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如何繼承傳統「孝」文化,字數四百字左右
繼承傳統「孝」文化只有通過社會的規范、倡導、鼓勵,學校具體地實施,再加上家庭的配合,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1、利用多種形式,大力宣傳,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
2、樹立典型,抓住生活中奉行孝道的典型事例,進行青少年孝道教育,樹立慈父慈母孝子孝女的典範,政府、社會應該給他們以崇高的榮譽。
3、把孝道文化建設融於家庭教育之中,充分發揮家庭在孝道教育中的作用。讓孩子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中受到熏陶,充分發揮家長的孝道表率作用。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是家庭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其政治思想、道德品 質及生活細節都會給子女潛移默化的影響,具有極大的示範表率作用。
4、學校作為教育的主陣地,應高度重視孝道教育。要抓好孝道教育的各個環節,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孝道教育作用,如在思想道德修養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進行有關孝道的專題講座。此外還要開展豐富多彩的孝道教育實踐活動。
孝文化的內涵:
孝敬是孝道文化新理念的基礎,也是傳統孝道文化的根本。離開對老年人的孝敬,就談不上孝道。具體來說,孝敬老年人就是在家庭、在社會各種場合對待老年人的精神狀態,也就是孔子說的要以愉悅的精神對待自己的父母和社會老年人,換句話說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從某種意義上說,孝敬是中華民族孝道文化的真諦,也是東方文化的鮮明特徵。因此,在新時期弘揚孝道文化,首先要樹立公民的孝敬意識。
⑵ 在現當代形勢下如何繼承和發揚中國孝道文化
首先,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養老。作為中華民族普遍認同的優良傳統,它強調幼敬長、下尊上,要求晚輩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愛護、照顧、贍養老人,使老人們頤養天年,享受天倫之樂,這種精神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具有普遍的社會意義。不少有識之士大聲呼籲: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管社會如何進步,社會文明如何發達,這種美德什麼時候都不能丟。否則,就無異於大道廢棄,純朴破產,人心墮落,社會倒退。烏鴉尚有反哺(用口銜食喂其母)之孝;羊亦知有跪乳(小羊吃奶時要下跪在地上)之恩,更何況人乎?試想,父母既有養育之恩,更有數十年如一日的教誨,為人子女者,能不義無反顧予以回饋么?尤其當父母處於垂老之年、貧病交迫之際,不盡子女的孝道,能說得過去么?可惜,這些淺而易見的道理,過去是因受「左」傾思想的奚落、當今是因「金錢至上」而被迫「靠邊」。因此,提倡並弘揚孝道,恢復它的本來面目,應該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基本內容來抓,切實讓孝道文化這一傳統文化在新的形勢下得以發揚光大。
其次,古人把孝道即敬老、愛老、養老列為學校教育和社會教化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們一定要繼承發揚這一優良傳統。我們略做考證便可得出結論,古代孝道教育的目標就是,使敬老養老觀念由家庭推廣到社會,並通過社會教化與社會教育的結合,有效地營造了一種尊老敬老的社會風尚,鼓勵人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孝敬父母、愛護子女的道德情操推己及人,尊敬、愛護和關心天下所有的老人和兒童,以推動家庭和諧與社會進步。當代著名作家冰心就非常關心對孩子孝敬父母的教育。她要求,對兒童的教育不能只講大道理,首先要教會孩子如何關心父母、愛護父母。顯見,只有孝敬父母才能家庭和睦;只有家庭和睦才能社會安定;只有社會安定才能經濟繁榮;只有經濟繁榮才能國富民強。很多事例證明,孝敬父母絕不是一件小事情!孝敬父母的教育是最基礎的道德教育。一個孩子,如果連養育自己的父母都不關心、不照顧、不尊敬、不愛戴,怎麼能去愛他人愛集體呢?如果一個孩子對生身父母都沒有深厚的情感,怎麼能升華出高尚的愛國之情呢?這方面,有不少小學學校開展了以「五心」教育活動為主題的傳統美德教育系列活動(忠心獻給祖國,愛心獻給社會,關心獻給他人,孝心獻給父母,信心留給自己),他們通過「五心」系列教育活動使學生胸懷大志,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具有社會責任感和為社會服務的精神。他們根據不同年齡學生的特點提出不同的德育要求,以年級為單位開展「孝心獎章」爭章活動。這一活動在社會上引起了良好的反響,也是傳統孝道文化在新形勢下得以弘揚的有力證明。
其三,弘揚孝道文化,提高全體國民的基本道德素質,是當代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從我國的現實情況看,孝道也是形成現代人際關系和諧的價值淵源,還可以說是保持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事親行孝,歷來是做人的根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家庭和睦、社會安定、民族團結的基本要素。孝道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情懷的感情基礎和道德基礎。古代的孔孟儒學提倡的孝道,已不僅僅是一種通過行為表現出的人倫道德,而且還是一種社會性行為,行孝者對社會公德負責,肩負著社會責任。從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求和面臨的現實看,正處在傳統走向現代化的轉型期,伴隨改革開放的步伐,舊的道德規范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相適應的矛盾正日益碰撞、磨合,重塑與重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道德文化體系和體現時代精神的倫理精神,是每一個中國人所面臨的道德選擇。傳統孝道文化中倡導的重根源、主入世的精神,對加強中華各民族的團結、齊心協力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起著溯宗歸祖和凝聚性的作用。我們應該認識到這是當代社會公民道德教育的最佳切入點和出發點。盡管在當代社會,人們似乎更加註重社會角色和社會道德,而不甚重視其家庭私德,這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中國古代視孝道為一切道德之基本,是一種更為深刻而淵源的思想觀念,是一種不宜移易的理念。現在有些人,父母生前不孝敬,等到老人死後卻大辦喪事,有權有勢者甚至圈地築墳,車隊簇擁,絡繹不絕,連日宴席,以顯示其能「光宗耀祖」。這決不是什麼孝道,而是借著父母的牌位顯示自己的「榮耀」。這種現象是對傳統孝道文化的歪曲和瀆褻!而通過對這種「孝道」的批判,也正顯示弘揚孝道文化的重要性和社會意義。
其四,在我國進入人口老齡化的今天,倡導孝道文化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和現實的指導意義。目前,我國的老年人口已逾1.3億人,約占總人口的11%以上,尤其是,我國的老年人口基數大、來勢迅猛,是在「未富先老」的情況下迎來了人口老齡化。據有關資料預測,到2025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達2.8億,約占總人口的20%,80歲以上的老年人數也將達2500萬人。到那時,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將相當於美國的總人口,兩倍於日本的總人口,其中80歲以上的老年人也將超過澳大利亞的總人口。可見,如何安排和解決好億萬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將是我國21世紀的重大戰略任務之一。為此,我們略做分析便知在我國倡導和弘揚孝道文化的重大意義。
中國的養老方式是以家庭養老為主,這是幾千年形成的傳統模式。中國的老年人口70%以上還生活在農村,大多數老年人的生活保障能力還比較低,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還必須依靠家庭成員的扶助而安度晚年。他們不僅需要物質上的幫助,生活上的照料,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家庭養老是我國普遍認同的養老模式,它賴依存在的思想基礎就是傳統的孝道觀念。當然,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隨著改革開放形勢的發展,我國家庭養老的功能有日益弱化的趨勢,傳統的孝道觀念也開始淡化,歧老、虐老的事件也不時發生。在這樣的情況下,宣揚傳統的孝道文化,積極倡導尊老、敬老、助老的傳統美德,將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這方面,黨和國家已經認識並採取了積極的舉措。如1996年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以法律的形式對敬老養老的要求進行了具體的規范。2001年9月中共中央頒布的《公民道德實施綱要》,提出了「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把尊老愛幼作為每一個公民的基本道德。最近,黨的十六大報告中也指出,「堅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實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因此,在新的形勢下,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的孝道文化,也是貫徹江總書記提出的「以德治國」戰略思想的具體體現。這對於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有效地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等,都將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和現實的指導意義。
⑶ 如何傳承中國孝文化
孝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幾千年來,它為維系家庭和諧、政治社會穩定、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目前,黨中央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我認為在實施這一偉大目標的進程中,孝文化仍將起到重要的作用。孝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和諧文化,是構建中華社會人倫和諧的產物。
我們應把弘揚孝文化上升到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戰略高度來認識,在思想上重視孝文化,在生活中踐行孝文化,在工作上推進孝文化,加強領導,採取措施,合力推進孝文化建設。要健全法制,完善制度;要整合力量,推廣經驗;要制定規劃,常抓不懈;要表彰先進,重在激勵;要關注老齡、關懷老人。
⑷ 新時代,我們如何傳承孝道
連日來,晚報的 「孝星」報道成為了不少市民的關注點。 「老人生病,護理起來確實相當勞神,以前我爺爺癱瘓,他的4個兒女輪軸轉,尚覺得搞不贏手腳。而現在的家庭往往都是獨生子女,兩個後輩要奉養4個老人,相比之下, 『孝順』二字彷彿更加沉重了。」公務員小曾剛剛結婚,心中的隱憂也道出了一個尷尬的現實。 董先生最近有些彷徨,家中獨子正讀大四,馬上就要面臨著擇業。兒子一心想要出國深造,董先生一方面心中不舍、一方面怕妨礙兒子發展。其實,這個問題在兒子心中也早已猶豫了許久, 「作為家中獨子,若真遠走高飛,對父母的照應勢必要減少。如何才能兩全其美?」 時代發展、社會進步產生了新現象,距離、精力、人力都發生變化,孝道該如何傳承?不少讀者打進電話表達了他們的看法。自由撰稿人張先生認為:一顆孝心恐怕是孝順之基。 如果你發現家中的廚房不如以前干凈、父母做飯時居然會忘記關掉燃氣、看電視時的音量越來越大、看書時常常睡著;如果你發現他們變得不愛出門、飯菜總是煮得沒有嚼勁、一轉眼就忘記剛剛說過的話、手中拿著剪刀卻滿屋子找…… 這時你便要警覺,父母真的已經老了,器官已經退化,身體需要別人照料了,如果你不能照料,請你找人代為照料,並請你千萬千萬要常常探望他們,不要讓他們覺得被冷落;請你千萬千萬要懷有寬容耐心地對待他們,因為衰老的過程也會讓曾經年輕的他們感覺抑鬱。 ?如何讓父母安度晚年?請讀者們繼續打進電話暢所欲言,並推薦身邊的「孝星」。
⑸ 今後應如何傳承和發揚孝敬父母的傳統美德
我們這一代要做到傳承和發揚孝敬父母的傳統美德,首先做父母的就因該孝敬爺爺奶奶,以此為榜樣就可以教育好下一代!
⑹ 孝道在當今社會的現狀
孝的現狀和傳承
孝道在五四時期受到不同的批判,遭到了巨大的破壞,成為了孝文化發展的一個斷層,但是孝文化在人們的心中卻是根深蒂固,這種孝道的影響並不會因為一時的破壞而終結。而孝發展至今,雖然傳統孝文化深入人心,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變化發展,情況又發生了新的變化。
首先促使孝發生變化的是社會經濟的發展。工業化、商業化的社會經濟逐步占重要地位,以及經濟生產方式的變化,城市化、城鎮化都從根本上改變了從前的大家庭式和宗族式的生活模式。在城市,未婚子女成婚後,往往離開了父母的家庭而另組小家,剩下父母單獨生活,或是年輕人為事業和生活付出很多的精力,忙碌中難以顧及對父母的照顧,亦或是為了擁有獨立的生活空間,子女一般搬出去住而不是與父母長期生活在一起,這都影響了孝的發展。而近年來不斷完善的養老保險體制,以及變化了的城市居民養老方式都為這種生活方式提供了一定的基礎。現在很多老人退休之後有固定的退休金,具有一定的經濟能力,不再一定需要靠子女撫養。漸漸的孝的觀念也在這種氛圍中慢慢地淡化。在農村,傳統的社會農業的生產方式的改變,機器化大生產的遍及,使得勞動力出現了大量的剩餘,大量的人口不斷地外出,傳統的集體勞作已經不適應經濟的發展,且傳統的「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的家庭模式也鮮少見到,父父子子的孝行關系在農村再也不像傳統社會那樣難以侵犯了。也許此時你滿口家規、族法或是專制的孝道,則會被人恥笑為「老古董」。
除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影響了孝文化的傳承,其次從文化本身看來,當今社會不再是落後閉塞,而是不斷地與世界各國文化進行交流融合。其他文化的傳入則勢必會對中國傳統文化諸如孝文化等產生強烈的沖擊。
從下面一個現象我們不難看出,孝文化在今天的社會的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的。當今中國社會流行的一個名詞即「啃老族」。「啃老族」是指到社會中的一些年輕人受到一些思潮影響及目前中國社會市場經濟的沖擊,其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發生扭曲的現象。雖然這種啃老趨勢還算不是主流形式,但卻不容我們忽視,認為這只是歷史的偶然作用罷了。「啃老族」並非找不到工作,他們大多主動放棄就業機會、呆在家中,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花錢如流水。啃老族的出現,提醒了我們,對孝文化的傳承,孝行為的倡導,孝行觀念的弘揚應該成為整個社會共同的責任。
當然我們不應對孝的發展抱著過於悲觀的看法,必須認清雖然當前社會存在著不利於孝發展的因素,但是孝文化的不斷發展還是占據主導地位,是當前社會的主流形式。像「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以及不少電視媒體報導的孝子任務都不在少數,他們的行為感動著每位中國人。如遼寧大連就傳頌這樣一個孝子:父親因腦出血成了植物人,作為兒子的王希海每天晚上12時准點喂父親吃下第5頓飯。為了讓父親躺著舒服,他用8個枕頭墊在後背、腿下等不同部位。老人癱瘓多年不會自己吐痰,經常會被痰噎著,每次他都把一根膠皮軟管的一頭伸到父親喉嚨里,為父親吸痰。24年如一日照顧著不能自理的父親,深深感動了成千上萬的人,還被國家有關部門授予「中華孝親敬老之星」的稱號。還有一則山東墨縣孝子的例子:他的名字叫劉世發,他患癌症已有7年,為了讓65歲的老母親開開心心安度晚年,他不但向母親隱瞞了病情,而且還偷偷為老人辦了存摺,給老人存起了養老錢。直到半月前,劉世發病情再度惡化,老人才從一個電話中偶然得知兒子的真實病情和良苦用心。讀到這里我們都會忍不住拭一把淚。從這兩則例子可以看出中國的孝文化還在不斷地發展著,它並沒有隨社會的發展而成為歷史,而是深入著人心,傳承著歷史的積淀和時代的變化,成為更具光彩的中國孝文化。
我們每個人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個體,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都是有著密切的聯系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又是人與社會關系的基石,人與人之間並不是如木石般無情無義,是有情的,而這情可以說是發端於孝。如果對父母都不孝,又怎麼能期待這個人對他人、對社會有愛心,有仁義呢?孝是和睦家庭的重要保障,是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也是成為構建和平世界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所以崇孝、倡孝成為又一大任務,並且是迫在眉睫的任務。
社會是不斷地向前發展的,人類的歷史也會在這種發展中得到延續。而作為人類歷史的附屬品——文化也是在不斷地變化發展,文化在其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孝文化當然也擺脫不了這種軌跡。孝是中國的凝聚力,連接著傳統與現代,則必然帶有鮮明的「中國」、「現代」特徵。而因為孝文化具有這種特徵,在對待「孝」時,我們就應該更慎重,將對「孝」的審視、思考與構建相結合,不能偏頗其一,否則都是不利於孝文化的發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達到弘揚「孝」的目的,再創輝煌的孝文化。
總之, 實行孝道,弘揚孝文化,能使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家和才能萬事興;而懂孝的人,必定是一個既具有個人修養,又懂得孝敬孝父母,對他人有愛心。孝既能使個人提高修養,處理好人際關系,是十分有益的。而弘揚孝文化的民族則必然成為強大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