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70,80.90岁老人的称呼
这位知友,对七十、八十、九十岁的老人见面就称呼老人家、老爷爷、老先生、老大爷,老师傅他们是乐于接受的。这些都根据自己的年龄而定称呼什么,
下面是年龄的别称,请你参考。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即乃稚气未脱的少儿代称也;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5岁(男)——志学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二八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标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壮年时期——春秋鼎盛;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还历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从心之年、悬车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又可称为“人瑞”。
⑵ 如何称呼70岁左右的老人
你22岁叫爷爷奶奶就行 如果不太熟悉也看不出多大年纪的叫大爷大妈也行 年轻一些的叫叔叔阿姨
⑶ 人到70岁称为什么
在1989年、1989年以前的时候,70岁叫古来稀、古稀。
但是现在年满70岁的人还叫古稀吗?
大家重新看看1989年和1989年以前的照片、电影、电视剧、电视节目中70岁的人都已经是怎样的面貌特征、性格特征与身体状态,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我没有看错的话,凡是在1990年的时候年满18岁、18岁以上的人(即出生于1972年、1972年以前的人),这三十年来都一直没有变,占70%以上的人。
这三十年来存在有年龄变化的人最多只有十岁或不到十岁的变化差距,决不可能会有三十岁的变化差距。
比实际出生显老的人,也决不会看起和他们现在年满的岁数等同一致。
举例,出生于1930年的人,正常情况的人依然看起和三十年前以前看到的年满58岁的人是等同一致的年龄状貌,比实际出生显老的人看起只有68岁,特别显老的最多看起只有72岁的极限,决不可能会看起有90岁大寿。
如果不清楚,请大家看看三十多年前、五十年前、七十年前以及更早时期人到了90岁还会跟现在看到的1930年出生的人同岁吗?
1930年出生的人,现年90岁,但是他们的实际面貌特征、性格特征与身体状态一直是保持在58岁的年龄状态,和三十多年前、五十年前、七十年前以及更早时期看到的年满58岁的人是等同一致的面貌特征、性格特征与身体状态,从1990年的时候到现在三十年来情况都一直是这样。
因此,1930年出生的人真实年龄依然是58、59岁,90岁只是他们的自然年龄而已。
现在,谁才真正是70岁古稀的人?
依然是三十年前年满70岁的人,也就是现在年满101岁的人,即出生于1919年的人,才真正是70岁古稀的老年人。
1950年出生的人虽然现在年满70岁,事实上,从他们的实际面貌特征性格特征与身体状态可以充分鉴定,和70岁还相差三十岁以上的距离。
人的年龄生理因素:
面貌生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人的五官眉目的轮廓深浅。而不仅仅是表现在头发是否变白脱落、有无皱纹眼袋老年斑、肌肉松紧、皮肤粗细与干润。
外貌生理特征,主要是表现在人的身材结构。而不仅仅是表现在人的身体胖瘦、身高、五体大小。
身体生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人的日常言行举止、眼神、说话语音的轻重这三大特征。而不仅仅是表现在人的感官神经、内部器官组织、体重。
人的五官眉目、身材结构、言行举止、眼神、说话语音这五个特征才是人的年龄生理因素的主要特征表现。不同年龄的人之间的差距就表现在这五个特征。
李靖飞,男,1957年10月13日出生,这是他在1990年的时候演的电视剧《三国演义》角色张飞,当时才33岁。
现在所谓的“老年人”哪一个不是中年人?
出生于1930年至1949年的人,现在年满71~90岁,他们的真实年龄依然是40~59岁。
⑷ 老年人的各种别称
中国传统上对于老年人的高龄有些褒义的称谓。
◆60岁:耳顺之年、花甲之年、耆[qí]艾: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
◆61岁:还历寿。
◆70岁:从心之年、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中寿:七十为中寿。耄[mào]:民间有“人到七十古来稀”之称。
◆77岁:喜寿。
◆80岁: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耋之年、伞寿[8]耋[dié]:指八九十岁的年纪。[9] [10][11]中寿:指80岁以上。
◆88岁:米寿
◆90岁:上寿:九十为上寿。
◆99岁: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100岁:期颐:指百岁高寿。期颐
◆108岁:茶寿: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即得108岁。
注释
1、《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年老的。
2、《论语·为政》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3、花: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天干有十,地支十二。从甲子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
4、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5、杜甫有《曲江》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6、《盐铁论·孝养》:“七十曰耄。”
7、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8、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9、《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
10、《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
11、《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
12、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
13、《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⑸ 古代60岁的男人应该叫什么(70岁是古稀,80岁是耄耋。。。)
六十岁,别称为花甲之年或耳顺之年。
“花甲之年”来源:
由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组合,每一干支代表一年,六十年为一循环。因干支名号错综参互,故称花甲。
男职工退休年龄:
根据1978年6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和《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国发[1978]104号)规定,下列几种情况可以办理退休:
(1)男职工年满6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连续工龄或工作年限满10年。
(5)70岁以上的老人称谓扩展阅读:
称谓来历
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如:“弱冠”、“耄耋”等。学生往往对此很费解。其实类似这样的词还很多,都是我们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
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处用的是比喻意。
⑹ 60岁 70岁 八九十岁分别称为是什么之年
60岁:花甲之年。
70岁: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
八九十岁: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
拓展资料:
60岁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
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还历之年:指60岁。
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下寿:指60岁以上。
耆[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
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
70岁
从心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耄[mào]耋[dié]之年。
杖围之年:指70岁。
悬车之年:指70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耋[dié],《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把上面几种说法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耄,八九十岁的年纪。耄,七八十岁的年纪。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耄[mao]耋[die]之年:指八九十岁。九十岁也可称耄耋之年。
⑺ 老人70岁称什么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所以,70应该是古稀之寿
⑻ 古代形容70岁老人怎么称呼
古稀:古代人抄活到袭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寿:指70岁寿辰。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耄[mào]耋[dié]之年。
杖围之年:指70岁。
中寿:七十为中寿。
悬车之年:指70岁。
77岁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⑼ 70,80.90岁老人的称呼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寿:指70岁寿辰。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耄[mào]耋[dié]之年。
杖围之年:指70岁。
中寿:七十为中寿。
悬车之年:指70岁。
77岁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