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陈立夫的相关采访
“养身在动,养心在静” ——听陈立夫谈养生之道
魏秀堂
国民党元老陈立夫是2001年2月8日在台中市“中国医药学院”附属医院病逝的,享年一百零二岁。一个曾数十年深陷政治漩涡,却能保持身心健康、长命过百岁的人,自然是很有资格谈自己的养生之道的。
陈立夫,浙江省吴兴县(现湖州市)人,北洋大学采矿系毕业,美国匹兹堡大学采矿学硕士。1925年9月返国,担任黄埔陆军官校校长办公厅机要秘书,随侍蒋介石左右。1928年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主任,1929年出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时年二十九岁。1931年出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1934年任国民政府土地委员会主任委员。1938年出任教育部部长,至1944年止。这位国民党内的重要人物,曾与兄弟陈果夫一同主理国民党的特务机构,人称“CC系”(取两兄弟英文姓名头一个字母的缩写)。陈氏兄弟深为蒋介石器重,替蒋介石负责党内外特务工作。他又曾是国民党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秘书长。当时国民党内有所谓的“蒋家军、陈家党”之说。以双陈为首的CC派还深深影响国民党政策一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权倾一时的陈立夫在国民党派系斗争最严重的失势,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被外放美国过了一段养鸡生活,七十年代回到台湾后创立“中国医药学院”,开始研究中医,并有专著面世。他还身兼孔孟学会荣誉会长。九十年代,他对自己基于中国传统医学和儒家学说的养生之道,第一次做了概括,这便是:“养身在动,养心在静。”
陈立夫的这八个字,是在接受大陆记者采访时公之于众的。当时他已经是93岁的老人了。
“1992年9月5日,包括我在内的首批大陆记者抵达台湾进行为期一周的采访。八日下午三点,其中的我们五人来到了台北郊区阳明山脚下陈立夫先生的家里。
我那时在宋庆龄创办的《今日中国》杂志社任中文版编辑部主任。因为陈立夫曾为我们的刊物创办四十周年题过词,还为我们写过文章,所以我很想用这个机会向他表达感谢和问候之意;又因为知道晚年的陈立夫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非常关注,也想就此向他请教。但是他应对记者有自己的风格,就是见面后全然不问记者想让他说什么,一下子就先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完,不允许记者打断或岔开话题。于是我们只好耐心地听下去。好不容易等他停了下来,到预定采访结束的时间只有10分钟了。我抢先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请您谈谈自己的日常起居吧!”
当时的陈立夫,步履稳健,腰板挺直,别看满头白发,却气色极好,真格是鹤发童颜。而且,听他谈话,可以发现他思维敏捷、条理清晰,对几十年以前的往事仍能如数家珍。
“这个我用五分钟就可以说清楚!”老先生刚才一口气说了半小时,但一点倦容也没有,听了我的提问,显得更为兴奋,一面说,一在举起了右手。他说:“我至今不觉得自己老。”他概括为八个字:“养身在动,养心在静。”
关于头四个字,陈立夫是这样说的:他每天晚上九点准时上床休息,早上五点就起床。起床后先用温水洗澡,同时自我按摩身上穴位。水流到哪里就按摩哪里,每个部位反复按摩一百次,共计用时四十分钟。他认为这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而血液循环畅通的话,健康便得到了。他说:“这件事情看起来简单,但贵在有恒。我已经坚持三十四年了,从没间断过。”他这样做,当然和他对中医的认识是分不开的。许多人都知道,陈立夫回到台湾后,曾致力于中医学的研究。在场者,包括更多闻讯赶来的台湾同行在内,听后都表示赞赏,还有人说要马上付诸行动。陈立夫也就在得意当中打住了话语。我当然不会忘记他只说了前四个字:“您还有四个字没讲呢!”在嘈杂声中又是秘书一番耳语,他抱歉地说:“我忘了……”接着又重新开讲,兴致还是那么高。
对于“养心在静”这个“静”字,他着重强调要淡泊名利,就是“不给自己找麻烦”。他自己的人生观是以创造与服务为中心,并且引以为乐。“人生意义何由明?创造牺牲与服务”——在他八十岁生日时,他曾以此自勉。平时有亲友求字,他也常题“创造与服务是人生两大乐事”。服务社会中,尤其在政治斗争中,常有风云变幻,何以能“静”?他的回答是,除了社会发展、人民安乐,个人别无所求。他跟蒋介石二十多年,“从来没有向他要过一个官,没有主动向他要过一分钱。”
这次,他是真的讲完了,恰巧预定时间已到,采访结束。陈立夫站起来,主动邀我们到院里大榕树下一一合影。当我在他身边站好后,他突然侧过脸来打量着我说:“我好像见过你。”我答道:“那就是神交了!”他笑了,我也笑了。这有当时的留影作证。
十多年过去了,但他的笑声仿佛还在我耳边回响,更时常想起“养身在动,养心在静”这八字箴言。”
⑵ 陈立夫和蒋经国关系
陈立夫与蒋经国可算是前辈同志关系,陈立夫与蒋介石同辈,也是四大家族中唯一没与蒋家结有姻亲关系的。两蒋遗留的书信中发现蒋经国与陈立夫当时经常书信来往,信中常提起蒋介石与蒋经国对陈立夫在美生活的关心,蒋介石并从他人得知陈在美养鸡生活非常艰苦,曾多次托俞国华汇钱给陈帮助渡过几次生活上的难关,但陈是否有接受帮助便不得而知,其中蒋介石曾多次透过蒋经国希望陈立夫返台但都遭婉拒。直至陈诚死后蒋介石招陈立夫返台陈才接受回到台湾定居。
陈立夫两兄弟掌管国民党党务机构,至使当时有“蒋家天下陈家党”之称。虽被称为民国四大家族之一,现经多方研究学者证明二陈主管党务而未见以公谋私敛财的证据,并未娶多妻亦无花名在外,在中国近代高层官员中被公认个人品行修养良好,也被肯定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各种层面中影响力极深的两兄弟。
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曾赞许陈立夫说:“陈立夫是一位值得被尊敬的敌人。
⑶ 宋美龄,陈立夫,张学良都是2000年以后才去世的;和他们同时代的人有没有现在(2009)还活着的
国民党那边应该没有了,就是有也是不太出名的,但像他们一样长寿的确实也有几位,比如张群(1889-1991),何应钦(1890——1087)。
大陆这边的吕正操现在还或着,他出生于1905年,今年已经104岁了。
⑷ 失去靠山后,陈果夫与陈立夫的命运是什么样的
中统的鼎盛时期是在上世纪的30年代,到了40年代就开始走下坡路了,陈国富陈立夫两兄弟经营党务多年,门生故吏遍布朝野,当时就有一种说法叫蒋家天下陈家道。
扣押领袖挟持领袖是很大的罪过,张学良和杨虎城心里能没有数吗?他们既然敢这么干,那就说明他们已经做好了当亡命徒的准备了,与其跟乱臣贼子讲条件,倒不如直接起义,没想到在中共的条件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了,蒋介石又回来了。蒋介石他不管你是怎么想的,他就看你是怎么站队的,所以二陈在国民党内的地位就开始逐渐的边缘化了。
⑸ 陈立夫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陈立夫(1902年—2001年)浙江省吴兴县(现湖州市)人,名祖燕,号立夫。陈果夫之弟。其二叔陈英士(陈其美)于辛亥革命初期与黄兴同为孙中山的左右股肱,与蒋介石关系密切。中国国民党政治家。1923年北洋大学矿科毕业,后获美国匹兹堡大学硕士学位。陈立夫是20世纪中国的重要人物之一,在近100年的漫长生涯中,以20世纪50年代成为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替罪羊为界,正好分前后两个50年。前50年,他是政治人物;后50年,他潜心于研究中国文化,著述甚丰,再度引起华人学术界重视。 [编辑本段]个人概述 1923年北洋大学矿科毕业,后获美国匹兹堡大学硕士学位。 陈立夫的叔父陈其美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辛亥革命,后因反对袁世凯称帝被暗杀。受其叔父的影响,1925年陈立夫从美国匹兹堡大学煤矿工程专业毕业后,放弃实业救国的理想,加入国民党,和其兄陈果夫逐渐掌握了国民党组织大权,建立了CC系,形成“蒋家天下陈家党”的局面。1926年初任黄埔军校校长办公厅机要秘书,随侍蒋介石左右。历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主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机要科主任、中央党部秘书长、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组织部长、社会部长、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军事委员会第六部部长、国民政府训练总监部政治训练处处长、建设委员会秘书长、土地委员会主任委员、国民政府委员、教育部长、立法院副院长等职。他与其兄陈果夫一道,组织“中央俱乐部”,在国民党内形成一个很有权势的CC系集团,竭力控制国民党党部,维护蒋介石统治。他任调查科主任为时不长,但此后调查科一直在其控制之下,并于1938年8月改组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中统),从事反对中国共产党并对付国民党内反蒋派系的斗争。 深为蒋介石信赖。1949年去台湾。1951年去美国定居。1969年回台湾,历任“总统府”资政、中央评议会主席团主席、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医学院董事长、孔孟学会理事长等职。1988年7月,与中央评议会34名委员向台湾当局提出提案,主张以台湾的资金科技和大陆的人力资源合为互惠基础,建设中华。多次公开主张一个中国。主编过《孔子学说对世界之影响》,《易学应用之研究》等。著作有《唯生论》、《生之原理》、《四书道贯》、《孟子之政治思想》、《人理学研究》、《从根教起》、《迎头赶上》、《陈立夫先生言论集》。译有李约瑟的《中国之科学与文明》。到了台湾后,陈立夫兄弟二人被蒋介石排挤,他去了美国。在美国,陈立夫一边养鸡,一边弘扬中华传统道德,大力宣传中医,被誉为中医“守护神”。 陈立夫一生经历了3个世纪,堪称奇迹。他早年致力于宣传国民党的意识形态,晚年研究孔孟之道,其长寿和养生之道也带着哲学的思辨性。 陈果夫及陈立夫是国民党重要人物。陈立夫曾任蒋介石私人秘书,长时间主持人事及组织工作,亦是国民党党内安全特务机构:中央组织部调查科(中统)的始创人。在国民党内部,陈立夫和陈果夫的派系被称为“二陈”或者CC系。1948年陈立夫曾到美国为杜威助选,结果杜威落选,而国民党亦因而开罪上台之杜鲁门。1949年到台湾後,蒋介石为整顿在台势力,陈立夫难以在台立足,离开政坛去美国新泽西州定居,以经营农场养鸡、卖皮蛋、粽子等食品为生。晚年回台湾后也多做文化上的工作,不在政坛上有决定性影响。但因是国民党元老,仍很受尊敬。
⑹ 陈立夫有子孙吗。请给份祥细的资料
陈果夫、陈立夫两兄弟是“四大家族”中陈氏家族的开创者,他们曾经替蒋介石负责国民党内的特务工作,权力极大,当时甚至有“蒋家天下陈家党”的说法。如今陈家辉煌不再,后人远离政治,在台湾已经没有什么实质影响力了。
陈立夫有3个儿子1个女儿,而陈果夫只有1个女儿,为了让自己哥哥的香火延续下去,陈立夫将自己的大儿子陈泽安过继给了陈果夫。现在陈家自陈立夫、陈果夫算起,已经有了第四代,家族人口众多。
陈家除了陈立夫的小儿子还居住在台湾以外,其他人都在美国生活。在陈家后代中,最出名的恐怕就是“二陈”共同的儿子陈泽安了。他是美国一家大学的教授,同时也是一位国际知名的植物病理学家。
陈家是四大家族中较穷的一个。陈果夫、陈立夫一生没有多少积蓄,死后并没有留下多少财产,再加上“二陈”在国民党败退台湾时,就已被蒋介石赶出了国民党的权力中心,因此陈家子弟一直靠自己的努力生活,并没有多少名门望族的感觉。
陈家子弟在岛内的地位可谓江河日下。前不久岛内有人要拆除陈立夫在台北市的故居。陈立夫的儿媳妇林颖曾虽然一再恳求对方“手下留情”,建议将陈立夫的故居改成陈立夫的文物纪念馆,但最终房子还是被拆除。在拆迁现场,独自抗争的林颖曾只好拿出相机,伤感地拍下照片留念。
⑺ 陈立夫的养生之道
陈立夫一生历经风风雨雨,却身体安康长寿,享年102岁,其中确实有些养生之道。
1990年8月27日晚,陈氏家族在美国纽约举行了一个盛大宴会,庆祝陈立夫和夫人孙禄卿90大寿。为了感谢前来祝寿的亲朋好友、校友门生、国民党元老,陈立夫以介绍他的养生之道作为答谢致辞。
陈立夫说,他的长寿之道分为四个“老”,共32字:“老健:养身在动,养心在静;老伴:爱其所同,敬其所异;老友:以诚相见,以礼相待;老本: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在宴会上,陈立夫的致辞如下:
人生活到90岁是一件不简单的事,尤其夫妇二人都到90。我今天答谢诸位第一句话就是“祝诸位全体健康和长寿。”同时要乘此机会报告大家,老年人之四大需要,以及达到四大条件之要点如下: 老而不健康,是不幸福的,所以要保持健康为最重要。让我奉赠你们八个字:“养身在动,养心在静。”
古人云:“户枢不蠹,流水不腐。”因为它常动之故。人体亦然,多动使其血液流通,增进健康,其理易明。人都了解自己身体方面的缺点何在,就得在这方面多做运动。我每天清早5时半一起身,就要淋浴,淋浴时当水冲到哪里,就按摩到哪里,从头顶到脚心,每处用两手按摩100下,一共需要40分钟,连洗脸拭牙等约需1小时。早饭后,再散步1000步。如此做来,已有28年,决没有一天间断。持之以恒为最重要,此之所谓“养身在动”。
养心在静。首在不发脾气,不寻烦恼,知足常乐。我随蒋公服务25年,从未向他做任何要求,故心常快乐。他要我做这事做那事,我尽心竭力去做,做不好,是非所学(我是学采矿工程的),非我之罪也。故心常安,所以睡眠甚佳,不厌不游,此之谓“养心在静”。 老本者,指老而有储蓄也,亦即经济方面有独立能力,而无须求于人(包括儿女在内)也。于此我亦有八字奉献如下:“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以上四点,仅述以往之经验,仅供诸位之参考,仍请指教。
据采访过陈立夫的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的描述,陈立夫“身体虚弱,面色清秀”。百岁寿诞时,陈立夫写过一篇《我怎么会活到100岁》的长文,文章开卷语写道:“长命百岁,是人人所期望的,但是非人人所能达到的。其原因甚多:有属于先天所禀赋、有属于后天的保养、有灾难而能逃过、有俗务而能减少。”在《我怎么会活到100岁》的长文中,他谈了自己独到的体会:先天的禀赋,人人不同,而最可贵者,则具有四种 一、能熟睡。二、不发脾气。三、记忆力强。四、有恒心。 长寿关键在于后天的保养,有七点为要。
养身在动,养心在静。在上海进入中学受学时,各种球类运动均好参与。其他如赛跑、游泳、滑冰、打拳等等,亦莫不参与。年岁越老越不中断。 养心在静,要淡泊明志。余诚无志于仕途,对于勾心斗角之争,决不愿见其出现。
饮食有节,起居有时。他的家既非富有亦非贫乏。因其二叔辛亥革命起义上海,事成而家亦不复穷困。但不久反袁称帝,又遭迫害,复归于贫困。故饮食终归贫乏之,其能维持学业不辍,则全赖其三叔在银行服务以协助有以成之也,故饮食有节、起居有时二者勉强做到。
多食果菜,少食肉类。家贫其能不断餐者,因上一代兄弟友善从不分家,故能免于三餐不断。祖母茹素,固然两素两荤,家里女人吃素的多,自然适合,其实正合乎养生之道。
物熟始食,水沸始饮。吃生牛肉、海鲜等已成为人类之普通习惯,认为好吃不问其他。他则认为癌症日见其多,其原因可能在此。故终守“物熟始食,水沸始饮”,从未破例破例。
头部宜凉,足部宜热。有一美国老年人活至120岁,究其长寿原因在于:“保持头部冷,保持足部暖。”此正与中国老年人睡眠前以热水洗脚,非至极寒冷之日,不戴帽子同一理由。
知足常乐,无求乃安。昔人云:“登天难,求人更难。”故常以自立自强,好学博学诲人。“无求于人品自高。”求人常使其心不安,而受制于人,不可称为自主,欲求心之安乐必从知足无求做起。
减少俗务,寻求安宁。陈于80岁生日之起,自限“不为”之事如下:不剪彩;不证婚;参加婚礼及寿宴不发言;不任治丧委员会主任委员。如此做法减少年高时之麻烦。
陈坦言,他的身体并不特别强壮,自58岁起,即患糖尿病,亦曾因胆结石及膀胱结石,动过外科手术,其他的病亦曾生过,今居然能活到100岁,不亦乐乎。后天的保养是长寿的关键。 1949年冬,蒋介石逃到台湾后,为保住政权,先拿陈立夫开刀。陈立夫的原则是“不生气”。他去了美国,隐居在新泽西州湖林镇,埋头研究起《易经》来。 为了维持生计,他找孔祥熙等故人借了近2万美金,买了一个养鸡场。没有帮手,他就自己动手,喂食、捡蛋、买饲料、卖鸡蛋、清理鸡粪,肩挑背扛。他自学养殖专业知识,很快就学会了给鸡喂药、打针。 养鸡不仅让陈立夫摆脱了经济上的困窘,还让他的精神得到了振奋。更令他高兴的是,他因多年伏案工作,背部肌肉劳损,常年背部疼痛,从事体力劳动竟然治好了这个病。陈立夫还在家中制作皮蛋、咸蛋、豆腐乳、粽子,为唐人街的中餐馆供货。 闲下来的时间,陈立夫和夫人读书、写字、绘画,还担任了普林斯顿大学的客座教授,隔几天就去大学讲课,进入了无忧、无辱、常乐的人生境界。
⑻ 陈立夫陈果夫是怎么成为民国四大家族之一的
陈立夫和陈果夫能进入四大家族,归根到底可以说是借了他们二叔陈其美的光。
陈立夫学了煤矿方面的知识,想当一名工程师,便听从蒋介石的哥哥陈果夫的建议到了广州见到了他的蒋三叔,蒋介石十分开心将他留在身边,任其为校长办公厅机要秘书,全权处理各种文件。兄弟二人对蒋介石极为忠心。陈立夫在从政期间,担任过很多国民党重要的职务,实为蒋介石的忠心心腹,但是二人虽然身居要职,却是十分清廉。
在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后期,国民党节节败退到台湾前,他们二人都是大权在手的人物。然而,蒋介石兵败退往台湾后,将所有过错推卸到了他们兄弟二人的头上。
⑼ 怎么样才能活的长
陈立夫谈长寿秘诀 今年9月6日是立夫先生的百岁寿诞,他将多年亲身经历所得整理成“我怎么会活到100岁”,详述其养生之道如下: 先天的禀赋 先天的禀赋,人人不同,而最可贵者,我则具有四种。 一、我能熟睡 我一睡下去,不到几分钟、就能睡着,而且不久就睡得很熟,这是恢复疲劳的最有效方法,内人孙禄卿女士常常妒忌我,说我有这好福气。 二、不发脾气 我每次遇到困难,往往只怪自己,不怪人家,所以不会发脾气,更不会因此和人家冲突,所以小时候小朋友都喜欢和我玩。当我29岁担任了中央党部秘书长及32岁担任组织部长等职后,我都客客气气待他们,他们亦恭恭敬敬待我,无一次发过脾气,所有部下,都对我很好,不知脾气何用。 三、记忆力强 我很小在私塾中就以记忆力强胜同学,例如一本《孟子》,别人需要半个月才能背熟,我则只需三四天,塾师认为我是好学生。我凭记忆力强,平时往往不带书包回家,去私塾中背诵如流,后来到了上海南洋路矿学校中学部,我除了英文学得迟了,比不上人家,国文则常在班中同学之上,其他数、理、化因记忆力强,考在同学之前,总分数第一,每一学期可得奖状一张,四年得了八张,墙上都贴满了奖状,他人见了都赞美不已。 我后来去北伐军总司令部担任机要科长,对前方拍来军事电报,每日来者必须把回电报发清,才能休息,每晚必至12时,始能睡觉。 四、有恒心 因为我记忆力强而又能守之以恒。我的早起,在家中为第一人,去上学在街上则天天碰到一位茅山僧人,背上背有一韦驮像用以化缘,三步一拜从不间断,有一天我忍不住问他:“请问老师父,你天天一早就在街上,三步一拜是为的什么?”老师父说:“你年纪大小,不懂的。”我再问他,他说:“我要为大家造一座庙。”我又问他:“你天天行拜,人家怎么会给钱,助你造庙?”他答曰:“会的,你年纪大小,不懂的。”他就拜着走了。 后天的保养: 一、养身在动,养心在静 昔人云“户枢不蠹,流水不腐,以其常动故也”,我每天5时半即起,作全身自力按摩之运动,迄今已将近半世纪矣。在上海进入中学受学时,各种球类运动均好参与。其他如赛跑、游泳、滑冰、打拳等等,亦莫不参与。年岁愈老亦不中断。老年自身按摩之法:为东北秦太太所口授、称之日“内八段锦”。 我每日三顿饭后走路,由护士陪同,每次约走500至600步,行此已有20年矣。 养心在静,第一在淡泊明志,余诚无志于仕途,对于勾心斗角之争,绝不愿见其出现。 二、饮食有节,起居有时 我们的家,既非富有亦非贫乏;推因二叔辛亥革命起义上海,事成而家亦不复穷困。但不久反袁称帝,又遭迫害,复归于贫困。故饮食终归贫乏之,其能维持学业不辍,则全赖三叔在银行服务以协助有以成之也,故饮食有节,起居有时二者勉强有恒做到。 三、多食果菜,少食肉类 家贫其能不断餐者,因上一代兄弟友善从不分家,故 能免于三餐不断,祖母茹素,家中每日所费于买菜之数仅1元之3元/10而已。固然两素两荤,家里女人吃素的多,自然适合,我即无所谓,其实正合乎养生之道。 四、物熟始食,水沸始饮 吃生牛肉、海鲜等已成为人类之普通习惯,认为好吃不问其他。我则认为癌症日见其多,其原因可能在此。故我终守“物熟始食,水沸始饮”,从不破例。 五、头部宜凉,足部宜热 有一美国老年人活至120岁,究其长寿原因,总结为:“保持头部冷,保持足部暖”。此正与中国老年人睡眠前以热水洗脚,非至极寒冷之日,不戴帽子同一理由。我深信其理而保持此习惯。 六、知足常乐,无求乃安 昔人云,“登天难,求人更难”,故常以自立自强,好学博学诲人。“无求于人品自高”。求人常使其心不安,而受制于人,不可称为自主,欲求心之安乐必从知足无求做起。 七、减少俗务 寻求安宁 我服务国家社会75年,认识的人确实不少,若在礼仪方面不自加约束,则终日怕忙碌碌为人奔走,我之身体健康必受影响,乃于80岁生日之起,自限“不为”之事如下: 不剪彩;不证婚;参加婚礼及寿宴不发言;不任冶丧委员会主任委员。如此做法减少年高时之麻烦不少。 我之身体,并不特别强壮,自58岁起,即患糖尿病,亦曾因胆结石及膀胱结石,动过外科手术,其他的病亦曾生过,今居然能活到100岁不亦天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