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妈妈六十大寿女儿包饺子么
六十大寿只要心意到了就好,其实吃什么不重要,不过好像包饺子全国都通用,配着长寿面吃,感觉还挺好吃的。
B. 为什么六十六大寿要吃饺子
凡到六十六大寿的时候,都要吃女儿给包的饺子。源自“六十六掉块肉,这块肉得儿女给补”的谚语。包六十六大寿的饺子也是有要求的,是:6两肉、六两面包68个饺子,其中的66个是66岁,其余的两个是天一个、地一个。但过六十六大寿的日子也有不成文儿的规定。不管你是哪天的生日,都要在正月初六过生日。
东北有句老话——六十六,不死掉块肉。
这句话不知道从何开始,但是流传的时间不短,每个老人到了这个岁数,嘴上不说,心里都犯膈应,总是不愿意周围的人提起这句话。更有甚至,到了六十六岁,生日不过了,哪怕儿女们再怎么张罗,或者提前过,吃饭的时候,也闭口不提生日的事儿。
为什么这么讳莫如深,民间没有具体的解释,不过关于这样的说法的证据,总是有人能说上几个实例。这就像算卦,也讲究一个概率的问题。一个卦先生给一百个人算命,十之一二说对了,大多数人就会认为这是神算。尤其对待生命这个严肃的问题,尤其到了六十岁以后,花甲之年,年轻时候不害怕生死,知道以后的路还很长,一旦到了这个岁数,朝不保夕,心里多了忧虑,也就信了这个说法。确实,有的老人到了六十六,本来身体很好,突然这一年多了很多疾病,心理负担加重,导致病魔缠身,甚至一命呜呼。所以,后来人都说,不死掉块肉,哪怕没有生命危险,也会经历一场大病之舛。当初是因为概率问题,久而久之,变成了老年人心中的一个坎儿,以至于现在老年人到了六十六,总是心怀忐忑。
不过,面对这个坎儿,为了结心疑,还是有聪明的人想出宽慰老人的办法。老人到了六十六岁生日,闺女成了主角,这也是东北民俗的一部分。闺女要拿六两面,六两肉,包六十六个饺子,多一个不行,少一个不中。六六,取六十六岁之意。更重要的,六十六个饺子,要让过生日的老人一次性吃完,讨个吉利。这一年再无凶险。这是一个技术活儿,用固定的面和馅儿,包固定数量的饺子,其实很难。女儿为了让父母免去担忧,总是用心去做。这虽然很迷信,却表达了一片孝心。
东北民俗中,迷信的东西很多,但是大多数都为了表达美好愿望,值得流传。至于没有女儿的,政策也放宽,儿媳妇包的饺子,也有效。到此不免微微一笑,千般万般,都是儿女的一片心意,目的只有一个,希望老人少一些顾虑,延年益寿。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我们年轻的时候,不会想到老人所想,所忧。当我们老的时候,也许会更加讳疾忌医,会把很多习俗当成事实,当成一个坎儿。六十六岁,恰是人生承上启下的年龄阶段。往前,还是半百,往后已是耄耋。
C. 六十六大寿包饺子是在生日当天吗 要用多少面多少肉 几个饺子
六两肉,六两面,包68个饺子,一个敬天,一个敬地,剩下66个自己吃。
D. 六十六大寿饺子怎么包
凡到六十六大寿的时候,都要吃女儿给包的饺子。源自“六十六掉块肉,这回块肉得儿女给补”答的谚语。
包六十六大寿的饺子也是有要求的,是:6两肉、六两面包68个饺子,其中的66个是66岁,其余的两个是天一个、地一个。但过六十六大寿的日子也有不成文儿的规定。不管你是哪天的生日,都要在正月初六过生日。
饺子由馄饨演变而来。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名称。三国时期称作"月牙馄饨",南北朝时期称"馄饨",唐代称饺子为"偃月形馄饨",宋代称为"角子",明朝元代称为"扁食";清朝则称为"饺子"。
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东汉河南南阳人"医圣"张仲景首创。当时饺子是药用,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用来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冻疮。
E. 六十六大寿敬天地的饺子是包两个大的吗 最后这两个饺子怎么处理谢谢!
凡到六十六大寿的时候,都要吃女儿给包的饺子。源自“六十六掉块肉,这块回肉得儿女给补”的答谚语。包六十六大寿的饺子也是有要求的,是:6两肉、六两面包68个饺子,其中的66个是66岁,其余的两个是天一个、地一个。但过六十六大寿的日子也有不成文儿的规定。不管你是哪天的生日,都要在正月初六过生日。
F. 66岁生日 包多少饺子
包66个
G. 老年人66岁民俗上有什么讲究
1.在东北老年人六十六大寿,传统习俗有,为老人包六十六个饺子吃、吃长寿面(面条)、吃麻花。
2.包六十六个寓意祝贺六十六大寿,吃长寿面寓意祝老人健康长寿,吃麻花寓意祝老人越活越有劲。
3.古代,人们过生日,都是从60岁开始过生日,例如,60、66、70、80;在中国传统习俗中,人们普遍认为,自己的生日就是母亲的受难日,母亲在世不过生日。
4.现在人们过大寿,有的把时间进行提前。例如,60、66在正月初六,70在正月初七,80在正月初八。
5.通过给老人过大寿,可以表达晚辈对老人敬爱之意,增加亲人之间的联络,加强感情,增加家庭和睦、团结;通过耳目濡染教育年青一代,尊老、爱老、敬老,形成良好家庭风气,良好家风推动社会风气进步与发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6.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他看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冻伤,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张仲景便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
7.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渐渐形成包饺子的习俗。
六六寿
给予年满66岁的人做寿,称为六六寿。做六六寿是我国很多地方民间浒的一种寿诞风俗。例如,上海地区、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区。每逢父母66岁生日,要做六六寿,届时要有出嫁的女儿为父或母祝寿,将猪腿肉切成六十六小切,形如豆瓣,俗称"豆瓣肉"。
一般是将六十六块小肉红烧后,盖在一碗大米饭上,连同一双筷子一起放到食篮里,用红布遮盖,送给寿主品尝,以示祝寿。也有的根据寿主口味灵活变化,不用红烧,改用别的烹调方法,但都必须是六十六块。六十六块肉寓意老人长寿。做寿的老人在庆贺声中美餐一顿,尽享表面化之乐。
七十三岁和八十四岁,俗谓人的一道生死坎儿,谚云:“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到了这个年龄,老人和子女都比较紧张,平时对老人加倍呵护,生日时也有个特别的破法,即子女买活鲤鱼为寿礼让老人吃,鲤鱼擅跳跃,吃了鲤鱼,就会跃过这道坎儿,获得平安健康。
(7)60岁生日包饺子怎么扩展阅读来源:网络:寿辰宴
H. 66大寿包饺子有什么讲究
66大寿包饺子是很有讲究的,要把我撑66个饺子,而且必须上66岁的老寿星吃完,所以你那个饺子要包的很小很小
I. 66岁生日包饺子有什么要求
老人六十六大寿用来六两自面 六两肉 包66个饺子 还要敬天一个 敬地一个,有这个风俗。饺子可以父母同吃或和子女同吃,一定要吃净不能剩下。
不过现在这种形式很少了。儿女们为老人买蛋糕庆贺寿诞,吹蜡烛代替了以前的模式。
J. 母亲过六十六岁生日,女儿要给做饺子,如何做法
饺子馅的做法
饺子馅主要分肉馅和素馅
买回来的肉馅做之前要先加少量水拌一下,然后加入葱花,姜末,花椒面或五香粉,味素,盐,少量酱油,料酒之类的,不嫌腻的话还可以加些植物油,但如果肉馅够肥,就可以省了,之后朝一个方向搅拌均匀,后调节咸淡.喜欢的话还可以加香油,看个人口味了.搅好的肉馅稍放一会儿就可以包饺子了.还可以用这方法做牛肉馅羊肉馅等。
鸡肉冬笋馅
原料:鸡脯肉750克,净冬笋100克,葱花50克,香油、姜末、精盐、味精、高汤适量。
做法:将鸡脯肉洗净剁成细泥,冬笋切成细丁放在油锅内煸炒片刻。将鸡泥放入一盆中,加葱、姜末、料酒、高汤、精盐、味精搅匀后,放入冬笋末,再搅几下即成。
鱼肉韭黄馅
原料:去皮鱼肉700克,肥膘肉50克,韭黄200克,葱花50克,料酒、姜末、精盐、味精、高汤各适量。
做法:将鱼肉放清水中漂清,去粗刺,放案板上敲剁成细泥。将肥膘肉切成细粒,韭黄切碎。取深锅一只,放入鱼泥加高汤,打开,加料酒、葱、姜末、味精、精盐,用手顺时针搅打,最后加入肥膘肉、韭黄即成。
如何调出嫩滑的肉馅:
五花肉剁成泥,放入少许的酱油,料酒,盐,香油,切得细细的葱末和姜泥。如果肉馅比较瘦的话要加一些植物油进去。搅拌均匀。然后往肉馅里加少许水,继续搅,搅至肉馅有弹性,再加水,再搅。如此大概3-4次,肉馅粘稠又有弹性就好了。记住每次加水都要少,要分几次加。
这样做的肉馅无论做馅还是做肉丸都很嫩很好吃。
饺子馅:
青菜猪肉馅:青菜剁碎,和调好的肉馅混合。
胡萝卜猪肉馅:胡萝卜刨细丝,和调好的肉馅混合。
香菇肉馅:新鲜香菇切细丁,和调好的肉馅混合。
馅料种类实在太多了,蔬菜肉类组合起来就可以了。但要注意有些蔬菜水分比较多(比如大白菜,番茄等),要先去水。大白菜切碎后洒少许盐放一会,然后用手把水挤出来。而且调肉馅时不要放水了,因为白菜水量多,馅很容易稀。番茄要将种子部分去掉,否则馅不仅容易稀而且酸。
香菜饺子馅
原料:香菜250克,猪肉馅150克。
辅料:生抽、料酒、盐、味精、香油各适量。
做法:
1、香菜择洗干净,沥干泥水分剁成碎末,拌入少许香油待用。
2、猪肉馅放入盆中,加入全部调料,搅拌均匀。
3、最后加入香菜末搅拌均匀即可。
提示:
1、香菜剁好之后,如果水分非常多,可以用纱布挤出菜汁,菜汁可留为调馅用。
2、猪肉馅要肥瘦适中,最好为肥三瘦七的比例,煮熟的饺子馅才会香。
西瓜皮饺子馅
具体做法是这样的:西瓜皮去瓤及外皮,刨成细丝放盐腌制30分钟后挤掉水,拌入葱姜盐味精麻油等调料,最后加入虾仁(不用太多),这样的饺子馅就做好了。做成的饺子清脆爽口、甜咸适中。
我这个西瓜皮不是切丝而是切碎,前面的做法大致也是用盐腌制,拌入肉馅(与正常饺子馅做法无异),这样做成的饺子特别爽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