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重陽節登高寓意什麼
重陽節登高的寓意是健康長壽、強身健體,也是祭祖的一種活動,是思念家人朋友的意思。重陽節是指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
重陽節:
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上古時期。相傳重陽為元帝得道之辰。關於重陽習俗活動的現存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呂氏春秋·季秋紀》:「(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九月農作物秋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遠古時期,重陽節作為一種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的宴會發展來的。拜神祭祖及求長壽、飲宴等,構成了重陽節的基本內容。
Ⅱ 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這一個習俗有什麼寓意呢
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一說重陽時節,秋收已經完畢,農事相對比較空閑。這時山野里的野果、葯材之類又正是成熟的季節,農民紛紛上山採集野果、葯材和供副業用的植物原料。這種上山採集農民們把它叫做「小秋收」。登高的風俗最初可能就是從此演變而來的。至於集中到重陽這一天則是後來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為一種象徵,起點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於植樹,人們就定個植樹節的道理一樣。此外重陽節期間天氣晴朗,氣溫涼爽,適宜於登高望遠。
Ⅲ 重陽節登高的由來是什麼
南朝梁抄人吳均之《續齊諧記》襲記載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發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東南山拜師學藝,仙人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學苦練。一日,費長房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來,你可以回去除害。」並且給了他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他家鄉父老登高避禍。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分給大家隨身帶上,瘟魔則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鬥,最後殺死了瘟魔。 汝河兩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故事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Ⅳ 重陽節登高習俗
重陽節登高的風俗歷史悠久。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重陽登高習俗源於此時的氣候特點以及古人對山嶽的崇拜。登高「辭青」也是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據文獻說,「登山祈福」的習俗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流行。登高的地點,沒有統一的規定,登高所到之處大抵分為登高山、登高樓、抑或是登高台。高風俗其由來大致有四:其一是源於古人的山嶽崇拜;其二是源於「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氣候;其三是源於登高「辭青」;其四是源於附會上一個荒謬傳說「桓景登山避災」。
遠古時古人對山嶽的崇拜,形成「登山祈福」習俗。西漢戴聖《禮記·祭法》:「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文獻記載古人對山既敬畏又充滿崇拜,「登山祈福」的習俗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流行開來。[1]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遊玩觀景之記載。
按照天地日月運行規律,重陽這天是「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氣候,地勢越高清氣越聚集,於是「重陽登高暢享清氣」便成了民間爭相趨之的重要民俗事象。
登高「辭青」的說法則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為秋節,節後天氣漸涼,草木開始凋零,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
重陽節登高避災之神話傳說的故事背景發生在東漢,傳說當時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有個叫桓景的術士認為這一天里會有瘟氣降臨,人們要離開自己的家,盡可能到高處去,才能平安。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災的荒謬故事,見於南朝梁吳均的神話志怪小說《續齊諧記》。
Ⅳ 重陽節登高指什麼 重陽節登高是什麼意思
1、重陽節登高就是要登高望遠,在古代,每逢九月初九,都要舉家登高望遠。登高傳說是為了避災,因為有民間故事講到,古時曾有一家人在九月九佩戴茱萸登山,回來後發現家中牲畜皆亡,唯有登高遠走的家人無恙, 雖然這是個遙遠的故事,但是流傳到風俗習慣里,上至帝後、下至民間,都會在重陽節這一天登高望遠。
2、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中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3、《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曰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倍受歷代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4、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Ⅵ 重陽節登高的寓意是什麼
重陽節登高的習俗是:希望家人團圓和睦,步步高升。
Ⅶ 為何重陽節很多人都要登高登高代表著什麼寓意
解釋,獨自遠離家鄉,難免有一點凄涼,每到重陽佳節,倍感思念遠方的親人。遠遠想到兄弟們身佩茱萸登上高處,也會因為少我一人而生遺憾之情。我的理解是,九月九日重陽節,民俗是折花登高望遠,是為了享受秋高氣爽的大美環境,同時約家人一起去郊遊其樂融融。這是詩人遠在他鄉只能寫詩來遙想家人!九為陽,九九重陽。重陽之後呢?物極必反。陰氣上升,陽氣下降。登高可以祛陰補陽,是長壽之道,養生之道。「重陽節」中國傳統節日,在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陽數相重,故名「重陽」。因為是在九月初九,又名「重九」。
是唐朝著名的詩人王維的作品。登高應該是重陽節的一個習俗,古代詩人一般都喜歡遊山玩水,又加上剛好是重陽節,想念家中的親人,出遊登高望遠,釋懷一下心中的思念之情。在家鄉本來應該是一個相約小夥伴們一起登高遊玩的節日,而此時只能自己一個人過節,按照家鄉習俗就去登高了,合情合理。後來為了紀念王維所以就美縫這個節日就去登高。
Ⅷ 重陽節登高的來歷簡介 重陽節老人兒童登高注意事項
段滾重陽節登高的來歷簡介
重陽之所以要登高,據魏文帝《與鍾繇書》說是:「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這是以重陽含有長久的意思,因此值得「享宴高會」的說法。
其他說法:
1、重陽日登高辟邪氣
古人偏要定在九月九日登高呢?這也有一種說法。因為重九是一「陽」登勤之日,地氣上升,天氣下降,古人為了避免接觸不正之氣,所以才登高以避邪氣。這種稅法不免牽強附會,然而,友敬九月九正值仲秋時節,秋高氣爽,登高遠望,嘯詠騁懷,活動筋骨,所以,人們於重陽登高,在時令上是最合適不過的。
2、桓景帶領鄉民登高避災
後漢時代有名的仙人費長房,有一天對他的弟子桓景說:「九月九日,你的家人將有災難,如果你帶了全家大小,人人用紅袋盛茱萸,掛在手臂上,登高飲菊花酒,便能避禍消災了。」
桓景屆時果然照師傅所說,全家上山遊玩,等到傍晚回家一看,只見所有的雞,狗,牛,羊等家禽,家畜;全部死光。他這才明白,原來這些家禽家畜,作了他們全家大小了。
桓景避災之說,雖為神話,然而後世之人卻代代相傳,並視九月九為登高避災、飲酒聚會之期,久之乃漸漸成為我國的特殊風俗。
3、登高「辭青」說
登高「辭青」的說法則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為秋節,節後天氣漸涼,草木開始凋零,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清代潘榮陛編撰的《帝京歲時紀勝》記載:「(重陽)有治看攜酌於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
重陽節老人兒童登高注意事項
1、登山前應先檢查身體。秋季登山注意事項首要的一條就是,登山前最好是做個全面身體檢查,以免發生意外,而且爬山的強度不宜過大,不可一上來就加大運動量,要循序漸進。爬山前先做熱身,然後按照呼吸頻率,逐漸加大強度。速度不宜過快,以沒有不良反應、不明顯喘氣為度。結束後,要放鬆一下,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護肌群能力。
2、預防突發常見疾病。人老身先老,難免有些小毛病,但這出遊的時候,忽略這些身體上的小毛病是很不明智的。在此強烈建議老年人出遊需帶上常備用葯。尤其是老年慢性病患者,除了帶日常服用的葯物外,還必須准備一些特殊的急救用葯。如果患心臟病,最好不要爬山。另外患有癲癇、眩暈症、高血壓、肺氣腫病的人,也不宜爬山。
3、秋季預防感冒很重要。一來是氣候變化無常,時常會遇到大風降溫天氣,二來是老年人體質虛弱出汗之後加之在山上風一吹就很容易感冒。感冒看似小病,但人在感冒期間身體免疫能力急劇下降,對於老年人講,很可能引起相關的並發症。老年人患感冒有危險嗎?那是當然的了。健康專家提醒您外出時要備足衣服,攜帶雨具,鞋襪大小合適,不宜坐陰冷潮濕的石地上,防止雨淋,登山下坡切勿迎風而立,避免受涼致病。在出遊時如遇雨受涼,到家後可用生薑、蔥頭加紅糖適量,用水煎熱服,以驅風散寒。睡前用熱水洗腳或中葯泡腳,睡時腳部應適度墊高。抬高雙腳有什麼好處呢?能夠很好地促進足部血液循環,盡快消除疲勞,還對心臟有保護作用。
4、預防摔傷,滑倒。兒女在身邊時要加強管護,如果兒女不在身邊,老年人最好攜帶手杖。這樣也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減少摔傷,保證您的安全。因此,建議您出遊時莫忘攜帶手杖。手杖是老年人的「第三條腿」,能夠在極大的程度上為您把出遊時滑倒的幾率降到最低。
5、防止意外。出遊時,老人應盡量避免走陡峭的小道,不要獨自攀登山林石壁,以免發生意外。旅遊小常識提醒您,行動時應時時處處謹慎小心,坐車、乘船、登山均需精心安排,最好有人照料、隨行。
6、預防過敏症狀。重陽到來,登高賞菊是自古就有的良好的運動習慣。專家提醒有過敏史的老年人,要盡量迴避有花之處,也可事先口服朴爾敏等抗過敏葯,以防花粉過敏。
7、預防舊病復發。異地出遊時,不只是老年人,年輕人也很容易發生過敏性疾病和「水土不服」症等,應重視預防。疾病醫療專家提醒那些平時需要用葯治療者,不可擅自停用,否則,可導致舊病復發,病情加重或惡化。
8、注意防寒保暖。秋高氣爽,出門登高遊玩好不愜意,但如今秋天氣候多變,反復無常,更是一層秋雨一層涼,很容易引起流感等呼吸道傳染病。因此,健握告余康小常識提醒您應備足備齊衣物、用品等,以防不測。
9、注意飲食衛生。出遊時,老年人因會消耗一定體力,要適當增加營養。但對各地的美味佳餚、風味小吃等,健康飲食專家建議您應以品嘗為主,一次不宜吃得過多,更不能暴飲暴食,以免引起消化不良等。切記要注意飲食衛生,不吃不潔、生冷食物,防止病毒性肝炎、痢疾、傷寒等腸道傳染病經口而入。
10、防暈動症。暈車、暈船、暈機是最常見的暈動症,空腹、過飽、疲勞及睡眠不足都是常見的誘因,要注意避免。輕微的暈動症,閉目休息或卧床後即可消除。反應較明顯時,醫生建議您在旅行前半小時口服暈海寧、眩暈停或地西洋。如果發生暈動症,而又無葯物治療時,可針刺或按摩內關穴、足三里穴。
11、不要過度疲勞。美好的春景、秀麗的山河,常使人流連忘返,馬不停蹄地連續觀賞。這樣,極易出現過度疲勞。如果出現乏力、多汗、頭暈、眼花、心悸等症狀時,應盡早休息,不可勉強堅持,患有心血管病的老年人,更應加強自我監護。
12、要注意多喝白開水。一方面稀釋血液,同時可以減輕運動時的缺水程度。在爬山時要注意隨時補充水分,可盡快恢復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