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孝敬母親的名人故事
孝敬母親的名人故事
故事是指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於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於口頭講述。已經發生事。以下是我整理的關於孝敬母親的名人故事,歡迎閱讀參考。
許世友未到10歲時父親便去世了,母親更加辛勤勞動。一天,許世友到山上挖野菜回家晚了,母親迎著寒風站在村口等他,他一陣心酸,流出了眼淚,心疼地跪在地上對母親說:「娘,俺曉得你最疼俺,俺這一輩子不管有沒有出息,一定盡心奉養您!」
許世友16歲那年,誤傷了一個地主的兒子,地主勾結官府到處追捕他。一年後,許世友悄悄回到家中,跪在母親面前,喊了一聲:「娘,俺走後,讓您老受苦了!」
許世友投身革命斗爭之後,反動派對他恨之入骨,曾幾次抄他的家,許世友的母親被迫帶著兩個女兒逃到外鄉。一次在行軍路上,許世友偶而碰到正在沿街乞討的母親和妹妹,難過得淚如泉涌,一下子跪在母親的面前,泣不成聲:「娘,孩兒不孝,連累您老人家無處安身……」
1949年,許世友已是山東軍區司令員。不久,許世友便接來了年邁的母親。當飽經風霜的母親從吉普車里走出來的時候,許世友叫了一聲:「娘!」隨後當著數十名官兵的面,淚如泉涌,跪在了地上。母親心疼地說:「孩子,快起來,一個大將軍怎麼能當著這么多部下跪我一個老太婆!」許世友卻說:「我當再大的官,還是您的兒,您老就讓我多跪會兒吧,這樣我心裡好受些!」
勤勞慣了的許母,在城裡住了不到一個月,便住不下去了。1959年春天,許世友思母心切,請假後起程返家。他看到母親背著柴草,馬上快步跑過去,接過母親背上的'柴草,然後跪倒在母親面前,說:「娘,您這么大年紀了還上山砍柴,兒心裡實在難過啊!」直到母親答應再也不去砍柴了,許世友才起身。
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在曾國藩的家書中寫道,「父母大人金福萬安……阿膠兩斤,高麗參半斤……」,託人帶回湖南老家,以略盡人子之孝。
曾國藩後來出將入相,位極人臣,這些東西當然唾手可得,但在道光二十四年,他還是個翰林院編修,是個窮京官,弄到這些東西並不容易。特別是在他的家書中,將阿膠與高麗參並列,而且阿膠位居高麗參之上,可見當時社會風尚,以阿膠為難得的滋補上品,甚至比名滿天下的高麗參還難得。
後來曾國藩的家書中,屢屢出現寄贈阿膠的字句,阿膠成為曾國藩為父母盡孝的最好方式。
那麼,阿膠對老年人的滋補功效,在醫理上有何依據?
對老年人來說,健康長壽是子女的最大期盼,那麼如何才能健康長壽呢?《內經》說,「五臟堅固,血脈和調……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能長久」。
很顯然,氣血虛衰是衰老的根源,延緩衰老,就要從氣血兩字入手。而阿膠味甘,性平,能補血養血止血,滋陰潤燥,益氣補虛,除風化痰清肺,利小便,潤大腸。這些滋補功效確實十分適合老年人滋補。
清朝乾隆年間,安徽桐城的方觀承,是一位出了名的孝子,他千里探親的故事,至今被人們傳為美談。
方觀承的祖父、父親都曾做過朝廷命官。清朝的文字獄使其祖父、父親因一朋友寫了一書而被株連,流放到黑龍江充軍服役,其家產也被沒收充公。年幼的方觀承兄弟無依無靠,只得到寺廟中暫棲其身。
在寺廟中,方觀承兄弟含淚度日,備嘗艱辛,但方觀承最想念的還是祖父和父親。他鼓足勇氣,向長老提出請求,允許他倆前往邊疆探望長輩。長老念及二人年幼,盡管有些孝心,恐怕不能成行,便極力勸阻。方觀承則懇求說:「祖父、父親遙在天涯,對家中親人望眼欲穿,我們若能前往,定會增添些許慰藉。為給二老一點安慰,我們即使受點折磨,遭受點艱難,也在所不辭。請長老思准,讓我們啟程。」
方家兄弟的義舉,感動了長老,長老送其路費,含淚目送他們踏上探親路程。
一路上,他們風餐露宿,跋山涉水,忍飢挨餓,攙扶相行,衣破成條,腳生老繭。幾個月後,他們終於見到了二老。四人抱頭痛哭之後,祖父、父親心中為自己有這樣的孝順後代頓生快慰,一家四口人陶醉在融融的天倫之樂之中。
;⑵ 許世友想孝敬母親卻又一次次離家 急急急,求求幫助!!!
許世友未到10歲時父親便去世了,母親更加辛勤勞動。一天,許世友到山上挖野菜回家晚了,母親迎著寒風站在村口等他,他一陣心酸,流出了眼淚,心疼地跪在地上對母親說:「娘,俺曉得你最疼俺,俺這一輩子不管有沒有出息,一定盡心奉養您!」
許世友16歲那年,誤傷了一個地主的兒子,地主勾結官府到處追捕他。一年後,許世友悄悄回到家中,跪在母親面前,喊了一聲:「娘,俺走後,讓您老受苦了!」
許世友投身**斗爭之後,反動派對他恨之入骨,曾幾次抄他的家,許世友的母親被迫帶著兩個女兒逃到外鄉。一次在行軍路上,許世友偶而碰到正在沿街乞討的母親和妹妹,難過得淚如泉涌,一下子跪在母親的面前,泣不成聲:「娘,孩兒不孝,連累您老人家無處安身……」
1949年,許世友已是山東軍區司令員。不久,許世友便接來了年邁的母親。當飽經風霜的母親從吉普車里走出來的時候,許世友叫了一聲:「娘!」隨後當著數十名官兵的面,淚如泉涌,跪在了地上。母親心疼地說:「孩子,快起來,一個大將軍怎麼能當著這么多部下跪我一個老太婆!」許世友卻說:「我當再大的官,還是您的兒,您老就讓我多跪會兒吧,這樣我心裡好受些!」
勤勞慣了的許母,在城裡住了不到一個月,便住不下去了。1959年春天,許世友思母心切,請假後起程返家。他看到母親背著柴草,馬上快步跑過去,接過母親背上的柴草,然後跪倒在母親面前,說:「娘,您這么大年紀了還上山砍柴,兒心裡實在難過啊!」直到母親答應再也不去砍柴了,許世友才起身。
1985年10月22日,一代名將許世友在南京軍區總醫院八病區告別了塵世,享年80歲。
北京醫療條件那麼好,許世友為何不願去呢?當時,許世友就十分清楚自己肝癌的凶險,他怕到了北京,就回不了南京,更回不了他的新縣老家,那麼,又怎麼能實現他死後土葬的願望呢?
對承辦許世友的喪事,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指示,均未涉及遺體究竟是土葬還是火化?當時除少數落後地區外,全國都禁止了土葬。南京軍區的上上下下都知道,許世友遺體的處理是特殊的、例外的。
那還是在1956年,在中南海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期間,中央領導默默地傳閱著一份關於國家機關領導人員實行火葬的《倡儀書》。
當時,在這份《倡儀書》後面簽名的有:毛澤東、朱德、彭德懷、康生、劉少奇、周恩來、彭真、董必武、鄧小平……
不久,中共中央召開八大。當《倡儀書》傳到許世友手中時,他不僅沒有簽名,還找到毛澤東,表示自己對火化的不理解。
許世友是個出了名的孝子。這一點已聞名四鄰。而每當許世友自己做錯事,他便會跪在母親面前,痛哭流涕認錯。
許世友自參加紅軍後,睡夢中常常因思念母親而淚流滿面。他的部隊兩次路過敵占區的家鄉,他都冒險回到家中探母。1952年許世友擔任山東軍區司令員,他請假回家看母親。此時,離他1932年那次回家,母子二人已經有20年沒有相見了。
那天,許世友翻身下馬,見自家的門口走著一位老婆婆,一身襤褸,灰白的亂發猶如一堆亂草窩,腳上穿著露出腳趾的破棉鞋,身上背著一捆柴,許世友在那蒼老的臉上尋找著20年前的記憶,卻面目全非。還是母親認出了兒子:「你是友德娃吧?」
「娘,我是友德啊,許世友「撲通」一聲,跪倒在老人家面前,母子抱頭痛哭。許世友為母親擦擦眼淚,站起身,從母親那弱小的肩頭卸下那捆樹枝。他想到自己年邁的老母至今還過著這種艱苦的日子,實在有愧,便又「撲通」一聲跪倒在母親面前,母子倆再次抱頭痛哭了半個小時。
「友德娃啊,你大老遠來家一趟不容易,俺替你燒水喝,。」許母顫顫地起身,回屋裡燒水。而跪在地上的許世友沒有母親的發話,就一直跪在那裡。
活著要盡忠死了要守墳。
1957年冬天,這時已是國防部副部長兼南京軍區司令員的許世友,他又一次回家。此時,許母已是78歲高齡。那天許世友到了家許母正在喂豬。許世友在她的背後輕輕地喊了一聲:「娘,俺回來看你了。」
許母回頭,滿是皺紋的臉上笑出了一朵花,然而,那朵「花」很快沒有了,她說:「友德娃啊,俺已是78歲的人了,俺母子倆是見一次少一次了。」她雙手顫抖著,抱著許世友痛哭起來。
許世友這位全國聞名的將軍,在母親面前卻像個孩子,他伴隨著母親,嗚嗚地哭。
1959年許世友探親,許母已經作古。許世友跪在母親的墳邊,喃喃自語:「娘,忠孝難全,你老人家健在時我未能服侍你,我死後,一定來為你守墳。」
1979年10月22日,許世友決定死後回到母親身邊,他有了土葬的想法。於是,他給大兒子許光寫了一封信:
許光:
郵去現金伍拾元整,用這筆錢給我買一口棺材。我死後不火化,要埋到家鄉去,埋到父母身邊,活著精忠報國,死了要孝敬父母。
我今年74歲了,身體很好,活到八九十歲,也只有十多年了,你們可以先作準備。
許世友, 10月22日。
1985年剛過了元旦,許世友交代秘書給黨中央寫了報告,說自己來日不多,對組織別無他求,要求黨中央在他死後實行棺葬,理由是自幼參加革命,報效生母不足。活著盡忠,死了盡孝,葬在老母墳邊以盡孝道。
時間一天天過去了,將軍的病情一天天地惡化,他經常在朦朧中詢問報告是否有了回復。
許世友要求棺葬的報告送到北京,中央領導和中央軍委領導傳閱,全國解放後,除了任弼時、毛澤東沒有火葬,誰有這個膽量要求土葬?誰也作不了這個主。最後,報告送給了鄧小平,請他拍板。
一紙通行證司令魂歸鄉。
鄧小平最了解許世友,他瞻前顧後,最後感到許世友畢竟是許世友,全中國只有一個,便在報告上批示:照此辦理,下不為例。
10月26日上午,中顧委副主任王震受鄧小平委託來到南京軍區,鄭重地傳達了鄧小平的意見。他說:「許世友在60年的戎馬生涯中,戰功赫赫,百死一生,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經歷、特殊貢獻的特殊人物。鄧小平同志簽的特殊通行證,這是特殊的特殊。」
王震一連說了七個特殊,這在當今中國領導層中,誰能有這種評價和待遇呢?鑒於鄧小平對許世友的這些高度評價,誰還能提什麼意見呢?
10月31日下午,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南京向許世友遺體告別時,剛剛還是萬里無雲的天空瞬間突變,電閃雷鳴,持續了20分鍾後,天空又是一片晴朗。有人神秘地說:「老天爺哭了,它這是為許司令送行啊."
棺木的原材料,是廣州軍區司令員尤太忠派人到廣西的原始大森林裡採伐的楠木。南京軍區工程機械連在10月22日來到了萬山之腹的許世友家鄉新縣許家泵的墓址,開挖墓穴,迎候老司令魂歸故鄉,歸依高堂。
許世友土葬的消息並沒有公開。靈柩歸故里的日期只在極少數高層人物的掌握和籌劃之中,越發將許世友的葬禮搞得神秘化,人們都在暗地裡竊竊猜測。
11月7日晚11時,護靈柩的官兵們突然接到整裝出發的緊急通知,擔負護送靈柩的負責人、南京軍區副參謀長范志倫在11月8日零點整時舉起右手,用力一揮,朝靈柩車隊低聲命令:「出發。」
11月9日凌晨車隊抵達新縣許家泵。由於事先沒有通知任何人,車隊抵達時又是半夜時分,所以,沒有任何人迎接,一切都是悄悄進行的。
許世友靈柩到達墓地時,早已等候在此的工兵官兵們忙開了,除了鐵鍬鏟土的聲音,四周靜得出奇。
東方終於露出一絲魚肚白,千山萬嶺披上彩霞之際,隆重而又秘密的特殊葬禮終於順利完成,我們的老司令許世友同志終於入土為安。從此,猶似唐詩宋詞中描述的青溪繞田的小山村增添了一景:英雄許世友之墓。
許世友的墳塋緊靠著父母的墓穴,了卻了他「死後盡孝」最後的心願。墓穴坐落在青山綠樹叢中,卻沒有任何的修飾,當時中央規定,不許設墓碑。可是,由於絡繹不絕的參觀者反映,一年後,由王震出面提出,為許世友豎了一塊高高的花崗岩石碑,著名畫家范曾手書七個大字:許世友同志之墓。
從各方面來綜合來說,這原因大部分是因為自己的政治及軍事信仰和愛國理想,以及中共的需要。
⑶ 古今中外孝順故事
還有什麼比父母心中蘊藏著的情感更為神聖的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貼心的朋友,是愛的太陽,它的光焰照耀、溫暖著凝聚在我們心靈深處的意向!下面是我為您整理的古今中外孝順 故事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古今中外孝順故事篇一:許世友五跪慈母
許世友未到10歲時父親便去世了,母親更加辛勤勞動。一天,許世友到山上挖野菜回家晚了,母親迎著寒風站在村口等他,他一陣心酸,流出了眼淚,心疼地跪在地上對母親說:“娘,俺曉得你最疼俺,俺這一輩子不管有沒有出息,一定盡心奉養您!”
許世友16歲那年,誤傷了一個地主的兒子,地主勾結官府到處追捕他。一年後,許世友悄悄回到家中,跪在母親面前,喊了一聲:“娘,俺走後,讓您老受苦了!”
許世友投身革命斗爭之後,反動派對他恨之入骨,曾幾次抄他的家,許世友的母親被迫帶著兩個女兒逃到外鄉。一次在行軍路上,許世友偶而碰到正在沿街乞討的母親和妹妹,難過得淚如泉涌,一下子跪在母親的面前,泣不成聲:“娘,孩兒不孝,連累您老人家無處安身……”
1949年,許世友已是山東軍區司令員。不久,許世友便接來了年邁的母親。當飽經風霜的母親從吉普車里走出來的時候,許世友叫了一聲:“娘!”隨後當著數十名官兵的面,淚如泉涌,跪在了地上。母親心疼地說:“孩子,快起來,一個大將軍怎麼能當著這么多部下跪我一個老太婆!”許世友卻說:“我當再大的官,還是您的兒,您老就讓我多跪會兒吧,這樣我心裡好受些!”
勤勞慣了的許母,在城裡住了不到一個月,便住不下去了。1959年春天,許世友思母心切,請假後起程返家。他看到母親背著柴草,馬上快步跑過去,接過母親背上的柴草,然後跪倒在母親面前,說:“娘,您這么大年紀了還上山砍柴,兒心裡實在難過啊!”直到母親答應再也不去砍柴了,許世友才起身。
古今中外孝順故事篇二:馮玉祥的“悼母詩”
馮玉祥不僅是一位著名的愛國將領,還是一個有名的大孝子。馮玉祥將軍一生對母親非常孝順,母親病故之後,他痛苦傷心地大病了一場。從此以後,每逢自己過生日便閉門謝客,不吃飯,有時實在餓得頭昏心慌也只在晚上吃上一頓飯,以此來紀念母親的生養之恩。1945年,他寫了一首《十月懷胎》的悼母詩:
娘懷兒一個月不知不覺,娘懷兒兩個月才知其情,娘懷兒三個月飲食無味,娘懷兒四個月四肢無力,娘懷兒五個月頭暈目眩,娘懷兒六個月身重如山,娘懷兒七個月提心吊膽,娘懷兒八個月不敢笑談,娘懷兒九個月寸步艱難,娘懷兒十個月才到世間。
為了將這首悼母詩“銘刻在心,永世不忘”,馮玉祥將軍請人把詩特意刻在石碑上。
這首詩情真意切,通俗純朴,字字句句洋溢著一片敬母、愛母、惜母之情,感人肺腑,令人敬佩,給人教誨,至今仍廣為流傳。
古今中外孝順故事篇三:孟佩傑——恪守孝道的平凡女孩
童稚的年歲,她一力撐起幾經風雨的家。她的存在,是養母生存的勇氣,更是激起了千萬人心中的漣漪。命運對孟佩傑很殘忍,她卻用微笑回報這個世界。
五歲那年,爸爸遭遇車禍身亡,媽媽將孟佩傑送給別人領養,不久也因病去世。在新的家庭,孟佩傑還是沒能過上幸福的生活,養母劉芳英在三年後癱瘓在床,養父不堪生活壓力,一走了之。絕望中,劉芳英企圖自殺,但她放在枕頭下的40多粒止痛片被孟佩傑發現。“媽,你別死,媽媽不死就是我的天,你活著就是我的心勁,有媽就有家。”
從此,母女二人相依為命,家中唯一的收入來源是劉芳英微薄的病退工資。當別人家的孩子享受寵愛時,八歲的孟佩傑已獨自上街買菜,放學回家給養母做飯。個頭沒有灶台高,她就站在小板凳上 炒菜 ,摔了無數次卻從沒喊過疼。
在同學們的印象中,孟佩傑總是來去匆匆。她每天早上六點起床,替養母穿衣、刷牙洗臉、換尿布、喂早飯,然後一路小跑去上學。中午回家,給養母生火做飯、敷葯按摩、換洗床單……有時來不及吃飯,拿個冷饃就趕去學校了。晚上又是一堆 家務活 ,等服侍養母睡覺後,她才坐下來做功課,那時已經九點了。“女兒身上最大的特點是有孝心、愛心和耐心。”劉芳英說,如果有來生,她要好好補償女兒。為配合醫院的治療,孟佩傑每天要幫養母做200個仰卧起坐、拉腿240次、捏腿30分鍾。碰上劉芳英排便困難,孟佩傑就用手指一點點摳出來。
2009年,孟佩傑考上了山西師范大學臨汾學院。權衡之下,她決定帶著養母去上大學,在學校附近租了間房子。大一那年暑假,孟佩傑頂著炎炎烈日上街發 廣告 傳單,拿到工資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買養母最愛吃的紅燒肉。
“我只不過做了每個女兒都會做的事。”不少好心人提出過幫助,都被孟佩傑婉拒了,她堅持自己照顧養母。孟佩傑的 畢業 願望是當一名小學老師,安安穩穩,與養母簡單快樂地生活。
猜你喜歡:
1. 古今中外感恩勵志故事
2. 古今中外感恩父母故事
3. 中外名人感恩小故事精選
4. 中外名人感恩小故事
5. 古今中外名人勵志故事
⑷ 孝的故事(今)要有題目
名人故事——許世友五跪慈母
許世友非常孝順,曾經五跪慈母。
許世友未到10歲時父親便去世了,母親更加辛勤勞動。一天,許世友到山上挖野菜回家晚了,母親迎著寒風站在村口等他,他一陣心酸,流出了眼淚,心疼地跪在地上對母親說:「娘,俺曉得你最疼俺,俺這一輩子不管有沒有出息,一定盡心奉養您!」
許世友16歲那年,誤傷了一個地主的兒子,地主勾結官府到處追捕他。一年後,許世友悄悄回到家中,跪在母親面前,喊了一聲:「娘,俺走後,讓您老受苦了!」
許世友投身革命斗爭之後,反動派對他恨之入骨,曾幾次抄他的家,許世友的母親被迫帶著兩個女兒逃到外鄉。一次在行軍路上,許世友偶而碰到正在沿街乞討的母親和妹妹,難過得淚如泉涌,一下子跪在母親的面前,泣不成聲:「娘,孩兒不孝,連累您老人家無處安身……」
1949年,許世友已是山東軍區司令員。不久,許世友便接來了年邁的母親。當飽經風霜的母親從吉普車里走出來的時候,許世友叫了一聲:「娘!」隨後當著數十名官兵的面,淚如泉涌,跪在了地上。母親心疼地說:「孩子,快起來,一個大將軍怎麼能當著這么多部下跪我一個老太婆!」許世友卻說:「我當再大的官,還是您的兒,您老就讓我多跪會兒吧,這樣我心裡好受些!」
勤勞慣了的許母,在城裡住了不到一個月,便住不下去了。1959年春天,許世友思母心切,請假後起程返家。他看到母親背著柴草,馬上快步跑過去,接過母親背上的柴草,然後跪倒在母親面前,說:「娘,您這么大年紀了還上山砍柴,兒心裡實在難過啊!」直到母親答應再也不去砍柴了,許世友才起身。
田世國——捐腎救母
他為身患尿毒症晚期的母親捐腎,延續了母親生命,演繹了一段當代孝子的佳話(2004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
頒獎詞:「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是一個被追問了千年的問題。一個兒子在2004年用身體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饋給病危的母親。在溫暖的謊話里,母親的生命也許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誠已經堅如磐石。田世國,讓天下所有的母親收獲慰藉。
孝的傳統深深植根於中國人心中,在現代社會也得到很好的發揚。當代學生劉霆考入浙江林學院以後,把患有尿毒症而無人照料的母親帶在身邊。他在校外租了一間小屋,為母親打針、量血壓、洗衣、做飯,背著母親曬太陽……幾乎把所有的課余時間都用來照顧她。得知他的這種孝行後,無數好心人被感動並給他以資助,這說明,孝的種子其實深藏在每一個中國人心中。
我記得浙江還是哪個地方。
有個大學生背著媽媽上大學的。很感人.
找了一個報道給樓主.
媽媽,你一定要活著,只要你活著,我就能堅持下去!」劉霆是浙江林學院的一名大學生,今年 19歲。他本來有個幸福的家庭:爸爸是工人,媽媽是裁縫,自己從小成績優異。然而,六年前母親患上了尿毒症,為了給母親治病,家裡不僅耗盡了所有積蓄,連房子也賣掉了,不堪重負的父親離家出走,幸福美滿的三口之家頃刻變成了母子相依為命。
今年9月,邊照顧母親邊發奮學習的劉霆,以超過重點線的高考成績考上了浙江林學院,為了既能上學,又能照顧母親, 19歲的他只好背著母親上大學,每月靠著在學校勤工儉學的 50元補貼過著艱難的生活。近日新報記者來到了浙江林學院,走近了這位大學生。
學校食堂打工收入50元
做飯敷葯租房侍奉病母
11月 17日下午 6點,在浙江林學院的學生食堂里,劉霆正忙碌著給學生們盛湯,此時正是學生用晚餐的高峰期,學生絡繹不絕。見到同班同學他也會打一聲招呼,然後便又陰沉著臉。每天放學之後劉霆都要到學生食堂勤工助學,他的任務就是負責盛湯,之後,幫助師傅們打掃食堂衛生。在這里「工作」,除了一日三餐免費之外,每月他還能領到 50元的工資。
劉霆和師傅們做完衛生時,已是晚上七點一刻,劉霆拎著一盒菜急匆匆趕回「家」——校外出租房裡,身患尿毒症的母親還等著他做飯、敷葯。
路燈下,劉霆步履匆匆,他戴著一副深度眼鏡,身著一套校服,面容清秀而靦腆,乍一看很像個女生。可能過於勞累和憂愁,這位19歲的男孩身體過於單薄、瘦弱。很難想像這樣一個孩子,能為母親撐起一個家。
劉霆急走到校門口時,眼前情景讓他吃了一驚:媽媽就站在學校門口的馬路對面。她穿著一件棉衣,拖著一雙棉鞋,頭發零亂,面容憔悴,身體虛弱。她時不時地向著校門口張望,此時見到兒子回來,她臉上露出了一絲笑容。
「媽,你怎麼一個人跑出來了?病情會加重的。」劉霆有些埋怨。
「你這么晚都不回來,我不放心呀!」母親低聲說道。
由於很晚沒見兒子回家,母親放心不下便「一步一挪」來到了校門口等他。劉霆是校學生會的幹事,同時還兼任校團委新聞中心的記者。今天劉霆在學生食堂搞勤工助學後,又去校學生會拿了一份材料,晚回家了半個小時,母親放心不下便硬撐著來校門口等候。
劉霆背著他媽媽一步一步艱難地往四樓的出租房裡走。
「孩子,這樣下去我會拖累你的。」在劉霆背上母親哽咽著。
「媽媽,你一定要活著,只要你活著,我就能堅持下去!」說這話的時候劉霆已是淚流滿面,看到兒子哭泣,母親也禁不住失聲痛哭。
劉霆母子租住的房子就在學校附近的一個胡同里,出租房與學校僅隔一條馬路,距離校門口大約 100米。順著一個陰暗潮濕堆滿雜物的樓道,記者跟隨上了四樓。
一個將近 80平方米的套間,四間屋子分別出租給四戶人家。劉霆掏出鑰匙打開一間房子,一股濃重的葯味撲面而來,劉霆輕輕把母親放在床上,給她蓋好被子,待她情緒有些穩定,他立刻刷鍋做飯,給母親煮粥。
劉霆學校食堂打工
小屋裡放著一張小鋼絲床、兩條被子,一個小書桌上放著一堆從學校圖書館借來的書和一些葯品。房間的一角電飯鍋在噝噝地冒白汽,彌漫著整個房間。實際上,這間10多平方米的屋子仍顯得空空盪盪。二十分鍾後,劉霆給母親餵了一碗粥,給她量過血壓後,劉霆背著書包又趕去上晚自習了……
一份飯兩人吃同睡一張床
打針測血壓成「半個醫生」
「劉霆每天都回來得很晚,有時候他媽媽等急了就會出去等他。我們經常勸她:自己生病不要老出去,她老聽不進去。在樓道里經常見到劉霆背著他媽媽上下樓,手裡還提個書包,每次都是大汗淋漓。劉霆本身還是個孩子呀!這娘倆過的真是不容易……」住在對門的王大姐說。
對於劉霆來說,他的生活每天都是緊張而忙碌的,自己繁重的學習壓力,母親的一日三餐、昂貴的醫療費……這一切都壓在他一個人身上。而所有這些,旁人是不大了解的。
劉霆的母親告訴記者,劉霆的一天是這樣度過的:早晨6:30起床,洗漱完畢之後,就給母親煮一碗米粥當早餐,給母親量血壓。7:00去上早自習,主要朗讀英語,並預習當天的功課。第二節課結束後,又趕回家中給媽媽量血壓,順便把米泡上。然後再去上課或者是去圖書館。
上完一天的課後,劉霆就要趕緊回到家裡,整理家務和清洗衣服,做完一切後,他又要回到學校食堂搞勤工助學。有時候實在太忙,他就把自己的飯菜分成兩份——一半自己吃,另一半帶回去給媽媽。晚自習結束鈴聲一響,他又匆匆趕回出租房裡,在這里,身患尿毒症喪失勞動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母親,正等著他敷葯、打針。
晚上,劉霆和媽媽同睡一張鋼絲床,媽媽睡這頭,他睡那頭,劉霆說跟媽媽躺在一張床上,可以更好地照顧她。「每天至少要給媽媽量三次血壓,早晨、中午、晚上各量一次,有時候她身體不舒服了,爬起來就可以給她測血壓,給她打針吃葯。要是單睡,晚上媽媽犯病了,自己還迷迷糊糊的。」
今年暑假劉霆帶母親去山東濰坊一家腎病醫院治療了 10天,花完了賣房子剩下的 4萬元錢,現在病情已經初步得到控制,按醫生的要求,劉霆媽媽必須住院治療才有希望康復。然而,除了每個月勤工儉學的 50元收入以外,劉霆和母親沒有任何收入,根本支付不起昂貴的住院費用。
現在劉霆媽媽就在家裡療治,劉霆在醫生的幫助下學會了使用電療設備,學會了給母親打針、量血壓。現在他每天都要按時給母親打針、吃葯、測量血壓。劉霆的媽媽告訴記者,劉霆已經是「半個醫生」了。
為人處世孝為本
有這么3個兒子,當父親瞌然長逝時,他們趕回家裡,但不是為了料理後事,而是翻箱倒櫃,看父親有沒有留下值錢的東西。其中一個兒子找到了3000元現金,便欲奪門而走,母親上前阻攔說,這僅有的錢,是為安葬父親用的,殊不知兒子一聽僅有二字,更是加快離去,其餘二子亦聞而追出,了無影蹤。可憐的老母親在街道辦事處及親鄰的幫助下才了卻葬夫之事。
這3個兒子置親情、孝順於不顧,其行為有悖於家庭美德,簡直達到了寡廉鮮恥的地步,實為世人所不齒。為什麼在我們當前文明禮貌十分濃烈的氛圍下,仍會出現這類喪失人倫道德的現象?我認為是自私心理作怪。後來我還聽說這3個兒子每逢清明節,便湊錢買上小金豬,攜妻帶兒到父親的墳前拜祭,這個祈禱陞官發財,那個希望生意興隆。你看,生前不講孝順,死後仍奢求其父在天之靈給予保佑,實在是自私到了極點,聞之令人唏噓不已。
孝順長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我們祖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孝順是一朵朵亮麗的浪花,澆灌了中華民族的興盛和昌隆,孝順的美談好事層出不窮,數不勝數。遠的不說,單說我們現代的許世友將軍。他身經百戰,為新中國的建立出生入死,立下了汗馬功勞,成為了一位叱吒風雲的高級將領,但刻在他心頭有一道永遠的痛,那就是為了革命的需要,他將母親丟在大別山麓而不能盡孝,盡管有一段時間他將母親接到身邊,但他母親卻住不慣大城市,不久又回到家鄉。生性直率而又充滿孝心的許世友,私下向毛澤東主席提出了生前盡忠,死後盡孝的請求,即是死後不火化,葬在母親的墳旁以盡孝心。時值壯年的毛主席,對著同樣壯年的許世友一笑了之。
1985年,許世友逝世後,鄧小平同志親自簽發了一個特殊的通行證,了卻許世友將軍長眠母親墳旁盡孝的心願。許世友將軍真是大忠大孝的典型模範。
可以說,孝順的人不一定十全十美,但不孝順的人絕不會十全十美,而且為人處事也不會好到哪裡去。為人處世,孝順為本。人們啊!少幾分私心、多幾分孝順吧!這樣才能拉近文明與我們的距離。
美國一名企業管理人員根據自己多年的經驗,總結出以下一些為人處世之道。
一、 要想有朋友,就應該能為他人著想,從自我做起。
二、人們最大的需求是被他人需要,在與人相處時要注意尊重對方,使對方覺得自己被人需要。
三、善良是最高尚的品德,一個人不可能愛所有的人,但應該善待每個人。
四、不應總想讓別人聽從自己的意見,而應該讓別人多發表意見。
五、要富有熱情,無熱情難以成就大業。
六、積極向上,朝氣蓬勃的人具有吸引力,死氣沉沉的人令人反感。
七、不應在背後議論他人,多嘴多舌只會降低自己的威性,而無損於你想詆毀的人。
八、應使自己保持良好的情緒,讓周圍的人感到愉快。
九、與人交談時可以經常稱呼對方的名字,這樣顯得親切。
十、交往中難免會產矛盾和沖突,在這種情況下自己應保持冷靜,行萬不要粗暴沖動。要知道,禮貌友好的態度有助於消除矛盾和沖突。
十一、如果你想取笑他人,就應想他人取笑你時你有何感覺。
十二、微笑不用付出任何代價,卻能帶來很好的回報。微笑不僅使自己心情愉快,而且能使他人感到舒服。
十三、遇到熟人時應主動打招呼,不要等別人來招呼你。"善待別人,別人才會善待你",這是一條黃金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