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重陽節賞的菊花是什麼顏色的

重陽節賞的菊花是什麼顏色的

發布時間:2020-12-19 23:29:48

重陽節 菊花有什麼關系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專花酒,起源於晉朝屬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② 【重陽節】賞菊花,飲菊酒,你要知道哪些知識聽歌

九九重陽節是入秋之後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我國傳統文化中,將「九」視作為最大陽數,而九月初九,兩個九字相重,因此在這天舉行的各種活動,被人們賦予了各種特殊含義。例如,重陽登高,是為汲取天地陽氣,以趨福避禍;而飲菊酒、插茱萸的風俗,也帶有了期盼健康、長壽的意味。

圖1. 重陽登高。

菊花和茱萸,是在重陽節中扮演十分重要角色的兩類植物,而其中又以菊花為甚。賞菊花、飲菊酒、食菊糕,已經成為了重陽節的標志性風俗。那麼,菊花究竟是如何與重陽這個節日聯系在一起的呢?
重陽賞的是什麼「菊」?

都說重陽要賞菊,那麼我們賞的,到底是什麼菊花呢?
如果拋開重陽節不提,那麼我們生活中有太多可賞之「菊」:作為鮮切花的非洲菊和雛菊、庭院栽種的矢車菊和勛章菊,還有可形成大片花海的波斯菊等等,這些美麗花兒的名字中都帶有一個「菊」字。這是因為,它們都屬於菊科大家族。

圖2:各種菊科植物的花。

所有的菊科植物,都具有一個共同特徵,那就是它們看上去的那朵炫目的「花」,其實是由諸多小花組成的花序。對於菊科植物來說,我們看到每一片「花瓣」,以及每一個「花蕊」,其實都是一朵獨立的小花。只不過,那些看似「花瓣」的小花,花冠特別延長,因此稱為舌狀花,又因為位置在邊緣,又被稱為緣花,而像「花蕊」的小花則花冠小而呈管狀,因此稱為管狀花,因為位置居於中間,所以也被稱為盤花。

圖3:菊科植物花序的結構。

因此用這樣的特徵去判斷,我們身邊的菊花真是太多了,例如我們熟悉的蒲公英、向日葵,以及最近為人們熟知的青蒿、黃花蒿,都是「菊花」(菊科植物)。在這些「菊花」中,有些花序全部由舌狀花組成(如蒲公英),還有一些既有舌狀花,也有管狀花(如向日葵),整個菊科也因此分成了舌狀花亞科和管狀花亞科兩大類。

不過,顯然這些「菊花」並不是我國傳統意義上菊花。重陽節所賞的菊花,只是全世界30000餘種菊科植物中的一員,即管狀花亞科菊屬的菊(Dendranthema morifolium)這一個物種。然而,正是這單單一種,因其長久的歷史和我國人民的喜愛,成為了品種繁多、用途各異的大家族,而又進一步成為了整個菊科的代表。

圖4:國人認識中典型的菊花模樣。

「食」菊長久遠
雖然現在的菊花色彩繽紛,形態各異,但人們最開始對菊花的利用並非是用來欣賞,而更多是拿來食用,以及製作菊花酒。
人們飲用食用菊花的歷史,要遠遠早於賞菊。在屈原的離騷中就寫道:「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可見早在戰國時期人們可能已經有食用菊花的歷史。而到了漢代,以菊花來製作菊花酒,已經成為了相當流行的習俗。記錄西漢時期逸聞軼事的《西京雜記》就記載道:「菊華(「華」通「花」)舒時,並采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華酒」。可見,西漢時期的菊花酒,不單用菊花,並且還要加入菊花的莖葉,這大抵是利用氣味更為濃烈的菊花莖葉,來增加菊花酒的風味。

圖5:菊花酒。

到唐代時,隨著重陽節成為公眾普遍的節日,重陽節與菊花酒,已經成為一對固定的搭配。唐代大詩人李白在《九日登山》中寫道:「因招白衣人,笑酌黃花菊。我來不得意,虛過重陽時」。不過此時,莖葉入酒的習慣逐漸減退,更多是單以菊花與大米一同發酵,或直接將菊花浸入酒中,從而讓酒帶有菊花的清香和微黃的顏色。直到今天,菊花酒依然沿用著一千多年前的製作工藝。

古人偏愛服食菊花,其實是對菊花多種特性的聯想所致。首先,和其他大多數植物,包括很多菊科植物不同,菊花多在深秋時節開放,「我花開時百花殺」,因此給人以傲然之感;而經霜不謝的特性,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堅韌」「長壽」,因此也賦予了菊花以「長壽」的含義。其次,菊花的莖葉及花中存在多種揮發性物質,食用或浸酒飲用,這些物質的特殊香氣會帶給人「神清氣爽」之感,更是讓人認為菊花會擁有「輕身」「健體」之功效。因此在信奉「天人合一」的古代,取食菊花,以期望達到「延年益壽」之功效,也就不足為奇了。

圖6:菊花也是食材用花之一。

從「飲」到「賞」

當然,如果人們只是將菊花用作食材和釀酒的調味劑的話,恐怕也成就不了今天菊花的名氣。而人們開始主動栽種菊花,正是菊花得以變得如此多樣的原因。
歷史上,第一次記載人們主動去栽種菊花的,恐怕就是陶淵明莫屬了。「採菊東籬下,悠然現南山」,栽種菊花,成為了陶淵明淡然隱居,傲骨猶存精神的體現。不過,陶淵明在東籬下栽種菊花,觀賞並非其主要動機,更多的,還是便於采來做酒,不然,為何是「採菊」呢?陶淵明《飲酒》中也明確寫道:「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一觴雖獨盡,杯盡壺自傾。」可見,在酒中上下浮動的菊花,和帶著菊花清香的菊花酒,都讓詩人沉浸在遺世獨立的精神境界當中。

圖7:陶淵明採菊

陶淵明的隱士之風,逐漸成為了文人們所追捧的對象,而在庭院中栽種菊花,也成為了文人和上流階層追捧陶淵明式的生活方式的表現。不過,當菊花逐漸脫離物質化的食用、飲用功能後,必然會引起人們在審美功能上的重視,因此自兩晉之後,菊花逐漸從山野中的「黃花」,演變出了一支專供觀賞用的分支。而經過勞動人民的多年選育,觀賞用的菊花品種也不斷豐富起來。

在李白「笑酌黃花菊」之時,菊花還主要帶著野菊的黃色。而在不到百年之後,白居易《重陽席上賦白菊》中就記載「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可見在唐朝時,由於重陽賞菊已經成為了上流社會的常見風俗,因此隨著人們對菊花品種的選育,菊花花色也不再限於黃色,白色的菊花品種也已經出現了。
而到了宋代,菊花的花色更加豐富。南宋女詩人朱淑貞《菊花》詩雲:「土花能白又能紅,晚節猶能愛此工」,可見紅色這種在野菊中絕少見到的顏色,在宋代也已經出現。到清代《廣群芳譜》中,已記錄有菊花品種300-400個,歸結為十餘種類別。而近年的統計顯示,我國的菊花品種數多達3000個以上。

圖8:菊花展上多樣的菊花。

如此多菊花品種是如何起源的,是目前花卉研究中一個頗為重要也極為復雜的問題。根據形態學、細胞學和分子學研究顯示,如此多菊花品種的祖先,其祖先應為菊屬中毛華菊、野菊等幾個野生物種,並在不斷的雜交中引入了小紅菊、甘菊等的血統。整個菊花物種的形成和品種的分化,呈現出一個龐大的網狀雜交體系,頻繁的雜交,以及菊花本身控制花序發育基因的突變,使得野菊、毛華菊原本具有的盤花也轉變為了舌狀花,並且具有勺狀、捲曲狀等形態,使得菊花的「花瓣」顯得層次更為豐富、形態也更為瑰麗。

圖9:菊花的祖先之一——野菊。

千百年來,菊花從默默無聞的野花,到為人取食的野菜,再到受人追捧的閬苑仙葩,與重陽節和重陽文化的發展、深化密不可分。菊花的馴化和品種發展,正是表現了人們對健康長壽的企盼和對美的追求,而這也正是重陽節的重要內涵了。九九重陽節是入秋之後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我國傳統文化中,將「九」視作為最大陽數,而九月初九,兩個九字相重,因此在這天舉行的各種活動,被人們賦予了各種特殊含義。例如,重陽登高,是為汲取天地陽氣,以趨福避禍;而飲菊酒、插茱萸的風俗,也帶有了期盼健康、長壽的意味。

圖1. 重陽登高。

菊花和茱萸,是在重陽節中扮演十分重要角色的兩類植物,而其中又以菊花為甚。賞菊花、飲菊酒、食菊糕,已經成為了重陽節的標志性風俗。那麼,菊花究竟是如何與重陽這個節日聯系在一起的呢?
重陽賞的是什麼「菊」?

都說重陽要賞菊,那麼我們賞的,到底是什麼菊花呢?
如果拋開重陽節不提,那麼我們生活中有太多可賞之「菊」:作為鮮切花的非洲菊和雛菊、庭院栽種的矢車菊和勛章菊,還有可形成大片花海的波斯菊等等,這些美麗花兒的名字中都帶有一個「菊」字。這是因為,它們都屬於菊科大家族。

圖2:各種菊科植物的花。

所有的菊科植物,都具有一個共同特徵,那就是它們看上去的那朵炫目的「花」,其實是由諸多小花組成的花序。對於菊科植物來說,我們看到每一片「花瓣」,以及每一個「花蕊」,其實都是一朵獨立的小花。只不過,那些看似「花瓣」的小花,花冠特別延長,因此稱為舌狀花,又因為位置在邊緣,又被稱為緣花,而像「花蕊」的小花則花冠小而呈管狀,因此稱為管狀花,因為位置居於中間,所以也被稱為盤花。

圖3:菊科植物花序的結構。

因此用這樣的特徵去判斷,我們身邊的菊花真是太多了,例如我們熟悉的蒲公英、向日葵,以及最近為人們熟知的青蒿、黃花蒿,都是「菊花」(菊科植物)。在這些「菊花」中,有些花序全部由舌狀花組成(如蒲公英),還有一些既有舌狀花,也有管狀花(如向日葵),整個菊科也因此分成了舌狀花亞科和管狀花亞科兩大類。

不過,顯然這些「菊花」並不是我國傳統意義上菊花。重陽節所賞的菊花,只是全世界30000餘種菊科植物中的一員,即管狀花亞科菊屬的菊(Dendranthema morifolium)這一個物種。然而,正是這單單一種,因其長久的歷史和我國人民的喜愛,成為了品種繁多、用途各異的大家族,而又進一步成為了整個菊科的代表。

圖4:國人認識中典型的菊花模樣。

「食」菊長久遠
雖然現在的菊花色彩繽紛,形態各異,但人們最開始對菊花的利用並非是用來欣賞,而更多是拿來食用,以及製作菊花酒。
人們飲用食用菊花的歷史,要遠遠早於賞菊。在屈原的離騷中就寫道:「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可見早在戰國時期人們可能已經有食用菊花的歷史。而到了漢代,以菊花來製作菊花酒,已經成為了相當流行的習俗。記錄西漢時期逸聞軼事的《西京雜記》就記載道:「菊華(「華」通「花」)舒時,並采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華酒」。可見,西漢時期的菊花酒,不單用菊花,並且還要加入菊花的莖葉,這大抵是利用氣味更為濃烈的菊花莖葉,來增加菊花酒的風味。

圖5:菊花酒。

到唐代時,隨著重陽節成為公眾普遍的節日,重陽節與菊花酒,已經成為一對固定的搭配。唐代大詩人李白在《九日登山》中寫道:「因招白衣人,笑酌黃花菊。我來不得意,虛過重陽時」。不過此時,莖葉入酒的習慣逐漸減退,更多是單以菊花與大米一同發酵,或直接將菊花浸入酒中,從而讓酒帶有菊花的清香和微黃的顏色。直到今天,菊花酒依然沿用著一千多年前的製作工藝。

古人偏愛服食菊花,其實是對菊花多種特性的聯想所致。首先,和其他大多數植物,包括很多菊科植物不同,菊花多在深秋時節開放,「我花開時百花殺」,因此給人以傲然之感;而經霜不謝的特性,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堅韌」「長壽」,因此也賦予了菊花以「長壽」的含義。其次,菊花的莖葉及花中存在多種揮發性物質,食用或浸酒飲用,這些物質的特殊香氣會帶給人「神清氣爽」之感,更是讓人認為菊花會擁有「輕身」「健體」之功效。因此在信奉「天人合一」的古代,取食菊花,以期望達到「延年益壽」之功效,也就不足為奇了。

圖6:菊花也是食材用花之一。

從「飲」到「賞」

當然,如果人們只是將菊花用作食材和釀酒的調味劑的話,恐怕也成就不了今天菊花的名氣。而人們開始主動栽種菊花,正是菊花得以變得如此多樣的原因。
歷史上,第一次記載人們主動去栽種菊花的,恐怕就是陶淵明莫屬了。「採菊東籬下,悠然現南山」,栽種菊花,成為了陶淵明淡然隱居,傲骨猶存精神的體現。不過,陶淵明在東籬下栽種菊花,觀賞並非其主要動機,更多的,還是便於采來做酒,不然,為何是「採菊」呢?陶淵明《飲酒》中也明確寫道:「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一觴雖獨盡,杯盡壺自傾。」可見,在酒中上下浮動的菊花,和帶著菊花清香的菊花酒,都讓詩人沉浸在遺世獨立的精神境界當中。

圖7:陶淵明採菊

陶淵明的隱士之風,逐漸成為了文人們所追捧的對象,而在庭院中栽種菊花,也成為了文人和上流階層追捧陶淵明式的生活方式的表現。不過,當菊花逐漸脫離物質化的食用、飲用功能後,必然會引起人們在審美功能上的重視,因此自兩晉之後,菊花逐漸從山野中的「黃花」,演變出了一支專供觀賞用的分支。而經過勞動人民的多年選育,觀賞用的菊花品種也不斷豐富起來。

在李白「笑酌黃花菊」之時,菊花還主要帶著野菊的黃色。而在不到百年之後,白居易《重陽席上賦白菊》中就記載「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可見在唐朝時,由於重陽賞菊已經成為了上流社會的常見風俗,因此隨著人們對菊花品種的選育,菊花花色也不再限於黃色,白色的菊花品種也已經出現了。
而到了宋代,菊花的花色更加豐富。南宋女詩人朱淑貞《菊花》詩雲:「土花能白又能紅,晚節猶能愛此工」,可見紅色這種在野菊中絕少見到的顏色,在宋代也已經出現。到清代《廣群芳譜》中,已記錄有菊花品種300-400個,歸結為十餘種類別。而近年的統計顯示,我國的菊花品種數多達3000個以上。

圖8:菊花展上多樣的菊花。

如此多菊花品種是如何起源的,是目前花卉研究中一個頗為重要也極為復雜的問題。根據形態學、細胞學和分子學研究顯示,如此多菊花品種的祖先,其祖先應為菊屬中毛華菊、野菊等幾個野生物種,並在不斷的雜交中引入了小紅菊、甘菊等的血統。整個菊花物種的形成和品種的分化,呈現出一個龐大的網狀雜交體系,頻繁的雜交,以及菊花本身控制花序發育基因的突變,使得野菊、毛華菊原本具有的盤花也轉變為了舌狀花,並且具有勺狀、捲曲狀等形態,使得菊花的「花瓣」顯得層次更為豐富、形態也更為瑰麗。

圖9:菊花的祖先之一——野菊。

千百年來,菊花從默默無聞的野花,到為人取食的野菜,再到受人追捧的閬苑仙葩,與重陽節和重陽文化的發展、深化密不可分。菊花的馴化和品種發展,正是表現了人們對健康長壽的企盼和對美的追求,而這也正是重陽節的重要內涵了。

③ 重陽節可以送給老人菊花嗎以什麼顏色為好

如果有條件,重陽節帶老人去登高,秋高氣爽,空氣新鮮,親近大自然,老人會感覺精神無比愉快,在田野里摘幾朵野菊花,插在身上,聞著野花散發出一陣陣淡淡的清香,再照幾張像,那才是最美的時光呢。

④ 為什麼重陽節要欣賞菊花

一年一度秋風勁」的重陽節。關於重陽節的名稱,據三國時代曹丕《九日與鍾徭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這就是說,中國古代以「六」為陰數,「九」為陽數,九月初九日正好是兩個陽數相重,所以人們把它叫做「重陽「,也叫做「重九」。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後慘害後,侍候戚夫人的宮女賈某也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某傳出: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 重陽節民間有登高的風俗,所以又叫「登高節」,相傳始於東漢。據梁朝吳均《續齊諧記)載: 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之曰:「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厄,急宜去:令家人各做繹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消。」景如言,舉家登山。夕還家,見雞、狗、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代之矣。」今世人每至丸日登山飲菊花酒,婦人帶茱萸囊是也。東漢年間,這個故事傳開,從此,每逢農歷九月初九,插茱萸和登高飲菊花酒,便成了歷代相傳的風俗。 重陽節之所以有名,是因為這個節日和歷史上許多有名的文學家有關;而在這些文學家的故事裡,包含著重陽節的各種風俗,如登高、賞菊、飲菊花酒、佩茱萸等等。這些故事都成了有名的典故,所以這些風俗也為人們所熟知。至於與重陽節有關的文人故事,恐怕要算孟嘉落帽和白衣人給陶淵明送酒最有名、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了。 盂嘉是東晉時代的著名文人,說起來還是陶淵明的外租父。他在當時最有權勢的大將軍兼荊州刺史桓溫的幕下當參軍。九月九日,大將軍桓溫邀集賓客幕僚作登高盛會,在山頂大擺筵席,飲酒賦詩。出席節宴的人都衣冠楚楚,穿戴整齊,杯盞相酬,興致很高。突然問,一陣風刮過,把盂嘉頭上的帽子吹落在地。孟嘉這時已有幾分酒意,竟然沒有察覺帽子已不在頭上。但主人桓溫已經看見了,便叫在座的孫盛作文章嘲笑他。孫盛也是當時很著名的文人,他遵照桓溫的命令,在席間寫了一篇文章責難盂嘉。沒料到孟嘉雖已酒醉,但神志不亂,依然文思敏捷。孫盛的文章剛做好,他草草一看,立刻提起筆來;作了一篇文章酬答。滿座的人讀了他的文章,都嘆息稱好,一時傳為美談。 大詩人陶淵明的重陽故事更有名。陶淵明最愛菊花,簡直是個「菊迷」。菊花是經得起秋後風霜摧折的花卉,象徵著高潔的品格。陶淵明生活在晉宋易代的亂世,不滿當時的政治傾軋和官吏的腐敗,也有高潔的品格,正和菊花的精神契合。他辭去官職,回到家鄉柴桑(今江西)隱居,在宅旁東籬邊種了許多菊花,朝夕觀賞。他的名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歷來為人傳頌。陶淵明又喜歡喝酒,可是因為家貧,時常缺酒。那年重陽,陶淵明在籬邊賞菊,卻沒有酒喝,不能一醉,多煞風景!他只得采了一把菊花在手裡,嗅嗅嚼嚼,聊以為遣。古人認為菊花有延年益壽的功效,所以不但用來釀酒,也用來食用。屈原的《離騷》所謂「餐秋菊之落英」,即是一例。然而菊花畢竟不能代酒,陶淵明正在百無聊賴的時候,忽然遠處來了一個白衣人,那人原是江州刺史王弘派來的差人,特地送酒來給陶淵明的。陶淵明真是喜出望外,立即打開酒瓮,對著菊花開懷暢飲,盡醉方罷。 由於這些重陽掌故的廣泛流傳,六朝以後文人都很重視重陽節,詩文中以重陽節為題材的,可稱節令詩中的大宗。唐朝詩人工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詠重陽的詩,恐怕是大家最熟悉的了。杜甫的重陽詩也很多,很有名,如「醉把茱萸仔細看」等,特別提到茱萸。其他不少詩人,凡寫重陽詩,大多要提到登高和插茱萸這兩件事。 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葯的果實,因為出產於吳地(今江浙一帶)的茱萸質量最好,所以又叫吳茱萸,也叫越椒。這是一種小喬木,樹乎可以長到一丈多高,樹葉為羽狀復葉,初夏開綠白色的小花,結實似椒子;秋後成熟。果實嫩時呈黃色,成熟後變成紫紅色。《本草綱目》說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古人認為佩帶茱萸,可以辟邪去災。西晉初期的周處在他所寫的《風土記》中,曾說到重陽節登高飲菊花酒的宴會;把它稱作「茱萸會」。周處是東吳義興(今江蘇宜興)人,所記的風俗是江南風俗。 比周處稍後的晉朝人陸翻的《鄴中記》,也寫到當地重陽有登高和佩茱萸的習慣。鄴中是現在的河北省臨彰一帶,可見北方也有同樣的風俗。按道理推論,重陽茱萸其實也和端午節的雄黃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於除蟲防蛀。因為過了重陽節,就是十月小陽春,天氣有一段時間回暖;而在重陽以前的一段時間內,秋雨潮濕,秋熱也尚未退盡,衣物容易霉變。這段時間又是桂花盛開之時,所以民間稱之為「桂花蒸」,這時必須防蟲。茱萸有小毒,有除蟲作用,制茱萸囊的風俗正是這樣來的。 至於登高,在秋高氣爽、遍地黃花的重陽時節,上山登臨游覽,欣賞深秋的美景,給人一種心曠神怕的感受。重陽節登高之風,在唐代已很盛行。許多詩人為此寫了不少詩篇。唐代詩人劉長卿的一首詩雲: 九日登高望,蒼蒼遠樹低。 人煙湖草裹,山翠縣樓西。 唐代詩人邵大震的一首詩雲: 九月九日望遙空,秋水秋天生夕風。 寒雁一向南飛遠,遊人幾度菊花叢。 如果說登高游覽還只是文人們喜歡的事,那未追究起來,民間恐怕還有生產上的原因。重陽時節,秋收已經完畢,農事比較空閑。這時山野里的野果、葯材之類,又正是成熟的季節,農民紛紛上山採集野果、葯材和供副業用的植物原料,正是好時機,農民們向來管這種上山採集叫「小秋收」。 登高的風俗最初可能就是從這上面來的。至於集中到重陽這一天,當然是後來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為一種象徵,起點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於植樹,人們就定個植樹節的道理一樣。此外,重陽節期間天氣晴朗,氣溫涼爽,適宜於登高望遠,這大概也是後來重陽登高發展為以游覽活動為主的重要原因。 重陽賞菊飲酒,也是一個傳統的風俗。清秋氣爽,菊花盛開,窗前籬下,片片金黃,時逢佳節,共賞菊花,別有一番情趣。唐代詩人白居易在《重陽席上賦白菊)中寫道: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白霜。 還似今朝歌舞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這首詩抒發了人老心壯的慨嘆之情。至於王勃的「九月重陽節,開門見菊花」的詩句,語言雋永,詩意清新,更寫出了賞菊飲酒的情趣。舊時重陽節還飲菊花酒,「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據《西京雜記》載: 菊花舒時並采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 後人在重陽節這一天,還有吃「重陽糕」的習慣。重陽糕就是用粉面蒸糕,輔料有棗。栗或肉。講究的重陽糕要做成九層高,象座小寶塔,上面還做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的意思。有的在重陽糕上還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吧。 地面上最高的地方當數山,重陽節登高,本來也是要登山的。但不少地方是平原地帶,周圍沒有山,那怎麼開展登高活動呢?這個問題大概古人是早已考慮到的,因此在重陽登高的習俗形成之初,就把它叫做「登高」而不叫「登山」,這樣就簡單了。顧名思義,「登高」就是上高處登臨,那未在當地找一個相對來說比較高的地方就行了。好多地方有塔,不僅高出地面,而且比一般的建築物都高,因此塔就成了登高的理想場所。另外城鎮都有城樓,通常都很高,也是個可去之處。沒有塔和城樓的地方,總有亭台樓閣,也可以湊合。反正找一個比較高點的地方,大家去登臨一番,意思也就到了。因為「登高」除了避禍消災之外,也有步步高升的含意。這就是舊時人們非常重視重陽節登高的一個重要原因。 「登高」受人重視,特別是受老年人重視的另一個原因,是「高」有高壽的意思,因此人們認為「登高」可以長壽。今天我們在重陽節開展敬老活動,把重陽節稱為「老人節」或「敬老節」,多少也有這個意思,但除了祝願之外,還注入了許多敬老尊老的實質內涵,反映了一種新的社會道德和新的社會風尚,從而使古老的重陽節獲得了新的生命。

⑤ 9月9日重陽插茱萸賞菊花什麼健體開視野

九月九,過重陽。插茱萸,賞菊花。登高健體開視野

⑥ 重陽節要賞什麼花

菊花。

⑦ 古代重陽節為什麼要賞菊花

古代重陽節賞菊花的原因如下:

賞菊習俗源於菊文化。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繽紛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賞菊贊菊的菊文化。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中國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徵。

古代重陽節的其它習俗:

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的中國傳統節日。其民俗活動甚多,文化內涵豐富。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擺宴敬老、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1、曬秋: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去鄉村賞民俗、看曬秋,已成為鄉村旅遊的一種時尚。「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

2、放紙鳶

放紙鳶是南方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鳶為主要特徵的。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紙鳶亦現在的風箏。 在民間傳統,重陽節除了登高,放紙鳶也是一個特色。

3、登高

重陽節登高的風俗歷史悠久。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重陽登高習俗源於此時的氣候特點以及古人對山嶽的崇拜。登高「辭青」也是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

4、祭祖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之一,古代民間素有祭祖祈福的傳統。古時重陽祭祖的傳統習俗在嶺南一帶仍盛行,人們會在每年的重陽節舉行祭祖活動。無論是祭祖活動還是登高遠望,其最根本的作用是增強人們文化認同感,加強家族和社會的凝聚力。

5、佩茱萸

古代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驅蟲去濕、逐風邪。於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裡,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7)重陽節賞的菊花是什麼顏色的擴展閱讀:

古代重陽節賞菊的詩句:

《重陽席上賦白菊》

作者:唐代-白居易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譯文:一院子的菊花金黃金黃,中間有一叢白似霜的花兒是這么孤獨。就像今天的酒席,老人家進了少年去的地方。

⑧ 重陽節為什麼要賞菊花

因為這個時候正是菊花盛開的時節,因此自古以來就形成了重陽節賞菊的傳統習俗。

⑨ 在重陽節踏秋敬老賞菊花喝菊花酒吃菊花糕表達了對長輩的什麼美好祝願

重陽節踏秋是為了踐踏疾病
把病都踏走了
老年人就不容易生病
就可以更加長壽
喝菊花酒喝菊花糕是因為古人認為菊花長壽

⑩ 重陽節為什麼要賞菊 菊花是重陽節的重要

我國是菊花的故鄉,自古培種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徵,所以人們愛它、贊它。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賞菊也就成了重陽節習俗的組成部分。重陽又稱菊花節,而菊花又稱九花。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

閱讀全文

與重陽節賞的菊花是什麼顏色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利好消息不斷養老金調整機制確立 瀏覽:588
中人退休金為什麼比老人少 瀏覽:75
怎麼樣崇拜父母 瀏覽:622
六十歲老人矮個子衣服怎麼穿 瀏覽:999
70歲老人骨骨折多久能好 瀏覽:44
多功能養生杯哪裡有賣 瀏覽:318
常州省保卡如何領退休工資 瀏覽:392
我是孝順的好孩子作文四百字 瀏覽:875
80歲膀胱癌保守治療 瀏覽:477
古今孝敬父母的詩文 瀏覽:191
財政沒給交養老保險怎麼調動工作 瀏覽:845
社區老年大學培訓班信息 瀏覽:796
長壽花花苞發黃怎麼回事 瀏覽:83
延遲退休年齡論壇 瀏覽:175
外線通訊電工退休年齡多少 瀏覽:547
老年人搞笑段子 瀏覽:22
老人頭發洗不幹凈怎麼辦 瀏覽:90
河j北省中人退休金何時補發 瀏覽:645
入職體檢費是什麼 瀏覽:699
被騙的父母喊口號怎麼回事 瀏覽: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