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97岁的诺奖得主“足够好”老爷爷有着什么样的励志人生
97 岁,他还奋战在科研一线。John B. Goodenough,人称“足够好”老爷爷,刚刚加冕诺贝尔奖。10 月 9 日,2019 年诺贝尔化学奖颁向锂电池领域。当他获奖,外界关注他的履历,才发现其充满坎坷和跌宕的一生,简直就是传奇的一生、榜样的一生,励志的一生。
24 年之后,Goodenough 进行了人生第一次“跳槽”。那年,牛津大学需要一位能教无机化学,同时也能管实验室的教授。Goodenough 虽然研究的是物理,但他本科的时候为了凑学分学了两门化学课,就因此意外的被选中了,进入牛津大学任教,并成为无机化学研究负责人。正是这一次跳槽,让 Goodenough 终于在 54 岁的年纪开始了一项改变世界的研究。老爷爷的经历告诉我们,想要成功就要坚持自己,并有持之以恒的决心。
⑵ 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九十多岁老人,锂电池技术为何今天才被重视
不是颁布了诺贝尔奖才证明这项技术被重视,其实锂电池技术一直都被重视,并应于在了我们日常生活中。
自从20世纪中期计算机芯片发明以来,技术就一直在飞速进步,我们可以用一个故事来讲述:摩尔定律。每2年芯片中的晶体管数量就会翻倍,其它技术也在进步,最终使得处理器的性能每隔18个月翻一倍。
对于许多人来说,这样的办法显然不够好。智能手机最开始只是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现在成了我们的基本需求。我们用它来支付钱款,用它来通信,用它来导航。如果手机不能用,我们会很心烦。这还不算什么,当电动汽车、抢救生命的健康设备没有电时后果更严重。照预测,太阳能将是未来的主要能源,如果没有太阳,就需要电池拥有很大的存储容量才行。
⑶ 美国年龄最大的诺贝尔奖得主是谁
生于莫斯科、加入美国籍的里奥尼德·赫维克兹,他于2007年因最早提出“机制设计理论”而获得经济学奖,其时已90岁。
⑷ 史上最老的诺贝尔奖得主是谁
200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尔维茨Leonid Hurwicz,获奖时90岁
⑸ 2009年得了诺贝尔奖的都有哪些人物
2009诺贝尔医学奖
获奖人:卡罗尔•格雷得 伊丽莎白•布莱克本 杰克•绍斯塔克
新华网北京10月5日电(记者潘治)生老病死,这或许是人类生命最为简洁的概括,但其中却蕴藏了无数的奥秘。获得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三位美国科学家,凭借“发现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这一成果,揭开了人类衰老和罹患癌症等严重疾病的奥秘。
在生物的细胞核中,有一种易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线状物质,它们被称为“染色体”。正常人的体细胞有23对染色体,它们对人类生命具有重要意义,例如众所周知,决定男女性别的就是一对染色体。在染色体的末端部分有一个像帽子一样的特殊结构,这就是端粒。而端粒酶的作用则是帮助合成端粒,使得端粒的长度等结构得以稳定。
“染色体携有遗传信息。端粒是细胞内染色体末端的‘保护帽’,它能够保护染色体,而端粒酶在端粒受损时能够恢复其长度。”获奖者之一的伊丽莎白•布莱克本介绍说:“伴随着人的成长,端粒逐渐受到‘磨损’。于是我们会问,这是否很重要?而我们逐渐发现,这对人类而言确实很重要。”
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发布的新闻公报说,这三位科学家的发现“解释了端粒如何保护染色体的末端以及端粒酶如何合成端粒”。借助他们的开创性工作,如今人们知道,端粒不仅与染色体的个性特质和稳定性密切相关,而且还涉及细胞的寿命、衰老与死亡等等。简单地说,端粒变短,细胞就老化。相反,如果端粒酶活性很高,端粒的长度就能得到保持,细胞的老化就被延缓。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陆续有研究发现,端粒和染色体等虽然与细胞老化有关,进而影响衰老,但并非唯一的因素,“生命衰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进程,它有许多不同的影响因素,端粒仅仅是其中之一”。
“这是有关人类衰老、癌症和干细胞等研究的谜题拼图中重要的一片,”新闻公报说,“他们的发现使我们对细胞的理解增加了新的维度,清楚地显示了疾病的机理,并将促使我们开发出潜在的新疗法。”
信息时报讯据《中国日报》报道,北京时间10月6日下午5点45分许,200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瑞典皇家科学院揭晓,被誉为“光纤之父”的华人科学家高锟、拥有美国和加拿大双重国籍的威拉德•博伊尔和美国人乔治•史密斯三人共同获得这一荣耀。
“他们为日常生活带来许多实用的创新,为科学探索提供了新工具。”评奖委员会在声明中说。评委会说,高锟因为在“光学通讯领域的光传输方面的突破性成就”获得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半奖金500万瑞典克朗,博伊尔与美国人史密斯因发明“成像半导体电路”而分享另外500万瑞典克朗。
香港中文大学前任校长高锟一九九六年在“高锟星”命名典礼上。 图为香港中文大学向中新网提供
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以及美国科学家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这是高锟、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从左到右)的照片。 新华社/路透
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在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以及美国科学家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 新华社记者吴平摄
新华网斯德哥尔摩10月6日电 (记者和苗 吴平)瑞典皇家科学院6日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以及美国科学家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
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贡诺•厄奎斯特在记者招待会上说,高锟在“有关光在纤 来源:深圳卫视《正午30分》 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他将获得今年物理学奖一半的奖金,共500万瑞典克朗(约合70万美元);博伊尔和史密斯发明了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将分享今年物理学奖另一半奖金。
随后,诺贝尔物理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约瑟夫•努德格伦用一根光纤电缆形象地解释了高锟的重要成就:早在1966年,高锟就取得了光纤物理学上的突破性成果,他计算出如何使光在光导纤维中进行远距离传输,这项成果最终促使光纤通信系统问世,而正是光纤通信为当今互联网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另一位评委英厄马尔•伦德斯特勒默手持一部数码照相机深入浅出地描述了另两位科学家的成就。他说,博伊尔和史密斯1969年共同发明了CCD图像传感器。这个传感器好似数码照相机的电子眼,通过用电子捕获光线来替代以往的胶片成像,摄影技术由此得到彻底革新。此外,这一发明也推动了医学和天文学的发展,在疾病诊断、人体透视及显微外科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用途。
在记者招待会上,厄奎斯特还拨通了博伊尔的电话向他表示祝贺。85岁高龄的博伊尔表示,能够成为今年的获奖者他非常激动,自己从来没有想过会获得诺贝尔奖。
高锟1933年生于中国上海,人称“光纤之父”,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博伊尔1924年出生于加拿大阿默斯特,史密斯1930年出生于美国纽约,两人发明CCD图像传感器时均供职于美国贝尔实验室。诺贝尔科学奖通常颁发给年龄较大的科学家,因为获奖成果都经过了几十年的检验。
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今年公布获奖名单的第二个诺贝尔奖项。本年度诺贝尔奖各奖项得主将独享或分享总额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的奖金。
中国网10月7日讯 200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刚刚揭晓,英国人拉玛克里斯南、美国人斯泰茨、以色列的约纳什因在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研究中的贡献共同获该奖。(周翔)
诺贝尔奖得主感言:
我们只是一群
努力者的代表
新华社斯德哥尔摩10月7日电“科学是高度合作的事业,”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在得知获奖消息后说,“很多人对核糖体的研究作出了贡献。所以,从某个角度来说,我们只是一群努力者的代表。”
“哦,你知道吗,”拉马克里希南在确认获奖后对媒体说,“我接到获奖通知电话时的第一反应还认为这是个玩笑,我有个朋友经常和我开玩笑,我还夸奖他说话有瑞典口音。”
“我真的,真的很高兴!”年届七旬的以色列女化学家阿达·约纳特在接到获奖通知电话时,虽然语调平静,但言语之中却充满了喜悦,“这么说,我是继居里夫人、约里奥-居里、霍奇金之后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第四位女科学家了?”
接到来自瑞典的电话时,托马斯·施泰茨正打算去体育馆健身。“电话那头建议我别去了,因为接下来会有不少电话找我。”施泰茨解释说,有关核糖体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研发新型抗生素。
核糖体——
生命化学工厂
中的工程师
生命体就像一个极其复杂而又精密的仪器,不同“零件”在不同岗位上各司其职,有条不紊。而这一切,就要归功于仿佛扮演着生命化学工厂中工程师角色的“核糖体”:它翻译出DNA所携带的密码,进而产生不同的蛋白质,分别控制人体内不同的化学过程。
诺贝尔奖评委会介绍,这些科学家们不仅让我们知晓了核糖体的“外貌”,而且在原子层面上揭示了核糖体功能的机理。在医学上,人们正是利用抗生素来抑制细菌的核糖体从而治疗疾病的。评委会说,三位科学家构筑了三维模型来显示不同的抗生素是如何抑制核糖体功能的,“这些模型已被用于研发新的抗生素,直接帮助减轻人类的病痛,拯救生命”。(新华社电 记者潘治)
为什么诺贝尔奖多颁给老者
许多人对诺贝尔奖的印象是,它经常颁发给老者,而不是正值创造力巅峰的中青年科学家和学者。比如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仍然是老者。华裔科学家高锟生于1933年,美国人史密斯生于1930年,博伊尔则生于1924年。
其实诺贝尔奖的颁奖原则就是要保证获奖成就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因为,基础性研究成果由提出到被广泛认可,往往有一个过程,需要很长时间的检验。此外,将奖项颁给取得了让人们心服口服的成就的人,可以避免急功近利、“立竿见影”的科研获奖心态。
比如1982年,澳大利亚学者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发现了幽门螺杆菌,并证明该细菌感染胃部会导致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这一成果打破了当时的许多医学教条,但也经过了20多年,人们才渐渐发现这一成果的巨大价值。因此在2005年,两人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比如美国科学家拉斯·昂萨格早在1931年就发表了论文《不可逆中的相互关系》,大大推动了热力学研究,可是直到37年后的1968年,诺贝尔奖委员会才授予他化学奖。
还有某类成果依靠一个人在某一时间的发明是无法实现的,必须前赴后继才能最终出成果。比如早在1970年,法国化学家伊夫·肖万就已经详细地从理论上解释了烯烃复分解反应是如何进行的,并且列举了促进这种反应的催化剂的物质成分。直到1990年,肖万的理论才第一次被美国化学家理查德·施罗克应用在实践中并制造出效果优良的催化剂。两年后,美国科学家罗伯特·格拉布又发展了施罗克的成果,制造出在空气中更稳定的催化剂。他们三人因此获得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伊夫·肖万获奖时已74岁,而施罗克和格拉布也已经60多岁。
诺贝尔奖历史上最年长的获奖者是2007年经济学奖得主莱昂尼德·赫维奇。获奖时,他已是90岁高龄。赫维奇1917年出生于莫斯科,后加入美国国籍。他最早提出了“机制设计理论”,并因此与另外两位经济学家分享了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而这一理论的提出也已经有近20年的时间了。
诺贝尔奖也并非总是“姗姗来迟”,华裔科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从发表论文到1957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只有一年时间。这被称为奇迹。但他们的成果属于可以马上验证的开创性成果,而大多数诺贝尔奖成果都经过了长时间的考验,许多发表成果的年轻科学家或学者到获奖时已经成为老者。不过,从1974年开始,诺贝尔基金会规定,诺贝尔奖原则上不能授予已去世的人。
(新华社北京10月7日电 记者杨骏)
三得主小传
拉马克里希南1952年出生于印度金奈,目前持有美国国籍。拉马克里希南1971年在印度巴罗达大学获物理学学士学位,1976年在美国俄亥俄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76年至1978年在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获生物学研究生学位,1978年至1982年在耶鲁大学化学系做博士后,1982年至1999年曾先后在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和布鲁克黑文国家实验室等工作,1999年至今在英国剑桥大学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工作。
施泰茨1940年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1966年在哈佛大学获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博士学位,1967年至1970年在英国剑桥大学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做博士后,1970年至今在耶鲁大学工作。
约纳特1939年出生于耶路撒冷,1962年在希伯来大学获学士学位,1964年在希伯来大学获硕士学位,1968年在魏茨曼科学研究所获X射线晶体学博士学位,1970年她组建了以色列第一个蛋白晶体学实验室,目前在魏茨曼科学研究所工作。约纳特曾因细菌抗药性方面的研究于2008年获欧莱雅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设立的“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新华社斯德哥尔摩10月7日电)
女性得主 凤毛麟角
在诺贝尔奖百余年的历史上,共有789位获奖者,然而女性获奖者却少之又少,所占比例不到获奖总人数的5%。
诺贝尔奖女性得主中虽不乏居里夫人这样两度获奖的传奇人物,但从1901年诺贝尔奖首次颁发到2008年为止,只有35位女性曾获诺奖殊荣。她们所获奖项主要集中在和平奖、文学奖以及生理学或医学奖三个奖项,人数分别为12位、11位和8位。在物理学奖和化学奖方面,居里夫人获得了1903年物理学奖与1911年化学奖,除居里夫人外,只有1名女性获物理学奖,3名女性获化学奖。而经济学奖从1969年开始颁发至今无一位女性获奖。
历史上,曾有一些杰出女性被认为足以摘取诺贝尔奖的桂冠,但却因种种原因而未能实现。例如,沃森与克里克因发现DNA双螺旋结构而闻名,他们因此与威尔金斯分享了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实际上,罗莎琳德·富兰克林在这一历史性的发现中作出巨大贡献,她未能获奖在学术界曾引起长久争议。
(新华网北京10月4日电 记者刘石磊)
新华社斯德哥尔摩10月7日电(记者和苗 吴平)瑞典皇家科学院7日宣布,美国科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托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科学家阿达·约纳特3人共同获得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其中约纳特是自1964年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女科学家。
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贡诺·厄奎斯特首先宣读了获奖者名单。他说,拉马克里希南、施泰茨和约纳特因“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获奖,核糖体是进行蛋白质合成的重要细胞器,了解核糖体的工作机制对了解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随后,化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贡纳尔·冯·海伊内和评委莫恩斯·艾伦贝里通过投影仪图片展示,分别详细地介绍了3名获奖者的成就。他们介绍说,生物体每个细胞中都含有脱氧核糖核酸(DNA),基于DNA上携带的信息,核糖体便能合成蛋白质,如血红蛋白、免疫系统的抗体、胰岛素、皮肤中的胶原蛋白等。这些蛋白质在生命中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功能,它们在化学层面上组成并控制着生命。因此,有关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能够被迅速应用到实际中,没有核糖体存在,病菌就无法存活,当今医学上很多抗生素类药物都是通过抑制病菌的核糖体来达到治疗目的的。
他们说,3名获奖者通过独立的研究工作,分别采用X射线蛋白质晶体学方法绘制出3D模型来体现合成核糖体的成千上万个原子的位置,他们绘制的模型已被广泛应用于新抗生素的研制,以减少患者的病痛和拯救生命。
在记者招待会上,厄奎斯特拨通了约纳特的电话向她表示祝贺。约纳特在接受媒体现场电话连线采访时表示,获悉这一消息时她非常高兴,从来没想到自己能获此殊荣。她说,虽然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生命科学中很重要,但仍有许多未解之谜等待科学家们继续寻找答案。
拉马克里希南1952年出生于印度金奈,施泰茨1940年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约纳特1939年出生于耶路撒冷。他们将平分诺贝尔化学奖奖金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
瑞典文学院8日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德国女作家和诗人赫塔·米勒。瑞典文学院在颁奖决定中说,米勒的作品“兼具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直,描写了一无所有、无所寄托者的境况”。她将获得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的奖金……[详细]
赫塔·米勒:得知获奖很吃惊
米勒通过她的出版商发表了一份声明,表示对自己获奖感到“非常意外”。米勒曾多次获得德国的文学奖项,其作品包括小说、诗歌和随笔等。1982年,米勒的处女作、短篇小说集《低地》出版。她的其他作品有《河水奔流》《行走界线》《那时狐狸就是猎人》等
赫塔·米勒代表作:《我所拥有的我都带着》
我所拥有的我都带着,我本是一只受伤的小兽,很想前行,却无路可寻。在茫茫网络,是你的手将我牵引。是的,你是上天安排下出现的,而我必定将在你的命令下消失。
据法新社报道,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9日宣布,美国总统奥巴马获得2009年度诺贝尔和平奖。
挪威诺贝尔奖评审会主席托尔比约恩·亚格兰(ThorbjoernJagland)表示,将诺贝尔和平奖颁发给奥巴马,是表彰他“在加强国际外交及各国人民之间合作上,做出了非凡的努力。”
东方网10月12日消息:据诺贝尔基金会官方网站消息,10月12日中部欧洲时间下午13时00分左右(北京时间19时00分左右),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和奥利弗·E·威廉姆森 。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获颁200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彰“她对经济治理的分析,尤其是对普通人经济治理活动的研究”,而瑞典科学院将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奥利弗·E·威廉姆森,以表彰“他对经济治理的分析,特别是对公司的经济治理边界的分析”。埃莉诺·奥斯特罗姆1933年出生于美国,现供职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奥利弗·E·威廉姆森1932年出生于美国,现在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工作。两位经济学家将各获得一半奖金。
诺贝尔奖金原本分为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奖五项。诺贝尔经济学奖并非诺贝尔遗嘱中提到的五大奖励领域之一,是由瑞典银行在1968年为纪念诺贝尔而增设的,全称应为 “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经济学奖获奖者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选,1969年第一次颁奖。
按照传统,2009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将在今年12月10日举行。除和平奖颁奖仪式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以外,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文学奖和经济学奖都将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与去年相同,今年诺贝尔奖每项奖金仍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979万元人民币)。
时间表
10月5日 宣布生理与医学奖得主
10月6日 宣布物理学奖得主
10月7日 宣布化学奖得主
10月8日 宣布文学奖得主
10月9日 宣布和平奖得主
10月12日 宣布经济学奖得主
⑹ 诺贝尔奖的诺奖逸事
法国籍波兰裔科学家玛丽·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居里夫人 ),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第一位两次在不同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人 1903年物理学奖:发现放射性与钋元素
1911年化学奖:提炼出镭 美国科学家莱纳斯·鲍林,第一位以唯一获得者身份两次在不同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人 1954年化学奖:化学键的研究
1962年和平奖:反对核武在地面测试 美国科学家约翰·巴丁,第一位两次在物理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人 1956年物理学奖:发明晶体管
1972年物理学奖:建立超导BCS理念 英国科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第一位两次在化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人 1958年化学奖:测定胰岛素分子的结构
1980年化学奖:核酸DNA序列的确定方法 历来前10名最年轻诺贝尔奖得主名单(截止到2016年3月): 马拉拉·优素福·扎伊,获奖年龄17岁,巴基斯坦人,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 劳伦斯·布拉格,获奖年龄25岁,英国人,19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维尔纳·海森堡,获奖年龄31岁,德国人,193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政道,获奖年龄31岁,美籍华人,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卡尔·安德森,获奖年龄31岁,美国人,193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保罗·迪拉克,获奖年龄31岁,英国人,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弗雷德里克·班廷,获奖年龄32岁,加拿大人,19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塔瓦库勒·卡曼,获奖年龄32岁,也门人,2011年诺贝尔和平奖。 鲁道夫·路德维希·穆斯堡尔,获奖年龄32岁,德国人,196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梅里德·科里根,获奖年龄32岁,北爱尔兰人,1976年诺贝尔和平奖。 另外,最年轻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是田中耕一,日本人,获奖年龄43岁,2002年得主。
最年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阿尔贝·加缪,法国人,获奖年龄44岁,1957年得主。
最年轻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肯尼斯·约瑟夫·阿罗,美国人。获奖年龄51岁,1972年得主。 最巧合:生日献礼
2007年10月10日,2007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公布,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因为在表面化学研究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而幸运获奖。巧合的是,当天正好是埃特尔71岁生日。
最郁闷:等了55年
1911年,劳斯就公布了肿瘤是由病毒引起的伟大发现,但是,一直没有引起诺贝尔奖委员会关注,结果劳斯等了55年直到85岁才获奖。
最年轻:17岁获奖
到目前为止,最年轻的诺贝尔获奖者是巴基斯坦人马拉拉·优素福·扎伊。2014年10月10日,因“为受剥削的儿童及年轻人、为所有孩子的受教育的权利抗争”,与凯拉什·萨蒂亚尔希共同获得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为该奖项最年轻的得主。
最年长:90岁获奖
到目前为止,最年长的诺贝尔获奖者是莱昂尼德·赫维奇,1917年出生于俄罗斯莫斯科,后加入美国国籍,目前为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荣誉教授。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莱昂尼德·赫维奇、埃里克·马斯金和罗杰·迈尔森3名美国经济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创建和发展“机制设计理论”方面所作的贡献。90岁,成为史上年纪最大的诺贝尔奖得主。他已于2008年去世。
最集中:居里家族
居里夫人和丈夫曾经获得诺贝尔奖,后来居里夫人又再次获奖,而20多年后,他们的长女也和丈夫约里奥一起发现人工放射性物质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继承了居里夫妇的科学事业。
最兄弟:丁伯根兄弟
简·丁伯根和尼可拉斯·丁伯根是唯一两兄弟都获得过诺贝尔奖的亲兄弟。
1969年简·丁伯根与拉格纳·弗里希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1973年尼可拉斯·丁伯根与卡尔·冯·弗利、康拉德·洛伦兹因为在动物个体和群体行为的构成和激发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前50名单如下 :
1. Harvard University(美国最多)
2. Columbia University
3. University of Cambridge(英国最多)
4. University of Chicago
5.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6.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7. University of Oxford
8. Stanford University
9. Yale University
10. University of Paris(法国最多)
11. Cornell University
12. Georg August University of Göttingen(德国最多)
13. University of Heidelberg
14. Princeton University
15. Humboldt University Berlin
16. Ludwig Maximilians University of Munich
17. New York University
18.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19.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21. ETH Zurich(瑞士最多)
22.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23.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24.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25. Rockefeller University
26.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27.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28. University of Michigan
29.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30. University of Zurich
31.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32.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33.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34.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
35. University of Freiburg
36. University of Frankfurt
37.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38.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39. Leiden University
40.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41. University of Vienna
42. Uppsala University
43.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44. University of Würzburg
45. 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46.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47.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48. McGill University(加拿大最多)
49. King's College London
50.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⑺ 为什么诺贝尔奖一般不颁给已故之人
因在诺贝尔的遗嘱中有说明偏向在世的人,去世的人成就和数量居多,不易评判。1974年开始,诺贝尔基金会规定,诺贝尔奖原则上不能授予已去世的人。
相关介绍:
诺贝尔奖以“诺贝尔奖基金会”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六个领域对人类做出最重大贡献的人。截止至2018年,诺贝尔奖共授予了904位个人和24个团体。
193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和1961年的诺贝尔和平奖都曾颁发给已去世的人。1974年开始,诺贝尔基金会规定,诺贝尔奖原则上不能授予已去世的人。与许多电影奖项及文学大奖不同,诺贝尔奖遵循的原则是,除了公布最终获奖者外,候选人的名单都不对外公开,并设置了50年的保密期。
(7)90岁诺奖扩展阅读
相关背景:
诺贝尔奖 的发奖仪式都是下午举行,这是因为诺贝尔是1896年12月10日下午去世的。为了纪念这位对人类进步和文明作出过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在1901年第一次颁奖时,人们便选择在诺贝尔逝世的时刻举行仪式。
科学奖和医学奖已证明很少引起争论;而文学奖与和平奖,则因其本身性质特殊,最易导致意见分歧。和平奖则常常保留。
根据诺贝尔遗嘱,在评选的整个过程中,获奖人不受任何国籍、民族、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的影响,评选的第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诺贝尔奖
⑻ 97岁的约翰·B·古迪纳夫为什么会获取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一直以来都备受大家的瞩目,就在前不久,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约翰·B·古迪纳夫,M·斯坦利·威廷汉和吉野彰。诺贝尔评奖委员会表示,三人的研究使锂离子电池的使用方式更加稳定,从而开启了电子设备便携化进程,为打造一个无线互联的社会奠定基础。
接下来诺贝尔还有三个奖项待发让我们期待一下吧:文学奖将公布18年和19年的,不早于10月10日下午7:00;和平奖,不早于10月11日下午5:00;经济学奖,不早于10月14日下午5:45。
⑼ 有多少美籍华人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自1901年颁发以来,共有六位美籍华人科学家获诺贝尔奖,他们分别是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钱永健、高锟 。
丁肇中:1936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丁肇中和伯顿·里克特由于1974年发现了J/ψ粒子而同时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远哲:1936年生于台湾,1962年移居美国,1974年加入美国国籍,1986年以分子水平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研究与赫施巴赫及约翰·波兰伊共获诺贝尔化学奖,时年50岁。1994年放弃美国国籍,返回台湾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朱棣文:1948年生于美国,祖籍江苏苏州太仓,美籍华人。1997年因“发展了用雷射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崔琦:1939年生于河南平顶山,美籍华人,1998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崔琦、哥伦比亚大学的霍斯特·路德维希·施特默及史丹佛大学的劳克林三人因“他们发现了电子量子流体现象,一种新形态的量子流体,其中有带分数电荷的激发态”而获得获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钱永健:1952年出生于美国,祖籍浙江杭州,美籍华人。日裔美国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查尔菲以及美国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因为发现绿色荧光蛋白方面做出突出成就分享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他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堂侄,美国华裔化学家。
高锟:1933年出生于中国上海金山区,英美双国籍,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2009年因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与发明了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的韦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共同获得2009诺贝尔物理学奖。
(9)90岁诺奖扩展阅读: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在1895年创立的。在世界范围内,诺贝尔奖通常被认为是所颁奖的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诺贝尔奖最初分设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等五个奖项,于1901年首次颁发。
根据诺贝尔遗嘱,在评选的整个过程中,获奖人不受任何国籍、民族、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的影响,评选的第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
⑽ 什么样的条件才能获得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评选规则:
1、根据诺贝尔遗嘱,在评选的整个过程中,获奖人不受任何国籍、民族、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的影响,评选的第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
2、遵照诺贝尔遗嘱,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生理学或医学奖由瑞典皇家卡罗林医学院(卡罗林斯卡学院)评定,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评定,和平奖由挪威议会选出。
3、经济奖委托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每个授奖单位设有一个由5人组成的诺贝尔委员会负责评选工作,该委员会三年一届。
诺贝尔奖评选过程为:
瑞典皇家科学院
1、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各项诺贝尔奖推荐的候选人。通常每年推荐的候选人有1000—2000人。
2、具有推荐候选人资格的有:先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诺贝尔奖评委会委员、特别指定的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评委会特邀教授、作家协会主席(文学奖)、国际性会议和组织(和平奖)。
3、不得毛遂自荐。
4、瑞典政府和挪威政府无权干涉诺贝尔奖的评选。
5、2月1日起,各项诺贝尔奖评委会对推荐的候选人进行筛选、审定,工作情况严加保密。
6、10月中旬,公布各项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
7、每年12月10日是诺贝尔逝世纪念日,在斯德哥尔摩和奥斯陆分别隆重举行诺贝尔奖颁发仪式,瑞典国王及王后出席并授奖。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诺贝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