结构的家族,如音乐家巴赫、莫扎特和韦伯家族中,几代人中都有诸多的音乐家出现.还有,我国南北朝时著名的科学家祖冲之的儿子祖桓之、孙子祖皓都是机械发明家,也都是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这种智力的家族聚集性现象,恰恰说明了先天和后天因素对才艺天赋的作用
❿ 生物学: 是不是有的基因可以使人长寿
美国科学家进行的一项研究传出了让科学界震惊不小的消息:在人体中,有一种能够影响血液中胆固醇分子大小的基因,可以帮助人们将寿命提高到百岁以上,同时还可以防止诸多让人们头疼不已的慢性疾病,如心脏病、中风、糖尿病等。
美国纽约爱因斯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对以长寿著称的阿士肯纳基犹太人家族进行了研究。他们选择了这组东欧犹太后裔是因为他们曾因数百年与外界隔绝而使得其家族的基因构成十分相似,进而为得出比较精确的研究结果奠定了基础。科学家对213名平均年龄在98岁以上的老人(其中有一半已年过百岁)进行了研究。科学家还同时对其216名后代进行了研究。
研究人员发现,在这些百岁老人身上出现了一种基因变异,能够改变调节血脂及其颗粒大小的一种酶,并使得血脂的颗粒变大。这种基因变异在这些百岁老人身上发生的频率要高出一般人群的三倍。研究人员同时还发现,他们的后代所能产生的同样变异频率则为一般人群的两倍。研究人员认为,阿士肯纳基家族身上发生的这种基因变异能提高高密度脂蛋白(一种对人有益的胆固醇)的含量。同时在这些古稀老人的身上发现了比对照组要大得多的大分子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或所谓的“坏”胆固醇。这说明,小分子低密度脂蛋白会对人的心脏构成威胁。研究人员认为,大分子能够阻止“坏”胆固醇进入动脉血管壁,从而减少了脂肪堆积在那里成为堵塞的危险。
这一研究佐证了科学界的一种假设,即人的基因倾向多为遗传所获,因此是否能够长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够从上一辈获得正确的基因。这些古稀老人不但活得很长寿,而且在其身上几乎也看不到一般老年人会出现的那些常见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