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弟子規孝敬父母講座

弟子規孝敬父母講座

發布時間:2023-06-27 01:11:51

1. 弟子規入則孝原文及解釋

弟子規入則孝原文及解釋

弟子規入則孝原文及解釋,我們在小學的時候,已經學習過弟子規了,弟子規主要的意思就是希望我們能夠孝敬父母和對兄弟姐妹友好的一本書,我和大家一起來看看弟子規入則孝原文及解釋的相關資料。

弟子規入則孝原文及解釋1

《弟子規·入則孝》原文「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

《弟子規·入則孝》原文翻譯:

父母親叫你的時候,要立刻答應,不能遲緩;父母親讓你做事的時候,要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懶。對父母的教誨,要恭敬地聆聽;對父母的責備,要順從地接受。子女照料父母,冬天要讓他們溫暖,夏天要讓他們清爽涼快。早晨要向父母請安。晚上要替他們鋪好被子;伺候父母安眠。出門要告訴父母一聲,回來也要通報一聲,以免父母掛念。平時居住的地方要固定,選定的職業或立定的志向要努力去完成,不要輕易改變。不要因為小事情,就不稟告父母而擅自去做。假如自作主張地去做事,那就不合乎為人子女的道理了。東西即使很小,也不要偷偷私藏起來。否則一旦被發現,父母一定會非常傷心生氣。

弟子規入則孝原文及解釋2

一、原文:

弟子規

總 敘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弟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入 則 孝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親有疾 葯先嘗 晝夜侍 不離床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出 則 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

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余

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

進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

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凈手

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致污穢

衣貴潔 不貴華 上循分 下稱家

對飲食 勿揀擇 食適可 勿過則

年方少 勿飲酒 飲酒醉 最為丑

步從容 立端正 揖深圓 拜恭敬

勿踐閾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搖髀

緩揭簾 勿有聲 寬轉彎 勿觸棱

執虛器 如執盈 入虛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錯 勿畏難 勿輕略

斗鬧場 絕勿近 邪僻事 絕勿問

將入門 問孰存 將上堂 聲必揚

人問誰 對以名 吾與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須明求 倘不問 即為偷

借人物 及時還 後有急 借不難

二、譯文:

一、總 序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弟,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譯文】

《弟子規》這本書的'內容,是聖人對學生的訓示: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其次要對己謹慎約束,對人誠實可信。處事要博愛民眾,並親近有德行的人。做好了這些如果還有餘力,就去學習文化知識。

二、入則孝 出則悌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譯文】

當父母呼喚的時候,應當即刻答應,不能遲緩;父母讓做的事,應當立即行動起來,不能拖延偷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譯文】

對父母的教誨,要恭敬地聽明白。對父母的責備,要順從地接受。

冬則溫, 夏則清;

晨則省, 昏則定。

【譯文】

冬天寒冷的時候要照料父母,使其溫暖,夏天炎熱的時候則讓父母清爽涼快。早晨要向父母請安,晚上要侍候父母安眠。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譯文】

外出辦事時,必須稟告父母,回來後也要面告父母,以免父母掛念。居處要安在固定的地方,職業要穩定不能輕易變化。

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譯文】

不要因為事情小就自作主張,假如自作主張的去做事,就不符合做兒子的禮儀。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譯文】

即使是一些微不足道的東西,也不要私自把它們藏起來。假如你把東西藏起來,一經發現,父母一定會非常傷心生氣。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譯文】

凡是父母所喜歡的東西,一定要盡力准備齊全。凡是父母所厭惡的東西,一定要小心謹慎的處理掉。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譯文】

如果身體受了傷,就會給父母帶來憂愁。如果品行上有什麼缺失,就會使父母蒙受羞恥。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惡我, 孝方賢。

【譯文】

父母關愛我,我孝敬父母又有什麼困難呢。父母憎惡我,我還能克盡孝道,這種孝才算是真正有孝道。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譯文】

父母如果有過錯,作子女的應該善意規勸使其改正,規勸時態度一定要和顏悅色,說話時聲音一定要輕柔。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譯文】

如果父母不聽子女規勸,又不改正錯誤,等父母情緒好時再勸,如果還是不聽,還要哭泣懇求,如果父母生氣打子女,子女也甘願接受絕無怨言。

親有疾, 葯先嘗;

晝夜侍, 不離床。

【譯文】

父母生病的時候,煎好的湯葯,做子女的都要先嘗一嘗。照料生病的父母要日夜服侍在床前,不能隨意離開。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譯文】

父母去世後要守喪三年,經常傷心痛苦,哀思親恩。在守喪期間,要夫妻分居,不能吃肉飲酒。

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譯文】

為父母守喪要完全按照禮法辦事,舉行祭禮時要表達出極大的誠懇,對待已經去世的父母,要像父母在世時一樣克盡孝心。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譯文】

作為兄長要善待弟弟,作為弟弟,要尊敬兄長。兄弟之間和睦相處,對父母的孝心就包含其中了。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譯文】

彼此把財物看得很輕,兄弟之間的怨恨就不會產生。說話時做到互相忍讓,忿恨就自然消失了。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譯文】

在吃飯的時候,應當讓年長者先用;在坐的時候,應當讓年長者先坐下;在走路的時

候,讓年長者走在前面,年幼的跟在後面。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譯文】

如果聽見年長者叫喚人,就應立即幫他去叫喊。如果要叫喊的人不在,自己就立即到年長者那裡去看看有什麼事。

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

【譯文】

稱呼長者,不可以直呼其名。在尊長面前要表現得謙虛恭敬,不要自我表現才能。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

【譯文】

走在路上如果遇上了尊長,要快步迎上去行禮問候。如果尊長不說話,要退在一旁恭恭敬敬地站立。

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余。

【譯文】

如果騎著馬行路時遇見長者要下馬,坐著車行路時遇到長者要下車。長輩走後,自己還要在原地呆會兒,等長輩走到百步以外,自己才能上馬或上車。

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譯文】

如果長輩站著,晚輩就不可以坐下,長輩坐下以後,命令你坐,這時你才可以坐。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

【譯文】

在長輩面前說話,聲音要低些,但是也不能太低,如果低到聽不太清楚,那也是不適宜的。

進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譯文】

在見尊長的時候,走路要快些,見過尊長告退的時候,動作一定要緩慢。長輩問話時要站起來回答,雙目望著長輩,不能左顧右盼。

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

【譯文】

服侍叔伯等父輩,要像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恭敬。對待堂表兄,要像對待自己的胞兄一樣恭敬。

2. 關於弟子規,禮儀篇,孝子篇皈內容

《弟子規》

【作者】李毓秀【朝代】清朝

《弟子規》禮儀篇: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

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

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

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余。

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

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

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

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

《弟子規》孝子篇

父 母 呼 ,應 勿 緩 ,父 母 命 ,行 勿 懶。

父 母 教, 須 敬 聽, 父 母 責 ,須 順 承。

冬 則 溫, 夏 則 凊, 晨 則 省, 昏 則 定。

出 必 告, 反 必 面, 居 有 常, 業 無 變。

事 雖 小, 勿 擅 為 ,苟 擅 為 ,子 道 虧。

物 雖 小 ,勿 私 藏 ,苟 私 藏, 親 心 傷。

親 所 好, 力 為 具 ,親 所 惡 ,謹 為 去。

身 有 傷, 貽 親 憂 ,德 有 傷 ,貽 親 羞。

親 愛 我 ,孝 何 難 ,親 憎 我, 孝 方 賢。

親 有 過 ,諫 使 更 ,怡 吾 色,柔 吾 聲。

諫 不 入 ,悅 復 諫 ,號 泣 隨, 撻 無 怨。

親 有 疾, 葯 先 嘗 ,晝 夜 侍 ,不 離 床。

喪 三 年 ,常 悲 咽, 居 處 變 ,酒 肉 絕。

喪 盡 禮, 祭 盡 誠, 事 死 者, 如 事 生。

譯文:

禮儀篇:

兄長要友愛弟妹,弟妹要恭敬兄長;兄弟姐妹能和睦相處,父母自然歡喜,孝道就在其中了。

輕財重義,怨恨就無從生起;言語上包容忍讓,忿怒自然消失。

不論飲食用餐,或就坐行走;都要年長者優先,年幼者在後。

長輩呼喚別人,應該立即代為傳喚和轉告;如果那個人不在,或者找不到那個人,應該及時告知長輩。

稱呼尊者長輩,不應該直呼其姓名;在尊者長輩面前,應該謙虛有禮,見到尊者長輩有所不能,幫助可以,但不應該故意炫耀自己的才能,故意顯示自己比尊者長輩強。

路上遇見長輩,應恭敬問好行禮;如果長輩沒有說話,應退後恭敬站立一旁,等待長輩離去。

如果遇見長輩時,自己是騎馬或乘車,應下馬或下車問候;等待長者離開百步之遠,方可續行。

長輩站著的時候,晚輩不應該坐著。具體是長輩坐下前,晚輩不應該先坐;大家都坐著的時候,長輩站起來時,晚輩也應該站起來;大家都坐著的時候,又一個長輩進來了,晚輩也應該立即站起來,以示尊敬。長輩坐定以後,晚輩應該等長輩示意自己坐下時,才可以坐。

在尊長跟前與尊長說話,或者在尊長跟前與別人說話,應該低聲細氣,不應該咋咋呼呼;但聲音太低,交頭接耳,竊竊私語,尊長聽不清楚,也不合適。

到尊長面前,應快步向前;退回去時,稍慢一些才合禮節;長輩問話時,應該站起來回答,而且應該注視聆聽,不應該東張西望;

對待父輩祖輩,如養父,姑父,姨父,叔父,舅父,岳父,祖父,外祖父,曾祖父,外曾祖父等等長輩,應該如同對待自己的親生父親一般孝順恭敬;對待兄輩,如堂兄,表兄,族兄等兄長,應該如同對待自己的同胞兄長一樣友愛尊敬。

孝子篇:

如果父母呼喚自己,應該及時應答,不要故意拖延遲緩;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應該立刻動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辭偷懶。

父母教誨自己的時候,態度應該恭敬,並仔細聆聽父母的話;父母批評和責備自己的時候,不管自己認為父母批評的是對是錯,面對父母的批評都應該態度恭順,不要當面頂撞。

冬天天氣寒冷,在父母睡覺之前,應該提前為父母溫暖被窩,夏天天氣酷熱,應該提前幫父母把床鋪扇涼;早晨起床後,應該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請安問好;到了晚上,應該伺候父母就寢後,再入睡。

出門前,應該告訴父母自己的去向,免得父母找不到自己,擔憂記掛;回到家,應該先當面見一下父母,報個平安;雖然子女有出息,父母會高興,但是父母輩對子女最大的期望不是你多麼有出息,而是你平平安安穩穩當當,一生沒有災秧。所以,居住的地方盡量固定,不要經常搬家,謀生的工作也不要經常更換。

事情雖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動;擅自行動造成錯誤,讓父母擔憂,有失做子女的本分。

自己有什麼東西,就算很小,也不要背著父母私藏。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如果私藏東西,即使自己很謹慎,也免不了會有被父母發現的一天,那時父母會傷心。

父母喜歡的事情,應該盡力去做; 父母厭惡的事情,應該小心謹慎不要去做。

自己的身體受到傷害,必然會引起父母憂慮。所以,應該盡量愛惜自己的身體,不要讓自己受到不必要的傷害。自己的名聲德行受損,必然會令父母蒙羞受辱。所以,應該謹言慎行,不要讓自己的名聲和德行無端受損,更不要去做那種傷風敗俗,自污名聲,自賤德行的事情。

父母對我們態度慈愛的時候,孝敬父母恭順父母不是什麼難事;父母對我們態度不好,批評我們,埋怨我們,或者惡聲惡氣,厭惡我們,憎恨我們,打罵我們,甚至動刀動槍殺害我們,還能對父母心存孝意,才是難能可貴。

如果自己認為父母有過錯,應該努力勸導父母改過向善,以免父母鑄成更大的錯誤,使父母陷於不義的境地;不過要注意方法,勸導時應該和顏悅色、態度誠懇,說話的時候應該語氣輕柔。

如果自己勸解的時候,父母聽不進去,不要強勸,應該等父母高興的時候再規勸,別跟父母頂撞,徒惹父母生氣,還達不到規勸的效果;如果父母不聽勸,又哭又鬧,就暫時順從父母;如果把父母勸惱,生氣責打自己,不要心生怨恨,更不要當面埋怨。

父母親生病時,要替父母先嘗葯的冷熱和安全;應該盡力晝夜服侍,一時不離開父母床前。

父母去世之後,守孝三年,經常追思、感懷父母的養育之恩;生活起居,戒酒戒肉。

辦理父母的喪事要合乎禮節,不可鋪張浪費;祭奠父母要誠心誠意;對待去世的父母,要像生前一樣恭敬。



(2)弟子規孝敬父母講座擴展閱讀

《弟子規》評價:

《弟子規》全書以《論語》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一章為總綱,分為五部分,各選擇《論語》、《孟子》、《禮記》、《孝經》和朱熹語錄編輯而成。

《弟子規》是一部蒙學經典,所謂「弟子」,不是一般的意義,而是指要做聖賢弟子,而「規」則是「夫」、「見」二字的合體,意思是大丈夫的見識。「弟子規」便是說,要學習聖賢經典.做聖賢弟子,成為大丈夫。

此書原名《訓蒙文》,採用《論語·學而篇》:「弟子人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把全書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

《弟子規》文筆自然流暢,朴實無華,影響深遠,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弟子規

3. 《弟子規》 - 入則孝總綱

入則孝

這一部分講的就是在家裡要懂得恭敬,孝順父母,「入」是在家,「孝」是恭敬,孝順父母心裡念念不忘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處處照顧到父母的內心感受,我們能以這樣的心去做,就是孝。

如何理解「孝」這個字?

1.上一代與下一代融為一體叫「孝」。從字面上看上面一個老下面一個子好像老子保護著兒子,兒子背負著老子。合為一體就成了一個「孝」字。從時間上看,過去、現在、未來還是一體。老一代上面還有老一代,父母上面又有父母,祖宗一直追溯到遠古無盡的過去;子一代下面又有子一代,兒孫下面又有兒孫,一直到無盡的未來。無始無終都是一體。盡的過去和無盡的未來,上一代總是想著如何培育好下一代,對他的父母,祖先和社會有所交代,下一代總是想著如何恭敬孝順好上一代,時時念想著父母,孝順父母奉獻社會,將家庭社會責任扛在肩上,為他的下一代做好表率。 這種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觀念,並將其落實到日常生活言行中就叫做孝,古聖先賢們起心動念都會照顧到子孫的未來,不會把子孫的資源拿來糟蹋,然而現在為了暫時的經濟騰飛發展,把大自然資源環境都糟蹋了,破壞了誰承擔苦果我們的兒孫,我們的後代孝順不好,上一代培育不好下一代就是不孝。

2.我們為什麼要倡導孝道?

孝治天下,政通人和,國泰民安,家庭和睦,人民幸福。

在中國的春秋時代,至聖先師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就討論了這個問題,一天孔子閑坐著他的學生曾參在旁邊侍奉孔子,問曾參:「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意思是說前代帝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和極為重要的道理。去教化天下百姓,是人民和睦尊貴和卑微的人都能相安沒有怨言,你知道這個製得要到是什麼嗎?曾參聽到老師講廳磨這么重要的問題,立刻恭恭敬敬地站起來,離開座位來到孔子面前說。弟子不聰明哪能知道這種至德要道呢?請夫子詳細講解。孔子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意思是說這個至德要道是孝道,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由此而產生。自天子至於庶人,人之行莫大於孝,上至君王等國家領導人,下至平民百姓都要行孝人的德行最大的就是孝道,所以國家以人為本做人以德為本,德行以孝為本。育人從孝入手。

《虞舜耕田》

中國古代著名帝王舜。就是一個例證。順名字叫虞舜,為人溫和孝順,母親很早去世後母對他刻薄虐待。父親不明事理受後母挑撥,不喜歡舜,弟弟是後母所生,對待舜也極不友善,在這樣一個家庭中生活舜很能忍耐,他明白道理,正如《弟子規》所說的,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雖然父母不喜歡他,他還是孝敬父母,雖然弟弟跟他作對,他還是友愛弟弟,後母視他為眼中釘,但無論讓他做什麼重活,舜都能很好的完成,讓他去耕田,他就很好的耕田。讓他去捕魚,他冒著大雨也無怨言,甚至後母和弟弟想害死她,在他下井工作時,倒土填井,幸虧他預先在井底挖了一個通道口爬了出去,回家後對後母和弟弟一句怨恨之言,怨恨之心也沒有,還是那麼恭敬友愛,最後終於感化了雙親.舜雀伏伍的孝感動天地,據記載舜耕田時,山中大象跑出來為他耕耘,代他勞動小鳥為他播種。舜的孝行傳到當時帝王堯那裡,堯帝非常歡喜,覺得自己的接班人應該是這樣,有道德的人。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舜,請舜出來協助自己管理國頃或家大事,後來把王位也就傳給了他,當時天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民俗淳厚。孟子說: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舜是個耕田的人,他並沒有想到會當帝王,是他的孝行感召天下成為天子。

《孝子的反哺之愛》

孝子田世國是2004年十大感動中國人物。他的母親得了原毒症,必須移植一

個健康的腎臟才能延續生命,家中兄妹三人爭相捐腎,最後這位孝子為母親捐了腎。為了不給年邁的母親增加心理壓力,他們沒有告訴母親,這位孝子成為國內第一個給父母捐腎的兒女。正是兒子的反哺之愛,才使生命垂危的母親重獲新生!記者問:「你心目中是怎麼樣理解現代孝道的?」這位孝子說:「命都是父母給的,而且父母對子女的愛是不計回報的。」這位孝子又說:「我怎麼能夠和楊利偉、袁隆平比肩?我只是給我自己的母親捐了一個腎嘛。他們對國家很有貢獻,我只是做了為人子應該做的事,這點事趕不上母親給我們恩德的萬分之一,自己覺得受之有愧。「其實一個孝子的行為,完全可以帶動整個社會良善的風氣,喚醒更多人的孝心,更多人知恩報恩的態度。

古今官員和讀書人也信奉孝道。如黃庭堅、陳毅等。

(庭堅滌穢》

宋朝有一個大學問家,叫黃庭堅,他的行書和草書是傳誦古今的。他非常孝順母親,每天一定親自為母親清洗馬桶。這個工作本來可以由僕人去做的,可是黃庭堅堅持自己去做,而且做得很認真,洗得很乾凈。因為黃庭堅知道自己的母親平生最喜好潔凈,如果讓僕人去做怕不能盡心如意。所以自己親自動手,讓母親生歡喜心,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去做,無有疲厭。黃庭堅貴為國家的官員和著名的文人在經濟上奉養母親是不成問題的,但是他的孝敬之心還包括對母親全面的體貼關懷,順從母親的特性愛好。因此,他的孝行被列為中國著名的二十四孝的典範之一。

《陳毅侍親》

中國的十大元帥之一陳毅,有一次出國回來,帶著夫人,還有幾個隨同訪問的人員,路經家鄉,就順道看看自己的母親。他母親當時躺在床上,因為大小便失禁所以每天都要換那些尿濕的褲子。他母親一看到自己兒子回來,就趕緊叫人把尿濕的褲子塞到床下藏起來,但還是被陳毅看見了。他就笑著來到母親身邊,問說:「母親,很久沒回來看你了,你剛才藏的是什麼東西?」他母親說:「沒什麼。「來,我來看看。」他就趴到床底下,把褲子拿出來,對他媽說:「媽媽,這個尿濕的褲子我來給你洗就好了,你何必要藏起來?」老太太一把抓住說:「不行不行,你現在都是元帥了,是我們的開國元老了,怎麼能讓你洗尿褲?「陳對他母親說:「媽媽,我小的時候都不知道尿濕過多少褲子,你幫我洗了那麼多尿褲,現在我才幫你洗一次也不為過,說完叫上他的夫人把這個尿褲拿出去洗了。

《蔡順拾椹》

漢朝有個平民叫蔡順,父親早去世,他奉侍母親,非常孝順,當時朝廷王莽篡位,天下大亂,又逢年歲飢荒收成不好,缺乏糧食。蔡順支好到野外采些桑葚果來給母親吃,踩上桑葚時他總是帶著兩個籃子來分裝,有一次遇到強盜強盜好奇地問他,你採的果子為什麼用兩個籃子分裝,這樣不是很麻煩嗎?為什麼不裝在一起呢?蔡順回答說:黑色的桑葚已經成熟了。比較甜是給母親吃的,紅色的還沒有熟透,比較酸是留給自己吃的,所以要分裝兩個籃子,強盜聽了很感動,也很同情蔡順,不但沒有搶劫他,還送她三斗百米和一些肉,可是蔡順宛然謝絕了。

3,父母對子女至少有十種深厚恩德,當子女的千萬不可忘記。

①懷胎守護恩。

《兩堆白骨。》

釋迦牟尼是2000多年前的一位聖者,有一天他帶著學生走在郊外,剛好看到一堆白骨,佛陀把這白骨分成兩堆,一堆顏色比較潔白,一堆顏色比較灰暗,他的學生很好學,就問為什麼,他說這堆顏色灰暗的是女人的骨頭?女人的骨頭為什麼比較灰暗?因為母親在懷胎十月過程中,孩子所有的營養都必須從母親的血液中汲取。當胎兒的鈣質不足時,就必須從母親的骨頭中滲出來,輸送給胎兒。孩子出生後母親還要分泌乳汁來喂養孩子。母親都會把最好的營養成分轉化成乳汁喂給孩子。所以母親的骨頭是灰暗的。在懷胎的時候會有生理反應,會嘔吐,吃不下飯,但是母親還是勉強自己,一定要把食物吃下去。為什麼呢?為了讓她的身體有營養可以輸給胎兒,縱使她很難過也會勉強自己把食物吃下去。

②臨產受苦恩。

人的疼痛分為十級。媽媽生孩子的疼痛是疼痛的最高級十級。而且要連續忍受五六個小時,十幾個小時,甚至一天兩天才能生下孩子。

③生子忘憂恩。母親經過一場生死掙扎的痛苦把孩子生下來,但母親還是牽掛,祈禱著孩子能平安健康。所以第一句話第一個念頭是什麼?是孩子怎麼樣健不健康,當知道孩子平安無事,她不以自己的苦為苦,臉上露出了笑容,母親對孩子的疼愛可以把這樣的疼痛完全拋在腦後,這樣的恩德我們這一輩子都要記在心上。

④咽苦吐甘恩。養育的功勞大過生育,父母對子女的照顧不舍晝夜,對子女愛重情深。無法用語言來描述,只要子女能健康溫飽,父母就感到安慰。當你生病時,父母在半夜當中帶你去看醫生。恨不得把病生長在自己身上。假如你晚上不睡覺還要吵鬧哭,家裡人就必須輪番上陣,做接力賽。你的吃喝拉撒睡等這些生活的繁瑣和壓力都由父母承擔。對於我們的教育,費盡心思教你寫字,教你說話,每天接送你上學,回家陪你讀書,陪你講故事,陪你入睡,陪你學才藝。每天因為你學有所成而感到開心,每天因為你不懂事而感到煩心,平時省吃儉用,但在你的教育上確實慷慨萬分,每天設計你的前途,每天規劃你的未來,一邊希望你展翅高飛,一邊游惦記著你,留戀外面不願回家。⑤回干就濕恩。小兒尿床弄濕被褥,母親趕緊把孩子移到乾爽之處,自己睡睡在又濕又冷的地方。父母總是把好東西給兒女想用自己雖然沒吃好沒睡好,但毫無怨言,只求兒女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快快長大。

⑥哺乳養育恩。母親如同大地,父親如同蒼天子女,被父母的愛所覆蓋滋養,即使你長得很醜,父母還是愛你,即使你是殘缺手足的人,父母還是不厭倦的照顧你父母的養育之恩,點點滴滴日日夜夜,父母的愛是偉大的,是無微不至的。

⑦洗濯不凈恩。母親為孩子每日洗滌尿布,操持家務。雙手變得粗糙。原本紅潤青春的面孔也因日夜操勞而憔悴。

⑧遠行憶念恩。孩子遠去他鄉或求學,或出差,或工作,父母早晚懸念祈禱兒女平安。如果兒女不懂事離家出走,父母會為兒女傷心落淚,肝腸寸斷。父母的這種愛和牽掛,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從來沒有停止過。中國古代著名的唐詩孟郊《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詩中描述的是一件生活中極平常的事,兒子要出遠門了,母親為他縫制衣服一針一線密密的縫就怕縫的不結實,因為兒子外出,不知何時歸來,要是縫制的不牢固,兒子離鄉背井在外會帶來不方便,就是這么一件小事,母親的愛,母親無微不至的關懷已融進裡面,所以詩人感嘆的說,母親的恩德就像太陽,做子女的如同小草小草呀,如何報答太陽的偉大恩德呢?

⑨深加體恤嗯。父母看見子女受苦受累總是想盡辦法幫助子女。為子女分擔,看見子女辛苦父母心不安。「子苦願代受而勞母不安。」父母的恩德是這樣偉大,對兒女之愛永無枯竭。

⑩絕對憐憫恩 。母年100歲,長憂80兒,欲知恩愛斷,命盡使分離。父母對兒女的愛伴隨一生。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成灰淚始干。」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都會有感情,但也會因一點小事摩擦而起記恨在心,但是父母卻不一樣,父母對子女的恩德是絕對的,總是時時抱著戀愛的心來照顧子女,子女再怎麼壞再怎麼不孝父母,還是抱著憐憫寬容的愛心來對待他們,看到子女有任何苦難都會讓父母痛徹心扉。不管子女是處順境還是逆境?不管子女是呀呀學語的兒童,還是踏上社會的青年,不管子女是默默無聞的平民百姓,還是光宗耀祖的名流顯貴。父母的愛永遠常相隨,父母對兒女的愛就是這樣無私博大,真誠永恆,無微不至,富於犧牲精神的。

4,孝心一開,百善皆開。改善孝為先。它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孝為百善之首,第二個意思是孝心一開百善皆開。一個真正有孝心的人會不會自私?不會。因為他第一個想的不是自己。 一個真正有孝心的人會不會頂嘴?不會。因為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不要小看《弟子規》,一個入則孝就可以解決我們所有的問題。當我們知道身有傷貽親憂,我們還會想不開自殺嗎?還會生活顛倒,沒有作息規律損害身體嗎?當我們知道德有傷貽親羞,我們還會沒有責任心嗎?不會反而會很勤奮的上進。  一個人真有孝心,他對其他人的父母也會有恭敬之心,推而廣之,他這一份孝,這一份敬會對一切長輩。他會不會去去欺負別的孩子,不會因為他知道當別人的孩子受傷害,他的父母最痛苦,所以《弟子規》易開篇就講孝道,而且通篇貫穿孝道物理化學。

5,我們如何行孝呢?

第一孝養父母之身。就是實時懂得去滿足父母的生活起居關懷父母的身體健康,一個孝子應該首先保障好父母的吃,穿,住,用,行等基本生活要求,使得父母不用為生計發愁,同時關心維護好父母的身體。

第二,孝養父母之心。就是讓父母感到心情愉悅,不讓他們擔心擔憂。

敬順父母「孝」關鍵講一個敬字,內心真正恭敬父母,有些人以為給父母一點錢,然後父母吃好,穿好住好就是孝順,其實是錯誤的,孔子的學生子游問孝,孔子跟他講。「今之孝者是謂留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意思是說現在人都以為孝順父母就是養活父母,連狗馬都能得到飼養,如果對父母不敬,那養活爹娘和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對父母如果沒有宮頸之心,僅僅解決父母吃飯的問題,這不是笑的含義,孔子的學生子下來問效,孔子回答說。「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傳,曾是以為孝乎?」意思是說在父母面前經常保持和顏悅色是難能可貴的,有事情晚輩戴維向來有韭菜長輩先吃,難道僅僅這樣就可以算是盡孝呢?不但要為父母提供物質還要恭敬孝順。讓父母感到心情愉快,孝順父母就要順著分了,讓父母感到順心開心。言語行為不禁不順,反而頂撞視為大不孝。

第三,孝養父母之志。就是繼承和實現父母祖輩的志向和心願,讓他們覺得子女長劇情長榮耀而感到無比驕傲和自豪。《孝經》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笑的最高頂點是什麼?使子女能夠修養自己的德行,成聖成賢揚名於後世,讓父母得到光線,讓子孫後代效仿以你為榮。父母祖輩由哪些志向和心願呢?子女在學校德行很好,讀書用功成績優異,得到老師和同學贊揚子女在單位人脈關系好,工作認真,業績突出得到領導或員工贊揚。子女在家庭孝敬父母體貼愛人生,生養並教育好下一代,讓家族的興旺的延續。

第四,孝養父母之慧。就是幫助父母增長人生智慧,讓父母的生活過得更加幸福圓滿。

《孝經》講:「不愛其親為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

所以愛人敬人要先從父母親開始。仁愛的落實都要由近而遠不能夠倒過來,如果一個人在單位對領導很恭敬,但是在家裡卻不恭敬父母,這樣的人能重用嘛,不能這樣的人心裡只有功利沒有道義,他想的都是自己。這種人生的官能夠為老百姓謀幸福嗎?當老百姓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相沖突的時候,他必定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百姓利益之上。所以選擇官員首先要看他有沒有孝順父母,孝敬父母才能孝敬別人,愛父母才會愛百姓。古代選拔賢能有兩個標准,一個是孝,一個是廉叫做舉孝廉,因為只有孝順父母才能忠於祖國才能熱愛人民。

4. 弟子規中孝敬父母的經典故事

弟子規中的孝敬父母的經典故事有《孟宗哭竹》。

《孟宗哭竹》,孟宗哭竹生筍是二十四孝故事之十六。

晉孟宗,少喪父。母老,病篤,冬日思筍煮羹食。宗無計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須臾,地裂,出筍數莖,持歸作羹奉母。食畢,病癒。淚滴朔風寒,蕭蕭竹數竿。須臾冬筍出,天意報平安。

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採回做湯,母親喝了後果然病癒。後來他官至司空。

後人有詩雲:淚滴朔風寒,蕭蕭竹數竿。須臾冬筍出,天意報平安。

《弟子規》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韻文。

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個字。《弟子規》文筆自然流暢,朴實無華,影響深遠,在清代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

(4)弟子規孝敬父母講座擴展閱讀:

白話解釋

三國時候,吳國里有個孝子,他姓孟,單名是一個宗字,表字就叫做恭武,是江夏地方的人。

他年紀小的時候,就沒有了父親,單單剩著一個母親,年紀已經是很老了。並且生的病症,又是非常厲害,卻常想要鮮筍煮羹吃。這時候冬至節將要到了,筍還沒有生出來,孟宗沒有辦法可以得到這個鮮筍。他就跑到竹林中,雙手抱著毛竹,不覺兩行眼淚簌簌的落下來,竟大大的哭起來了。

哪裡曉得他有了這樣的孝心,竟能夠感動了天地,一會兒地下就裂開了,尖尖的露出幾枝筍出來。孟宗就拿回家裡來,做了筍羹,給母親去吃。等到吃完,他母親的病症,竟然完全好了,人家都說這是孟宗至孝的感動。

參考資料:網路-孟宗哭竹

5. 弟子規中孝順父母的經典句子

弟子規中孝順父母的經典句子如下:

一、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我們的時哪陵候,應該及時答應一聲,不要慢慢吞吞頃畢,讓父母著急。父母安排我們做事情時,要抓緊時間去做,不要拖延偷懶,讓父母為我們操心。

二、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對於父母的教誨,我們要洗耳恭聽,父母是過來人,比我們有經驗,都是為了我們好,不會害我們的。對於父母的責備,不要頂撞,不要怨恨,要順從地接受,因為他們的出發點,都是為了我們好。

五、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如果我們身體受到損傷,父母就會為我們擔憂,所以保護好自己,也是孝順父母的一種方式。如果我們做了壞事,德行上有所欠缺,就會令父母蒙羞,臉面無光。

六、親有疾,葯先嘗;晝夜侍,不離床。

父母在生病時,要盡心盡力照顧,熬了葯湯以後,要先嘗一下看燙不燙嘴;老人行動不便,聲音微弱,所以要時時刻刻守在老人身旁雀緩芹,寸步不離。

七、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

父母不幸去世,我們感念父母的養育之恩,常常悲傷哭泣。生活起居也因此而改變,不再貪圖享受,戒絕一切酒肉、娛樂之事。

八、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

為父母辦理喪事時,要合乎風俗和禮儀,不要草率馬虎,也不要為了面子而鋪張浪費,這才是真孝順。在祭祀父母的時候,要誠心誠意,而不是流於形式,做給別人看的。父母雖然去世了,但對待他們,還要如同生前一樣恭敬,還要牢記父母的教誨,不要辜負父母的在天之靈。

6. 《弟子規》的演講稿以孝為先500字。

弟子規故事演講稿

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成,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近日,我拜讀了我們祖先的傑作《弟子規》,《弟子規》顧名思義,就是為人弟、為人子的規矩,「無規矩不成方圓,無五音難正六律」, 《弟子規》正是教我們如何孝敬父母、關愛兄弟、修身養性、為人處世、讀書求學的生活基礎規范。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古人的教育目的,首先是教做人。能夠做好這些,還有精力,才可以學習知識。
其中,孝著方面對我的感觸尤其頗深。百善孝為先。父母對我們的愛是無窮無盡的。她是我們最親的人。我們孝敬父母也是理索應當的。可是,我們真的盡了孝道了嗎?「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就這么簡單的幾句,有幾個人真真正正的做到呢?
此事講個故事:陸績,是三國時期吳國人。官職最大時曾居太守之職,精通天文、歷法,陸績六歲那年,在九江見到袁術,袁術叫人拿了橘子給他吃,陸績偷偷藏了三隻,臨走時告辭袁術時,橘子掉在地上。袁術笑著說「陸郎在這里做客卻懷揣著橘子回去,是什麼原因呢?」陸績跪著回答說:「是因為橘子很甜,想拿回去給我母親吃!」袁術說:「陸郎這么小就知道孝順,長大後必然成大才!」袁術感到很驚奇,往後常常稱道此事。
我以前父母 往往喊我幾遍我才能回應他們,有時可能會鬧得不愉快。還可能會被罵一頓。我卻不以為然。自從學了弟子規的「父母呼,應勿緩。」這句。我懂得了父母喊你的時候,因該馬上回應。之後,每次父母喊我時,我總會立刻答應。使他們非常欣慰,他們還都說我乖了呢,這都是《弟子規》的功勞呀!
古人黃香九歲為雙親溫席;沈雲英替父親守衛道州府;郯子取鹿乳,供奉雙親;董永賣身葬父;陸績懷橘遺親;王祥為母卧冰求鯉;楊香扼虎救父。
這些事例足以看出孝悌一直是中國文化的基礎。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應該學習先輩們以父母為首的優良品德,把中華民族以孝為本的精神發揚光大。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閱讀全文

與弟子規孝敬父母講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養兒不易孝敬父母 瀏覽:501
廣州市政府老年痴呆老人專項服務 瀏覽:242
個人帳戶養老金基數包括哪些 瀏覽:938
省廳退休金 瀏覽:147
有退休證還要交社保嗎 瀏覽:914
換證色弱體檢沒過可以看多少次 瀏覽:471
孝敬父母英語名言警句 瀏覽:585
海螺敬老院 瀏覽:389
北京幸福之家老年公寓 瀏覽:348
孝順高中電話號碼 瀏覽:528
米家養生壺為什麼水溢出 瀏覽:633
寧波養老保險怎麼轉移 瀏覽:555
70歲內地男演員照片 瀏覽:343
你這輩子為什麼能長壽 瀏覽:221
山西大鼓孝敬 瀏覽:451
財務體檢需要什麼手續 瀏覽:997
老年痴呆新葯何時上市 瀏覽:219
大亞灣澳頭敬老院聯系電話 瀏覽:140
80歲老人港澳通行證 瀏覽:54
老年人檢查心衰怎麼回事 瀏覽: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