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古代封建孝順

古代封建孝順

發布時間:2023-06-07 21:27:46

1. 古人對「孝順」的定義,你可能多少有一些誤解

不久前,一個視頻引起熱議:一位年輕女孩由於辛苦6年打工積攢下來的20萬,被媽媽拿去給弟弟買房,於是深夜在街頭崩潰痛哭。不少人網友因此對「孝順」提出質疑,說應該孝而不順、不要愚孝雲雲。

孝順,是一個常見的詞。有些人認為孝順是傳統美德,不過也有些人認為孝順是封建產物,應該被淘汰。究竟孰是孰非?接下來,筆者綜合資料,大家解釋一下孝順的含義。

「孝順」一詞由孝和順兩部分組成,把「順」理解為順從,甚至是無條件地順從,是人們對孝順一詞的主要誤解。事實上,古代很多思想家是明確反對無條件順從父母的。孝順一詞最早出自春秋時期的《國語》,不過先秦思想家比較少使用。孔子、孟子都提倡孝,卻沒有使用孝順一詞,反而明確說到對待父母,應該順則順,不應該順的時候就不要順。

孟子指出,對父母的過錯阿諛曲從,使父母陷入不義,是「三不孝」之一。

荀子提出孝子不聽從父母命令的三種情況。

聽從命令使父母有危險,不聽從父母命令就安全,孝子不聽從是恰當的;

聽從命令使父母名聲受辱,不聽從命令使父母名聲彰顯,孝子不聽從是合乎義的;

聽從命令使父母言行會如禽獸,不聽從命令父母會修飾自己的言行,孝子不聽從是恭敬。

孟子指出,可以父母的命令而不聽從,這不是兒子應該做的;不可以聽從父母的命令而聽從了,這是不恰當的。明白聽從與否的道理,應該保持恭敬、忠信、誠實的態度,謹慎做事,才是大孝。

漢末思想家仲長統認為,為人子者應該有主見,並學會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並列出五種情況,為人子者不能順從父母。

父母不公正地責備別人,自己仔細觀察後發現並非如此,可以違背父母不告訴別人;

父母希望給某人官爵,然而該人才能不能勝任,可以違背父母不聽從;

父母想以奢侈浪費來使心情愉快,可以違背父母不允許;

父母不喜歡做善事,討厭子孫與善人來往,可以違背父母而與善人做朋友;

一起讀書的朋友有困難等待自己去救濟,父母不讓自己去,可以違背父母前往。

仲長統指出,不能違背的違背了,是不孝;喜歡違背父母,也是不孝;合乎公義而違背是可以的。

《孝經》記載曾子問孔子:做兒子一味遵從父親的命令,這是孝順嗎?

孔子對曾子的問題感到很驚訝,接連兩次說「是何言與」。老師明確否定了學生的觀點,孔子講到,當父母有不義的地方,就要設法婉轉地去勸阻他們,這樣才能使他們不會陷入不義之中。如果一味地順從,使父母陷入不義之中,這樣又怎麼能夠稱為孝呢?

那麼,孝順的順,究竟是什麼意思?

《漢書》說:「導民以孝,則天下順。」這是說,引導百姓行孝道,天下自會和順。兒子行孝道,家庭才會和順;百姓行孝道,社會才會和順。孝順的順,是和順。

清代《說文解字注》說:「順於道,不逆於論,是之謂畜。」這是說,順從道義,不違背人倫,才叫做贍養。孝順的順,是順從道義。

我們要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對於傳統文化的內涵也要理解清楚。

2. 如何認識中國封建社會"孝道"教育

孝道是中國傳統社會十分重要的道德規范,也是中華民族尊奉的傳統美德。在中國傳統道德規范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優良傳統。
舜是中國古代守孝的第一君主。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孝敬父母為核心的孝道文化。傳說很久以前我國有個君主叫舜。舜出生在一個窮苦家庭,年幼喪母,父親是瞎子。後來父親又娶後妻,生一子叫象。從此後母常虐待舜,後來連父親也討厭舜。每當父母發狠心要殺死舜時,舜只好逃跑。可當父母生病需要人照顧時,舜又回到他們身邊,盡力服侍父母,還處處讓著弟弟。舜的孝心感動了天地。當舜在歷山的農田耕田時,竟有大象跑來幫他犁田,小鳥飛來替他播種。後來,堯帝發現並提拔了舜,讓舜協助自己來管理國家大事。舜在堯手下幹了28年,做過各種各樣的官,都很稱職。最後,堯把帝位傳給了舜。堯之所以選中舜為帝位繼承人,就是因為舜不僅有才幹,而且是個大孝子。可見,把孝親敬老視為最崇高的美德,作為選拔官員的標準是自遠古就沿襲流傳下來的,並時代相襲、貫穿百代。
如周代將孝道作為人的基本品德。當時提出的「三德」[至德(道)、敏德(行)、孝德]「三行」(學孝行,以親父母;學友行,以尊賢良;學順行,以事師長)。成為社會道德教化的核心內容;春秋時期強化禮教。《左傳》中有「六順」: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孔子繼承了商周的倫理思想,創建了獨特的以仁為核心的儒家倫理道德體系。他創私學把孝放在教學首位,作為道德的根本。強調「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孟子發展孔子思想。以「人性善」論為理論基礎,提出仁、義、禮、智(亦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孝、悌、忠、信。孟子說:「世俗所謂不孝有五: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朱熹是後漢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朱熹在繼承儒家傳統思想的基礎上,吸收、融合了佛道思想,構成了一套系統的、嚴密的、哲理化的道德教育思想,他提出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他把「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作為「五教之目」。朱熹把學校教育分為小學(8~15歲)、大學(16歲以後)兩個階段,無論小學大學,都以「明人倫」為目的。他主張小學要學習「灑掃、應對、進退之節」,遵守「孝、悌、忠、信」等道德規范。大學要「明明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20世紀初,以孫中山、章太炎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進一步提出「道德革命」、「家庭革命」口號。孫中山提出了「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八德目的道德規范,重新解擇並賦予其民主主義的新內容。
綜上可見,孝道貫百代,上下五千年。孝道已成為了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百代相傳的優良傳統與核心價值觀。為了維護、形成這個孝道傳統,在周朝,每年舉行一次大規模的「鄉飲酒禮」活動,旨在敬老尊賢。禮法規定,70歲以上的老人有食肉的資格,享受敬神一樣的禮遇。春秋戰國時,70以上的老人免一子賦役;80歲以上的老人免兩子賦役;90歲以上老人,全家免賦役。在中國民俗中,還有隆重的老年儀式禮。在民間60歲的老人可以接受兒孫的祝壽;在宮廷中,則有皇帝親自主持尊老的禮儀。東漢時期,皇帝帶頭倡導養老敬老之禮。清朝年間還舉行過大型的尊老敬老活動——千壽宴。康熙六十一年(1722)正月初二,在乾清宮宴請65歲以上的老人,共有1020人。筵席上,老人和康熙平起平坐,皇子皇孫侍立一旁,給老人倒酒。康熙還即興賦詩,名曰《千叟宴詩》。為保障崇孝風尚固化,歷代皇帝採取褒獎孝行、勸民孝行的各種舉措。漢文帝時,詔令天下郡守,推舉孝廉之士,授以官爵;隋唐開始實行的科舉制度中,均專門設立孝廉科名。在整個封建時代,《孝經》是國家規定的教材,開科取士的考評依據。小孩子從入學起便從童蒙教材《三字經》、《弟子規》中誦讀「首孝悌,次見聞」。此外,嚴懲不孝。隋唐後的刑律皆將不孝列入等同謀反不予寬赦的「十大惡」之中。殺父母者歷代皆凌遲處死。明律中,凡不順從父母致使父母生氣的事皆視為忤逆,可告於官,要打板子直至判刑。民間流傳的「打爹罵娘,天打雷劈」,表明不孝者皆為世人所不齒,天地所不容。
「百善孝為先」,「夫孝,德之本也」。孝道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文化,「民用和睦,上下無怨」,又是和諧文化,中國特色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理應承繼這份道德遺產,發展這份優良傳統,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倫理精神與道德規范。

3. 封建王朝為何以孝治天下

孝”字的起源

早期金文(圖1)的“孝”,是一個小孩兒(“子”)在老人的手下攙扶著老人走路的形狀,用扶侍老人來表達“孝”的原意。孝字從戰國楚簡(圖5)開始就有了隸書的意味,秦代睡虎地秦墓竹簡(圖8)、漢初馬王堆漢墓帛書(圖9)中的孝字直接承襲戰國楚簡孝字形體而來,把老人的頭、發、身、手合並簡化為“耂”(“老”字頭),最後演變為漢魏隸書及今天的楷書形體。《說文》篆文孝字形體是直接承襲西周金文孝字形體而來,而出土秦漢文物上的篆文孝字形體略晚於《說文》小篆孝字形體。

所以“忠”“孝”二者不可分割:父為子綱,所以子在家要孝敬父母;君為臣綱,所以臣在國要忠於君主;這就是所謂的在家為孝,入孝為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尊卑有序,不可逾越,構成了封建社會人際關系的基本准則。

說白了,“以孝治天下”是表面文章,目的是為了潛移默化夾帶“忠”的私貨,如果人人都是忠臣孝子,天下也就太平了,王朝也就萬年傳承了。

4. 古代中國道德教育中為什麼強調孝

古代中國德育中之所以強調孝道,是因為為了籠絡人。同儒家學說裡面也是認為孝道非常重要的。統治者要以以儒家學說治天下,所以非常強調孝道。

5. 中國歷史上最孝順的皇帝有哪些

大概要屬漢文帝劉恆了;其他的還有康熙、乾隆了。
如:劉恆的母親薄氏本是南方的吳國人,少時有一位叫許負的看相人曾說過她是大貴之命;劉恆登基為帝後,薄氏卧病三年,劉恆不顧自己帝王的身份,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親自侍奉母親。母親所服的湯葯,他總要親口嘗過後,冷熱相宜才放心讓母親服用。【原文:前漢文帝,名恆,高祖第四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後,帝奉養無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湯葯非口親嘗弗進。仁孝聞天下】
他登基的第二道聖旨:對八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可以賜給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九十以上的老人,每人再加賜帛二匹,絮三斤。賜給九十歲以上老人之物,必須由縣丞或者縣尉送達;其他由嗇夫來送達。
後人為了紀念他的偉業和仁政以及他的孝道,將其列為二十四孝之第二孝。
康熙:《康熙起居注》中有這樣一段記述:「我皇上至德純孝,奉事太皇太後三十餘年,極四海九州島之養,盡一日三朝之禮,無一時不盡敬,無一事不竭誠。萬機稍暇,則修溫清之儀;千里時巡,恆馳絡繹之使。此皇上事太皇太後於平日,誠自古帝王之未有也。」這正是康熙孝道的真實寫照。他每日「親詣太皇太後居住的慈寧宮問起居」,「晨昏敬睹慈顏豫」。外出時也多次遣使問候。
乾隆:有一次太後(前熹貴妃)偶然提及順天府東有廢寺當重修。乾隆帝立即遣員撥款修蓋,並告誡宮監,今後有事應事先看出,不應讓太後勞神指派。乾隆在位期間三次南巡,三次東巡,三次巡幸五台,一次巡幸中州,以及謁東陵,獵木蘭,皆奉陪太後同行。平日與其左右不離,遇萬壽節必率王大臣行禮慶賀,六十、七十、八十慶典,一次比一次隆重。特別是太後八十大壽,年已六十的皇帝還綵衣蹈舞,承歡膝下。

至於瞬這個故事真實性就有待考證了,雖然他沒有稱皇帝;
《二十四孝》之首「孝感動天」的故事:虞舜,上古五帝之一,性至孝。他的父親瞽叟不辨是非,繼母言語荒謬,繼母所生的弟弟驕慢成性,一家人都容不下舜,時謀陷害。他處在這種家庭之中,卻能夠孝順父母,友愛兄弟。舜十幾歲時就被趕出了家門,他獨自一人來到歷山耕種,雖然自己歷盡困苦艱難,仍舊將他辛勤勞動所得的糧食和財帛接濟父母和其他貧困的人。舜耕於歷山,有象為之耕,鳥為之耘。他到了哪裡,都善待他人,人們都願意追隨他,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瞽叟及其繼母與弟弟,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得以免禍;讓舜掘井時,卻從上面下土填井,舜掘地道走脫。事後舜毫不記恨,仍對其一如既往。帝堯選賢任能,聽說舜的孝行,後來禪位於他。舜繼位後,以德化民,他的父母弟弟也都得到感化。

閱讀全文

與古代封建孝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人腦出血術後多久恢復正常 瀏覽:834
泰國和三亞哪個適合養老 瀏覽:132
70歲指的是 瀏覽:331
如何讓中老年人記住歌詞 瀏覽:509
老年痴呆晚期病人呼吸不暢 瀏覽:76
中人退休工資怎樣計算的 瀏覽:747
老年痴呆者攻擊行為 瀏覽:939
82老人肺結核如何治療 瀏覽:600
歌曲孝敬農村爹和媽 瀏覽:134
網上怎麼交養老保險保費 瀏覽:103
老年人咳喘偏方 瀏覽:533
老年痴呆漫畫圖 瀏覽:395
脂肪酸預防老年痴呆 瀏覽:717
晚上十一點宜聽什麼歌養生 瀏覽:29
南京公立養老院 瀏覽:275
漢代重陽節的小故事小劇本 瀏覽:869
老年人健身用品 瀏覽:351
古文老年人 瀏覽:192
有人60歲 瀏覽:532
老人有陰道炎吃什麼葯 瀏覽: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