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安徽美食
黄山烧饼,又名“蟹壳黄烧饼”、“皇印烧饼”,是安徽徽州汉族传统名吃,盛行于古徽州地区及周边部分地区。因经木炭火焙烤后,形如螃蟹背壳,色如蟹黄,故得此名.其烧饼层多而薄,外形厚、口味香、甜、辣、酥、脆。有叶氏词为证:"薄如秋月,形似满月,落地珠散玉碎,入口回味无穷"。
巢湖,以盛产银鱼著名。银鱼,古称“脍残鱼”,俗称“面条鱼”、“绣花针鱼”。体型小而细长,头部扁平,背鳍和脂鳍各一通体无鳞,呈半透乳白色,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出银光,故取名“银鱼”。巢湖银鱼虽小,但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可以烹制各种美味佳肴。
砀山酥梨是我国果品中的名产。它以果实硕大,黄亮美色,皮薄多汁,肉多核小,甘甜酥脆等特点,驰名海内外。砀山酥梨含有糖份,矿物质,有机酸和多种维生素,营养极为丰富,是不可多得的果中佳品,除鲜食外,还可加工成梨酒、梨膏梨糖和罐头等,是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
五城茶干是安徽省徽州地区特色小吃,传统特产之一。四大茶干之首。五城茶干,是徽州的传统特产,据有证可靠的记载,始创于南宋末年时期。工艺成熟于元代,隆盛于清。古老相传,清乾隆游历江南,品尝到五城茶干时,特在茶干上印下无字印,誉为有口皆碑。
包公鱼原名红酥包河鲫鱼,是安徽省合肥市的一道汉族传统名菜,属于冷菜类。因取材于包河中的一种黑背鲫鱼,人们看到它,联想到铁面无私的包拯而得名。该菜通常取鲫鱼、莲藕、冰糖等食材,上锅用旺火烧干后,改用小火焖炖,下锅冷透后,覆扣大盘中,淋上芝麻油即成。成菜后,骨酥肉嫩,回味无穷。
毛豆腐是徽州地区(今安徽省黄山市一带)的特色传统名菜,是通过以人工发酵法,使豆腐表面生长出一层白色茸毛。由于豆腐通过发酵后使其中植物蛋白转化成多种氨基酸,故经烹饪后味特鲜。
腌鲜鳜(guì)鱼又称屯溪臭鳜鱼。是徽州传统风味名菜之一,此菜香鲜透骨,鱼肉酥烂,风味独特。
淮南牛肉汤,安徽省淮南市地方名小吃。选用沿淮黄牛肉、千张、豆饼、红薯粉丝等为原料,配上香料、高汤、辣椒油、葱、蒜、香菜等辅料制作而成。淮南牛肉汤是安徽美食的代表之一,成品汤味醇厚,鲜香爽辣,营养美味。
符离集烧鸡是安徽省宿州市的特色传统名菜,因原产于符离镇而得名。和德州扒鸡、河南道口烧鸡、锦州沟帮子熏鸡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鸡”。正宗的符离集烧鸡色佳味美,香气扑鼻,肉白嫩,肥而不腻,肉烂脱骨,嚼骨而有余香。
宁国山核桃,宁国特产。安徽省宁国的山核桃久负盛名。宁国素称“中国山核桃之乡”,所产山核桃皮薄、核仁肥厚、含油量高的特点。1996年宁国市被授予“中国山核桃之乡”的称号。
曹操鸡:又称“逍遥鸡”。合肥名菜。相传曹操屯兵庐州逍遥津,因军政事务繁忙,操劳过度,卧床不起,治疗过程中,厨师按医生嘱咐在鸡内添加中药.烹制成药膳鸡,曹操食后病情日趋好转,并常要吃这种鸡,这道菜流传开来被人们称为“曹操鸡”。其制作须选用1000克左右仔鸡,宰后风干,上料油炸.放入20多味中药和香料制成的卤汤里卤制,然后再入原汁卤缸闷制而成。其皮黄骨酥,肉白细嫩,有别于烧鸡、扒鸡。
吴山贡鹅起源于吴山镇,此菜源于唐朝乾符年间。唐末五代十国期间,吴国的创立者杨行密攻庐州(今合肥)、战广陵、克淮南、伐江夏,后占有淮河以南、长江以东的三十余州地盘。天复二年被唐昭宗封为吴王。他为官清廉,人民安居乐业,并以身作则,使属下均能如此,实属难得。故乡人民以当地特产鹅配美味佐料制成卤鹅进贡,吴王食之大悦,谓将军:“行密自幼贫寒,不敢忘本,以此卤鹅进餐,堪称‘贡品’。”从此”吴山贡鹅“而扬名天下。
“徽州圆子”:是正宗徽菜品种之一。起源于歙县,别称“细沙炸肉”,约在200年前就己流传各地。这道菜是将熟肥膘、桔饼、蜜枣、青梅等细丁拌入白糖和桂花,做成小圆馅心。然后用鸡蛋、肥膘泥、湿淀粉、炒米花拌匀,用水酒湿揿饼包成圆子,形如乒乓球大小,经油炸熟后浇上用白糖、青红丝熬成的卤汁而成。其成品颗粒匀称,色泽金黄闪光,吃起来外层松酥、馅心香甜味美,是一道深受欢迎的大众菜。
凤炖牡丹是安徽省汉族名菜,徽菜擅长烧、炖,作为传统炖菜典型代表之一。此菜系鸡与猪肚同锅,以小火细炖,汤色奶白浓厚,鸡酥鲜而含汁,肚质软烂而醇香。鸡肉的药用价值很大,民间有“济世良药”的美称。在徽州与沿江江南一带不仅作为筵席大菜,而且是产妇常食的滋补佳品。比较适合产妇、年老体弱及久病体虚者食用。
『贰』 两位历史人物的研究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从祖父景,景子忠,皆为汉太尉。父异,洛阳令。瑜长
壮有姿貌。初,孙坚与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兴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
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往省之。会策将东渡,到
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遂从攻横江、当利,皆
拔之。乃渡江击秣陵,破笮融、薛礼。转下湖孰、江乘,进入曲阿。刘繇奔走,而策之
众已数万矣。因谓瑜曰:“吾以此众取吴会平山越已足。卿还镇丹杨。”瑜还。顷之,
袁术遣从弟胤代尚为太守,而瑜与尚俱还寿春。术欲以瑜为将,瑜观术终无所成,故求
为居巢长,欲假涂东归,术听之。遂自居巢还吴。是岁,建安三年也。策亲自迎瑜,授
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以瑜恩信著
于庐江,出备牛渚,后领春谷长。顷之,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导江夏太守,
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复近寻阳,破刘勋,
讨江夏,还定豫章、庐陵,留镇巴丘。
五年,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十一
年,督孙瑜等讨麻、保二屯,枭其渠帅,囚俘万余口,还备(官亭)。江夏太守黄祖遣
将邓龙将兵数千人入柴桑,瑜追讨击,生虏龙送吴。十三年春,权讨江夏,瑜为前部大
督。其年九月,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将士闻之皆
恐。权延见群下,问以计策。议者咸曰:“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
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
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瑜曰:
“不然。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
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
迎之耶?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场,又能与我
校胜负于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
鞍马,仗舟揖,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
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擒操,宜
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
矣,陡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
言当击,甚与孤台,此天跃�诠乱病? 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于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
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
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
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
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
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
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备与瑜等复共追。
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
瑜与程普又进南郡,与仁相对,各隔大江。兵未交锋,瑜即遣甘宁前据夷陵。仁分
兵骑别攻围宁。宁告急于瑜。瑜用吕蒙计,留淩统以守其后,身与蒙上救宁。宁围既解,
乃渡屯北岸,克期大战。瑜亲跨马擽陈,会流矢中右胁,疮甚,便还。后仁闻瑜卧未起,
勒兵就陈。瑜乃自兴,案行军营,激扬吏士,仁由是遂退。
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以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为奉邑,屯据江陵。刘备
以左将军领荆州牧,治公安,备诣京见权,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
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
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
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权以曹公在北方,当
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
曰:“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
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
也。”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马丘病卒,时年三十六。权素服举哀。感动左
右。丧当还吴,又迎之芜湖,众事费度,一为供给。后著令曰:“故将军周瑜、程普,
其有人客,皆不得问。”初瑜见友于策,太妃又使权以兄奉之。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
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
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
“曲有误,周郎顾。”
『叁』 请懂"美的"产品的朋友进来一下
关于美的豆浆机的,无网打干豆,豆子不用泡,想喝直接打,采用五网技术,清洗容易,地盘加热随时断电,区别传统的豆浆机在于省去了很多麻烦,打出的豆浆更好喝。
『肆』 王氏寻根
王姓在秦汉时期基本生活在今山西芮城、夏县、蒲县、平陆、河南开封、虞城、淮县,陕西咸阳,山东淄博等地,而子姓为王的后裔则由河南卫辉迁至今甘肃天水、山东东平、河南新蔡、新野、焦作等地。两汉时期,开始出现了以新朝皇帝王莽而得名的元城(今河北省大名)王姓,琅琊王姓,以西汉谏议大夫王吉为开基祖;太原王姓,以东汉征士王霸为开基祖,分为晋阳支(以三国魏司空王昶开基),祁县支(以三国王允为开基)。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少数民族改王姓入主中原,而琅琊王姓的后裔王导和王敦兄弟辅佐司马睿建立东晋,时称“王与(司)马共天下”。太原王姓祁县支在司马懿专权时遭受灭顶之灾。隋灭陈时,原仕于南朝的琅邪王姓被分别迁于关中、河北、河东等地。唐末时,琅邪王姓的后裔王潮和王审知兄弟南迁福建,建立闽国,由此,王审知被誉为“开闽第一人”。北宋灭后,三槐王姓(以唐末的黎阳〈今河南省浚县〉令王言为开基祖)的不少人迁居江浙一带,尤以江苏昆山一支贤才辈出,成为望族。元末战乱和明末张献忠屠川造成人口锐减,形成了著名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运动,同时明太祖朱元璋强令山西人外迁,在洪洞大槐树集结的山西人被分别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甘肃等地。于是太原王和三槐王等在中原地区有了更为广泛的分布。另外,开闽王姓漂洋过海,扬帆南洋。著名湘潭王姓源于太原王姓,长沙王源于江南上亢王姓。海宁王氏即清末学者王国维所在的家族。王姓南北分布不平衡,长江以北地区,约占北方汉族人口的百分之八点八,为第一大姓,而南方地区,仅占百分之四点五,为第四大姓,在全国汉族中,以内蒙古王姓的比例最高,广东最低。王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位的大姓,拥有人口近一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四。
■王姓家谱介绍
修谱
南北朝时就兴起了谱牒之学,但大量的古代姓氏族谱已经亡佚。今天藏于全国各地图书馆以及个人手中的王姓家谱族谱,绝大部分为近代以后重修和续修的,因此,这些家谱族谱应归于近现代文献中。
家谱的内容
现存的王姓家谱、族谱中,基本上都是一宗一族、一房一支所修的,属于私修谱牒。私修谱牒盛行于宋代。至清代以后的家谱族谱中,基本都是私家修撰的天下。
王姓家谱文献目录
《东沙王氏支谱·家规》
《三槐堂王氏族谱》
《绮山东沙王氏支谱》
《义乌南陵王氏宗谱》
《润州王氏族谱》
《凤林王氏宗谱》
《赣榆王氏家谱》 江苏赣榆县金山乡保存
《王氏族谱》 四川珙县下罗乡五星村保存 清王廷麟等主修 光绪四年刊印
《王氏家谱》 河北青县陈嘴乡吴辛庄保存 写本。
《王谢世家》 明天启二年刊刻的30卷现 美国
《王氏通谱》 清光绪二十年槐政堂 活字本 日本
■王姓字辈
《义乌南陵王氏宗谱》规定的字辈:
十六世到三十五世:宣振常充,仁义礼让,文行忠信,善积庆远,学勤业隆。
三十六世到七十六世:晋萃理贯通,乾坤道圆净。爱竹风节高,植槐枝秀挺。芝兰生庭阶,裘图争辉映。地久并天长,似续斯与并。
《润州王氏族谱》中议定的族人必须遵守的排行字为:
洪勋振立,世德克昌,绍承先志,永锡嘉祥。
《凤林王氏宗谱》咸丰年间定的排行字是:
创业凤林,勋绩立敬,存诚著贤声。
同治年间修的宗谱排行字为:
文章华国妥先灵,忠孝世家启后人。
光绪年间修的宗谱排行为:
乌邑发祥绵世泽,凤林创业振家声。
■历史名人
王 诩:战国苏秦、张仪的老师,人称“鬼谷先生”。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曾隐居云蒙山水帘洞箸《鬼谷子》书三卷, 流传于世。
王 翦:秦代名将,佐秦始皇扫平六国。频阳(今陕西省富平)人,为秦始皇平定赵、燕、苏、荆诸地,立下赫赫战功。
王 充:会稽上虞(今浙江省)人。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是一位无神论者。著有《论衡》。
王 勃: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人,著名文学家,为“初唐四杰”之一。其成就最高以一篇《腾王阁序》露绝世才华,惜英年早逝。
王 维:太原祁(山西省祁县)人,唐朝著名诗人,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美誉,有《辋川集》问世。
王 冕:字元章(1310-1359),诸暨(今浙江省绍兴)人,元代诗人、画家。元末文坛有影响的诗人,又是画坛上以画墨梅开创写意新风的花鸟画家。他的诗常流露出对元朝统治的愤懑情绪,而他的墨梅也借物抒怀,自认喜写“野梅”,不作“官梅”,以蔑视当时那些“峨冠腐儒”。晚年他避居会稽九里山,自筑“梅花屋”,种粟养鱼,以清贫生活了其余生。
王 晕:字石谷,号耕烟山人、乌目山人、清晖主人,江苏省常熟人,著名画家,王鉴弟子。与工时敏、王鉴、王原祁合称 “四王”,加吴历、恽寿平,亦称“清初六家”。在清初画坛上居主流地 位。所作以仿古为多,功力深厚, 熔铸南北画派于一炉。弟子很多, 称“虞山派”,以杨晋较著名,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现代的山水画。 传世作品有《仿曹云西山水图》、 《平林散牧、桃花源图》、《重江叠 嶂图》、《元人高韵图》和《康熙南 巡图》等。
王昭君:西汉元帝时宫女,为人正直贤贞,因不愿贿赂画工毛延寿,入宫数年不见帝,竟宁元年请嫁出塞,与匈奴和亲。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山东省琅琊临沂人,独创圆转流利的书法风格,人称其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在中国书法史被后人奉为“书圣”,与王献之并称为“二王”。
王献之:字子敬,小字官奴,东晋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人。他是王羲之第七子,做过州主簿、秘书郎、长史,累迁建武将军、吴兴太守,征拜中书令,故人称“大令”。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人。他主张“变风俗,立法度”实行变法。其散文以雄健峭拔著称。现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周官新义》残卷等。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著名剧作家,作有杂剧十四种,除《西厢记》外,现存《丽春堂》、《破窑记》二种,另有《贩茶船》、《芙蓉亭》各一折曲文。其最杰出的作品《西厢记》,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王世贞: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江苏太仓人,明中叶后七子之一,著述颇丰,其中作品有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著有诗文集《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州山人续稿》、《读书后》等。
王夫之:字而农(1619-1692),号姜斋,世称船山先生,湖南省衡阳人,明末清初思想家。明崇祯十五年中乡举。清军下湖南,与管嗣裘等于衡山起兵抗击,事败逃亡肇庆,任南明桂王政权行人司行人。因反对王化澄,几陷大狱。又赴桂林依瞿式耜,桂林陷落,式耜死,乃隐遁山林。从此,勤奋著述凡四十年。对天文、历法、数学、舆地诸学均有研究,尤精经史、文学。其主要贡献是在哲学上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主要著作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张子正蒙注》、《黄书》、《读通鉴论》等。邓显鹤等集刊为《船山遗书》。
王国维:字静安,晚号观堂,浙江省海宁人,近代国学大师,为近代博学通儒,功力之深,治学范围之广,对学术界影响之大,为近代以来所仅见,其《人间词话》等作品影响深远。
王若飞:贵州省安顺人,他是革命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1946年因飞机在山西省兴县黑茶山失事而逝世。
■郡望堂号
1、郡望
太原郡:战国秦庄王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省太原西南)。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司徒王允。
琅琊郡:秦始皇置。治所在琅琊,郡治相当于今山东省胶南谙城、临沂、胶南一带。
北海郡:汉景帝置。治所营陵,郡治相当于今山东省东部潍坊地区。
东海郡:秦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治所以郯(今山东省郯城北),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所。
高平郡,西晋泰始元年将原山阳郡改为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东省巨野县南)。
京兆郡:三国魏时置郡,治所在首都长安(今陕西省长安县)。此支王氏,出自姬姓毕公高之后。
天水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西北)。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东平郡:汉代置东平国,南朝宋改为郡。治所在无盐,郡治相当于今山东省东平东、泰安一带。
新蔡郡:晋惠帝置,从汝阴郡分出置郡。治所在河南省新蔡,郡治新蔡县一带。
新野郡:古置新野县即今县,西晋末置新野郡,治新野(治所在河南省新野县)。北周时废。
山阳郡:汉代山阳郡在今天山东省独山湖周围。东晋山阳郡在今天江苏省清江、浦安一带。
中山郡:汉置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省定州)。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北魏中山王王睿。
陈留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省开封东南)。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妫姓齐王建之孙安。
章武郡:西汉置县,西晋至隋初置郡。治所在东平舒(今河北省大城县一带)。
东莱郡:汉代为东莱郡。晋为东莱国。南北朝为东莱、长广郡。隋为莱州。治所在今山东省掖县。
河东郡:秦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周灵王太子晋 及周平王太孙赤之后。
金城郡:西汉始置。治所在允吾(今甘肃省永靖西北)。郡治相当于今天甘肃省永靖县及兰州市一带
海汉郡:居延海汉称居延泽,魏晋又称西海,唐以后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长沙郡:秦置郡,汉置长沙国,并在此筑城,隋唐置潭。治所在临湘(今湖南省长沙)。明清为长沙府治,直到民国,长沙历经国、郡、州、府、厅治。
堂邑郡:春秋时为堂邑,晋代置郡。治所在堂邑(今江苏省六合县北)。
河南郡:汉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洛阳市东北)。此支王氏,出自鲜卑族可频氏王氏之后。
2、堂号
三槐堂:三槐堂的名称则源于北宋初期魏国公王彻。王彻文才武略,风流倜傥,天下望以为相。然因其刚正不阿,难容于时,终不能遂志。他于是在家庭院中植下3棵槐树,并立下誓言:日后吾子孙必有3公者。后来王彻的儿子王懿敏,孙子王巩果然以贤能而身居高位。王彻植槐树立志,以才德教育后代的家风为当时与王巩相好的大文学家苏轼推崇。苏轼为王家作《三槐堂铭》。一时才以物显,人以文传,三槐堂之名声传遍华夏。
王姓的主要堂号有:“三槐堂”、“槐阴堂”等,其中“三槐堂”比较有名。
■宗族特征
文人墨客,浩如烟海。王姓在历史上,文人辈出,著述甚丰,信手拈来,俯拾皆是。各支王姓论字排辈次序分明。如安徽绩溪王姓字行为:“玉大元祥兆,安邦维义诚,宏开能绍业,积德庆长春,俊杰辉光显,家声永茂庭,骅骝驹骥马骕,龙凤鹿孝麒麟,卜吉谦恒益,希贤智勇仁,俭勤忠信让,均正适时平。”
■近现代王姓家族地域分布
北京市:宛平王氏、通县宋家庄王氏。
天津市:天津王氏。
河北省:保定清苑王氏、滦县王氏、新城王氏、抚宁王氏、沧县王氏、临漳王氏、宁晋王氏、阳原王氏、文安王氏、枣强王氏、沧州王氏。
山西省:灵石王氏、临晋王氏、洪洞王氏。
辽宁省:本溪王氏。
上海市:上海王氏、嘉定王氏、南汇王氏、松江王氏。
江苏省:三沙王氏、南京王氏、江宁上元苏庄王氏、江宁闸头王氏、溧水江左王氏、睢宁王氏、丰县王氏、东海王氏、赣榆王氏、淮阴王氏、阜宁王氏、泰州王氏、江都王氏、泰兴王氏、如皋王氏、海安王氏、镇江润东王氏、镇江润州开沙王氏、镇江京江开沙王氏、镇江沙州王氏、镇江顺江州王氏、镇江京口顺江王氏、镇江金沙王氏、镇江苦竹王氏、镇江三槐王氏、丹阳云阳包港王氏、句容王氏、常州王氏、句容曲句白阳王氏、常州毗陵王氏、常州瓦屑域霸王氏、常州延政郑墅王氏、常州尹沙王氏、常州晋陵王氏、常州毗陵魏墅金台王氏、常州晋陵夹城王氏、武进王氏、金坛王氏、无锡王氏、无锡锡山王氏、江阴暨阳古竹王氏、江阴暨阳紫岩新湖王氏、江阴暨阳紫岩潭头王氏、江阴暨阳幞峰王氏、江阴暨阳梓里王氏、江阴东沙古塘王氏、江阴东沙筑塘王氏、江阴绮山东沙王氏、江阴暨阳锁金王氏、宜兴王氏、苏州羌区王氏、常熟太原王氏、吴县太原王氏、吴县夏侯桥王氏、吴县莫厘王氏、昆山王氏、吴江舜湖王氏、太仓王氏。
浙江省:浙东王氏、三桥王氏、浙江王氏、杭州王氏、杭州王氏、临安漳溪王氏、萧山王氏、萧山芋王氏、萧山新发王氏、萧山县车里庄王氏、萧山西河王氏、萧山庙后王氏、桐庐桐江王氏、淳安马山王氏、镇海东馆王氏、镇海蛟川王氏、镇海五里牌王氏、镇海新添庙桥王氏、余姚姚江开元王氏、余姚双雁乡王氏、余姚官人宅王氏、余姚兰风王氏、余姚上塘王氏、余姚臧墅王氏、鄞县王氏、鄞县鄞江王氏、鄞县唐堰王氏、鄞县鄞东五都王氏、鄞县四明梅江王氏、鄞县横溪王氏、鄞县四明清源王氏、鄞县王港王氏、鄞县松下王氏、鄞县鄞东下水王氏、鄞县马湖王氏、鄞县桃源王氏、鄞县兰江王氏、鄞县甲材王氏、慈溪王氏、慈溪花园王氏、奉化王氏、奉化箭岭王氏、奉化桐坑王氏、奉化西锦王氏、奉化浦口王氏、奉化葛竹塘里田屋王氏、奉化连山桐溪王氏、奉化浦口王氏、奉化小万竹王氏、奉化双桂状元坊王氏、象山舫前王氏、象山象西舫前王氏、象山沙冈王氏、象山丹城王氏、温州东嘉英桥王氏、嘉兴支桥王氏、嘉兴新篁王氏、嘉善太原王氏、嘉善秀溪王氏、平湖当湖王氏、湖州吴兴北濠王氏、湖州太原王氏、绍兴石池王氏、绍兴山阴酿川王氏、绍兴山阴前梅王氏、绍兴山阴天乐王氏、绍兴山阴梅溪王氏、绍兴山阴璜潭王氏、绍兴新河王氏、绍兴中南王氏、诸暨牛皋岭下王氏、新昌琅邪王氏、新昌南屏王氏、新昌天姥王氏、新昌梅山王氏、上虞槎浦王氏、上虞达溪王氏、嵊县金庭王氏、嵊县琅邪王氏、嵊县天姥官塘王氏、嵊县剡邑王氏、嵊县剡北灵芝乡王氏、嵊县剡南王氏、嵊县剡溪王氏、嵊县剡北枣树湾王氏、嵊县剡东王氏、嵊县剡西石璜王氏、嵊县东林王氏、金华王氏、金华赤松王氏、兰溪江东王氏、兰溪双牌王氏、兰溪平川王氏、兰溪太原王氏、兰溪荷龙里王氏、兰溪慕源王氏、永康王氏、武义东湄王氏、东阳太原厚里王氏、东阳太原龙降王氏、义乌南陵王氏、义乌凤林王氏、义乌凤林蒲潭王氏、常山傅岩王氏、常山水南山兜王氏、常山龙峰王氏、常山虹桥王氏、常山芙蓉王氏、常山定阳王氏、常山湖峰王氏、常山金谷王氏、常山富足山王氏、常山毛良王氏、常山彭川王氏、常山横山王氏、常山长川王氏、临海蟾溪王氏、临海北涧王氏、临海岭跟王氏、临海西溪王氏、仙居岐山王氏、仙居乐安王氏、天台太原王氏、黄岩西桥王氏、黄岩南隅花厅王氏、黄岩柔桥王氏、遂昌王氏、缙云五云王氏、松阳花田畈王氏、松阳太原王氏、礼江王氏、箬溪中街王氏、宁溪中宅王氏。
安徽省:合肥王氏、芜湖王氏、怀远王氏、宿县王氏、无为濡须王氏、泾县东阳王氏、泾县安吴王氏、泾县金鼎王氏、泾县柳溪王氏、徽州新安王氏、徽州厚川王氏、黄山王氏、休宁宣仁王氏、溪盘川王氏、溪庙子山王氏、歙县泽富王氏、歙县新安王氏、歙县歙邑虹源王氏、祁门高塘鸿溪王氏、祁门祁邑苦竹王氏、祁门上箬琅邪王氏、桐城王氏、桐城东楼王氏、桐城桐川王氏、桐城皖桐王氏、怀宁王氏、怀宁柘涧山王氏、潜山潜阳琅邪王氏。
福建省:福建开闽忠懿王氏、闽侯西清王氏、同安珩厝王氏、同安灌口王氏、安溪柑园田尾王氏、安溪树林镇山子脚溪埔王氏、安溪岩岭山王氏、浦城深溪义门王氏。
江西省:萍乡萍派王氏、萍乡小库村王氏、萍乡昭萍王氏、婺源武口王氏、婺源新安武口王氏、婺南中云王氏、婺南云川王氏、婺源金源山头王氏、婺源双山王氏、万载王氏、万载南田王氏、奉新新吴王氏、临川三公王氏。
山东省:淄博淄川县丰泉乡王氏、淄博淄川王氏、淄博颜山王氏、桓台王氏、桓台大槐王氏、桓台新城王氏、昌邑王氏、高密王氏、诸城王氏、烟台王氏、文登王氏、莱阳王氏、栖霞王氏、黄县芝阳王氏、黄县太原王氏、黄县城内王氏、金乡王氏、滨县王氏、无棣王氏、冠县馆陶王氏、临沭王氏。
河南省:开封大梁王氏、修武后马作王氏、汤阴王氏、柘城王氏、西华王氏、太康王氏、郏县王氏、禹县角山王氏、西平王氏、光山王氏、南阳王氏、嵩县王氏。
湖北省:新洲王氏、孝感王氏、汉川王氏、黄冈王氏、红安王氏、崇阳王氏、石首王氏、枝江县安福寺王氏。
湖南省:湖南王氏、宁乡湘乡安化王氏、长沙奎山王氏、长沙涧湖塘王氏、宁乡宁邑王氏、宁乡楚南沩宁东湖王氏、宁乡大冲王氏、湘潭王氏、湘潭衡湘王氏、湘潭中湘山塘王氏、湘潭中湘留田王氏、湘潭石浦王氏、湘潭中湘三界王氏、湘潭泉冲王氏、湘乡同德王氏、湘乡上湘品泉王管王氏、湘乡安乐王氏、湘乡上湘城南王氏、湘乡山涛王氏、湘乡荆薮王氏、衡阳王氏、衡阳渔溪王氏、岳阳王氏、湘阴王氏、永兴高仓王氏、桂阳王氏、桂阳燕溪王氏、东安王氏、武冈王氏、沣县王氏、沅江王氏、安化永乐王氏、永顺龙塔王氏、沅江复兴垸王氏。
广东省:广东王氏、新丰王氏、饶平王氏、东莞圆沙王氏、东莞鳌台王氏、东莞王氏。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王氏、博白王氏。
四川省:成都王氏、蒲江王氏、蜀西崇阳王氏、长寿王氏、泸州王氏、泸县王氏、合江王氏、绵阳王氏、内江王氏、内江龙桥王氏、简阳王氏、仁寿王氏、洪雅王氏、高县王氏、仪陇王氏、宣汉王氏。
云南省:镇彝威王氏、晋宁王氏、镇雄王氏、大理洱源王氏。
陕西省:鄂县王氏、横山中湾王氏。
台湾省:龙塘王氏。
王氏不仅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还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从东南亚至欧美,都可有王氏人物的活动足迹,其中不乏业绩卓著的知名人物。
『伍』 有个历史问题一直想不通~~~~~
南明政权有好几个呢!整个就一垃圾!值得一提的就是史可法战死扬州,郑成功收复台湾。南明政权就是在上演一出内讧闹剧,根本不理八旗军队,郑成功,知道吧,他老子郑芝龙主动让出战略要冲——仙霞关,自动投降,当时可以说是一鼓作气咸鱼翻身最好的机会,可惜呀,可惜呀!最后有些皇室逃到缅甸去了,还不是被吴三桂抓住了!
回答第二个问题
迁都只是客观条件,首先你要了解崇祯的性格特点,天性多疑,刚愎自用,嗜杀成性。他整个就一刚愎自用的典型代表,他一直标榜自己是一个明君,对于整个紫禁城以及朝廷而言,非常勤俭节约,节约的银子他宁愿存在国库也不愿当军饷发给拖欠工资N久的明朝军队,你说他脑子是不是有病,为了一个毛文龙,他竟然自毁长城,杀了袁崇焕——明末的最后一根中流砥柱,在煤山上吊之前他还一直固执地说,都是那些文臣武将害了我呀,殊不知,正是他自己的性格毁了自己!死之前都还要推卸责任,你说,即使迁都,又有何用?只不过晚几天死罢了!
以下选摘自网络
清朝编纂的《明史》依旧承认他兢兢业业,勤勉勤俭。崇祯下旨停江南织造,自己用的器物都是木头铁器。他把全部的内帑都用来充当军饷,他宠爱的田妃墓葬里的金银器都是铜铁,万年灯只有上面两寸是油,内府中的人参和器具都变卖了凑军饷。
崇祯的果断是有据可查的,诛魏氏,是他十七年皇帝生涯中最光辉的事情。
崇祯对民仁慈宽容有据可查的:在最后关头分秒必争的紧急时刻,命令吴三桂进京勤王仍然要他弃地不要弃民。遗书中写着“勿伤朕百姓一人”。(崇祯遗书:“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反之的是崇祯对于官员的残暴。崇祯在当时文臣阶级乃至文人的眼中,无疑是个暴君:在位十七年通过锦衣卫等特务机关,以各种莫须有的罪名诛杀无辜地方官员及朝廷重臣,极大的损害削弱了明朝上层阶级的利益,加强了中央集权,然而也为时已晚,再整个动荡的大环境下为日后埋下了祸根。
崇祯的一生可以说充满了悲剧色彩,他拥有极强的政治手腕,心思缜密,果断干练,并且精力充沛,几乎拥有历史上所有明君的特征:
崇祯在用人方面存在很大的争议,他提拔了一批忠臣良将,组建了一套极具效率的政治军事框架。明朝灭亡后,南明还能够迅速建立政权,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拥有百万大军,以南明的腐败无能,也支撑到了康熙年间才最终覆灭,皆受崇祯之惠。
但同时, 崇祯在位十七年,换了五十个大学士,对比宋朝自从开国到元佑初百三十年,司马光、吕公著、吕大防、范纯仁担任宰相时,不过五十一人。崇祯提拔重用的人,入《明史·奸臣传》的就有温体仁、周延儒二人,而整个《明史·奸臣传》所列者不过十人,其余明朝两百多年中只有胡惟庸、严嵩、陈瑛等六个,而自命不凡的崇祯十七年就占了两个,极端腐败的南明也占了马士英、阮大铖两个。崇祯年间换了十一个刑部尚书,十四个兵部尚书,诛杀总督七人,杀死巡抚十一人、逼死一人。这其中就包括总督袁崇焕。
之所以会有这样自相矛盾的情况出现,主流观点认为,他是知人善用的,危卵般的成长经历埋下了他多疑的性格,再加上明末的文官与君权的利益及对抗,通过对官员的不断调换问罪,削弱文官集团的势力及影响力,同时也为平衡各方势力不至于出现较大的动荡局面,麻痹文官集团,而进行妥协,其中冤杀袁崇焕即是例子。
崇祯的是非功过充满争议,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悲剧色彩的皇帝之一。
南明史,详细内容请见:
http://test.448.cn/bbs/printpage.asp?BoardID=19&ID=221
南明三政权:
南明第一个政权是福王朱由崧于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在南京建立的,年号弘光,史称“弘光政权”或“福王政权”。这个政权为东阁大学士马士英和阉党、兵部尚书阮大铖所垄断,政治黑暗,贪赃妄法,内部矛盾重重。史可法受排斥,以督师之名驻守江北扬州。顺治二年四月,清军破扬州,史可法被执而死,福王被俘。弘光政权灭亡。
南明第二个政权是唐王朱聿键于顺治二年(1645年)在福州建立的,年号隆武,史称“隆武政权”或“唐王政权”。次年,清军入福建,他被俘而死。
南明第三个政权是桂王朱由榔于顺治三年(1646年)在广东肇庆建立的,年号永历,史称“永历政权”。这个政权后来退守云、贵,利用李自成、张献忠的余部抗清,因之存在了十五年之久。
============================================================
‖南明政权的六个帝王‖
南明弘光帝-福王—朱由菘
弘光帝朱由菘(公元?-1646年),明神宗朱翊钧孙。崇祯帝堂弟。崇祯帝在北京自杀后,他在南京被拥立为帝。在位2年,水战中被叛将缚送清军后被杀,葬处不明。
朱由菘,福王朱常洵长子。公元1641年李自成攻破洛阳杀朱常洵时,他逃脱而流落江淮。公元1643年袭封福王。清兵入关后,逃至淮安(今江苏省淮安县)。公元1644年5月,由凤阳总督马士英和总兵高杰、刘泽清、黄得功、刘良佐等人在南京拥立为监国,壬寅日称帝,改年号为弘光,建立了南明第一个政权。
朱由菘称帝后,与农民军为敌,幻想和清军议和。他大难当头却又昏庸腐朽,不理朝政,只顾沉湎酒色,强征民女入宫,将大权委于马士英、阮大铖等佞臣宦官,排斥以史可法为首的东林党人。
朱由菘为什么要排斥东林党人?这里面有一个小插曲。原来朱由菘的父亲,福王朱常洵是万历时期“国本之争”的失败者,当时万历皇帝宠爱郑贵妃,更是将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视若掌上明珠,加上郑贵妃整天在万历皇帝枕边吹风,万历皇帝早就有废长立幼的想法。万历皇帝先是封了郑氏为贵妃,而长子的母亲却还是妃子,这是不合古制的,其次是在朱常洛长大后迟迟不让他上学,然后又想出了三王并封的主意,将众皇子都封为王以降低长子的地位,被大臣们(主要是东林党人)所阻而没有得逞。之后在立太子的问题上,双方争夺激烈,东林党人根据封建宗法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坚决反对立朱常洵为太子,拖延了10余年,至公元 1600年长子朱常洛才被万历皇帝立为太子,而朱常洵最终被出封洛阳为福王,这个福王最后在洛阳被李自成所杀。所以作为福王朱常洵儿子的朱由菘,对东林党人从心理上就没有什么好感。自然而然地就偏向于东林党人的对头——阉党。
由于弘光帝在其内部的党争中偏向马士英、阮大铖等佞臣宦官,对外又不作防御清军的准备,这直接导致了弘光帝的失败。
公元1645年,风雨飘摇的弘光小朝廷内,又闹起了所谓的“三疑案”,即大悲案、太子案、童妃案。首先是大悲案。大悲是个和尚,俗家姓朱,潞王信佛,曾和他认做本家。由于东林党人曾想立潞王为帝,所以弘光帝对潞王一直严加防范,生怕他夺了自己的帝位。此时大悲和尚来到南京,弘光帝怀疑他是来为潞王刺探情报,便将他下狱,定成死罪。其次是太子案,有一个自称是崇祯太子朱慈粮的年轻人,从北方来到南京,弘光帝又怕自己的宝座被他夺去,匆匆定他是假太子,投入狱中。最后是童妃案,当年李自成攻下洛阳时,时为福王世子的朱由菘扒城逃脱,在开封与周王府宫女童氏私定终身,而今童妃千里寻夫到南京,他却坚不承认,将他投入狱中折磨而死。
这三案闹成满城风雨,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尤其是太子案,加速了弘光政权的灭亡。当时镇守南京上游的左良玉,早年是东林党人侯恂一手提拔起来的,跟东林党人关系很好,与马、阮等阉党和弘光帝相互猜疑,太子案为他提供了一个借口,于是他便以清君侧的名义浮江东下,与此同时,清朝豫亲王多铎率领的清军在进占西安,击败李自成农民军之后,正以狂风暴雨之势,横扫中原,直扑江北,进抵淮河一线。此时的弘光帝与马士英等人,却命令江北防线的明军回师攻打左良玉,以致江北防线大开,不战自乱。
公元1645年5月,清朝豫亲王多铎率清军血洗扬州后渡江直扑南京。警报传来,朱由菘还在饮酒作乐。他慌忙收拾行装,于10日深夜携带爱妃,暗暗从通济门出走,弃城逃至芜湖黄得功军中。第二天,清军追到,朱由菘与爱妃避入黄得功船中。两军展开了水战,黄得功被冷箭射死,部将田维乘机反叛,捆绑了朱由菘及其爱妃,送与清军邀功。5月25日被押回南京。9月,被押送到北京。第二年,被杀于北京宣武门外的柴市。
朱由菘又史称弘光帝,也称福王。
------------------------------------------------------------
南明永历帝-桂王—朱由榔
永历帝朱由榔(公元1623-1662年),明神宗朱翊钧孙。清兵入关,他于广东肇庆称帝,在位15年,被清兵追逼而逃入缅甸,后为吴三桂索回绞杀于昆明,终年40岁。葬处不明。
朱由榔,桂王朱常瀛子,袭封桂王,崇祯年间受封永明王。清兵入关后,他流徙广西,居于梧州。公元1646年1月,受丁楚魁、吕大器、陈子壮等人拥为监国,接着称帝于广东肇庆,建年号为永历。
而此时唐王弟朱聿粤称帝于广州,建元绍武。永历政权和绍武政权在关键时刻却不能团结一致,为争所谓的正统地位而大动干戈,互相攻伐。绍武政权仅存在40天就被清军消灭,朱由榔也在清军进逼下逃往广西,颠沛流离,处境极为险恶。
此时永历政权开始与农民军协同抗清。朱由榔先和李自成的大顺军余部合作。自李自成死后,他的余部分为二支,分别由郝摇旗、刘体纯和李过、高一功率领,先后进入湖南,与明湖广总督何腾蛟、湖北巡抚堵胤锡联合抗清。1647年,郝摇旗部护卫逃来广西的桂王居柳州,并出击桂林。年底,大败清军于全州,进入湖南。次年,大顺军余部又同何腾蛟、瞿式耜的部队一起,在湖南连连取得胜利,几乎收复了湖南全境。这时,广东、四川等地的抗清斗争再起,在江西的降清将领金声桓和在广州的降清将领李成栋先后反正,清军后方的抗清力量也发动了广泛的攻势。一时间,永历政权控制的区域扩大到了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川七省。出现了南明时期第一次抗清斗争的高潮。
但永历政权内部矛盾重重,各派政治势力互相攻讦,农民军也倍受排挤打击,不能团结对敌,这就给了清军以喘息之机。1649—1650年,农民军将领何腾蛟、瞿式耜先后在湘潭、桂林的战役中被俘牺牲,清军重新占领湖南、广西;其他刚刚收复的失地也相继丢掉了。不久,李过病亡,其子李来亨同其他农民军将领率部脱离南明永历政权,独立抗清。
1652年,走投无路的朱由榔接受张献忠的大西军余部孙可望、李定国联合抗清建议,在贵州安隆所投靠了农民军。这时,由孙可望、李定国已据有云南全境。这年,李定国发动反攻,率军8万东出广西,下桂林,又攻入湖南、广东。使驻守桂林的清定南王孔有德战败自杀;随后又在衡州杀清军统帅敬谨亲王尼堪,“两蹶名王,天下震动”。 同时,刘文秀亦出击四川,克复川南。东南沿海的张煌言等的抗清军队也发动攻势,并接受了永历封号。抗清斗争再次出现高潮。
不幸的是,这时孙可望同李定国之间矛盾爆发,破坏了大好形势。孙可望妒忌李定国功高势大,阴谋杀李。李定国避往广东,希望与郑成功会师,收复广州,但战斗失利,实力大损。他撤到贵州,接走了被孙可望劫持的永历帝,1656年李定国拥桂王回师云南。次年孙可望率军征讨李定国,大西军内部同室操戈。孙可望兵力虽众,但骄横妒功,军心不附,阵前倒戈,被李定国所败。公元1658年,孙可望部降清,贵州、广西均为清军进占,使朱由榔失尽了地盘。公元1659年,清兵三路追逼,朱由榔无奈,于12月逃入缅甸境内,被缅甸人解除武装后安置于草房之中,十分困辱。李定国曾连连交涉,欲迎他回云南,均为缅甸国王拒绝。
公元1662年,吴三桂进兵缅甸,向缅甸国王索取朱由榔,缅甸国王哇达姆摩刚弑兄自立,内部不稳,无力与吴三桂对抗,只得答应吴三桂的请求,发兵 3000,围住朱由榔的住所,假称要与朱由榔盟誓,要他的随从出屋饮咒水。他的随从次第而出,一个个被杀,共死42人。朱由榔自知难以脱身,哭着写信给吴三桂,斥责了吴三桂叛明助清,忘恩负义。最后他却又说,我如今兵衰力弱,命运悬在你的手中,倘若能留我一条活命,我什么东西都愿意给你。吴三桂不允,仍加紧向缅甸国王催索。缅甸国王派兵士把朱由榔连人带座地抬到吴三桂军营,眷属25人哭着相随。吴三桂将他押回云南,拘禁于昆明。吴三桂担心如将他押送北京,中途有被反清人士劫夺的危险,经清廷批准,于4月14日,将朱由榔及其眷属25人押到昆明篦子坡绞死,从此,篦子坡改名为迫死坡。
朱由榔史称永历帝,又称为桂王。
-------------------------------------------------------------
南明绍武帝-朱聿擙
朱聿擙(公元?-1647年),隆武帝朱聿键弟,隆武帝被俘,他被拥立为帝,在位40天,为清军俘虏后自缢而死,葬处不明。
朱聿擙,其兄朱聿键于公元1646年8月被清军俘后,他便从福州逃奔广州。同年11月,隆武朝大学士苏观生与顾元镜、林察等人拥立他为帝,改年号为绍武。
朱聿擙即位时,竟还大讲排场。为了准备宫殿、衣冠、卤簿而骚扰百姓,并下令家家都要张灯结彩,夜如白昼。在即位后的10天之内,他就任命了几千个官吏,要他们都穿着朝服进宫参见。官吏们没有朝服,只得借戏装代用,被时人传为笑话。
朱聿擙一登上帝位,就和同月称帝于广东肇庆的桂王争夺正统地位而攻战不已。他又收编各路海盗,以图充实力。潮州有个无赖叫杨明亮的,到广州来吹嘘说,他在潮州、惠州一带有10万精兵,朱聿擙竟然封他为潮惠巡抚,将当地全部官吏的任免权都授予他,还发给官印。杨明亮回乡后,就一手收钱,一手交货,拍卖官职。
同年12月,清将李成栋乘唐.桂两王自相残杀的机会,从福建攻入广东潮.惠地区,当地用钱买来职位的官吏都纷纷降清,李成栋就命令他们仍然按时向广州朱聿擙报告民情,使朱聿擙还不知潮、惠地区已经落入清军之手。接着,李成栋挥军进攻广州。12月25日,朱聿擙正准备由苏观生陪同去检查军队的训练情况时,突然接到报告说清军已经逼近城门口,苏观生还大骂报告的人胡说八道。清兵杀入城门,朱聿擙的主力部队因调去和桂王作战,无力抵抗,只得慌忙逃到大臣王应华宅弟躲避。事中梁烘为了降清而骗苏观生自缢后,又自告奋勇带领清兵闯入王应华宅弟,搜得朱聿擙,关押于东察院。清兵送来饭食,朱聿擙说如果我饮你们一滴水,怎么去见地下的祖先,坚决绝食,当天晚上,趁守兵不防备,他解下腰带自缢而死。他死后,在广州的明朝皇族24人,都被清兵捕杀。
朱聿擙史称绍武帝。朱聿擙并不是一个好皇帝,但在被俘后却表现出了一定的气节,也是值得称道的。
------------------------------------------------------------
南明鲁王—朱以海
鲁王朱以海(公元1618-1662年),鲁王朱檀九世孙,清兵入关,他被拥立为监国。监国九年,一说被郑成功沉杀于海中,一说病死。终年45岁。
朱以海,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鲁王朱檀九世孙,于公元1644年袭封为鲁王。清兵入关后,他流徙台州(今浙江省临海县)。公元1645年5月,弘光帝被俘后,张国维、张煌言、钱肃乐等拥立他于绍兴“监国”。
朱以海刚监国,就为所谓的正统地位与福建隆武帝朱聿键的政权相互倾轧,争斗不已。
公元1646年,清贝勒博洛乘朱以海主力与隆武帝作战的机会,渡过钱塘江,张国维兵败身亡。前来投靠朱以海的原弘光帝佞臣马士英、阮大铖,乘机唆使部将劫持朱以海降清。朱以海察觉后,慌忙单身一人逃到石浦,遇到了定西侯张名振。在张名振的护卫下,他登船入海,以南澳岛为根据地,公元1649年入据舟山,和张煌言谋划复明。公元1651年,舟山为清兵攻陷,朱以海又在张名振、张煌言陪同下,取消监国名义,赴夏门依靠郑成功。郑成功原为隆武帝政权的坚决支持者,不满朱以海大敌当前还与隆武帝自相残杀,削弱了抗清的力量,但念朱以海是为明朝宗室,还是以礼相待,安排他居住于金门。公元1662年,朱以海要浮海重返南澳岛发展力量,引起郑成功的不满,郑成功就派人将他沉杀于海中,一说朱以海是病死。
------------------------------------------------------------
南明定武帝-韩王—朱本铉
定武帝朱本铉(公元?-1664年),明宗室,被李自成部将推立为帝,在位18年,1664年死,死因,葬处不明。
朱本铉,袭封为韩王。公元1646年,李自成部将郝永忠(原名郝摇旗)为联明抗清,推立他为帝,改年号为定武。
朱本铉政权依靠农民军的支撑,先后活动于湖南、湖北、广西、四川一带,与清兵相抗衡。公元1663年,农民军进攻四川巫山时被清军战败,郝永忠被俘杀。第二年,朱本铉死,死因不明。
南明灭亡。朱本铉史称定武帝,又称为韩王。
------------------------------------------------------------
南明隆武帝-唐王
唐王即南明隆武帝,名朱聿键(1602-1646),小字长寿。明太祖九世孙,崇祯五年(1632年)袭唐王爵,居南阳。九年(1636年)以擅自率护军勤王,废为庶人,置于凤阳。后逢弘光朝大赦,徙居平乐。弘光亡,受郑鸿逵、黄道周等拥戴,于福州监国。旋即帝位,年号隆武,曾联络各地抗清义军,并屡议出师北伐,然受制于郑芝龙,且与浙东鲁王政权互相倾轧,终无所成。隆武二年(顺治三年,1646年),清兵入福建,逃至汀州被杀。永历朝尊为思文皇帝。
回答第二个问题
迁都只是客观条件,首先你要了解崇祯的性格特点,天性多疑,刚愎自用,嗜杀成性。他整个就一刚愎自用的典型代表,他一直标榜自己是一个明君,对于整个紫禁城以及朝廷而言,非常勤俭节约,节约的银子他宁愿存在国库也不愿当军饷发给拖欠工资N久的明朝军队,你说他脑子是不是有病,为了一个毛文龙,他竟然自毁长城,杀了袁崇焕——明末的最后一根中流砥柱,在煤山上吊之前他还一直固执地说,都是那些文臣武将害了我呀,殊不知,正是他自己的性格毁了自己!死之前都还要推卸责任,你说,即使迁都,又有何用,只不过晚几天死罢了!
以下选摘自网络
清朝编纂的《明史》依旧承认他兢兢业业,勤勉勤俭。崇祯下旨停江南织造,自己用的器物都是木头铁器。他把全部的内帑都用来充当军饷,他宠爱的田妃墓葬里的金银器都是铜铁,万年灯只有上面两寸是油,内府中的人参和器具都变卖了凑军饷。
崇祯的果断是有据可查的,诛魏氏,是他十七年皇帝生涯中最光辉的事情。
崇祯对民仁慈宽容有据可查的:在最后关头分秒必争的紧急时刻,命令吴三桂进京勤王仍然要他弃地不要弃民。遗书中写着“勿伤朕百姓一人”。(崇祯遗书:“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反之的是崇祯对于官员的残暴。崇祯在当时文臣阶级乃至文人的眼中,无疑是个暴君:在位十七年通过锦衣卫等特务机关,以各种莫须有的罪名诛杀无辜地方官员及朝廷重臣,极大的损害削弱了明朝上层阶级的利益,加强了中央集权,然而也为时已晚,再整个动荡的大环境下为日后埋下了祸根。
崇祯的一生可以说充满了悲剧色彩,他拥有极强的政治手腕,心思缜密,果断干练,并且精力充沛,几乎拥有历史上所有明君的特征:
崇祯在用人方面存在很大的争议,他提拔了一批忠臣良将,组建了一套极具效率的政治军事框架。明朝灭亡后,南明还能够迅速建立政权,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拥有百万大军,以南明的腐败无能,也支撑到了康熙年间才最终覆灭,皆受崇祯之惠。
但同时, 崇祯在位十七年,换了五十个大学士,对比宋朝自从开国到元佑初百三十年,司马光、吕公著、吕大防、范纯仁担任宰相时,不过五十一人。崇祯提拔重用的人,入《明史·奸臣传》的就有温体仁、周延儒二人,而整个《明史·奸臣传》所列者不过十人,其余明朝两百多年中只有胡惟庸、严嵩、陈瑛等六个,而自命不凡的崇祯十七年就占了两个,极端腐败的南明也占了马士英、阮大铖两个。崇祯年间换了十一个刑部尚书,十四个兵部尚书,诛杀总督七人,杀死巡抚十一人、逼死一人。这其中就包括总督袁崇焕。
之所以会有这样自相矛盾的情况出现,主流观点认为,他是知人善用的,危卵般的成长经历埋下了他多疑的性格,再加上明末的文官与君权的利益及对抗,通过对官员的不断调换问罪,削弱文官集团的势力及影响力,同时也为平衡各方势力不至于出现较大的动荡局面,麻痹文官集团,而进行妥协,其中冤杀袁崇焕即是例子。
崇祯的是非功过充满争议,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悲剧色彩的皇帝之一。
http://ke..com/view/115567.html?wtp=tt#4
明朝灭亡的原因
历史的确是像楼主说的那样.火枪火炮装备的明军败给了冷兵器的清军.因为,火枪火炮,尤其是火炮,虽然威力大,但是笨重,不适宜野战争锋,只有和坚固的城墙结合时,才能发挥它的最大优势.但是,明军恰恰是放弃了这一点.多次和持冷兵器的清军野战争锋.这就好比以己之短击人之长,当然是要输了.要知道,清军可北方的游牧民族,从小生长在马背上,骑兵是他的主要兵力.
其实,这只是明朝灭亡的表面原因.而真正的原因则是错综复杂的.据书的作者阎崇年老师讲,明亡原因可以从长、中、短三个时间序列来分析:首先,朱元璋制定的制度和政策就是一把双刃剑,既巩固了明朝的统治,又埋下了后世没落的祸根;其次,万历帝的怠政、泰昌帝的短命、天启帝的阉乱等,都加速了明朝的灭亡;最后,是崇祯皇帝亡国!
总体来说,阎老师给明亡清兴概括了两个字:“分”与“合”!明--“分”;清--“合”!
一、民族分
1、对待满洲
明朝对女真满洲的主要政策就是使女真诸部“各相雄长,不相归一”。具体说就是:“分其枝,离其势,互令争长仇杀,以贻中国之安。”明朝对女真各部一直是:支持一部,打击另一部,拉此打彼,分而治之。女真满洲本是明朝大家庭中的一员,努尔哈赤也曾经是明朝的朝廷命官,受到明朝的信任。但就是因为明朝一直坚持“分”的政策,最后真的把女真给分了出去!
2、对待蒙古
如果说,明朝只把女真满洲分了出去,不分蒙古,那么难题也许还能解决。但是,明朝对蒙古也采取了“分”的政策,使蒙古成为了自己的敌人,与女真满洲联合共同对抗明朝。
例如,漠南蒙古闹灾,明朝却不准“市米”。与明相反,清太宗皇太极则对蒙古进行救济,又采取联姻、编旗、重教、封赏等一系列措施同蒙古结盟。
在对待蒙古和满洲两个北方最大的少数民族方面,明朝先是以“东夷制北虏”,后又以“北虏制东夷”。最后的结果是“东夷”和“北虏”联合,共同对付明朝!
--------------------------------------------------
再看满洲:首先是建州女真合,接着海西女真合,再是东海女真合、黑龙江女真合,最后共同合成满洲。然后,满洲与蒙古结盟,同汉军结盟,同东北达斡尔、锡伯、赫哲、鄂温克等少数民族合,组成了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联合打明朝!
二、官民分
1、花钱买官
官员花钱买官,做官之后再搜刮百姓。“未用一官,先行贿赂,文武俱是一般。”此话出于崇祯帝之口,可见当时问题之普遍与严重。
2、两极分化
官员贪;老百姓的土地则被侵占,贫富两极分化,社会矛盾尖锐。“富者动连阡陌,贫者地鲜立锥。饥寒切身,乱之生也。”
3、灾荒严重
“抗旱四载,颗粒无收,饥谨荐臻,胁从弥众”。饥民吃泥土、吃雁粪,甚至易子而食,析骨而爨。鬻人肉于市,腌人肉于家,人刚死而被割,儿刚死而被食。
4、官逼民分
财政紧缺,官员加紧搜刮,结果是百姓被逼,铤而走险。
三、君臣分
甲申之变,明朝灭亡,农民起义和满洲的兴起只是两个外在因素,真正的内因还是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明朝宦官专权,朋党相争,到明末是越演越烈,即便是在国家危难存亡的关键时刻,朝廷上依然在争吵不休,致使大量的好时机被浪费。
--------------------------------------------------
另:明亡清兴的60年间,明清政坛上各自的三位君主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明: 万历帝长期怠政,二十几年不上朝。君臣阻隔,彼此不协;天启帝日夜贪玩,委政于宦官魏忠贤。大学士、兵部尚书、蓟辽总督孙承宗想借给天启帝祝寿的机会谏言,却不得相见;崇祯帝虽然勤政,但刚愎暴戾滥杀。
清: 努尔哈赤开创基业,兢兢业业做事;皇太极长于谋略,文治武功取得成效;摄政王多尔衮则抓住机遇,入关问鼎中原!
『陆』 姓氏起源
葛姓,《风俗通》记载说:“葛氏,古葛天氏之后。”如果葛天
氏确有其人,则我国的葛姓,跟其他的千百个姓氏相较,算起来资格
是够老的了。
现在就算把有关葛天氏的传说当作“姑妄言之”,但是葛姓却也
跟我国所有的其他姓氏一样,是有确实的姓源可查的——《通志氏族
略》上记载说:“夏诸侯有葛伯,子孙以国为氏。”
我国的古籍上,关于葛伯的记载相当不少,譬如《书经》的“仲
虺之诰“曾说到:“葛伯仇饷”。“孟子滕文公”也曾提到:“汤居
毫,与葛伯为邻”,其注则说:“葛,夏诸侯嬴姓之国。”由此可见,
“葛”的确是3000多年以前曾经独霸一方的一个诸侯,是由颛顼的嬴
姓后代所建立,他们跟后来灭夏桀而有天下的商汤是“芳邻”,拥有
今河南省蔡丘县东北的一片地方,后来,他们的子孙也“以国为氏”,
统统都姓了葛,并且一直繁衍到今天。
如此看来,葛氏的得姓是相当早的,比后来成为我国诸家姓氏主
流的周文王姬姓后代之得氏,最少要早到六、七百年。所以,尽管关
于葛氏源自上古葛天氏的说法不尽可靠,然而,葛姓在我国群姓之中
的“老资格”,却是无可疑的。
姓是一个历史悠久,姓源复杂的姓氏,历史可以上溯至远古黄帝时代。周姓源於姬姓,是黄帝的后裔。
周氏来源较多,有以下几种:
一是出自姬姓,用国名作姓氏的。后稷的裔孙古公父(即周太王)为狄所逼,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古公的曾孙姬发,继承其父姬昌的遗志,联合诸侯,攻灭商朝,建立周朝。平王以后,传至第24王周赧王时,於公元前256年被秦国灭掉,以赧王为首的王族,都被废为庶人百姓,迁到今河南临汝县西北。当地人称其为周家,於是他们就以"周"作为自己的姓氏。
二是周平王有个儿子叫姬烈,被另封于汝南(今属河南),被当地人称为周家,后来演化成周氏。
三是东周庄王时,周公姬旦的后代周公黑肩企图杀死庄王而改立王子克,事泄被杀,其后代亦称周氏,这也是出自姬姓之周。
四是由姬氏改的周氏。唐先天年间,唐玄宗名叫李隆基,为了避讳,把姬氏改为周氏。
五是鲜卑族复姓中有贺鲁氏,后改为周氏。
周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北魏时魏献帝的次兄晋乃氏改为周氏。孝文帝迁都洛都后改鲜卑姓为汉姓周氏。
周氏除上述来源外,北周、唐、后梁时又有因改姓、赐姓而姓成的,还有冒为王姓而成的周氏。
周姓的祖根在河南,早期主要在河南繁衍发展。
从东汉末年到晋代,都有中原周氏南迁的记载。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随行人员中有周姓将校。从清朝康乾年间始,闽、粤周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定居。
王姓来源主要有五种:
一、是出自姬姓
由此又衍生出构成王氏主体的三支姬姓族派:
1.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
《通志·氏族略》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毕公高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初时,他被封于毕(今陕西咸阳西北),为公爵,故史称为毕公高。春秋时,其裔孙毕万自毕国出奔晋,为司徒,并被分封于魏,传至魏文侯斯,与赵、韩三国瓜分晋国。公元前225年为秦所灭,其子孙四散,因是王者之后,也都被称为王家。
姬姓在先秦时期是著姓、大姓,武王灭商后,延续三个半世纪的西周都是姬姓的天下。
姬姓的始祖即史籍中记载的后稷。传说后稷的母亲叫姜原,有一次她到野外去,看见一个巨大的人的脚印,她感到很好奇,因为她从来没见过这么巨大的脚印。她走过去,踩在那个巨大的脚印上,想看看它比自己的脚大多少。谁知这一踩就怀了孕,后来居然生下一个男孩。姜原以为这个男孩不是吉祥之兆,便把他扔在大街上,想让过往的牛马把他踩死。不料牛马见了这个孩子全都绕道而行。姜原又想把他扔在森林里,但她走到哪里哪里都有人,又没扔成。最后姜原来到一条水渠旁,当时正值冬天,渠水结了冰,姜原就把他放在冰上,想把他冻死。就在这时候,又飞来一只大鸟,它卧在冰上,用自己巨大的翅膀护翼温暖着这个孩子。姜原以为这个孩子有神灵保护,不是个普通的人,就放弃了把他抛弃的打算,抱回家去把他抚养成人。因为当初这个孩子曾经被抛弃,所以这个孩子名字就叫弃。
弃因为善种五谷,在帝尧时被举为农师。舜继位后,又把他封在邰(今陕西武功县西南),号为后稷,赐姓为姬。
后稷以后的第三代,姬姓部族出了一个名叫公刘的人使姬姓部族迅速发展起来。这时正是殷商王朝建立的初期。
公刘以后的第九代,姬姓部落又出了一个名叫古公(颤-页)父的人。在那个时候,当地戎狄之人经常侵扰姬姓部族,为了避免与他们发生冲突,古公(颤-页)父便率领部族从豳(今陕西旬邑县西南)迁徙到岐山(今陕西岐山县东北)脚下。古公宣父带领部族在这里建筑城郭房屋,并建立了官僚机构管理部族事务,从而具备了国家的规模。
古公的孙子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周文王姬昌。当时正值商纣王残暴统治时期,姬昌大行仁德,礼贤下士,与之成了鲜明的对比。姬周的力量不断发展,接连征服了周边的一些小国,又把都城向东迁到了丰邑(今陕西长安县西北沣河西岸)。到了周武王姬发的时候,终于推翻了殷商建立了周朝。
周武王的兄弟众多,其中有一个弟弟名高,是文王的第15子。姬高在武王灭商及周初政治生活中都曾发挥过重要作用。武王灭商后,举行了庄重的进入商都的仪式,入城以后,姬高又奉命打开殷商的监狱,释放出关押在那里的百姓。接着又接管了商朝掌管音乐礼仪的机构。因此,当武王分封诸侯的时候,姬高被分封于毕(今陕西咸阳西北),所以又称毕公高。武王死,成王立。成王临死的时候,又把召公、毕公召来,让他们辅佐太子钊。成王死,太子钊立,是为康王。
不知过了几代,毕公高的后代们失去了封爵和封地,变成了平民,有的还跑到了少数民族居住区。只有他们因地而改的姓氏——毕。在春秋中期的时候,毕公高的后代中有一个叫毕万的人来到了晋国,再一次使毕公高这一支姬姓家族兴旺起来。当时晋国正是晋献公在位,毕万在晋献公手下当差。晋献公十六年(公元前 661年),毕万和赵夙一起统兵进攻霍、耿、魏三国,将它们灭掉。
毕万因功被晋献公授予大夫之位,封在了魏(今山西芮城县北)地。从此,毕万及其后代又以封地作为自己的姓氏而改姓魏了。在一次次的政治斗争中,魏氏协助了晋室,却也壮大了自己。最后终于导致了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灭亡。
由魏氏建立的魏国始终是战国七雄之一。魏国的最后一位君主魏王假被秦军俘获,魏国亡。魏国亡后的第4年,秦朝就统一了天下,魏王假的子孙们也分散到各地,被人们称为王家。从此,他们便以王作为自己的姓氏。
2.源于太子晋的王氏
太子晋是东周时一位颇有才华的王室贵族。据说有一次晋平公派叔誉入周觐见,太子晋的能言善辩令叔誉感到十分意外,回到晋国后,就对晋平公说:“灵王太子晋才15岁,竟如此厉害,我和他辩论,竟被他问得理屈词穷。我们还是及早归还先前侵占的周王室的土地吧,否则我们就会大祸临头”。在一边的师旷听后很不服气,他不相信一个15岁的孩子会有这么厉害,便要求到周廷与太子晋辩论。没想到师旷见了太子晋后也被太子晋问倒。师旷是个盲人,他利用这个生理上的残疾为自己找了个下台的台阶。他说:“我是个盲人,看不见,只靠耳朵来了解外部世界。耳闻要比眼见的东西少多了,所以容易被问倒。”话虽这么说,师旷也确实领教了太子晋的厉害。
太子晋不但对来较量的使臣唇枪舌剑,对自己国家的事也据理力争。周灵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谷水、洛水两条河流洪水泛滥,直接威胁着王宫的安全,周灵王打算用堵截的办法阻住洪水,太子晋坚决反对,主张用疏导的办法根本解决。尤其应该指出的是,太子晋从如何治水的问题中引申出如何治国的大问题,指出壅堵的办法实际上是保自己于一时而使矛盾激化。他说:“王将防斗川以饰宫,是饰乱而佐斗也,其无乃章祸而遇伤乎?自我先王厉、宣、幽、平而贪天祸,至于今未弭。我又章之,惧长及子孙,王室其愈卑乎?”
太子晋是东周时一位具有太子身份而没有能够继承王位的人。关于他没继承王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他因为直言相谏而被废掉了太子的身份;另一种说法是年幼早丧,失去了继承王位的机会。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灵王太子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其后人由洛阳迁居于太原、琅邪,时人号称王家,因以为氏。
3. 为周平王太孙赤之后
河东猗氏有王姓,为周平王太孙赤之后,平王在位五十多年,他的太子浊父先他而死,浊父子名赤,是周桓王的胞兄。平王去逝后,赤继承王位,但因势力不如胞弟强大,不久便被推翻,他不得已出奔晋国。其子孙也因是王者之族,改姓王姓,是为山西王氏。
二、是出自妫姓
为齐王田和的后代,公元前404年,田和废齐自立国君,将姜姓齐国改为田姓齐国,后齐国被秦国所灭,国灭后的齐国末帝齐王建居共(今河南辉县),生有三子:异、桓、轸。异生子安。项羽反秦时被封为济北王,项羽灭亡后,田安失去王位。其子孙为了纪念这一时的辉煌,从此便改姓王。此为河南王氏。
妫姓的始祖,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虞舜。虞舜以虞为姓,是因为这个家族所生活繁衍的地方位于今天陕西省的南端蒲州、芮城、平陆一带,境内有虞山,又是古虞国所在地。
当初,虞舜没有被选为尧的接班人时,尧为了考察和培养他,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他。虞舜与他的两位夫人当时就住在妫水之滨。这条妫河就在今天山西永济县蒲州镇南,它从历山发源,向西流入黄河。所以舜的后代便以所居住的这条河的名字为姓,为妫氏。
舜的母亲死得早,他的父亲瞽叟又娶了新妻,以后又与新妻生了个儿子名字叫象。瞽叟喜爱新妻及后子,对舜由亲到疏,由疏到厌,由厌到恨,多次设计谋害他,欲把他置之死地。有一次,瞽叟让舜去修理仓廪的顶部,当舜爬到顶部后,瞽叟却在仓廪下放起火来,企图把舜烧死。幸亏舜事先有所防备,他用两只大竹笠护卫着自己,
舜从尧那里以推举的方式继承了天下,他退位之前,又以推举的方式把天下传给了夏禹。夏禹因舜传位之恩,把舜的长子商均分封在虞(今河南虞城县北),从此妫姓的一支在这个地方代代生息繁衍。
经过夏、商两朝,妫姓在妫水流域和虞国这两个地方都得到了发展。到了商朝末期,由谖鞣郊�罩芄�娜找媲渴ⅲ�礁龅胤降逆P沼胫芄�墓叵狄步ソッ芮衅鹄础?
妫水流域的妫姓与周国关系密切。在虞国的商均的后代,商朝末年也和西部的姬周有着密切的来往,一个叫遏父的妫姓人竟到了周国,作了陶正这样的官,负责周国的陶器生产。周武王灭掉商朝以后,实行分封制度,受封的对象有3种人,一个是先圣先贤之后;一个是功臣谋士之后;一个是自家兄弟。作为先圣先贤,神农、黄帝、尧、禹的后代们都得到了封地和封爵,舜的后裔妫氏也不例外。武王找到了遏父的儿子妫满,把他封在陈,爵位为公。陈国的国都在宛丘(今河南淮阳县),妫满因此被称为胡公满或陈胡公满,成为妫姓的一支在河南淮阳地区的祖先。
陈国君主的位置传了10代,换了15位,到了宣公杵臼时,国内发生了一次动乱。宣公即位后立御寇为太子。后来,宣公的宠姬又生了儿子,名字叫款,深得宣公喜爱。宣公打算让款作自己的继承人,于是便杀掉了太子御寇。御寇有一个十分亲近的人,名叫陈完,是陈厉公的儿子。御寇被杀,陈完也在陈国呆不住了,便带着自己的家人逃到了齐国。这时候,中国的历史已经进入了春秋时期,齐国正值齐桓公在位,处于蒸蒸日上的强盛阶段。齐桓公本打算让陈完任卿相,陈完推辞。于是,便作了齐国的工正,主要负责齐国的器械生产。陈完一支在齐国落了户,把自己的姓氏也由陈改成了田。
在田完入齐约l70年以后,田完的后代田乞在自己的封邑内用大斗出、小斗收的办法笼络齐国人心,使得田氏宗族的势力越来越强大,一些有远见的人都说:“齐国之政恐怕最终要落到田氏手中。”在齐景公死后,田乞用强力杀死支持景公太子孺子荼的高昭子,赶跑了孺子荼的另一个支持者国惠子,最后杀死了孺子荼,立了景公另一个儿子齐悼公阳生,自己为齐相,掌握了齐国大权。又过了100多年,田乞的曾孙田和取代了齐康公,成为齐国的君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田氏代齐”事件。
在战国时期,田氏统治下的齐国经历了由昌盛到衰败的过程,8代君主184年以后,齐王田建时期,齐国就被秦王嬴政横扫六合的扫帚席卷进了统一的秦帝国版图之中了。齐王田
建在亡国后被迁到河南共县(今河南辉县),他的儿子田升在秦末反秦风暴中被项羽封为济北王。项羽称霸仅仅4年就被刘邦打败,随着项羽的失败,田升的济北王爵位也不复存在。然而这短短数年的济北王的待遇却开了妫姓之王的先河,从此,田建的子孙后代便世世代代以王作为自己的姓氏了。
三、是出自子姓
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子姓是殷商帝王家族的姓氏。殷商帝王家族以子为姓是从契开始的。传说契的母亲叫简狄,是有城氏的女儿。有一次,简狄与她族中的姐妹一起在大河中洗浴,忽然看见天边飞来一只大鸟。那鸟在河边下了一个蛋,正好离简狄很近。简狄便把那个鸟蛋捡起来吃了。说也奇怪,简狄自从吃了那个鸟蛋以后,便怀了孕,经过十月怀胎,竟生下了一个男孩子,这个男孩子就是契。
契在尧的时候出生成长,并表现出过人的才干。大禹治水成功,舜对他进行表彰的时候,大禹就说这里有稷、契、皋陶等人的功劳。于是,舜还专门下了命令,任契为司徒,让他用父、母、兄、弟、儿子等伦理观念教化百姓,把他封在商(今河南商丘县南)地,赐姓为子。
契在自己的封地传了一代又一代,到了他第13代孙汤的时候,经过了8次迁都,最后终于在亳(今河南商丘北)定下了统治中心,成为与夏朝抗衡的一个强大的部落集团。
当时,夏朝已经走到了它的穷途末路,与夏朝成为鲜明对比的是,商王国正处在蒸蒸日上的发展时期。商王国的首领汤很会治国,汤还是一个仁义的君王,人们纷纷前来投奔他。在这离夏奔汤的人群中,有一个叫伊尹的能人,成了汤治理国家的良辅。最后,汤向夏王朝发动了进攻,一举打败了夏桀,推翻了夏朝,在西亳(今河南偃师二里头)定都,建立了商朝。 商王朝也时盛时衰地延续了500多年的时间,最后终于亡在第3)位君主纣王,比干是纣王的爷爷帝太丁的儿子,是商纣王的叔叔,当时他正担任少师的职务。纣王如此昏庸,人们纷纷离去,纣王的兄弟微子走了,另一个兄弟箕子也装起疯来。而比干却下决心劝谏纣王改弦更张。他见到纣王,对他进行了苦口婆心的劝说。纣王不听,比干就不走,一连在宫中劝了3天。最后把纣王说得不耐烦了,他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我想看看你的心是不是如此。”说完,便把比干剖腹挖心,活活杀死了。
据《通志,民族略》所载,殷商王子比干(纣王的叔父),因屡次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比干被杀后,葬在当时的国都朝歌(今河南卫辉市北)附近,他的子孙世代为他守陵,同时为了纪念他,便改以“王”为氏。
四、他族改姓或赐姓
1. 刘氏改姓王氏
西汉末,王莽建立新朝,始建国二年(10年)下诏说:“明德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献天符,或贡昌言,或捕告反虏,厥功茂焉。诸刘与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罢,赐姓曰王”。
五代时,幽州人刘去非追随刘守奇在后梁政权中任河阳行军司马。李存勖攻破后梁河、洛地区,刘去非便投奔了后梁荆南兵马留后高季兴,成为高季兴的心腹。后唐建立后,高季兴表示归顺,曾被后唐任为兼中书令。高季兴始终与后唐李存勖貌合神离,刘去非因与李存勖曾作过对,为保护自己也改姓为王,叫王保义了。
2. 刘氏改姓王氏
北朝时,西域胡人支颓褥迁居到新丰(今陕西临潼县东北),不久即死去。他的妻子带着儿子支收又嫁给了北周的王粲。因此支收改姓王,他的儿子就是隋朝末年一度称帝的王世充。
3.谢氏改姓王氏
明朝汀州府(今福建长汀县)经历王得仁,其家本姓谢氏,“父避仇外家,因冒姓王氏”。
清人王树荣所作《王谢世表序》中说:“吾族本系,出晋从事中郎谢万石后。梁天监中,景涤公讳觉官吴兴太守,因家焉,世为吴兴谢氏。建明初,忠烈公讳贵为北平指挥使,与张丙、张信同受建文密诏,监察燕王。张信密与燕棣通款,燕棣伪称疾嗾,信约张丙与忠烈公往侦之,二人同遇害。及靖难兵起,夷族令严,忠烈公幼子公权袭外家姓获免。
4.孙氏改姓王氏
明朝都御史王一鹗本来姓杨,大理评事王大崇本来姓孙,都改姓王。
五、少数民族改姓王氏
1. 鲜卑族可频氏 北魏孝文帝时把国都从代北平城迁到这里,很多代北鲜卑人也跟随到了这里,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下令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把籍贯改为河南洛阳,死后也要埋在洛阳北面的邙山,把姓氏改为汉姓。可频氏改威王氏。
2. 羌族钳耳氏
《魏书》卷九十四《宦官·王遇传》说:“王遇,自庆时,本名他恶,冯翊李润镇羌也。与雷、党、不蒙俱为羌中强族。自云其先姓王,后改氏钳耳,世宗时复改为王焉。自晋世以来,恒为渠长”。
羌族钳耳氏 隋唐之际的钳耳宗、钳耳干兄弟。他们两个在隋炀帝大业年间“以王后兄弟并改姓王氏。”钳耳兄弟成为王后的兄弟是从隋炀帝的皇后萧氏论起的。萧氏的从妹曾嫁给羌人钳耳氏,按辈份,可能钳耳兄弟与萧皇后同辈。
3.高丽人
营州地区的高丽人改姓王氏在北朝至隋唐时屡见不鲜。《周书》卷二十《王盟传》记载:“王盟字子仵,明德皇后之兄也。其先乐浪人”。引日唐书》卷一百一十《王思礼传》记载:“王思礼,营州城傍高丽人也”。同书卷一百六《王毛仲传》也说,霍国公王毛仲“本高丽人也”。王毛仲是不是营州地区的高丽人不得而知,但他为高丽人改姓王氏则确定无疑。
4.回纥人
安东都护府是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设置的,在归属安东都护府的回纥人中,有一支姓阿布思的,是回纥大姓之一。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安东都护府被取消,阿布思姓中一个叫五哥之的人投到了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的帐下,被李宝臣的裨将王武俊收为养子,从此改姓王氏。
5.匈奴族
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战国时期就在燕、赵、秦以北地区游牧。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之间既有兵戎相见的战争,也有温情脉脉的和亲。东汉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发生了大分裂,北匈奴留居漠北,南匈奴南下降附汉朝,形成了匈奴与中原汉朝交往的第一次高潮。三国西晋十六国时期,大批匈奴人进一步南进中原,并先后建立过几个政权。匈奴人进入中原,在与汉族的交往中也有不少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王姓。
6.契丹族
据《新唐书》、引日唐书》记载,前面所说的回纥人王廷凑的养父王武俊是契丹怒皆部人,他的祖父、父亲、儿子、孙子、曾孙等六代人在唐和五代时期都地位显贵。至两宗时期,契丹人建立辽国,其皇室耶律氏也有很多人改姓王氏。
7.女真族
女真族曾在两宋时期建立金朝。金朝皇族完颜氏在金亡国后也有改姓王的。《王思孝墓志》载:王思孝的祖先出于金宗室完颜氏,世居磁州(今河北磁县)。王思孝的父亲完颜远任金统军使。思孝年幼时便逢丧乱,流居大名、濮阳等地,改姓王氏。
8.蒙古人、满族人宋朝以后,先后建立元朝和清朝。在长期与汉人接触过程中,不少蒙族人、满族人也改姓王氏。
『柒』 陈氏不乏名人,历史上陈氏名人有哪些
1、陈琳:字孔璋,广陵射阳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生年无确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较年长,约与孔融相当。汉灵帝末年,陈琳任大将军何进主簿。何进为诛宦官而召四方边将入京城洛阳,陈琳曾谏阻,但何进不纳,终于事败被杀。
董卓肆恶洛阳,陈琳避难至冀州,入袁绍幕府。袁绍失败后,陈琳为曹军俘获。曹操爱其才而不咎,署为司空军师祭酒,使与阮瑀同管记室。后又徙为丞相门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与刘桢、应玚、徐干等同染疫疾而亡。
2、陈胜:字涉,秦末阳城( 今河南省登封市东南)人,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一。他与吴广一同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西南)率众起兵,成为反秦义军的先驱;
不久后在陈郡称王,建立张楚政权。后被秦将章邯所败,遭车夫刺杀而死,陈胜死后被辗转埋葬在芒砀山。刘邦称帝后,追封陈胜为“隐王”。
3、陈寿: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陈寿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
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元康七年(297年)病逝,年六十五。
4、陈庆之:字子云,汉族,义兴国山(今江苏省宜兴市)人,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将领。出身寒门,少为梁武帝萧衍随从,颇受信任。梁普通年间,任武威将军、宣猛将军等职,带兵有方,善抚军士。
5、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人,唐代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女皇武则天重视,授麟台正字。
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圣历元年698)时,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陈子昂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
『捌』 请问安徽各市人均寿命排行
一个城市不仅仅有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综合实力,还有人口及面积。那么安徽各区占地面积排名是什么?2018年安徽各区人口面积数据排名是多少?高考升学网整理了以下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安徽是中国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这里是淮河文化、庐州文化、皖江文化、徽文化四大文化圈的起源地,现在安徽省属于国家6大世界级城市群,也是中国最幸福的省份。
安徽人口数量
城乡发展:2011年安徽城镇人口2674万(44.8%)乡村人口3294万(55.2%)。出生率12.23‰,死亡率5.91‰,自然增长率6.32‰。
预期寿命:2010年安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75.08岁,其中男士的平均预期寿命为72.65岁,而女士的平均预期寿命为77.84岁。
失业情况:安徽各地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据显示2010年有26.86万人失业、失业率为3.66%,2011年有33.14万人失业、失业率为3.74%。
安徽各市人口数量排行榜
地 区 常住人口(万人) 城镇化率(%) 出生率(‰) 死亡率(‰) 人均受教育年限(年)
合肥市 786.9 72.05 10.64 4.66 10.89
芜湖市 367.0 63.46 9.32 5.76 10.11
蚌埠市 333.1 53.74 15.47 5.44 9.62
淮南市 345.6 62.05 12.72 5.90 9.37
马鞍山市 227.6 66.49 10.21 5.17 8.99
淮北市 220.8 62.13 12.83 4.44 9.54
铜陵市 160.1 54.14 9.05 4.96 9.10
安庆市 461.2 47.19 10.86 5.54 8.91
黄山市 137.9 49.56 9.18 6.54 8.84
滁州市 404.4 50.40 11.32 5.06 8.97
阜阳市 799.1 40.24 18.10 7.08 8.41
宿州市 559.9 40.03 16.35 7.08 8.66
六安市 477.2 43.99 12.26 6.55 8.77
亳州市 510.4 38.28 16.81 6.38 8.29
池州市 144.3 52.30 9.51 5.66 9.06
宣城市 260.1 52.14 9.78 6.94 8.59铜陵,75.82岁
合肥,78.12岁
马鞍山:78.8岁
芜湖: 75.43岁
蚌埠:76.34岁
安庆:75.86岁
淮南,73.51
淮北,75.75
黄山,75.12
阜阳,75.01
宿州,77.14
巢湖,73.57
六安,73.51
亳州,73.87
池州,73.31
宣城,75.12
滁州,75.88
『玖』 文康口腔门诊部怎么样
网上团购佐,地方其实唔太难搵~如果喺从广州酒家果个路口入,一直行就会见到七天连锁酒店,如果喺坐地铁就要喺长寿路A出口出来,再向右转一直行,行到第一个路口转右再搵七天连锁酒店!门诊部唔大,有四张牙床,里面有个带眼镜的女医生几好,帮我做得几好,一边安抚叫我唔好紧张,一边又好认真咁帮我清理口腔,仲话唔会因为喺团购就马虎,足足做一个钟有多!清理得好干净,但另外有个年纪大少少嘅女医生就服务唔太好,一味得过快,帮我朋友搞一阵就搞掂,有D求其咯!不过39蚊咁样嘅团购,算喺唔错咯,大家可以去搵果个年青少少果个带眼镜的女医生,服务态度唔错,又负责又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