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古代選拔官員為什麼都很注重孝道
因為儒家評價人品的標准就是孝順父母。
② 漢代專門選拔孝順父母的人,被稱為什麼形式
舉孝廉是漢代的一種人才選拔制度,也是察舉制的主要科目之一。它的具體執行方式是由地方官來負責,按照一定的比例和頻率由下向上、向朝廷推薦人才去做官。而人才的判斷標准,就是“舉孝舉廉”,其中孝指的是孝順父母,廉指的是清廉方正。
這首童謠反映了東漢末年整個社會的逐漸潰爛,隨著漢王朝日漸走向末路,察舉制也很快被九品中正製取代了。
③ 古代非常重視孝道,父母死了官員回家被稱為什麼制度
丁憂。
起源:丁憂源於漢代,至宋代則由太常主其事。
根據儒家傳統的孝道觀念,朝廷官員在位期間,如若父母去世,則無論此人任何官何職,從得知喪事的那一天起,必須辭官回到祖籍,為父母守制二十七個月,這叫丁憂。
朝廷根據需要,不許在職官員丁憂守制,稱奪情,或有的守制未滿,而應朝廷之召出來應職者,稱起復。到明代把它定在律令,除了父母喪不必去官。武將丁憂不解除官職,而是給假100天,大祥、小祥、卒哭等忌日另給假日。
官員在丁憂期間唯一的任務就是為父母守孝報恩。在丁憂期間夫妻要分開,吃、住、睡都在父母的墳前旁邊,停止一切的娛樂和應酬,守孝三年期間不得進行婚嫁慶典等喜事。丁憂就是要報父母的恩,孩子出生三年內都離不開父母,時時刻刻都需要父母的照料,所以對父母晚年要盡心盡力,父母不在了做子女的也要時時想念他們,至少在墳前守孝三年。
④ 「舉孝廉」是什麼意思中國古代選拔官員為什麼都很注重孝道
『孝』取孝敬父母之意,『廉』則指清政廉明,『舉孝廉』,即孝子廉官經過政府層層選拔,直接進入中央政府為官的制度,是漢朝察舉制度下招攬人才的主要方式。
《孝經》作為儒家專述孝道的一部著作,區區兩千字,卻多次提及『行孝道,便可治天下』理論,可以推論,儒家提倡的孝道思想具有濃厚的政治色彩。
《論語》中記載,孔子認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中國歷史上的孝道文化強調「三綱五常」等思想,用以禁錮人們思想,具有封建性質,歷代統治者正是通過大力宣揚孝道思想,實現封建統治的穩定。
⑤ 中國古代,官員的父母去世後,官員辭官回家守孝的制度稱為什麼
中國辭官回家守孝在古代稱為丁憂。根據儒家傳統的孝道觀念,朝廷官員在位期間,如若父母去世,則無論此人任何官何職,從得知喪事的那一天起,必須辭官回到祖籍丁憂,為父母守制二十七個月。如果朝廷需要,不許在職官員丁憂守制,稱奪情,或有的守制未滿,也有奪情起負直說。而應朝廷之召出來應職者,稱起復。到明代把它定在律令,除了父母喪不必去官。武將丁憂不解除官職,而是給假100天,大祥、小祥、卒哭等忌日另給假日。
古代的「丁」和「憂」,其解釋不同於現代的「丁」和「憂」。據《爾雅·釋詁》:「丁,當也。」是遭逢、遇到的意思。據《尚書·說命上》:「憂,居喪也。」所以,古代的「丁憂」,就是遭逢居喪的意思。「遭逢居喪」時,兒女們會憂傷,會居喪,會遵循一定的民俗和規定「守制」,這顯然比單純「人丁憂傷」包含的內容要廣泛得多。「丁憂」,體現了古人對文字運用的爐火純青。丁憂期限三年,期間要吃、住、睡在父母墳前,不喝酒、不洗澡、不剃頭、不更衣,並停止一切娛樂活動。
(5)官員孝順父母擴展閱讀:
官員在丁憂期間唯一的任務就是為父母守孝報恩。在丁憂期間夫妻要分開,吃、住、睡都在父母的墳前旁邊,停止一切的娛樂和應酬,守孝三年期間不得進行婚嫁慶典等喜事。丁憂就是要報父母的恩,孩子出生三年內都離不開父母,時時刻刻都需要父母的照料,所以對父母晚年要盡心盡力,父母不在了做子女的也要時時想念他們,至少在墳前守孝三年。
歷史上關於「奪情」最有名的例子是張居正。萬曆五年,張居正19年未相見的父親去世了,這時正值張居正掌握權力不久,各項改革事業剛剛鋪開,他當然不願意此時離職。恰逢小皇帝這時也對他崇拜得不得了,兩邊一拍即合,奪情。但是明代的輿論力量非常強大,無數官員上書譴責張首輔的不孝行為,結果小皇帝生氣了,當眾痛打反對者的屁股,有人甚至被打成殘疾。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丁憂
⑥ 古人做官,是否都較孝順
百善孝為先,古代做官非常講究德行,德行有虧等於直接給政治對手送人頭。你私下再怎麼缺德都是小事,但基本的忠孝節悌還是要遵守的,如果你被人彈劾不孝,那基本可以宣告政治生涯涼涼了,一生都別想做官了。至於守孝,並不是說完全辭官,雖然現任的官職沒了,但守孝結束還是可以繼續擔任其他職位的,這一點上朝廷還是比較人性化的。
⑦ 古代官員父母去世,回家守孝三年後還可以做官嗎
當然不行
1,自漢代以來,中國歷代都以孝道統治世界。在科舉制度出現之前,孝道是選拔官員的重要標准。無論是在漢代還是魏晉時期,孝道都是一個重要的選擇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