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重陽節,九月九,聚朋友,再回首打三個數字
999
㈡ 關於重陽節的詩句(至少三句)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內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容,半夜涼初透。 —— 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 杜牧《九日齊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 杜牧《九日齊山登高》
九日黃花酒,登高會昔聞。 —— 岑參《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 —— 李白《九日龍山飲》
心逐南雲逝,形隨北雁來。 —— 江總《於長安歸還揚州九月九日行...》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 王勃《蜀中九日 》
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 岑參《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 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三晉雲山皆北向,二陵風雨自東來。 —— 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劉明府容》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 白居易《重陽席上賦白菊》
對青山強整烏紗。 —— 張可久《折桂令·九日》
竹葉於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 —— 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㈢ 農歷3月初3和9月初9是什麼節日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重陽節又稱為「雙九節」或「老人節」因為回古老的《易答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義,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而形成的漢族傳統節日。
㈣ 共度重陽節,清心來理佛,遲到 就認罰,打三個0到9的數字
共度重陽節,清心來理佛,遲到 就認罰,打三個0到9的數字——答案:958。
五體投地
【拼音】: wǔ tǐ tóu dì
【解釋】: 兩手、兩膝和頭一起著地。是佛教一種最恭敬的行禮儀式。比喻佩服到了極點。
【出處】: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三國》:「致敬之式,其儀九等:一、發言慰問,二、俯首示敬,三、舉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長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輪俱屈,九、五體投地。」
【舉例造句】: 屢聞至論,本極佩服,今日之說,則更五體投地。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六回
【拼音代碼】: wttd
【近義詞】:心悅誠服、甘拜下風
【反義詞】:嗤之以鼻
【歇後語】: 魯肅服孔明
【燈謎】: 卧倒
【用法】: 作謂語、定語、補語;比喻佩服到了極點
【英文】: alate
㈤ 小學三年級九月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的來歷:「重陽」之名最早出自《易經》。書中把「九」定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而「重陽節」之名最早記載是在三國時代。比如,魏文帝曹丕在《九日與鍾繇書》中描述了當時人們如何過重陽節。魏晉時期,重陽節的節日氣氛越發濃郁,有了賞菊、飲酒等習俗。
唐德宗李適時期,正式將重陽節列為國家認定節日,將其列為「三令節」之一。從此以後,宮廷、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並且在節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如今,重陽節在原來的基礎上添加了敬老等內涵,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
㈥ 三月三,初相見,重陽節,結成伴,打三個0到9的數字
三月三,初相見,重陽節,結成伴,打三個0到9的數字——答案:398。
成雙回成對
【拼音】:答 chéng shuāng chéng ì
【解釋】: 配成一對,多指夫妻或情侶。
【出處】: 《兒女英雄傳》第二六回:「講到姐姐今日這喜事,不但有媒有妁,並且不請得是成雙成對的媒妁,餘外更多著一位月下老人。」
【舉例造句】: 當然,這都是那些春風滿面的少男少女,成雙成對,含情脈脈。 ★俞天白《危欄》
【拼音代碼】: cscd
【近義詞】: 成對成雙
【反義詞】:形隻影單
【歇後語】: 扁擔兩頭掛籮筐
【燈謎】: 屬比目魚的
【用法】: 作謂語、定語;用於口語
【英文】: twinned
㈦ 出馬仙三月三九月九點兵是咋回事
每逢三月三和九月九點兵,目的是為了了解堂口仙家的流動情況。
農歷三月三是中國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其中以壯族、苗族、瑤族為典型,在古代壯族青年男女聚集街頭歡歌、匯聚江邊飲宴。在壯族傳說中,三月三是壯族始祖布洛陀誕辰日。漢族為上巳節,有三月三拜祖先、三月三拜軒轅、三月三拜蚩尤說法。
農歷三月三,不僅僅是單純的壯族傳統踏青歌節,也是壯族祭祖、祭拜盤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
現作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法定傳統公眾假日,該自治區內全體公民放假2天。
其不僅是漢族節日,也是廣西壯族、瑤族、侗族、苗族等民族傳統節日。歌節不僅是弘揚民族文化的盛會,亦是民族經濟交流的盛會。據記載,歌節已有上千年歷史。壯族山歌的發展尤為突出,歌會十分盛行,在古代男女青年聚集街頭或江邊飲宴歡歌。到了清代,形成了數百人以致數千人聚唱的大規模「歌圩」。
九月九為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的俗稱。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中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也即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在古代,六為陰數,九是陽數,因此,重九就叫「重陽」。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的說法。
㈧ 重陽節打三個數字
重陽節打三個數字——答案:299。
登高望遠
dēng gāo wàng yuǎn
【解釋】登上高處,看得更遠。也比喻思想境界高,目光遠大。
【出處】《荀子·勸學》:「我嘗跂高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呂氏春秋·順說》:「順風而呼,聲不加疾也,際高而望,目不加明也,所因便也。」
【結構】連動式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人的思想
【例句】郁達夫《住所的話》:「房子亦不必講究,只須有一處可以登高望遠的高樓,三間平屋就對。」
【英譯】ascend a height to enjou a disant view
㈨ 重陽節的來歷和習俗
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重陽節與除、清、盂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
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在每年農歷的九月九日,是漢族的傳統節日,因《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此外還有茱萸節、菊花節等說法。人們在慶祝重陽節時一般會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還要吃糕。另外,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崇孝活動。
(9)三9重陽節擴展閱讀:
重陽節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古人在重陽節前後幾天製作的松糕稱作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粘些香菜葉以為標志,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糙乾果;細花糕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乾果,如蘋果脯、桃脯、杏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
據說,早年不家用發面餅夾上棗,栗諸果的,或以江米、黃米面蒸成粘糕餅,似「上金」、「下銀」的花糕。
據《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餌,即古代之糕。《周禮》載餌用作祭祀或在宴會上食用。漢代又記有黍糕,可能與今天的糕已差不遠。蓬餌,想必也類似於黍糕之類。至宋代,吃重陽糕之風大盛了。糕與高諧音,吃糕是為了取吉祥之意義,因而才受到人們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