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长寿老人 > 56岁埋80岁老人

56岁埋80岁老人

发布时间:2022-05-03 14:37:28

A. 根据各地的风俗不同,棺材的颜色有红色和黑色,这两种颜色的选用有什么讲究吗

古代棺材主要有五种颜色,即黑色、原木色(黄色)、白色、红色和金色。黑色棺材主要用于埋葬战死、早逝或自杀的人;木色(黄色)棺材主要用于埋葬普通人;白色棺材主要用于埋葬早逝的男性和未婚女性;红色棺材主要用于埋葬80多岁的老人;金色棺材主要用于埋葬80多岁的老人用来埋葬皇帝,将军和有钱人家。

大多数白棺材在国外用于葬礼,但在中国很少使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白人只适用于婚前死亡的女性,也适用于早年的男性,如果你生下来的孩子会死在天上,你就不用棺材了。今天,白棺材基本上没用了。

大多数都是用木头制成的,五色棺材已成为一种文化,此外,由于文化地区不同,可能还会有许多其他颜色不明的棺材,许多人在生活中可能看不到其他颜色的棺材。

B. 超过80岁丧葬费是多少1

标准
上海丧葬费标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七条“丧葬费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以六个月总额计算。”交通事故致人死亡的,死者的法定继承人或者承担丧葬义务的人有权要求获得丧葬费。过去,以死者家属为安葬死者而支出的必要费用为限。不少省市的丧葬赔偿标准按照国务院关于殡葬管理暂行规定和交通事故发生地规定的原则办理,以死者生前6个月的收入总额为限。大约3000-4000元。一般包括运尸费、火化费。购买骨灰盒费,一期骨灰存放费,以及雇请人员所支付的劳务费和必要的交通费等合理费用。但超过上述标准的,经法院审查确属必要,可以按照丧葬费的实际损失计算,予以赔偿。死者家属无正当理由拒不执行有关部门限期殡葬决定的费用不予赔偿。
司法解释规定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以六个月总额计算。这个标准最简明,也最方便。
立法规定
1、《德国民法典》第844条第1款规定:“在杀害的情形,赔偿义务人应向担负埋葬费的人赔偿埋葬费。”
2、《瑞士债务法》第45条第1项规定:“伤害致人死亡的,支付的赔偿金应当包括所支出的费用和丧葬费。”
3、《俄罗斯联邦民法典》第1094条第1款规定:“对受害人死亡负有责任的人,应向支付丧葬费的人赔偿必要的丧葬费。”

C. 人到了60岁就被活埋,中国历史上真的有这种“弃老”习俗吗

历史上确实有这种60岁就被丢弃的说法,有的老人到了60岁就会把他们拉到很远的山上,让他们自身自灭,有很多老人都是没有办法生存饿死的,还有从山上摔死的。

应该说,不管历史上是否真的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如此对待老人,都是极其残无人道,灭绝人性的。即使是在不得温饱的古代任何一个朝代,这种做法都是不能容忍的,而任何朝廷也不会做出如此毫无人性的荒唐事情来的。人总会有老的一天,做儿女的不管如何困难,都要孝敬父母,为父母养老送终,因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照现在的情况来看,人的平均寿命都是近80岁了,开句玩笑,60岁还很年轻哩。愿孝行天下,愿天下所有老人晚年幸福安康!

D. 中国历史上那个朝代60岁老人被活埋它的典故是什么

中国历史上秦朝、宋朝、元朝都有过60岁老人活埋的说法。

典故:

1、秦朝

有关于秦始皇的说法是,秦始皇下了一个六十岁不死就活埋的命令。其原因非常可笑,居然是嫌弃老者没有劳动能力,白白浪费国家粮食。

还有一种说法,秦始皇担心老者当中有经历过战国洗礼的贤能之人,怕他们因为暴秦而谋反。于是很多老者被活埋,直到有一天咸阳城出现一只怪物,像老鼠又有点像猫,便禀报到了皇上那里,皇上下令贴出告示:谁能认出这是什么野兽,就赏赐给他多少地亩和银两。

再说这城里有一家人,父亲已60多岁,怕官府知道了被活埋,儿子便将他垒在了墙的里边,留出一个洞每天送饭和水给他吃喝。城门那里发现了怪兽和官府贴出告示后,儿子告诉了垒在墙里的父亲,父亲让他于袍袖内藏一只狸猫,暗地里到怪兽眼前露一下。

如果那怪兽看见猫全身颤抖,那就是一只老鼠。老鼠在某种情况下也会长的很大,叫做“成了精”,天下所有老鼠都怕猫,这就是证明,你就揭告示,要赏你地亩银两时,你都不要,你只要朝廷不活埋60岁以上的老人。

儿子照着父亲说的去一试验,果然那怪兽颤抖,便揭告示去领赏,官府里问他是谁指教的这个办法,他如实说了一遍,并提出不要一切奖赏,只要求朝廷不再活埋60岁以上的老人,咸阳官府禀报朝廷,结果皇上采纳了这个建议,从此废除了“60岁不死就活埋”的法令,民众欢呼“万岁”。

但是史料就连“活埋”的事也没查到,更没废除“活埋”的事了。

2、宋朝时期

宋辽檀渊之盟后,战争停止了,北宋王朝却失去了黄河以北的大面积国土。十年生聚,加上不愿做辽奴的人大量回迁到中原地带,到宋真宗时代,中原地区人满为患,社会也逐渐进入了老龄化阶段。六十岁的老人既不能戍边,也不能劳动,只有吃饭的份,还得儿女照顾着。

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极大负担。突然有一个皇命传遍了中原的大地,人到六十岁一律活埋。有仁义者,忍悲含泪,给自己的父母准备了棺木和食品,送他们去了九泉;有不孝者,干脆就那样活埋了自己六十岁的双亲。但是正史上也没有记载。

3、上古时期

由于土地贫瘠,社会资源匮乏,而六十岁以上的老人由于失去劳动力成为社会的负担,所以凡是年满60岁的老人,一律要被处死、活埋,或被抛弃在荒郊野外任其冻死饿死,这叫“花甲葬”,或叫“六十还仓”。

4、元朝

元朝统一中原后实施残酷的高压政策,不但把中原人分为几等,而且还对老年人采取六十不死活埋的政策以达到羞辱汉人和减少人口的目的。

(4)56岁埋80岁老人扩展阅读:

除了上面说的这些,还有一种叫瓦罐坟的风俗,即是孝子要把年满60岁的父亲安置在村外的预先建好的瓦罐坟中,每天送一次饭并加上一块砖,待360天后砖把坟的窗口堵死了就算安葬了父亲。

日本历史书《楢山节考》也记载了“弃老风俗”:日本古代信州一个贫苦的山村中,老人活到70岁时,为了节约粮食,养育幼童,家里长子就会把他们背到村子附近的楢山上,让其自生自灭。

这种制度本身就不合理、不人道,即使真的发生过,也只能存在在不发达历史阶段(根据野史,可能在史前时期至秦朝时期),随着社会进步、粮食的丰富、礼仪的完善,自然就取消了。

一位研究民俗学的中国学者说,韩国、中国、印度、日本、印尼等国家均有同类故事传世。由这样的故事推断,遗弃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在古代可能是遍及各个民族普遍现象。

一位欧洲学者曾经详细介绍了古代社会处死失去健康的国王、巫师、祭司的习俗,有的民族的巫师年迈以后甚至挖个坑让后代将自己活埋。

E. 死了人为什么也叫喜事,是白喜事

白喜事与中国民间的死亡观
陶俊

摘 要:“白喜事”是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的一句俗语,是中国民间大众对人自然死亡的称谓。透过这句貌似与重礼尚孝,哭祭哀悼祖先的民族传统相背的俗语很好地体现了中国民间人们对死亡,对生命地理解。体现了中国人顺天尽命,乐生正死的人生精神和视死如视生的死亡观念。
关键词:白喜事 死亡观 顺天 尽命 乐观

由于“白喜事”是一句俗语,只是在民间代代口头相传,很难考证出它最初源于何人之口。传世的各种文本资料对它没有记载,现行的各种俗语词典也未能将其收录。但我们仔细分析各种有关丧葬礼节的史料,风俗习惯,还是可以窥见其产生的概貌,并分析出中国民间的死亡观。
一、白喜事源流略考
首先“白喜事”中的“白”应是在丧葬中普遍采用白色作为主色调有关。在中国人观念里,长期以来就形成了“红,绿”等鲜艳的颜色象征着喜庆,而“黑,白”等素淡的颜色代表着悲伤。这应是源于古老的中华民族观天文,察地理,顺四时而劳作的农耕文明特征。长期在自然环境中劳作的人们,很自然的会师法自然,他们从自然界春生冬藏中得到认识:春天红花绿叶生机昂然,预示着收获的希望;冬天白雪萧杀,黑木枯叶,表示着生产的结束。且人们把这种生产活动中的启示带到人们的社会活动中,如在婚庆嫁娶中穿红戴绿,以烘托喜气洋洋的气氛,为人们后来把婚嫁称为“红喜事”积累了生活基础;相对的在人们的丧葬活动中人们披麻带孝,穿上素淡颜色的衣服以衬托悲伤哀悼的心情,也为人们后来把丧葬活动称为“白喜事”累积了生活基础。
但是真正把“白色”规定为丧葬中专门使用的颜色,还与儒家礼制文化特别是其丧礼形成有直接的关系。尽管有史料显示,早在先秦时儒家丧葬礼制没形成前就有使用白色作为丧葬活动的颜色,“夏后氏尚黑,大事敛用昏,戎事乘骊,牲用玄。殷人尚白,大事敛用日中……牲用白。周人尚赤……”○1但这只是自发的偶然的,且没成一以贯之的明文定制。是儒家学派以其礼制思想为蓝图,在总集前人在丧葬活动已有的习俗,加以提炼整理,把“丧事尚白”正式写进他们的礼制思想中,并向渐次向人们贯彻下去的。因为丧葬活动中最能体现其主色调的是人们穿的丧服,而丧服的出现则是较晚的事,这也是儒家学派的贡献。“丧服是指悼念死者而穿戴的特殊服饰……它产生的时间并不很早,直到夏商仍不见记载。西周时期,古代文献虽偶有涉及,但没形成完整礼制,春秋时记载渐多……最后儒家学派以恢复宗法制度下的亲疏,尊卑贵贱秩序,参考周礼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五等丧服制度。”○2更主要的是儒家提倡的丧服是尚素白色的,儒家经典中的“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中就规定居丧期间要穿素白衣。“父母之丧……期而小样……又期而大样……居履寝……素缟麻衣。”○3有关专家更是详细的论证道:“……丧服色彩则崇尚原始,故各等丧服均不染色,保持麻之原始本色(本白色)。这也是丧服与吉服的区别。”○4素白色丧服制度的形成,又经历经采用儒家礼制理论治国的政府的推广提倡,穿白色丧服办丧事已在人们心中形成定势,时至今日仍为中国人所遵守奉行。这是白喜事中“白”的来源且据此我们可以知道“白喜事”这句俗语的产生应是春秋时期以后的事。
其次白喜事的产生还与“挽歌”进入丧葬活动中有关,其中的“喜”来源于人们在丧葬活动中采用“歌乐”的方式悼念死者。虽然在人类的童年,人类对死亡的认识与对其它人类自身活动及自然界的认识一样懵懵懂懂,“其亲死,委之于壑”。但是在与亲人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培养起来的“相濡以沫”和亲亲互爱的亲情,及自然界固有“羊跪乳,雅反哺”的现象,无不激发人们对亲人的“言笑等一切生理活动终止”等现象产生,惊、惧、哀伤的情绪。所以在早期的丧葬活动中人们自然是采用“哀哭”渲泻自己面临亲人去世的情感的。儒家思想也正是在此基础上把“哭丧”写进了丧礼中。“既正尸……有司庶士哭于堂下……外命妇率外宗哭于堂上……凡哭于尸于室者,主人二手承衾而哭。”○5“居倚庐……哭昼夜无时……既虞……朝一哭,夕一哭而已。既练……哭无时。”○6甚至基于这种悲伤的“理智”要求,从饮食到起居到言谈规定了诸多一整套的丧礼制度。此是后话暂且不提,只是“哭丧”成为人们普遍认可丧礼要求,以哭丧表示孝道。
但是对生活,生命有着独特感悟体认的民间大众并没完全止于这种悲伤的恸哭中不能自拔。随着他们对“死亡现象”认识的深入,他们慢慢明白人生命的枯萎同自然界万物的生灭一样都是必然。人们开始选择用别的方式宣泄对亲人过世的情感。而歌声是最可以超越人们面临诸如丧亲之类的痛苦的感情的,长歌当哭。民间的丧葬活动中很早就有挽歌出现。例如在现今草原上仍可听到的丧歌“埋、埋、埋……;我们葬下自己的亲人。埋、埋、埋……;我们葬下的人回归上天;埋、埋、埋……待到它年我归谁来埋……”歌声虽荡气回肠,凄凉之极。但其中已有悲中生力,超已于悲的力量。虽然最早的民间挽歌起源缺乏文献资料可考,但有的研究者认为《诗经》中的《那》这首诗歌,即是见诸文字的较早的挽歌:

“猗与那与(好伟大啊!又矩丽啊!),
置我鼗鼓(摆起我们的大鼓和小鼓)。
奏鼓简简(鼓的声音和美又洪亮),
锎我烈祖(娱乐我们壮烈的祖先)。
………… ”○7

后随着挽歌的在民间丧葬活动中逐渐普及,挽歌被正式列入丧制。“东汉时,挽歌被列入丧制。《后汉书·礼仪志》:‘(登遐)中黄门、虎贲各二十人执绋。司空择土造穿。太史卜日……候司马丞为行首,皆衔枚。羽林孤儿,《巴俞》擢歌者六十人,为六列。铎司马八人,执铎先。’当时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送死时普遍的使用挽歌。”○8
人们穿着白色的孝服,载歌载舞为寿终正寝的人送死。这种情形不正象办一场喜庆的事吗?这些现象为俗语“白喜事”的产生提供了生活经验的土壤及外在的形式。而且我们据此可以推论,“白喜事”这句俗语的形成应是东汉时把挽歌正式列入儒家丧礼后的事情。
二、白喜事的广泛流传与中国民间死亡观念的分析
我曾在江西和湖北两省,数个县市见各地丧葬活动中一些细节不尽相同。如一些地方是白色的长孝(通常是一块长的白布,可以披戴在背上。供较亲的亲人穿戴。)和白色的短孝(通常是一小块白布,可以围在胳膊上。供与逝者关系较疏远的亲人穿戴。)或白色的长孝辅黑色的短孝。在亲人的遗象上或覆以黑色的绫绸或覆上白色的绫绸。但人们都把自己亲人寿终正寝丧葬称为“白喜事”。
另据一些资料记载:

“许多民族的丧葬风俗中,将欢歌狂舞当作丧礼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土家族有‘跳丧鼓’、苗族和水族有‘吹芦笙舞’、彝族有‘跳脚’、傣族要‘娱死’、佤族要跳‘舂臼舞’、景颇族要跳‘布滚戈’,最有趣的是哈尼族的‘莫搓搓’葬俗,全村男女老少和外村来宾都身着华丽端庄的服饰,连骑的马也打扮得花花绿绿,男男女女成双成对,边吆喝边跳‘莫搓搓’舞,上炮声声,锁呐齐鸣,敲锣击鼓,彩旗飘飘,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挑选对象,真是哭的哭,笑的笑,闹的闹,跳的跳,叫人弄不清楚究竟是在办丧事还是在办喜事”○9
这些民间的乐丧形式,比起大哲人壮子的“鼓盆而歌”简直有过之而无不及。

俗语的形成基于一定的生活习惯。它的广泛流传,跨越地域,方言障碍就需要更长期的广泛相同的生活基础。“白喜事”被中国民间大众普遍用来称谓老年人的自然死亡,就基于人们普遍以“乐丧”的这种方式习悼念死者的丧葬习俗。不仅是有自己本民族文字的民族把丧事当作白喜事来办,一些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也通过对自己民族传统习惯的耳闻目染传承了祖先办“白喜事”的风俗。从上面的文字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有的甚至在丧礼形式上已完全突破儒家丧葬礼制的要求。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丧葬习俗起源于“灵魂不灭”的观念。但这“不灭的灵魂”并不能减少人们对死亡的本能的恐惧和丧亲之痛的悲伤。从儒家丧礼所归定的程序中我们能很好的看出这一心理。据《礼记•丧大礼》记载,丧礼中要经过这样一些程序:首先要举行“属纩”仪式,是以一根很细的蚕丝或棉絮放在死者的口鼻前,判断其是否断气,这是判断死亡的物理方法,然后再进行第二步程序中举行“复”的仪式。“复”即招魂,由死者的亲属或侍者拿着死者的上由死者的亲属或侍者拿着死者的上衣(如外服,官服,睡衣等)登上屋顶,左执执领,右执腰,面向北,一面挥舞着死者的衣服,一面长声呼喊着死者的名字(男人称名,女人称字),连喊三次,再把死者的上衣卷起来,投到屋下,由人接着,覆盖到死者的身上。这是判断“死亡”的精神方法。虽然这是一种臆想,但是,足以显示生者对死者的不忍之心,希望死者的“灵魂”回到尸体上,使死者复醒更生。○10“复,尽爱之道也,有祷祠之心焉,望反诸幽,求诸鬼神之道也。”○11进行这双重判断后,才正式确定死者长已也。随即“易服”,凡与丧事有关的人,亲属或帮忙办丧事的人全换上“白布青缣”后,在“奉体魄精神”,即对尸体作一番“美容”整治,开始“哭祭”……
人们用眼泪表达了对死者的哀思以及对自身未来的担忧和恐惧。然而,人们在千百次的“复”和“卒哭”后,终于明白不能挽留住死者,更不可能让死者复活,死是人生的必然。“人死如灯灭”这句俗语很好的说明了人们对死亡的理性认识。“如灯灭”就没有佛家的往生之念,也没道教的肉身飞升成仙之想,与儒家“不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和道家的顺应自然却有几分相似和暗合。这就决定了他们重视现实世界中的“此生”,自求多福的生活态度。另据晋代的崔豹在《古今注·音乐》中分析,先秦早期的两首挽歌《薤露》和《蒿里》说“言人命如薤上露,易睎灭也……言人寿命长短定分,不可妄求也。”“易睎灭”就必然引起人们对生命的珍视,进而引发人们对人生特别是此生意义的追寻和探讨,造就他们积极入世的情怀。“不妄求”恰好反映了人们尽人力而顺天道的生命观。这些都为丧礼中挽歌的流行和普及打下了心理基础。
丧礼中“哭声”到“歌声”的转变,貌似悖礼违孝道人情,但却是反映了民间大众“死亡观”的重大变革,对人生命理解的进步。我曾问过几位乡间的乡亲,问他们为何把老年人的自然死亡称为“白喜事”。他们答道:“一是寿命到了,二是看到自己儿孙满堂没有无憾了。”“寿命到了”是他们对人自身生死寿夭的认识,是对天道对自然规律的遵从。也是他们乐天知命人生精神的反映。“看到自己儿孙满堂没有遗憾”则源于中华民族长期形成佑护子孙的自我牺牲精神。对于生者,能侍奉父母尽享天年此为一喜;对于逝者,能抚育后生成家立业,能为自己养老送终看到自己后继有人此也为一喜。这是“白喜事”形成的心理基础,也是一些学者认为中国文化属于乐感文化的重要起源之一。
死者长已也,但生者的生活还得继续,长久的悲痛欲绝对生者与死者均无益。我们虽然不能永生,但子子孙孙还能繁衍。最可告慰死者的莫过于让祖先看到他的后代在幸福的生活着,在乐,在笑。这是普通人都应会具备的心理底蕴。如此人们可以接受选择歌声来宣泄对死者的感情,表达对死亡的超脱。或许他们大多数人不可能像庄子等哲人一样从理性上“参透”死亡,但他们至少从感情上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死”给人带来的负面影响。生也被动,死也被动,唯有生活的过程可以掌握主动。如此,我们为何总要停留在对死者的无限哀思和对死的恐惧上呢?我们的生命还可以通过子子孙孙延续,这一点不正是“死者”的“复生”吗?我们的生活可以由我们自己快快乐乐的把握,我们可以把寿终纳入乐生之中,顺天道而尽人事。这不也是一种可喜之事吗?白喜事为中国民间大众所独创独有,它表达了中国民间大众直面死亡,重视今生,视死如视生的死亡观念。
三 简单的结语
生死事大。无论人的社会地位的卑贱、财富的多寡、知识的渊博或肤浅,对于死亡来说都是等量齐观的。所以只要有正常感知能力的人都不得不面临死亡这个人生的大限作出反思。作为世间普通的芸芸众生,他们不大可能从纯宗教或哲学或科学的高度去理解死亡。但他们却能从相互关爱的人伦亲情及顺天命应自然生灭之道这一些普通的常识去理解死亡,诙谐的把它称为“白喜事”。写到这里自然就会让人想起,民间把婚庆称为“红喜事”,甚至人们干脆把二者合称“红白喜事”。结婚孕育着新的生命的开始,死亡标志生命的结束。但在中国民间大众的眼里,生是一喜事,自然死亡也是一喜事。这与一些宗教文明中的观念有很大的不同。
西方的宗教中,如基督教认为人有“原罪”,人生在世就是来赎罪。东方的宗教如产生于印度的佛教,人一出生便入“生死轮回、苦集灭道之苦海”。而缺发宗教信仰,是学界对中国人特别是中国民间大众的普遍评论,这似乎也是不争的事实。即便是在中国本土产生的道教,也不把人生视为苦途。且从上面对“白喜事”产生的心理分析中,我们已经知道在中国民间大众的心中“侍老尽天年,抚幼成家业”的人生路途是喜乐之途,何悲何苦之有?在一些农家里,还可以看到这样一习俗,在正堂的柜子上(常把它称为“神柜”)常年燃起三柱高香,一曰:敬日月普照之恩;二曰:敬天地精华之恩;三曰:敬父母养育之恩。这可以说明中国民间大众最朴素的人生观念,也是他们不太会把人生的精神托付给宗教的原因。乐生乐死贯穿他们人生的整个过程当中。
诚然,在中国民间大众把丧事当作喜事办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形式上的误区。比如,过于铺张甚至攀比的厚葬;“阴宅”越修越豪华,占用大量土地造成“死人”和活人争地;新兴文明的丧葬形式难以开展,一些民众千方百计的拒绝火葬等。这主要与中国目前较落后的殡葬教育有关,目前出湖南省某高校设有殡仪系外,其它省份的高校在这方面还是一片空白。更不用说向民间介绍“花园葬”,“树葬”等一些更文明丧葬方式。但是由于民间有视送自然之死为喜事的心理基础,如加以适当的宣传和引导,民间送死的“白喜事”则更可成为人文明生活中的一件喜事。

参考书籍:○1《礼记 ·檀弓》岳麓书社298页1997年版
○2《中国丧葬史》张捷夫著 文津出版社(台湾) 46页1998年版
○3《礼记·间传》岳麓书社522页1997年版
○4《中国丧服制度史》丁凌华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7页2000年版
○5《礼记·丧大记》岳麓书社453页1997年版
○6《仪礼·丧服传》岳麓书社218页1997年版
○7《诗经》中国戏剧出版社 193页 2002年版
○8○9○10《中国全史》(简编本)《丧葬史》陈秉忠编 经济日报出版社 119页,210页 1999年版;
○11《礼记•檀弓下》岳麓书社315页1997年版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2004级伦理专业
http://www.yajt.com.cn/yts/book/%B0%D7%CF%B2%CA%C2%D3%EB%D6%D0%B9%FA%C3%F1%BC%E4%B5%C4%CB%C0%CD%F6%B9%DB(%CC%D5%BF%A1).doc

F. 关于60岁老人活埋 典故

话说宋辽檀渊复之盟后,战制争停止了,北宋王朝却失去了黄河以北的大面积国土。十年生聚,加上不愿做辽奴的人大量回迁到中原地带,到宋真宗时代,中原地区人满为患,社会也逐渐进入了老龄化阶段。六十岁的老人既不能戍边,也不能劳动,只有吃饭的份,还得儿女照顾着,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极大负担。面对大量老人带来的困境该怎么办?突然有一个皇命传遍了中原的大地,人到六十岁一律活埋。有仁义者,忍悲含泪,给自己的父母准备了棺木和食品,送他们去了九泉;有不孝者,干脆就那样活埋了自己六十岁的双亲。一时间,整个宋王朝人心惶惶,那些五十九岁多的老人,今天还在田间耕作,明天就进了地狱,想来煞是悲惨。

G. 中国以前的60岁活埋是真的假的请说具体点

这只是个传说,真实性待定:
版本一:六十岁不死活埋的传说1

中国人几乎很少有人不知60不死活埋这个故事的由来,但传说和观点也都不尽相同。

(一)传说秦始皇独裁统治,又嫉贤妒能,怕人有本事和造反,因为人到60岁以上更有经验,便颁布了“60岁不死就活埋”的法令,逼得百姓把60岁以上的老人纷纷想法躲藏起来。

话说某年夏季,咸阳被洪水淹了,几天后才消退下去,这时在城门附近,发现了一只如牛大的怪兽,样子有点像老鼠,便禀报到了皇上那里,皇上下令贴出告示:谁能认出这是什么野兽,就赏赐给他多少地亩和银两。再说这城里有一家人,父亲已60多岁,怕官府知道了被活埋,儿子便将他垒在了墙的里边,留出一个洞每天送饭和水给他吃喝。城门那里发现了怪兽和官府贴出告示后,儿子告诉了垒在墙里的父亲,父亲让他于袍袖内藏一只狸猫,暗地里到怪兽眼前露一下,如果那怪兽看见猫全身颤抖,那就是一只老鼠,老鼠在某种情况下也会长的很大,叫做“成了精”,天下所有老鼠都怕猫,这就是证明,你就揭告示,要赏你地亩银两时,你都不要,你只要朝廷不活埋60岁以上的老人。

儿子照着父亲说的去一试验,果然那怪兽颤抖,便揭告示去领赏,官府里问他是谁指教的这个办法,他如实说了一遍,并提出不要一切奖赏,只要求朝廷不再活埋60岁以上的老人,咸阳官府禀报朝廷,结果皇上采纳了这个建议,从此废除了“60岁不死就活埋”的法令,民众欢呼“万岁”。

但是史料就连“活埋”的事也没查到,更没废除“活埋”的事了。

版本二:

相传在大宋年间,人活到60岁不死也要活埋,原因可能是因为当时经济不发达,物质贫乏,不够用。皇帝认为人活到60岁后,年岁大了,失去了劳动能力,不能再创造财富了,(不知皇帝是不是60岁也活埋)只是消费。包公的父亲快到60岁了,按规定也要活埋,可包公是个孝子,不忍心将父亲活埋,但又不能让别人看见,包公想了一个办法,在他家花园里挖了一个地窖,并且进行整理,准备让她父亲在地窖里边生活。他父亲快到60的时候,包公让他父亲假死,并大办丧事,别人都以为他父亲死了,连家里人都不知道,包公偷偷地把父亲放到了地窖中,每天由包公亲自送饭,包公在这里呆的时间不能很长,送完饭后马上去干其它的事。一天包公给他父亲送完饭后没有马上走,而是看着他父亲吃饭,一边看,一边落泪。他父亲就问包公为什么哭,包公说:“我不能尽孝了,明天皇帝要杀我,我不能给您送饭了,您一定会饿死,我越想越伤心,所以我才哭”,他父亲问他:“皇帝为什么要杀你”。
包公把发生的事如实向老父亲说了一遍。原来,有只支成了精的老鼠大闹东京,这几只老鼠白天变成一些大臣模样到皇帝的金殿上,尽谗言,陷害大臣。晚上伤害良家妇女。一连几天,多家的姑娘受到伤害,皇帝限期让大臣破案,超一天打,超三天杀头,已经杀了多名大臣,可案件不但没有破,反而越来越多,每个大臣都胆战心惊,都怕皇帝让自己去破这个案子,这哪里是破案,就等于宣布死型一样。这几支老鼠开始还比较小心,后来发现在朝中没有人能破案,都不是它们的对手,胆子越来越大,有时故意现原形向人们挑战,人们都知道是老鼠做的案,但就是没有办法。这天又杀了一名大臣后,皇帝非常生气,问众大臣谁能破这个案子,连问多遍没有人答应,也没有人敢答应。最后皇帝的眼光落在了包公的身上,限包公三天破案。三天破不了案,就杀头。包公没有办法,硬着头皮,强答应了下来,转眼三天就到了,一点线索都没有,明上朝就要杀头了。
听完后,包公的父亲说,不就是几只老鼠吗?还让你发愁,我有办法,包公一听就来了精神,忙问是什么办法,他父亲说在一个海岛上有一户人家养了两只猫,不管多大的老鼠,都怕猫,是猫就避鼠,你去那里把猫借来用一用。
第二天包公请求皇帝再延长两天期限,皇帝本来不想宽限,但想到杀了包公其它人更破不了案了,也就同意了。
包公找到小岛,来到主人家,向主人借猫,主人听了包公的来意,就说:“不行呀,要除去成了精的老鼠,猫必须要六斤半以上才行,我家的一只猫重六斤,一只还不到六斤”。其实主人不想借。主人让包公等猫长到六斤半时再来,包公听后也没有了办法,皇帝只给两天时间,也是急中生智包公趁主人不在时,给猫喂了一条半斤重的鱼,看着猫把鱼吃干静了。包公就找到主人说,
你是不是称错了,从新称一下,主人为了让包公死心,就重新称,一称整好是六斤半,心里还纳闷呢,早上称,还不到呢,现在就到了,但没有办法,对包公说,除掉老鼠后,一定要把猫还回来,包公一口答应:“用完后马上就还”。
包公回来后就把猫放在了袖子里,过去的人衣服肥大。放在袖子里谁也看不到。来到金殿上,这时正是早朝,包公刚走到金殿上,袖子里的猫就窜了出来,直奔那个由老鼠变的大臣,几个由老鼠变的大臣一看,现了原形,吓得都跑不动了,猫很快就追上去,一个一个地把老鼠咬死了。包公把猫又放到了袖

H. “瓦罐坟”这一活埋老人的丧葬习俗,真的存在吗

“瓦罐坟”古代民间传说的丧葬习俗之一,这种习俗又称“花甲葬”,其残忍程度令人毛骨悚然。此丧葬习俗是将60岁以上的老人抛弃在类似瓦罐状的坟墓中饿死,类似于活埋,各个朝代都有不同的版本,包括日本也有类似的传说。

电视剧《皇帝二大爷》将这一习俗的细节演绎的淋漓尽致,剧中讲述:子女将60岁的老母,送入类似于瓦罐的坟中,每天为老母送一顿饭,然后在坟口砌一块砖,日复一日,直到坟口被全部堵死为止。坟口被堵死后,老人会在坟中饿死,这种丧葬习俗,残忍程度类似于活埋。很多人质疑,我泱泱大中华自古都是百善孝为先的礼仪之邦,怎么会出现如此违背伦理,违背纲常的事情呢?


但在胡先生看来,在没有任何文献记载,没有确切的考古证据,老胡还是更愿意相信“瓦罐坟”只是后人杜撰,仅是个传说,毕竟尊老爱幼自古都是我大中华的传统美德。

I. 在古时候,为什么老人到了六十岁就得被活埋呢

孟子曾说:“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不懂得孝顺父母的人,就失去了最起码的做人资格。孝顺之心必须从小开始培养,做人最根本的是要懂的孝顺父母。

都知道,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更有汉时以孝治天下,所以,从古至今,“孝”之一字都是至关重要的。可是,历史上却有老人活到60岁就要活埋的说法,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只要是人,终究会有变老的那一天,作为儿女,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应该孝敬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为年迈的父母养老送终是每个子女该尽的义务。

以我们现在的情况,人的平均寿命已经接近了80岁,这就使得60岁成为了一个相当年轻的年纪。由此,希望普天之下的子女都能够孝顺自己的父母,让父母拥有一个幸福的晚年。毕竟,父母之恩大于天,没有父母哪有我们呢,父母是我们的避风港,没了避风港,生活还会美好吗?

J. 听说古代有些朝代60岁以上的老人。就要被活埋。而活埋的方式是每送一顿饭就砌一快砖,宋朝也有是真的吗

原文:越之东有辄沐之国,其长子生,则鲜而食之,谓之宜弟。其大父死,负其大母而弃之,曰:“鬼妻不可以同居处。(资料是列子汤问中间的一段)
大概说的就是在越国的东边有一个叫“折木”同音。的国家,我查了下资料,有的说是古代中国的叫法,有的说是海岛的意思,综其意见,应该是类似日本的一个海岛国,或者类似海南岛的一个海岛。这个地方的人们,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活生生的开膛破肚并且趁新鲜的时候分食。这么做的理由是当地人相信这么做了后以后会多多生男孩,很多的弟弟。还有一个风俗是,如果父亲死了,要把母亲背起来 走到很远很远的山上活生生的移弃掉。因为不可以和鬼的妻子一同居住在一起。
对于提问,因为这里提到的辄沐之国 有概率是中国的某个地方,所以算是针对提问做了个回答。但是具体是哪里还需要学者给出一个权威的答案。
还有这里的陋习在印度,日本都有过。主要就是劳动力短缺,那时候的粮食产量很低,劳动底层的人,在不好的年月真的有饿死的。所以日本人会把自己的老父亲老母亲背到山上,美其名曰说是祭山神。其实就是为了让家里的劳动力能活着。有的朋友应该看过一本颠覆三观的数“自私的基因”这本书是一个英国人理查德·道金斯在1976年成书的。用书中的理论就可以解释得通这种做法。有兴趣的可以自行查阅。
古代有过

阅读全文

与56岁埋80岁老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老人家发现更多金子指什么 浏览:144
中华文明之美之孝敬片 浏览:36
大连精神病养老院多少一个月 浏览:292
2018北京事业单位退休年龄 浏览:435
农村山西每年交100的养老有什么待遇 浏览:768
海口哪个医院可以入职体检 浏览:214
中老年人适合的护肤品 浏览:938
北京哪里体检不需要脱鞋子 浏览:541
新晃养老金多少 浏览:600
老年人药补维生素d怎么补 浏览:995
父母诅咒自己的子女是什么语 浏览:338
贷款只能到60岁 浏览:94
农村六十岁以上的人怎样领取养老金 浏览:182
城乡养老金上调 浏览:301
关于孝顺亲敬老的名言名句 浏览:990
60岁不老女星 浏览:24
那种孩子最孝顺 浏览:556
汕头城乡居民养老待遇多少钱 浏览:480
去厂里上班体检没过怎么办 浏览:475
重阳节的旅游文章 浏览: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