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想让你们帮个忙,辩论赛的提问问题,我们的观点是“常回家看看不能解决老老年人的亲情缺失问题”。该...
7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施行,首次将子女“常回家看看”的精神赡养义务写入条文。而根据本网报道,就在“常回家看看”入法的当天,江苏无锡市北塘区法院对一起赡养案件进行开庭审理,老人作为原告,其中一个诉求就是要求子女常回家看看,而法官也当庭宣判要求子女“至少要保证两个月看望一次”。这也是该法实施后的全国首例判案。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老龄人口增加迅猛。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1.67亿老人中,有一半过着“空巢”生活,一首《常回家看看》不仅让作为晚辈的年轻人感慨万分,更是唱出了众多空巢老人的心声。孝敬父母自古就是中国传统美德,孝顺父母是自古至今的先贤们倡导的为子之道,做人之本。但是当一贯用最高层次的道德来要求的东西,变为用低层次的法律来约束的时候,社会文明是否就真的在进步呢?
法律虽然可以强制人的某些行为规范,但是一方面它不可能代替道德的作用,另外一方面法律只是控制和限制人们的不法行为,保护和鼓励个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全面利益。人在社会实践中的对待是与非、善与恶采取何种行为方式,只要不是违反法律条文,法律是不能够处罚的,这是人的自由选择权利。只是在道德层面有义务实行的行为而不去作为,人自然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而将法律代替道德的压力来强行约束人的行为规范,道德的力量必将会逐渐消亡。如果社会只是期待用法律来解决道德滑坡的问题,很有可能本末倒置。“孝”是道德层面的而非法律层面的,取决于精神层面的“孝心”,而非物质层面的“孝行”。一个人有孝心的必有孝行,反之则不然。
这次无锡北塘法院的判决中,子女若不履行看望义务,权利人可申请强制执行,执行过程中将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直至拘留。在法律的强制下,子女带着情绪回家看望父母,给父母带来快乐还是添堵?事实上,老人们也明白,自己的孩子在法律的约束或威慑下才勉强回家看看,这样让原本真实的亲情变了味,被动回来的孩子心理上难免会有抵触和埋怨情绪;即便孩子一个月、两个月甚至半年都不去看望父母,大多数父母也都不舍得控告自己孩子的。换个角度思考,当一个社会起码的日常伦理需要靠法律的强制性来维持的时候,说明在它背后道德滑坡和文明倒退已经相当严重。
“精神遗弃”才是老年人自杀的罪魁祸首
根据一份调查,珠海老年人因伤害死亡中的首位原因是自杀,珠海籍省政协委员蔡越秀认为老年人精神障碍所引致的孝道问题已非常严重,今年提交的提案中,蔡越秀建议,要重视老年人精神疾病带来的社会问题,并开展针对老年人的“心灵慈善”。(《珠江晚报》2014年1月16日)
真是不调查不知道,一调查吓一跳!老年组伤害死亡的首位原因是自杀(30.4%),其次才是跌落和交通伤害,这和平时所观察到的祥和老年社会印象大相径庭,不由得让人神色凝重起来,虽然风烛残年,本该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养和老有所乐的老年人,如果不是万念俱灰,何以选择轻生来了结自己,要知道,在人生的暮年,这又需要多大的勇气啊,究竟是什么,让老年人最终选择了自杀而了结自己?
近年来,一些老年人骚扰110的现象越来越多,每每都是虚惊一场,尽管是对110的故意骚扰,但是老太太想找人陪聊解闷而出此下策,实属无奈和寂寞难耐,一句“报警只是想和民警说说话”的诉求不仅让人怎么也哭笑不出来,而且还多了一种鼻子一酸的悲悯和同情。
老太太苦于寂寞孤单,谎称“家里有炸弹”,目的是想和警察说说话,类似老太太如此别出心裁的想法和做法的老年人已经不是孤例,因为寂寞,就要给家人和公共服务机构“找茬”和“找事”,我们应该多站在老人寂寞无助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这样的养老尴尬和有些凄苦的境遇,不由得让人想起了赵本山和宋丹丹表演的小品《唠嗑》中,“赵本山”一个人太寂寞只好寻求宋丹丹的“有偿陪聊”,人家花钱唱歌,我花钱唠嗑,道出了空巢老人晚年精神寂寞的窘迫和窘态,也是对子女和社会的精神赡养的呐喊和善意提醒。
我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调查显示,中国是世界上唯一60岁以上人口过亿的国家,而且即将达到2亿。目前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6成外来打工者半年以上才见父母一次;央视记者采访一位80岁老人,问现在最在乎什么?看起来很硬朗的80岁老奶奶称,年龄大了,不希望活着。看来,善待老年人,我们绝不该盲目乐观,更需要我们凝重起来,以更理性的态度积极实施“夕阳工程”关爱计划。
6成外来打工者半年以上才见父母一次,这是怎样的养老心酸,怎么谈呵护老年人,更不要谈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当老人对于儿女的思念只能化作以往的美好回忆;当老人面对日常生活的各种困难,哪怕老态龙钟,也无奈只好亲力亲为,失去了晚年的安全感;当他们唯一获得的孝敬行为就是儿女从远方打来的安慰电话,如此等等,这对农村养老无疑是一种现实的讽喻,更不要奢谈什么尊和爱。如果说城市善待老年人还差强人意的话,那么农村善待老年人则需要更大的努力。
央视采访老人最在乎什么,答称年龄大不希望活着,不是老人厌世,不是老人悲观,不是老人对记者的不恭,这是最真实的心里话,透着心酸,透着悲凉,透着无奈,当记者问希望女儿们为她做点什么,她回答:“什么也甭做,就回家看看,多交流交流。嗨……现在有话没地儿说去!”这位老奶奶气质眼神都不一般,但是却面对镜头说出了‘不想活了’的“丢人”话,多少为儿女争气的老年人,光鲜的外表,坚强的面容,从容的行动,但是却掩盖着被最亲近的儿女戳伤的心,这是怎样的孝道良心啊,可以窥探到老年人“亲情饥渴”是多么强烈。
2012年6月26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初次审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草案规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规定禁止对老年人实施家庭暴力,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日前,“常回家看看”即将以国家立法的形式被确立固定下来,可见老年人的“亲情缺失症”已经到了需要拯救的地步。
老年人“亲情缺失症”也是一种家庭软暴力,与养老费用、养老设施这种“硬环境”逐渐完善相对应的是,子女对老人的亲近关怀尤其是在经常陪伴老人等 “软环境”方面仍然缺失,作为子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知道,多少老人,为了经济上不牵扯孩子,为了身体上不拖累孩子,付出了如山的艰辛,对老年人的“精神遗弃”比“物质匮乏”更可怕。
精神赡养比物质赡养更重要。一些政府部门和子女片面以为只要给老人足够的钱或者给父母提供足够的物质享受就算自己尽孝道了,这是对孝敬的肤浅理解。对于如今绝大多数的老人而言,老人们更渴望的是子女带来的精神愉悦,更需要的是和子女的顺畅沟通,需要的是相互的幽默和和睦互动带来的会意的笑声,需要的是关注父母怎么活出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晚年自我”,和父母一起做生活的游戏比给父母送游戏更讨父母内心的欢喜。
不可否认的是,很多老人面对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思想上产生了很多的困惑和畏难情绪,为了让老人能够尽快融入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需要子女们以更大的耐心和爱心帮助父母再学习,需要付出精力来教育父母掌握新信息,学习新技能,接受新事物,只有这样,老人们才有信心热爱新生活,找到更多的新乐趣。
曾几何时,父母在,不远游,是中华民族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的传统敬老和爱老的习俗,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农村传统的孝道开始松动和瓦解,在农村形成了“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和“留守妻子”等现象,年老体弱的父母因为缺少了子女的孝敬和照顾,晚年生活质量大打折扣,如果更多的新生代流动人口仅仅满足于自己在大城市工作和生活的舒适和惬意,而疏忽和淡忘了农村年迈苍苍的父母,不能不说是孝道的退步。
老人,别把“不拖累孩子”挂在嘴边,你看看周围多少老人,在“不牵扯” 和“不拖累孩子”的诉求下,该享受的时候没有享受,该快活的时候,没有快活,该歇歇的时候还在劳累,该幸福的时候却在“受罪”,为了子女,为了面子,没有活出真实的自我,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晚年,子女倒是清闲了,可是老人却失去了很多,不值得。
老年人因伤害死亡中的首位原因是自杀,就是一记警钟,不仅敲给老年人自己,更是敲给了子女,也是敲给了社会,想到了敬老,还要想到如何爱老,更要想到如何才更善于敬老,这是摆在政府和子女以及社会面前都需要思考的问题,需要更新敬老观念,多动脑子,多想点子,多找法子,多找路子,总之,敬老更需要敬老智慧,敬老的智慧多了,敬老的生命力就强了,敬老的氛围就浓厚了,敬老的效果就更好了,老年人就不悲观失望了,敬老的“精神遗弃”比“物质匮乏”更可怕,“亲情饥渴”是对孝敬老人的沉重呼唤,“丰盈的精神赡养”是孝顺的高境界,这也是独居老人为了想找人陪聊解闷而谎报“家里有炸弹”对精神赡养敬老的警示。
㈡ 山西坍塌饭店过寿老人发声,老人为何会提前过寿
2020年8月29日上午9:40,一场突如其来的重大意外事故改变了两家人,甚至几十个家庭的生活。
山西坍塌饭店过寿老人发生对这起重大意外事故与这位老人本身是没有关系,但就因为遇到开学季,所以提前举办了自己的生日宴会。
㈢ 采访老人该问什么问题
独居老人-问题
1.你的家人都在哪里?
2.你的家庭生活以前幸福吗?
3.他们为什么留下你让你独居?
4.希望社会给予你们的资助
5.年轻时候的工作?
6.希望多点人谈心?
7.生活的快乐吗?
8.喜欢简单的生活还是奢华的生活?
9.平时怎么打发时间?
10.儿女经常来看你们吗?
11.什么时候开始独居?
12.习惯独居了吗?
13.有没有想要的礼物或者帮助?
14.需要心理支持吗?
15.政府补助资金的希望?
16.有没有散步或这和人交谈的习惯?
17.有没有人关心你们?
18.对于现在社会独居老人增多的迹象有什么看法?
19.每天看新闻吗?
20.有足够的资金生活吗?
21.有人来探访你们吗?
22.对生活抱有希望吗?
23.认为儿女以后会把你们接到他们那里去吗?
最近学校正好要带我们去探访,正好在写,告诉你好了。希望LZ给好评。
㈣ 如果让你去采访一个80多岁的数学家你想了解他的童年生活你会提出哪些问题请你
我都想了解他的童年生活,会这样引入来讲,童年生活是我们每个人刻骨铭心的记忆,或是美好,或是贫哭,这将是我们一辈子最清晰的记忆,请×××给我讲一下关于他的童年。
㈤ 三百万房产送水果摊主老人家属发声,称老人痴呆,你觉得可信吗
房产继承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无论什么时候都会受到人们的热议,毕竟价值巨大,在大多数人们传统的认知当中,老人往往都会将房产继承给自己的亲人,大部分都是儿女亲属,很少会有老人把房产赠送给他人。但是也并不是代表着没有,上海一老人就把300万的房产赠送给了常年照顾他的一个水果摊主,可是这一个举动却受到了这个老人家属的质疑,并且老人的家属发声说是老人痴呆作出的决策,针对这一决策大家觉得可信吗?
其实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什么人对自己好,什么人对自己不好,相信自己的心里肯定会有一个评判的标准。在这长达将近10年的过程当中,水果摊主日复一日地照料着这个独居老人,但是独居老人的亲属却变得不闻不问,并没有对这个独居好人作出什么贡献。所以说这个老人做出这样一份决定,也是对于好心人的一种报答,这个事件应该值得宣传。如果这个独居老人的亲属可以一直陪伴着这个老人的话,相信这个独居老人也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吧,正是因为有了付出才会获得回报,对此大家都有着什么样的想法呢?欢迎在评论区中留言评论。
㈥ 山西八旬过寿老人下跪道歉:都怪我,这事儿该负责的人到底是谁
山西八旬过寿老人下跪道歉:都怪我,这事儿该负责的人到底是谁?
山西一过寿老人所在饭店坍塌,导致亲属伤亡的事情引起了公众的,山西一80岁的老人在饭店过世的时候,饭店的饭厅忽然坍塌,在寿宴上的亲属有的直接当场死亡,有的经过抢救无效后死亡,还有很多重伤者,老人的老伴也不幸遇难。
如果在建一座屋子或者是搭建筑物的时候,能够用真材实料检查每一处细节对质量负责,把别人的安危当做是自己的安危,那么也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事故,也不会有老人今天的处境。
㈦ 如果去敬老院采访老人,问些什么问题比较合适
哎…… 也曾经想过很多的问题,比如身体如何,胃口怎样,喜欢看电视还是听回听广播呀之类的很多
后来答觉得老人很喜欢小孩子,带些小孩子陪老人过个节,其实对他们来说才是真正的开心,能这样的话,你的采访会真正有意义,对老人对孩子也是。当然只是说说……
㈧ 怎么采访80高龄老人入党
你应该是他的介绍人吧,既然这样,肯定是得问入党动机了,对党的认识了,思想经历喽......
你该问什么就问什么,不能因为人家高龄,就把这些基本流程省略了。不过,人家可是80高龄了,问题归问问题,礼貌不能少,最主要的是问话交谈的方式,不能像对平常的入党积极分子那样,拉家常似的谈话最好,就像一个晚辈想了解老长辈的故事,请他谈谈他自己,当然这样的话,谈什么就在于你问什么了,这是你就不能忘了你的职责。
㈨ 山西坍塌饭店过寿老人痛哭下跪道歉,为啥引起网友怒骂媒体
山西临汾8月29日一位过寿老人准备在今天办自己的80大寿,原本老人是拒绝大办的,但是其亲友执意要老人办寿宴。要知道在一些地方,80岁的生日是大生日,办一场生日宴能让亲朋好友都乐呵乐呵。谁也没想到意外会在这一天突然降临,举办寿宴的饭店突然坍塌,整个现场一片狼藉。
这位在聚仙饭店办寿宴的老人不应该下跪道歉,至少不应该被媒体逼的下跪,他下跪是因为痛苦内疚和自责,而不是因为他有罪!
而且媒体一次次去问叫老人回忆事发时的经过和细节,一次次在人伤口上撒盐,难免有点居心不良了。有这个时间不如跟进后续,看看事件的追责和后续处理的进展!
㈩ 采访一位60岁以上的老人记录她他的半生岁月!写成采访录!怎么写
一位抄80岁的老人获得了健美赛事60岁以上组的冠军,成为“世界上最老的健美冠军”。这位老人在年幼时克服了小儿麻痹症的困扰、随后又在青年时期经历财务危机,靠社会福利过活,哪知在解决温饱问题后,他又患上了前列腺疾病和心脏病,但如今他还依然神采飞扬地站在今天的健美赛场上。值得称道的是,他的坎坷经历正激励着更多的人勇敢冷静地面对命运的挫折。冷静对待挫折,就是 把挫折看成是对自己的一次考验,一个磨炼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