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水滸傳人物性格特點 魯達 武松 李逵
李逵,力大無比,仗義但不失柔情,性格火爆,直接,愛打抱不平,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粗中兼蠻。
武松,孝順,愛憎分明,
㈡ 水滸傳人物性格特點 魯達 武松 李逵
李逵,粗讀《水滸傳》,便認為他雖勇猛,爽直卻粗俗不堪,進而細讀,卻發現他粗獷中帶有豪放、率真、可愛的性格特點。這是魯達、武松所沒有的。例如在《黑訖風斗浪里白鮡》一回中,寫李逵初見宋公明時的一番話:「哥哥,這黑漢子是誰?」「若真是個宋公明,我便下拜甚烏!……」
了了幾句話,李逵的魯莽、憨直及粗魯中表現出來的率真、可愛的性格便可見一斑了。又如在剛上樑山時,他便說:「便造反,怕他怎地!晁蓋哥哥便做了大宋皇帝,宋江哥哥便做了小宋皇帝,吳先生做個丞相,公孫道士做個國師,我們都做個將軍,殺去東京,奪了烏位。」又如在後面的七十五回中他「扯詔罵欽差」等,他的粗魯的話雖看出他的頭腦簡單,但更能看出他起義的堅定性和對黑暗統治的無比憎恨。所以這一人物形象的深刻意義也就在此:乍看粗魯,細嚼卻發現粗魯的可愛、粗魯的英猛,進而使人感到正是他的魯莽、率直才更是光彩照人。但同是「粗魯」,魯達卻另有其特點。比之李逵,魯達的「粗魯」卻是性急,並有「粗中有細」的特點,這一點在《魯提轄拳打鎮關西》這一回中,便能很好的體現。雖然他和金氏父女素不相識,但由於同情他們的遭遇,便義憤填膺,三拳打死了惡霸鄭屠,雖然實踐了自己「殺人須見血,救人須救徹」這一人生信條。但是卻沒有考慮到事發後的嚴重後果:由於犯罪而無處容身,只好出家當和尚。由此,魯達的粗魯、爽直便可了解了。但細想魯達在打死鄭屠前,而是先設計將其激怒,又如魯智深明知鎮關西己沒有氣息,逃走時卻故意回頭指著鄭屠說:「你詐死,酒家和你慢慢理會。」一頭罵,一頭大踏步而去。可見他機智過人,更可看出其粗中有細的性格特徵。這是李逵所不及的。假使我們設想如若李逵碰到這件事,他會怎樣?我想他定會操起大斧,一路尋找鄭屠而去,任憑何人也勸他不住。所以,二個個性的不同也就在此,同時粗魯又與前兩人有所不同。這一點我們可從《武松斗殺西門慶》這一回中體會出來。當他得知哥哥是被西門慶同潘金蓮所害,並沒有直接找兇手報仇。而是先到縣衙告狀,告狀不準,便請來了四家鄰舍作證見詔問潘金蓮,詔認後殺之。因此,我們可以看出武松在殺「奸婦淫婦」時,「妙在從容次第,有條有理」,並「動容周施中禮」,這是李逵所做不到的。所以,金對嘆曾支:「《水滸傳》只是寫人粗魯處,便是有許多寫法,如魯達粗魯是性急,史進粗魯是少年任氣,李逵粗魯是蠻橫,開松粗魯是豪傑不受拘勒,阮小七粗魯是悲憤無處說,焦梃粗魯是氣質不好。」而李贄也這樣評價《水滸傳》刻畫人物性格的成就:「描畫魯智深,千古若活,真是傳神寫照妙手。且《水滸傳》文字絕妙千古,全在同而不同處有辨。如魯智深、李逵、武、阮小七、石秀、呼延灼、劉唐等人都是急性的,渠形容刻畫來各有派頭,各有光景,各有家數,各有身份,一毫不差,半些不混,讀去自有分辨,不必見其姓名,一睹事實,就在某人某人也。讀者亦以為然乎?讀者即不以為然,李卓老自以為然,不易也。」 所以,魯智深、李逵、武松都是急性之人,他們的性格有相同之處,但彼此又有獨特的個性,「各有派頭,各有光景,各有家數,各有身份。」他們的獨特個性都是通過人物各自的行動具體而生動的體現出來 。「讀者只要一睹事實,就知某人某人也。」
㈢ 結合書中對武松和李逵的描寫概括二人的特點
李逵:魯莽直率、思想單純、孝順
武松:有仇必報、有恩必復、重情重義
二者共同的特點是武功高強且非常勇猛,而且這二人共同是不願招安的
㈣ 《水滸傳》中哪個好漢最孝順
水滸傳的故事裡,孝順的英雄好漢其實不在少數,天罡星排行第一的及時雨宋江就是一個大孝子。但是很多人都覺得宋江作為一個文化人,又占著梁山一八零八張交椅的頭一排,孝順是理所當然的。所以我覺得今天要把這個名號歸到另一個好漢的頭上,那個人就是「黑旋風李逵」。
雖然李逵很遺憾沒有盡到孝道,但是李逵殺五虎的故事卻流傳開來,成為孝子的典範。所以說李逵雖然魯莽嗜殺,但就沖著他為母親殺死五虎的行為,就有人為他的孝道豎大拇指。
因為從這個故事裡我們可以看到,即使再窮凶極惡的人也有人性閃光的一面,《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在寫這本書的時候,並不是在一味地宣揚暴力與殺戮,同樣也宣揚了中國文化里的善念和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