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衢州過年有哪些風俗,有何意義要准備哪些東西,又要做些什麼
衢州本地人基本和大多數漢民的習俗一樣,重要的還是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原、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此外衢州人還過立夏、冬至、六月年、麻糍等節日。
春節通常除了年夜佳餚要准備外,通常還准備年糕、發糕、清明果、八寶菜、江山糕、索麵、凍米糖和粽子。粽子在衢州不僅是端午的節日必備,也是過年的常備,各地還略有不同,龍遊人愛發糕,江山人喜粽子,常山人好做索麵。而年夜守歲是主要的內容,通常是要到12點才放鞭炮來辭舊迎新的!壓歲錢還是小朋友少不了的最愛。
元宵除觀燈外,通常要耍龍燈。
清明節要做的是清明果,一種以米粉為原料的小圓餅。這個節日要掃墓,有前三後七之說(清明前三日後七日都可掃墓)。
端午除了粽子,甜酒釀則是這個節日的主飲,另外還有茶食等零嘴食品,五花八門花樣不少。端午是衢州人頗為重要的節日,故時衢州的小孩還都要穿肚兜帶斗笠,這就是由一個典故《王志斬蛟》所帶來的習俗。
立夏時值農忙,衢州農俗有吃麥餅、燒餅、油條的習俗,這一天不可少的菜色是莧菜,正當時的上時菜。
七夕這個節在衢州並不重要,但還是有的地方是要過的,相對來說後面的節日那就是要緊的多了!
七月半也稱鬼節,期間有不少地方的習俗要做焙糕(又名汽糕),部分農村要做京團(當地稱京團粿)不同地方不同的過法,過七月半(中元節)一定要掃墓。
中秋節,月餅是食品中的重頭,在衢州原本不是以廣式月餅受歡迎,在衢州的農村現在仍有烤蘇式月餅、徽式月餅的民俗,其中以杜澤桂花月餅最為特色,其為空心月餅,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各地風味的融入,本地民風正被慢慢淡化!
重陽節州人多要登高,爬山自然是少不了,飲酒也是個內容,而各地要做麻糍也許就和秋收聯繫上了。
冬至在衢州是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在老衢州口中都有「冬至大如年」或「冬至當於年」的說法,這一天還有「有的吃吃一夜,沒的吃凍一夜」的俗語。
在衢州農村北鄉的姚家等,農村裡還有過六月年的習慣,這還有典故,通常是農歷的六月十五六號。這個年要將軍掛門,以避瘟神。
此外江山有專門的麻糍節,用以慶賀一年的豐收,這個節日類似於廟會,要舉行近一個月,從縣城到各地鄉里抬著五穀神和城隍爺遊走。
過完八月中秋衢州農村裡就開始廟會,衢州人俗稱「趕會」從農歷八月二十六高家會到九月杜澤會、蓮花會等,類似於江山人的麻糍節,家家戶戶要包粽子,清明果接待客人,廟會趕到哪,哪裡就熱鬧,哪裡就有的吃,這樣還引來了不少專門趕會商家。
相對別的地區有特點的就是冬至,很重要,和過年一樣,「有的吃吃一夜,沒的吃凍一夜。」
『貳』 衢州的民風民俗於其他地方有什麼區別
衢州歷史悠久,人文豐富。古為百越之地,至今還有畲族留居於此。本區域以漢民為主,衢州本地人基本和大多數漢民的習俗一樣,重要的還是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原、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此外衢州人還過立夏、冬至、六月年、麻糍等節日。
春節通常除了年夜佳餚要准備外,通常還准備年糕、發糕、清明果、八寶菜、江山糕、索麵、凍米糖和粽子。粽子在衢州不僅是端午的節日必備,也是過年的常備,各地還略有不同,龍遊人愛發糕,江山人喜粽子,常山人好做索麵。而年夜守歲是主要的內容,通常是要到12點才放鞭炮來辭舊迎新的!壓歲錢還是小朋友少不了的最愛。
元宵除觀燈外,通常要耍龍燈。
清明節要做的是清明果,一種以米粉為原料的小圓餅。這個節日要掃墓,有前三後七之說(清明前三日後七日都可掃墓)。
端午除了粽子,甜酒釀則是這個節日的主飲,另外還有茶食等零嘴食品,五花八門花樣不少。端午是衢州人頗為重要的節日,故時衢州的小孩還都要穿肚兜帶斗笠,這就是由一個典故《王志斬蛟》所帶來的習俗。
立夏時值農忙,衢州農俗有吃麥餅、燒餅、油條的習俗,這一天不可少的菜色是莧菜,正當時的上時菜。
七夕這個節在衢州並不重要,但還是有的地方是要過的,相對來說後面的節日那就是要緊的多了!
七月半也稱鬼節,期間有不少地方的習俗要做焙糕(又名汽糕),部分農村要做京團(當地稱京團粿)不同地方不同的過法,過七月半(中元節)一定要掃墓。
中秋節,月餅是食品中的重頭,在衢州原本不是以廣式月餅受歡迎,在衢州的農村現在仍有烤蘇式月餅、徽式月餅的民俗,其中以杜澤桂花月餅最為特色,其為空心月餅,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各地風味的融入,本地民風正被慢慢淡化!
重陽節州人多要登高,爬山自然是少不了,飲酒也是個內容,而各地要做麻糍也許就和秋收聯繫上了。
冬至在衢州是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在老衢州口中都有「冬至大如年」或「冬至當於年」的說法,這一天還有「有的吃吃一夜,沒的吃凍一夜」的俗語。
在衢州農村北鄉的姚家等,農村裡還有過六月年的習慣,這還有典故,通常是農歷的六月十五六號。這個年要將軍掛門,以避瘟神。
此外江山有專門的麻糍節,用以慶賀一年的豐收,這個節日類似於廟會,要舉行近一個月,從縣城到各地鄉里抬著五穀神和城隍爺遊走。
過完八月中秋衢州農村裡就開始廟會,衢州人俗稱「趕會」從農歷八月二十六高家會到九月杜澤會、蓮花會等,類似於江山人的麻糍節,家家戶戶要包粽子,清明果接待客人,廟會趕到哪,哪裡就熱鬧,哪裡就有的吃,這樣還引來了不少專門趕會商家。
服裝
故時的衢州人還有圍湯布的習慣,一塊湯布圍在腰間即當得腰帶又當得毛巾。通過湯布還能分出人來,東鄉人是白湯布,北鄉人是藍湯布等。
『叄』 問衢州風俗急
畲鄉風情
男不肩水,女不扶犁 畲族大多居住山區,種植水稻、番薯為主,兼林業、茶葉、狩獵。畲族女子無纏足的習俗,和男子一樣下田上山。但俗例男子不挑水,不種菜;女子不扶犁不踩耙。現已無此講究。
牛三旦 小牛生下第三天,牛主要辦酒宴請本家、村鄰,分麻核給全村小孩。這天母牛要吃紅糖拌米飯,喝混有雞蛋、紅糖的黃酒。比俗今已消失。
花邊衣 女子服裝領、袖、右襟、褲管鑲花邊,衣袖、褲管大而短。新娘用手鐲、項圈、耳環等銀飾品,戴形似犬頭帽子。男子穿對襟衣、大管直筒褲。婚禮上腰系新娘親手織綵帶。不論男女,都用藍布綁腿。現穿民族服裝的已不多。
嘗新米 新谷上場,要請長輩嘗新。由年紀最大者吃第一口新米飯,用筷子把碗里米飯挑一點桌上,以示年年有餘,然後大家入席共餐。在此前,不準將新收稻穀置口中,甚至不得用嘴唇接觸。開鐮時,要割幾株稻頭、稻稈飼牛,讓牛嘗新。此俗今尚有。
草 案 過去大多住茅鋪,築泥為牆,蓋稻草、茅草,稱「草案」。分三間,中堂屋,靠牆處擺祖宗香案;右廚房;左卧室。卧室上部用竹為筋,抹泥巴成泥樓,稱有泥樓卧室為「土庫」。現已無住草案者。
火爐塘 灶門前挖一長坑,叫火爐塘,供烤火用,大/J艦家庭人口和社交需要定。天寒時待客、吃飯、對歌都圍坐火爐塘,故對來客要待其進廚房才致禮。除夕,要將一塊燒著的大柴根埋火爐塘熱灰中過夜,叫「煮過年豬」,柴根余火不能熄。此俗今廢。
祖 擔 系兩只竹箱,1隻裝本支始祖香爐、神器,另1隻裝布質彩繪「祖圖」1套;圖長20餘米,寬0.5米,繪畲族歷史連環回20多幅。祖擔為族中公有,不得私占。舉行祭祀儀式時必掛祖圖。
同姓通婚 貪族舊時不與異族通婚,內部凡同姓不同支者即可通婚;現在同支者在五代後也可結婚。男子入贅在意族不受歧視.舊時除童養媳外,還有「童養子」。民國時當地漢人偶有娶畲女為妻的,以女嫁畲民則無,現時通婚已不存禁忌。
對 歌 節日、喜慶場合徹夜歡唱,對歌系禮儀活動組成部分。嫁女,聘請女歌手與男方派來「赤郎」對唱,有勸酒歌、嫁女歌、姻緣歌等。若來善歌客人,襯里和來客性別不同之青年要來對歌。對歌前,大家要湊點錢給客人中的歌手,主人以夜點心招待大家。對歌內容有固定的歷史歌、故事歌等,也有用於互相詰難的傳統對答歌曲,更多即興編唱的。勞動、外出途中青年男女也對歌,隨編隨唱,稱『唱山歌。,有因此相愛的。祭祖、做功德要唱歌,內形有定例,但只唱不對。現在畲族人仍喜唱歌,但對歌在青年中已不流行。
秘 語 對來作客的同民族陌生人,要用秘語考察;如問」一行毛竹打幾來(一根毛竹剖幾片)?」來客姓藍,就應答「六來「.如姓雷、姓鍾.就回答「五來」。來客能對答,就待為上賓。外出者要學會秘語,並嚴守秘密:現在有些老者尚懂一些秘語。
問口餅 媒人去女方做媒,帶去糕點兩包叫「問口餅」。女方收下一包,表示願意考慮這門親事;女方到男方相親後退回問口餅,就表示不同意這門親事;未將問口拼退回,就基本定局了。
龍游沐塵畲族婚嫁過程的基本習俗
男女青年自由戀愛(過去由大人作主)確定後,要選擇吉日良辰娶親(一般是男婚女嫁)。
(一)、女方婚嫁
娶親當天,男方到女方娶親。有媒人、親家、赤郎二人(當門赤郎和赤郎子)、二位青年姑娘(接新娘)、抬花轎四人。赤郎用小籮筐挑上定新時禮單上規定的禮物:豬肉、雞、魚、香火禮——蹄胖、蠟燭、糖果、鞭炮、香煙、面條2—4斤、甘蔗兩根、布料一塊(叫老鼠尾,給新娘母親的)等等。當娶親人員快到新娘家時,以放鞭炮表示娶新人員即到,女方家也放鞭炮接到。
攔門:當男方娶親人員要進新娘家門時,女方男、女青年將大門半爿關上,不讓進去,唱著攔門山歌:「赤郎擔擔門前站,攔門都是我十娌,一雙紅包拿我手,紅包拿來就開你。大門好開又不開,香煙、喜糖要拿來,香煙、喜糖拿我手,糖、煙拿來就來開。紅包一雙又一雙,紅包還有五代雄,五代紅包拿我手,紅包拿齊開大門。」男方將准備好的紅包糖果、香煙一一送上,最後送上五個捆在一起的紅包(稱五代雄),方才打開大門,讓娶親人員進屋。
捉蚧(稱捉青蛙):女方青少年端上溫水讓娶親人員洗臉,每人洗完臉之後,面布橫攤在臉盤上,放上一個紅包。
交禮:媒人和親家向女方父親、娘舅等嫡親一一點清交代禮單規定的禮物,少一件或減少數量必須由親家補足。
借(釒隹又):女方姑娘把廚房一切用具都收藏起來,由男方當門赤郎向東家借用,借用具時赤郎要念借(釒隹又)口白,「上位親家親家母、祖公祖婆、伯公伯婆、叔公叔婆、阿姨舅母、隔壁鄰舍,借你四四方方一堵牆(灶頭),借你龍壙兩口(鐵鍋),鍋蓋一對。借你阿姨、舅母一樣好寶貝,火刀火石(火柴或打火機)借出來,借你金水桿、銀水缸,金桿流水銀缸裝,……感謝阿姨舅母幫我忙,早煮早吃,新郎新娘早拜堂。」
赤郎挑水:女方備好粽衣、笠帽讓赤郎子穿戴上,由青年姑娘陪同赤郎子挑水,待赤郎水挑到一定路程後,姑娘故意把泥沙丟在水桶內,水不幹凈,拖赤郎重新挑過。截赤郎反復多次增強了度親的熱鬧場面。
催親:宴請酒席酒菜上席一半左右,親家用小鞭炮催親三次(催親是催新娘早出娘門早上轎),第一次在門外放鞭炮,第二次在中堂放至門外,第三次從新娘房間放到門外。媒人和親家每放一次鞭炮,都得到理事面前作輯(意思請理事早料理新娘出娘門)。
娘哭嫁:理事(女方照料新娘出嫁做一些具體事務的人)把米篩放在中堂地上,篩內墊上紅紙,放上鏡子一面、尺一把、剪刀一把,由娘舅把新娘抱到米篩上,理事站在新娘旁邊,父母親、哥嫂、姐妹及嫡親站在周圍。首先,娘拉著新娘的手,邊唱山歌邊哭嫁,「今哺女嫁娘心痛,小時睡在娘床中,小時帶女不得大,大來總要結成雙。今哺嫁女娘心愁,小時跟娘睡一頭,小時帶女未自在,大來又嫁遠遙遙。做人媳婦莫嘴多,莫來無亂多嚕嗦,講好講壞都要想,家裡有活要多做。做人媳婦要真心,禮貌待人頂要緊,妯娌伯母都和好,家裡團結一條心。」然後,由理事點撥,讓新娘叫父母、娘舅、哥嫂、姐妹、嫡親到她家去玩,叫到一個給新娘一個紅包。(以示祝賀)
新娘上轎:由娘舅把新娘抱到轎上,起抬時新娘在門外滾出兩紅雞蛋,以示離開娘家。媒人和親家要一一向新娘的父母親、祖父母、伯父母、叔父母、哥嫂、姐妹等嫡親感謝、告別。
接大舅:新娘花轎抬出後,媒人和親家接大舅一同到男方赴宴,並將大舅裝好的糕餅包、香煙、紅包袋子幫助拎去,交給男方理客人員。
(二)、男方婚禮
新娘抬到路上,遇上有人攔路討喜糖,媒人或親家必須好事成雙分糖、分煙給所有人。(攔路山歌略)
新娘花轎將要抬到新郎家時,雙方放鞭炮接到。
喝紅糖茶:花轎抬進夫家,剛到門邊,新娘滾進兩紅雞蛋(表示新娘從娘家嫁到夫家),然後,由男方理事端上紅糖茶給新娘喝,便唱山歌,「新娘扮好上轎來,扛轎郎子扛過來,扛轎郎子扛到了,花轎小心息下來。花轎小心息下來,紅糖泡茶就端來,糖茶端來新娘食,食了糖茶下轎來。食了糖茶到廳堂,新郎扮好等拜堂,堂若拜好等傳代,蔴布袋子攤下來。蔴布袋子攤下來,代代傳到郎房內,代代傳到新郎房,新娘結子千萬歲」。
理事請新娘下轎,扶著新娘站在中廳,另一個理事陪新郎到中廳,舉行拜堂儀式。 (現在形式是新娘到夫家,未進門由理事扶著新娘坐在板凳上換上夫家的新鞋,再進門舉行拜堂。拜堂時,男方父母親及女方大舅均迴避)
傳代:童男童女端上蠟燭火,照新郎新娘傳代,兩個理事把蔴袋鋪在地上,讓新娘新郎踩上進房,幾只蔴袋輪換使用,一直慢行到床邊。新娘新郎雙雙站立床邊,理事端上煮好的兩個雞蛋,給新娘新郎各人吃一口(表示同吃同住)。
敬酒:當宴請到一定時候,新娘新郎雙雙向客人敬酒二蠱。(意思一是向客人見面,二是表示謝意)
同房:宴請下席後,一般待客人稍退,碗盞收好,再由兩個理事請男方父母、祖父母站在中廳,新娘、新郎站在下邊,向長輩微笑鞠躬作輯(表示孝敬長輩),然後由理事將新娘新郎送入洞房,關上房門,從房邊放小鞭炮到門外。
送鞋:第二天早晨新娘給在場的客人泡上一杯白糖茶,對夫家的父母各敬上一雙新鞋(以示新媳婦精明手巧),同時,父母親各以紅包還禮。
送大舅:新郎與新娘一同到娘家回門,先由新郎送大舅先走一步,直送到待大舅給紅包後,新郎才回家與新娘一同到娘家回門。
拜 師
舊時,曲藝藝人為了後繼有人,大多要收徒弟。在同一時間內,一般一師只帶一徒。拜師前須有「薦頭」(介紹人)推薦,首次見面得送見面禮。禮有大小,但至少得兩瓶酒,一隻豬頭,兩個包(糕點糖果類),一隻紅包。若師傅收下見面禮,表示願收下徒弟;若退還見面禮,表示拒絕接受。正式拜師,要訂立投師約(即文契,也稱契約、關書,內容一般為授徒時間、規矩等)。投師約須註明「薦頭」(介紹人)、「中央人」(見證人)、「擔保人」(保證人),也有三者由「薦頭」一人兼的。投師約得要家長簽名畫押方能生效。然後擇佳日,紅燭高燃,舉行拜師儀式,先拜「天地君親師」,再向師傅磕頭。磕頭前要講:「弟子×××,願拜恩師名下學藝為徒,尊師守規,至終不變……」。念畢磕頭拜師,遞上投師約。由徒弟家出資,設投師酒,酬謝師傅和所有參加儀式者。解放後,藝人拜師簡化,但也要舉行一定的拜師儀式,如徒弟家要擺一桌敬師酒,請來師傅及當地幹部和長輩,入席前,寫好拜師的投師約,並交上學藝費用,然後帶上口糧和日常用品、換洗衣物到師傅家開始學藝生涯。
投師學藝時間一般為三年(有學得快的,也可縮短出師時間,但正式出師為三年)。三年未滿時有能力演出的徒弟,收入全歸師傅(有的師傅也給徒弟零用錢)。拜師期間,不得轉師,白天徒弟須幫師傅到田間勞動,回來後幫著師娘做家務、帶孩子。大多是白天幹活,晚上學藝。師傅外出賣藝,徒弟挑著行李和道具。師傅演唱時,徒弟在一旁邊聽邊記。夏天徒弟得給師傅打扇子,冬天給師傅送熱茶,日常要給師傅點煙、洗衣服等。徒弟與師傅一起吃飯時不準發出聲音,要比師傅先吃完,即俗諺所說「師傅先吃飯,徒弟先放碗」。徒弟只能吃素食粗菜,即使管飯的東家開口請吃葷菜,徒弟也不能吃,只有師傅開口才可吃塊肥肉。收場時,徒弟要收拾好道具等,給師傅捧洗臉水、鋪好床及做其他瑣雜事。三年滿師後,有的須幫師(俗稱「半作」)三年。幫師三年是無償給師傅賣藝掙錢,所掙之錢全交師傅,再由師傅付給徒弟零用錢,最多也不能超過所賺之錢的一半。「半作」期滿,徒弟方可單獨操業賣藝謀生。也有學徒期滿,為師傅白白賣藝一個月,所賺的錢分文不留全交給師傅,就算出師了。從前的藝人大多不識字,學藝都得憑耳聽心記,直到把師傅肚裡的唱本都學到手。
出師要擺「滿師酒」,宴請酬謝師傅的教誨之恩。也有由師傅拿錢擺酒,宴請同行或地方上有名望的人,請他們給徒弟拉拉關系,鋪鋪路,今後演出時有個照應。
演 出
道情說唱,一般不舉行儀式,沒有像戲曲演出那樣的習俗,也不受場合和舞台限制,只要一張桌子,幾只凳子或一塊門板,兩頭一搭,藝人就登上落坐,稍比聽眾高出一頭就可。等聽眾入座,連擊數下漁鼓,待場內清靜後即開始演唱。演出開始先由藝人自報家門,作一簡單介紹,並講一些請聽眾多包涵之類的客套語,然後在開頭部分扼要介紹本場次演唱曲目內容,介紹時藝人亦以唱詞形式表達,俗稱「曲帽」。劇情介紹主要是為使聽眾能把握住劇情脈絡,在演唱過程中能聽懂;另外也是藝人為了抓住觀眾的注意力,吊起大家胃口的慣用手法。
藝人唱正本前要先唱「灘頭戲」,唱得好不好,聽了「灘頭」就知道。
舊時,有的地方藝人進入一個村子,先要拜見本地紳董、族長。如遇師長或同行在本地演出,先要拜見師長,後拜同行,徵得他們的許可方可演唱。其規矩是「師長為大,先至者為大」。到一個地方演出,還要自編贊頌該地方風物和風土人情的曲目,在正式演唱前加唱。每年正月,在第一場開演前要祭拜祖師爺。各地祖師爺不同,可以自封,也有尊師傅的祖師爺為祖師爺的。
生產習俗
衢州地處浙西邊陲,無漁鹽之利,多以農為本,「食貧不輕改業」,民諺有雲:「衙門錢,一蓬煙;生意錢,六十年;種田錢,萬萬年。」生產習俗大多反映農村耕作。
婚 姻
訂親 舊時,婚姻重門第,講「門當戶對」,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雙方均無自主權,形同買賣婚姻。
締結姻緣,先托媒人說合,求親都是男媒到女家相求,絕無女求男者.對待媒人必須以上賓之禮,備辦酒食,俗謂「親事成不成,酒水百廿瓶」。經雙方說合,再陪男的上女家「相親」,女方同意後,由父母或兄弟,也有由媒人或親人陪同姑娘到男方「望人家」。相親完畢,男方選擇吉日託人帶上禮物向女方討年庚八字(出生年、月、日、時)。「年庚帖」拿回後,要請算命瞎子「合八字」。八字不可相沖相剋,如「龍虎鬥」、「兩龍不同潭」、「雞兔不合籠」等均不宜配婚。男方也需將八字送到女方去合。八字相合,雙方父母同意婚事,即由男家擇日,將定親日期寫於龍鳳紅帖上,請媒人連同聘禮送到女家,稱為「定親」。女方回贈狀元花禮帽、糖果糕點等,也有的綉花袋一對,萬年青兩株,俗稱「回情」。定親後男女即視為夫妻,他人不得再上門求親。
迎娶 從定親到迎娶,少則半年多則三年,迎娶佳期稱「日子」,由算命先生按屬相八字確定。若婚期日子不利女家,可以退回重新擇日。成親前一兩日,男方派人到女家接運嫁妝,謂「發嫁妝」。各地嫁妝大同小異,一般有合歡被、對枕及櫃、箱、抽斗桌、方凳、腳桶、子孫桶、梳妝台等必備品。近年嫁妝多新舊結合。晚上,男家設宴「暖房」。成婚之日,男方發花轎迎親,新娘上轎前,母女都要啼哭,表示難分難舍,謂之「哭嫁」。江山一帶有新娘花轎上路,弟弟用雙手攀懸在轎杠上扛一段路,俗謂「吊轎杠」,也是表示不願別離之意。開化一帶「哭嫁」有「哭嫁詞」,如「望你到男方,水漲船高,腳踏樓梯步步高;手托蓮花朵朵開,蒂夫蒂妻,公婆歡喜;蒂夫上床,子孫滿堂;蒂夫上桌,銅錢滿地堵,……四季發財,元寶滾進來!」花轎到達新郎家由利市婆攙扶新娘,踩著地上輪番鋪墊的紅毯或麻袋而進,稱為「傳代」。接著拜堂成婚,晚上宴請賓客,宴畢鬧新房.婚後三日,由新郎偕新娘回娘家拜見岳父母,叫「回門」,當日返回。
1950年《婚姻法》頒布後,提倡婚姻自主,自由戀愛,文明結婚。舊俗的繁文縟節已漸減少。
婚俗 舊時,衢州各縣婚姻習俗大致相同。
童養媳,一般為家庭經濟不寬裕,人口過多,撫養艱難,怕女兒長大無力購辦嫁妝而給人作童養媳的,也有撿養或買養的,童養媳長大成婚時也舉行婚禮,若婚前男方夭折,童養媳當作女兒出嫁,也有的終身不嫁的。
入贅,俗稱「招親」。女方「招親」一般因家中沒有兄弟,入贅的男人多為家境貧寒、兄弟多、無力娶妻者,入贅女婿常受歧視,不能入譜,有「招親佬,三年不逃算好佬」之說。常山一帶招親時要寫招親字置於大門外的草坪或石頭上表示受村人監督。招親後如得罪村人,往往被趕出村。因此過去視入贅為畏途,今此俗已改,入贅者受法律保護。
換親,兩家因家境貧寒或關系融洽,親上加親,互娶對方女兒為媳婦,可以免送財禮,俗稱「寶換寶」。
改嫁,俗謂「二婚親」。寡婦一般要守孝三年才可再嫁,但被視為不光彩,沒有選擇丈夫的自由,須聽族人支配。娶寡婦者多為喪偶或無力娶妻的窮人。男方擇吉日夜間迎娶,寡婦坐「烏藤轎」或「藍藤轎」。建國後此俗已廢。
打喜,又叫「沖喜」。定親後,男子重病不起,經雙方商定提前完婚,由妹代兄拜堂。如男的死亡,女的即成寡婦。舊時還有同姓的不婚的習俗,今已廢除。
喪 禮
人死後多為土葬。舊時喪葬儀式復雜而繁瑣,而且有濃厚的迷信色彩。老人彌留之際,子女必須侍立左右,直至逝世,俗稱「送終」。瞑目時,燒草鞋、雨傘、包袱、香紙、錫箔,叫做「送盤纏」。將遺體置門板上,移至中堂或堂前右側,頭墊七塊瓦片,面蓋草紙,口含一枚紅紙包好的銅錢,腳後點一盞青油燈。同時差人帶一把雨傘往親友家報喪。到親友家,將雨傘頂朝上,豎於門檻上,親友接到凶訊,即備禮前往吊喪。女婿送壽桃、粽子、豬頭、全雞、全鵝;一般親友送香紙、壽被、輓聯、綢緞被面等。入殮,俗叫「落材」。殮棺前給死者梳洗更衣,然後由長子捧頭,女兒或女婿捧抱進棺材,放入木炭、石灰包,再將親友送來的「壽被」一一蓋上,並由女兒、媳婦報送者姓名,最後合棺,謂稱「封材」。
出殯儀式最為隆重,富裕人家,出殯前要請道士做三日天夜道場,超度死者,叫「做功德」。出殯日,要請有地位者宣讀祭文,焚燒神像,子女披麻戴孝,足穿草鞋,在孝堂拜見弔孝親友。出殯時,女婿舉墳頭傘、背紙錢袋前導。親友戴白帽、白兜、捧香隨後。一路鳴鑼擊鼓、吹嗩吶、散紙錢,直至墓地。棺材入土後,以磚為廓。晚上備「白事酒」宴請送喪親友,回贈每人毛巾一條,或白布五六尺,謂「謝孝」。建國後,喪禮的封建迷信內容大多廢除,葬儀從簡,一般以送花圈,佩黑紗、小白花,舉行追悼會表示哀悼。1979年後,城鎮逐漸通行火化,農村仍以土葬為主。
『肆』 衢州過年的習俗
放鞭炮!
過年到沒什麼特別的!好象有個地方的小孩子要去山上搖毛竹,寓意小孩子長的回快些,節答節高!除了端午節,過年也要包粽,不知道別的地方有沒有這個習慣?!正月初一迎財神很多地方都有!上新年墳!吃桂圓煮蛋!年前做發糕(龍遊人興這個),沖年糕,壓米胖糕(也叫凍米糖),芝麻糖,江山糕(江山人興這個),做索麵(常山人興這個),曬火腿(開化比較多),其他大概都有吧!
還聽說有幾個地方是六月里過小年的!姚家等什麼地方等!
『伍』 衢州節日風俗
http://daily.travel.163.com/sight/article.jsp?id=1128997504480&cid=114
它的喉邊一\攔都是關於節內日風容俗的
『陸』 衢州的民風民俗與其他民族的民風民俗有啥不同
衢州的民風民俗與節日民俗
衢州地處閩、浙、贛、皖交界之處,從雕刻建築、飲食習慣到地方曲藝、民情風俗均深受周邊地域文化的影響。在對吳越文化、徽派文化以及福建的八閩文化和客家文化等諸多文化因素兼容並蓄的基礎之上,衢州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有一定特色的衢州地方文化。
衢州歷史悠久,人文豐富。古為百越之地,至今還有畲族留居於此。本區域以漢民為主,衢州本地人基本和大多數漢民的習俗一樣,重要的還是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原、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此外衢州人還過立夏、冬至、六月年、麻糍等節日。
春節通常除了年夜佳餚要准備外,通常還准備年糕、發糕、八寶菜、江山糕、索麵、凍米糖和粽子。粽子在衢州不僅是端午的節日必備,也是過年的常備,各地還略有不同,龍遊人愛發糕,江山人喜粽子,常山人好做索麵。而年夜守歲是主要的內容,通常是要到12點才放鞭炮來辭舊迎新的!壓歲錢還是小朋友少不了的最愛。
元宵除觀燈外,通常要耍龍燈。
清明節要做的是清明果,一種以米粉為原料的大餃子。這個節日要掃墓。
端午除了粽子,甜酒釀則是這個節日的主飲,另外還有茶食等零嘴食品,五花八門花樣不少。端午是衢州人頗為重要的節日,故時衢州的小孩還都要穿肚兜帶斗笠,這就是由一個典故《王志斬蛟》所帶來的習俗。
立夏時值農忙,衢州農俗有吃麥餅、燒餅、油條的習俗,這一天不可少的菜色是莧菜,正當時的上時菜。
七夕這個節在衢州並不重要,但還是有的地方是要過的,相對來說後面的節日那就是要緊的多了!
七月半也稱鬼節,期間有不少地方的習俗要做醅糕,不同地方不同的過法,過七月半(中元節)一定要掃墓。
中秋節,月餅是食品中的重頭,在衢州原本不是以廣式月餅受歡迎,在衢州的農村現在仍有烤蘇式月餅、徽式月餅的民俗,其中以杜澤桂花月餅最為特色,其為空心月餅,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各地風味的容入,本地民風正被慢慢的淡化!
重陽節州人多要登高,爬山自然是少不了,飲酒也是個內容,而各地要做麻糍也許就和秋收聯繫上了。
冬至在衢州是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在老衢州口中都有「冬至大如年」或「冬至當於年」的說法,這一天還有「有的吃吃一夜,沒的吃凍一夜」的俗語。
在衢州農村北鄉的姚家等,農村裡還有過六月年的習慣,這還有典故,通常是農歷的六月十五六號。這個年要將軍掛門,以避瘟神。
此外江山有專門的麻糍節,用以慶賀一年的豐收,這個節日類似於廟會,要舉行近一個月,從縣城到各地鄉里抬著五穀神和城隍爺遊走。
過完八月中秋衢州農村裡就開始廟會,衢州人俗稱「趕會」從農歷八月廿高家會到九月杜澤會、蓮花會等,類似於江山人的麻糍節,廟會趕到哪,哪裡就熱鬧,哪裡就有的吃,這樣還引來了不少專門趕會商家。
服裝
故時的衢州人還有圍湯布的習慣,一塊湯布圍在腰間即當得腰帶又當得毛巾。通過湯布還能分出人來,東鄉人是白湯布,北鄉人是藍湯布等。
藝術(1)石雕 (2)木雕 (3)磚雕(4)徽式建築
編輯本段宗教教育
宗教
衢州有世界三大宗教的教堂、廟宇和道家的廟觀。
佛教市區原有天寧寺、衛寧寺、轂寧寺、彌陀寺、祥符寺、白蓮庵等。現存天寧寺,位於市區天寧巷內。境內較有名望的寺院還有大洲西山寺、東岳殿;九華山靈鳩寺;爛柯山寶岩寺等。
儒學的主要表現是宗祠,在衢州各地鄉里還有不少名人的宗祠,如趙忭祠在市區鍾樓底,唐初四傑之一楊炯祠,在今高家盈川!
基督教在市區有天主教和基督新教兩派,新教在蛟池街,天主在府山上。基督教在中國的全稱是三自愛國教會,是個不受國外影響的獨立的國人自己的教會!基督教傳入衢州較早,史上還有著名的1900年「衢州教案」。
清真寺在市區下街,十字街頭新華書店斜對面,主要是些來自新疆的維族人,在衢州多以烤肉串為業。
道教市區還有天妃宮、神農殿、周王廟等。原市區道貫巷內還有道觀。
『柒』 衢州端午節的風俗
吃粽子,還有會吃大蒜表示少生病; 長輩會給晚輩穿新衣服
『捌』 浙西的衢州
衢州位於浙江省西部,錢塘江上游,金華衢州盆地西端,南接福建南平,西連江西上饒、景德鎮,北鄰安徽黃山,東與省內金華、麗水、杭州三市相交。「居浙江之上游,控鄱陽之肘腋,制閩越之喉吭,通宣歙之聲勢」。川陸所會,四省通衢。是閩浙贛皖四省邊際中心城市,浙西生態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化學工業基地。也是一座有一千八百年歷史的江南重鎮。衢江之畔,素有「四省通衢」之稱,也是歷代兵家必爭重鎮。
衢州地處閩、浙、贛、皖交界之處,從雕刻建築、飲食習慣到地方曲藝、民情風俗均深受周邊地域文化的影響。在對吳越文化、徽派文化以及福建的八閩文化和客家文化等諸多文化因素兼容並蓄的基礎之上,衢州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有一定特色的衢州地方文化。
衢州歷史悠久,人文豐富。古為百越之地,至今還有畲族留居於此。本區域以漢民為主,衢州本地人基本和大多數漢民的習俗一樣,重要的還是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原、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此外衢州人還過立夏、冬至、六月年、麻糍等節日。
春節通常除了年夜佳餚要准備外,通常還准備年糕、發糕、八寶菜、江山糕、索麵、凍米糖和粽子。粽子在衢州不僅是端午的節日必備,也是過年的常備,各地還略有不同,龍遊人愛發糕,江山人喜粽子,常山人好做索麵。而年夜守歲是主要的內容,通常是要到12點才放鞭炮來辭舊迎新的!壓歲錢還是小朋友少不了的最愛。
元宵除觀燈外,通常要耍龍燈。
清明節要做的是清明果,一種以米粉為原料的大餃子。這個節日要掃墓。
端午除了粽子,甜酒釀則是這個節日的主飲,另外還有茶食等零嘴食品,五花八門花樣不少。端午是衢州人頗為重要的節日,故時衢州的小孩還都要穿肚兜帶斗笠,這就是由一個典故《王志斬蛟》所帶來的習俗。
立夏時值農忙,衢州農俗有吃麥餅、燒餅、油條的習俗,這一天不可少的菜色是莧菜,正當時的上時菜。
七夕這個節在衢州並不重要,但還是有的地方是要過的,相對來說後面的節日那就是要緊的多了!
七月半也稱鬼節,期間有不少地方的習俗要做醅糕,不同地方不同的過法,過七月半(中元節)一定要掃墓。
中秋節,月餅是食品中的重頭,在衢州原本不是以廣式月餅受歡迎,在衢州的農村仍有烤蘇式月餅、徽式月餅的民俗,其中以杜澤桂花月餅最為特色,其為空心月餅,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各地風味的容入,本地民風正被慢慢的淡化!
重陽節州人多要登高,爬山自然是少不了,飲酒也是個內容,而各地要做麻糍也許就和秋收聯繫上了。
冬至在衢州是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在老衢州口中都有「冬至大如年」或「冬至當於年」的說法,這一天還有「有的吃吃一夜,沒的吃凍一夜」的俗語。
在衢州農村北鄉的姚家等,農村裡還有過六月年的習慣,這還有典故,通常是農歷的六月十五六號。這個年要將軍掛門,以避瘟神。
此外江山有專門的麻糍節,用以慶賀一年的豐收,這個節日類似於廟會,要舉行近一個月,從縣城到各地鄉里抬著五穀神和城隍爺遊走。
過完八月中秋衢州農村裡就開始廟會,衢州人俗稱「趕會」從農歷八月廿高家會到九月杜澤會、蓮花會等,類似於江山人的麻糍節,廟會趕到哪,哪裡就熱鬧,哪裡就有的吃,這樣還引來了不少專門趕會商家。
『玖』 衢州風俗是什麼
畲鄉風情
男不肩水,女不扶犁 畲族大多居住山區,種植水稻、番薯為主,兼林業、茶葉、狩獵。畲族女子無纏足的習俗,和男子一樣下田上山。但俗例男子不挑水,不種菜;女子不扶犁不踩耙。現已無此講究。
牛三旦 小牛生下第三天,牛主要辦酒宴請本家、村鄰,分麻核給全村小孩。這天母牛要吃紅糖拌米飯,喝混有雞蛋、紅糖的黃酒。比俗今已消失。
花邊衣 女子服裝領、袖、右襟、褲管鑲花邊,衣袖、褲管大而短。新娘用手鐲、項圈、耳環等銀飾品,戴形似犬頭帽子。男子穿對襟衣、大管直筒褲。婚禮上腰系新娘親手織綵帶。不論男女,都用藍布綁腿。現穿民族服裝的已不多。
嘗新米 新谷上場,要請長輩嘗新。由年紀最大者吃第一口新米飯,用筷子把碗里米飯挑一點桌上,以示年年有餘,然後大家入席共餐。在此前,不準將新收稻穀置口中,甚至不得用嘴唇接觸。開鐮時,要割幾株稻頭、稻稈飼牛,讓牛嘗新。此俗今尚有。
草 案 過去大多住茅鋪,築泥為牆,蓋稻草、茅草,稱「草案」。分三間,中堂屋,靠牆處擺祖宗香案;右廚房;左卧室。卧室上部用竹為筋,抹泥巴成泥樓,稱有泥樓卧室為「土庫」。現已無住草案者。
火爐塘 灶門前挖一長坑,叫火爐塘,供烤火用,大/J艦家庭人口和社交需要定。天寒時待客、吃飯、對歌都圍坐火爐塘,故對來客要待其進廚房才致禮。除夕,要將一塊燒著的大柴根埋火爐塘熱灰中過夜,叫「煮過年豬」,柴根余火不能熄。此俗今廢。
祖 擔 系兩只竹箱,1隻裝本支始祖香爐、神器,另1隻裝布質彩繪「祖圖」1套;圖長20餘米,寬0.5米,繪畲族歷史連環回20多幅。祖擔為族中公有,不得私占。舉行祭祀儀式時必掛祖圖。
同姓通婚 貪族舊時不與異族通婚,內部凡同姓不同支者即可通婚;現在同支者在五代後也可結婚。男子入贅在意族不受歧視.舊時除童養媳外,還有「童養子」。民國時當地漢人偶有娶畲女為妻的,以女嫁畲民則無,現時通婚已不存禁忌。
對 歌 節日、喜慶場合徹夜歡唱,對歌系禮儀活動組成部分。嫁女,聘請女歌手與男方派來「赤郎」對唱,有勸酒歌、嫁女歌、姻緣歌等。若來善歌客人,襯里和來客性別不同之青年要來對歌。對歌前,大家要湊點錢給客人中的歌手,主人以夜點心招待大家。對歌內容有固定的歷史歌、故事歌等,也有用於互相詰難的傳統對答歌曲,更多即興編唱的。勞動、外出途中青年男女也對歌,隨編隨唱,稱『唱山歌。,有因此相愛的。祭祖、做功德要唱歌,內形有定例,但只唱不對。現在畲族人仍喜唱歌,但對歌在青年中已不流行。
秘 語 對來作客的同民族陌生人,要用秘語考察;如問」一行毛竹打幾來(一根毛竹剖幾片)?」來客姓藍,就應答「六來「.如姓雷、姓鍾.就回答「五來」。來客能對答,就待為上賓。外出者要學會秘語,並嚴守秘密:現在有些老者尚懂一些秘語。
問口餅 媒人去女方做媒,帶去糕點兩包叫「問口餅」。女方收下一包,表示願意考慮這門親事;女方到男方相親後退回問口餅,就表示不同意這門親事;未將問口拼退回,就基本定局了。
龍游沐塵畲族婚嫁過程的基本習俗
男女青年自由戀愛(過去由大人作主)確定後,要選擇吉日良辰娶親(一般是男婚女嫁)。
(一)、女方婚嫁
娶親當天,男方到女方娶親。有媒人、親家、赤郎二人(當門赤郎和赤郎子)、二位青年姑娘(接新娘)、抬花轎四人。赤郎用小籮筐挑上定新時禮單上規定的禮物:豬肉、雞、魚、香火禮——蹄胖、蠟燭、糖果、鞭炮、香煙、面條2—4斤、甘蔗兩根、布料一塊(叫老鼠尾,給新娘母親的)等等。當娶親人員快到新娘家時,以放鞭炮表示娶新人員即到,女方家也放鞭炮接到。
攔門:當男方娶親人員要進新娘家門時,女方男、女青年將大門半爿關上,不讓進去,唱著攔門山歌:「赤郎擔擔門前站,攔門都是我十娌,一雙紅包拿我手,紅包拿來就開你。大門好開又不開,香煙、喜糖要拿來,香煙、喜糖拿我手,糖、煙拿來就來開。紅包一雙又一雙,紅包還有五代雄,五代紅包拿我手,紅包拿齊開大門。」男方將准備好的紅包糖果、香煙一一送上,最後送上五個捆在一起的紅包(稱五代雄),方才打開大門,讓娶親人員進屋。
捉蚧(稱捉青蛙):女方青少年端上溫水讓娶親人員洗臉,每人洗完臉之後,面布橫攤在臉盤上,放上一個紅包。
交禮:媒人和親家向女方父親、娘舅等嫡親一一點清交代禮單規定的禮物,少一件或減少數量必須由親家補足。
借(釒隹又):女方姑娘把廚房一切用具都收藏起來,由男方當門赤郎向東家借用,借用具時赤郎要念借(釒隹又)口白,「上位親家親家母、祖公祖婆、伯公伯婆、叔公叔婆、阿姨舅母、隔壁鄰舍,借你四四方方一堵牆(灶頭),借你龍壙兩口(鐵鍋),鍋蓋一對。借你阿姨、舅母一樣好寶貝,火刀火石(火柴或打火機)借出來,借你金水桿、銀水缸,金桿流水銀缸裝,……感謝阿姨舅母幫我忙,早煮早吃,新郎新娘早拜堂。」
赤郎挑水:女方備好粽衣、笠帽讓赤郎子穿戴上,由青年姑娘陪同赤郎子挑水,待赤郎水挑到一定路程後,姑娘故意把泥沙丟在水桶內,水不幹凈,拖赤郎重新挑過。截赤郎反復多次增強了度親的熱鬧場面。
催親:宴請酒席酒菜上席一半左右,親家用小鞭炮催親三次(催親是催新娘早出娘門早上轎),第一次在門外放鞭炮,第二次在中堂放至門外,第三次從新娘房間放到門外。媒人和親家每放一次鞭炮,都得到理事面前作輯(意思請理事早料理新娘出娘門)。
娘哭嫁:理事(女方照料新娘出嫁做一些具體事務的人)把米篩放在中堂地上,篩內墊上紅紙,放上鏡子一面、尺一把、剪刀一把,由娘舅把新娘抱到米篩上,理事站在新娘旁邊,父母親、哥嫂、姐妹及嫡親站在周圍。首先,娘拉著新娘的手,邊唱山歌邊哭嫁,「今哺女嫁娘心痛,小時睡在娘床中,小時帶女不得大,大來總要結成雙。今哺嫁女娘心愁,小時跟娘睡一頭,小時帶女未自在,大來又嫁遠遙遙。做人媳婦莫嘴多,莫來無亂多嚕嗦,講好講壞都要想,家裡有活要多做。做人媳婦要真心,禮貌待人頂要緊,妯娌伯母都和好,家裡團結一條心。」然後,由理事點撥,讓新娘叫父母、娘舅、哥嫂、姐妹、嫡親到她家去玩,叫到一個給新娘一個紅包。(以示祝賀)
新娘上轎:由娘舅把新娘抱到轎上,起抬時新娘在門外滾出兩紅雞蛋,以示離開娘家。媒人和親家要一一向新娘的父母親、祖父母、伯父母、叔父母、哥嫂、姐妹等嫡親感謝、告別。
接大舅:新娘花轎抬出後,媒人和親家接大舅一同到男方赴宴,並將大舅裝好的糕餅包、香煙、紅包袋子幫助拎去,交給男方理客人員。
(二)、男方婚禮
新娘抬到路上,遇上有人攔路討喜糖,媒人或親家必須好事成雙分糖、分煙給所有人。(攔路山歌略)
新娘花轎將要抬到新郎家時,雙方放鞭炮接到。
喝紅糖茶:花轎抬進夫家,剛到門邊,新娘滾進兩紅雞蛋(表示新娘從娘家嫁到夫家),然後,由男方理事端上紅糖茶給新娘喝,便唱山歌,「新娘扮好上轎來,扛轎郎子扛過來,扛轎郎子扛到了,花轎小心息下來。花轎小心息下來,紅糖泡茶就端來,糖茶端來新娘食,食了糖茶下轎來。食了糖茶到廳堂,新郎扮好等拜堂,堂若拜好等傳代,蔴布袋子攤下來。蔴布袋子攤下來,代代傳到郎房內,代代傳到新郎房,新娘結子千萬歲」。
理事請新娘下轎,扶著新娘站在中廳,另一個理事陪新郎到中廳,舉行拜堂儀式。 (現在形式是新娘到夫家,未進門由理事扶著新娘坐在板凳上換上夫家的新鞋,再進門舉行拜堂。拜堂時,男方父母親及女方大舅均迴避)
傳代:童男童女端上蠟燭火,照新郎新娘傳代,兩個理事把蔴袋鋪在地上,讓新娘新郎踩上進房,幾只蔴袋輪換使用,一直慢行到床邊。新娘新郎雙雙站立床邊,理事端上煮好的兩個雞蛋,給新娘新郎各人吃一口(表示同吃同住)。
敬酒:當宴請到一定時候,新娘新郎雙雙向客人敬酒二蠱。(意思一是向客人見面,二是表示謝意)
同房:宴請下席後,一般待客人稍退,碗盞收好,再由兩個理事請男方父母、祖父母站在中廳,新娘、新郎站在下邊,向長輩微笑鞠躬作輯(表示孝敬長輩),然後由理事將新娘新郎送入洞房,關上房門,從房邊放小鞭炮到門外。
送鞋:第二天早晨新娘給在場的客人泡上一杯白糖茶,對夫家的父母各敬上一雙新鞋(以示新媳婦精明手巧),同時,父母親各以紅包還禮。
送大舅:新郎與新娘一同到娘家回門,先由新郎送大舅先走一步,直送到待大舅給紅包後,新郎才回家與新娘一同到娘家回門。
拜 師
舊時,曲藝藝人為了後繼有人,大多要收徒弟。在同一時間內,一般一師只帶一徒。拜師前須有「薦頭」(介紹人)推薦,首次見面得送見面禮。禮有大小,但至少得兩瓶酒,一隻豬頭,兩個包(糕點糖果類),一隻紅包。若師傅收下見面禮,表示願收下徒弟;若退還見面禮,表示拒絕接受。正式拜師,要訂立投師約(即文契,也稱契約、關書,內容一般為授徒時間、規矩等)。投師約須註明「薦頭」(介紹人)、「中央人」(見證人)、「擔保人」(保證人),也有三者由「薦頭」一人兼的。投師約得要家長簽名畫押方能生效。然後擇佳日,紅燭高燃,舉行拜師儀式,先拜「天地君親師」,再向師傅磕頭。磕頭前要講:「弟子×××,願拜恩師名下學藝為徒,尊師守規,至終不變……」。念畢磕頭拜師,遞上投師約。由徒弟家出資,設投師酒,酬謝師傅和所有參加儀式者。解放後,藝人拜師簡化,但也要舉行一定的拜師儀式,如徒弟家要擺一桌敬師酒,請來師傅及當地幹部和長輩,入席前,寫好拜師的投師約,並交上學藝費用,然後帶上口糧和日常用品、換洗衣物到師傅家開始學藝生涯。
投師學藝時間一般為三年(有學得快的,也可縮短出師時間,但正式出師為三年)。三年未滿時有能力演出的徒弟,收入全歸師傅(有的師傅也給徒弟零用錢)。拜師期間,不得轉師,白天徒弟須幫師傅到田間勞動,回來後幫著師娘做家務、帶孩子。大多是白天幹活,晚上學藝。師傅外出賣藝,徒弟挑著行李和道具。師傅演唱時,徒弟在一旁邊聽邊記。夏天徒弟得給師傅打扇子,冬天給師傅送熱茶,日常要給師傅點煙、洗衣服等。徒弟與師傅一起吃飯時不準發出聲音,要比師傅先吃完,即俗諺所說「師傅先吃飯,徒弟先放碗」。徒弟只能吃素食粗菜,即使管飯的東家開口請吃葷菜,徒弟也不能吃,只有師傅開口才可吃塊肥肉。收場時,徒弟要收拾好道具等,給師傅捧洗臉水、鋪好床及做其他瑣雜事。三年滿師後,有的須幫師(俗稱「半作」)三年。幫師三年是無償給師傅賣藝掙錢,所掙之錢全交師傅,再由師傅付給徒弟零用錢,最多也不能超過所賺之錢的一半。「半作」期滿,徒弟方可單獨操業賣藝謀生。也有學徒期滿,為師傅白白賣藝一個月,所賺的錢分文不留全交給師傅,就算出師了。從前的藝人大多不識字,學藝都得憑耳聽心記,直到把師傅肚裡的唱本都學到手。
出師要擺「滿師酒」,宴請酬謝師傅的教誨之恩。也有由師傅拿錢擺酒,宴請同行或地方上有名望的人,請他們給徒弟拉拉關系,鋪鋪路,今後演出時有個照應。
演 出
道情說唱,一般不舉行儀式,沒有像戲曲演出那樣的習俗,也不受場合和舞台限制,只要一張桌子,幾只凳子或一塊門板,兩頭一搭,藝人就登上落坐,稍比聽眾高出一頭就可。等聽眾入座,連擊數下漁鼓,待場內清靜後即開始演唱。演出開始先由藝人自報家門,作一簡單介紹,並講一些請聽眾多包涵之類的客套語,然後在開頭部分扼要介紹本場次演唱曲目內容,介紹時藝人亦以唱詞形式表達,俗稱「曲帽」。劇情介紹主要是為使聽眾能把握住劇情脈絡,在演唱過程中能聽懂;另外也是藝人為了抓住觀眾的注意力,吊起大家胃口的慣用手法。
藝人唱正本前要先唱「灘頭戲」,唱得好不好,聽了「灘頭」就知道。
舊時,有的地方藝人進入一個村子,先要拜見本地紳董、族長。如遇師長或同行在本地演出,先要拜見師長,後拜同行,徵得他們的許可方可演唱。其規矩是「師長為大,先至者為大」。到一個地方演出,還要自編贊頌該地方風物和風土人情的曲目,在正式演唱前加唱。每年正月,在第一場開演前要祭拜祖師爺。各地祖師爺不同,可以自封,也有尊師傅的祖師爺為祖師爺的。
生產習俗
衢州地處浙西邊陲,無漁鹽之利,多以農為本,「食貧不輕改業」,民諺有雲:「衙門錢,一蓬煙;生意錢,六十年;種田錢,萬萬年。」生產習俗大多反映農村耕作。
婚 姻
訂親 舊時,婚姻重門第,講「門當戶對」,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雙方均無自主權,形同買賣婚姻。
締結姻緣,先托媒人說合,求親都是男媒到女家相求,絕無女求男者.對待媒人必須以上賓之禮,備辦酒食,俗謂「親事成不成,酒水百廿瓶」。經雙方說合,再陪男的上女家「相親」,女方同意後,由父母或兄弟,也有由媒人或親人陪同姑娘到男方「望人家」。相親完畢,男方選擇吉日託人帶上禮物向女方討年庚八字(出生年、月、日、時)。「年庚帖」拿回後,要請算命瞎子「合八字」。八字不可相沖相剋,如「龍虎鬥」、「兩龍不同潭」、「雞兔不合籠」等均不宜配婚。男方也需將八字送到女方去合。八字相合,雙方父母同意婚事,即由男家擇日,將定親日期寫於龍鳳紅帖上,請媒人連同聘禮送到女家,稱為「定親」。女方回贈狀元花禮帽、糖果糕點等,也有的綉花袋一對,萬年青兩株,俗稱「回情」。定親後男女即視為夫妻,他人不得再上門求親。
迎娶 從定親到迎娶,少則半年多則三年,迎娶佳期稱「日子」,由算命先生按屬相八字確定。若婚期日子不利女家,可以退回重新擇日。成親前一兩日,男方派人到女家接運嫁妝,謂「發嫁妝」。各地嫁妝大同小異,一般有合歡被、對枕及櫃、箱、抽斗桌、方凳、腳桶、子孫桶、梳妝台等必備品。近年嫁妝多新舊結合。晚上,男家設宴「暖房」。成婚之日,男方發花轎迎親,新娘上轎前,母女都要啼哭,表示難分難舍,謂之「哭嫁」。江山一帶有新娘花轎上路,弟弟用雙手攀懸在轎杠上扛一段路,俗謂「吊轎杠」,也是表示不願別離之意。開化一帶「哭嫁」有「哭嫁詞」,如「望你到男方,水漲船高,腳踏樓梯步步高;手托蓮花朵朵開,蒂夫蒂妻,公婆歡喜;蒂夫上床,子孫滿堂;蒂夫上桌,銅錢滿地堵,……四季發財,元寶滾進來!」花轎到達新郎家由利市婆攙扶新娘,踩著地上輪番鋪墊的紅毯或麻袋而進,稱為「傳代」。接著拜堂成婚,晚上宴請賓客,宴畢鬧新房.婚後三日,由新郎偕新娘回娘家拜見岳父母,叫「回門」,當日返回。
1950年《婚姻法》頒布後,提倡婚姻自主,自由戀愛,文明結婚。舊俗的繁文縟節已漸減少。
婚俗 舊時,衢州各縣婚姻習俗大致相同。
童養媳,一般為家庭經濟不寬裕,人口過多,撫養艱難,怕女兒長大無力購辦嫁妝而給人作童養媳的,也有撿養或買養的,童養媳長大成婚時也舉行婚禮,若婚前男方夭折,童養媳當作女兒出嫁,也有的終身不嫁的。
入贅,俗稱「招親」。女方「招親」一般因家中沒有兄弟,入贅的男人多為家境貧寒、兄弟多、無力娶妻者,入贅女婿常受歧視,不能入譜,有「招親佬,三年不逃算好佬」之說。常山一帶招親時要寫招親字置於大門外的草坪或石頭上表示受村人監督。招親後如得罪村人,往往被趕出村。因此過去視入贅為畏途,今此俗已改,入贅者受法律保護。
換親,兩家因家境貧寒或關系融洽,親上加親,互娶對方女兒為媳婦,可以免送財禮,俗稱「寶換寶」。
改嫁,俗謂「二婚親」。寡婦一般要守孝三年才可再嫁,但被視為不光彩,沒有選擇丈夫的自由,須聽族人支配。娶寡婦者多為喪偶或無力娶妻的窮人。男方擇吉日夜間迎娶,寡婦坐「烏藤轎」或「藍藤轎」。建國後此俗已廢。
打喜,又叫「沖喜」。定親後,男子重病不起,經雙方商定提前完婚,由妹代兄拜堂。如男的死亡,女的即成寡婦。舊時還有同姓的不婚的習俗,今已廢除。
喪 禮
人死後多為土葬。舊時喪葬儀式復雜而繁瑣,而且有濃厚的迷信色彩。老人彌留之際,子女必須侍立左右,直至逝世,俗稱「送終」。瞑目時,燒草鞋、雨傘、包袱、香紙、錫箔,叫做「送盤纏」。將遺體置門板上,移至中堂或堂前右側,頭墊七塊瓦片,面蓋草紙,口含一枚紅紙包好的銅錢,腳後點一盞青油燈。同時差人帶一把雨傘往親友家報喪。到親友家,將雨傘頂朝上,豎於門檻上,親友接到凶訊,即備禮前往吊喪。女婿送壽桃、粽子、豬頭、全雞、全鵝;一般親友送香紙、壽被、輓聯、綢緞被面等。入殮,俗叫「落材」。殮棺前給死者梳洗更衣,然後由長子捧頭,女兒或女婿捧抱進棺材,放入木炭、石灰包,再將親友送來的「壽被」一一蓋上,並由女兒、媳婦報送者姓名,最後合棺,謂稱「封材」。
出殯儀式最為隆重,富裕人家,出殯前要請道士做三日天夜道場,超度死者,叫「做功德」。出殯日,要請有地位者宣讀祭文,焚燒神像,子女披麻戴孝,足穿草鞋,在孝堂拜見弔孝親友。出殯時,女婿舉墳頭傘、背紙錢袋前導。親友戴白帽、白兜、捧香隨後。一路鳴鑼擊鼓、吹嗩吶、散紙錢,直至墓地。棺材入土後,以磚為廓。晚上備「白事酒」宴請送喪親友,回贈每人毛巾一條,或白布五六尺,謂「謝孝」。建國後,喪禮的封建迷信內容大多廢除,葬儀從簡,一般以送花圈,佩黑紗、小白花,舉行追悼會表示哀悼。1979年後,城鎮逐漸通行火化,農村仍以土葬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