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爸爸孝順事跡

爸爸孝順事跡

發布時間:2020-12-20 14:11:45

❶ 「朵朵爸爸」趙長萱有什麼事跡

朵朵爸爸也是2009年黑龍江省「感動龍江」人物候選人之一。朵朵出生後就患專有腦癱,14個月時又屬患上了癲癇,就在各大醫院都說無法治好時,他跑到圖書館查閱大量書籍和資料,用自配的葯物一個月治好了女兒的癲癇,此外 ,他還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將女兒訓練得能夠獨立行走,且認識了3000多個英語單詞。

❷ 感動重慶十大人物的事跡

楊老是本次感動人物評選中年齡最大的一位,也是第一個上台領獎的人。怕遲到影響了頒獎典禮,楊養正老人下午1時30分就催促家人快出門。結果,提前一個多小時趕到會場。

剛邁進會場大門,兩名小學生就認出了楊老,立刻跑到他面前立正站好、行隊禮,恭敬地喊了一聲:「楊爺爺,您好!」接著,將楊老圍在中間拍照留念。

隨後,這位明星級「抗戰八百壯士」不斷被人認出,不斷有人過來與他握手合影。重慶市警備司令部大校敬佩地向楊老敬禮,說:「現在是個好年代,以後您老還有好日子要過。」一席話說得楊老開懷大笑。

發言時,他攥緊拳頭,激昂地唱起了《八百壯士》歌:「中國不會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謝團長……」現場立刻響起了熱烈的掌聲,一直伴隨著歌聲直到結束。

周書平:養女獻花感父恩

頒獎詞:因胸懷一顆博愛之心,並不富有的他將棄嬰攬入懷中。那些沒有父母的棄兒因為他才感受到人世的溫暖。許多年過去了,貧窮依舊他的愛心依舊。在未來艱難的行走中,他會獲得常人無法體會的幸福,因為他是好人。

周書平作了一中午思想工作,反復承諾只是出去一會兒,晚飯前一定回家,陪孩子們吃飯。但臨出門,最黏人的大女兒周小涵祭出一哭二鬧法寶,還是不依不饒跟了來。

跟來的還有成都電視台記者。他們正在他家采訪,跟蹤這個「超級爸爸」的日常生活。

為上台領獎,周書平穿上了走人戶時才穿的淺色上衣,頭發也剛理過,看上去很精神。不過,話很少,幾乎到了局促的程度———他又「暈」鏡頭了。

此時,對一切都感到好奇的周小涵被帶著四處參觀去了。周書平一個人坐在那裡,有些手足無措。他不停向後張望,想把女兒叫回自己身邊。

不過周小涵顯然另有打算。本來她只是習慣性攆路,對爸爸到哪兒、做什麼都不「感冒」。不過,看到現場一束束鮮花後,她興趣來了。

「這是干什麼的?」她主動問。

得知老爸要像幼兒園的先進小朋友那樣上台領獎,記者還要上台獻花後,她不樂意了。「我要給爸爸獻花,讓我去嘛……」牛皮糖般地扭。

她的纏人功夫之高,連周書平都搞不定,何況記者乎。於是,不敢等到她哭,記者乖乖投降,拱手出讓獻花權。

周小涵如願以償。獻花時,她居然說出句「謝謝爸爸」,感動得周書平一愣一愣的。

獎金,周書平打算用來給孩子們添置玩具。而花,一定要帶回家獻給老婆。「她比我不容易。」

劉念友:趕夜路回鄉教書

頒獎詞:千瘡百孔的涼席、勞保棉衣、白開水泡飯和鹹菜,見證了他貧窮的物質生活。但他的精神無比富有,像大山裡燃燒的一塊煤,久久溫暖他人。

為參加此次頒獎典禮,劉念友連趕了兩天夜路。「開縣離重慶太遠了,晚上趕路可以少耽擱點孩子們的課程。」

本來學校已為他找好了代課老師,但他還是堅持上完了27日下午的課程。放學後,他急匆匆趕到縣城坐上到重慶的末班車,到達時已是昨日凌晨1點過。

昨下午6時,頒獎典禮結束一結束,他便匆匆坐上了回開縣的汽車。此時天色已暗,飄著寒雨,記者再三勸他次日動身,但他堅持要連夜趕回:「我不能再耽擱一天了。」握著沉甸甸的獎杯,劉念友連說慚愧。

頒獎典禮上,劉念友的女兒劉久芳也來到現場,當看到市委常委、宣傳部長何事忠親自為父親頒獎時,她的眼睛濕潤了。「何部長頒的這個獎杯,讓我想起晚報刊登的爸爸那張滿臉煤灰的照片。」

黃永明:一月內兩上獎台

頒獎詞:一個言語不多的普通農民,講不出更多的道理,他也從來沒想到要去當英雄。因為,誰也不願選擇白發人送黑發人的結果。但他卻在最危險的時刻,用最本能的行為,向我們彰顯了最偉大的人性之愛。

黃永明和妻子張正芳早早來到頒獎現場。這是他一月內第二次走上領獎台。

「我不怨他了,他心裡比我更痛苦。」看到大屏幕上丈夫的照片,張正芳擦著眼淚說,「他一直都是個善良的人。如果還有機會,他還會這么做。」雖然每次看到別家娃娃就會想起女兒和孫女的笑臉,心裡像刀絞般難受,但張正芳承認:丈夫的選擇是對的,只怪山洪太無情。

「只要四個娃娃長大後考上大學,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我就安心了。」他稱。

蘭培麗:平靜謙遜令人敬

頒獎詞:她用行動向人們昭示:救死扶傷不僅僅在病房。她無需時時背誦希波克拉底誓言,在沖向汽車的那一瞬間,她心底深處最本質的東西完全展現:醫生醫術的高低只是本事,而博大的愛心,才是這個稱號的全部!

自從在汽車前搶回一條幼小生命後,蘭培麗醫生原本平靜的生活就被打亂了。但她那靜若止水的心境和善良謙遜的本色,卻並未因周圍的喧囂和榮譽的光環而改變。因此在頒獎典禮上,她一如既往地平靜。

一步入會場,蘭醫生便找個角落靜靜坐下,似乎這場熱鬧與她這位真正的主角無關。當記者問及其身體狀況時,她才說,現在常感到後腰疼痛,有時即使站直身體也有痛感。

據了解,蘭醫生工作一直很忙碌,即便參加頒獎典禮也只請了半天假。「每次查房,時間久了就挺不住。醫院給了我特權,准我隨時坐下休息。」她笑著說。

領獎時她謙虛地說,換作別人,也一定會像她那樣做。

獲獎時他們這樣說

楊養正:

中國不會亡,中國不會亡…….寧願死,不退讓,寧願死,不投降……———《八百壯士歌》

蘭培麗:

能有機會站在這里,真的很榮幸。我一直覺得做了件很平常的事,但廣大市民給了我這么大的榮譽,我會努力珍惜。

劉念友:

我是普通的小學教師,愛學生是我的職業和道德。你們的關懷讓我非常感動,也讓我感到慚愧,我還做得不夠。

黃永明:

我把鄰家4個小孩救出來,發現自己的女兒和孫女被水沖走了,我哭得像發瘋一樣,哭也哭不出來……

周書平:

我沒有什麼想法。娃娃是祖國的未來,我是個庶民百姓,要發揚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把他們養大,成為利國利民的殘疾人。

劉本玲:為晚報送上錦旗

頒獎詞:她像一朵永遠朝著太陽的向日葵,用堅強和樂觀向世人展示生命的價值。她不去考慮生命是否正進入倒計時,只是勇敢地活下去,哪怕拖著病疾的身體去打工,也要向世人證明:活下去,就是對生命的敬重!

「先別讓你們報社看到了。」離頒獎時間還有1小時,打工為自己掙救命錢的白血病少女劉本玲的母親孫述菊早早來到現場。

孫述菊激動地告訴記者,去年4月,患白血病的本玲隻身來到重慶打工,為自己掙醫葯費。期間,包括晚報在內的媒體多次給予其幫助,一下子讓她成了新聞人物。

3天前,本玲住進重醫附二院層流病房,等待接受骨髓移植。更令一家人沒想到的是,本玲竟被評選上了「感動重慶十大市民」……這一幕幕情景令孫母感激涕零。

由於本玲即將實施骨髓移植術,目前正在做化療,於是母親只好代女兒來領這份特殊的獎品。

「我不知道說什麼好。感謝晚報對本玲的關心,有了你們的關心,才有她的今天。」當孫述菊走上領獎台時,展開了一面醒目的錦旗:媒體傳千里,真情送萬家。

頓時,掌聲雷動。

李恆太:雙親千里尋遺體

頒獎詞:他來自遙遠的白山黑水,在他求學的另一個故鄉,他甚至沒來得及細讀這座城市最美麗的風景,青春卻永遠凝固在21歲。他由此獲得永生:在生與死的關鍵時刻,他用生命詮釋了「東北人都是活雷鋒」的最新內涵。

李恆太的母親崔成蓮登上領獎台時,已泣不成聲。這次他們夫妻來重慶,也為一償他們的心願———親自尋找兒子的遺體。

頒獎典禮上的李家夫婦蒼老了許多,話很少,一個勁地抹眼淚。崔成蓮的眼睛紅腫,聲音嘶啞。李父李明德戴著一頂帽子。因為思兒,他的頭發近段時間大把大把脫落。

他們比預計時間提早一天搭上南下火車,顛簸了20多個小時來到重慶。「我天天夢見兒子在水中哭,可慘了。」崔成蓮說起兒子眼淚直往下掉。

26日晚上抵渝後,他們次日早上7點就跑到唐家沱水上派出所。可水上打撈隊人員告訴他們,一直沒打撈到相似的遺體。失望之餘,他們決定親自尋找。

「兒啊,你在哪裡?你快回來吧!」崔成蓮在雇來的船上留著淚,一遍遍地呼喊著兒子的名字,希望奇跡能夠出現。冰冷的雨水打在他們身上,但始終淋不滅他們心中的一絲希望。

崔成蓮告訴記者,今天還將繼續尋找兒子的遺體,「我要找遍江邊的每塊石縫才罷休。」她說。

孔琳:英雄父母互安慰

頒獎詞:危險面前,他根本不需要選擇,因為這瞬間的行動源自他內心的品質。從人群中一躍面起時,他早把生死置之度外。春天裡,伴著從小熟悉的大江,他睡得十分安詳。雖然江面上再也尋找不到他的身影,但他在我們心中永生!

和以往一樣,孔琳母親錢彤玉因身體極度虛弱,不能到頒獎現場。父親孔慶岳提前1小時隻身到達。

在會場角落,孔父的眼光一直追隨著本報一位攝影記者,不一會兒眼睛紅了。「每當看見這些娃娃,我就想到孔琳……」說著說著,竟無語哽咽。

典禮即將開始。主席台上的孔父左邊正好是李恆太的母親。看著李母雙手支頭流淚,孔父故作輕松地安慰李母:「自己身體要緊,兒子不想看到我們傷心。」李母愣了一下,立即起身緊緊握住了孔父的手:「謝謝,上萬市民被我兒子感動,我真高興。」她反過來開導孔父,要忘卻兒子是絕對不可能的,但是可以盡量迴避和兒子有關的一切,讓時間來慢慢沖淡悲痛。

胡可信:助威團到場喝彩

頒獎詞:一個用筆為生命續航的天才少年,他旺盛的活力足見這方水土本身的魅力。他的生命雖然短暫,但畢竟蓬勃地燃燒過,創造了一個殘疾人最華麗的奇跡。他雖然沒有健全的肢體,但由於他的奮斗,使他在天堂里也有歌聲陪伴。

癱瘓天才少年胡可信的助威團,成為頒獎典禮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這孩子真是不容易,沒哪個人能比得上他。」說起胡可信,市經委李樺女士一臉佩服。十幾年前,胡可信癱瘓在床,疼痛難忍。身為人母的她動了惻隱之心,抽空去照顧胡可信。「他用超出平常人的毅力,為自己的生命創造了奇跡。」

助威團中還有4名小學生。「我們要向他學習。」江北區華新實驗小學四(二)班徐譚楚民看著即將出版的《生命之光》稿本稱,他看過學校舉辦的胡可信作品展後,覺得胡哥哥就像中國的霍金,「他們都在殘疾後不向厄運低頭,積極樂觀地去為生命爭取機會。」

獲獎時他們這樣說

劉本玲母親:我要感謝所有的好心人。我女兒正在化療,她手術後要爭取考上大學,報答大家。

劉君洪父親:我今天帶著他的遺像來,就是覺得我這個當爸爸的不如他,這個獎要讓他親自來拿。

李恆太母親:恆太犧牲後,我們從遼寧來重慶。這里的領導和市民都很好,我太感謝……反正我已說不出話來了,我只有鞠躬。

孔琳父親:我堅持不和孔琳救出的兩個學生見面,是因為不想給他們造成心理負擔。社會上有一種說法,認為我的兒子獻身了,就要認他救出的學生當干兒子———其實沒這個必要,我的老年生活有組織和社會保障。」

胡可信父親:感動重慶十大市民評選和重慶爭光獎交相輝映,其價值不亞於年產幾十萬輛汽車摩托車,這就是重慶的文化競爭力。

劉君洪:父親抱遺像領獎

頒獎詞:那一天,天很熱,圍觀者很冷。數十人中竟無一人援手!但這個來自大山深處未受污染的少年毅然沖了上去,青春的夢想從此終結。但他的果敢告訴日漸冷漠的人們:你們真的需要英雄用血來喚醒啊,哪怕英雄只有18歲!

劉君洪的父母提前進入頒獎典禮會場,找了一個角落坐下,目不轉睛地看著會場左前方的銀幕。

銀幕上,不停滾動出現十大感動人物圖像,其中包括劉君洪。劉母程金玉一邊流淚,一邊埋頭用座位上的紙筆寫著:「君洪,你知道不?你被評為全市十大感動人物了,爸爸媽媽代表你正在參加頒獎典禮呢……洪兒,我老是想起中秋節我們最後一次分手時,你站在站台上,揮手送我去廣東打工的情形。」

當主持人念到劉君洪的名字時,劉父劉國成抱著兒子遺像上台領獎,劉母頓時情感噴涌,禁不住在台下失聲大哭起來。現場所有人員的目光一下集中到劉母身上。幾名女士見狀,趕緊上前扶住劉母,邊勸邊不停陪著掉淚。一時,會場一片沉寂。

「我回去後,一定支持君洪的爸爸搞好教育工作。」頒獎典禮結束後,劉母說,兒子走了,淚也流得差不多了,活著的人不能老是停留在悲傷中。她要用兒子的英勇精神,好好建設家園,不讓丈夫為家操心,一心一意教書育人。

❸ 評選陽光爸爸事跡怎麼寫

可以寫一下爸爸平時的生活狀態好的積極的生活態度。

孝敬事例,急需!!!!!!!

孝子當義工回報社會好心人

「爸爸您走好啊……」看著父親被抬上殯儀館的喪車,王希海一次次哭倒在地,他不敢相信82歲的父親就這樣走了。昨天,剛剛從殯儀館回來的王希海告訴記者:「父親走了,許多人都說我應該開始新生活,但我和外界『隔絕』已經25年了,我的新生活要從做義工開始,回報那些幫助我們的好心人。」

伺候植物人父親25年

在2004年,本報就曾經報道過王希海照顧植物人父親的事情,在全國引起了不小的轟動。1981年,王希海的父親成了植物人,當年只有二十幾歲的王希海放棄了工作,一心一意照顧父親,這一照顧就是25年。將近50歲的他直到今天仍然沒有結婚,父親就是他生活的中心。

25年來他的父親沒有瘦一斤,反倒胖了不少;25年來他從來不敢一覺睡上1個小時,因為要給父親翻身……父親有痰吐不出,他用一根膠皮管把痰先吸到自己嘴裡。他父親的屋子裡春夏秋冬溫度相差不多,夏天即使王希海熱得滿頭大汗,也要給父親扇扇子。他每天給父親按摩,他的按摩手法就連醫院的專家也不得不稱贊非常好。2004年記者去采訪時,王希海說他的願望是讓父親活過80歲,那時他父親剛剛過了80歲生日。而今父親在82歲高齡時去世了,王希海一共伺候了他25年零2個月。

老父走得安詳

王希海告訴記者,大年初七一早5時,他和往常一樣扶父親起床,本來父親應該和他臉貼臉的,可這一天他剛把父親扶起來,父親的頭就滑到了他的肩膀上,在他懷里,父親安詳地閉上了眼睛。王希海不敢相信父親就這么走了,他立即給父親做人工呼吸,找來社區醫院的大夫看是否還能救過來,但他的父親還是走了。

孝子得到眾人幫忙

昨天是王希海的父親出殯的日子,站北街道的領導們一大早趕到殯儀館,許多社區里不相識的居民也紛紛前來。社區志願者幫著抬他父親下樓。旁邊的裝飾材料市場的保安們也主動來幫忙。珍奧核酸、大商家家廣場這些曾經幫助過他的企業也都給他送來了錢和物品,並承諾將盡量提供幫助。

在殯儀館里,不時有人說,「王希海,我在晚報上看過他的事跡和照片,太感人了!」「聽說過,大孝子啊!」許多人紛紛過來和他擁抱。

新生活從當義工開始

萬全社區書記王淑貞對王希海說:「你父親沒有了,你要開始自己的新生活了,我們社區就負責給你介紹個對象。」王希海笑了笑,他說:「我現在還沒考慮這些,是要開始新生活了,但25年來,父親一直是我生活的中心,我到現在還捨不得他走。而且我畢竟已經25年不怎麼出門了,就相當於和外界隔絕了25年,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潮流了。我要先鍛煉自己,再走入社會,我剛剛辦了個大連市慈善總會的義工證,我的新生活就從做義工開始吧。過兩天我就出去和志願者一起清理野廣告。」

王希海有漂亮的按摩手法,記者問他是否願意靠這個掙錢,他說:「如果別人有困難,我會盡可能的幫助。如果有的貧困家庭有護理的需要,我是義不容辭。大家這么幫我,我拿什麼回報社會?就用我餘下的時間為大家做事吧。」

❺ 關於父愛的事跡

父愛如山 呼喚陶天華 我們輕輕推開九號病房的門,只見病床上躺著一個面色蒼白的年輕人。昏迷了兩個多月的他骨瘦如柴,手和腿細得像棍子一樣,無力地縮在被子里。他頭部和胸口露著,腦袋上有一個明顯突起、長約十厘米的手術疤痕,鼻喉間插著的導管連著床邊的儀器,一雙眼睛睜得大大的,彷彿在與死神抗爭。這個年輕人就是陶天華,上周五晚上我和同學榮程浩、黃一在開發區醫院看望的病人。

我們進去時護士正為陶天華換葯,站在護士身旁幫忙的是陶天華的父親。陶伯伯穿著一件灰衣服,個子比較矮,也很瘦,滿頭白發似乎已很長時間沒理過了。他消瘦的臉龐充滿倦意,但眼睛卻很有神。見我們三個進了病房,他滿心歡喜地用四川話招呼大家坐下來,但病房裡只有一個凳子。凳子旁那塊一米多寬的宣傳板吸引了我們的目光。這是牡丹社區英語俱樂部上周為陶天華募捐做的宣傳板,標題是:為昏迷中的男孩陶天華獻一份愛心。宣傳報上詳細介紹了陶天華一家的困境。

說來話長,年僅20歲的陶天華是四川省宜賓縣人,他隨父親在北侖打工近三年了。7月20日晚在北侖霞浦買西瓜時在人行道上被汽車撞倒,肇事司機當即逃之夭夭。陶天華後來由交警送到醫院。可憐的陶伯伯不見兒子回來,滿北侖找了九天九夜,最後才在開發區醫院里找到了自己的兒子,他當場就氣得暈倒在地。要知道陶伯伯只有陶天華這么一個兒子,而且他們家三代單傳。面對飛來的橫禍,陶伯伯怕妻子受不了這個打擊,選擇一個人默默地承擔。過去的兩個多月,每天二十四小時全是他一個人在護理。每天他都要給昏迷中的兒子擦洗身子、清理大小便、喂流質食品、按摩、同兒子聊天。病房裡沒有睡覺的地方,他累了就趴在床邊打個盹,前段日子他的腿都浮腫了。兩個多月下來,他一個57歲的漢子一下子頭發全變白了,看上去就像六七十歲的老人。

陶天華家在四川就是特困戶,根本無力支付巨額醫葯費。為了給陶天華治病,陶伯伯省吃儉用,前段日子一日三餐都在吃方便麵。自從好心人彼得番在新北侖網上發帖請大家伸出援助之手後,陸續有志願者給他送飯來了。陶伯伯激動地說:「我吃什麼沒關系,你們給我兒子做點有營養的東西來我就萬分感激了!」這段時間每天都有志願者給陶天華送流質食物。陶伯伯得隔一段時間就通過鼻導管一點一點用針管給陶天華餵食物。知道兒子喜歡唱歌,陶伯伯有一次對兒子深情地說:「等你好了,我給你買一個大音響!」沒想到昏迷中的陶天華居然聽懂了,露出了微笑。這讓陶伯伯高興萬分,他對兒子的康復充滿了希望。

父愛如山,陶伯伯的事跡感動了無數人。這些天越來越多的好心人到開發區醫院看望他們,捐款的、送飯的、送被子的、為陶天華唱歌或按摩的……這個星期天新北侖網站的志願者們又在北侖之光廣場上舉行了一場義務募捐,共募集到二萬多元善款,北侖電台和現代金報也都報道了這一事件。

陶天華的病情在一天天好轉,現在已經可以輕微活動四肢了。陶伯伯一天比一天高興,他從心底感激社會給予他家的幫助。

這就是父愛,陶伯伯平時可能不苟言笑、木訥老實,但在關鍵時刻竟儼然一座大山,默默承受了一切苦難,感天動地。讓我們伸出援助之手,圓這位偉大父親的夢想——喚醒陶天華。

❻ 被選為孝敬之星,要寫關於自己的事例,怎麼寫

孝敬之星事跡材料
尊敬的各位老師

三字經中「首孝悌,次見聞」一句傳承了中國自古至今的優良美德,因為有了孝的文化孟郊寫出了「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的傷嘆心境,因
為有了敬所以有了「德高望重」一詞的由來,「小孝家合,大孝興邦」,孝是我們祖祖輩輩延續下來的精神財富和精神食糧。

xxx一個小學二年級的小女孩兒,在這個才認識孝字並多重受寵的年齡卻做著與之不相符的事情詮釋著孝字的全部意義。

xxx的家裡也和許多的小朋友一樣有著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叔姑舅姨,然而真正在她身邊的只有一天到晚忙碌的爸爸和同樣繁於工作

的媽媽,在若大的一個城市裡她只有這么兩個只有到晚上六點以後才能一同出現的親人,從她蒙蒙記事來到這座城市的時候就很少像別的小朋友那樣

在爸爸媽媽的懷里撒嬌,去公園里盡情的玩耍也是她不太敢奢望的夢想,漸漸地她學會了堅強,懂得了理解,卻承受著孤獨,她企盼著爸爸媽媽一起
陪她去公園,渴望著依偎在父母的身邊,然而這一盼就到了二年級。頑皮的性格沒有給孩子心理上造成太多的影響,反而過早的承受卻培養了她獨自

的思考力和判斷力,在她身上沒有發生過轟轟烈烈的動人故事,卻在演義著不平凡的孝敬之舉。

她像其他孩子一樣,學習是當前的首要任務,但卻比其他孩子多一項內容,那就是面對放學回來後空洞的家來完成校留作業,所以,放學的鈴聲
也是她孤獨和恐懼的開始,她想讓早晨的時間過的慢一些,那樣可以盡情的享受吃早餐時爸爸媽媽在身邊的陪伴,她想讓放學的鈴聲敲的再晚一點,
那樣她可以與老師和同學多交流一會,哪怕是嘈雜的聲音,哪怕是偶爾和調皮的同事斗幾句嘴,也比回到沒有一點聲音,沒有一個人說話的家裡好受
的多,極悅極悲的過程便是放學接她短暫的相處與接到家之後留下她一人又悄然的離去,渴了接杯水自己喝,餓了拿家裡可以吃的放到微波爐里熱一

下自己咽,能夠陪伴她的只有鎖閉的房門,寂靜的房間,漫長的等待,她寫著作業看著時鍾,因為爸爸媽媽告訴過她,在她放學寫完作業後爸爸媽媽

就會回來,可是她一次又一次驗證了爸爸媽媽的謊言,因為在她作業劃上句號後很長的時間里都沒有出現爸爸媽媽的身影,等待是折磨人意志的最後

手段,慢慢的,她喜歡上了看書,課本,課外書,或者是爸爸媽媽看過的一些雜志,有時會打開電視稍看一會動畫片,卻不想讓爸爸媽媽知道,因為

她知道爸爸媽媽不太喜歡在他們不在家的時候自己來鼓搗電器,實在太想他們也會偶爾打個電話,但時間都不會太長,因為有一次她實在無聊就打了

個電話給爸爸,爸爸因為接了電話差一點出事,所以她很少給爸爸媽媽打電話。冬天天黑的早,2010年的冬天她又是自己在家重復著平時放學後的生

活,突然家裡停電了,一片漆黑,但她卻沒哭,翻箱倒櫃的找到了半截蠟燭點上,鑽到被窩里看書,看著看著睡著了,蠟燭快完的時候醒了,看到家

里仍然是自己一個人,外面的風又很大,吹的窗戶吱吱的響,她怕極了,拿起電話又放下,最後打給了遠在河北老家的奶奶,告訴奶奶是自己一個人

在家,作業寫完了,家裡停電了,自己害怕了,好想奶奶。。。奶奶給爸爸打電話的時候爸爸已經快到家了,在爸爸進門的剎那間看到她的眼睛裡的

淚水在打轉,卻沒有掉下來,當爸爸喊小迪的時候她再也控制不住了,她哭了,放聲的哭了,孤獨沒哭,飢餓沒哭,停電沒哭,害怕沒哭,然而看到

爸爸卻哭了,哭的好傷心,也哭的爸爸好心酸,安慰過後問她是不是害怕了,她沒說話只搖了搖頭。。。

可能由於爸爸曾經是軍人,所以xxx從小就養成了堅強樂觀的性格,然而,這必竟是還沒涉世的孩子,是一個應該充滿陽光,洋溢著快樂,揮

灑嬌氣的孩子,可這些都被身邊的環境和父母的工作給扼殺了,孝分很多種,有的是物質上的孝,有的是精神上的敬,小迪是用切身的行動來踐行「
孝敬」兩字的每一筆,是用自己孤獨和寂寞來詮釋「孝敬」的整個含義,我們為我們的孩子感到自豪,為我們能有孝敬的下一代感覺到驕傲,我們同

樣會身體力行的為孩子做好「孝敬」的榜樣,來呵護和鼓勵孩子們弱小心靈對「孝敬」的理解。為學校培養孝敬的學生歡呼,為我們擁有孝敬的下
一代歡呼!!!

❼ 爸爸媽媽關心我們的事例有哪些

您好!
這很多啊!您自己應該也有很多。
每次生病的時候,當我們整晚難回以入睡,答父母一直在身旁守護,時不時摸摸我們的額頭、身體,觀察我們的狀況,也是一夜難眠;
帶我們去醫院求醫的時候,掛號、付錢、拿葯,跑里跑外,大汗淋漓;
每次放學回家,父母總是在門口靜靜的等待;
每次有好吃的,父母總是說:我不要吃,你吃吧;
細心留意,會發現很多令我們感動的事跡。

❽ 幼兒園教師感動爸爸事跡的發言稿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晚上好!我很高興也很忐忑走上這個講台。高興的是又有這么好的機會和同事們一起暢所欲言;忐忑的是自己的形象與今天演講的主題——《做最美的幼兒教師》似乎有一側段距離。因為早已過而立之年的我,不再像我們的吳青老師那樣年輕,也不像我們的李秀雯老師那樣貌美。但是三十多年歲月的沉澱又給了我另一種美,那就是:奉獻,美的奉獻。 我從小並沒有當幼兒教師的夢想,長大後卻在不經意間走進幼兒教師這個行列。。但是這種不經意一晃就是十多年。十多年來我品嘗到了幼教工作的苦與樂,體會到了為人師的心酸與甘甜。 曾記得剛走近幼教工作時,面對孩子們天昏地暗的哭喊聲:「我要媽媽」,我曾經是那麼的無助。但是褪祛難為情之後,我當上了孩子們的媽媽,成為了孩子們的朋友。「一份耕耘,一份收獲」,當孩子們歡呼雀躍地奔向我時;當孩子們牽著我的手,拽著我的衣服,呼啦啦地跟在我的身後時,我體驗到了作為幼兒教師的自豪與溫馨。 二00四年,我有幸來到金色未來這片沃土,幾年來我從配班老師到班主任再至今天的資料員,我在每一個崗位所做的都是些平凡的事,但是我想:我的愛是最美的奉獻。我愛這份工作,我也很認真的對待這份工作。所以在許多許多的同事來了又走了以後,我依然堅守在這里。曾在網路上看到這樣一句話:同樣的一瓶飲料,便利店裡2塊錢,五星級飯店60塊錢。這說明什麼?說明很多時候,一個人的價值取決於他所在的位置。 近兩年來,我擔任了資料員的工作,雖然離孩子們遠了,但是我卻很懷念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日子,所以我很珍惜每天與孩子們在園車上那短短的兩三個小時,也很珍惜美術課上那短短的幾十分鍾。我不美麗,但我實在;我不美麗,但我從事的是美麗的事業。當家長對我說「我的寶寶最喜歡沈老師」,當孩子拍拍坐椅要我坐到他(她)們旁邊時,那帶給我的是一份感動,一份美麗的感動。這份美麗的感動也將推動我去快樂地奉獻。

❾ 張玉清的主要事跡

張玉清年僅 6歲時,父親遭遇事故重傷致殘, 8歲時,母親不堪重負棄家出走,稚嫩的張玉清卻在逆境中堅強站立,干最粗的活維持生計,用最細的心呵護長輩,用瘦弱肩膀擔起沉甸甸的家。
為了支撐這個殘缺的家,年幼的張玉清學會燒火做飯、洗衣服、整理家務,細心照顧腰部以下癱瘓、起坐都要扶助的父親張培毅和 70多歲體弱多病的奶奶,此外,她還要拾田、砍柴以維持生活。 1996年,張玉清 12歲時,東長城小學撤並到五里以外的白崖台村,為了照顧父親,她放棄了學業,開始在村裡幫人幹活。成年人的活,她一個小姑娘干,可從沒喊過苦,叫過一聲累,一干就是兩年!她借錢買材料,在家做手工門簾,然後帶到城裡去賣。她把地里的莊稼拾掇的有模有樣,儼然成了一個種田好手。
父親張培毅整日以淚洗面,生活的困苦,病痛的折磨,女兒的不易,讓他覺得這樣長期拖累下去對不起女兒和母親,輕生的念頭反復出現在腦際。他的脾氣變得越來越火爆,可無論怎麼發火,女兒就是一聲不吭,在默默接受的同時,對父親的照顧更加精心細致。特別是晚上,為了防止父親尋短見,小玉清的手總是牢牢地抓著爸爸的手,父親一個輕微的動作,她都會敏感地睜開眼,警覺地去查看情況。幼小的她每天帶著笑臉堅持為父親按摩,每兩小時給父親翻一次身。父親睡不著她就講故事、唱歌。在女兒的陪伴和鼓勵下,父親漸漸地走出陰影,振作起來。
日子一天天地過去,張玉清慢慢地長大。艱辛的生活使她歷練得勤快、能幹、堅強、有主見,對父親至善至孝得到了鄉親們好評。到了談婚論嫁年齡,上門說媒求婚的人自然不少,但張玉清找對象有一個決不動搖的條件,那就是必須和父親一起生活。她說:「沒有爸爸,哪有我。容不下爸,那就是看不起我,就是不盡孝道。」
2005 年,玉清和本村精明能幹、勤勞善良的李玉福結為伉儷,第二年有了可愛的女兒。結婚以來,不僅夫妻倆恩愛有加,玉福照顧岳父也是盡心盡力,玉清對公婆也非常孝順,兩家合一家,共享天倫之樂。看著玉清有了好歸宿,父親張培毅整天也樂呵呵的,鄉親們都羨慕張培毅,說老張不幸又幸運,不幸的是他身體早早致殘,幸運的是他養了這么一個好女兒。
張玉清獲得山西省第三屆道德模範榮譽稱號。

閱讀全文

與爸爸孝順事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染色體檢查前要做哪些准備 瀏覽:915
雜訊崗前體檢為什麼要查尿檢 瀏覽:600
50周歲還能交社保 瀏覽:298
中老年人必吃的健康食物 瀏覽:93
醫院怎麼開失能老人證明 瀏覽:618
2013年沈陽養老保險繳費基數 瀏覽:160
你們有退休金嗎英語怎麼說 瀏覽:440
70歲的人刑事犯罪規定 瀏覽:223
國家政策對軍人父母有哪些好處 瀏覽:899
70歲老人手指抽筋怎麼辦 瀏覽:170
幼兒繪畫重陽節 瀏覽:603
豐富老年黨支部活動 瀏覽:328
養老保險新政策2016每月交多少錢 瀏覽:591
黃岡哪個地方有養老院 瀏覽:412
安慶城鄉居民養老保險 瀏覽:456
高考體檢檢查有紋身怎麼辦 瀏覽:476
孝順的感人 瀏覽:379
哪裡有養生葯貼 瀏覽:187
聘請退休人員用交社保嗎 瀏覽:502
廈門60歲以上 瀏覽: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