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何說漢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孝順的帝王
自從孔子當時倡導「仁孝治國」以來,後世的帝王無不以「孝道」當幌子,但是,真相是,作秀的多,真孝的少,在孝順的皇帝中,漢文帝劉恆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最孝順的皇帝了,因為他做的哪些事情,足以能夠證明他是真的非常孝順。
一、母有病親奉湯葯。劉恆母子遠離皇城,踏踏實實過起了非常安穩的日子,薄氏是一位猶如孟母的賢德之人,教子有方,漢文帝劉恆登基為帝後,薄氏卧病三年,漢文帝劉恆不顧自己帝王的身份,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親自侍奉母親。母親所服的湯葯,漢文帝劉恆總要親口嘗過後,冷熱相宜才放心讓母親服用。最為一國之君,漢文帝劉恆卻不讓太監和宮女前來伺候,說明他是真的非常孝順。
漢文帝劉恆以皇帝的身份,在中華歷史上著名的「二十四孝」中入選,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作為萬民之王,以孝治天下,提倡輕徭薄賦,節儉敦樸,厚養薄葬,漢文帝劉恆以皇帝的身份,所以受,漢文帝劉恆真的是歷史上最孝順的皇帝。
② 中國古代名人的宗孝故事有哪些
【故事一】
唐朝的名臣魏徵,有膽量、有謀略,善於挽回君王所做不恰當的決定。無論大事小事,只要皇帝不對,魏徵一定是毫不留情苦苦的勸諫;縱然皇帝非常的生氣,魏徵仍然是不肯停止。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了一隻很好的鷂子,非常的喜愛,經常把鷂子放在自己的手臂上立著。有一次,看到魏徵來了,怕他看見,就趕緊把鷂子藏在懷里;魏徵心裡有數,向太宗奏事的時候,就故意的拖延時間,鷂子因此而悶死在唐太宗的懷里。(這是因為魏徵不想唐太宗玩物喪志,有損君威的緣故,就用這種方法勸諫。)後來文德皇後過世,唐太宗對皇後思念不已,就在御花園里建造了一層樓,以便眺望皇後的陵墓;並且請魏徵一同登樓,也叫魏徵眺望皇後的陵墓;魏徵仔細的看了半天就說:『陛下!我的年紀大了,眼睛也花了,看不到啊!』唐太宗就用手指給他看。魏徵說:『我以為陛下若是能夠望祖宗的獻陵,和望皇後的昭陵一樣,那麼我就能夠看到皇後的昭陵了!』唐太宗聽了之後,感動的流淚,就把這座層樓拆掉,不再登樓眺望昭陵了。魏徵勸太宗偃武修文,停止軍事的發展,加強文化教育;這樣中國安定了,四方的夷人,自然就會歸順臣服,用不著用武力去征服他們了。太宗就採用魏徵的建議,果然產生了很大的效果,這都是魏徵忠於朝廷的事跡。而魏徵的第五代孫子,叫魏□,非常的優秀,做到了宰相。
【故事二】
唐朝大將郭子儀,當安史之亂的時候,收復了東西兩個京城,功勞超過了其他的將領。代宗皇帝的時候,宦官專權勢力很大,郭子儀被閑置了很久,部下也都離散了。突然這時候吐蕃造反,揮兵直接進攻京師;京城震驚,皇上急忙帶著文武百官直奔陝州避難。大將如李光弼等人,都因為討厭宦官專權,而擁兵自重,不願前往陝州去救駕。只有郭子儀一個人召募了二十位騎兵,就立即動身前往陝州救駕。在途中又糾合了其他的將領,敲擊著戰鼓,張揚著旗幟;又在多處點火,使得吐蕃產生懷疑,因而害怕,全都逃跑了。後來吐蕃又會同了回紇,以數十萬的大軍,來攻打唐朝。唐朝的將領多不能及時的趕到保護京師,只有郭子儀一個人騎著馬,前往說服了回紇退兵,並且還大破吐蕃的軍隊。郭子儀雖然是身為大將,擁有強大的兵力,宦官程元振、魚朝恩,百般地在皇上面前進讒言,毀謗他。但是只要皇上的一紙詔書,徵召他入京覲見,郭子儀無不詔書一到,就即刻的上京去覲見皇上;因此頗得皇上的信任,因而所有對他的讒言和毀謗,都不能夠動搖皇上對他的信任。郭子儀後來被皇上封為汾陽王,他的八個兒子、七個女婿,也都做到了高官;而且郭子儀的後代,都是非常的顯赫,貴盛無比啊!
我們看到古往今來為人臣子的,因為盡忠而獲得好的果報的例子,真是多得不勝枚舉啊!至於有的臣子臨大節而不奪,見危授命,甚至殺身成仁;在一般人看來,他們實在是抱恨千古啊!似乎老天對他們的報答,為何是如此的不一樣呢?要知道,這些為國死難的忠臣,在他們生的時候,就享有當世的盛名;死了以後,又受到萬民的跪拜。所以老天對他們的報答,實在是比那些身受富貴安樂的人,還要高出百倍啊!而對國家不忠,遺害蒼生的官員,上天對他們報應的慘烈,就更不必說了!今且不說忠不忠的報應,就看那些平平庸庸,心不系在天下蒼生的官員,也都是沒有好的結果啊!可見『爾俸爾祿,民脂民膏』,所以公務人員決定不能對不起這個『忠』字啊!
【故事三】
明永樂年間,李時勉做侍讀時,奉皇上的命令,陳述十五件事,其中十四件都被皇上應允執行。明成祖去世,仁宗繼位,改元洪熙。李時勉上疏談論當時的政事,與皇上意見發生了對抗,皇上發怒,命武士用金瓜(衛士所用的武器,頂端為瓜形,飾以黃金)捶打他十八下,拖出金殿,降為御史。後來又因說話議事與聖旨意思相背逆,被下到錦衣衛獄中。開初,他的肋骨被金瓜打斷了,到挨棍子時,斷了的肋骨一下子自己又接上了,一個月後傷就好了。第二年,明宣宗繼位,追究他抵忤仁宗的事情,下令叫士兵給他帶上枷鎖押到大殿上當面拷問。才一會兒,又命令王指揮到獄中去把他綁到西市斬首。王指揮由皇宮端西門出去時,他已被綁著進了皇宮端東門,所以沒有碰見。他被拉上殿後,皇上問他為什麼忤觸仁宗。李時勉把當時上疏所陳述的事由一條一條背了出來。說到第六件事時,伏在地上不說了。皇上一再追問,他回答說:『天子威風太大了,我無法詳細回憶。』皇上笑了笑說:『這件事的確是不好說的,諫稿還在嗎?』他回答說:『燒了。』皇上說:『真是個忠臣啊!』命令衛士把他的枷鎖取了,恢復了他的官職。
【故事四】
明景泰年間,章綸作儀制郎(禮部官員)因改換太子的事向皇上進言,獲罪下獄,在獄中囚禁時間長了,頭上長了虱子,癢得難受,很想有把篦子篦一下。忽然,有一群雀鳥共銜一樣東西墜落在院子里。他拿起來一看,是一把新作的帶有牙邊的篦子。章公感謝神靈的賞賜。把篦子小心地珍藏起來。一天下大雨,章綸移到乾的地方去睡,他剛挪開一間床那麼寬的地方,牆轟的一聲就倒塌了。如果他不移動一下,就壓死在牆下了。
【故事五】
明朝洪武十三年,胡惟庸謀反。他謊稱家中的井裡湧出美酒,請皇上去觀賞。胡家的府第在西華門附近,守西華門的內使雲奇知道了胡的陰謀。他奔跑著沖向皇帝的儀仗隊,拉著皇帝的馬勒子要想報告那裡的情況,由於緊張,氣太急,一時說不出話來,皇帝怪罪他太不恭敬。左右隨從就把他拉下去一陣亂打。雲奇的右臂已被打斷了,臨死前,始終豎著一跟指頭,指著胡賊的府第,一直不肯收回去。皇上明白了他的意思,登上城樓往下俯看,看見胡惟庸府第內,屏障圍幕間,有刀槍戈矛,兵丁埋伏了好幾層,馬上派人把胡惟庸捉拿了。胡惟庸的黨羽都伏罪而被誅殺。皇帝想召見雲奇時,他已死了。皇上非常悼念他,追封官爵,賜厚葬,並派六戶人春秋兩次祭祀時,為他掃墓祭奠。
【故事六】
李善是南陽李元的家奴。由於瘟役,李元一家都死了,只留下一個兒子名叫李續。生下來才只有十天,奴僕們私下商量,要殺掉李續,瓜分他的產業。李善暗地裡背著李續逃到山中。他親自喂養,他的乳房竟生出了乳汁。李續還是幼孩,李善凡事都跪著向他稟告。到孩子十歲時,李善和他一齊出山到縣上去狀告了那些奴僕們。縣令鍾離意,把那些奴僕全部抓來殺了。皇上因為李善的義舉召他到朝中做官。拜他為太子舍人。後來又升遷日南去作太守。李善從李元墳墓經過時,一里以外就脫掉官服,穿起從前的衣服,拿起鋤頭到墳前除草,跪拜痛哭,非常哀傷。又親自做菜去祭奠。祭拜時,他哭著說:『老爺、太太,李善來了。』住了幾天才走。後來他又升任九江太守。李續也做了河間府從官。
【故事七】
元朝末年,大明的部隊攻克燕京。元朝的大臣危素和黃□約定以死殉國。黃□投井而死,危素逃到報恩寺,也想投井。一個和尚把他拉住,說:『你一死,國家的歷史也就斷了。』因此危素未死。明太祖朱元璋仍然任命他當大學士。皇上雖然因他才學好,把他當作顧問,但心中卻很鄙薄他的人品,有時竟叫他『危狗』。有一天,皇上到東閣查看,危素走過來,他的鞋子發出『咄咄咄』的響聲,一直響到門簾裡面。皇上問是誰,他回答說:『是老臣危素。』皇上說:是你么?我還以為是文天祥來了呢!』危素十分恐懼,嚇得周身是汗。皇上說:『危素!你如果真是元朝的老臣,為什麼不到和州去守余闕的廟去呢?』原來余闕十分忠於元朝,因不投降陳友諒而死了,明太祖贊揚他的氣節,為他修廟祭祀他,所以派危素去做廟里燒香的人,讓他於心有愧。不到一年,危素就因憂愁而去世了。
【故事八】
明朝太宰楊巍,每次上朝參拜完以後,就回到家中閉門謝客,穿起便服侍奉他的母親。他為母親端洗臉水,倒痰盂,搔癢擦背,所有的事都親自去做。春天,他穿起平民百姓的衣服,把老母背在背上,在花叢中漫步游盪,樹枝搖曳,花香撲鼻,他們在樹蔭下歡快娛樂玩一整天。不久,他以供養老母為理由,請求歸鄉,他的母親一直活到一百零四歲。
【故事九】
江蘇崑山的顧恂五十歲了,生了個兒子叫顧鼎臣。稍稍長大一點時,寫了一篇陳述自己衷情的表文,每天晚上焚香,告請上天,願意把自己的壽數加給父親。慢慢鼎臣長大成人了。一天晚上,他作了一個夢,夢見一隻黃鶴從天上飛來。走近一看,原來是他自己焚燒告天的表文。表文後面寫了一個很大的『元』字,下面用硃砂紅筆批註說:『鼎臣願減少自己壽數加給父親,出於一片至誠之心,父親增加二十四歲,兒子中狀元。』後來顧恂壽命果然活到八十多歲,親眼看見鼎臣中了狀元,名滿天下。
【故事十】
陳榮是福建建寧人,他對母親非常孝順。明朝天啟年間,縣城遭水災,老百姓被水淹沒漂流。陳榮和他母親被沖散,在兩處各自都抱著一根木頭。當陳榮到達岸邊時突然遇見了母親。原來,一艘官船中有位郡守夜晚作夢,夢見神對他說:『明天中午,有孝子來搭你的船。』太守於是將船靠在岸邊等待。到了中午,一根木頭沖到岸邊,陳榮就附在木頭上。太守非常驚奇地問他:『怎麼你的孝心竟感動了上天呢?』陳榮說:『我哪裡知道什麼孝不孝,我只知道有個老母親,一時一刻也不敢忘記罷了。』
【故事十一】
楊乙是江蘇武進圩橋的人,曾經給同鎮的徐老漢家當酒保,掙的錢,全部拿回家供養父母。一有空,他便獨自傷心落淚,徐老漢瞧見了,告誡他別這樣,他嗚咽著答不出話來。一天,他突然要告辭回家,無論怎樣留他也留不住。他說:『父母年歲很大了,說不定哪天不幸死了,我會一輩子遺恨,我不過是想回去讓他們高興高興罷了。』回去後,他就去討口,討到食物,就是自己餓極了,也不敢嘗一口,總是先供奉了父母。如果要到了酒,就跪著捧給父母,等父母端了杯子,自己才肯站起來。他還時常唱歌跳舞,逗父母高興。像這樣過了十年,他的父母先後去世,他又為父母乞討棺材,脫下自己身上的衣服為他們裝裹入殮。那時正是嚴冬,他光著身子也不顧,把父母埋在野外,自己露宿在墳邊,白天夜晚,傷心哭泣。崇禎六年,徐老漢病重,到了冥府,剛到閻王的殿前,就聽見有人向上傳話,差役報告:『楊孝子到了。』他一看來人,就是他原來的酒保。這時閻王急忙走下台階迎接。請楊乙換衣,戴上帽子,繫上袍帶,請他在上位坐下。閻王又向楊乙作揖,說:『天帝嘉獎你誠摯的孝心,下達指示,特別任命你作一方之神。』接著,又獻上歌舞,設宴款待他。那時,徐老漢站在一旁,楊乙看見他,就對閻王說:『這是我的熟人,請你賞賜他生還。』閻王同意了,對徐老說:『你回到人間,要多多勸人行孝道,孝順一定有好報,楊大人就是最好的證明。』徐老漢蘇醒後,馬上派人去探訪楊乙的消息,楊乙已經死在他父母墳墓旁了。於是就傳揚他的故事,勸導世人多行孝道。
【故事十二】
明朝弘治辛酉年,(西元1491年)山西省和順縣有一個糧戶,上完糧,到布政司去領過關文書,突然看見他們縣的縣官到省城南門來了。縣官撤去了儀仗和隨從,只帶了一個僕人為他牽馬。他對糧戶說:『你暫且和我一道去會議廳看一看。』糧戶就跟著他去了。一會兒,全省的府、州、縣級任正職的官員都到齊了。於是就進會議廳去,見一位大官坐在上面。府州縣的官員們依次序一一就座,喝完茶,一會兒,一個傳達命令的使者把一卷文書放在桌上,說:『上天降下的山西省新舉人的榜到了。』拆開榜文,旁邊有一個官員唱讀榜上的名字,道:『第一名,李翰臣,大同府學生。』大同府的縣官站起來答話,說:『這人孝順友善,愛做好事。』到第六名,叫陳桂,和順縣的官員答應說:『這人對繼母能盡孝道。』到第四十一名,縣官回答說:『這個人不孝,還把他的弟弟趕出去給別人當傭人。』大官就拿起筆把他的名字抹了。以後又有官員回報了哪些人有哪些罪過,共好幾名,大官都像前面一樣,將他們的名字抹了。名單唱念完了,大官又叫官員們推薦自己知道的人才。大家推舉了二十五個,大官挑選了九個,叫記錄抄寫的人連忙寫好。又指示傳令的使者說:『本月二十五日,考生就要進場了,趕快把名單送上去,不要誤了事。』糧戶把這些都一一記在心上。第二天,他領取了通關文書回家,到了槃陀驛,遇見了陳桂。他對陳桂說:『你今年要考中第六名。』陳桂不相信,他就把看到的事講給陳桂聽了。到發榜時一看,陳桂果然中第六名,其他的也全部應驗了。
【故事十三】
崔沔天性至孝,他的母親雙眼失明,他就傾家盪產到處求醫,為母親治療眼睛;事奉母親三十年,非常的恭敬小心;連晚上都不把帽子和外衣脫下來。每當遇到了佳節,或是美景良辰,他一定扶著老母親赴宴,和大家有說有笑,使母親忘掉失明的痛苦。後來母親過世了,崔沔傷心到吐血;並且發心為母親終身吃素;他愛哥哥姊姊,就跟愛母親一樣,他對外甥侄子,好過對自己的孩子。所得的薪俸,都分給了親人,並且說:『母親既然已經過世了,我沒有辦法表達對母親的孝心,想她老人家在生的時候,最掛念的,就是哥哥、姊姊、外甥和侄子,這四五個人了;所以我都要好好的厚待他們,這樣做,或許可以安慰母親在天之靈啊!』後來崔沔官做到了中書侍郎,他的兒子佑甫,為賢明的宰相。唉!像崔沔這種人實在是位真正的孝子啊!母親在生的時候,能夠盡力的使老人家歡心,母親過世以後,又能夠完成他老人家的心願;然而世上卻有身居富貴有錢有勢,對待自己的同胞兄弟姊妹,卻和陌生的路人一樣;刻薄自己的雙親、岳父母,就如同對待普通的客人一般;看到崔沔這樣的孝心,能夠不感到慚愧嗎?
【故事十四】
宋朝的吳孝婦、丈夫早死,又沒有兒子;但是她事奉婆婆非常的孝順。婆婆年老而眼睛有病;想到自己的媳婦太孤單了,就想招一個義子為媳婦成親;吳孝婦就哭著向婆婆說:『自古以來,烈女是不事二夫的;我自然應當竭力的奉侍婆婆,還請婆婆放心。』吳孝婦就為鄰居做些手工粗活,賺些錢來養婆婆。或有人送她好的食物,她就帶回家給婆婆吃。有一次她煮飯還沒有煮熟,鄰居的媽媽有急事喊她出去幫忙;婆婆擔心飯煮的太熟會煮焦了,就把它放在盒子中;因為眼睛看不清楚,就把飯放進了垃圾桶裡面。吳孝婦回來以後,看到了也不去問,就趕快的向鄰居借些飯來給婆婆吃;然後再用水把弄臟的飯洗干凈,蒸過以後自己再吃。有一天她忽然夢到兩位穿著青色衣服的童子,駕著雲來到她的面前,手裡拿著符牒說道:『我們是奉了上帝的玉旨,召吳孝婦晉見。』吳孝婦見到了上帝,上帝對她說:『你只是一個村婦,能夠如此勤苦盡心的事奉婆婆,實在是值得令人尊敬啊!因此特別賞賜你一千文錢,拿回家中供養婆婆;從今以後,你再也不必去做粗活手工賺錢養家了。』說罷就命兩位青衣童子,將吳孝婦送回。吳孝婦一夢醒來,發現床頭果然放著有一千文的錢;而且用完之後,床頭就又再會有一千文的錢,如此周而復始的,綿綿不絕呢!
③ 歷史上孝順的君王有哪些,每一個都是現在人學習的榜樣
孝順的君王有好多,比如康熙、劉恆、嘉慶、嘉靖等等的君王。他們都是現在人學習的榜樣。
孔子提倡「仁孝治國」後,「孝道」成為了評價一個人的道德標准,對於君王來說這樣的事情更為重要,需要做給天下人去看,去學習。
薄姬生病後劉恆都會親子煎葯、喂葯等等,把薄姬伺候得非常周到,讓薄姬的晚年生活沒有留有遺憾。劉恆不僅對自己的母親孝順,他還廢除殘忍的肉刑,以此來成全天下所有有孝心的人們。
劉恆的感動事跡被寫入二十四孝裡面,他也是唯一一個寫入二十四孝裡面的人物。由此來看劉恆在歷史上是多麼的孝順,多麼被值得我們去尊重和學習,不論那個君王只要他是孝順的,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④ 史上,唯一被載入「二十四孝」的帝王是誰,他都有哪些孝舉
歷史上被載入二十四孝的帝王是漢文帝劉恆。他是漢高祖劉邦的孩子。他對母親非常的孝順。他對於百姓也是非常的寬容和關心。他還為了一人而廢除了肉刑。還廢除了連坐罪。
他對母親非常的孝順。他的母親叫薄姬,但是他的母親身體非常弱。經常的生病。劉恆每天理好朝政之後。就盡心盡力的陪伴著母親,照護母親。每天的葯,劉恆都要自己嘗過之後。才會給母親喝。他每天陪母親陪到半夜。就這樣照顧他母親。照顧了三年。盡管他是個皇帝。其實他倒不必要如此盡心盡力。但他還是做到了。
劉恆母子的墓
他還廢除了肉刑。當時有一個叫淳於意的人。他讀書做官。尤其喜愛醫治病人,但因不喜官場的黑暗,就辭官專心致志的做一名醫生。一次治病。被別人誣陷治死了病人。要壓他去受肉刑。他的女兒不忍心。就像漢文帝寫了一封信。願替父錯過。漢文帝感動於小女孩的孝心。就和大臣商量,然後廢除了肉刑。
他的孝心感動天下。後人將他列為二十四孝之中。
⑤ 中國歷史上唯一進入「二十四孝」的帝王是誰,他都做了哪些孝順的事
作為唯一一個以帝王身份擠入「二十四孝」的人物,漢文帝劉恆必須得到表揚。當初劉恆一登基就下令給天下老人送糧送物,後來自己的母親生病更是跟蹤式照顧,很多時候都是自己直接上手,後來甚至為了成全自己子民的孝心改變律法,正是因為劉恆這樣的大孝之舉,才讓後人把他列入了二十四孝人物。
還有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也和劉恆有關。這就是淳於緹縈救父:當年淳於緹縈的父親在一次治病時得罪了一位有權勢的人,這人告他誤診害死人命。按當時的法律,淳於意當判「肉刑」,聽這個名字也知道肯定得在身上動刀。於是淳於緹縈為了解救自己的父親於水火之中,費盡心思讓劉恆知道了這件事情,劉恆感念淳於緹縈的孝心,於是就廢除了這個殘酷的刑法。
⑥ 歷史上有哪些孝順的皇帝
孔聖人倡導「仁孝治國」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後,中國的「孝道」一直是評價一個人品性的重要基石。特別是對於皇帝來說,打出「以孝治天下」的管理大旗。但這其中很多帝皇作秀的比較多,真正能從內心靜守孝道的少之又少,今天盤點五位真正孝順的好皇帝。
第五位:宋孝宗趙昚
趙昚是宋朝第十一位皇帝,也是南宋最傑出的皇帝,他在位27年。最重要的是為岳飛平反了冤案,恢復岳飛民族英雄的名譽。在軍事上起用主戰派人士,銳意收復中原。在內政上,積極整頓吏治,裁汰冗官,懲治貪污,加強集權。在農生上重視農民生產,在他治理的天下中,百姓富裕,五穀豐登,太平安樂。他的一系列功績,史稱「乾淳之治」。
劉恆的母親是薄姬,他能登上皇位,母親對他的教養的關系是非常大的,所以他對母親是非常孝順的。
薄姬卧病在床三年,劉恆完全不顧自己的帝王身份,親自侍奉,就連母親所服用的湯葯,他都要親口嘗過後,冷熱相宜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作為一個皇帝,按理說他只要一聲令下,不知有多少宮女太監搶著去伺候,可他不,唯有如此,才能顯示出他孝的是真心。
漢文帝的孝,並非只針對自己的母親,作為一名皇帝,他對普天之下所有的老人都心存孝道。他登基時頒布的第一道聖旨是「大赦天下」,這和其他皇帝沒啥兩樣,可他隨後頒布的一道聖旨卻是很多皇帝都做不來的,這道聖旨規定「定振窮、養老」、「令四方毋來獻」。
具體則表現為:「對八十歲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可以賜給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九十以上的老人,每人再加賜帛二匹,絮三斤。賜給九十歲以上老人之物,必須由縣丞(縣令的屬官,職權僅次於縣令)或者縣尉(僅次於縣丞)送達;其他的則由嗇夫(鄉的官吏)來送達。」代表國家向老人行孝,漢文帝可以說是首開先河。
漢文帝本身就是大孝之人,所以對其他孝順的人自然是惺惺相惜。當時一名棄官行醫的讀書人,因治病時得罪了一位有權勢的人被判「肉刑」割去鼻子,或者砍去手足。在被押解進往京城中,他的女兒一路尾隨而且跟官府人說:願意做奴婢來贖父親的罪過,好讓他能有個改過自新的機會。」漢文帝被這勇敢小姑娘的孝道感動了,隨後就廢除了殘忍的肉刑。
中華歷史上著名的二十四孝故事,劉恆是唯一一個以皇帝身份入選的,由此就能看出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孝順的皇帝。
⑦ 我國唯一位列「二十四孝」的皇帝,以孝治國,他都做了什麼
孝道是人類生存下來延續的根本,幼輩孝敬長輩,表達了長輩對自己多年撫養之情的回饋,更讓兩者之間的情感連接更強烈。古今中外,歷史上下,多少名人都說過人們要學會孝敬,這說明了孝道的重要性。在我國,有一個可以被冠為孝道之首的皇帝劉恆,因為他的孝道使得他在位期間,朝廷一度達到了繁榮的時期。孝,可以有很大的力量。
結語
漢文帝和漢景帝開創了漢朝盛世的圖景,在劉恆即位期間,人民受到的壓迫相對更少,人民就有了更多的力量去發展民生。父子倆休養生息的利民政策對漢朝本朝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思想文化方面都有長足的進步。而漢文帝劉恆本人的孝賢行為也被記錄在了我國古代一本專門講述關於孝道的書上。
⑧ 古今中外帝王孝敬父母的故事
01 孝感動天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02 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