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中國帶孝的習俗
戴孝
為亡故的長輩戴孝是傳統的喪葬禮儀中最明顯最具有標志性的禮節之一。一般親戚中和近支家族中的晚輩不論男女都要戴孝。子女更要戴重孝。重孝,按照古老的儀俗,要從頭到腳一片白,孝衣用麻布做成,衣服不鎖邊,腰扎麻繩,即所謂「披麻戴孝」。解放後的五六十年代,孝衣用白粗布(土布),如今都用普通白布。現在戴孝,雖然沒有了原來意義上的「麻」,但「孝」則是實實在在的。按習俗,兒子要穿孝衣(袍),戴孝帽,鞔白鞋(將白布鞔在鞋的表面);女兒要穿孝褲子、孝褂子,戴孝包頭,鞔白鞋。近些年,習俗漸改,孝子已大多不再穿孝衣,也不鞔鞋,只是戴孝帽,女兒除了不再鞔鞋外,仍是一身孝。
破孝,即喪家向應戴孝的人發放孝布。此事涉及到的人多,關系復雜,常常因為人頭遺漏或孝布多寡而發生禮儀上的糾紛,甚至親戚間還會為此鬧出意見來,所以喪主常結合「管事的」,對「破孝」一事周密安排,慎重對待。一般「破孝」都是以當時當地的習俗,同時要兼顧以往在喪事上與親戚家族中所保持的往來關系,講究禮尚往來,還要考慮經濟條件等因素,先劃出人員范圍,定出發放標准,然後委託本族中與喪家關系緊密且有辦事能力的一兩名中年婦女具體辦理。
關於戴孝人的范圍和戴孝的輕重,各地說法也不盡統一。約定俗成的規矩是:首先親生女兒要穿一身大孝,哪怕再儉朴的喪葬禮儀也不例外,且有出嫁的女兒一身大孝「白穿」之說,緣由是不管出嫁的女兒上不上禮,也不管其他別人孝重孝輕,出嫁女的大孝是無條件的,必須的。兒女當重孝,族中親戚晚輩不能與之看齊。死者的侄孫們和一般親戚晚輩皆戴孝帽為喪。女婿,包括侄婿、孫婿、內侄婿、外甥婿、姨甥婿、外甥孫婿等,如果弔孝來送了挽幛,則都要給一丈五尺的孝布。其他如死者的內侄、姨侄等輩,如以往喪事中有較重的來往,則以同等禮遇回敬,若一般來往,則以普通晚輩待之。死者兒媳的戴孝輕重至關要緊,它是除女兒以外同輩戴孝人的喪服標准。若兒媳穿大孝,即孝褲子孝褂子都有,則要給侄女、侄媳、內侄女、內侄媳、外甥女等以同樣的孝衣。若兒媳只穿孝褲子,則以上同輩人也只給孝褲子。在所有的女性戴孝人中孝包頭是每人都有的。孫、重孫除孝服外,還有些特別的標志,如孫子、孫女孝衣肩頭釘一塊紅布,重孫釘兩塊;如果亡者是外祖父母,則釘藍布。在五、六十年代,服孝者穿白鞋是必須的,不管男女長幼,要在弔唁後立即將自己穿的鞋用白布鞔起來,而且要穿到一百天。也有的為圖省事,奔喪時就帶著自己的白運動鞋、白球鞋等。鞔鞋也有講究:若雙親中有一人健在,鞔鞋時鞋後跟處留口不包嚴,若父母雙亡,鞔鞋時則要鞔嚴,不再留口。近些年來,服喪者已不再鞔鞋,只在辦理喪事期間穿孝衣,戴孝帽、孝包頭而已。夫妻之間一般不戴孝。
佩戴黑紗是公職人員參加喪葬活動戴孝的一種形式,而且在辦完喪事回機關上班後仍然佩戴一段時間,以表示對死者的哀悼之情。如今,公職人員戴孝又有戴印有「孝」字的塑料胸章的,比起戴黑紗更簡便。
需要提及的是,在外工作多年而回農村老家為自己的父母辦理喪事的人,不管官兒多大,地位多高,在靈前也要做到鄉俗上的「披麻戴孝」,也就是說一定要穿孝衣,戴孝帽,不能西裝革履只戴黑袖紗,否則將受鄉親指責,說洋了,闊了,忘了祖宗了。
㈡ 民俗中戴孝期間要注意什麼
首先說孝男。孝男身穿麻衣,頭戴麻帽,腳穿草履,腰扎草繩。如果這孝男已送給別人做繼子,則不戴麻帽扎頭白,腰扎白帶加一條紅帶以示區別,如果有孝子外出不在家,應將這一套放在竹籮中,以示親臨。
孝孫穿黃麻衣,戴黃帽,腰扎白帶;侄孫也是黃衣不戴帽;曾孫穿綠衣、戴綠帽;侄孫也是綠衣,不戴帽;玄孫一輩因很少有,就不大講究了。女婿奔喪,早先岳家要為他剪制一件白袍。閩劇小方卿唱道里唱道:「儂丈夫身體又高又大,白袍要有七尺剪。」現在簡化得多了,每人剪一塊六尺白布掛在身上就算是白袍了。白布拿回去還可作為別用。其他如外甥、內侄輩,視喪家能力,可剪可不剪。男人中長輩不能為小輩帶孝,只有妻子死了,丈夫可為他掏長杖。這長杖長度齊眉,所以又叫齊眉杖。女人能得到丈夫拿長杖送終的,要有一定資格:已為公婆送終,子女都已成家立業,兒孫無缺,本人已上壽。說明是福壽雙全,可顯耀於鄰里了。 男人帶孝的時間:孝男三年(實足兩年),孝孫一年,曾孫五月;女人帶孝的時間:孝媳與孝男同,孝女一年,妻為夫帶孝三年(兩年足),其他如孫女、侄女、侄媳等沒有那麼嚴格,一般都在周年除服(俗謂之「脫孝」)。 女人方面,要分為出嫁女子和未出嫁女子,未出嫁女子在家為父母帶孝,只是穿白衫,扎藍帶,頭戴黃花;已出嫁的為父母戴孝,穿白衫扎白帶,頭戴黃花;為翁姑帶孝,要隨丈夫穿白衫加罩麻衣,腰扎白帶,戴白花;為丈夫帶孝要全身縞素(即全白)。孫女、曾孫女只需戴花,孫女綠花,曾孫女白花、白帶。已出嫁的一律白帶,未出嫁的全用藍帶,以示區別。侄女、侄媳、孫媳、曾孫媳等除穿白衫之外,還要參照同輩戴黃花、綠花等。
怎樣孝敬父母,孔夫子說過三句話,對於父母「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謂孝矣」。實際上對父母生前應以禮事之,死後按禮俗給予安葬,忌辰家祭紀念就可以了。上述的傳統的喪葬穿戴習俗,現在福州市內也簡化多了。簡化改革實在好,但讓後人了解舊俗,並從傳統的喪葬穿戴文化去理解倒也不是一件壞事。
㈢ 孫女 守孝
根據中國古傳統,只要是本姓兒孫輩都必須守孝,而外姓子孫輩可以不守孝或守孝時間不長。
所謂本姓兒孫輩,就是指兒子、女兒、孫子、孫女等直系血親,而外姓子孫輩是指侄兒、侄女、外甥、外甥女、外孫子、外孫女等有血緣關系但不是直系血親的子孫輩。中國重孝,所以一般老人去世時,直系血親必須守孝,古時舊制為父母或祖父母死後,兒子或長孫在家守孝二十七個月,在此期間,不任官、應考、嫁娶等。其餘兒孫則不此之列。
守孝期間,孝子須遵禮做到如下幾點:
(一)科舉時代,不得參加考試。
(二)不締結婚姻(不娶不聘),夫妻分居不合房。
(三)不舉行慶典。如不能慶壽(辦生日)、給小孩辦滿月或百日等。
(四)新年不給親友、同僚賀年,並在門口貼上「恕不回拜」的字條(有於過「破五」方往賀,但不拜叩的)。漢人過年時,在門楣上貼上藍燈花紙的掛簽,貼藍對聯,上書哀輓行孝之詞,如「未盡三年孝,常懷一片心」。有門心的一律貼藍紙,上書「思齊思治,愚忠愚孝」,以代替「忠厚傳家、詩書繼世」之類的對聯。
不過當今社會一般都不這樣守孝了,根據地域不同,守孝時間在七天到一個月之間。此時間內是禁止做一些喜慶的事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