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么叫经变故事
经变故事是以内容以本生经变相、佛传故事居多。
为描绘描绘佛经典籍所记述情景内容或佛传故事的图画,又称变相、佛经变相。经变的取材多与当时流传的佛教思想有关,如南北朝时代的经变多采自小乘经典,宣扬自我牺牲的精神,呈现朴拙的风格。
隋唐以后,大乘思想盛行,诸师更创新义、立新派,以致其内容富于变化。
“经变”全称“佛经变相”。即变相。敦煌莫高窟壁画内容之一,唐代流行称作转变的说唱艺术,与图画相配合,那些画被称为变相,说唱的文本称作变文,依据佛经故事所作的绘画作品就叫做经变,用以宣传教义,把善男信女引入佛门。
(1)重庆长寿菩提寺扩展阅读:
描绘佛经内容或佛传故事的图画。又称变相、佛经变相。其取材多与当时流传的佛教思想有关,如南北朝时代的经变多采自小乘经典,宣扬自我牺牲的精神,呈现朴拙的风格,内容以本生经变相、佛传故事居多;
隋唐以后,大乘思想盛行,诸师更创新义、立新派,以致其内容富变化,有维摩诘经变、本行经变、金刚经变、金光明经变等类,为中国美术史上相当特殊的创作。
一般而言,经变多以壁画表现,此风至唐代尤盛。另外,亦有表现在立体雕塑者。两宋以后,则多绘于缂丝、绣像、绢画上。至于文献方面,则以《历代名画记》所存有关经变之记事最丰,其他除散见于诸书外,尚有若干遗品现存。
『贰』 长寿菩提寺开放了吗
有寺庙的,你有没有开放的?这个是妙到底有没有开放?他直接打开那些成语旅游就可以定位这个景点了。
『叁』 作文:菩提山导游词400字左右!!!
菩提山海拔598米,位于长寿北部新城中心,此山巍峨壮丽。山顶中凹,似一盂仰置。山版上筑寨权,寨中有庙。寨上井水永不枯竭,其味甘美。相传中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曾云游于此,传扬禅宗佛法。自达摩卓锡,距今已有1500年禅脉。北宋初叶,寺庙初创,至今已逾1000年
菩 提 圣 灯
历史上由明僧大智铸铁柱1根,长16米有余,高插峰顶,燃灯于上,夜间灯光四射,远近可见。“菩提山上灯一盏”的诗句,迄今县人老少皆知。其灯柱虽已早废,但灯杆堡的地名犹存。复建一新的菩提圣灯,是世界上唯一的塔式佛教圣灯。七层佛塔,通高37.530
米,塔顶由莲花宝座、宝瓶、牟尼珠构成,配以七彩激光射灯,华光四射,是传统建筑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
菩 提 寺
复建的菩提寺坐西朝东,五重大殿全为实木结构;寺内一百余座菩萨造像全部用名贵木材精工雕塑而成。其中,菩提达摩造像高5.9米,用整块金丝楠阴沉木雕塑而成,国内罕见;千手观音造像,用檀香木雕成,亦为稀世珍宝。菩提寺周的摩崖石刻,讲述达摩生平经典故事,依势赋形,精美绝伦。
『肆』 长寿菩提寺占地是多少亩
你好长寿菩提寺位于重庆市长寿区桃花新城旁,占地约15平方公里,约合22500亩,核心区约5平方公里,约合7500亩。这是我的答案。请采纳。
『伍』 长寿菩提山多少步梯子
菩提山名字的由来
菩提山名字的由来据《长寿县志》记载:因菩提达摩至此,故名。
万寿天梯
万寿天梯,全称“长寿菩提山万寿天梯”。
整个万寿天梯,共有3梯。从菩提山大牌坊外公路,到菩提寺祖师殿,共有1789级台阶。从万寿天梯起点到菩提圣,共有1567级台阶。
万寿天梯,镌刻了19999个形态各异的寿字因此称:万寿天梯
『陆』 菩提代表什么含义
“菩提”一词是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
菩提代表着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证得了最后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达到了涅盘的程度。涅盘对凡夫来讲是人死了,实际上就是达到了无上菩提。
梵语bodhi,巴利语同。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佛之菩提
有关佛之菩提,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三载,有五种:
(一)发心菩提,谓十信菩萨发心求菩提,其心则为至菩提果之因。
(二)伏心菩提,谓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阶位之菩萨行诸波罗蜜,制伏烦恼,降伏其心。
(三)明心菩提,谓登地菩萨了悟诸法实相毕竟清净,即所谓般若波罗蜜相。
(四)出到菩提,谓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等三阶位之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亦不执着般若波罗蜜,灭除系缚之烦恼,出离三界,到萨婆若(一切智),故称出到菩提。
(五)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觉智。
以上合称五种菩提。又法华经论卷下于佛之法、报、应三身,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报佛菩提(报身菩提)与应佛菩提(应身菩提)等三种菩提。
大乘义章卷十八区分无上菩提为方便菩提与性净菩提两种。此外,三菩提亦为天台宗之十种三法之一,即:
(一)实相菩提,又作无上菩提。悟实相理之真性菩提。
(二)实智菩提,又作清净菩提。悟契合理之智慧。
(三)方便菩提,又作究竟菩提。悟自在教化众生之作用。
上之三者与法身、般若、解脱三德无别
据往生净土论载,远离:(一)执着自我,(二)不欲令一切众生得安稳,(三)仅求自己之利益等三种与菩提门相违之法。称为三远离心或三种离菩提障。同书又列举三清净心:(一)不为自己求安乐(无染清净心),(二)除众生苦而令其安乐(安清净心),(三)令众生赴菩提而予其永远之乐(乐清净心)。是为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之心。以上皆须依赖智慧、慈悲、方便等三门始可令远离或生起。
又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称作菩提萨埵,略称菩萨。求无上菩提之心,称作无上菩提心、无上道意或菩提心。顺趣菩提三十七种之行品,称菩提分法。佛成道之处所,称为菩提道场、菩提场,其道场树称菩提树。祈祖先等成佛,而修冥福,称为增上菩提。结讲念佛,广祈众生增进佛道,称为菩提讲。檀那所属之寺院,称为菩提寺、菩提所
『柒』 长寿的菩提山垂直距离有没有两百米
长寿的菩提山垂直距离超过百米。
重庆长寿菩提山海拔598米,位于长寿北部新城中心,此山巍峨壮丽。山顶中凹,似一盂仰置。山上筑寨,寨中有庙。
寨上井水永不枯竭,其味甘美。相传中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曾云游于此,传扬禅宗佛法。自达摩卓锡,距今已有1500年禅脉。北宋初叶,寺庙初创,至今已逾1000年。
重庆长寿菩提山景点介绍:
1、菩提寺。
复建的菩提寺坐西朝东,五重大殿全为实木结构;寺内一百余座菩萨造像全部用名贵木材精工雕塑而成。
其中,菩提达摩造像高5.9米,用整块金丝楠阴沉木雕塑而成,国内罕见;千手观音造像,用檀香木雕成,亦为稀世珍宝。菩提寺周的摩崖石刻,讲述达摩生平经典故事,依势赋形,精美绝伦。
2、菩提圣灯。
历史上由明僧大智铸铁柱1根,长16米有余,高插峰顶,燃灯于上,夜间灯光四射,远近可见。“菩提山上灯一盏”的诗句,迄今县人老少皆知。其灯柱虽已早废,但灯杆堡的地名犹存。
复建一新的菩提圣灯,是世界上唯一的塔式佛教圣灯。七层佛塔,通高37.530米,塔顶由莲花宝座、宝瓶、牟尼珠构成,配以七彩激光射灯,华光四射,是传统建筑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
据悉,这是长寿继长寿湖旅游文化景区、长寿菩提古镇之后倾力打造的最大旅游文化景区之一。与长寿湖旅游文化景区、长寿菩提古镇形成三足并立、互相依衬的局面,为长寿旅游文化的鼎盛奠定了基石。同时,长寿菩提山文化旅游景区的盛装开放,也为重庆近郊旅游增添了一个新的去处。
『捌』 长寿菩提寺上温度是多少
今天应该不怎么热吧
『玖』 谁知道中国的菩提山在哪里啊
菩提山位于重庆市长寿区渡舟镇境内,处于长寿城市发展区的中心区域,陆路距重庆主城区63公里。
菩提山 是长寿老八景之一,历史上由 明僧大智铸铁柱1根,长16米有余,高插峰顶,燃灯于上,夜间灯光四射,远近可见。“菩提山上灯一盏”的诗句,迄今县人老少皆知。
菩提山的地理位置
菩提山位于重庆市长寿区渡舟镇境内,处于长寿城市发展区的中心区域,陆路距重庆主城区63公里。其山由西山之望军山蜿蜒至八颗镇分水岭,过麻柳冲岩向东南行4公里,有一山突起,海拔598米在渡舟镇境内,距县城5公里。其山由西山之望军山蜿蜒至八颗镇分水岭,过麻柳冲岩向东南行4公里,有一山突起,合并598米,名菩提山。此山巍峨壮丽。山顶中凹,似一盂仰置。山上筑寨,寨中有庙。寨上井水永不枯竭,其味甘美。
菩提山长寿文化城的地理位置
菩提山长寿文化城范围包括以菩提山为中心的周边山林谷地,总面积约14平方公里,南邻渝宜高速公路和319国道,北靠渝巫(山)路和渝利铁路、渝万城际铁路,南距长江仅约2公里,东面和南面紧邻长寿城市发展区,西面和晏家工业园区隔山相望。
菩提山的交通
长寿区陆路距重庆主城区63公里。渝宜(昌)高速、渝万(州)高速公路在长寿城区交汇,渝怀(化)铁路、渝利(川)铁路(沪蓉高速铁路之一段)和渝万(州)城际铁路(待建)从城市规划区通过。交通四通八达,基础设施完善,是重庆主城到三峡库区和渝东地区的必经之地,是重庆通往上海、成都和福州的交通枢纽。长寿至重庆江北机场、梁平机场的高速公路里程分别为50、100公里;渝(重庆)怀(湖南怀化)铁路穿境而过,在境内设有客、货及编组站;长江黄金水道长寿段长20.9公里。正在建设中的长寿港有5个港区公用码头,主港面有18个3000吨级的泊位,年吞吐能力可达1000万吨。3000吨船舶可终年直达长寿。
菩提山的文化
长寿文化长寿区是全国2862个区县中唯一以“长寿”为地名的区,长寿区地名得益于该地一个从明代流传至今的美好传说:“花甲两轮半,眼观七代孙”。这个地名和传说反应了远古时期长寿区曾是一个山清水秀、寿星众多的福地,当地的长寿文化的历史渊源十分久远漫长。 《长寿县志》和《蜀中广记》等史料称“县有长寿山,居其下者,人多寿考,故以名县”。而民间对长寿名县,则有“文星拜寿星”和“常饮何石井泉水”两则传说,只是这些旧貌遗址已不存在,传说与现实处于相对脱节的状态,无法充分展示长寿辉煌的历史。
民间老人们有个传说,菩提老祖挑着担子路过此地,时值正午,于是放下担子,在黄葛树下摇扇歇息,留恋此地景色,决定长居此地,然后双手一挥,结果那付担子变成了三座山;扁担就变成了黄草山,两个箩篼就分别变成了菩提山和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