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假期孝順調研報告

假期孝順調研報告

發布時間:2023-06-14 09:27:22

❶ 家庭親情調查報告

大學生與家庭溝通調查報告

生活不是筆直通暢的走廊,能讓我們在其中輕松自在地行走,我們時常會陷入迷茫。但我們依然能堅定地走下去,因為我們的親人、朋友和師長,甚至還有一些後來連名字都不記得的人一直在支撐著我們。總體上看,生活給予我們的遠遠超出了我們所能回報的。所以,我們應當懷有一顆感恩的心,珍惜我們身邊的每一位親友,向需要幫助的人給出我們鼓勵的微笑、貼心的話語或用實際行動支持他們。可惜不知何時感恩竟已成為一種失落的情懷,「辛酸父親的來信」終於醍醐灌頂般地震活了大家冷漠而塵封的心。

感恩何止只在感恩節,當我們在大學的校園里快樂的馳騁而忙的不亦樂乎的時候,你是否會想到在家辛苦勞累的父母在干什麼?當我們在每一個地方隨意揮霍錢財的時候,你是否會想起父母為你准備生活費而節約每一分錢的精打細算?當我們一次次沉浸在花前月下的時候,你是否會想到父母的滿臉的希冀和期盼?

面對當代大學生對親情的冷漠,對父母的疏忽,我們進行了這次大學親情問卷調查,這次調查共有水建,資環,動科,農學,經管五個學院參加,共發放問卷350份,收回有效問卷322份。通過這次親情調查,來號召在校大學生學會去了解父母的心,和父母溝通,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呼籲大學生在物慾橫流的社會把握住自己的方向。為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我們要盡我們最大的努力去實現自己的目標,不斷地學習進步。親情是我們心靈深處最醇厚的元素,它是我們力量的源泉。

一.對父母的了解

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對父母缺少關心。在這次調查中有6.7%的大學生對父母的近況一點也不了解,51.5%的大學生略知父母的生活和身體狀況,只有41.8%的大學生非常清楚的了解。有62%的大學生清楚的記得父母的生日,而有17.8%的大學生只有在有人提醒時才會想起,更有21.2%的大學生不記得。一二十年了,可能你沒有給父母慶祝過生日,沒有給父母買過生日禮物,然而同學們可能會經常為同學過生日,給他們送禮物,為何我們不嘗試在父母生日那天送上一份生日禮物,並說上一聲「生日快樂」呢?調查顯示有34.1%的大學生為父母挑選過生日禮物,有65.9%的大學生沒有為父母挑選過生日禮物,這可能跟中國國情有關系,大家都不習慣給父母買禮物,但是,我們建議大家還是在父母生日那天呈上一份生日禮物,哪怕是一件普通的禮物。
二.個人的消費觀

走進了大學,我們脫離了父母的懷抱,只有自己獨自生活,使我們面臨各種誘惑時不能正確地抉擇,在調查中,來自農村的大學生高達69.4%,其中為貧困家庭就佔到了44.5%。但在農村學生中生活費偏高的就佔到了27%;偏低的只有12.6%,且花費的主要來源是獎學金或其他資助;相差不多的為60.4%,他們的消費來源主要是靠家裡供給和獎學金。這說明,我們學校的學生來源大部分是農村,就我國目前的國情來看,農村的生活水平顯然比較低一些。這就決定了我們大部分學生生活在一個相對比較艱苦的環境中,因此應養成了一個吃苦耐勞的習慣,在生活方面要學會節約,學習也要刻苦認真,在物質方面不要要求不高。但結果顯示,還是有部分同學陷入物慾誘惑中無法自拔。
來自城市的同學僅佔30.6%,其中來自富裕家庭的僅佔3.9%,花費在400元到500元之間有17.3%,有8.4%達500元以上,其餘的都保持在200-400元之間。隨著我國小康社會的發展,城市的生活水平偏高,所以大部分學生的消費應該算是正常的,但是由於沒有經濟上的約束,有可能造成大手大腳的習慣。

總體來看, 54.2%為中等家庭,僅有1.2%為富裕家庭。因此在貧困占絕大多數,富裕占極少數的情況下,生活費應該基本上保持在200-400元之間。希望同學們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消費標准。
調查中我們還發現有28.6%談戀愛了,71.4%的大學生沒有談戀愛,且只有3%的大學生經常光顧酒吧,歌舞廳等高消費場所,還有65.7%從來沒有光顧過,剩下的只是偶爾光顧。這說明大部分人已經意識到掙錢來之不易,在生活發面比較節儉。

對於」你是否算過從小到大父母為你付出了多少?」,有42%的同學算過,由5%的同學沒有算過,但將來會計算;而有23%的同學選擇了沒有,也就是他們將來也不會計算父母在自己身上的付出.這於我國的傳統教育有關,導致大多數人認為父母為兒女付出是天經地義的,對父母的含辛茹苦置之不理. 父母經歷了多少困境,只為換來兒女的幸福.在此,希望各位同學能夠計算一下,從小到大我們的父母究竟為你付出的多少的錢和汗水,這樣你才會了解父母是不容易的。有79%的人會想到這些錢是怎樣來的,且98%認為這些錢來之不易。這也足以表明,我們大部分大學生還是知道家裡生活困難,父母掙的錢來之不易,所以在生活上,不鋪張浪費,希望可以減輕家裡的負擔,這也表現了當代大學生還是對父母很關心的。但不能不說,仍然有極少數的大學生還是沒有做到對父母的關注。都說「養兒方知報娘恩」,是說經歷了,體驗了,才能領會出那份說不出卻時時處處都能感受到的濃厚情愫,因此我希望通過這次調查可以喚起同學們對親情的關注。
三.與父母的溝通

隨著現代社會的經濟發展,人們互相交流的通信工具變的更加快捷方便,調查顯示,90.5%的同學選擇用電話與父母聯系,而只有9.5%的同學選擇用家書與父母聯系,很明顯,在當代大學生的心目中,家書的地位和作用是越來越了,而更加不能讓人理解的是,只有64.4%的同學選擇一周之內與父母聯系一次,而其他人則很久才與父母聯系一次。應該說我們需要經常與父母聯系,讓父母對自己在學校的情況有一個很透明的了解,對遠在他鄉的子女安心,同時了解遠方父母的身體狀況,父母工作情況,這是我們子女要做的最基本的事情。其實經常與家人聯系也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就算是寫一封家書會耽誤很長時間,但打個電話那三兩分鍾的時間總是能抽出來的吧。也許我們有些同學說這些小事沒有必要,但請大家認真考慮一下,我們子女與父母之間的親情是靠什麼來支撐的,不可否認,一定是互相溝通。

調查中有54.9%的同學把假期的時間用來陪父母度過,還有43%的同學也會抽出一些時間與父母共同分享,然而也有極個別的同學假期沒有抽出一點時間是用來陪伴父母的,或許一些同學想回家卻回不了,但是也有同學不願意回家,只顧自己在外面玩的開心,而且與父母的談論的話題中,有42.4%的同學表示與父母談論最多的話題是自己的學習或生活情況。34.6%的同學與父母經常談論的話題是家人的情況,有22.4%的人是怕家人擔心,向父母報個平安,只有極個別的同學這些話題都與父母談論。當然這其中有很多的原因,也許有很多同學是報喜不報憂,免得父母擔心。有4.2%的同學與父母談論的話題竟然每次都是向家人要錢,相信大家都知道父母的錢是一分一分積攢下來的,他們為了子女不捨得吃,不捨得穿,子女要多少錢,他們也只能是給,不敢多說一句,以免兒女受委屈,為了子女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心甘情願付出。但極個別同學表現出一幅「花花公子」與「花花小姐」的臉孔,對父母的錢沒有意思節省的想法,不會有絲毫的罪惡感,認為父母就是給子女掙錢的工具,除了要錢就在也沒有其他的話題與父母說了,當然我們大多數同學是能夠理解的,但就是這極個別的現象我們也是不容忽視的,父母的錢來之不易,他們為我們的成長付出了太多,因此我們花錢要適度而行該花時花,不該花的盡量不要花,學會節儉,才能為父母減輕負擔,才能學會做人的道理,又能讓勞苦的父母得到欣慰,我們只要能夠做到,花每一分錢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就可以了,希望這些花錢手大的同學能夠收斂一些吧!尤其時來自農村和城市貧困家庭的同學,希望你們能夠對得起自己的父母,更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調查中,我們出乎意料的發現,當有心事時,49.6%的同學選擇朋友作為傾訴內心感受的對象,只有21.1%的同學選擇父母作為傾訴內心感受的對象,有19%的同學不向任何人表露自己的內心世界,這說明我們現在大部分同學很少與父母溝通,更有一部分同學思想上處於完全封閉狀態,讓我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理念感到有些危機,交流是人與人之間互相溝通的基本方式,溝通更是人與人增加理解的唯一渠道,而與父母的相互交流,增加與父母的互相了解,才能更好的讓我們與父母和諧相處,與父母相處的難的原因由很多。在與父母相處有問題的同學中,有14%的同學與父母之間沒有共同語言,37.7%的同學認為是與父母交流時感覺有約束不自由,當與父母發生沖突和矛盾時,只有26.7%的同學選擇主動與父母和解,而其他要不就是不了了之,要不就是冷戰,這種種問題都說明現代部分同學與父母那一輩有著不可逾越的代溝,究其原因還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缺乏很有效的溝通,缺乏心與心的溝通,父母當然想關心自己的子女,但有很多父母卻不知道該如何表達,因此,我們這些當代學著先進的科學技術的大學生,就要主動與父母溝通,減少代溝,不讓父母擔心,增加與父母之間的相互理解,與父母更加和諧的相處,學會感激父母為我們子女所做的一切,希望我們同學可以認識到這一點,趕快行動起來吧!

四、對父母的態度

問及「上大學的目的」時,「改善父母生活,孝敬父母」這一選項佔了43%,」找份好工作,過好日子」佔了34%,」實現自己在學術領域的理想」佔22%,「父母的命令」佔31%。這些結果表明,大多數同學還是關心和心疼父母的,下決心要讓父母過上好日子;也有一些同學只是為自己將來的生活著想;還有一些同學抱有崇高的理想,希望在學術等領域有所成就,這是令人欣喜的。但在我們不懈追求我們遠大的人生目標同時,希望不要忘記父母為你的付出。同時也有少數同學上大學是受父母的命令,這是令人心寒的,希望這些同學可以改變自己的這些不成熟的想法,要積極主動的學習,為自己將來著想,要理解父母的苦心,即使是父母硬是讓你上大學,他們也是為你著想。「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千萬不要讓生命中出現這樣的遺憾,因為再多的悔恨也是無法挽回的!

在家時,有18%的同學總是幫父母做家務,49%的同學經常做,29%的同學偶爾做過,而有4%的同學基本不做。這表明大多數同學還是關心、體貼父母,能夠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另外,從調查結果中看,非獨生子女比獨生子女更勤快一些,更樂於幫父母做些家務;希望那些不做家務的同學,不要只顧自己接受別人的關愛、呵護,而忘記給別人一些幫助,尤其是給辛勞的父母。34%的同學經常會給父母盛飯,或者為勞累一天的父母揉揉肩,捶捶背,51%的同學偶爾會,有15%的同學基本上沒做過。希望大家能夠多給勞累的父母一些關心,小小舉動也能體現你的品行;同時也會減小彼此的距離,能夠更好的溝通。

五、對父母的評價
當讓同學們給自己的父母打一個分數時(滿分100分)有82%同學給父母打了「90分以上」,有16%的打了「80-90分」,有2%的同學打了「60-80分」。讓我們欣慰的是,有幾位同學直接寫了「100分」,這表明他們對父母的了解和疼愛。是的,「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沒有十全十美的父母,但是父母都是疼愛自己的兒女,並毫無怨言地辛苦勞作,只求換來兒女的幸福。他們默默無聞、辛苦耕耘,只是付出,卻從未索取回報;僅僅是看到兒女的笑臉歡快,他們都會感到幸福、欣慰。

但是,在調查中有一位同學給父母打了「60分以下」,真的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這位同學可能與父母發生了矛盾,與父母彼此意見不一致而又未能互相溝通諒解;或者是不了解父母的狀況,對父母存在著偏見。在此,建議這位同學及大家應該與父母溝通、交流,增進彼此的了解,避免不必要的或者荒唐可笑的爭執、誤解,理解萬歲!
六、總結

通過這次調查顯示,讓我們感到欣慰的是大部分同學還是很重視親情的。他們知道關注自己父母的身體狀況,父母的生日,知道父母的錢來之不易,因此他們平時的個人消費觀保持著良好的尺度。有近一半的同學計算過自己的父母從出生到現在為自己的付出,他們能很好地主動與父母溝通。當與父母發生沖突時,他們會主動和解,化干戈為玉帛。

雖然有這么多對親情表現非常好的同學,但調查中,我們也發現了有部分同學表現出對親情冷漠的態度。他們認為父母對自己的付出是天經地義的。在他們眼中,父母只不過是為自己服務的一種工具。因此他們不關心自己的父母,甚至父母的生日、父母的健康狀況都早已拋在腦後,認為是無所謂的事情。他們從來沒有計算過自己父母究竟為自己付出了多少。

也有部分同學不能很好的與父母溝通,他們的內心世界從來不向父母開放。或者找朋友、戀人等傾訴,或是自我封閉起來,不向任何人傾訴。竟然還有極個別同學認為親情不重要。對自己來說,愛情是最重要的。請大家想想,這是多麼可笑的事情呀!固然,不能與父母很好的溝通有很多原因,但主要是因為自己與父母之間有著一條不可逾越的代溝。對父母來說也許他們的思想與我們年輕一代有著很大差距,但我們這些學著科學知識的大學生應該主動的多與父母溝通增加互相之間的了解。負則代溝會變得越來越大。因此我們希望我們的同學能夠對自己進行一下反省。

當然請同學們不要誤會,我相信大多數同學都做得很好。但是我相信大家也不允許冷漠親情的現象在我們的大學校園里發生吧!在此,我希望對親情觀念淡漠的同學能夠趕快清醒過來,行動起來,為了親情,請多為自己的父母作一些事情。也許一封家書,經常的三言兩語的電話,一句溫馨的問候,假期里為自己的父母多做一些家務,給父母捶捶背,在父母的生日時給父母送一份小小的禮物,及自己在學校的日常行動。這些平時很微乎其微的行動,我們的父母都會感到特別的幸福。因此,我們對全校大學生發出呼籲:為了己的良心和我們的父母得到安慰,會節儉,學會生活,抓住難能可貴的求學機會,不斷充電,不斷完善自我。總之,一切為了感恩.

親情是人類最真實的自然情感之一。在當今社會,提倡像親人一樣關愛他人,使親情有了更豐富的內涵,「血濃於水的親情」像春天燦爛的陽光。最後希望通過這次調查可以喚起同學們的感恩情懷。同時我們也真誠的祝願天下所有的家庭美滿幸福、所有的兒女孝順懂事、所有的父母健康長壽

❷ 今天該如何孝敬父母(調查報告)

Me too

❸ 孝道的社會實踐報告

孝道的社會實踐報告1

前言:

為了了解中學生的農村子女孝順程度,我准備了一次調查活動,此項調查旨在了解當前中學生的孝順父母的程序及水平。

調查方法及對象:

此次調查活動,採取普遍調查的方法,調查對象為高中生的部分學生及部分的農村人口,此次活動得到了積極的支持。

調查主要內容:

1、對高中生來說,回家會利用零用錢往家裡買些水果之類的情況。

2、對打工子女來說,一年會往家裡打電話次數的情況。

3、對於打工子女來說,一年會往家裡寄錢的情況

4、農村的媳婦對婆婆及公公的孝順情況

調查結果分析:

1、高中生回家會給家裡帶水果之類的:

大部分高中學都對父母十分地盡孝,只有少部分的學生叛逆心理很強,認為父母管得緊,因此十分地厭煩。大部發高中生表示因為有父母,才有自己的今天,因此感恩,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來多做家務,減輕父母的負擔,在學校里守本分,讓父母少擔心,而少數的則感覺過激,認為父母的管教是錯的,只有父母改變了態度,才可能再談感恩。

2、了解農村子女孝順的程度狀況的途徑

報紙15% 廣播5% 網上查閱10%

朋友介紹10% 電視10%

課堂教育15% 社會宣傳10%

課外閱讀5% 走訪20%

3、對現行的農村子女孝順程度狀況的看法

對於課堂上的教育,大多數學生都認為還不夠,不完備,只有通過語文老師才獲知一點,但學校並沒有特地的開設這堂課進行教育,希望從此來使自己更加懂得感恩,來孝順父母,比如開展什麼活動,感恩的活動……

4、打工女子的孝順心理

大多數農村子女因沒有錢而踏上了輟學——打工的道路。然後他們在外一年、二年、甚至三年。他們難道不想家嗎?不,我訪問過一位打工的人,08年9月30日,下午16:40。我忍不住問了她,我說:「杏子姐,你在外五年,難道不想家嗎?」她說:「想,怎麼不想啊?可是沒辦法啊!上不成學,就只能出去了,打工很累,很多次累得不行時,一個人孤孤單單的時候,就忍不住地哭了,那滋味特別不好受,但是後來有朋友了,就一起出去玩,人多也就不那麼難受了,後來也就習慣了,沒什麼了?」「可是,一旦與親人通話時,親人噓寒問暖的,就又難受了。」還有一則也是,10月2日,我碰到了打工3年回來的辛榮,我訪問她,情況也一樣,她們有的定期往家裡打電話,有的定期寄錢回家,因此,兩邊都特別的思念。

5、學生所關心的問題

(1)、感恩教育

(2)、中國的孝順狀況

調查結果說明:

學生具有較好的感恩意識,也反映了當前學生的現狀,總有相當數量的學生離開家時總會說一句:「爸爸、媽媽,我永遠愛你們,我上學去了,再見!」這是很平常的,見到家長也總會喊一聲,這是極為普遍的,在日常生活中,事事都對我們起影響,我們完全可以將理論與實際結合,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建議:課堂教育應全面實施,課外閱讀也不能少,注重實踐,做出一些實際的東西,養成好習慣,要學會感恩。

孝道的社會實踐報告2

一、何為孝道

古語有雲: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每個人都知道要孝順父母,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清楚應該怎樣盡孝道。有人認為,買房子,請保姆,吃大餐,去旅遊就是孝順父母,其實,這只能做到「外安其身」。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如果不能從心裡尊敬父母,就不是真正的孝道。在這個日新月異,進步神速的社會,人們容易蔑視老人的閱歷和經驗,輕視老人的社會地位。

「千難萬難難不過給爹媽個好臉色,如果你流露出你的蔑視和不耐煩,這種孝心就是不到位的,因為這會讓父母很不安心。」

《論語》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作為子女的我們,有沒有對父母盡過孝道呢,是一句親切地問候?還是一次關懷的行動?孝順父母,不僅要外安其身,更重要的是要內安其心。如果我們真的孝順父母,就從現在開始行動吧,不要等到明天。

二、城鎮和農村是如何對待「孝」?

中國城市孝心調查:國內曾有過在孝道實踐方面,該調查涉及了晚輩對長者行為的六個層面,包括:照顧長者、經濟上援助長者、尊敬長者、服從長者、關注長者的愛惡、不時慰問長者。

整體來看,中國人的孝道表現差強人意,其中最好之行為為尊敬長者,最差的是在經濟上援助長者。

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科學系教授,在正在香港召開的「全球華人孝親敬老研討會」上,公布了一份《老、中、青三代在北京、南京、上海、廣州、廈門、西安、香港的孝道實踐研究》報告。

當研究人員把不同城市的背景加以統計學的調整後,顯示出北京樣本對父母的孝道實踐分值最高,上海樣本分值最低,而香港在「經濟上援助長者」一項分值最高。

分析認為,道德教育對當地的孝道有明顯影響,並以此解釋為何北京、南京孝道實踐水平較高,且傳統多代家庭較為普遍;反之,亦看出上海、廣州及香港道德教育相對薄弱。

進一步變數分析顯示:中年人的孝道實踐較多,因為他(她)們多有年邁的父母健在,社會經歷促使其有更豐富的孝道實踐技巧。

另一個具影響性的變數是收入,中等收入階層較高收入者,更為熱衷孝道實踐。而多數已婚女士是孝道的忠實實踐者。

說起孝敬父母,可能有時候農村出來的孩子比城裡長大的孩子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也許是他們的童年生活的艱辛讓他們盡早的就體會生活的艱難,也許是因為在純朴簡單的環境中,更能讓他們感悟真情,總之,他們熱愛土地,並且格外的懂得感恩。

城市的孩子大多從小依賴感就很強,他們被溺愛、嬌慣得太多。和農村相比,家庭環境的優越沒有讓他們中的大部分人,經歷過生活的磨難,像溫室的花,被呵護著安逸的長大。大小的場面他們都見識過,繁華中的都市雜燴他們都諳熟,相比之下,感恩對於他們來講,會略顯陌生。

三、如何盡到孝?大學生們的理解,父母的期望。

我們大學生們理解:我們家是嚴父慈母,我對父親非常尊重,但畢竟是兩代人,也難事事讓他們如意。下學期就要畢業了,父母希望我能留在他們身邊,我卻想出去闖一闖。在外面雖能掙多些錢,卻又不一定能滿足父母。這真是一種矛盾。父母更需要心理安慰,希望能常常見到兒女,享受天倫之樂。不管將來工作怎樣,我都會盡力讓父母稱心如意。

孝敬父母經濟上一定要有所體現。我父母是農民,將來年紀大了不能種地,就沒有生活來源了。現在對父母只能是回家時多陪陪他們,特別是過節時一塊看看電

視,聊聊天,他們就很高興。在家裡我受母親的影響最大,母親從小教育我要爭氣,每次回家我都不忘給她帶點禮物,她雖然嘴上說不用,可心裡挺高興。將來自己工作了,經濟上一定要多替父母分擔些。

我認為經濟方面很重要。上學給家裡造成很大負擔,兄弟姐妹中我從父母那裡得到的最多,將來也應該負最大的責任,特別是對父母經濟上一定要保證。農村一個村考上大學的很少,自己考上了大學給家裡樹立了地位,將來能否出人頭地,關繫到父母和家族的聲望,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在父母眼裡這才是最大的孝順。現在我覺得責任心很重,壓力也很大。父母很辛苦,回家後自己跟家裡人一樣,干農活、做飯、洗衣服、挖土,樣樣都做。

自從上大學以來,跟父母的交流少了,對家、對父母的感覺逐漸淡了,以前寫信一次寫幾頁紙,現在一頁也寫不滿。因為學校里的事比較多,去年放假就沒回家。曾經看過一幅漫畫,大意是說孤獨是對老人的最大傷害,我看了以後感覺很內疚。

現在講孝敬父母,只能是精神上的,也就是父母的生日、節假日打電話問候一下;假期早回家,多陪陪父母,跟他們聊聊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經濟上不可能給予他們。將來工作不在父母身邊,回家機會少,要多跟父母通通電話,盡量回家看望他們。如果有條件,與父母共住是很好的盡孝心的機會。

我覺得「孝敬」就是盡量與父母溝通,讓父母知道你記著他們,至於經濟上的東西倒在其次。我父母現在都還在工作,老是問我需要贊助不,所以,再給錢似乎有點假惺惺的,還不如多打幾個電話。我的表示主要就是讓他們知道我一個人在外地過得挺好,讓他們互相照顧,別牽掛我。我有時回家給家裡添置一些小東西,記得那次我買了一塊厚塑料桌布,媽高興得要命,說兒子懂事了,會給家裡買東西了,並將它拿到鄰居家去炫耀了好久。那是我第一次給家裡買東西,後來,想到媽那麼高興,我就每次都注意家裡缺什麼,然後帶回去。

父母的期望:最大的希望是孩子學習好,能獨立,有立足於社會的一技之長。孩子能自立於社會就是對父母最好的報答。父母對子女全身心地投入,當然希望孩子能以關心回報,不過也沒有太多的要求。現在孩子還小,能幫我拿拿東西,累時捶捶背,感覺就很滿足。

有時她在家裡干一點力所能及的活,哪怕干不好,心裡也很高興。現在的孩子太順了,體會不到生活的艱難,感覺上不如經過生活困難時期的孩子孝順。那時父母與孩子共度難關,感情很深。不過現在的父母對孩子的態度也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達而變化了,不像從前那樣要求孩子承擔太多,減少了對孩子的依賴。將來孩子的工作壓力要比現在大得多,孩子能有出息,能很愉快地生活就行。我們經濟上比較寬裕,不想增加孩子這方面的負擔。只要過生日、生病時,孩子能打電話問候一聲就滿足了。與孩子的關繫上,希望既有威嚴,也能保持一種朋友關系。生活方面,將來年紀大了,可以去老年公寓或老人院生活。孤單的家庭生活沒有意思,不如去過集體生活。有人認為進老人院顯得孩子不孝順,自己沒福氣,我不這樣認為,孩子的愛代替不了老人之間溝通的需要,這樣做既不拖累孩子,又有益於身心健康,有什麼不好?

作為父母,我們希望能與子女在思想上不斷溝通,對一些事情的看法能夠統一。我們生活不成問題,更渴望親情,需要精神上的慰藉。生病時子女能關照關照,有不能做的事幫幫忙。老人怕寂寞,子女多與我們聊聊天、說說知心話。希望子女理解、尊重我們的意見。以順為孝的傳統總的來說還是有道理的,不是原則問題兒女可以讓步,盡量讓老人高興。老人有自己的脾氣,作子女的要尊重他們。兒女在成長過程中犯了很多錯誤,父母都原諒了,父母也可能犯錯誤,有想不周到的地方,或者有什麼差錯,兒女也要原諒。

孩子現在好好學習,長大能出人頭地,就算孝敬。我現在上有老,下有小,做生意做得很辛苦,就是為了孩子。

我們有保險,生活沒有問題,寧願孩子將來遠走高飛,也不願她守在眼前下崗。父母撫養孩子是為了了自己的心願,期望他們將來能自立,能對社會有很大的貢獻,將來孩子能做到這一點,自然就會對父母好,父母也就什麼都有了。

致 謝: 對有助於本項目所開展工作的其他人員表示感謝,對實踐地點的領導給予的幫助表示感謝,對給予理論指導的老師和協助開展工作的同學表示感謝。

孝道的社會實踐報告3

一、調查背景與意圖

孝道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之一,繼承並弘揚中華民族傳統孝文化,是我們作為炎黃子孫的一份責任與光榮。同時,孝道文化的建設,是構建和諧家庭的重要手段,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俗語說「百善孝為先」,孝文化,在中華文化史上,是一切人論道德的基石,它所蘊含的倫理觀念,也體現了現代和諧社會深刻內涵。然而,在我們談及千古流傳的感人孝義故事,歌頌著我們孝道文化的燦爛源遠時,卻忽略了現代青年的孝道文化現狀。

在近代以來,由於反封建,誤將孝道文化列入封建文化加以批判,特別是後來的社會受經濟大潮的沖擊,道德觀念急劇滑坡,在一些家庭中,孝道出現了危機。為此,我們成立調查小組,通過調查問卷形式,對城鄉青年進行了一次抽樣調查。力圖通過調查問卷中所包含的信息,對其進行整理分析,能夠初步獲得現代城鄉青年孝道文化現狀,並在此基礎上得出改善提高該現狀方法的合理分析。

二、調查情況:

本次調查主要以書面問卷及網路(包括qq,e-mail等各種形式)進行調查。共發放問卷50份,收回45份,其中有效問卷44份,有效回收率達88%。調查對象分散在石家莊、長沙、汕頭三地城鄉,分布范圍廣泛,符合調查要求。

調查對象年齡分布年齡段16-2021-2526-3030-35人數11182510調查對象家庭所在地分布家庭所在地城市城鎮城郊農村人數172944

三、調查數據分析:

我們選取了問卷中較有代表性的14道問題進行分析,原始數據統計如下:

1、你對孝道的了解主要通過:

「孝道」一詞作為一種民族文化在中華大地上已經傳承了五千多年。從古至今不乏這類的典範,家裡有父母的身體力行,學校有老師的教育,社會活動中也不免收到各個方面的影響,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使我們對孝道的認識和理解更為加深。不同地區、不同年齡的人群,由於其所處的生活環境和文化程度的差異,使得對孝道的了解有著不同的途徑。

2、假如你的父母讓你繼承他們的事業,你會:

父母對子女都是百分百的付出,想把最好的東西留給他們。不少父母覺得為子女安排好一切是對他們最大的愛,通常會讓子女繼承他們的事業。可大多數孩子都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爭取喜歡的工作,對父母鋪好的平坦大道反而不屑一顧,當然這些可以通過和父母的溝通來找到一個兩全齊美的辦法。

3、你對於祭祖的態度:

長期以來,我國形成的祭祖文化,是人們對祖先的一種思念、一種崇敬,還有一種畏懼,是民族心理的真實寫照。調查時間正值中元節期間,通過采訪和所見所聞,即使在現代社會,祭祖仍是一種深入人心的家族傳統,有64%的被調查者對祭祖活動持不同程度的贊同態度,並且有超過75%的被調查者家庭舉行過不同形式的祭祖活動。可見,祭祖仍是孝道的一種重要體現形式。

4、如果認為父母說得不對,你採取什麼態度?

5、你對於「生男孩延續香火」的態度:

6、你周圍不贍養父母甚至拋棄父母的現象: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十三經註疏》中在「無後為大」下面有注雲:「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白話問解釋就是: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57%的人通過自己的努力使得父母接受自己的觀點,這種溝通方式比較可取,一味的服從或是頂撞對雙方都會造成不良的影響,還會阻礙事情的解決。21%的人贊同延續香火這一傳統的思想,32%的人在不同程度上反對這種說法,但絕大多數人對這種古老的思想選擇中立,這是時代進步的體現。73%的被調查人群周圍不存在父母被遺棄的現象,而且幾乎沒有人經常見到父母被遺棄的情況,這說明孝道這種美德在現實生活中還是比較深入人心的。

7、你覺得你現在對待自己的父母:

每個人都是父母愛的結晶,父母的哎是最無私最偉大的,做兒女的理應盡心盡力的照顧他們,可現實並非如此,只有14%的人認為他們對父母已經很好了,同樣也有14%的覺得愧對自己的父母,大多數是處於中立狀態,不好也不壞。28%的人覺得自己也付出過,但比起父母曾經對自己的照顧還差很多。將心比心,回憶當初,即便是兒時那些模糊的記憶也可以湧出滿滿的愛。也許只有自已為人父為人母時才能體會那種舍己的心境。

8、你對父母的健康狀況了解程度:

出門在外的遊子就像風箏,而線的.另一頭就是父母。由於學習、工作的原因,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少,對他們的關心也僅限於一通電話、一條簡訊,因此只有32%的人對父母的健康很了解。兒女在外,父母何嘗不是時時刻刻牽掛著,他們多麼希望能看到兒女承膝下之歡,可為了孩子的前途,不得不松開手中的線。年齡不饒人,歲月在他們身上留下了的就是病痛,他們不說是不想給兒女們造成負擔,外面的孩子們,記得常回家看看,多關心一下親愛的爸爸媽媽。

9、假如父母生病又無人照顧,你又恰好出門在外辦事,你會:

在外的兒女們最牽掛的莫過於父母的身體健康,可現實又有很多時間和地點上的沖突,59%的人在父母生病又無人照顧時無論如何會趕回去,這是很孝順的,可也有34%的會選擇通知鄰居朋友幫忙,甚至還有等事情辦完再回去的,當然這是極少數的,大概是7%。對於照顧父母這方面,絕大多數的子女的做法還是可取的。

10、你平時跟父母溝通主要是為了:

小時候事事都順從父母,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越來越強烈,與父母的交流也不甚理想,再加上年齡的差距,代溝對兩代人的溝通有著太大的影響。只有23%的人和父母的交流是為了了解父母的生活狀況,18%的人會主動與父母談心。一半的人是通過日常的聊天來與父母溝通,不過還有9%只是為了從父母那裡尋求幫助,這種做兒女的就太不應該了。

11、假如你長期在外,你會怎樣聯系父母:

由於工作、學習等原因長期在外生活,與父母的溝通少之又少,不免會覺得日漸疏遠。不過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高科技產品可使得異地溝通方便快捷,打電話、視頻聊天逐漸代替了傳統的信件成為當代大多數人交流的的途徑。為了了解父母的日常生活及身體狀況,我們需要經常的聯系他們,可是只有47%的子女經常打電話或是寫信,39%偶爾打電話或是寫信,有事情才聯系的居然佔到了14%,可見我們的主動性還是不夠。父母有事為了不打擾我們,不想經常打電話,可是做兒女的要體諒他們的心境,不能經常回去看他們了,起碼也要經常打電話去問候一下,一句貼心的話就是他們最大的安慰。

12、對父母「生前破屋破床,死後風光大葬」的現象,你的態度是:

風光大葬的背後,到底是對死去的人的孝道,還是活著的人的風光,這個基本屬於不用討論的問題。如果背後還要收受禮金等物,就跟孝道更沒有了什麼關系。生死事大,活著時未必多孝順,死了之後進行風光大葬也算是盡孝的途徑之一,這是一些人表現自己孝道的手法,風光大葬的標准各個時代不同,但總不脫場面宏大、參與人員眾多這幾個硬體,其中參與弔唁的人越多,彷彿辦喪事的人家就越孝道。一半的人非常鄙視這種做法,這是顯而易見的。但有些人確實是對父母有愧,覺得生前沒能力讓他們過好,葬禮一定要讓他們風風光光的,27%的人對這類人表示可以理解,5%的表示贊同。當然世事無絕對,是好是壞都要看辦喪事的人家是什麼心態,保持中立的佔18%。

13、你所在地區開展與「孝」有關活動的情況:

近年來,也有不少地區政府和社會團體意識到孝道意識日漸淡薄這個問題,受訪者中有59%的人所在地區有開展與「孝」有關活動的活動,也證明人們正在開始強調孝道在人們思想道德中的生要地位。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仍有41%的受訪者未接觸過與「孝」有關的活,說明重建孝道文化的道路仍然任重面道遠。

14、你對於將父母送往養老院居住的態度: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將父母送去養老院是不孝的行為。可是隨著家庭結構的改變,社會的變遷這個傳統觀念正在悄悄發生變化。根據「去養老院網「統計,很多到養老院的老人們中,30%是可以自理。現在很多健康的老人都願意到養老院養老,因為那裡不但有專業的護理,而且還可以認識很多同齡的朋友。如今16%的人覺得如果養老院條件好就贊成把老人送去養老院,而依然有36%的人反對這樣做,剩下的48%就持中立。當今社會,很多年輕人工作事業很辛苦,自己的家庭有需要照顧,所以抽不出時間來照顧老人。老人去養老院不僅減輕了他們的負擔,而且養老院里飲食起居都比較穩定,反而能解除子女的後顧之憂。不過這也是在老人自願的情況下才行的通的,而且送到養老院之後也不能不管不問了,還是要經常的去探望他

❹ 假期力行孝道個人感想600字

親戚覺得很自然。每個人都需要它,家庭是無私而美好的。家庭之愛只有一個詞「奉獻」。有些孩子沒有父母,也沒有感情。

然而,多虧了我的父母,我們過著開闊的食物和伸出的衣服,過著非常美好的生活。與那些孩子相比,我們應該抱怨什麼?我們不應該回報我們的父母嗎?

「如果您想還給父母,就不必做破壞地球的事情。您可以幫助父母盡其所能,挽救父母的生命。它只是需要受到保護。他們將非常高興。

有一次,老師留下了一個題為「我為父母做一個」的練習。我不假思索地坐在辦公桌旁約30分鍾,親自體驗一下,還洗了媽媽的腳。我的母親什麼也沒說,但是兩行眼淚依然存在。隨著眼淚的消散,這些眼淚又酸又甜。

首先,一百個誠信和孝順是中國不變的美德。今天的人們認真對待金錢,但在他們眼中沒有「父母契約」這個詞。有幾個老人疏散了,但他們都是孩子。

為什麼您現在有那麼多非親戚孩子?孝道就是成長。只要您有孝順感,長大後就可以成為一個孝順者。

感謝父母就是尊重他們。我們怎麼能成為非親戚的兒子,都被罵?

因此,請照顧好您的父母,並讓他們及時。時間在流逝,情況發生了變化,但不要浪費您的青春。一英寸的時間和一英寸的黃金很難買到。不要忘記我們肩膀上沉重的壓力,不要後悔太多,盡力而為。

❺ 孝敬父母的家長反饋意見怎麼寫

尊敬的老師你好:

暑假快過完了,在整個假期中,我發現孩子存在很多問題,如果不及時糾正,會成為習慣,對將來的發展會產生影響的,所以我想在這里提幾點建議,希望我們共同攜手對孩子進行教育,是孩子得到良好的發展。

一、作業量方面,是不是應該有目的性,讓孩子通過作業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作業質量反面,應該嚴格要求,不要潦草,不許混亂是吧?

三、在讀書方面應該做出明確的要求:讀什麽書,怎樣讀,讀到什麽程度?是否寫讀書筆記?

四、在作文方面,應該不止一定數量的作文,而且要求一定認真寫好,從字數到內容到質量都要有名求的要求,才可以使孩子努力寫好;

五、日記的數量方面,大體應該假期最起碼應該些20——30篇,把自己在假期的事情都寫一些,不僅可以對假期生活做好記錄,也可以鍛煉寫作能力,積累寫作素材不是嗎?

總之,在假期中,我對你在做業方面的不知不是很滿意,但是我提出的建議也不一定是對的,如果我說的不對,希望諒解,對你個人沒有什麽,只是希望我們能夠攜手把孩子教育好。謝謝老師對孩子的關照!

xx-x的家長

年月日

(5)假期孝順調研報告擴展閱讀

孩子在這個沖刺階段表現良好,雖然學習成績中上,但品行優秀,孝敬父母,在學校為同學老師效力,在家幫父母勞動.是個說一不二的好孩子.

我們都很喜歡他,而且都對他很欣賞,盡管成績不是很好,但在這個物流豐富的社會上,對品德是可取的,品德是重要的.這點我們很高興.

我們也相信他會更加進步,進入高中後更加向上. 畢業不是學習的結束,反而是學習的再次起航,這是個重要的里程碑,我們翹首以待!看著孩子一天天的變化,作為家長,我看在眼裡,喜在心上。

❻ 關於孝順的議論文,800字以上

我們的生命、思想;我們為人處世的道理……這一切都是父母給予我們的。所以,我們不能不孝敬父母。

從古至今,流傳著很多崇尚孝順的人和事。他們有的是平民,有的是皇帝,但他們孝順雙親的事跡,都成為千古美談!薄太後的兒子漢文帝劉恆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身為帝王的漢文帝,其實完全沒必要事事親力親為,只要一聲令下,什麼都可以做好。可是,他做了。至少他沒有留下「子欲養,而親不在」的遺憾。

帝王如此,平民百姓又何嘗不是呢?王祥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但他從不抱怨,總是恭順對待。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直到冰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這份孝心足以感動每個人。

劉恆和王祥不管身份是否卑微,地位是否顯赫,但是,他們都做到了孝敬父母,劉恆雖然身為皇帝,但他侍奉母親的舉動讓我們深受感動,而王祥可以視自己的養母為親生母親對待,以德報怨,更是讓人感動,他們孝順父母的一言一行,難道我們不應以他們為榮嗎?

孝順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

平常一句問候,一個愛的眼神,一句感激的話語,都能讓父母高興很久。當父母的生日到來時,即使說一句生日快樂,父母的心裡都會很高興的,當父母生病了,如果拿一點葯,父母也會覺得開心,當父母忙了一天,回到家時,如果為父母倒杯水,父母都會覺得再累也願意,當父母傷心的時候,一句短短的安慰,對於父母來說也是一種幸福, 無論時代如何發展,孝順父母這是亘古不變的真理。一個人來到世界上,總會與他人相識,產生親情、友情、戀情,其中濃的化不開,砸碎骨頭連著筋的唯有父母親情。所以,不管貧窮也好,富貴也罷,孝順父母是我們做兒女應盡的責任。

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我們這輩子都無法償還的,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父母就開始為了我們而奔波忙碌,他們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我們,他們寧可自己苦,也不肯讓我們受苦,他們對我的愛,是無盡的,偉大的,他們是我們生命的創造者,是他們讓我們可以享受這個世界上的一切,是他們讓我們過的如此快樂,難道,我們不應該報答他們嗎?

閱讀全文

與假期孝順調研報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共有多少種長壽花 瀏覽:776
父母離婚該如何寫聲明 瀏覽:476
養老保險歷年繳費基數統計 瀏覽:171
靈活就業只交養老保險大概多少錢 瀏覽:459
談孝敬作文800字 瀏覽:84
什麼面條可以做甜的長壽面 瀏覽:731
長壽到重慶汽車多久 瀏覽:123
50歲女人還很純情 瀏覽:526
揚州哪裡招55歲電焊工不體檢 瀏覽:409
臨洮養老院在什麼地方 瀏覽:146
杭州市養老金上調的方案和補發時間 瀏覽:852
有沒有長壽的操盤手 瀏覽:71
西湖社區養老驛站有哪些 瀏覽:22
養老金打了嗎 瀏覽:118
養老金一卡通怎麼激活 瀏覽:607
如何體諒父母的嘮叨 瀏覽:612
20女孩和50歲男結婚生子 瀏覽:363
市區養老保險 瀏覽:79
預防老年痴呆新葯 瀏覽:834
東莞南城哪個醫院可以駕照體檢 瀏覽: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