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錢才能孝順
一個親戚經常誇女兒孝順,但怎樣一個孝順法,我從他的話里總結了一下:
1、每年都給她和老伴報團旅遊,有時是國遲大李內郵,有時是國外的。
2、給他和老伴在縣城買了一套房子,雖然房產證還是女兒的,但歸他們老兩口免費使用。
3、父母年事已高,每個月都給他們出請保姆的錢。
4、父母的生日年年都記得,不管自己是在國外還碼遲是在內地都要趕回來,趕不回來就坐飛機。
俗話說「孝順一把錢」,如果沒有錢,父母年齡大之後,子女談孝順簡直是空談。
你跟父母買仿敬禮品不需要花錢嗎?你回家的交通費和餐費不需要花錢嗎?
可這個問題對於親戚來說,現在社會,離了錢是不行的。
你給父母看病不需要花錢嗎?你給父母添置新衣服需要花錢嗎?給父母買禮品不需要花錢嗎?
現在社會除了錢,其他都是空談
Ⅱ 突然覺得,孝順也是要有錢的,沒錢在別人眼裡就是不孝順
孝順也是要有錢的,
沒錢帶別人眼裡就是不孝順,
因為生活中99%的問題,
都可以通過錢來解決。
過年如何體現對父母的孝心,
給父母買些營養品,保健品,
做一頓豐盛的晚餐,
任何人看起來,
都會覺得很你很孝順。
反過來,
如果你沒有錢,
這個沒有錢,
指的是你自己基本的生活,
都不能保障的話,
那麼你能提供的孝順,
就大打折扣了。
由於你沒有錢,
你沒法給父母買吃的喝的用的,
這些在外人看來都是不孝。
因為物質是表現形式,
由物質上的這些付出,
給父母精神上的安慰,
讓父母覺得你很孝順。
Ⅲ 孝順真的都是體現在金錢上的嗎……
孝順並不都是體現在金錢上。
孝順是建立在感情的基礎上,報效父母的養育之恩,經常陪伴老人,幫老人做一些家務事,對老人問寒問暖,這樣才屬於孝順的一種。
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金錢和身心上全心全意的照顧老人,這才是真正的孝順。
Ⅳ 孝敬父母只有錢才能孝敬沒錢就不算孝敬嗎,
非也。孝敬老人主要還是精神層面的。百善孝為先.首先要善待老人.我認為,只有精神物質兩方面都讓老人滿足,做兒女的才是真正盡到了孝心。因此,在生活中,子女要盡量順從老人,與老人交心,使老人精神得到撫慰。在物質上也要盡量滿足老人的需求,讓老人的衣食住行都得到保障.老人們都希望子女找點空閑,找點時間,帶著孩子常回家看看。老年人在子女的孝心需求方面,其精神層面的需求更勝於物質的需求,所謂精神需求就是希望子女多與自己溝通、交流,使自己的生活充滿親情。此外,老年人還需要子女的尊重和善待。在生活中,老年人都希望子女能充分尊重自己的生活選擇。所以說,做子女的要處處尊重老人,甚至是老人的一些缺點,子女也要多寬容和諒解。
Ⅳ 沒錢還這么孝敬父母啊,孝道是建立在金錢的基礎上的
沒錢一樣孝敬父母,孝道絕非建立在金錢的基礎上。
二十四孝之綵衣養親
唐朝有個姓楊的人,家貧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討飯養其父母。故人們叫他楊乞。他所討食物,都帶回家中奉獻雙親。父母沒有嘗過,他雖然飢餓也不敢先嘗。如有酒時,就跪下捧給父母,等父母接過杯子即起來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樣,使父母快樂。有人憐憫他窮困,勸他給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養親。楊乞答道:「父母年邁,若為人家打工,離家太遠,就不能及時奉侍他們。」聽的人感到他真是個孝子。後來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討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著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詩贊曰
乞酒奉親盡禮儀,高歌跳舞學嬌姿;
娛親精彩引歡笑,滿室春風不斷吹
乞討都可以孝順父母。
二十四孝之兄弟爭孝
清朝時,長江口外的崇明島上,有吳氏四兄弟,小時候因家境貧困,父母不得已把他們賣給富家為童僕,以求一條生路。他們長大後,個個勤奮節儉,贖出賣身契,回到家鄉,合力蓋起房舍並各娶妻成家。這時,他們已理解當日父母之苦心,故爭相供養父母,以示不忘養育之恩。開始認定每家供養一月。後來,賢惠孝順的妯娌們認為隔三個月才能輪到供養,時間太長了,故改為每家供養一日。以後又改為自老大起每人供養一餐,依次排下。每隔五天,全家四房老少合聚一起,共烹佳餚,奉養父母。席上子孫、兒媳爭相端菜敬酒,百般孝順,真是合家歡樂樂陶陶。二位老人安享天年,福壽近百歲無病而終。
古代有很多孝道故事,並非都是有錢之人。所以說,金錢多少與孝與不孝是無法掛勾的。
Ⅵ 孝順父母靠的是金錢還是陪伴
應該還是靠陪伴吧,金錢其實只能起到很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