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狮虎兽打的过剑齿虎吗
狮虎兽一般寿命都不太长,而且它们大多数的免疫力都比较低,虽体型大但缺乏耐力,而最大的种非洲巨型剑齿虎肩高约1米,体重近300KG,也不算小,所以应该是剑齿虎赢
Ⅱ 老虎的资料
虎(学名:Panthera tigris),俗称老虎,是哺乳纲猫科动物中体形最大的一种,是亚洲的特有种类,原产地主要是东北亚和东南亚。虎是种高度进化的猎食动物,也是自然界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成年虎的身长可达2-3.5米,尾长1米,重达200-350公斤。
在它庞大的体型与有力肌肉之外,它们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在白色到橘红色的毛皮上有黑色垂直的条纹,它们下半部的颜色较淡。凶猛至极、力量极大,原有森林之王、百兽之王之称,之後学习狮子用万兽之王之称以及用万兽之皇之称。
(2)剑齿虎寿命最长寿命扩展阅读
种群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14个产虎国中虎种最多的国家,印度则是世界上现存老虎数量最多的国家,尽管只有一种孟加拉虎。20世纪中叶,由于森林砍伐和过度猎杀,印度老虎的数量一度减少到数百只。1970年,印度成为立法保护老虎的第一个国家。
1973年印度总理英.甘地提倡保虎计划,将虎立为国兽,划定了十余个虎保护区,到1984年野生虎的数量,已经由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1872只,增加到4000只,到1989年,又上升到4334只,但是,在这个贫富悬殊、人欲横流的世界,保护终难抵御盗猎。
Ⅲ 剑齿虎活了多长
大概是3400万年
剑齿虎
在距今3500万年前的渐新世出现了古剑齿虎,后来的剑齿虎一直生活到距今100万年前的更新世。剑齿虎的体形大约与现代虎差不多,但是它的上犬齿却比起现代虎的犬齿大得多,甚至比野猪雄兽的獠牙还要大,如同两柄倒插的短剑一般。食肉类动物的犬齿作为捕食猎物的一种杀伤武器,正常的情况应该是上下犬齿平均发展,在攻击时能够上下相合,就可以咬死猎物。但是剑齿虎的上犬齿演化得如此巨大,而下犬齿又相对退化,根本不成比例,所以可能是专门用来对付象类等大型的厚皮食草类动物的。如此特殊而长大的犬齿,只需一对就可戮入猎物身体的深处,并且可以尽量地扩大伤口,造成猎物的大量出血而死亡。与此相适应,剑齿虎的头骨和头部的某些肌肉也相应地发生变化,以便口可以张得更大,使下颌与头骨能形成90度以上的角度,这样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这对剑齿的作用。但是,这种极端特化的发展,显然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即大大缩小对环境和猎物的适应面,随着更新世时期各种大型厚皮食草动物的绝灭,使得不善于快速奔跑的剑齿虎也逐渐无所用其长,竞争不过那些比较灵活的并且全面发展的一般食肉类动物,也随着它的猎物走向了灭绝。代之而兴的就是后来出现的现代虎以及其他大型食肉类动物。
Ⅳ 剑齿虎的寿命一般有多长
我想大概有四十年。
Ⅳ 专吃肉的动物是什么
1、北极熊
北极熊也叫白熊,是熊科动物,是棕熊的白化,其身躯庞大,体长可达2.5米以上,雄性平均体重600公斤,最大的北极熊体重可达1002公斤,也是陆地上最大、力量最强的食肉动物之一,主要以鱼类、海豹为食,有时也袭击海象、独角鲸、白鲸等强大动物。
2、棕熊
棕熊,其身长雄性一般为170-280cm,尾长有8-14cm ,体重范围130-1000公斤,平均寿命30年,4~6岁性成熟,毛长约6厘米,毛色随季节变化大,棕熊是陆地上最大的食肉性动物。
3、狮子
狮子是唯一一种雌雄群居的猫科动物,现今第二大的猫科动物。狮的体型巨大,公狮身长可达180cm-250cm,平均体重230公斤,最大280公斤以上,母狮也有160cm,体重100-180千克,非洲陆地上最强的食肉动物。
4、老虎
老虎是最大的猫科动物,体重范围100-350公斤,分为4个大的亚种(西伯利亚虎,也称东北虎,体重200-350公斤,雄性最大身长3.3米;孟加拉虎,180-260公斤;华南虎,170公斤,苏门答腊虎,120公斤),是亚洲陆地上最强的食肉动物。
5、美洲豹/金钱豹(花豹)
美洲豹又叫美洲虎,但它既不是虎也不是豹。美洲虎在大猫(豹亚科)中体形次于狮、虎排名第三,体长1.5~2.3米,尾长60~90厘米,肩高75~110厘米,体重可达180公斤,是猫科动物中最喜欢吃鱼的。
Ⅵ 保护动植物极其制品不得出售,以下哪类动物属于保护动物
没有补充呀~~~只有问题~~
中国一级保护动物大全
食肉目 大熊猫科
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
英文名:Ciant panda
分布于中国的四川、陕西、甘肃。中国特有种,野生数量不足1000
只,人工饲养下约100只。
大熊猫(又名大猫熊)栖居于海泼2000-3500米的高山竹林中。独 居,昼夜均有活动和休息,无定居。视、听觉较差,嗅觉尚好,体态笨 拙,善攀爬,会游泳。以竹叶、竹笋、竹杆等为食,偶食小动物、鸟卵。繁殖期春季,孕期80-160天,每产1-2仔,5-7岁性成熟,寿命25- 30年。北京动物园1955年开始饲养展出,1963年繁殖成功,1978年人工 授予精繁殖成功,1993年全人工哺育成功,1999年人工辅助母兽哺育双 仔成功。
为中国一级保护动物。
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
熊猴
别名蓉猴、山地猕猴、阿萨姆猴,属于猴科(Macaca assamensis)。
熊猴个体略大于猕猴,雄性体重8-15千克,体长55-65厘米;雌性较小,体重5~9千克,体长42
-62厘米。其憨态可搁,体胖如熊,性情粗暴,故名熊猴。与一般灵长类不同,熊猴的皮下脂肪
较多,抗寒能力也比其他猴类要强。体毛蓬松棕黄色,面部呈肉红色。与猕猴相比,其头大、
面长、吻部突出。头顶具“发旋”,从中间向四周发散,头、颈毛发为淡黄色,体毛稍具光泽,臀部周围多毛。尾下垂,其长近体长的一半,毛稀呈褐色。
栖息于热带、亚热带高山森林。 为昼行性动物,杂食,多以20-30只结群。 啼声有如犬吠且略带哑声,性情不似猕猴活跃,但遇险逃遁的速度十分迅捷。
产于云南、广西、西藏、贵州等地。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台湾猴
别名黑肢猴、岩栖猕猴,属于猴科,学名为 Macaca cyclopis。
台湾猴体型与猕猴相似,雄性体长44-54厘米,雌性体长36-45厘米,雄性成体明显大于雌性个体,尾长为体长的三分之二。体毛多为蓝灰石板色或灰褐色,面部呈肉红色。额部裸露无毛,
颜色灰黄,头部圆且具厚毛, 两颊密生浓须,顶毛向后披,手足均为黑色,故又名黑肢猴。
尾基部为橄榄色,其端部为灰色,尾中部具明显的黑色条纹。
台湾猴为中国特有种,栖息于岩壁和山林之中,为半地栖动物,取食各种野果、树叶、昆虫,有时也盗食农家的谷物和瓜果。多结成一雄多雌的家族群,以一体魄强壮的成年雄性作为首领。每胎产 1仔。寿命可达20岁。
产于台湾省的南部和中部。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豚尾猴
别名平顶猴,属于猴科,学名为 Macaca nemestrina。
豚尾猴体长54~62厘米,尾长不及身长的四分之一。通体浅黄褐色,头顶毛短,辐射排列成一棕褐色平顶区,似帽状;尾上的毛大部分短而稀,形似猪尾。脸侧及颞需的毛斜向后方生长,耳周的毛侧向前生长,彼此相连似一围带。分布于西藏的豚尾猴,上体颜色较深,脸部橙黄色,体背至尾端黑褐色,颈和头后为赤黑色;头顶黑色,两侧土黄色染赤色;腹面黄白或灰白。
栖息于热带、亚热带森林中或海拔较低的针叶林内,营树栖生活,喜群居,以植物果实为食,也捕食昆虫和小鸟。
分布于云南西南部和西藏的东南部。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紫貂
别名貂、貂鼠、赤貂、黑貂、大叶子,属于鼬科,学名为 Martes zibellina。
紫貂体躯细长,四肢短健,体型似黄鼬而稍大,体长40厘米左右,尾长12厘米左右,体重0.5~1.0千克。雄性一般比雌性大;具5趾。爪尖利弯曲。耳大直立,略呈三角形。尾毛蓬松。体色黑褐,稍掺有白色针毛;头部淡灰褐色,耳缘污白色,具黄色或黄白色喉斑;胸部有棕褐色毛,腹部色淡。
紫貂生活在气候寒冷的亚寒带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多在树洞中或石堆上筑巢。除交配期外,多独居;其视、听敏锐,行动快捷,一受惊扰,瞬间便消失在树林中。多在夜间到地面或雪下取食,食物短缺时,白天也出来猎食,以小型鼠类、鸟类、松子、野果、鸟卵等为食,活动范围在
5~10平方公里之内。每年4~5月份为发情期,妊娠期9~10个月,每胎2~4仔,3岁后达到性成熟,主要天敌是黄喉貂和猛禽。
紫貂的冬毛皮以绒毛细密丰厚,皮板富弹性,颜色滑润为毛皮上品。
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及新疆。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貂熊
别名狼灌、飞熊、月熊,属于鼬科,学名为 Gulo gulo。
貂熊外形介于熊与貂之间,体长80~100厘米,体重8~14千克,尾长18厘米左右。头大耳小,背部弯曲,四肢短健,弯而长的爪不能伸缩,尾毛蓬松。身体两侧有一浅棕色横带,从肩部开始至尾基汇合,状似“月牙”,故有“月熊”之称。
貂熊为寒温带动物,除繁殖期外,多单独活动,活动范围广,溪流、河谷、林带以上的冻土及裸岩都有它的足迹。无固定巢穴,洞穴多有两个出口,便于遇险逃遁。属夜行性动物。貂熊生性机警,行动隐蔽,善游泳、攀爬,可在密林中自由跳窜,故又名之为“飞熊”。在自然界中几乎无天敌,肛门附近有发达的臭腺,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利用尿液保存食物是其适应环境的独特方式之一。食胜杂,包括有蹄类、啮齿类、鸟类及林木浆果等。有半冬眠的习惯。繁殖时筑巢于树洞、悬崖、石缝中,或占据其他小动物巢穴。每年10~11月份发情,以吼声吸引异性,翌年2~4月份繁殖,每胎1~5仔。
貂熊数量很少,现已处于濒危状况,应加以严格保护。
产于黑龙江与内蒙古的大兴安岭,新疆部分地区。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蜂猴
别名懒猴、风猴,属懒猴科,学名为 Nycticebus coucang。
蜂猴体型较小而行动迟缓,是较低等的猴类,体长32-35厘米。两只小耳朵隐藏于毛茸茸的圆脑袋中;眼圆而大。四肢短粗而等长,第二个脚趾还保留着钩爪,尾短而隐于毛丛中。体背棕灰色或橙黄色,正中有一棕褐色脊纹自顶部延伸至尾基部,腹面棕色,眼、耳均有黑褐色环斑。
蜂猴栖于热带雨林及亚热带季雨林中,完全在树上生活,极少下地,喜独自活动。行动特别缓慢,只有在受到攻击时,才有所加快,故又名“懒猴”。白天蜷成球状隐蔽在大树洞中或在枝
桠上歇息,夜晚出来觅食,以植物的果实为食,也捕食昆虫、小鸟及鸟卵。一年四季均能交配,怀孕期5-6个月,多在冬季产仔,每胎1仔。
分布于云南和广西南部。
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雪豹
别名 草豹、艾叶豹、荷叶豹
学名 Panthera uncia
英文名 snow leopard
猫科 Felidae
分布 青海、甘肃、新疆、西藏、四川和内蒙古等省区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雪豹体型与豹相似,体重50千克左右,体长1-1.3米,尾长近1米。体色较淡,全身呈灰白色,毛长密而柔软,布有不规则的黑环或黑斑。其头部较小,前额隆起,鬓毛粗硬且长,黑白两色相间。尾粗而长,具有蓬松浓密的毛。四肢粗短强壮,前足较后足更为发达。
雪豹属于高山性动物,终年栖息雪线附近,为栖居海拔最高的猫科动物之一。主要生境为高山裸岩、高山草甸及高山灌丛等三种类型。雪豹昼伏夜出,每日清晨及黄昏为捕食、活动的高峰。捕食以猫科动物特有的伏击式猎杀为主,辅以短距离快速追杀。捕食各种野羊,或以旱獭充饥。有时也袭击牦牛群、咬倒掉队的牛犊。有相对固定居住地点,育幼期多利用天然洞穴。每年1-3月份发情,5-7月份产仔,每胎2-4仔,3岁达到性成熟。
熊狸 Arctictis binturong
英名 Binturong
物种信息:形似小熊,体重8-13kg,体长700-800mm。尾长接近等于体长,尾末端具缠绕性,能缠住树枝支撑身体觅食。毛被长而稀疏,粗糙而蓬松。绒毛长而呈波浪状。足垫大,几乎覆盖整个足底。耳背的毛较长,约50mm,明显超过耳尖形成长而尖的黑色簇毛。耳缘的毛较短,白色。通体黑褐色,毛尖染棕黄或棕灰色。尾色与背色相似。主要栖于亚洲南部的热带雨林和季雨林,海拔高度一般不超过800m,系典型的热带树栖灵猫类,多在高大浓密的树上活动。夜行性动物,有时亦在上午活动。曾发现它们与灰叶猴和白颊长臂猿一起活动和觅食。熊狸主要采食植物的花果,特别喜食多种榕树的果实。每年2-3月发情交配,孕期2-3个月,一般5月中下旬产仔。一胎2-4仔,以2仔居多。幼体2岁性可成熟。在我国分布于云南西部的盈江、西南部的沧源、南部的西双版纳、东南部的河口;广西西南部的龙陵、靖西以及东北部的瑶山。国外见于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阿萨姆)、缅甸、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云南亚种(A.b albifrons F.Cuvier,1822)云南南部、缅甸北部、泰、马、印尼、印支、尼泊尔、不丹。濒危信息:⒈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濒危。
云豹
属于猫科,学名为 Neofelis nebulosa
在我国也被称为龟纹豹、荷叶豹、柳叶豹、樟豹。过去它们曾遍布亚洲,如今却由于人类贪图它们的美丽毛皮和豹骨而陷入濒危绝境
云豹体形中等,身长75-110cm,还有一条和身子差不多长的长尾巴,它们的四肢粗短,属于矮壮型身材。云豹的两颊各有2条明显的黑色横纹,从头顶到肩部还有几条黑色纵纹。不过最突出的还是它们的犬齿。从犬齿和头部的比例来看,云豹的犬齿对于猫科动物来说是最长的。这可能是相较现存的其他猫科动物而言,它们和生活在1万年前冰河时期的剑齿虎血缘最近有关。云豹的体色主要有淡黄褐色、银灰色,身体两侧有好几个深色的大块云状斑纹,斑块周边为黑色,靠后的黑色较粗,中心为暗黄色,有的里面还会点缀着一些小黑斑。它们腹部和四肢内侧的颜色为黄白色,配有圆形黑色斑点。它们尾巴上的斑纹也样式不一,有环绕着如身体斑纹类似的大斑块的,也有环绕着不完整的黑环的或者黑斑的。
云豹是极为害羞的动物,它们总是悄然来去,因此人们对野生云豹的习性甚至数量都不十分了解
云豹大约在2岁性成熟。交配期在圈养情况下大部分是在每年的冬春。经过86-93天的孕期,母豹会生下1-5个孩子。宝宝长到10个月即可独立。母豹每年都可能做一次妈妈。云豹寿命大概有11年,圈养情况下约能活17年。
对云豹威胁最大的还是人类活动。对栖息地的持续破坏、对毛皮和豹骨的猎取以及对赖以生存的食物的狩猎都是使云豹数量直线下降的重要原因(这也造成了台湾独有的云豹亚种走向灭绝)。鉴于境况的危急,云豹已被CITES列为附录I,而我国也将云豹列为国家I级保护动物。
豹
别名金钱豹、豹子、文豹,属于猫科,学名为 Panthera pars。
体型与虎相似,但较小,为大中型食肉兽类。体重50千克左右,体长在1米以上,尾长超过体长之半。头圆、耳短、四肢强健有力,爪锐利伸缩性强。豹全身颜色鲜亮,毛色棕黄,遍布黑色斑点和环纹,形成古钱状斑纹,故称之为“金钱豹”。其背部颜色较深,腹部为乳白色。
豹栖息环境多种多样,从低山、丘陵至高山森林、灌丛均有分布,具有隐蔽性强的固定巢穴。豹的体能极强,视觉和嗅觉灵敏异常,性情机警,既会游泳,又善于爬树,成为食性广泛、胆大凶猛的食肉类。繁殖时争雌行为激烈,3~4月份发情交配,6~7月份产仔,每胎2~3仔,幼豹于当年秋季就离开母豹,独立生活。
产于广东山地森林地区。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虎 -tiger(突然想起了德国的虎式,豹式坦克~那个猛阿)
属于兽纲食肉目猫科豹亚科豹属。
体大头圆,四肢粗大,体魄强健。通体毛色橘黄,有横列的黑色条纹;腹白色,黑纹明显;尾部黑纹横列,尾尖黑色。
生活于山地森林,多夜间单独活动。行动敏捷,善于游泳。以部分草食性动物为食。我国有几个亚种,分别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华南部分地区及云南。
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白暨豚
别名白暨、白鳍豚,属于喙豚科,学名为 Lipotes vexillifer。
白暨豚是一种类似海豚而生活于江湖中的淡水哺乳动物,身体呈纺锤形,全身皮肤裸露无毛,具长吻,眼小而退化;声纳系统特别灵敏,能在水中探测和识别物体。背鳍呈钝三角形,鳍肢与尾鳍均向水平方向平展。体背部青灰色,腹部白色,新生幼兽的体色比成体深。雌体腹部生殖裂两侧各有一个乳裂,雄体肛门前方有一个盲状小孔。截至目前,已发现的最大雌性个体长253厘米,重237千克;最大雄性个体长216厘米,重125千克。
白暨豚生活于长江中下游附近多沙洲、边滩并有大、小支流与干流相连的地段。喜欢群居,尤其在春天交配季节,集群行为就更明显。每群一般2~6头。其活动范围广,但对水文条件要求较高,经常在一个固定区域停留一段时间,待水文条件发生改变后,又迁入另一地域。以鱼类为食。白暨豚两年繁殖一次,每胎1仔,出生时体长80厘米左右。白暨豚种群数量很小,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兽类,亟待加强保护。
产于长江中下游湖北、安徽、江苏段的干流之中。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金丝猴所有种
川金丝猴
属于兽纲灵长目猴科。
嘴部突出,鼻孔斜向上翘,故也称仰鼻猴。脸部天蓝色,颈背至尾基部在浅灰褐色被毛中夹有金黄色长毛,全身毛色艳丽。
栖息在海拔2000—3000米之间针阔混交林带,群居。以野果,嫩枝芽、树叶等为食。
仅分布于中国四川、甘肃、陕西及湖北神农架山区。
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世界级珍稀物种。
脊索动物门->哺乳纲
大熊猫 熊猴 台湾猴 豚尾猴 紫貂 貂熊 蜂猴所有种
雪豹 熊狸 云豹 豹 虎 白暨豚 金丝猴所有种
儒艮 野骆驼 野马 亚洲象 黑麂 梅花鹿 叶猴所有种
麋鹿 豚鹿 鼷鹿 白唇鹿 坡鹿 蒙古野驴 中华白海豚
北山羊 河狸 塔尔羊 野牛 野牦牛 西藏野驴 台湾鬣羚
马来熊 藏羚 扭角羚 赤斑羚 普氏原羚 高鼻羚羊
脊索动物门->鸟纲
白鹳 黑鹳 朱鹮 金雕 白肩雕 短尾信天翁 白腹军舰鸟
白尾海雕 虎头海雕 玉带海雕 拟兀鹫 胡兀鹫 海南山鹧鸪 中华秋沙鸭
细嘴松鸡 斑尾榛鸡 雉鹑 黑头角雉 红胸角雉 四川山鹧鸪 虹雉所有种
灰腹角雉 黄腹角雉 褐马鸡 蓝鹇 黑长尾雉 黑颈长尾雉 白颈长尾雉
孔雀雉 绿孔雀 黑颈鹤 白头鹤 丹顶鹤 赤颈鹤 鸨所有种
白鹤 遗鸥
脊索动物门->爬行纲
四爪陆龟 鼋 鳄蜥 巨蜥 蟒 扬子鳄
脊索动物门->鱼纲
松江鲈鱼 新疆大头鱼 中华鲟 白鲟
半索动物门->肠鳃纲
黄岛长吻虫 多鳃孔舌形虫
软体动物门->瓣鳃纲
库氏砗磲
软体动物门->头足纲
鹦鹉螺
节肢动物门->昆虫纲
中华蛩蠊 金斑喙凤蝶
腔肠动物门->珊瑚纲
红珊瑚
Ⅶ 关于虎的资料
虎,俗称老虎,其中东北虎或称西伯利亚虎是体形最大的猫科动物,分布在亚洲、西伯利亚、中国、苏门答腊、爪哇、马来西亚。身体满浅黄到红色毛,有黑色至棕色条纹,是一种孤独的森林食肉动物,一般每个老虎有自己的领地,除了交配时期,从不与其他虎交往,雌虎独自生产和喂养幼虎,当幼虎成年后,雌虎将领地遗留给它,独自去寻找新领地。每个虎占领一块领地后,就会将本地所有大型食肉动物如狼、豹、熊等赶走,所谓“占山为王”。老虎以鹿、獐、野羊等食草动物〔也有吃食肉动物〕为食,必须有足够的猎食领地以维持生命。虎一般采取潜伏袭击的猎食方式,从猎物后方攻击,在食物严重短缺时,也会攻击人。印度农民用头后戴假面具的方式避免遭受老虎攻击,因为虎以为假面具是人以正面对它,它决不会从正面攻击猎物。
亚种:
传统上将虎分为有八个亚种,野生虎的寿命大约十几年,体长约为2到3.5米。其中3种已经灭绝,主要是由于人类猎捕和入侵使其生活范围缩小,使它的领地不足以维持生存。
●东北虎(学名:Panthera tigris altaica),也叫西伯利亚虎、阿穆尔虎(黑龙江的俄语名称为阿穆尔河)、乌苏里虎、满洲虎、朝鲜虎,生活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是体形最大的虎,皮毛最为珍贵,当之无愧地被称为“虎中之王”,雄性体长达3米,180公斤~306公斤重,其中最大个体的体重可达300公斤。可以轻易地博杀一头壮牛,毛色浅黄,毛厚,不畏寒冷。据统计目前野生的约有500只,中国政府规定了严格地保护办法,对牛羊被虎捕食的农民国家给予赔偿,并以法律规定禁止生产、销售以虎为原料的中药,如虎骨膏、虎骨酒等,堵塞应用市场,但野生的东北虎仍然非常稀少。
●华南虎(学名: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生活在中国,是中国特有的品种,从山东半岛到岭南广大地区,由于中国人口稠密,华南虎和人接触比较多,中国历史上描写的虎人斗争的故事都是说的华南虎,华南虎体形不大,仅大于中南半岛虎,所以《水浒传》中山东大汉武松可以赤手打死一只。最后一只野生华南虎在1994年被射杀,之后再没有确凿证据证明野生种群的存在。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西、湖南、福建和贵州都有华南虎踪迹出现,有关专家预测野生种群的数量仅为30~50只。分布在中国各地动物园中饲养的华南虎,大约有70只,皆繁衍自50年代捕捉的6只华南虎,其基因组合的变化不足以维持此亚种.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华南虎和印支虎实际为同一亚种。
●巴厘虎(学名:Panthera tigris balica)只生活在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是身上条纹最多最密的一种虎,条纹细密多达100条以上,最后一只巴厘虎据报导是在1937年被猎杀的,已经灭绝。
●东南亚虎,又叫印支虎(学名:Panthera tigris corbetti)是体形最小的虎,大约有1.6米长,主要分布在中国南部、柬埔寨、老挝、越南和马来西亚半岛一带,估计有1227~1785只野生的虎,还有大约60只生活在亚洲和美洲的动物中。
●爪哇虎(学名:Panthera tigris sondaica)只生活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最后一只目击者报导是在1979年,据信已经灭绝。
●苏门答腊虎(学名:Panthera tigris sumatrae)只生活在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颜色深,接近红色,毛短,因此肌肉轮廓明显,非常壮观。目前苏门答腊虎大约还有400多只,都生活在5个国家公园内,不过1998年就报导有66只被偷猎者杀害。最新的研究表明苏门虎是一个足以与大陆虎类明确区分的近缘种,其差异的分化已达到种的水平。而已灭绝的爪哇虎亦为一独立的种,并代表了现代虎类演化的一个分支。
●孟加拉虎(学名:Panthera tigris tigris)是现存最多的一种虎,生活在印度森林、尼泊尔、孟加拉和中国等地,可能有3000~4600只,通过抽查测得印度北部和尼泊尔地区的成年雄性孟加拉虎体重平均在230kg左右,接近雄性西伯利亚虎。中央邦的雄性平均体重超过190kg,雌性孟加拉虎的体重为100到160kg。孟加拉虎当年曾是英国殖民者最喜爱的捕猎对象,英国的蒙巴特勋爵一生曾猎杀180多只老虎。目前印度政府也给予保护。据说孟加拉虎在漆黑的热带森林中有黑色的变种,不过很稀少有没有证据。孟加拉虎还有白虎变种。
●里海虎,在中国分布的叫新疆虎(学名:Panthera tigris virgata)生活在中国新疆、伊朗、阿富汗、前苏联中亚地区和伊拉克一带,适应荒漠地带生活,因此需要更大的猎食领地范围,据报导最后一只里海虎被发现是在1968年,此后再没有出现过,已经灭绝。三色老虎据最新研究成果,里海虎和西伯利亚虎为同一亚种。
●马来亚虎(Panthera tigris jacksoni),分布在马来半岛南部的马来西亚与泰国境内,是2004年新确认的老虎亚种,此前一直被归类为印度支那虎的一个种群。此新分类是Luo Shu-Jin等人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中心(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的基因多样性实验室(Laboratory of Genomic Diversity)研究所得。最近统计显示约有600至800只野生马来亚虎存在,这使其成为继孟加拉虎和印度支那虎之后第三大的老虎亚种,但依然属于濒危物种。对此亚种的地位还有很大的争议。
其他虎
黑蓝虎,只有传说,没人见过。有位猫科动物专家走遍全世界,只在印度找到白虎,黑虎却杳无踪影,从而认为它只存在于传说中。谁可想到,奇迹就出现在我们中国,而且具体地域是北京市密云县,却没有证据。估计为普通老虎的变种。
在人工饲养时,有白化变种,也很稀少,底色变白条纹棕色的叫“白虎”,连条纹也变浅,几乎无法分辨的叫“雪虎”。
[编辑本段]外形特征
虎的身型巨大,体长约200~330cm,亚种当中体型以东北虎(P.t.altaica)为最大,而苏门答腊虎(P.t.sumatrae)体型则最小。虎的体毛颜色有浅黄、桔红色不等。它们巨大的身体上覆盖着黑色或深棕色的横向条纹,条纹一直延伸到胸腹部,那个部位的毛底色很浅,一般为乳白色。生活在俄罗斯东部和中国北部的东北虎在几个亚种当中体毛最长,那是为了抵挡北地的严寒。一般来说,所有的虎,冬天的毛都会比夏天长,体毛颜色和花纹也会比较浅。虎的头骨滚圆,脸颊四周环绕着一圈较长的颊毛,这使它们看起来威风凛凛。雄性虎的颊毛一般比雌性长,特别是苏门达腊虎。虎的鼻骨比较长,鼻头一般是粉色的,有时还带有黑点。它们的耳朵很短,形状如半圆,耳背是黑色的,中间也有个明显的大白斑。虎的四肢强壮有力,前肢比后肢更为强健。它们的尾巴又粗又长,并有黑色环纹环绕,尾尖通常是黑色的。
西伯利亚虎(东北虎)是世界上最大的猫科动物,成年雄虎身长可达3m,圈养的西伯利亚虎体重的一些记录超过1100磅。吉尼斯记录的最重野生虎是384公斤。前苏联在远东地区曾捕到体长5米,体重760公斤的巨虎
[编辑本段]起源进化
虎是由古食肉类进化而来。在第三纪早期,古食肉类中的猫形类有数个分支:其中一支是古猎豹,贯穿各地质时期而进化为现今的猎豹;一支是犬齿高度特化的古剑齿虎类;一支是与古剑齿虎类相似的伪剑齿虎类;最后一支是古猫类。古剑齿虎类和伪剑齿虎类分别在第三纪早期和晚期绝灭,古猫类得以幸存。其中,类虎古猫就是现今的虎的祖先。后来,古猫类又分化为三支:真猫类、恐猫类和真剑齿虎类。其后二者均在第四纪冰河期灭绝,只有真猫类幸存下来,并分化成猫族和豹族两大类群而延续至今,现今的虎,就是豹族成员之一。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虎种群数量多少与否可反映出生态系统是否平衡。虎本身也是生态系统中主要的一环。
单纯的从虎来源,它的存在客观上好像与人的关系不大,然而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虎的存在,代表一个演化成熟的生态社会。这个生态社会是大自然历经千百万年蕴育而成的精心杰作。
目前,人类所知的生物有一千多万种,它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是极大的,尽管我们还不完全清楚。
但虎的存在,表面那个地方还有完整的生态系统。而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对于人类是十分主要的。因为在不可预知的未来,因为人口的骤增,人类将面临粮食的危机,完整的生态系统可能是解决这一危机的新契机。所以保护老虎也是保护人类自身!
现代的虎、狮、豹在外形上很容易区别,虎身上布满条纹,豹身上布满斑纹,狮子身上则条纹和斑纹均无,雄狮头上有鬃毛。但是如果只有个体骨骼,则很难区别。
因此,要弄清楚虎的起源,就必须依靠颅骨化石,尤其是牙齿化石。邱占祥(1998年)认为,在我国已经发现的化石中,时代最早的虎化石可能是古中华虎(Panthera tigris palaeosinensis),这个种是1924年瑞典古生物学家Zdansky所建,标本是一个保存比较完好的属于同一个体的头骨、下牙床和一个寰椎(即第一颈椎),化石是当时在我国政府任矿业顾问的瑞典地质学家Anderson于1920年在河南渑池兰沟第三十八地点发现的,这个地点的确切地质年代至今尚不清楚。
但是据有关专家推断,其时代至少在距今200万年以上,这是因为,第一,含化石的岩性是红土,据Zdansky记述,和我国华北各地典型的含晚中新世三趾马动物群的红土很接近,而不像时代比较晚的第四纪的比较松散的黄色或绿色的砂岩或黄土,这表明它的时代可能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第二,在同一地点还发现过中华长鼻三趾马化石,这种化石主要发现于我国距今大约300万年至200万年的地层中,在极个别的情况下可能残存至距今100万年左右。关于这个种是否应该归入虎,科学界还有不同的看法。
1967年德国科学家Hemmer著文详细讨论了这个种的性质。在很仔细地讨论了每一块骨头的形态特征并作了详细的测量和对比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它的绝大部分特征都和虎更为接近,只是个体比虎小,而稍大于豹,因此应为虎的一个亚种(Panthera tigris palaeosinensis)。这一结论比较可信,因而可能是虎的祖先。
真正的虎的材料首次出现于陕西蓝田公王岭。化石发现得不多,只有一段上颌和一件不完整的下颌。这两件标本已经和现在的虎很难区别了,在大小上比现在的虎稍微大一点。
公王岭地点的地质年代开始时认为可能只比周口店稍稍早一点,为中更新世初期,亦即距今大约60万年。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古地磁地层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公王岭含化石层位落在古地磁年表中松山反向期内的贾拉米洛正向事件之下,其地质年代大约应该是距今110万年左右。
因此,我们可以说,至少距今100多万年前虎就和人类的祖先--蓝田人在一起生活。到中更新世时,也就是从距今60万年左右开始,虎的化石较多,至少在我国的东半部普遍可以发现。发现化石最多的,在华北是在著名的周口店北京人产地;而在华南则是在四川万县盐井沟裂隙堆积中,在盐井沟发现的虎化石,据统计至少有46个个体。
综合来说,关于虎的历史起源,目前比较公认的观点是:200万年前虎起源于东亚(即现今华南虎的分布区),然后沿着两个主要方向扩散,即虎沿西北方向的森林和河流系统进入亚洲西南部;沿南和西南方向进入东南亚及印度次大陆,一部分最终进入印度尼西亚群岛,在向亚洲其它地域扩散和辐射适应的过程中,虎演化为8个亚种,即华南虎、西伯利亚虎(P. t. altaica)、孟加拉虎(P. t. tigris)、印支虎(P. t. corbetti)、苏门答腊虎(P. t. sumatrae)、巴厘虎(P. t. balica)、爪哇虎(P.t.sondaica)和里海虎(P.t.virgata)。由此可见,虎曾经广泛分布在西起土耳其,东至中国和俄罗斯海岸,北起西伯利亚,南至印度尼西亚群岛的辽阔土地上。至20世纪中叶,里海虎、爪哇虎、巴厘虎已经灭绝。中国曾经分布有华南虎、东北虎(西伯利亚虎)、孟加拉虎、印支虎(东南亚虎)和里海虎(新疆虎)(已灭绝)等5个亚种。
Ⅷ 世上什么动物牙齿最长
以海洋生物而言,滑齿龙最大,可长达45厘米(连齿根)。
以陆上动物而言,非猛犸莫属,可长达3.1米。
据2007年的报道,一件超长的猛犸象牙被送到黑龙江省收藏家协会进行鉴定。这件猛犸象牙全长超过3米,品质极好。行家们仔细看后连连称奇,他们说,品质这么好的超长猛犸象牙在黑龙江省还是首次出现。
这根猛犸象牙全长3.1米,重约50公斤,表面呈深棕色,色泽柔和。
据省收藏家协会秘书长辛百祥介绍,这根冰牙是在北极圈附近出土的。在北极圈范围内,死去的猛犸象被埋于冰层之中,历经千万年,冰雪使象牙得到了很好的保存,这种猛犸象牙叫冰牙,制作成作品后通体纯白,非常珍贵。
据介绍,猛犸象是生活在数万年前的古生物,1万年前灭绝。 世界上最大的大白鲨牙齿化石,牙长3.25吋 世界上最大的中新世~上新世时期抹香鲸类Scaldicetus shigensis(斯卡尔鲸)牙齿化石 牙长12.75吋,阔4吋 最大的陆上食肉动物应为命运剑齿虎,剑齿超过12厘米长。
在所有剑齿猫科动物中最著名的就是生活在北美洲的“命运剑齿虎”(Similodon fatalis),这个可怕名字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模样:呈马刀状的剑齿超过12厘米长,上下颌可张开95度,令人胆寒。它们的身躯结实有力,稍有解剖学知识的人都会为那强劲的颈椎、肩胛和前肢骨所震撼,显然它们活着的时候是肌肉发达的力量型选手,比狮虎强壮得多。实际上,它们更接近熊的钝重体态,骨骼粗大,前腿比后腿长,尾巴很短。因此,虽然命运剑齿虎的个体大小和狮子接近——平均体长2米、肩高1~1.2米,但近来的研究认为其体重可以达到普通雄狮的1.5倍甚至2倍,也就是270~360公斤。不过,比起它们的南美兄弟“一般剑齿虎”(Smilodon populator),它们只能算中等个头。
最大的海洋生物牙齿为一角鲸。
一角鲸
拉丁文名→
Monodon monoceros
英文名→ Monodon monoceros
科→ 一角鲸科
现况→ 地区性普遍
现存→ 25000-45000
背鳍位置→ 没有背鳍
初生重量→ 80公斤
成年重量→ 0.8-1.6吨
族群大小→ 1-25
良好食区→
可能数百甚或数千只同游
几乎大多数雄鲸的长牙都是从上颚左侧的牙齿长出,平均长度为2米,最长可达3米。长牙基部的圆周可达30厘米,重量可达10公斤。约有3%的雌鲸会长出一根纤细的长角,长度很少超过1.2米。逆时针螺纹(从根部看),长牙穿出上唇。
双长牙
所有的一角鲸在上颚都长着两颗牙齿。当雄鲸一岁时,左侧的牙齿就会突出,变成长牙;但有2 几率的雄鲸,两颗牙齿都突出,形成双长牙。只有少数人曾在野外见过“双长牙一角鲸”。目前发现过一只雌鲸长有双长牙。额外长出的右侧长牙通常比左侧的短,两根长牙的螺纹都呈逆时针方向(从根部看),所有雄鲸的左侧都有长牙。
另外海牛鲸牙齿也很长。
海牛鲸
中文名称( chinese)→ 海牛鲸
其它中文名称( chinese[other])→ 臃肿剑齿鲸
拉丁文学名( name)→ odobenocetops
发音(pronounced)→ oh-doh-ben-oh-set-ops
门(division)→ chordata 脊索动物门
纲(class)→ mammrha 哺乳纲
目(order)→ cetacea 鲸目
属(genus)→ odobenocetops 海牛鲸
时代(period)→ 上新世 300万-500万年前
天敌(natural enemy)→ 巨齿鲨
食性(diet)→ 肉食
典型体长(length)→ 长2.1米
简介(brief introction)
海牛鲸那25厘米长的獠牙使它看起来像是一种海象和海牛之间的过渡体,其雄性的右侧獠牙长得非常大——长达1.35米,但这种动物没有任何牙齿。它在浅水区靠近海床的地方巡游,那里是十分安全的。有一个种具有回声定位器官,类似于现代的海豚。海牛鲸通过挖掘泥沙寻找蠕虫和甲壳类动物吃。肌肉强健的嘴唇使它可以把蛤肉从壳里吸出来。海牛鲸是一种呼吸空气的哺乳动物,所以必须在两次潜水之间上浮。海牛鲸尽管尺寸很大,却没什么手段对付鲨鱼,那一对獠牙的强度不足以用于搏斗。
海象
海象那巨大的身躯,古怪的相貌和奇特的生活习性,不仅使人们惊讶,也使科学家迷惑不解。它圆头,短而阔的嘴巴,粗大的鼻子,上犬齿形成长达40厘米-90厘米的獠牙,每只4公斤以上。雄海象体长可达5米,重4吨。海象的后肢能向前屈,贴在腹下,使它在陆地时也能向前移动。海象性喜群居,数千头簇拥在一起。夏季一来,它们便成群结队游到大陆和岛屿的岸边,或者爬到大块冰山上晒晒太阳。
非洲象学名:loxodonta africanna(简称非洲象 英语为;african elephant) 分类:哺乳纲、长鼻目、象科、非洲象属非洲森林象耳朵圆,个体较小,一般不超过2.5米高,前足5趾,后足4趾(和亚洲象相同),象牙质地更硬。最近根据基因分析证明它和非洲草原象不是同一个种类。非洲草原象和非洲森林象有着明显不同的遗传特征,其外表特征也有很大的差别:森林象体形较小,耳圆,象牙较直且呈粉红色。过去在非洲雨林中还发现过体形更小的倭象,现在被认为是非洲森林象的未成熟个体。足下肉变大,更适应缺水的生活,非常知道节约用水,而且会在沙漠中寻找水源。非洲象是陆地上体形最大的哺乳动物。雄性和雌性非洲象呈二态性(雌雄两性在体形或身体特征上都有所不同)。雄性肩高约3米(9.8英尺),重7吨,.而雌性肩高约2.5米重约3-3.5吨,平均寿命60-70岁。 它们厚厚的灰色或棕灰色的皮肤上长有刚毛和敏感的毛发。为了保护避免皮肤不受阳光灼晒或蚊虫叮咬,非洲象经常在泥中打滚,或用它们的鼻子在身体上喷洒泥浆。非洲象体形大过于亚洲象,最长可达1.5米(4.9英尺)的扇子一样的耳朵也比亚洲象的大。非洲象的背上还有一道凹进去的曲线。雌性和雄性非洲象都长有象牙,非洲象的象牙一生都在生长,所以年岁越大象牙越大。非洲象使用象牙采集食物、搬运、作为攻击武器。
</SPAN>
</p>
Ⅸ 在远古时期,有哪些动物会把原始人类当成猎物来捕食
人类文明的出现和延续值得让后人学习和借鉴。因为在那样的远古时期,我们祖先的生存条件非常艰苦,平均寿命特别低,因为各种因素的缘故。比如说:极端寒冷的冰川,非常凶猛的大型野兽,传播非常迅速的瘟疫,以及各种危险的出现。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我们的人口急剧减少。在我们远古时期前期一段时间里,人口数量是出现负增长的。有些小伙伴有这样一个问题:在远古时期有哪些凶猛的动物会吃掉我们的祖先呢?会把他们当猎物捕食呢?那么今天就让我带大家来一起学习一下吧。
Ⅹ 老虎奔跑速度
老虎是世界上奔跑速度最快的动物之一,时速为80km/时。
老虎是典型的山地林栖动物,由南方的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以至北方的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都能很好的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也常出没于山脊、矮林灌丛和岩石较多或砾石塘等山地,以利于捕食。
虎常单独活动,只有在繁殖季节雌雄才在一起生活。无固定巢穴,多在山林间游荡寻食。能游泳。由于林区开发、人口激增,过去偏远地区都已发展为村镇,虎亦常到林区居民点附近觅食。虎多黄昏活动,白天多潜伏休息,没有惊动则很少出来。
物种学史
虎是由古时期食肉类进化而来。在第三纪早期,古食肉类中的猫形类有数个分支:其中一支是古猎豹,贯穿各地质时期而进化为现今的猎豹;一支是犬齿高度特化的古剑齿虎类;一支是与古剑齿虎类相似的伪剑齿虎类;最后一支是古猫类。
其中,类虎古猫就是现今的虎的祖先。后来,古猫类又分化为三支:真猫类、恐猫类和真剑齿虎类。其后二者均在第四纪冰河期灭绝,只有真猫类幸存下来,并分化成猫族和豹族两大类群而延续至21世纪,现今的虎,就是豹族成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