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重陽節和道教有關嗎
重陽節的重要習俗「 登高」 , 也與道教九月九日「 升天成仙」 也有內在的聯系。因為相信九月九日是神仙升天的日子, 先民們就選擇九月九日登高, 意圖能向那些得道成仙的人一樣, 升人天宮, 這種對升天的渴望, 溯其源頭, 是人們對長壽的一種企盼, 《太清諸草木方》日「 九月九日, 採菊花與獲芬松柏脂丸服之, 令人不老。」 道家無論是服食丹葯, 還是苦練修行, 其最終的最求是與天地同壽, 能長生不老, 而長生不老, 在世俗世界是無法實現的, 只有升上九天, 才能與日月同壽, 而九月九日重陽節,『兩陽相重, 是升夭的最好時機, 故在道家的觀念體系中, 九九重陽升天成為一種傳統, 在重陽節成為華夏民族傳統節日的時候, 這種九九重陽「 升天」 , 又直接演變為重陽登高。
道教選擇登高作為升天的手段, 這與中國古代的神靈世界有關。在現在已經發掘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 大型祭祀遺址多建築在山顛、山樑等處, 在平原地區, 甚至人工堆築成山用於祭祀良諸文化遺址多有稱為「 山」 或「 墩」 的人工堆築的高台, 如著名的「 反山」 、「 福泉山」 、「 草鞋山」 、「 張陵山」等, 歷經數千年風雨, 不少「 山」 或「 墩」 現乃高出地面米以上, 高者有的達到余米。從文獻記載中可以看到, 泰山、昆侖山、華山、滋山等從很早的時候開始就被視為神山。這種高山情結源於天國神靈觀念的出現。在傳說中的五帝時期, 這些神山是人們登天之處。而且, 這些神山越到高處越神奇。在山巔或堆築成山以祭祀的現象, 表現了當時人們對於成仙的強烈嚮往。
升天成仙是人們對理想境界的一種無限追求, 成仙, 是希望能永遠存在而不消失, 是古人對永恆的追求。而在現實社會中, 九月九日重陽節升天成仙則轉化為人們對長壽的企盼。在意象上, 重陽登高, 正是人們對人生不老的一種追求, 所以從魏晉開始, 人們已經開始把九九重陽與長壽聯系在一起了,曹巫在九月九日送鍾麟菊花, 說「 至於芳菊, 紛然獨榮, 非夫含乾坤之純和, 體芬芳之椒氣, 孰能如此。故屈平悲冉冉之將老, 思食秋菊之落英。
❷ 九九又重陽,與重陽節有關的道教文化有哪些(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復、重九節、九月九制、茱萸節、菊花節等,是漢族的傳統節日。
時在農歷九月初九日,故又稱九九重陽,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在道教,九月初九同樣也是中壇元帥(太子爺)誕辰、酆都大帝誕辰、斗姆元君誕辰、九皇大帝誕辰、玄天上帝飛升、重陽帝君飛升、東斗下降、北極下降、東華帝君降現、太上救苦天尊下降、真武飛升、三天扶教輔玄大法師正一靜應真君、並玉府王真人、右侍趙真人、左卿徐真人同升仙日。
❸ 重陽節與道教什麼關系
重陽節的由來是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內之中《季秋紀》載:「容(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重陽節在傳統意義上,日月並為陽九的重陽,強調的是避邪消災。據說,晉朝時,今河南汝南古上蔡地區,有個名叫桓景的學道的人,他的師傅費長房真人對他說:「九月初九,你家有難,你趕快回去,叫家裡的人用絳紅色布做成香袋,裝上茱萸系在手臂上,登上高處,喝菊花酒,就可消禍。」
桓景依照師傅的指點,是日舉家登上座落在蔡國故城西面城垣的一處叫做名岡山的至高處避禍。傍晚歸來,發現家中的家禽家畜全都死了。費長房知道後說:「這些雞鴨牛羊狗已經替你們受災了。」
❹ 重陽節和哪個教派有關
重陽節和道教有關,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經過歷代文人墨客的推崇,一直被大家所重視,並且在這天會和親朋好友一起登高望遠,感受節日的魅力。重陽節在現在雖然被認為是老人的節日,但是不是近代產生的,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
經過不斷的推崇和發展,唐代的時候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在這天里,不僅要登山賞菊花,還要吃重陽糕,男女老少都要佩戴茱萸,起到避難消災的作用。重陽節正好的陰歷九月九日,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還能領略到祖國河山不一樣的美麗。直到1989年重陽節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並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❺ 道教九月九是什麼日子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敗凳祈福、秋遊賞菊拍枯歷、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據現存史料及考證,上古時代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呂氏春秋·季秋紀》中收錄,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襲搜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七月半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❻ 重陽節與道教什麼關系
「重陽」之名稱由來,得名於古籍《易.經》中的「陽爻為九」。在《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又為「極數」,指天之高為「九重」。「九」扒早擾為老陽睜猜,是陽極數,兩個陽極數重在一起,九九歸.一,一元肇始,萬象更新。因此古人認為重陽是一個值得慶賀的吉祥日子。春旦
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上古時期,相傳重陽為元.帝得.道之辰。重陽節的另一原型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大.火」(心宿二)是古人用以確定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時間坐標。
漢代作品《西京雜記》中收錄了古時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在文.字資料上關於重陽節求壽之俗的最早記錄,據說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葯.物服用的影響。
❼ 『走進道教』九月初九和道教的關系
中華傳統文化中,抄重陽節的節期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而之所以命名重陽節,卻是和道教三玄經典中《周易》有關,「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道教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
(7)重陽節與道教擴展閱讀: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近代,九月初九被賦予了敬老節的新含義。因「九」是數字中的最大數,九,是久長久遠的諧音,因此九上又九、九九重陽,含有長長久久、長壽尊貴的隱喻在裡面。在民俗觀念中,又因「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且「九九」與「久久」同音,所以賦予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
❽ 重陽節和什麼教派有淵源
重陽節起源和道教有淵源。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葯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雲:「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重陽節,又稱「踏秋」,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❾ 道家九月九是什麼節日
道家九月九是重陽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祭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1、曬秋。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去鄉村賞民俗、看曬秋,已成為鄉村旅遊的一種時尚。「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
2、放紙鳶。
放紙鳶是南方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鳶為主要特徵的。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紙鳶亦現在的風箏。在民間傳統,重陽節除了登高,放紙鳶也是一個特色。
3、登高。
重陽節登高的風俗歷史悠久。登高風俗其由來大致有四:其一是源於古人的山嶽崇拜;其二是源於「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氣候;其三是源於登高「辭青」;其四是源於附會上一個荒謬傳說「桓景登山避災」。
4、祭祖。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之一,古代民間素有祭祖祈福的傳統。隨著歷史的發展演變,不少地方家族觀念和祭祖觀念正日漸淡薄。
古時重陽祭祖的傳統習俗在嶺南一帶仍盛行,人們會在每年的重陽節舉行祭祖活動。無論是祭祖活動還是登高遠望,其最根本的作用是增強人們文化認同感,加強家族和社會的凝聚力。
5、佩茱萸。
古代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葯的果實,因為出產於吳越地(今江浙一帶)的茱萸質量最好,因而又叫吳茱萸。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驅蟲去濕、逐風邪。於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裡,還有插在頭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