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重陽節拜山可以提前嗎
當然可以,如果時間充足的話,是沒有問題的。
『貳』 霜降過後重陽節可以拜山嗎
嗯,霜降過後的話,程陽傑當然可以去拜山了,重陽節的話,就是爬山的,然後是冬高郵玩的,這個時候蛙趣,那個爬山那是完全可以的,去吉山了,也是可以的
『叄』 重陽節一定是掃墓的嗎
清明節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現在大多選擇在內這天掃墓
所以現代人容掃墓主要不是在重陽節
重陽節歷來有登高的習俗,並且常在這天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
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盂蘭盆會都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
2012年12月28日,通過老年人權益保障法,
法律明確規定每年農歷九月初九日(重陽節)為老年節。
『肆』 重陽節一定是掃墓的嗎
清明節重要祭祀節祭祖掃墓,現選擇掃墓,所現代掃墓主要重陽節。重陽節歷登高習俗並且祭祖與推行敬。
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盂蘭盆都傳統四祭祖節,201212月28通權益保障:律明確規定每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節。
重陽節掃墓祭祖的習俗:
重陽節與除、清、盂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重陽掃墓祭祖還是頗有淵源的。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舊時按慣例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至今,在浙江桐廬、福建莆仙及台灣、新加坡等不少地方,人們在九月九日仍「備豬羊以祖」,稱為秋祭。
據了解,如今珠三角的孔子後裔,每年重陽也會到廣州白雲區的鳳鳴古冢祭祖——拜太公,是為家傳古風。也許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淵源,中國政府也在1989年將每年的這一天定為「老人節」、「敬老節」,引導人們尊老、愛老、敬老。
重陽掃墓,切合山區實際,大有好處。因為山區的墓葬大多位於山邊、嶺上,周邊基本上是草木叢生,清明時節雨紛紛,行走多有不便,爬山越嶺掃墓難免把衣衫都弄濕了。重陽則不同,正是秋高氣爽之時,雨水偏少,這時掃墓不僅出行方便,還可登高遠眺,欣賞各處美景。
況且,重陽節一般與國慶節相距很近,這時外出工作的人也容易安排時間回鄉與親人一起掃墓祭祖。
重陽拜山是香港人特久的風俗。重陽到,香港市民或舉家登高,或掃墓祭祖。由於香港的主要墓園都在山上,掃墓的同時也實現了登高,頗切合時節。
這些掃墓人士大多以一個或數個家庭為單位,帶上豐富的祭品和香燭來拜祭先人。許多香港人掃完墓、看望過先人之後,再舉家帶上吃喝,去野外郊遊。所以清晨去墓地的各公路特別擁擠。
據史料記載,香港重九祭祖的習俗,源自在新界最早定居的大族之一的上水鄉廖族。廖族時至今日仍然保留此習俗,其秋祭的場面甚為浩大。不過,在參與人數和祭祀形式及規模方面,均有別於新界原居民以族為單位的祭祖活動。
資料記載,新界原鄉民重九祭祖,通常分為三次:第一次是私人掃墓,即小家庭式祭祖;第二次是房份掃墓,由數家至十餘家人不等;第三次是大眾掃墓,即全村同姓,無論已遷出或分居各地都共同祭祖,結隊前往掃墓。
族人一般都帶備燒豬、三牲酒禮,及碗筷、杯盤、鐮刀等用具。抵達祖墳時,部分人取石堆砌爐灶,煮備傳統的盤菜,另一部分人則清理墳旁雜草,掃除垃圾。
『伍』 南方九月九宜不宜拜山即掃墓
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
重陽祭祀風水禁忌
1.首先要先掃墓
就是將墓園打掃干凈。其次是祭祀,這一程序很關鍵,一是寄託哀思,二是與先人相感,因為山有靈而無主,先人有主而無靈,與先人相感可以更好得到山川的靈氣。這就是風水。
掃墓時,人們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修整墳墓,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然後叩頭行禮祭拜。
2.掃墓時不得嘻笑怒罵
因為墓地是陰靈的安居之所,故不可跨過墳墓及供品,大聲喧嘩、嘻笑怒罵,污言穢語,亂跑亂碰,隨處小便,這樣做不單只對自己的先人不尊敬,更且對附近的靈體構成滋擾。
更不能踐踏別家墳墓或對墓穴設計評頭品足,會被視之為褻瀆。
3.不吃食物或食素
當你動身開始掃墓,就最好不吃食物或食素了,衣著整齊,以表示對先人的禮貌和尊重。
4.祭祀先人應親自到墓地去舉行
但由於種種原因,很多人不能回鄉參加拜山活動,那麼也可以在家拜祖先。
方法是在家裡陽台或客廳,朝家鄉方向,擺上祭拜用的食品,燒上三支香,鞠躬三次,默念相關詞語。然後,再燒紙錢祭祀。
『陸』 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春節、元宵節的習俗、故事、詩句
1、清明節: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清明節還融合了另外一個較早出現的節日—上巳節的習俗內容。上巳節,俗稱三月三。
上巳節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此後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郊外游春等內容。上古時代以「干支」紀日,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謂之「上巳」。
「上巳」一詞最早出現在漢代文獻,《周禮》鄭玄註:「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魏晉以後,上巳節的節期改為陰歷三月初三,故又稱「重三」或「三月三」。
詩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2、端午節:
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至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吉日,即如《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飛龍在天」。
端午日龍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其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豐富。扒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這兩大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詩句: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3、中秋節
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
最初「祭月節」的節期是在干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這天,後來才調至夏歷(農歷)八月十五日,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夏歷八月十六日。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詩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4、重陽節:
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節期在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季秋豐收祭祀演變而來。「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詩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5、春節:
即農歷新年,是一年之歲首、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年、新歲、歲旦、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
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熱鬧喜慶的氣氛洋溢;這些活動以除舊布新、驅邪攘災、拜神祭祖、納福祈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
詩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6、元宵節:
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時間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詩句: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柒』 重陽節為什麼要拜山,燒給祖宗的那個叫什麼
重陽掃墓祭祖的,有廣西陸川、玉林、貴港一帶的客家人、福建莆仙人、台灣東莊裡鍾氏、饒氏族人,甚至有部分新加坡華人。深圳下沙黃氏族人、香港新界廖氏族人是春秋二祭,春祭拜祠堂,秋祭拜祖墓、祠堂。
『捌』 按照風俗,清明節掃墓可以改到重陽節的時候掃墓嗎
沒有這樣的風俗,給先人掃墓一是清明節,二是陰歷十月初一。
『玖』 重陽節拜山的水果能吃嗎
吃貢品是大不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