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重陽節作家

重陽節作家

發布時間:2023-04-30 06:09:12

A.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是描寫什麼節日

重陽節
全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版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權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代詩人王維的名篇之一。此詩寫出了遊子的思鄉懷親之情。詩一開頭便緊切題目,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節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復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節倍思親」更是千古名句。

B. 九月九日望鄉的作者是誰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唐代〕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薯扮仔文及注釋
譯文
一個人獨自在他鄉作客,每逢節日加倍思念遠方的親人。
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滿茱萸只少我一人。
注釋
九月九日:即重陽節。古以九為陽數,故曰重陽。
憶:想念。
山東:王維遷居於蒲縣(今山西永濟市),在函谷關與華山以東,所以稱山東。
異鄉:他鄉、外鄉。
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
佳節:美好的節日。
登高:古有重陽節登高的風俗。
茱萸(zhūyú)數汪:是指吳茱萸。為芸香科植物吳茱萸的近成熟果實。《本草綱目》吳茱萸【集解】蘇頌引周處《風土記》雲:「俗尚九月九日謂之上九,茱萸到此日氣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頭,雲辟惡氣御冬。」又《續齊諧記》雲:「汝南桓景隨費長房學道,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有災厄,宜令急去,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上,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消。』景如其言,舉家登高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代之矣。』故人至此日,登高飲酒,戴茱萸囊,由此爾。」由此可見,王維詩中的茱萸,當是指吳茱萸。
創作背景
此詩是王維十七歲時寫下。王維當時獨自一人漂泊在洛陽與長安之間,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濟)人,蒲州在華山東面,所以稱故鄉的兄弟為山東兄弟。
賞析
王維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時期就創作了不少優秀的詩篇。這首詩就是他十七歲時的作品。和他後來那些富於畫意、構圖設色非常講究的山水詩不同,這首抒情小詩寫得非常樸素。
此詩寫出了遊子的思鄉懷親之情。詩一開頭便緊切題目,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著詩一躍而寫遠缺祥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節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復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節倍思親」更是千古名句。
「獨在異鄉為異客」,開篇一句寫出了詩人在異鄉的孤獨之感。詩人在這短短的一句話中用了一個「獨」、兩個「異」字,可見詩人在外強烈的異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獨,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強烈。在當時封建社會里,交通閉塞,人們都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地域之間的往來較少,所以不同地方的人們在風土人情、生活習慣、語言等方面有很大的差異,所以,詩人離開生活多年的家鄉到異地生活,自然感到陌生而孤單。詩人平淡地敘述自己身在異鄉,但是其中卻包含著詩人質朴的思想感情。
如果說平日里思鄉之情可能不是感到那麼強烈,那麼,詩人「每逢佳節倍思親」。「佳節」是親人們團聚的日子,大家在一起暢談歡笑,而現在呢,詩人隻身客居異地,在代表團圓的節日里不禁想到了家鄉里的人和事、山和水等詩人在家鄉時的美好回憶,種種回憶觸發詩人無限的思鄉之情,並且越想越思念,以致於一發不可收拾。這句寫得自然質朴,如娓娓道來,也寫出了許多在外漂泊遊子的真切感受,很具有代表性。
前兩句,可以說是藝術創作的「直接法」。幾乎不經任何迂迴,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現警句。但這種寫法往往使後兩句難以為繼,造成後勁不足。這首詩的後兩句,如果順著「佳節倍思親」作直線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轉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難辦到。作者採取另一種方式:緊接著感情的激流,出現一泓微波盪漾的湖面,看似平靜,實則更加深沉。
「遙知兄弟登高處」,詩人從直抒胸臆,轉筆寫到自己對親人團聚的聯想,遙想兄弟們在重陽佳節登上高山,身上插著茱萸,該是多麼的快樂。如果詩人單單是想到親人們的歡樂,倒可以緩解詩人的思鄉之情,但是,詩人在最後寫到「遍插茱萸少一人」,原來詩人想到的不是歡樂,而是自己沒有在家鄉和親人們歡度佳節,所以親人在插茱萸時也會發現少了一個人,這樣親人們肯定會思念我的。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這種出乎常情之處,正是它的深厚處、新警處。杜甫的《月夜》:「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和這兩句異曲同工,而王詩似乎更不著力。
作者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jié),號摩詰居士。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C. 秦曉舟:重陽九吟



重陽九吟

秦曉舟

沉醉詩群菊酒香,夙興夜寐忘重陽。

欲賒秋色寄高意,遙思猶憐鬢上霜。

茱萸易盛插時難,望斷秋山暮色寒。

相約今朝傾菊酒,卻教鴻雁問君安。

雁序空鳴去復來,輕霜不覺上亭台。

秋山未逐心無悔,我品金英鏡里開。

茱萸半畝倚腰齊,最恐重陽意獨迷。

好在有朋相對酒,聽泉賞菊把詩題。

欣喜菊花香滿城,重陽節里暖風輕。

往來雁字知模空人意,捎去情書報我名。

黃菊盈籬月滿亭,不邀陶令約劉伶。

重差虧陽難得醒中醉,未拂鬢霜俱忘形。

松煙如海菊如霞,偏惹相思七分加。

邀月同銷今夕酒,伊人沉醉在天涯。

誰唱菊花香滿頭,今年難憶往年秋。

可憐山下黃河水,流過重陽是客愁。

一歲秋風一度霜,林疏水瘦又重陽。

書山難棄浮生老,不插茱萸意自香。



作者簡介 :秦曉舟,原名秦明軒,山西運城人。民進會員,中國當代新聞網副總編,中國作家出版社特邀編虛碼神審,中管院教科所文化產業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運城市詩詞學會會長。

D.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寫作背景

寫作背景:

此詩原註:「時年十七。」說明這是王維十七時的作品。王維當時獨自一人漂泊在洛陽與長安之間。

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濟)人,蒲州在華山東面,所以稱故鄉的兄弟為山東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陽節,中國有些地方有登高的習俗。

出自:《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代詩人王維的名篇之一。

原文: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代: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文:

獨自遠離家鄉無法與家人團聚,每到重陽佳節倍加思念遠方的親人。

遠遠想到兄弟們身佩茱萸登上高處,也會因為少我一人而生遺憾之情。

(4)重陽節作家擴展閱讀:

賞析:

第一句,詩人用了一個「獨」字,兩個「異」字,把對親人的思念和自己孤孑處境的感受都凝聚在了「獨」和「異」字里。第二句中,作客他鄉的思鄉懷親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嘩核存在的。

不過有時不一定是顯露的,每逢佳節來臨,孤獨的感覺會更加深刻,思鄉懷親之情也會更強烈。這里所說的「佳節」,雖然泛指一般的美好節日,但更是為本詩所寫的「九月九日」作鋪墊。

三四兩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遙想兄弟如何在重陽日登高,佩帶茱萸,而自己獨在異鄉,不能參與,這樣寫雖然也能表達佳節思親之情亂棚掘,但會顯得平直,缺乏新意。

詩人想像著兄弟們成群結伴、登高飲酒的情景,設想他們因為自己無法親臨盛會,共享歡樂,感到一種無法團聚的缺憾。這種從對方著筆,展開想像的描述,顯得更加情深意厚。

給人以無限的回味和遐想,好像遺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鄉的兄弟們共度佳節,反倒是兄弟們遺憾佳節未能團聚;似乎自己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處境並不值得訴說,反倒是兄弟們的缺憾更須體貼。

這和慶種出乎常情之處,正是詩歌的深厚處、新警處,與杜甫《月夜》「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有異曲同工之妙。

E. 怎樣理解《重陽花糕》

描寫思路:開頭先描述鉛襲閉《重陽花糕》的故事類型,之後要寫關於重陽花糕對作者的故事,最後寫對《重陽花糕》對我們現實生活的意義,以及其存在的寄託。

《重陽花糕》是一部散文集,《重陽花糕》主要描寫了重陽花糕的來歷,以及重陽花糕對其母親和家人產生的一系列故事,在文中,表達父母孝心的內容為無須父母迎槐裂候,做子女的這一天提一盒重陽花糕主動上門,讓愛成為一個連在一起的圓,彼此循環,其樂融融。讓我們明白了重陽花糕不僅是一種傳統食物,更是一個闔家團圓的象徵。

(5)重陽節作家擴展閱讀:

《重陽花糕》是著名作家肖復興的散禪纖文集,文中只要描寫了家庭父母的關愛。文中強調重陽節是敬老節,特別講究的是晚輩對長輩的孝敬。在老北京,這一天,特別彰顯的是長輩對下一代尤其是女兒的關愛。

也表達了在重陽這一天長輩和晚輩團聚,真的是日月並陽,好事成雙。那麼,重陽節,其實也就是愛的節日。從側面告訴人們,無論生活多繁忙,也要多多看望父母,盡孝心。

F. 王維寫的關於重陽節的詩句

1. 王維重陽節寫的詩

王維重陽節寫的詩只有一首。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代: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文:

一個人獨自在他鄉作客,每逢節日加倍思念遠方的親人。

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滿茱萸只少我一人。

(6)重陽節作家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這是王維十七時的作品。王維當時獨自一人漂泊在洛陽與長安之間,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濟)人,蒲州在華山東面,所以稱故鄉的兄弟為山東兄弟。

九月九日是重陽節,中國有些地方有登高的習俗。《太平御覽》卷三十二引《風土記》雲:「俗於此日,以茱萸氣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頭,言辟熱氣而御初寒。」

王維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載於《全唐詩》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劉學鍇先生對此詩的賞析。

王維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時期就創作了不少優秀的詩篇。這首詩就是他十七歲時的作品。和他後來那些富於畫意、構圖設色非常講究的山水詩不同。

這首抒情小詩寫得非常樸素。但千百年來,人們在作客他鄉的情況下讀這首詩,卻都強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這種力量,首先來自它的朴質、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 王維重陽節寫的詩

王維重陽節寫的詩只有一首。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代: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文:一個人獨自在他鄉作客,每逢節日加倍思念遠方的親人。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滿茱萸只少我一人。

(6)重陽節作家擴展閱讀:創作背景:這是王維十七時的作品。王維當時獨自一人漂泊在洛陽與長安之間,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濟)人,蒲州在華山東面,所以稱故鄉的兄弟為山東兄弟。

九月九日是重陽節,中國有些地方有登高的習俗。《太平御覽》卷三十二引《風土記》雲:「俗於此日,以茱萸氣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頭,言辟熱氣而御初寒。」

王維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載於《全唐詩》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劉學鍇先生對此詩的賞析。

王維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時期就創作了不少優秀的詩篇。這首詩就是他十七歲時的作品。

和他後來那些富於畫意、構圖設色非常講究的山水詩不同。這首抒情小詩寫得非常樸素。

但千百年來,人們在作客他鄉的情況下讀這首詩,卻都強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這種力量,首先來自它的朴質、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3. 我要找王維寫的那首重陽節詩懷念家人的心情,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釋】 這是作者17歲時寫的一首思念家人的詩。一個人在他鄉做客,

孤單寂寞,每遇節日,見別人家歡聚一堂,就更思念親人。

今天重陽節又到了,遙想登高的兄弟們,在插茱萸時少了我,

一定會難過的。

九月九日: 重陽節。

山東: 指華山以東地區,作者的故鄉。

茱萸: 香味植物。古風俗重陽節插茱萸避災疫

4. 關於描寫重陽節的詩句

1、九日登高處,群山入望賒。——趙時春《原州九日》

2、紫萸一枝傳賜,夢誰到、漢家陵。——姚雲文《紫萸香慢·近重陽》

3、朔方三度重陽節,河曲干旌歲歲忙。——齊之鸞《九日登清水營城》

4、算明朝、未了重陽,紫萸應耐看。——吳文英《霜花腴·重陽前一日泛石湖》

5、又是過重陽,台榭登臨處,茱萸香墜。——李煜《謝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6、白頭太守真愚甚,滿插茱萸望辟邪。——宋祁《九日置酒》

7、握手經年別,驚心九日霜。——妙信《九日酬諸子》

5. 關於描寫重陽節的詩句

與重陽節有關的詩句

《過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登高》

(唐)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評析】

詩寫遊子思鄉懷親。詩人一開頭便緊急切題,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復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節倍思親」千百年來,成為遊子思念的名言,打動多少遊子離人之心。

G.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他在哪裡作的詩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他在洛陽與長安之間做的詩。

此詩原註:「時年十七。」說明這是王維十七時的作品。王維當時獨自一人漂泊在洛陽與長安之間,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濟)人,蒲州在華山東面,所以稱故鄉的兄弟為山東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陽節,中國有些地方有登高的習俗。《太平御覽》卷三十二引《風土記》雲:「俗於此日,以茱萸氣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頭,言辟熱氣而御初寒。」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佳節,往往是家人團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對家鄉風物的許多美好記憶聯結在一起,所以「每逢佳節倍思親」就是十分自然的了。這種體驗,可以說人人都有,但在王維之前,卻沒有任何詩人用這樣樸素無華而又高度概括的詩句成功地表現過。而一經詩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現客中思鄉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H.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什麼節日

是重陽節。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代詩人王維創作的詩歌。此詩寫出弊陪了遊子的思鄉懷親之情。詩一開頭便緊切題目,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

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節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思念自己。全詩詩意反復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節倍思親」更是千古名句。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時年十七。」這說明此詩是王維十七歲時的作品,詩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王維當時獨自一人漂泊在洛陽與長安之間。九月九日是重陽節,中國有些地方有登高的習俗。《太平御覽》卷三十二引《風土記》雲:「俗於此日,以茱萸氣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頭,言辟熱氣而御初寒。」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作者】王維【朝代】唐。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文:

獨自遠離家鄉難免總有一點凄涼,每到重陽佳節倍加思念遠方的親人。遠遠想到兄弟們身佩茱萸登上高處,也會因為少我一人而生遺憾之情。

賞析:

王維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載於《全唐詩》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租爛蠢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劉學鍇先生對此詩的賞析。 王維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時期就創作了不少優秀的詩篇。這首詩就是他十七歲時的作品。和他後來那些富於畫意、構圖設色非常講究的山水詩不同,這首抒情小詩歷中寫得非常樸素。但千百年來,人們在作客他鄉的情況下讀這首詩,卻都強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這種力量,首先來自它的朴質、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I. 王維寫重陽節的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古詩今譯:

一個人獨自在他鄉作客,每逢節日加倍思念遠方的親人。

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滿茱萸只少我一人。

注釋解說:

⑴九月九日:即重陽節。古以九為陽數,故曰重陽。憶:想念。山東:王維遷居於蒲縣(今山西永濟縣),在函谷關與華山以東,所以稱山東。⑵異鄉:他鄉、外鄉。 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⑶佳節:美好的節日。⑷登高:古有重陽節登高的風俗。⑸茱萸(zhūyú):一種香草,即草決明。古時人們認為重陽節插戴茱萸可以避災克邪。

品鑒鑒賞:



王維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載於《全唐詩》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劉學鍇先生對此詩的賞析。



王維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時期就創作了不少優秀的詩篇。這首詩就是他十七歲時的作品。和他後來那些富於畫意、構圖設色非常講究的山水詩不同,這首抒情小詩寫得非常樸素。但千百年來,人們在作客他鄉的情況下讀這首詩,卻都強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這種力量,首先來自它的朴質、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詩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王維家居蒲州,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寫這首詩時他大概正在長安謀取功名。繁華的帝都對當時熱中仕進的年輕士子雖有很大吸引力,但對一個少年遊子來說,畢竟是舉目無親的「異鄉」;而且越是繁華熱鬧,在茫茫人海中的遊子就越顯得孤孑無親。第一句用了一個「獨」字,兩個「異」字,分量下得很足。對親人的思念,對自己孤孑處境的感受,都凝聚在這個「獨」字裡面。「異鄉為異客」,不過說他鄉作客,但兩個「異」字所造成的藝術效果,卻比一般地敘說他鄉作客要強烈得多。在自然經濟佔主要地位的封建時代,不同地域之間的風土、人情、語言、生活習慣差別很大,離開多年生活的故鄉到異地去,會感到一切都陌生、不習慣,感到自己是漂浮在異地生活中的一葉浮萍。「異鄉」「異客」,正是朴質而真切地道出了這種感受。作客他鄉者的思鄉懷親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過有時不一定是顯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種觸媒──最常見的是「佳節」──就很容易爆發出來,甚至一發而不可抑止。這就是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佳節,往往是家人團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對家鄉風物的許多美好記憶聯結在一起,所以「每逢佳節倍思親」就是十分自然的了。這種體驗,可

J. 歷史上,重陽節出生的有哪些﹖

胡愈之、朱匯森、馮康、王德輝、周明牂。

1、胡愈之

胡愈之(1896年—1986年),原名學愚,字子如,筆名胡芋之、化魯、沙平、伏生、說難等,浙江上虞豐惠鎮人,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具有多方面卓著成就的革命學者,一生集記者、編輯、作家、翻譯家、出版家於一身,學識淵博,是新聞出版界少有的「全才」。

早年創建世界語學會與沈雁冰等成立文學研究會。1922年初參加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5年後參加上海文化界救亡運動,為「救國會」發起人之一。抗戰勝利後,在海外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建國後,曾任《光明日報》總編輯。曾任新中國首任國家出版總署署長,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和全國政協常委。

2、朱匯森

朱匯森(1910年 -),字仲蔚,台灣教育家,學者,社會活動家。江蘇南通人。1927年,就讀於南通師范學校

1932年畢業後,曾在南京作記者、小學教師及校長。1937年抗戰爆發,任位於重慶的國民政府教育部戰區教師服務團人事組長。

1938年,任教育部幹事。1939年,考入國立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南京大學)師范學院教育系。1943年畢業獲學士學位,任教育部視導員。同年以第一名通過教育行政類高等考試。

3、馮康

馮康(1920年9月9日-1993年8月17日),浙江紹興人 ,出生於江蘇省南京市,數學家、中國有限元法創始人、計算數學研究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計算中心創始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944年馮康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 ;1945年在復旦大學數學物理系擔任助教;1946年到清華大學任物理系助教;1951年轉任數學系助教;1951年調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擔任助理研究員,後在蘇聯斯捷克洛夫數學研究所進修;1957年調入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4、王德輝

王德輝,生於上海,香港企業家,1948年到香港定居,1960年與其妻龔如心創立香港華懋集團並一直執掌主席一職。他在1990年4月10日被綁架後,綁匪稱他已被拋入大海,至今下落不明。不過香港高等法院在1999年宣布他在法律上已經死亡。

5、周明牂

周明牂,曾用名周升地、周盛繼,江蘇省海安縣人。是中國著名的農業昆蟲學家、農業教育家,中國現代農業昆蟲學的先驅,中國植物抗蟲性學科的奠基人。

閱讀全文

與重陽節作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重陽節三清 瀏覽:926
孝順的品質的詞語 瀏覽:583
社保關系轉移退休前多久 瀏覽:20
岳飛孝敬母親的故事 瀏覽:236
老人肺心衰竭腳底發紫還能活多久 瀏覽:6
雲和縣老年大學畫圖班 瀏覽:533
安徽潁上建潁鄉孝敬父母勞動模範 瀏覽:867
養生館如何做外賣 瀏覽:179
水利部老年大學電話6 瀏覽:450
台灣安心養老院 瀏覽:666
貴州交3000農村養老保險領多少 瀏覽:449
70歲以上老人日本 瀏覽:692
欽州市老年大學電話地址 瀏覽:46
有多少父母對孩子很不好的 瀏覽:637
80歲癱瘓老人政府有補貼嗎 瀏覽:522
冬至在養生方面注意什麼 瀏覽:968
離婚後如何處理父母的關系 瀏覽:395
太平養老保險公司待遇節假日獎金 瀏覽:823
孝文帝孝順的故事 瀏覽:188
養老院意見箱內容怎麼填 瀏覽:304