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代中国的祝寿文化是怎样的
汉武帝即位之后,广征四方人士,这时候东方朔上书自荐,被诏拜为郎。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他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常常讽刺诤谏武帝的过失,因此而被称为忠臣。可是,这样一位忠臣在民间的传说中还曾偷过西王母的仙桃。
传说,有一次汉武帝寿诞之日,有一只黑鸟降落在殿前,汉武帝问东方朔那是什么鸟?东方朔说是西王母饲养的青鸾鸟,它的到来,预示着西王母将要下凡来为陛下祝寿。汉武帝听后,龙颜大悦。过了一会儿,西王母果然降至,晋谒武帝之后,还献上盛有7只仙桃的玉盘,托东方朔转呈武帝。可是东方朔只将其中5只献给武帝,自己偷偷留下两只仙桃的玉盘。
武帝不知道,还命令侍臣种植桃核,西王母知道后阻止他说:“这桃可不能种在下界,它的枝叶伸展方圆三千里,三千年才开一次花,过三千年结一次果,此桃已是第三次结果,但这小子每次都偷我的仙桃。”
东方朔本来只是一个历史人物,与长寿并不沾边,但因为偷吃了西王母的仙桃,而此桃是3000年才开一次花、3000年结一次果,那么偷吃了3次仙桃,寿命起码也应在18000岁以上了,难怪民间要把他奉为长寿之祖了。
在旧时为老人贺寿之日,人们往往喜欢在寿堂上悬挂东方朔的图画,以此来象征长寿和吉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上层统治集团已经出现了“上酒献寿”的原始形态的祝寿活动。《诗经•豳风•七月》写道: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觥,万寿无疆。文中所用的“万寿无疆”这样的颂语,在祝寿活动中十分常见。
应该说,春秋战国以后的献酒上寿活动,虽然并不一定与特定的生日联系在一起,但由于活动本身具有“为人上寿”的特点,因此仍然可以说是祝寿礼仪的滥觞。
在封建社会,皇帝的寿诞日被称为“圣寿节”。皇帝还为自己的寿辰制定了专门的节日,如唐玄宗寿辰叫“千秋节”,唐武宗寿辰叫“庆阳节”,唐宣宗寿辰叫“寿昌节”,唐昭宗寿辰叫“嘉会节”。
而宋代的宋太祖寿辰叫“长春节”,宋太宗寿辰叫“乾明节”,宋真宗寿辰叫“承天节”,宋仁宗寿辰叫“乾元节”,宋英宗寿辰叫“寿圣节”等。
至明清时期,皇帝的寿诞之日统称为“万寿节”,皇后的寿诞则统称为“千秋节”。
从春秋时代周简王至清乾隆的2300余年间,历朝历代都有皇亲国戚、朝臣名士,以书写寿字祝贺诞辰的例子。如春秋时期左丘明,战国时期毛遂,汉代张衡,三国时期关羽,晋代王羲之,南北朝时期寿阳公主,隋代杨益,唐代武则天,五代时期石敬瑭,宋代苏轼,元代赵孟,明代李益,清代书麟等。
旧时,彭山县民众给老人祝寿过生日,都会张挂一幅寿星画像。虽然请神下凡往往流于形式,但生日宴会能博得老人高兴,却是实实在在的。家人齐聚,子孙满堂,享受天伦之乐。
至明清时期,给老人过生日的风俗才逐渐兴起。康乾盛世几次规模空前的盛会,使民间祝寿的风俗得以兴盛。历史上最奢华的一次生日宴会,是乾隆皇帝举办的千叟宴。
重视家庭、亲情,敬老爱老,是我国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祝寿典礼则是这种美德的外化形式。虽然寿星不再具有威严的神性,却因为民间伦理生活的需求,使得这一敬老之俗代代相传。
⑵ 中国的祈寿文化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第二次出巡,大队人马在泰山封禅刻石,又浩浩荡荡前往渤海。抵达海边之后,秦始皇登上芝罘岛,纵情浓览。只见云海之间,山川人物时隐时现,蔚为壮观,令秦始皇心驰神往。
这种景象,本来是海市蜃楼,但方士为了迎合秦始皇企望长生的心理,就将其说成传说中的海上仙境。徐福乘机给秦始皇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赢洲3座仙山,有仙人居住,可以得到长生仙药。
秦始皇大为高兴,为了自己可以长寿不老,曾派方士徐福率童男童女各3000人,东渡入海寻求仙药。可见当时乞求长寿的愿望已经非常普及了。
为了迎合秦始皇嬴政的这种心理,在当时还出现了献酒上寿的活动,虽然说那时候的献酒并不一定与特定的生日联系在一起,但由于活动本身具有“为人上寿”的特点,因此仍然可以说是祝寿礼仪的雏形。
在当时的历史记载中还出现了“万寿无疆”“南山之寿”这样的颂句,可见当时人们对于长寿者的祝福就已经很隆重了。
我国民间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一直存在“五福以寿为重”的观念,人们企盼长寿,珍惜生命,注重现世。道家认为,人在一切都在,不是很偏重“来世”。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现世观,中国人对长寿的追求始终不渝,并把祈寿的观念贯穿于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
传说中的神仙都长生不老,因此求仙增寿成为祈寿文化的重要内容。人们认为天上的南极老人星主国家之寿、寿星主民间之寿,从周代起便有祭祀寿星的隆重活动。
此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民间又有“忠义成神,孝悌成仙”之说。对于民间百姓来说,在民俗活动中祈寿似乎更加实际。生日祝寿是最常见的祈寿活动,围绕祝寿的装饰主题极为丰富,如万寿如意、五福捧寿、多福多寿、福寿绵长等。
寿字本身也有许多装饰变化,长字形的叫“长寿”,圆字形的叫“团寿”。也有多字表意的图案,如“百寿图”,就是用100个不同形状的寿字组成。这些寿字还广泛地应用于日常家具、建筑、器皿上,反映了中国人用寿字符护佑自身,追求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
鹤被视为羽族之长,民间称之为“一品鸟”,仅在凤凰之下。传说鹤寿量无限,被视为“长寿之王”。龟因其长寿也被人们视为长寿象征。松树终年常青,是斗严寒抗风霜,生命力极强的植物,其树龄很长,可达数千年,民间也常用松树代表长寿。
这一类常见吉祥物常搭配在一起表示长寿。松鹤在一起叫“松鹤长寿”、“鹤寿松龄”“松鹤延年”“松鹤遐龄”。鹤与龟画在一起,叫“龟龄鹤寿”“龟鹤齐龄”“龟鹤延年”。如果画众仙仰望寿星跨鹤,叫“群仙献寿”,画鹤、鹿、梧桐叫“六合同春”,而鹤立岩石边叫“一品当朝”。
我们常在寿星图或有关长寿的图案中见到上述3种动、植物。只要有它们,就代表长寿。《五瑞图》是象征长寿的一种图,古人常画来祝寿祈福求平安。这五瑞指椿树、萱草、芝兰、磐石和竹。
椿树代表高寿,《庄子》中记载上古有大椿,以人千岁为春,以8000岁为秋。后来人们把椿树看做长寿象征。萱草又叫“忘忧草”。据说能使人忘忧。芝兰是一种种于庭阶的家养植物,比喻子孙是养于家中而不是野生。
磐石是又扁又厚的大石头,放在地上屹然不动。古人诗中有“君当为磐石,妾当为蒲苇;蒲苇韧如此,磐石无转移”的诗句。后人们就用磐石表示稳固。又因磐石坚实、长久不坏,有“寿石”雅号,也被人们视为长寿象征。
如果家里挂上一幅《五瑞图》,象征着这家长寿无忧,子孙昌隆,家基稳固,百事平安。因此,民间把《五瑞图》作为自己的家庭吉祥物,以此使家庭得到庇护。
寿本来是一个极为普通的汉字,但由于人们长寿的观念使它远远地超越了一般的汉字,不仅字意延伸丰富,而且字体变化多端,在寿的文字图像上人们也大做文章而把它图案化、艺术化了,变成了一种长寿吉祥物。据统计,寿字有300多种图形,包括单字表意的图案,如《百寿图》《双面寿图》《五福捧寿》等。
上了年纪的人常穿有寿字的衣服,枕绣有寿字的枕头,盖的是织有寿字的被,旧时农村的炕围画中也常绘寿字,房子的椽头图也有寿字等。所有这些都反映了中华民族追求健康长寿,希望用“寿”这一吉祥护符来保佑自己的美好愿望。
在我国的传统观念中,古人认为人在一切在,因而追求生命的长久,在寿字上做文章是很自然的。许多事物也被冠以寿字,如菊称为“寿菊”,桃称为“寿桃”,祝寿的酒被称为“寿酒”。还有专门用来祝寿的文字,如万古长青的松柏,寿有千年的龟鹤等。
⑶ 长寿有哪些风俗
长寿风俗:
60岁被人们称为“花甲”。孔子的《论语》曾写:“六十而耳顺。”所以60岁的老年人,又常称为“耳顺之年”。
70岁被人称为“古稀之年”。它源于杜甫的《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70岁,又称“杖国之年”。
80岁被人们称为“耋”,80岁以上称为“髦”。80~90岁的老年人,称为“髦耋之年”,给这个年龄段的老人祝寿,常常送一幅“猫戏蝴蝶画”,猫是“髦”的谐音,蝶是“耋”的谐音,是恭祝老人长寿的意思。80岁,也称为“杖朝之年”。88岁,称为“米寿”,这是因为“米”字可以分成8份。
90岁被人称为“九秩”、“九龄”、“眉寿”等。所谓“眉寿”,是指老年人的眉毛甚长,也是老年人长寿地特征。99岁称为“白寿”,国为“百”字。所以,称99岁大寿为“白寿”。
我国民间通常说来,从60岁开始,过生日叫“做寿”,在每逢整十年之前的九,69、79、89、99岁生日时,则要过大寿。民间习俗有“贺九不贺十”的说法。操办大寿,寿礼、寿俗更加丰富多彩,如寿堂、寿樟、寿联、寿文、寿烛、寿桃、寿面、寿酒等等,一应俱全,洋溢着浓郁的“寿”文化传统色彩。
老年人庆寿风俗
为老年人操办寿宴,无论宴席丰盛与否,均少不了面条,特称为“长寿面”。面条越长越好,其含意是祝福寿命很长。老人吃一碗长寿面后,如果还想吃的话,亲人要给老人加面条,称为“添寿”。在寿宴上,还要给老人入敬寿酒,谐音“寿久”,有祝福长寿的美意。
另外,民间还有敬“寿桃”的习惯,如果一时无法购买鲜桃,就用米粉制成桃子形状,它也是祝寿的吉祥物。女儿去娘家为亲人祝寿,往往送8个寿桃,象征“八仙庆寿”,也有的地方习俗是送9个,象征“长久”。
中国人用字十分讲究字意。有趣的是,人从生到死,均有“寿”字组成的词相伴。例如:在出生时,有寿诞、寿辰等;祝愿活得生日时,有寿桃、寿酒、寿面等;为老人祝寿时,有寿诗、寿联、寿面等方面的内容;人“走”的,又称为寿终、寿寝。
祝寿的吉祥语很多,内容丰富,含义深远。如南山之寿、寿比南山、福海寿山、万寿无疆、长命百岁、长命富贵、与天地同寿、福寿安宁、寿到三松、延年益寿等等到。
中华民族的长寿文化有其自己的特点,这就是古朴、凝重,既注重理念的作用,又注重实践的功效,源远流长,多姿多彩。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养生认识的深刻,越来越多的人将踏入长寿的行列,成为“老寿星”。
⑷ 中华文化为何长寿
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孕育形成了具有独特东方特色的文化体系,在其自身不断发展和成熟中、在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继承与发展是中国文化能够不断发展的两个重要原因。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该民族世世代代的创造和智慧,是该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复兴,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离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继承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不能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必须要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有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信念;有善于学习其他优秀民族艺术之长的包容心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东方国度,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能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我们的中国文化才能够生生不息的流传下去。
⑸ 寿的寿文化
寿文化常见于书画中。画中男寿星的形象是白须老翁,头大额突,一手扶鹿杖,挂一宝葫芦,另一手托仙桃,身旁鹿鹤相伴,以喻长寿;女寿星则以“麻姑献寿图”中的麻姑为代表。据说,寿文化中的麻姑以灵芝酿成寿酒,敬献王母,王母封她为寿仙。除此外,“上酒献寿”的佳作流传不少,如汉代的画像砖“酒宴”,彩画“夫妻宴饮图”以及魏末画像砖“竹林七贤图”等;现代作品中,以寿为题材的书画,随处可见,“松柏长青”、“龟鹤延年”、“福寿满堂”都象征长寿吉祥。除书画外,大自然的日、月、山、川也被人们用来象征寿文化中的长寿,如“天长地久”、“江山不老”、“与日月同寿”和人们最常说的“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地名有长寿县,重庆也有个长寿县。不仅如此,连百姓日常生活也充满“寿”的寿文化情趣,饮酒的有长寿酒,吃面的有长寿面,宴席有长寿宴,寿文化无处不在,给中华民族追求生命的寿文化注入了美妙的活力,真是人也寿、物也寿、山也寿、水也寿、吃也寿、玩也寿。中国人对寿文化的追求,无时不在;中国的寿文化,无所不至。
中国寿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尊老、敬老。常体现在为寿星做寿上。于是,做寿也成了寿文化的亮丽风景。过去寿文化中皇帝的生日称“圣寿节”,以唐朝为例,唐玄宗的寿辰叫“千秋节”,唐武宗的寿辰叫“庆阳节”,唐宣宗的寿辰叫“寿昌节”,到了明清,凡皇帝寿辰统称“万寿节”,皇后则称“千秋节”。民间老人过生日叫寿诞,60岁为花甲寿,70岁为古稀寿,80、90为耄耋寿,百岁为期颐寿,并称60岁为下寿,80岁为中寿,百岁为上寿。只有到五十岁才能称寿,小于五十岁只能称过生日。“过生日”比较简单,几盒生日蛋糕,吹腊烛、唱几句“祝你生日快乐”,当然,这也是一种寿文化。祝寿则隆重热闹得多,程序也很讲究,其中寿文化更加丰富多彩。首先主人要发精美的请柬,请柬多以寿星之子的名义发出,亲友接到请柬后,要如期而至,携带寿礼、祝寿字画,贺幛,贺幛上常题吉祥祝寿语,如“福寿双全”、“洪福齐天”等,特别是拜寿的程式一套一套,不能丝毫马虎。
⑹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
祖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奥秘
•祖国传统养生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的因素,集中华民族数千年养生文化于一身,以独特的理论体系为基础,以丰富的临床经验为特点,在世界传统养生文化中举世无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人与其他生物一样,都离不开生、长、壮、老、死的自然规律,但人为的力量可以促进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延缓衰老,以至避免夭亡,其关键就在于积极的预防和及时的治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中曾提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也就是说没病的时候要预防疾病的发生,若已经得病则应尽早治疗 ,阻断疾病的发展,善于养生的人,常先处理没有发病时的隐患,驱除潜伏于体内外的种种危险因素。
•祖国医学以整体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全身各系统组织的协调统一,以阴阳五行“天人相应”的理论为主导思想,认为人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先防,有病防变“的原则,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判断,来探索生命的奥秘。
祖国传统养生之道——“清调补”
•健康就是长寿的基础,而健康是指体内没有对身体有害的物质与毒素存在。目前人们把人群分为三类,一类是健康者占有5%,一类是患者占有15%,而约80%的人群是亚健康人群,这种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就是没有发病前时常体内有所隐患,却无大碍的危险状态,在这个时期人们需要的是清、调、补,清理脾胃肠道;调节气血阴阳;补充营养不足;从而达到预防保健的目的。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阴阳平衡的失调会影响脏腑功能紊乱,如果有一个脏器受损,其他的脏器都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人体平衡的失调,因此要提早清理体内不利因素,调节平衡、补充营养,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是指人体正常的功能活动和抗病能力,而邪气是指各种致病因素,当病邪作用于人体,正气奋力抗邪,引起邪正相争,破坏了人体的阴阳平衡或使脏腑功能失常,气血运行紊乱,而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若正气强盛,邪气消退,则疾病趋于好转、痊愈。若正气虚弱,邪气强盛,则疾病日趋严重,甚至恶化、衰亡。
养生文化 ‘天人相应’
•由此可见人们在平时的养生保健是何等的重要,往往致病因素已在体内潜伏而未发病的状态下,很容易忽视,认为自己处在健康状态,谁知身体犹如大坝“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只有把潜伏病灶祛除,才不至于身体受损,而人们往往是得到疾病的信息后才开始补救,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若想体质犹如冰块般坚实,必须平时注重保养、保健,而在遇到流行病灾时,就可轻松避过了,那么在平时应该如何保健养生呢?首先要明白人生活在自然界中,是要靠阴阳五行的作用来调节人与自然的平衡,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在不同的时节、地域、时间的状态下要有不同方法进行调补,方能达到“天人相应”。
阴阳五行与自然界的对立统一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万事万物都离不开阴阳,有“孤阴不长,独阳不生”的道理之说,世界是物质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阴和阳代表着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物质属性,人与自然都与五行----金木水火土不可分隔,木曰曲直升发、条达通畅而为阳,水曰润下而为阴,火曰炎上而为阳等等,而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如水润下为阴而水面为阳水底为阴,这说明阴阳五行对立统一的整体观念思想,人与自然都与阴阳五行相生相克而孳生、衰亡。犹如人体的五脏---肝、心、脾、肺、肾,在阴阳平衡的状态下,相互资生、相互助长身强体壮延年益寿,而任何一个脏器受到影响都会累及其他的脏器,与五脏相表里的六腑----胆、大肠、胃、小肠、膀胱、三焦,也同样受累。
阴阳五行与‘清调补’
•祖国传统医学的五行所谓‘木火土金水’,是构成世界最基本的物质,它所相对应的则是自然界中的‘春夏中秋冬’,而对于人体来说则是‘肝心脾肺肾’,我们应采取的相应的措施“清、调、补,以维持人体、生态、自然的的平衡。当今社会环境污染严重,人食五谷杂粮难免吸收一些有害物质,而使身体受到侵害,因此首先伤害到的是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持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而先天之元气(肾气)充足与否要看脾胃功能有无伤害,人体所需的能量是靠脾胃吸收、运化、输送到全身,然后调心肝肺之气血,补充肾之元气,预防病害侵入。
•通过五脏六腑与形体诸窍的联系,与精神活动的关系,来沟通 体内外环境之间的联系,维持其相对的平衡协调,五行以生克来调节体内脏器而达平衡,就五行而论可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木火土金水与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五官目舌口鼻耳;五季春夏长夏(中)秋冬;五气风暑湿燥寒;五味酸苦甘辛咸;五方东南中西北;五志怒喜思悲恐;五液泪汗涎涕唾等等。
•这些人与自然的现象为我们养生保健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在了解五行与自然界的关系后,可分析可能发生的疾病,因而推演出方位、季节、邪气、脏腑及口味的变化,五官九窍的感应及神经的反射,无处不在提醒着你的身体改变的预兆,由此可做到未卜先知,防患未然,预防保健,强体健身、延年益寿。这即是祖国传统养生文化独到之处。
总之,‘清调补’是一个健康体魄的养生之道,清除体内毒素、调节体内机能、补充均衡营养,从而达到预防保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目的,这就是祖国传统养生之道的奥秘所在。
⑺ 中国10个著名的长寿之乡,都有哪些各地都有什么习俗
健康长寿,是绝大多数老年人追求的梦想,现在根据我国卫生委发布的数据来看,我国老人的平均年龄在77岁左右。那么这个数据,是否代表了80岁左右就是健康长寿的年龄,中国10个著名的长寿之乡,将带给我们答案。这10个著名的长寿之乡,高龄老人岁数高达百岁左右,那么这10个著名的长寿之乡是哪10个?在他们当地都有些什么习俗呢?
该地非常推崇传统文化,孝道文化。据相关数据统计,截止2018年,夏邑县百岁建寨老人有160多位。第七名山东费县。费县城堪称是沂蒙山区的风水宝地,截至2018年,费县的百岁建在老人有102位。第八名湖南麻阳,该地属于中国冰糖橙之乡之称。第九名湖南钟祥,别名长寿,石城。第十名四川彭山,四川天国之府,物产富饶民风淳朴。在以上10个长寿之乡,该地的老人都生活方式健康,八九十岁仍可下地劳作,这和他们当地的,生活方式,生活习俗息息相关。
⑻ 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如此长寿
人民网介绍,尽管有许多证据可以解释中华文明长寿的原因,却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它比其他古代文明更为长寿。很少有学者提出这一问题,更别说试图解答。
生态因素
我们的分析将从最直接的要素入手,由具体到抽象。有研究指出,特定的地理环境促成了中华文明的扩张和绵延,其生态因素包括三个特征:
首先,广阔的水网分布不仅成为了天然的交通运输网络,更将拥有同样文化却散居在不同地方的人们联系起来。
其次,广袤的土地为承载大量人口的农耕经济提供了保障,促使越来越多的族群和人们加入了中华文明。
最
后,古代中国人的聚居区(中国北部地区)气候比较寒冷,所以这里的人们比同时期处于较温暖地区的人们,如古埃及人、印度人和巴比伦人,需更勤奋工作。为了
抵御寒冬,中国人需要搭建屋舍、准备衣物和柴火。中华文明即是源起于较寒冷的北方(黄河流域),之后逐渐迁徙扩展至较温暖的南方,从长江流域到珠江两岸。
相比之下,西方文明起始于温暖的南方(希腊和罗马),并逐渐向北面扩展,先到西班牙和葡萄牙,再到西欧(荷兰、比利时、法国、英格兰、德国等),最终到达
俄国。
文化、宗教和制度因素
一系列的文化、宗教和制度因素可以更好地解释为何中华文明能扩展并影响其他远离黄河流域的族群。
在这些因素中,有一个特别的因素就是,古代中国人有一种与“天”紧密联系的世俗宗教。尽管现代中文里的“天”在英语中翻译成“Heaven(天堂)”,但
对于古代中国人来说,“天”是高高在上的,是仁慈与先知的化身,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掌控着宇宙中的秩序,包括统治人类社会。虽然“天”被具化为一个神,
受到人们朝拜,被称作上帝(或上天),但它却不是唯一的神。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中国人被灌输了一种非排外的世界观(正如天堂并不排斥任何人),形成了一种
兼容并蓄的文化。所以,认为“天”并不限于某一族群,这与《圣经?旧约》中基督上帝仅限于犹太人不同(直到耶稣之后,基督教才被允许流传至异教徒)。而恰
恰这种特性使得非汉族地区的族群融入中华文明成为可能。鉴于此,加之中国没有像西方一样的制度化的教会组织的存在,使得中国历史上没有出现过宗教战争,这
或许也是中华文明从未间断的原因之一。
在之后的中文用语中,“上帝”的“帝”一词被频繁使用,但并非特指某一位神,而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最高统治者,他因受天命而享有管辖天下的权力。正如
“天”代表了一种非排他的、跨族群的秩序一样,受天命的中国统治者(“帝”或皇帝)则不仅是汉族的领导者,也是全中国所有族群的管辖者(狄百瑞)。
另
一个导致中华文明不断扩张的因素则是皇室的统治方法,通过文化吸收以及示范效应等方法,而不是通过征服和压迫。政治上,自周朝(前1046—前256)开
始,中国统治者设立了一套分封制度来管理游牧族群。与西方不同,罗马帝国征服欧洲后,用罗马文化取代了希腊文明,而在中国的王朝更替中却没有出现这样的文
化断层。此外,由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很容易使外来入侵者融入其中并在征服胜利后被“汉化”。历史上,中原曾两次遭到少数民族入侵,一次是忽必烈带领的蒙
古人建立了元朝(1206—1368),另一次是满洲人建立了清朝(1616—1911)。虽然他们逐鹿中原,取得地位,却最终被“汉化”,用中华文明的
思想来建立自身统治的合法性。中华文明从未被蒙古或满洲文明所取代。
正因为中华文明的兼容并蓄,才使少数民族统治者更容易包容并接受中原文化。事实上,满洲人毫无后顾之忧地接受了汉族文化。假设来说,这就好比罗马人吸收了希腊、埃及文明,雅利安人包容了哈拉帕(印度)文化,而不是在征服后就以自身文明取代这些文明。
同
样地,在中原王朝的更替中,后者往往继承前者的制度结构和统治文化而非推翻后重新建立。在秦(前221—前206)、汉(前206—公元220)最早的两
个王朝时期,周朝的封建制度逐渐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另外,还包括度量衡。自汉代以来的政府结构,以及从周朝开始的书写体系(包括象形
文字)历经王朝兴衰沿用至今。虽然儒学于公元前136年被定为“国教”,但一些周朝的地方文化,也能在独尊儒术的背景下,静静地流传下来。由此可见,要理
解中华文明的延续不断,关键是了解其是一个不断累积而非相互取代的过程。不难想象,我们的祖先是以大地农民的眼光观看百川汇流融入大海的情景。
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而从未间断,关键在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使我们更加期待21世纪中国复兴后主导新的世界秩序将是何等景象。
为什么古代欧洲没能形成大一统的国家?
另一个导致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的因素与某些历史发展阶段的先后顺序有关,这决定了中国的发展历史与西方截然不同。有两个方面特别值得关注:
第
一,中国的封建(分封)制度先于帝国专制统治。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提到的“封建制度”不同于封建主义,后者在1949年后的中国被视为落后、专制甚至是反
动的同义词,被认为是旧中国的代名词。为了更好理解这里提出的观点,我们必须先解释什么是封建制度。与西方的封建时期相比,周朝出现的中国封建体系权力更
为集中。共主(周天子)是这一体系中的最高统治者,由他将土地分封给各个诸侯。诸侯理论上拥有自己封地上的所有东西,包括人(称为“子民”),这些子民事
实上是各诸侯的农奴。这些世袭的封地最早是赏赐给不同部族的首领的,感谢他们在推翻商朝(约前1600—前1046)时拥护周氏的部族。由于商朝的最后一
位统治者极其残忍无情,于是“天”便授意将王权传给周氏以建立周朝。分封制度后来被周天子们用来统治自己的诸侯,一直延续了867年,而周朝也成为中国历
史上最长的朝代。
至周朝末期,一些封地开始变为独立的国家并彼此交战,由此开始了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其中,七个封地
演变为当时主要的国家,直到其中之一征服了六国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首个专制王朝——秦。由于秦朝曾在英语中直译为“Chin”,故中国的英语拼写
China也由此而来。由秦国建立并在汉朝得到完善的行政制度一直沿用至1911年,它不仅造就了中国专制政治制度的长久,也将中华文明传承至今。
如
果以罗马帝国(前27—公元395)做类比则能更好地理解上述问题的重要性。如果横跨亚欧大陆的罗马帝国不是崛起于封建主义之前,而是崛起于统一各个领主
的封地之后(封建体制),那历史又将会是怎样的?它的命运也许会如同结束了中国封建体制的秦国一样,使得欧洲以一个完整的国家形态延续至今,就像中国自
2300多年前秦国大一统之后一直保持着完整的帝国形态。如此,罗马文明也很有可能至今依然存活。
第二,帝国建立和文化统一
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不同。在中国,文化统一以“儒化”或国家独尊儒术的形式出现,使之成为所有人的行为准则,而这几乎与帝国建立同步进行。在西方,与儒家
文化具有相当地位的则可能是基督教文化,而它的影响仅在罗马帝国衰落、天主教会的势力壮大后才传播开来。在比较基督教文化与儒家文化时,我提到其“也许”
与儒家文化地位相当,因为对于教廷能否作为整个欧洲文化统一的推手这个问题尚存争议。
由于对基督教的真正教义有不同解释,教廷内部存在派系
斗争,加之连年的宗教战争,使得教会在促进欧洲文化统一的道路上困难重重,不过,基督教距离这一目标已经十分接近。在此以基督教为例只是希望说明儒家思想
统一下的中国文化,乃是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又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同样,由儒家文化衍生出的科举制度被历朝历代所袭用,中国的政治结构一再得到巩固,也避
免了中华文明因发生突变而被阻断。
⑼ 中国五大长寿之乡有哪些
中国五大长寿之乡:
1、广西巴马
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是我国著名的"世界长寿之乡·中国人瑞圣地",也是世界第五个长寿之乡。这里地理环境优越,温度适宜,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长达1530多个小时,而且80%的阳光是被称为生命之光的远红外线。
⑽ 什么是寿星文化
1古人作长寿老人的象征。常衬托以鹿、鹤、仙桃等,象征长寿。
2福、禄、寿三星中的寿星老人,是一身平民装扮,慈眉善目,和蔼可亲。 中国古代的太平盛世的确短暂而稀少。而这颗时隐时现的老人星恰是这种动荡局面的绝好象征。南极老人星的实用价值就在于他的老年人身份,和他能够承载一种重要的伦理价值观念——那就是尊老、孝道。
3尊老不仅是一种美德,它所派生出的孝道伦理还是封建王朝的治国之本。孝道的核心是服从父权。在儒家提倡的天地君亲师五伦中,君臣关系等同于父子关系。那么提倡孝道实际上就是褒扬忠臣品格。南极老人星承担重要的教化任务
4寿星的大脑门,也与古代养生术所营造的长寿意象紧密相关。比如丹顶鹤头部就高高隆起。再如寿桃,是王母娘娘的蟠桃会上特供的长寿仙果,传说是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食用后立刻成仙长生不老。或许就是因为这种种长寿意象融合叠加,最终造就了寿星的大脑门。
5寿星的手杖的变化则显示他政治教化功能的削弱。原来象征特权的雕有斑鸠的王杖,换成一柄桃木的手杖。据说桃木能祛病强身,延年益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